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西方依法治國

西方依法治國

發布時間: 2022-01-09 02:05:40

⑴ 依法治國為什麼不是西方的憲政

一、理論基礎和憲法理念上的差異

一般來說,自由主義和個人主義是「憲政」思潮的理論來源。這就意味著,鼓吹西方「憲政」就必然要否定馬克思主義基本原理,按照一些西方憲政國家認可的所謂「憲理」,將個體基本權利保障條款確定為憲法的核心條款,這就需要邊緣化乃至廢除我國現行憲法的核心內容和關鍵性條款。這事實上等於意圖用曲解或者修改憲法的方式,重新「制憲」和「立憲」,進而改變國體和政體,實現憲法、法律、政治機構乃至軍隊的中立化。憲政思潮的一系列主張,如司法獨立、三權分立、全面修改憲法、取消人民民主專政、軍隊非黨化、多黨競爭制,等等,由淺入深、由邊緣而核心地推進其改旗易幟的政治圖謀。

我們講的依憲治國、依憲執政的「憲」,與西方憲政民主的「憲」有著本質不同。依憲治國、依憲執政所依據的是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作為社會主義性質的憲法,它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確立了國家的根本制度和根本任務、國家的領導核心和指導思想,確立了國家的國體、政體及基本政治制度,確立了社會主義法制、民主集中制、尊重和保障人權等原則。這些制度和原則,反映了我國各族人民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體現了社會主義民主的本質和內在要求。西方憲政民主之「憲」,是按照以「三權分立」為核心的資產階級憲法來進行統治,用西方的政治制度和政治模式來管理國家,以達到維護和鞏固資產階級統治這一根本目的。

二、政治主體和利益主體上的差異

在自由主義和憲政理論看來,社會中並非由階級和人民構成,而只是諸多利益不同的群體、團體、階層或個體。為解釋個體權利的來源,自由主義不得不援引神權或自然法理,認為上帝或自然法賦予了每個個體不可剝奪的神聖權利。因為個體、群體之間的利益都是不同的,甚至是對立沖突的,這就需要多個政黨代表不同個體、集團的利益,實現自由競爭、輪流坐莊,以此保障個人權利——主要是私人財產——神聖不可侵犯。這種個人主義、自由主義的憲政理念,必然派生出多黨競爭制、三權分立、軍隊非黨化、司法獨立等制度架構。

在憲政模式中,執政主體實質上是占人口份額極少數的資產階級及其政黨,維護的是資產階級的權利。美國開國國父們在制定美國憲法、設計憲政模式時清晰地展示了這一點。美國首任財長漢密爾頓就坦承,設計美國憲法和憲政制度的目的在於:「使少數階級(富人和出身名門之士)在政治上享受特殊的永久的地位。」漢密爾頓和麥迪遜在《聯邦黨人文集》中指出,要防止多數窮人侵犯少數富人的利益,最好的辦法就是使「社會本身將分為如此之多的部分、利益集團和公民階級,以致個人或少數人的權利很少遭到由於多數人的利益結合而形成的威脅」。總之,憲政的首要目的就是保護少數資產階級的利益和特權不受多數人侵犯,其實就是資本專制。而對於占人口大多數的無產階級和勞動人民組織聯合起來,建立無產階級政黨,反抗資產階級壓迫和剝削,卻被憲政理論及其憲法視為「多數人暴政」,即多數人侵犯了少數人或個人的人權,應受到國家機器按照資產階級憲法法律進行鎮壓。可見,在美國,「憲政」起初是反「民主」的,在本質上不過是資產階級的統治工具,其核心訴求是以保護個人基本權利的名義,保障資產階級財產權神聖不可侵犯,從而確保資產階級在經濟層面、政治層面的統治權力。

在社會主義國家,由於無產階級政黨團結、領導的勞動人民是一個不可分割的整體,擁有共同的、整體的、一致的根本利益,因此原則上必須只能有一個無產階級政黨來代表人民的根本利益。這就是社會主義國家為什麼實行共產黨領導而不能搞多黨競爭的緣由。我國憲法作為根本大法,反映了黨帶領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反映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黨的領導地位,體現了人民當家作主,保證了社會主義國家政權性質。我們說的依法治國,是指黨領導人民,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和社會事務,管理經濟和文化事業,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在社會主義法治中,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本質上是一致的,都是為了維護和實現廣大人民群眾的共同意志和根本利益。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就是在黨的領導下制定並實施憲法和法律,把人民民主制度化、法律化,把人民意志經過法律轉變為國家意志和主張,從而維護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實現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權利。憲法和法律,是中國共產黨高高舉起的旗幟。然而,對於那些套用西方憲政概念和標准來看待社會主義法治的人而言,只要中國共產黨不放棄領導權,就不承認中國是法治國家,就認為中國還沒有真正的憲法,這實際上是醉翁之意不在酒,就是要以「憲政」之名,否定和推翻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改變中國的社會主義制度。

三、制度基礎和運行機制方面的差異

馬克思曾指出:「選舉是一種政治形式……選舉的性質並不取決於這些名稱,而是取決於經濟基礎,取決於選民之間的經濟聯系。」西方憲政盡管標榜「主權在民」,但是公民選舉、政策制定常常被金錢、財團等影響和操縱,成為「金錢的政治」。這種民主本質上是資本的民主,服務於以私有制為核心的資本主義經濟基礎,保障的是資產階級根本利益。比如,美國總統和議會由選舉產生,但是選舉的基礎是建立在生產資料資本寡頭所有制之上的,美國的主流政黨、媒體、智庫及教育和學術機構,都有鮮明的私人資本屬性,都由大資產階級嚴格控制,這就決定了美國政治選舉的整個過程也必然被資本所操縱。由此可見,西方憲政民主所標榜的三權分立和議會制,實際上是資產階級內部的一種權力分配、交換和平衡機制,普通民眾難以參與其中,在實踐中也暴露出議會議而不決、決而不行,政策短期化、功利化等種種弊端。

與西方憲政模式不同,我國國體是工人階級領導的、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它建立在以社會主義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政體是議行合一的人民代表大會制。人民代表大會作為國家權力機關統一行使國家權力,國家行政、審判、檢察機關由它產生、對它負責、受它監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作為我國的政體,體現了我國的國體,既能充分反映廣大人民的意願又有利於形成全體人民的統一意志,既能保證國家機關協調高效運轉又有利於集中力量辦大事。選舉及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一種民主形式;中國共產黨通過群眾路線,將人民大眾組織起來管理國家,則是民主的實質。前者為後者服務,後者決定前者的性質。黨將人民大眾組織和團結起來,通過人民代表大會,制定憲法和法律,管理自己的國家,這就是將「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依法治國」三者有機統一起來的人民民主。

四、憲法解釋權和審查權上的差異

在美國憲政制度下,雖然憲法解釋權(即「違憲審查權」或「司法審查權」)至關重要,但這一權力卻被聯邦最高法院的9位大法官所控制。這9個大法官由總統提名而非民主選舉產生,既不對民眾負責,也不受議會控制。他們一般都是代表大資產階級利益的著名法學家和律師,少部分則是資深政客。20世紀美國著名大法官查爾斯·休斯任紐約州長時,曾在1907年發表過這樣的感慨:「我們生活在憲法之下,但這個憲法是什麼意思,卻是法官們說了算。」美國總統伍德羅·威爾遜的指責和抱怨更加嚴重:最高法院「在不間斷地開著制憲會議」。美國這些政要精英出於自身利益的抱怨,一定程度上揭露了美國憲政的真相。美國所謂的憲政,本質上是由大資產階級挑選代理人來制定、修改和解釋憲法。主導美國法治如何運行的,其實是大資產階級的人治和專制。

無論如何,美國的議會民主性顯然要高於聯邦最高法院。然而,最高法院的司法審查,卻有權推翻議會的立法,這顯然是一種反民主的制度設計。美國建國者們設計這種所謂獨立的司法體制,主要目的就是保護少數資本權貴免受「多數人的暴政」。漢密爾頓和麥迪遜承認,按照民主和自由的原則,「所有行政、立法和司法的最高長官的任命,均應來自同一權力源泉——人民」,但是為了防止所謂的「多數人暴政」,他們著重強調「特別是在組織司法部門時,嚴格堅持這條原則是不利的」。即組織司法部門時,不能堅持民主原則。

我國憲法規定,人民政府、人民法院、人民檢察院都由人大產生,對人大負責,受人大監督。人大則由民主選舉產生,對人民負責,受人民監督。全國人大的職權包括修改憲法、解釋憲法,監督憲法的實施等等。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還提出,要「完善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憲法監督制度,健全憲法解釋程序機制。」與美國憲法的解釋權、審查權被少數壟斷寡頭的代理人控制不同,我國憲法的解釋權和審查權在全國人大,在黨和人民群眾,充分體現了人民利益的至上性。

五、司法機構政治屬性上的差異

我國憲法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選舉產生最高人民法院院長,並對其有監督權、罷免權。我國的司法制度堅持黨和人民對司法機構的領導、監督,從而確保司法公正。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決定》指出,「堅持黨的領導,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黨對司法機構的領導、人民群眾對司法機構的監督都要公開化、透明化、制度化、法律化。當前司法領域出現的一些問題,例如司法幹部的腐敗變質、一些官員非法干擾司法機構的運轉等等,在根本上都是黨的領導及人民的監督沒有得以落實的結果。要解決這些問題,除加強制度建設杜絕一些領導幹部非法干預外,還須強化司法幹部和律師隊伍的自律性,提高其思想政治素質,以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政治地位。這些在《決定》中都有明確規定。假如走西方憲政道路,使司法獨立於黨和人民,不僅會導致更多的司法腐敗和不公,更可能顛覆整個社會主義制度。通過輸出憲政理論和憲政模式,控制他國「獨立」的司法機構進而控制該國政權,是一些西方國家屢試不爽的顛覆戰略。

在美國憲政模式中,司法機構的確獨立於人民,但是並不獨立於大財團。美國建國以來,聯邦最高法院要麼被大資本要麼被奴隸主所控制(如1836年—1864年的《托尼法案》就公開判定美國的自由黑人不是憲法中所言的公民),以保障個人權利為名維護少數人利益。南北戰爭以後,美國聯邦最高法院就一直是大資本的代理人。即便是從壟斷財團內部來說,聯邦最高法院也並非政治中立和獨立的機構,其基本規律是壟斷財團中哪個黨派派別勢力大,它就傾向於誰。

⑵ 「依法治國」會不會採取西方模式

依法只有依不依法,哪裡分什麼東方西方。不依法,可以成為特色。西方就只是被排斥的借口,其實不是排斥西方,而是不願真正依法。

⑶ 哪部法律文獻是西方國家法治社會開始的標志

《漢謨拉比法典》是迄今世界上最早的一部完整保存下來的成文法典,但是它不能很好的代表西方國家法治社會。
西方的法制,分為兩大派系:英美法系(普通法法系)和大陸法系(民法法系)。

英國法的主要來源,就是英國當時各地的習慣法。
陸法系則是參照羅馬法典製成的,而羅馬法的起源是十二銅表法,也就是當時羅馬的習俗法後來羅馬皇帝查士丁尼又根據前人的經驗編撰了《民法大全》。
最後,真正意義的法典應該是1804年公布實施的《拿破崙法典》
《權利法案》又有著政治制度的局限性
所以個人認為西方國家法治社會的標志應該是《拿破崙法典》

⑷ 西方第一個主張依法治國者是

要說第一個的話就遠了,古希臘的蘇格拉底啊,亞里士多德啊,伯利克里之類的,後來到了工業革命那時候,諸如孟德斯鳩、伏爾泰等人也是主張依法治國的。

⑸ 西方第一個主張依法治國的人是誰

亞里斯多德

⑹ 西方法治與中國法治的關系

西方法治是陪審團制 法律是老百姓自己制定的 中國法治是大陸法 中國的法律是為集團利益服務的 法制就是治老百姓的 中國是權大於法的人治社會 特權利益與法制社會永遠都是對立的 依法治國 那就是作繭自縛

⑺ 明辯依法治國與西方政憲的根本區別

別明辨了,法能治國,卻不能治黨。西方憲政以憲法為尊,中國的黨是超越憲法的一種特殊組織。這就是根本區別。

⑻ 中國正在向依法治國的腳步邁進,二千年的人治習慣到現在也差不多,西方國家依法治國的歷史久遠,也就是說

有文化在後面的,其實實質是有無信仰!你可以對比一下日本

⑼ 依法治國,現代意義上的法制是從西方引進的嗎

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一個根本任務和原則,也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政治的一個基本目標。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第一,實行依法治國是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的重要措施。中國共產黨的主張是代表和體現人民的意志與利益的。
第二,實行依法治國是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客觀需要。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和完善,必須有完備的法制來規范和保障。一個比較成熟的市場經濟,必然要求並具有比較完備的法制。因此,只有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才能充分發揮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優勢,最大限度的調動億萬人民創造財富的積極性,推動生產力不斷發展,從根本上解決生產力落後的狀況。
第三,實行依法治國是社會主義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標志,是建設社會主義精神文明的重要標志。
第四,實行依法治國是國家長治久安的重要保障。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是人民的最高利益。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是社會穩定,國家長治久安的根本保證。

⑽ 為什麼西方與中國同時提出依法治國,但是到21世紀才真正做到

依法治國是個為命題。中國歷朝歷代都有法律法典。改開前照樣有法律,公檢法都是健全的。立法權照樣在全國人大。現在法律比改開前多了不知道多少倍,同時犯罪率也比改開前搞了無數倍。和改開前相比,黨政高官及政府工作人員犯罪率遠遠高於了老百姓的犯罪率。

熱點內容
法院何海峰 發布:2025-04-30 09:55:20 瀏覽:414
敬業奉獻道德模範 發布:2025-04-30 09:54:33 瀏覽:359
西南民族大學行政法學 發布:2025-04-30 09:52:57 瀏覽:835
非公司制企業法人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30 09:41:25 瀏覽:710
勞動法員工受傷被開除 發布:2025-04-30 09:27:11 瀏覽:807
重慶法院易 發布:2025-04-30 08:57:52 瀏覽:807
江蘇大學法律碩士調劑 發布:2025-04-30 08:56:17 瀏覽:299
簡述我國合同法擔保法規定的抵押制度 發布:2025-04-30 08:55:40 瀏覽:326
機關法治文化建設 發布:2025-04-30 08:48:15 瀏覽:5
如何開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條 發布:2025-04-30 08:47:09 瀏覽:7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