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河上
❶ 河上公此人
河上公的最主要貢獻是為老子的《道德經》作注。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回至有幾位皇帝都為答其作注,但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
❷ 求翻譯河上公《道德經》第八章註解
你好。
易性第八
上善復若水。制
【上善之人,如水之性。】
水善利萬物而不爭,
【水在天為霧露,在地為源泉也。】
處眾人之所惡,
【眾人惡卑濕垢濁,水獨靜流居之也。】
故幾於道。
【水性幾於道同。】
居善地,
【水性善喜於地,草木之上即流而下,有似於牝動而下人也。】
心善淵,
【水深空虛,淵深清明。】
與善仁,
【萬物得水以生。】
【與,虛不與盈也。】
言善信,
【水內影照形,不失其情也。】
正善治,
【無有不洗,清且平也。】
事善能,
【能方能圓,曲直隨形。】
動善時。
【夏散冬凝,應期而動,不失天時。】
夫唯不爭,
【壅之則止,決之則流,聽從人也。】
故無尤。
【水性如是,故天下無有怨尤水者也。】
註:【 】內為河上公之譯文。
❸ 關於中《道德經》河上公給的注釋的一些問題
兩者來都不矛盾,無形源的道是根本,因為它可以生化萬物,所以它就要有變化一切的可能,所以必須無形無相,從而加以別的規定才會定形下來。為本的東西如果是有既定形象,那麼就被老子認為是有,而有生於無。
老子是在宇宙觀的層面說有欲和無欲,無欲時人與自然合一,可以感受到變化的妙處。而限於有欲,縱然可以觀察到表象,但是從個人修養角度來說,慾望會導致沉溺於慾望中不可自拔,忘卻了自然無欲的根本,終而導致亡身,所以河上公注的針對角度是人的自身養身,老子是說人與天地自然的變化相通或相違。
樓主sorry,我的見解不一定對,我所閱讀的版本註解欲乃是欲求,不知解釋為「實有」從何而來,因為原文說二者同出於心,如果解釋為實有出於心的話,似乎和老子哲學不符。中國哲學裡面只有慾望出於心的傳統,心卻不是存在的根源。有疑問可以繼續提問,相互切磋。
再補充一個,該段有兩種斷句法,一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二是故常無欲,以觀其妙;故常有欲,以觀其……「因為有的學者認為帛書本」欲「字後面有」也「字,故應該第二種讀法為是。僅供參考哦
❹ 評價韓非子/河上公/王弼注《道德經》
韓非子《解老》、《喻老》是借老子的話來支撐他的思想觀點,版沒有尊重老子《權道德經》的本意來解釋。王弼注《道德經》是按他的玄學思想來玄化了《道德經》,即把《道德經》神化、復雜化、更加難懂了,本來,直接讀《道德經》原文,還能讀懂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看了王弼的註解,你可能這百分之一二十或二三十卻減少了,總之,幫助少阻礙大;2000多年來,採用王弼註解的最多,而受他阻礙的也最多,許多明顯不合情理的解釋也跟著照樣解釋,比如《道德經》第一句「道可道,非常(恆)道」,跟著王弼說(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道不可說;什麼樣永恆的道不可道不可說,只有我們沒有搞清楚的永恆道不可說,凡是搞清楚了的永恆道都可說;如果硬要說老子那個永恆的大道不可說,這也是睜著眼說瞎話嘛,老子明明對它進行了很描寫描述嘛!
❺ 河上公的作品
河上公的最主要貢獻是為老子的《道德經》作注。
《道德經》,原稱《老子》,又稱《道德真經》、《五千言》,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似是作者、注釋者、傳抄者的集合體)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常會被歸屬為道教學說。《道德經》作為道教基本教義的重要構成之一,被道教視為重要經典,其作者老子也被道教視為至上的三清尊神之一道德天尊的化身,又稱太上老君,所以應該說道教吸納了道家思想,道家思想完善了道教。同時,前面所說的哲學,並不能涵括《道德經》(修身立命、治國安邦、出世入世)的全貌。《道德經》提出了「無為而治」的主張,成為中國歷史上某些朝代,如西漢初的治國方略,在經濟上可以緩解人民的壓力,對早期中國的穩定起到過一定作用。
歷史上《道德經》注者如雲,甚至有幾位皇帝都為其作注。《從<老子五千文>到<道德真經>》一文說: 「從戰國末年,喜黃老刑名之學的韓非撰《解老》、《喻老》,河上公者流用神仙家觀點解釋《老子》開始,歷代注家不絕,各以自己的主觀見解來解釋和闡發《道德經》,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取捨之間,互有同異」。其中影響最大,流傳最廣的是由河上公作注的道德真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
河上公最出名的弟子是北極真人安期生。《史記·樂毅列傳》太史公曰:「樂臣公學黃帝、老子,其本師號曰河上丈人。河上丈人教安期生,安期生教毛翕公,毛翕公教樂瑕公,樂瑕公教樂巨公,樂巨公教蓋公,蓋公教於齊高密、膠西,為曹相國師」。根據其傳承系統,自河上丈人凡六傳至漢初曹參。據此,當生於戰國時代,其傳承體系亦出自齊地黃老學者。
❻ 老子河上公章句的經注
經名: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文帝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今傳《道德經》分章標目本,卽始於河上公。全書主旨以治國治身相結合的思想來闡述《老子》,謂「道當以無為養神,無事安民」。其理想之人君,乃萬民之父母,為民興利除害,公正無私,去貪淫聲色,服飾飲食,宮室台榭。其修身之法為除嗜欲,去煩亂,懷道抱一,守五神,和柔謙主,不處權,愛精重施,髓滿骨堅,反樸守淳。鼻口呼吸喘息,當綿綿微妙,若可存復,若可無有。用氣當寬舒,不當為急疾勤勞。此注除《道藏》本外,尚有景龍碑本,廣明本及日本天文鈔本,瀧川本等,可以互校。參校本:一、《四部叢刊》影印宋建安虞氏刊本(簡稱影宋本)。二、敦煌S.477、S.3926號寫本。
❼ 呂祖注道德經與河上公注道德經是一回事嗎
1923年俞平伯與朱自清同游秦淮河 但各寫了一篇散文 都叫《槳聲燈影里的秦淮河》
而呂祖跟河上公都讀了《道德經》 但各寫了一份註解 都叫《道德經解》
❽ 道德經王弼和河上公兩個版本之間的區別很大嗎,求下載
推薦中華書局《直排繁體-老子帛書校注》裡面有,馬王堆(甲,乙)本,通行(王弼)本,即歷代諸本
❾ 道德經河上公:夫唯世人之無知者,是我德之暗,不見於外,窮微極妙,故無知也。這段話怎麼理解
兒童相見不相識,笑問客從何處來?(《賀知章《回鄉偶書》)
❿ 河上公 道德經章句
道德眞經注,又名《河上公章句》,亦稱《道德經章句》,為最古的《道德經》注本。漢專文帝屬時,陝州隱者河上公注。按唐陸德明《老子道德經音義》謂:「河上公為章句四卷,文帝徵之不至,自至河上責之,河上公乃躍身空中,文帝改容謝之,於是授漢文以《老子章句》四篇」。一說出於東漢。
河上公,西漢道家學者。姓名不詳。在河濱結草為廬,因號「河上丈人」。精研黃老業,以《老子》教授。葛洪《神仙傳》載,漢文帝(前180-前157在位)好《老子》,有不解數事,時人莫能道,遣使問之。答曰:道尊德貴,非可遙問,帝自至庵責問,乃踴身空中。帝稽首謝,於是授以素書道經章句,謂「熟研之,所疑皆了,余注經一千七百餘年以來,凡傳三人,連子四矣」。言畢失其所在。《隋書•經籍志》著錄曾注《老子道德經》二卷。此注分《老子》為八十一章,每章題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