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政府摧毀道德

政府摧毀道德

發布時間: 2022-01-09 03:17:43

⑴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⑵ 政府應如何對待防疫人員的良好道德品質

基於一些補助,一些幫助去激勵他們去努力的獻身到這個防禦過程中

⑶ 如何舉報政府臨時工道德敗壞

政府臨時工如果道德敗壞,是哪個部門用的人,到哪個部門的紀委舉報就可以了。

⑷ 政府該不該干涉公民道德

該。

因為,社會的發展,在提高物質文明的同時,離不開精神文明的建設,精神文明的建設,除家庭、學校、社會的教育外,對於一些不良行為,除輿論傾責外,還要對行為人的行為進行一定的約束,這就需要政府動用行政權力來加以引導和規范並執行使其逐步走上正規。

網友建議,僅供參考。祝你好運!

⑸ 有誰知道政府行政中的倫理道德的案例啊非常非常急!!!!

荷蘭「安樂死」合法化引起國際強烈反應
今年的復活節,當西歐其他國家的人們忙著做復活節蛋糕和彩蛋時,荷蘭人收到了一份特殊的禮物——死亡的權利。從今年4月1日起,荷蘭議會2001年通過的安樂死法令正式生效,安樂死從此在荷蘭結束了近30年的「黑戶」歷史,開始擁有「合法身份」,荷蘭由此成為世界上第一個把安樂死立法的國家。
安樂死在荷蘭由來已久

安樂死在荷蘭的歷史可以追溯到上個世紀70年代甚至更早。也有人說自1944年以來,荷蘭就有醫生對垂危的病人秘密實施安樂死。當時,由於多種原因,醫生對生命垂危的病人實施安樂死只能秘密進行,但社會和法律對此相當寬容。1973年,荷蘭當地的一名醫生給自己病入膏肓的母親服用了過量的嗎啡止痛,導致母親死亡,當時法庭只判處這名醫生一個星期的有期徒刑並緩刑1年。同一年,荷蘭安樂死協會在各地成立。

1990年,荷蘭政府成立研究安樂死實踐的醫學研究委員會。荷蘭皇家醫學會與司法部就上報安樂死程序達成一致。1994年,荷蘭殯葬條例修正案增加了有關內容,使上報安樂死程序具有法律地位。

那麼,荷蘭人為什麼對安樂死「情有獨鍾」呢?一是荷蘭歷史上就是個開放性國家。荷蘭人對世界上多種他國不能容忍的現象都能接受。從紅燈區納稅、同性戀結婚,到安樂死合法化,都透露著荷蘭人的開放和容忍。

其次,荷蘭信教人數明顯低於周邊國家,教徒不足總人口的50%。荷蘭反對將安樂死合法化的少數人多是將自己的觀點建立在宗教信仰基礎上的。

此外,安樂死雖然一直沒有合法地位,但它數十年來一直在荷蘭社會存在,人們逐漸接受了它存在的社會合法性。

具體實施有嚴格規定

安樂死在荷蘭合法化並不意味著所有的安樂死請求都會批准。對於安樂死,法律進行了嚴格的規定。根據新的法律規定,醫生對垂危病人實施安樂死時,必須滿足以下所有條件:

1、由患者本人「深思熟慮」後提出實施安樂死申請。

2、確認患者病情根本無望好轉且病人在經受病魔「令人無法忍受」的折磨。

3、向患者如實通報其病情及以後的發展情況。

4、與患者協商並得出結論,認為安樂死是唯一的解脫辦法。

5、一直看護患者的醫生就上述4條寫出書面意見。

6、徵得另一位「獨立醫生」的支持。

7、對病人實施規定的安樂死程序。

所有上述條件僅是對成年患者而言。對未成年的患者,法律規定了實施安樂死的附加條件:16到18歲的未成年患者可以在同家長商討後一同作出決定。而12至16歲的青少年,必須由家長或監護人作出決定。

目前,世界上承認安樂死的國家和人數都在增加。一項最新的民意調查結果顯示,75%的加拿大人支持「安樂死」。從1992年10月起,丹麥人遇到不治之症,可以通過醫療證明要求實行「安樂死」。在瑞典,醫生可在一些嚴格條件下對垂危病人中斷供氧。愛爾蘭從1996年6月有了第一例「被批準的死亡」。今年3月22日,英國最高法院批准一名頸部以下癱瘓、僅靠呼吸機維持生命的婦女安樂死。這是英國歷史上破天荒的決定。(馮堅)

⑹ 你覺得政府、社會、個人應如何防止一些道德滑坡現象的發生

一個是加強學習,再就是加強管理。從制度上進行約束,經常性的督促檢查。還要表彰鼓勵先進,營造好的氛圍。

⑺ 出現道德爭議事件的原因。具體詳細

我是從六個方面去看的:
第一,中國的傳統本身就有兩重性,良好的一面是助人為樂、樂善好施;不好的一面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明哲保身的觀念,就看往哪個方向引導,所以彭宇案是個信號,很重要。
第二,社會的激烈轉型至少帶來兩個後果:一是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二是利益群體多、利益訴求很多。我個人感到,現在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得不是太好,導致老百姓有怨氣,他就會感到很多事應該是政府去做的,我幹嘛要去做?
第三,社會誠信出問題。其實社會誠信體系最重要的是政府的誠信,假如說地方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失信於老百姓,那整個誠信體系的建立都會遭到破壞。這些年來我們批判的三鹿奶粉問題等,都使有關部門的誠信遭質疑。
第四,法律意識低下。比如我們可以責怪老百姓闖紅燈,但更大的問題是政府制定了一個好的法律法規,但少數政府官員不遵守。
第五,政府是否作為。現在的情況是,哪個地方發生什麼事了,我們才去重視,有關部門平時在做什麼?這些本身就是政府的職責。政府的職能不僅是發展經濟、文化、公共事業等,還有很大一塊是監管。其實,政府可以在提高社會誠信、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監管企業的不法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和社會公益方面做許多事情,以防止彭宇案、小悅悅案等的反復發生,如解決好涉法信訪來提升法院乃至法律的權威;嚴格、透明、依法行政來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解決好老百姓的醫保、養老、就業、升學等;公布每一筆捐款使用的情況以求得民眾對我國慈善事業的重新信任等。我想如果政府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做得很好,必定可以大大減少案件的發生概率。
第六,法院審判的理念、宗旨要明確。法律永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社會是豐富多彩且不斷進步,每天都有可能出現新事物、新案件,甚至法院審判也不可能每個案件的證據都是非常充分的,這就涉及法官判案遵循的理念,按照西方社會傳統,也包括我們社會主義法治,都要求以社會公正作為第一遵循准則。甚至我們制定的法律如果和社會公正有距離,法律上有欠缺,也都要通過判決來彌補其不足。

⑻ 簡述政府道德責任與公民道德責任的區別

道德責任的區別就是叫黨建,百姓搞這個叫團建,性質一樣都是男盜女娼活動,就是和別人老婆或老公,男朋友女朋友玩游戲,花公家的錢

⑼ 誰在摧毀道德

有兩種東西,人們愈是經常、愈是反復地加以思考,就愈是能感受到它們給人們所灌注的時時翻新、有加無已的贊嘆和敬畏:頭上的星空和內心的道德法則。

——康德

在回答這一問題之前,我們必須要先嘗試著回答這樣一個問題:個人的道德,究竟是怎樣建立起來的?

在西方國家的傳統意識中,一個人的道德被認為應當是人與生俱來的一種本性,正如我們所引用的康德的名言,道德幾乎與我們頭上的星空並行存在。正因為如此,在西方人的觀念中,一個人所受到的道德教育,幾乎等同於他所必須的生存法則。

正是基於這樣的理念,才使得在西方人的道德教育中,確定了道德的必要性。簡單地說,西方人的道德教育,並非是告訴每個社會成員應當如何,而是告訴每一個社會成員必須如何,其情勢就如同與人必須進食飲水一樣嚴格。

正因為如此,遵守道德,就成為了一個人必須的服從內心法則,而不是一種通過外在囑托而形成的美德。這樣一來,人們遵守公共准則,照章辦事,便不再是出於法律或道德的要求、也不再出於公眾的監督,而是每一個人意識中存在的一部分,這種意識既是自發的,同時也是自然而然的一種習慣。

當這種道德意識隨著生命的延續而延續下去的時候,也就意味著道德教育的完成。

反過來,在我們的傳統意識中,盡管對道德的強調絲毫不遜於西方世界,但最重要也是最直接的一點是,我們從來都將遵守道德的行為,視同為一種美德,將嚴守道德、循規蹈矩者看作是道德方面的楷模。

美德無疑是珍貴的,楷模無疑是稀缺的,而對於大多數社會成員的自我要求來說,只要做一個普通人,就足以完成個人的社會責任了。

當我們的定位發展到這一步時,就註定了道德在中國的最終命運——它只能由極少數人遵守,大多數人逾越。

就這樣,通過一代又一代的繁衍與傳承,這種另類的道德觀念也被逐步確定了下來。當人們習慣於將遵守道德當作高尚的美德時,也就意味著「缺德」成為了大部分社會成員的一種習慣。當這種習慣在我們的行為觀念中深深紮根的時候,一個道德崩潰的時代也就為期不遠了。

基於這樣的認知,就註定了我們的道德教育,絕不可能存在西方世界中那種自發的傳承。所有道德意識的培養,都必須由家長與學校出面,通過後天的逐步強化,讓孩子接受那些被視同為「美德」的道德標准。

相比之下,兩種傳承方式之間的差距是有目共睹的。然而,由於對道德的認識不同,使得這種差距不僅僅存在於傳承方式上。比這更嚴重的是,在當下許多中國家庭中,有關道德教育方面的觀念,還停留在一片空白之上。

⑽ 政府道德責任是怎樣實現的

1.政治制度的道德化。現代政府的一個重要特徵是謀求和維持政治合法性。政治合法性不僅需要形式合法性,還需要實質的合法性,即包含著對倫理道德價值的訴求。因此,政府要避免其合法性危機,應將法律制度、官僚制度等和道德相結合,實現依法行政和依德行政的有機統一。所以,政府不僅需要實現法制化,還要實現道德化,而政治制度的道德化是實現政府道德化的重要方面。

政治制度的道德化,就是政府的法律制度、權力體制、組織結構、公共政策及典章制度等都必須貫徹公平、正義、平等的原則和具有充分的道德合理性。這種道德的合理性能夠協調好政府與民眾的關系,使整個公共行政體系進入良好的運行狀態。

制度對於個人的道德選擇和道德生活來說,是一種預設的前提,具有先決意義。在大多數情況下,有關職責和義務的原則應當在對於社會基本結構的原則確定之後再確定。

政治制度的道德化其強制性可以不為個體的偏愛所左右,而且對個體的偏愛、價值追求還起矯正作用,把個體的行為納入到統一的社會道德秩序中來。此外,其強制性實現對行政行為的調控。我們要通過自身所蘊含的倫理精神,能夠鼓勵公務員的道德自覺性,起到激勵的作用,而對於道德覺悟低的公務員,則可以表現為懲處和制裁的作用。

2.道德責任的制度化。公務員是公共利益的維護者,在他運用其手中掌握的公共權力行駛職責時如無任何限制,就極易產生權力腐敗,從而損害公共利益。為了維護公共利益,就必須以制度化的道德及道德責任追究機制對公務員進行約束和監管,對違規者予以懲罰,從而達到強迫行政主體和公務員遵守行政道德的目的。

首先,建立和完善道德責任規范體系。這有助於將公務員應遵循的道德責任明確化、具體化,為行政行為提供正確的導向,也為調控其行為模式提供准則,從而使公務員避免錯誤行為,尋求正確完美的行為。只有把公務員的道德責任和工作規范、要求以及相應的評價、獎懲措施等以制度的形式固定並貫徹執行,才能從根本上提高其思想道德素質和道德責任意識。此外,公務員的道德培養是一個從他律到自律的過程,而制度化的道德責任規范作為一種外在約束制度,對個體具有價值導向作用。公務員通過制度性的道德能預期到自己行為的現實性後果,被制度肯定的行為受到鼓勵或獎勵,而被否定的行為將受到懲罰和遏制,如此反復出現,使得作為外在理性和善惡標準的道德規范在公務員的內心紮根並得到鞏固,最後形成道德行為選擇的習慣,最終實現由他律向自律的轉化。

其次,建立道德責任監督機制。建立相對獨立的道德責任監督系統,比如不斷完善廣大公民和全社會對行政不道德行為的控告、檢舉、投訴制度,加強行政機構內部的科層監督和監察、專門的審計監督,強化各級檢察院、法院的司法監督權,充分發揮新聞傳媒的輿論監督作用等。通過完善道德責任監督機制可使公務員逐漸把各類外在監督轉化為自身的道德習慣和道德心理,形成真正的自我監督機制。

再次,建立道德責任獎懲機制。對公務員在道德責任上的奉獻行為,國家和社會有義務使他們擁有獲得物質和精神上相應回報的權利。這樣,才能在社會中形成強大的凝聚力和感召力,成為激發行政主體踐行道德的內在動力。與此同時,嚴厲懲治不良行政道德行為者,加大懲治腐敗行為的力度,減少不良行政道德,增大腐敗行為的成本,抑制違法亂紀行為。

3.公務員的道德化。基於假設基礎上作出的對公務員進行規范和限制的制度設計和安排,不能全部解決制度運行中的問題,它只有通過政府的日常工作,通過公務員對公共權力的行使才能使制度設計和制度安排獲得實現的可能,所以公務員的素質和道德狀況是制度得以落實和實現的關鍵因素。

制度化的道德責任只是一種低限度的一般性的道德要求,但是公務員在行使權力時面臨的環境因素是很復雜的,要使公務員不陷入不道德的境地,僅滿足於此是不夠的,公務員還應當有著至善的道德願望和道德理想追求。要做到這一點,需要加強對公務員加強道德責任的教育。首先,要使公務員樹立正確的道德價值取向。在現代社會,政治權力日益成為公共權力,而公共權力是附屬於公共利益的,它只有為公共利益服務,才能體現它的公共性。公務員只有利用公共權力服務於公共利益時,才不會改變公共權力的性質和作用方向。這就決定了公務員必須以維護和促進社會公共利益作為自己的道德價值取向。其次,要使公務員成為踐履個人美德的榜樣。公務員不僅承擔著社會政治職能,而且是公共道德規范的踐履者,一個社會的倫理秩序的良性運行首先需要公務員的支持和維護。沒有公務員對個人美德的踐履,社會很難走上美德供給之路,這不僅是由於公務員的示範性作用決定的,而且是由於公務員可能的對美德社會供給的破壞性決定的。

一切存在著社會秩序危機的時代都是與道德的失范同時出現的,而且首先是由於掌握公共權力的人們破壞社會共同體的道德原則和規范,敗壞社會風氣,進而引發了整個社會的道德價值的喪失。因此,公務員應該成為踐行個人美德的榜樣,而不應該成為踐踏個人美德的典型。

熱點內容
機關法治文化建設 發布:2025-04-30 08:48:15 瀏覽:5
如何開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條 發布:2025-04-30 08:47:09 瀏覽:723
道德小品6個人 發布:2025-04-30 08:42:22 瀏覽:49
公司經營觸犯法律法人的責任 發布:2025-04-30 08:38:33 瀏覽:46
安全生產法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04-30 08:31:34 瀏覽:282
企業法學啥 發布:2025-04-30 08:30:39 瀏覽:775
刑法的根基 發布:2025-04-30 08:29:45 瀏覽:536
法院拍賣房不限購 發布:2025-04-30 08:29:45 瀏覽:870
鍾秀勇2017民法真題pdf 發布:2025-04-30 08:29:30 瀏覽:505
上海司法數據 發布:2025-04-30 08:18:30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