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法治的弊病

法治的弊病

發布時間: 2022-01-09 03:20:23

㈠ 法律太嚴厲有什麼弊端

任何事物都有它的兩面性,法律上採取的懲罰措施不能只一味追求嚴刑峻法,否則會得不償失。反而助長犯罪的瘋狂。

法治的弊端

這樣的對比是不對的。
人治是有一定的效率性,但是,也有很大的弊端,人治完全取決於「人」,可能會因為一個人的心情而造成大量的無辜平民蒙冤,比如秦始皇的「焚書坑儒」以及清代的文字獄。
法治雖然設置了大量的程序性來維護實體法的實現,會造成一定的犯罪分子逍遙法外,但總體上是維護了程序法的「大正義」,是法治的表現,在法治下,沒有犯罪的人就不會蒙冤。
建議樓主可以了解一下美國著名的「辛普森案」。
另外陳水扁案涉及政治因素,不能簡單的以偏蓋全!法治絕對是優於人治的,是社會發展的趨勢!

㈢ 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存在的問題和弊端是什麼

1.法律體系不健全,沒有充足的法律,
2.執法無法做到依法,
3.很難做到依法行政

㈣ 法治與仁治的利弊

孟子曰:「徒法不能以自行。」(《孟子.離婁上》)

法治,顧名思義為用法律去治理國家。人治,同樣可以理解為用人去治理國家。

法律是誰制定的呢?是人制定的。法律通過誰去執行呢?是通過人去執行。沒有人能制定法律嗎?沒有人法律怎樣運作?

我們國家、省、市有一大批人在制定法律,我們國家、省、市、縣、鄉、村有一大批人在執行法律。如果沒有制定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制定嗎?如果沒有執行法律的一大批人,法律能執行嗎?法律不可以從天上掉下來,法律可以自己去執法嗎?制定法律還會有與社會發展相適應問題,如果社會發展急需某法律,可這部法律就是制定不出來,法律怎麼辦?法律為適應社會還會有不斷完善、修改的問題,如果某法律遲遲得不到完善、修改,法律怎麼辦?制定的法律有優劣之分,如果制定出的法律問題多多,難以操作,法律怎麼辦?法律制定出來還會有執行的問題,如果大家都不執行法律怎麼辦?從目前看,我國的法律不可謂不多,但執行得怎麼樣呢?現實告訴我們違法的現象比比皆是、無處不在。法律規定不能做得做了是違法,法律規定應該做得沒有做同樣是違法,從這個意義上說,中國目前還有沒違法的單位和個人嗎?法律起到它應該起的作用了嗎?為什麼?

法律是由人制定的,法律依靠人去執行。好人制定好的法律,好的法律靠好人去執行。沒有好的人制定不出好的法律,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去執行等於空。這是人類共同的規律,無論是東方還是西方;不管你是基督教還是伊斯蘭。

有好的人,才好的法律。沒有好的人,再好的法律也是空。孟子在兩千多年前就告訴我們這個道理了:「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說人和法律的關系是主次關系、有無關系。人和法律相比人是主要的,法律是次要的。沒有好人就沒有好的法律,沒有好人就無法執行好法律。

現在有許多人一提到人治就不理解,有的人還感到憤怒,特別是面對一些社會現象時更是怒火中燒,好像什麼壞事都是搞人治搞出來的。其實他們不明白,在這個世界上所有的人事都是人做的,最終解決問題的還得靠人,而不是其他。

中國歷代的帝王將相大都堅持人治,之所以這樣,就是他們認識到了法治的後面還有人,法治是靠人去實現的。如果不把人治好,孤立的只講法治是沒有意義的,同時也是危險的,只有把人治好了,法治才具有意義。

其實西方國家同中國的情形相同,其本質都是人治。為什麼我們沒有意識到呢?是因為他們的法治披上了神的外衣。看似不是人治,說到底,神不是人造的嗎?那還不是人治嗎?也可以說,人造了神,人通過神去治人。中國沒有神治是因為歷代的統治者大都不相信神能治理國家,所以才用人治。西方有神,靠神治理,(據說美國憲法開宗明義第一條就是說美國是神治理下的國家)神又是人造的,最後還不是人治?只不過是拐了個彎罷了,其實中西最終都是人治。

最後,所謂孤立的法治是不存在的,法治好比一個小推車,人不推,小推車是不會自己走的。所以說,沒有人治就沒有法治,古今中外同是一樣,法治的根本是人治!

㈤ 法律有什麼缺點

法律的缺點是:當代法律覺有不健全性,很多權益無法用法律保障。
法律的缺點:滯後性。社會是不斷發展的,物質決定意識,不同時期,人的觀念會隨之變化,而法律卻滯後於社會的發展
法律的缺點:只懲罰行為。此所謂「法無明文規定不為法,法無明文規定不處罰」。。很多法律問題出現,且法條不能解決時,才會修改或從新解釋法律。

㈥ 依法治國的利與弊

在任何國家都必須依法治國,否則就失去了國家正常運行的保障機制。無非法的版內容不同而已。權在我國依法治國強調的是憲法和法律的規范性和權威性,強調國家不以任何個人意志為轉移。但是法律的滯後性又凸顯了它的弊端。

㈦ 依法治國的不利之處

法治比較進步,犯罪比較少,限制了部分群眾侵犯其他公民自由的自由。

㈧ 如果法律不是萬能的,那法律主要的弊端在哪

您好!法律是統治階級制定的、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的重要組成部分。法律在國家職能作用的發揮方面不可或缺。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缺乏法律是不行的。但是,法律不是萬能的。不能依靠法律解決所有社會問題。
首先,法律本身的作用是有限的。法律是以列舉的方式,規定人們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違反了就要受到相應的處罰。法律的原則是:法無明確禁止即可行。或者說法律條文中沒有明確規定不能做的都可以做,都不犯法。但是,法律不能窮盡列舉所有社會行為,人們的行為是千奇百怪的,都是以個性、個別的形式發生,而法律總是進行一般的概括。而且在社會不斷進步中,不斷地發生新的社會行為,法律的規定總是滯後的。為了便於社會成員遵守和國家機關的執法,法律必須保持相對穩定性。不能為了新行為未列入規范而朝令夕改。
其次,成熟的法治社會是全社會法律意識的確立。也就是人人一事當前,要先想到法律,想到是不是合乎法律規范,想到法律是如何規定的,想到要依法辦事。如果社會缺乏法律意識,那立再多的法也沒用。
第三,法律的制定是要人遵守。遵守的前提是知法。要讓全社會成員知法就要做到既簡單又通俗。如果法律疊床架屋、紛繁復雜,又晦澀難懂,即多且亂,人們學不通、知不明,人們不知法律規范如何,也就無法遵守法律。
第四,法律是以國家強制力保證實施的社會行為規范,因此必須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不能做到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有的人犯法不會受到法律規定的制裁,有些人凌駕於法律之上,或者貪贓枉法,法律缺乏剛性和權威,也就失去了震懾和警戒教育作用。
第五,法律屬於上層建築領域的重要組成部分,是國家統治的其中一種工具。上層建築中政治制度、軍隊、警察、法庭監獄等國家機器,還有哲學、價值觀、世界觀、道德、風俗習慣、宗教、信仰、文化等社會意識形態。法律的制定必須和這些方面有機統一、有機結合形成合力,才能發揮應有作用。如果法律與上述某方面相矛盾、不一致,那麼法律就不會很好地執行。
如能提供更多信息,則可給出更為周詳的法律意見。

㈨ 法治與人治的根本區別是什麼各自的好處與弊端謝謝!

以我個人覺得,人治應該與法制應該結合。法制有管理要求太統一了,有的事情因情況、環境、條件來單獨的的制定。我覺得這樣比較好些,我對有的法律條款並不是非常的滿意。

㈩ 法治與人治的優缺點,舉實例說明!!!

1.政治權威俗化 法治政治是民主政治,是普通人的政治而非「聖賢政治」。國家領導人身上的神聖光環已不復存在,在公眾眼裡,他不僅要過世俗生活,而且也免不了會和大家一樣犯錯誤。人們已不太在乎領導人有多麼迷人的超凡魅力,不太關心他是否能提供一種主義、一種理想和一種感召力。人們真正關注的是他的實際政績,關注的是他能否增進大家的福利和權利。人們對待領導者的情感也由狂熱歸於平淡,理性的成分逐漸增多。
2.法律權威強化 法治社會中,法律具有普遍的約束力和最高的權威性,社會秩序主要表現為法律秩序,社會生活的基本方面和主要的社會關系均納入法律規范的調整范圍。法律成為社會控制的主要方式。法律的至上性意味著沒有任何個人能夠凌駕於法律之上,即便貴為國家元首也必須服從法律以及根據法律做出裁判。
3.權力競爭優化 在法治政治中,權力是由下至上,逐級授予的,掌權者是由下而上選舉的。他們必須承諾對選舉他們的人負責,並尊重、保護每個公民的生命權、自由權和追求幸福權。權力主體在政治舞台上的升降沉浮與選民手中的選票密切相關,為了爭取到更多的選票,權力主體必須兢兢業業,恪盡職守,做出實實在在的政績。在人治政治中,人民的選票千萬張,不如上級領導嘴一張,而在法治政治中,一張選票值千金。自由公正的選舉制度使得權力競爭有了嚴格的制度來規范,從而變得有序、透明。任何領導人都無權個人指定他的繼承人,下任領導者的產生只能經由選舉,舍此別無他途。權力競爭納入制度化軌道,政治運行變得平穩有序,消除或減少了人治政治中的任意性和多變性,在社會公眾當中建立起了一種穩定的心理期待,保證了社會的持續、有序發展和長治久安。
三、人治與法治之爭的啟示
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在當代社會已不像以前那樣激烈,甚至其爭論點都已經有些模糊,但爭論仍然存在,目前最具有代表性的觀點就是「法治與人治相結合」的觀點,我個人也比較贊同這種觀點。這種觀點當中所說的「人治」實際上是強調在立法、執法、守法的過程中要依靠人,強調人的重要性。而傳統的人治則將「人治」理解為一人說了算,理解為以言代法和專制。比如一些主張人治與法治統一的學者指出「徒法不能自行」的道理之時,「法治」派一方面並不否認這種認識的正確性,但同時又論辯說,法治並不否定人的作用,但關鍵是人要服從法。人要服從法實際上是法的嚴肅性問題,人治與法治的爭論實際上並不涉及法律的嚴肅性問題,主張「人治與法治應該結合」的學者沒有否定法的嚴肅性,倒是主張法治的學者有意淡化人的作用,這是爭論中非常奇怪的現象。人治與法治被人為地放到傳統與現代、專制與民主的兩分法之中,這種兩分法在確定法治的過程中發揮了一定的作用,但同時它又將傳統的治國之道人為地放到了人治的范疇,這對法治社會的建立非常不利。法治難道不涉及立法、執法和守法?這些難道靠法就能解決?當代一些法學家將法治看成是一種「機制」,以為法律可以靠一種「機制」來運行。這里實際上隱含著這樣的假設,即只有以利益為基礎所形成的制約模式才是科學的、現代的、可靠的。因比,這種機制並不是不依靠人而是依靠利益化了的人。人治和法治的爭論對將法治作為治國方略發揮了一定的意義,但當法治目標已確立時,法治本身的內涵並沒有達成共識。法治究竟是什麼?外界和學術界理解的法治並不相同,學界之外的法治信條是:法律必須體現公道,在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任何人都不能超越法律。而學術界理解的法治卻不僅僅是這些,在他們那裡法治已擴展為現代文明、現代管理機制,並且與特定的「民主形式」聯系在一起。法治和作為法治對立面的人治都已經脫離了其本來涵義,法治成了一種特殊的制度模式,而人治則實際上是為推銷法治而存在的。這種借法治而「拔高」法治的做法對法治社會的確立究竟是有利還是有害? 當法治被「拔高」為一種能夠「自行」的機制的時候,法治也就成了技術性問題,只要將西方的法治模式移植過來就可以了,但問題絕不是這樣簡單。西方的制度模式歸根到底是法制,而不是法治,法制是靜止的,失去根本的東西,這種形式即使再完善也難以發揮作用。經過多年的法制建設,法律形式和以前相比已經非常完善,但人們仍然覺得漏洞很多,這說明漏洞並不是法制就能解決的。越是將法治「拔高」就越是降低法治,陷入「以術治國」法家的「法治」之中,不利於法治的確立。若法治是一種文明的話,它應是人的文明,而不是法制本身的文明。若法治就是法制,那麼「以德治國」就多餘了。實際上,提出「以德治國」就是為了完善法治,它不是否定法治,而是克服單純依靠法制的弊病。德立則法立,「法立而可守,則德可大、業可久」

熱點內容
機關法治文化建設 發布:2025-04-30 08:48:15 瀏覽:5
如何開具有法律效力的借條 發布:2025-04-30 08:47:09 瀏覽:723
道德小品6個人 發布:2025-04-30 08:42:22 瀏覽:49
公司經營觸犯法律法人的責任 發布:2025-04-30 08:38:33 瀏覽:46
安全生產法規學習心得 發布:2025-04-30 08:31:34 瀏覽:282
企業法學啥 發布:2025-04-30 08:30:39 瀏覽:775
刑法的根基 發布:2025-04-30 08:29:45 瀏覽:536
法院拍賣房不限購 發布:2025-04-30 08:29:45 瀏覽:870
鍾秀勇2017民法真題pdf 發布:2025-04-30 08:29:30 瀏覽:505
上海司法數據 發布:2025-04-30 08:18:30 瀏覽: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