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丹經
㈠ 丹經萬卷,不如守一,守得其—,萬法歸—。請幫我完整的解釋這個古語的含義!感謝!
心一,保持本心不為名相所動,如果能夠心如止水,就自然明了萬法的根源。
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金剛經》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金剛經》
外離相為禪,內不亂為定。——《壇經》
一切即一,一即一切。——《壇經》
聖人抱一為天下式。——《道德經》
子曰:吾道一以貫之。——《論語》
㈡ 哪位知道 道家學說方面好的丹經給介紹一本 比如<<陰符經>>呀,<<道德經>>呀
宋元以前的道書丹經,《道德經》、《陰符經》和《周易參同契》是必須重要研讀的。宋元丹經,我們推薦一些主要的如下:
《悟真篇》
《悟真直指詳說三乘秘要》
《金丹大要》(上葯、妙用、須知諸章要用心看)
《金丹四百字》(其序非常重要)
《還源篇》
《丹髓歌》
《紫清指玄集》(玄關顯示密論、修仙辨惑論、謝陳仙師寄書詞首段、必竟恁地歌、快活歌可作重點)
《翠虛篇》(紫庭經、丹基歸一論著眼)
《規中指南》
《中和集》
《鍾呂傳道集》
《西山群仙會真記》
以上宜熟研,另外《呂公泌圓春丹詞》、《崔公入葯鏡》、《破迷正道歌》、《周易參同契發揮》、《悟真篇注釋》、《悟真篇註疏》、《悟真篇三注》等可以同參。
明清丹經,可以先看如下幾篇:
大道論(《張三豐先生全集》)
玄膚論(《方壺外史》)
修真辨難(《道書十二種》)
悟真直指(《道書十二種》)
三車秘旨(《圓嶠內篇》)
這些都是丹經主流,歷代都很重視,基本已囊括丹道大端。《道藏》中還有很多丹經,各有其價值存在,可作為下一步研習的內容,以領略丹經的變化萬端,於中尋見其宗,也是一大樂事。
最後,建議大家可以備兩本《道藏提要》(最新版是第三版)、《中國道教史》(四卷修訂本)之類的工具書,以便隨時檢索。
㈢ 中國最早的雕版印刷道德經
B 本題考查的是《金剛經》。《金剛經》是世界上現存最早有明確時間記載的雕版印刷品,故選B。
㈣ 《道德經》第十章
載營魄抱一,能無離乎?」
此章中心在於闡明修真養性的要旨。「營魄」指魂魄,實指人身中的元神和元精。元神屬陽,輕清易飛而上行,元精屬陰,重濁易凝而下行。二者相反而互補。先天元神本為清靜,因後天慾念所擾而散亂不安。若祛除妄念,清心寡慾,則神自清靜,元精也會自安。「載」是元神元精同載於一車(喻搏入爐鼎之內),含有抱一不離,互為運轉之意。
道教丹經《悟真篇》第一首詩雲:「先把乾坤為鼎器,次將烏兔葯來烹,既驅二物歸黃道,爭得金丹不解生。」這也是說煉養時必須首先在體內安爐立鼎,「鍛煉精華」,使魂魄合和抱一,聚結成丹。此可謂「清靜真一,不二法門」。
「專氣致柔,能如嬰兒乎?」
「專」是指專一之意。常人因私慾妄念所擾,心神散亂不能專一,在無意之中導致其氣粗暴、神氣不合、母子失守、陰陽不交、坎離分居、先天與後天脫離關系。因此,人在煉養時,必須心神專一,調和呼吸,由粗淺到深長,由強硬到柔和,若初生之嬰兒。
「滌除玄覽,能無疵乎?」
「滌除」是灑掃清除之意。「玄覽」是洞觀無礙之意。 「疵」是弊病。欲修真養性,必須清除心界一切雜念,使先天圓明的體性重現。《清靜經》中說:「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又說:「凈掃迷雲無點翳,一輪光滿太虛空。」皆強調修道之人的首要功夫是清靜神心。還其人之先天本性,洞觀無礙。
㈤ 道教最著名的五部經文
怎麼說呢,道教的經文浩若煙海,各家有不同的觀點,總的來說若論最著名,SC方敏同學與墨白散人同學所說的前五部應該都可算是正確答案,個人補充幾點如下
1、《道德真經》世稱《道德經》又稱《老子》是道教立教之根本,這是最著名的經典,注意沒有之一,它與佛教的《金剛經》,儒教的《論語》一樣出名,在中國這個國度,只要你認識中文,那麼繞來繞去總要看看這部據說是世上一切養生,修仙理論總綱的書。
2、《莊子》即所稱之《南華真經》,這本書與《老子》一樣出名,蓋因為只要上過學的同學,都讀過不下十篇它的節抄,如《逍遙游》《庖丁解牛》等。還有一個最重要的原因,讀過《老子》一書的,大多都會再看看《莊子》,這是一個很讓人費解的事情,但老莊、老莊就是先看老再讀庄,要不怎麼說《莊子》一書是「天下第一奇書」呢。
3、《沖虛經》即《列子》這個算是道教最著名排在第三絕對沒問題,因為你看完莊子,就會對書裡面被莊周批的狗屎淋頭但又會御風飛行的奇人——列禦寇產生興趣,有機會的話,你當然會去看看他寫的書是個什麼樣子,是不是真的有《御風》奇術藏於其中。
4、《文始真經》即《關伊子》就是那個強留老子在函谷關,求其傳道的關令伊喜寫的書,這個之所以叫《文始真經》,是因為他從《老子》中悟到了「道」的密秘,並把它們記述下來,將「文明」傳著後世而得名《文始》的。當然,有學者考證現世所傳之《文始經》實為偽作,但是這並不妨礙它的傳播,開玩笑,沖著老子大弟子的名號,用腳趾頭想也明白,能不著名嗎?
5、《周易參同契》簡稱《參同契》,是魏伯陽讀《陰符經》《黃帝內經》《道德經》及《易》後而著有「萬古丹經之祖」的稱號,想要長生,修仙的沒有不讀的。
6、《黃庭經》分《內景》《外景》兩卷,為魏晉時期成仙的女道士魏華存所作,其中詳細記述了多種修煉方法,無論養生、修煉、求仙,這是屬於不可不看的經典。
7、《雲芨七簽》是北宋天禧年間,時任著作佐郎的張君房編成《大宋天宮寶藏》後,又擇其精要萬余條而成,其中記述多種禱神、養煉之方法,算是道教法術的集大成的一部經典,想學法術的同學那是一定要看的。
8、《黃帝內經》簡稱《內經》傳為記述了黃帝與歧伯、雷公的問答之作,作者是黃帝。大家不要以為我寫錯了,說這是一部中醫學的書啊,與道教有個毛的關系。哈哈,你以為古人常將道家學說歸於「黃老之學」是怎麼來的,「黃」就指的是軒轅黃帝啊,這個《黃帝內經》當然是道教的經典了,看看裡面寫的是什麼,都是教人治病、養生的,知道彭祖這個典故出自那裡嗎?就是《內經》,知道所有的修煉方法的理論來源嗎?當然還是《內經》。你說我說錯了嗎?
9、《老子想爾注》又名《老君道德經想爾訓》,這是道教的創始人張陵所著的著作。想不出名實在是很難很難啊。
好了道教認為九為數之極,過而溢之,我就不再寫了,寫太多了沒什麼人看哦。
㈥ 道家內丹怎麼修煉
內丹是以天人合一思想為指導,以人體為鼎爐,精氣神為葯物,而在體內凝練結丹的修行方式。從中華道教宗祖軒轅黃帝求道於廣成子記載算起,內丹已經經歷了五千年的發展歷程。丹道祖經丹道的發源,是非常早的事。《道德經》、《文子》、《列子》、《莊子》、《內業》、《心術》、《楚辭·遠游》和《陰符經》以及黃老學派作品可是說是所有丹經必本的祖經,後世一切丹經均從其中發揮而來,一直是內丹法訣的綱要。
內丹修行就是積聚能量疏通自身經絡,練功時間越長,正氣越多,病、邪、穢氣等不幹凈氣態自然逐漸減少直至消失!從而內氣充盈,病氣無存,達到神清氣爽的精神狀態,繼續修行能量互相感應形成人體生物場,尤其是練功時候這個生物場會無限制擴大,與宇宙不斷重疊,直至合一, 這就是道家內丹說的天人合一,此時念的咒語會跟波一樣隨時來影響宇宙,這時人處在自身的生物場中無比的舒服愉悅,身心達到極好的調整。
內丹之學,源遠流長,闡發於漢末,盛行於晚唐不斷趨於成熟,並逐步形成了完備的理論體系和多種多樣的修煉途徑。它宗依《道德經》《陰符經》等經典,融攝易、儒、醫等學,實踐體驗,形成了基於人體生命順逆升沉的獨特理論,對氣功、醫療、人體科學諸方面,都有廣泛的影響和啟發作用。
㈦ 道家著名經文全文(除道德經外)
太長了,你自己找吧,有《莊子》、《列子》、《悟真篇》、《皇極經世》、《文子》、《田子》、《黃帝四經》、《老萊子》
初學最好看南懷瑾先生的《老子他說》、《靜坐修道與長生不老》、《道家密宗與東方神秘學》、《中國道教發展史略》
㈧ 丹經的數術認識
數術之學,也即所謂的陰陽干支、四象五行、星宿刑德等等學問,在中國古代的作用,是非常非常巨大的,遠超乎當今人們的想像。遠至天道運行,近至人道吉凶,都滲透著數術的身影,丹道亦不能自免。數術之學的特點,在於用一個不是太復雜的框架,建立起了一個天地運行的動態模型。
那麼於丹道而言,數術的作用,體現在什麼地方呢?其要領又是什麼呢?我們說,數術實際是整個丹道的大背景,其影響無處不在。沒有數術之學,也就沒有丹道之學。而數術之學的精要,則在於《易》。
在前面談丹道祖經時,我們沒有提到《周易》,並非輕視《易》在丹道中的作用。相反,我們認為,《周易》是丹道的前提和基礎。《易》之道,有象,有理。易理通過十翼特別是系辭傳(其它九翼同樣重要)的發揮,是人們較為容易看到和參研的。而易象的精妙之處,則除部分專門學者之外,大部分人多未能體見。
對丹道而言,最重要的易象,莫過於《復》卦。《復》之初九,象徵一陽初起,其彖傳說:《復》,其見天地之心乎?說得實在是太好了!然而真正體現天地之心的,並非《復》卦本身,而是《坤》《復》之間!看過《伏羲先天六十四卦圖》的朋友應該有留意到,在一些版本的圓圖中,下方標有天根,上方標有月窟的字樣。而天根的位置,正在《坤》卦與《復》卦之間的地方。為什麼前賢以《坤》《復》之間喻天地之根呢?原因在於,易卦的陽爻,象徵陽氣,陽氣主生。而《復》卦則是陽氣初生之卦,有大地逢春,萬物待發之象,所謂生意盎然就是指的這個景象。然而造化的奧秘,並非在此初生之陽氣,而在於從陽氣消隱,到陽氣滋起的這段過程,這一段過程是人們無法觀察到的,難以用語言表達。但睿智的聖人,卻認識到此過程才是天地生生不息的根本所在,因此用易象將之生動的表現在我們眼前,那就是《坤》卦和《復》卦之間的意象。[1]《系辭》所說的「生生之謂道」,《道德經》所說的「天地根」、「歸根」、「復命」,《列子》所說的「機」,都是講的這個天地生生不息之道,也正是丹道所本之道。生生,即是純陽。
《周易》先天之學,起創於北宋邵雍,堯夫先生在《伊川擊壤集》中有一首著名的《觀物吟》,其中段雲:乾遇巽時觀月窟,地逢雷處看天根。天根月窟閑來往,三十六宮都是春。此詩雖非指示丹道修習,然而如能常誦此詩,體其精義妙動之處,絕勝於兀坐十年之功!
數術的內容,有的精深,有的則刻板乃至迷信,我們必須具備正確的辨別能力,不能過於誇大其作用,也不宜忽視其應有的價值。特別是,我們應該認識到,即使是古代《日書》這樣非常初級,且有些死板的數術應用,也反映出一種精神,那就是「范圍天地」、「把握陰陽」的數術精神。這種精神本身,就生生之道的最好表現。先人們這種質朴而深邃的智慧,令人肅然起敬。如果朋友們確實有志於丹道,那就絕不能避難畏艱,因離坎陰陽、四象五行、龍虎鉛汞這此術語而止步不前!
注釋:
[1]《參同契》所說的「晦朔之間」,所指正為《坤》《復》之間。契文中還對陽氣初生的過程,作了讓人稱絕的描述和闡釋,體現了丹道獨有之特質。轉錄其文,以盡其意:天地媾其精,日月相撢持。雄陽播玄施,雌陰化黃包。混沌神交接,權輿樹根基。經營養鄞鄂,凝神以成軀。眾夫蹈以出,蠕動莫不由。於是仲尼始鴻蒙,乾坤得洞虛。稽古當元皇,關睢建始初。冠婚氣相紐,元年用芽滋。又雲:晦朔之間,合符行中。溷悶蒙鴻,牝牡相從。滋液潤澤,施化流通。
㈨ 哪位知道 道家學說方面好的丹經給介紹一本
你看不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