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律
❶ 請問康德說的「道德律」是指什麼
"有兩樣東西,愈是經常和持久地思考它們,對它們日久彌新和不斷增長之魅力以及崇敬之情就愈加充實著心靈:我頭頂的星空,和我心中的道德律。" 這是人類思想史上最氣勢磅礴的名言之一,它刻在康德德墓碑上
❷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是什麼意思
康德的「天上星空和道德律」含 義如下:天上星空指整個宇宙,道德律指人類社會的倫理道德。
❸ 康德三大道德律是什麼
您好:康德的三大道德律為:普遍的行為法則,人是目的以及意志自律。(詳見《實踐理性批判》)……以下,我參照一些資料進行簡要的說明。 1、普遍的行為法則——「要只按照你同時認為也能成為普遍規律的准則去行動。」……後來康德又對此准則做了一點延伸,即「你的行動,應該把行為准則通過你的意志變為普遍的自然規律。」這一經過變化了的定言命令,在突出行為准則需具備普遍性的同時,強調了如何實現准則向法則轉變的關鍵在於人自身的意志,法則體現著對意志的命令,准則則體現著意志的選擇,那麼當我們回憶起定言命令表達著的是自身即為意圖目的,而不是作為其他目的的手段時,我們知道了與這個道德律令相關聯的意志就只能是我們的善良意志了。因為「善良意志,並不因它所促成的事物而善,並不因它期望的事物而善,也不因它善於達到預定的目標而善,而僅是由於意願而善,它是自在的善。」 2、人是目的——「你的行動,要把你自己人身中的人性,和其他人身中的人性,在任何時候都同樣看作是目的,永遠不能只看作是手段。」 該律令是在保證普遍性同時解決實踐原則的質料問題,即目的的依據。康德指出,人之作為有限理性存在者是作為自在目的而存在著的,在任何時候都只能被當作是目的而不是手段,人在目的王國中是有尊嚴而不是僅有價值的。正因為人是最終的自在目的,人類的善良意志是自在的善,這才促使我們將道德律令看作是行為的直接決定者,道德畢竟是人性中的道德,道德上的善正是善良意志本身。「只有道德以及與道德相適應的人性,才是具有尊嚴的東西。」 3、意志自律——服從定言命令的人類自身就是道德規律的立法者。任何規律皆為自由的,道德規律亦不例外。人類正是在立法的參與過程中,體現出人的自在目的性。人的尊嚴、人的法則也因透顯著與規律必然吻合的意志,才成為徹底善良的意志。「他之所以崇高,並不由於他服從道德規律,而是由於他是規律的立法者,並且正因為如此,他才服從這一規律。……既不是恐懼,也不是愛好,完全是對規律的尊重,才是動機給予行為以道德價值。只有在其准則可能是普遍立法的條件下才是行動的意志,才是人們可能的理想意志,才是固有的尊重對象。人類的尊嚴正在讓他具有這樣的普遍立法能力,雖然他同時也要服從同一規律。」對道德律的尊重最終實現的是對人性自身尊嚴的尊重,這樣的一個道德律才是唯一值得尊重也是配得上服從的規律。
❹ 康德所言的道德律令的三條法則是什麼
康德的道德律令體現在「普遍立法」、「人是目的」、「意志自律」三大道德法則之中。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康德提出人是目的,強調意志自律和道德原則的普遍有效性﹐它體現了康德道德的人道主義和人文情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善良意志作為自己的主人服從自己的立法,從而實現真正的自由。
(4)道德律擴展閱讀
道德律在西方,智者安提卡、西塞羅以及托馬斯,阿奎那等對此都作過探討。早期稱為「未寫出的法律」,主要表現為「黃金定律」,即《聖經》中耶穌的箴言:「你們願意人怎樣對待你們,你們也要怎樣待人。」
法國伏爾泰認為,根據道德的自然規律制定的道德律是:像你希望別人對待你那樣去對待別人。
聖多瑪斯以為,自然道德律的最基本內容和原則是「行善避惡」,這是人類原始而基本的倫理經驗。除此之外,自然道德律也包括人類一些生存上的基本需要,例如:生活、繁殖、理性的生活、社會生活、基本人權……等。
台灣當代學者王臣端認為:倫理生活的最大規律,就是以人性作基礎根據理智指導生活,並認為道德律的最大原則是「行善避惡,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馬克思主義反對從抽象的人性中引申出「共同」、「永恆」的道德律。
❺ 對康德的星空觀和道德律的理解
康德說「在這個世界上,有兩樣東西值得我們仰望終生:
一是我們頭頂上璀琛的星空。
二是人們心中高尚的道德律。」星空因其寥廓而深邃,讓我們仰望和敬畏;道德因其庄嚴而聖潔,值得我們一生堅守。
德國偉大哲學家康德有句永恆名言:「有兩種東西,我對它們的思考越是深沉和持久,它們在我心靈中喚起的驚奇和敬畏就會日新月異,不斷增長,這就是我頭上的星空和心中的道德定律。」它出自康德的《實踐理性批判》,後人把它刻在康德的墓碑上。
❻ 自然律和道德律的沖突是什麼
自然律和道德律的沖突,我就覺得就像有許多時候,按照自然選擇的時候就有些殘酷,用道德的標准來衡量。
❼ 道德只宜律已,不宜律人
這話,我認為是錯的。
一.道德按普遍接受的定義,就是一種依靠習俗、輿論、個人自省共同維持的非強制的社會規范。既然是要依靠輿論(眾人之論,而非光靠個人自省)維持,那道德當然不是只律己,不律人了。
關鍵是道德不論律己還是律人,都不是也不應是強制(不得依靠暴力)的(只能通過評價某人做某事不道德+自己行動減少與此人來往,來對此人形成某些軟約束,比如你老是騙人,我不跟你玩了,於是你被孤立受損失,而不能因為你老是騙人,我就可以打你甚至殺你;並且,我可以說你,譴責你,你可以聽,也可以不聽),在現代社會,強制的(依靠合法暴力: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規范是法律。
而且道德只律己,很難做到,比如:
1.認為道德律己不律人的人,我只想問他們:假如有人無端罵你十句,你能做到不還口不?假如有人老是騙你,或者約好的事老放你鴿子(但還未達到違反法律的程度),你能做泰然處之,友好地繼續跟他交往下去不?(同時他不可能給你很多錢)。
我還是舉那個大家基本上小時候都聽過的故事為例吧:那個多次喊「狼來了」的小孩,最後的結果清楚地表示了違反道德後,別人是怎麼「律」他的:只要不相信他喊的,當時不來與他交往,就讓他付出了代價,讓所有人感受到了這種約束,告訴大家要誠實。完全合法。
二.道德律己不律人,這句話是自相矛盾的:這句話本身也是一條道德訓誡,C對別人A說這句話,希望A不律自己C,也不律其他人,不就是C在用「道德律己不律人」這條道德律A嗎。
❽ 怎樣理解康德的三個絕對道德律令
1、「普遍立法」,即個人行為的標准必須可以成為普遍規律;
2、「人是目的」,即內人的行為必須把人當作容目的,而不是當作工具;
3、「意志自律」,每個有理性者的意志都是頒布普遍規律的意志,即道德主體不受外界因素制約,為自己規定法則。
道德律令,是德國康德用語。指先天的可作為道德基礎的普遍法則與條件。
(8)道德律擴展閱讀
康德的批判哲學認為,道德的形成不是建立在個人的、特殊的、經驗的感受之上,而是建立在一切道德判斷之上的先驗規則之上。只有從純粹理性的意志中衍生出來的先驗規則,才能適用於所有的時代和所有的人。
道德規律是道德建設不可或缺的。道德律令以絕對命令的形式出現,說明它是強制性的。康德認為人不僅受理性的控制,而且受物質慾望的誘惑。他們必須克服這種強迫形式的經驗慾望。
❾ 為什麼經常有人說舊約聖經中的十條誡命屬於道德律法,這種說法有什麼根據嗎
十條誡命中前四條是「禮儀律」,後六條是「道德律」。前四條是關於敬拜的問內題,後容六條是孝敬父母、不殺人、不姦淫、不偷盜、不作假見證、不貪人的房屋、妻子。這六條都屬於道德層面的律。(十條誡命經文本身就是根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