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德治與法治辯論賽

德治與法治辯論賽

發布時間: 2022-01-09 09:07:41

Ⅰ 德治與法治,德治的一辯辯詞,小結,謝謝各位

以德治國,就是要在實行霸道的時候,要行王道,王道之師得民心,
得民心得天下。
就是在堅持法律辦事,也要講些人情道德
社會倫理和社會道德 ,在古人看來是仁的體現。仁者愛人。能夠把這種愛,推及到人人,那麼就能得到老百姓的擁戴和尊敬。實現以德治國。

Ⅱ 談談法治與德治的辯論關系

法治與德治相得益彰。
德治是法治的重要輔助手段。
以法治為根本,主要的。

Ⅲ 辯論賽中國社會需要德治還是法治攻辯問題

攻辯問題:復

1、我們應明確:法,能使人制知錯,但,德能使人知道什麼是錯,為什麼會錯,怎麼去改錯。試問對方,豈不知「法令滋彰,盜賊多有」的道理嗎?

2、「德治」 「法治」都有一個「治」字。那麼請問:治的含義何在?治的、根本目的又何在?

3、難道說當今社會通過法治把中國僅僅建設成一個的犯罪率的國家就可以了么?

Ⅳ 德治與法治辯論賽

所謂「法制」與「德治」,我們可以簡單理解為「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本文的目的,就是試圖從「法制」與「德治」或者說「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本質,去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要看清二者的本質,我們得首先弄清法律和道德的本質。

所謂法律,按照馬克思主義理論的觀點,法律是統治階級意志的體現,即把統治階級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依照法定程序制定並頒布,並由國家強制力(軍隊、法庭院等國家暴力機關)保證實施的規范總稱(網路解釋為法律是全體國民意志的體現)。是國家統治工具。

所謂道德,按照詞典的解釋,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道德往往代表著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起判斷行為正當與否的作用。 道德是指以善惡為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和傳統習慣來評價人的行為,調整人與人之間以及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動規范的總和。道德由一定社會的經濟基礎所決定,並為一定的社會經濟基礎服務。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具有不同的道德觀念。」如此,我們暫且拋開道德的階級性不談,可以簡單理解為道德的基礎是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與規范,也可以說道德體現的是人民大眾的意志,是廣大人民的意志體現。

據此,我們可以進一步理解,所謂「法治」即「依法治國」,就是用統治階級的意志治理國家。所謂「德治」即「以德治國」,就是用占人口絕大多數的勞動大眾的意志治理國家。在社會主義條件下,法律作為「國家統治工具。」實際上就是人民民主專政的工具!

我們接下來再看看在社會主義條件下二者的關系。

首先,我們任務以中國為例,按照《憲法》中「工人階級是國家的統治階級」,那麼中國的法律是以共產黨為代表的廣大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憲法》又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是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人民民主專政的社會主義國家。」也就是說人民民主專政是社會主義國家的統治手段。主體是指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勞動人民;對象是指那些違反以工農聯盟為基礎的勞動人民意志(道德+法律)的人或事。不僅僅是指違反工人階級的意志。如此一來,在社會主義國家,法律作為統治階級即工人階級的意志體現,無法滿足人民民主專政的需要,而道德作為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又是占包括工人階級在內的廣大勞動大眾意志!所以說 「德治」,無疑成為社會主義條件下真正實現人民民主專政的必須!

綜合以上,我們似乎可以得到這樣一個結論:「依法治國」和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是資本主義社會的專利(如果對此感興趣的話我們以後可以專題探討);「以德治國」是社會主義國家建設的應有之義!是社會主義國家真正的主要特色之一!「以德治國」無論從概念或內涵上都已經包括了「依法治國」的意思!在社會主義條件下單純建設所謂「法治國家」或「法治社會」如果不是別有用心,也無異於痴人說夢!

Ⅳ 關於法治高於德治的辯論材料

經過了"文化大革命"這場民族浩劫,中國走向了"改革開放"和社會秩序的重建。痛感"文革"期間"無法無天"狀況所造成的嚴重後果,人們的一個主要關注點就是中國應當如何從"人治"過渡到"法治"。人們在提出"官大還是法大"、"權大還是法大"的問題時,呼喚的是"依法治國",所以法治建設成為中國政治體制改革的主要內容之一。法治建設對於中國社會的現代化發展是至關重要的,這毫無疑義。我們在這里所要提出的問題是:單憑法律的健全和完善是否就能夠解決當前中國存在的所有的社會弊病和問題呢?

值得注意的是,盡管對於源自西方社會的"法治"的真正含義和實行的條件並不清楚,或者說認識並不統一,我們當中有一些人在指責中國"人治"弊病的同時,認為西方式的"法治"是萬能的,似乎只要有了西方式周密、詳盡的法律,在解決社會矛盾和人們行為規范方面的一切問題也就統統迎刃而解。可是在現實社會當中,問題卻並不這么簡單。首先,近年來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正式通過的各項法律已經相當多了,應當說人們的行為似乎"有章可循"。但是"作姦犯科"的人卻越來越多,案子也越來越大。其次,隨著我國社會近年來的體制改革和經濟發展,人們的收入和消費水準不斷提高,按過去的說法是人們應當有物質條件來遵守社會的基本道德規范了("知恥"),但是近來反映在現實社會中人的基本道德方面出現的問題不是減少了,反而有不斷增加之勢。

現在無論是從人們的街談巷議還是新聞媒介的報道來看,對於社會上普遍的道德水準均有"世風日下"之議。而且我們還可以發現很有一些人坦然地以"只要我不犯法,就無可指責"作為冠冕堂皇的理由來做一些不道德的事。如看到路邊有人受重傷須送醫院搶救,許多過路車輛就是不停車;有個別過路人好心把傷者送到醫院,反被傷者家屬訛詐。遇到歹徒行凶,許多人畏縮躲避;如偶有勇者挺身與歹徒搏鬥,其餘的人仍大多袖手旁觀。公園里兒童落水呼救,可以聚集到數千人圍觀而無人下水。至於製造偽劣商品、偽造證件文書、在經營交易中的損公肥私等現象,更是比比皆是。當你詢問人們對這些行為的看法時,他們會一致地譴責其為"不道德"的行為,但一旦這類事件再次發生,你會發現大多數當事人、旁觀者的行為依然如故。為了防止和懲罰這些不道德的行為,國家不斷頒布新的法律和具有法律效力的懲罰辦法,對不贍養老人、虐待兒童、見死不救、造假等行為進行懲罰。但是實際效果又如何呢?憑靠不斷地增加和細化法律能否真正扭轉當前"世風日下"的趨勢?近年政府對"見義勇為者"的表彰在多大程度上能夠從人們的內心深處改變他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規范?這些都是值得懷疑的問題。

我們在努力向"法治"的目標前進,但是憑靠法律(或"法治")能否完全解決中國社會中當前普遍存在的道德問題?何況在現實社會中有許許多多的不道德行為其本身並不直接觸犯法律。中國社會的發展已經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這幾千年的歷史中,我們的傳統社會都採用了哪些辦法來使人們的行為符合普遍的道德規范?其中一些過去行之有效的辦法對於今人是否能夠提供一些有益的啟示?

一、"罪"與"孽"

從古至今,中國人常常用"罪孽深重"來形容做壞事的人。但是如果仔細思考,應當說"罪"與"孽"在其與法律的關繫上是有區別的。"罪"指的主要是直接觸犯了法律的行為,是可以通過刑事訴訟、法庭判決來對其行為違反法律的程度予以測度並給予具體懲罰的。而"孽"則主要是指不直接觸犯朝廷或政府制定的世俗法律,但是違反了社會普遍道德准則的行為,這些行為受到世人的道德輿論譴責,當事人如有良知,也會受到自己良心的譴責。對於"犯罪"與"作孽",中國民間社會把兩者是分得很清的。前者將會受到朝廷刑律的懲罰,而後者則會遭受"天譴",受到神靈和冤鬼的懲罰。

1997年上映了一部反映上海赴雲南知識青年返城後經歷的電視連續劇《孽債》。為了取得婚姻上"單身"的資格而能夠返回上海,他們與當地的妻子離異、相互離異並把孩子寄養給當地農戶,他們當時的動機可以理解,行為也沒有觸犯法律,但卻使其他善良的人和孩子們受到傷害,並使自己也陷入良心自責之中,通過幾個赴上海尋親的孩子所造成的感情波瀾而生動地表現出來,一個"孽"字在這里使用得就十分貼切。

《辭海》對於"孽"的解釋有五種:(1)古時指庶子("孽子"),即妾所生之子;(2)壞事,罪惡(《書·太甲中》:"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逭");(3)妖孽,災殃;(4)病,害;(5)忤逆,不孝。第一種解釋久已不用,人們今天日常生活中常說的"孽"主要是指第二種解釋,指的是人做的壞事和罪惡,而且其懲罰是無法免除和逃避的,所謂"自作孽,不可活"。在中國的傳統社會中,小孩子自懂事時起,人們就在對他灌輸樸素的道德規范,當他由於無知而折磨小動物時,老人就會搖頭說,"不要作孽呀"。當一個貧苦的童養媳被餓飯、被毆打時(這在當時既不犯法也不違禮)

,鄰居們就會搖頭說,"真是作孽呀"。在抗日戰爭時期,當一個村民為邀賞向日寇出賣抗日戰士時,人們會說,"作孽呀,他怎麼不怕出門被雷劈死"。可見,"孽"是與良心和良知相關的,不一定由這個世俗社會的法律來評判與懲罰,而且有時甚至與當權者的法律和意志是相違背的(如漢奸的行為符合當時"政府"的規則,但被民眾所不齒)。

官方的法律總會有漏洞,執法者也難得做到"明察秋毫"並把犯法者統統繩之以法。如《胡雪岩》中的刑名師爺所說"大致古今律法,不論如何細密,總有漏洞",社會上總有一些人在設法利用這些漏洞以謀私。但是,與觸犯世俗法律的行為相比,"作了孽總是要遭報應的",這叫做"天網恢恢,疏而不漏"。這些報應也許在現世("現世現報"),也許在陰間,也許在來世;這些報應也許應在本人,也許延及子孫。從"報應"的觀點看,"孽"與我國的民間宗教有著密切的關系,正如"律法"與皇權有著密切的關系,"禮教"與儒家有著密切的關系一樣。

法治的刑律所針對的是對人身、財產的侵害,並制定了詳盡的懲罰辦法,也就是所謂"他律",憑靠的是外在的制度和力量。民間所謂的"作孽"觀念主要譴責的是強者對弱者的欺凌,弱者的范圍可以包括平民、老人、婦女、兒童甚至其他生靈(牲畜、貓狗等),譴責其手段的不道德(如倚強欺弱、詐騙、無信義、向官府進讒言等)。對於"作孽"行為的懲罰主要是"天譴"式的報應(死後在陰間地獄中受苦、來世托生變驢變馬甚或殃及子女也要代為償還孽債等),而不是直接的世俗刑律的懲罰。人們根據社會普遍倫理與道德規范來行為,自覺自願地不去違背或觸犯這些規范,即是人們的"自律"。

薩姆納(W.H.Sumner)認為,在行為規范方面的民俗為社區大眾所長久接受之後,會產生一種神秘化(Mythification)的社會過程,而轉化為"民德"(Mores,民間道德規范),在這個轉化過程中,宗教或懼鬼(Ghostfear)

扮演了相當重要的角色。原本產生於民眾日常生活與行為中的民俗(習慣性行為),經由原始宗教或懼鬼或魔術等因素的神秘化作用而轉化之後,成為具有約束力或制裁力的"民德"(民間道德規范)。違反這一"民德"的行為,就是作孽。

二、"人治"、"禮治"與"德治"(道德規范)

"所謂人治與法治之別,不在人和法這兩個字上,而是在維持秩序時所用的力量,和所根據的規范的性質。"那種把"人治"理解為指有權力的人任憑一己的好惡來規定社會上人和人關系,而沒有一定的規范可守,這種"人治"事實上是不可能的。按照費孝通先生的觀點,中國傳統社會中實行的乃是一種"禮治秩序"。當然,那些"開國皇帝"在制定新皇朝的規范時是會具有一定的"能動性",多少會帶有一些"人治"的色彩。但他們也會受到社會傳統規范的束縛,不可能隨心所欲。

有些學者認為中國傳統社會實行的是通過紳權來實施的"禮治",並把其與西方社會的"法治"作為相互對立的兩種法律制度。但是,與朝廷官府的"法治"和(社區紳權的)"禮治"相對應的,應當說在我國傳統社會中還存在著由於民間道德規范約束而在民眾生活中實際發生作用的"德治"(以"積德"為宗旨,以善惡之報為法則),或者說存在著民間的對於一般行為的普遍性的道德規范。當然這一提法(稱之為"德治"並與"法治"、"人治"、"禮治"相並列)還需要進一步的推敲論證,但只講"禮治"並不能完全涵蓋我國民間的全部道德規范。我國傳統社會中的"禮治"是有其特定含義的,"禮義由賢者出"(《孟子·梁惠王下》),"禮"是特定文化中由聖賢制定的行為准則,而不同於民間樸素的倫理規范(民間的"積德")。

從某種意義上說,"人治"、"禮治"、"法治"這些列於經傳的、與政治權威相聯系的行為規范都可以歸類於人類學所說的"大傳統",而一些流行於民間樸素的道德規范(民間的"德治",訓誡人們"不要作孽")也許可以歸類於"小傳統"。

費孝通先生在《鄉土中國》中提到了"法律"、"禮"和"道德":"禮……顯然是和法律不同的,甚至不同於普通所謂道德。法律是從外部限制人的,不守法所得到的罰是由特定的權力所加之於個人的。人可以逃避法網,逃得脫還可以自己驕傲、得意。道德是社會輿論所維持的,做了不道德的事,見不得人,那是不好,受人唾棄,是恥。禮則有甚於道德:如果失禮,不但不好,而且不對、不合、不成。……禮是……經教化過程而成為主動性的服膺於傳統的習慣。"費孝通先生的這段話講明了"法律"、"禮治"和"道德"三者之間的不同。"法律"是朝廷政府制定的刑律,"禮"被傳統社會認為是士大夫所必須遵循的道德規范,但這是由統治者為維護"三綱五常"和"尊卑有別"社會秩序而倡導並"教化"民眾的正統的、自上而下推行的規范。而民間的道德則源自於民眾中多少帶有些自發性的如"積德"、"從善","惻隱之心"、"己所不欲,勿施於人"這些樸素的觀念。

所以,"禮治"與"德治"並不完全是一回事。"禮治"的行為規則是維護君權、族權、父權、夫權和鄉紳利益的,根據巴金小說改編的電影《家》非常生動地說明了"禮教"的"吃人"與不道德。在一些社會場景中,"禮治"壓制了民間的樸素道德觀。如"禮"所維護的"三綱五常"推崇"烈婦",年輕寡婦自殺殉夫是會受到家族、社區乃至朝廷的表彰的,要立"貞節牌坊",但老百姓在背後會嘆息落淚,說這是"作孽"。雖然儒家推崇的"守禮"與民間流行的"積德"在某些行為規范上是重合的(如孝敬父母),但同時也有不少事例可以說明兩者之間也存在沖突(如寡婦殉夫),所以"禮治"並不能等於以樸素道德觀念來規范人們行為的"德治"。這里稱"德治"並不是指由統治者推行的"治理之術",而僅僅表示一種行為規范和相應形成的多少帶有自發性的民間的社會秩序。

我國傳統的農村,幾乎村村都有廟宇,其中有佛寺和道觀,但更多的是城隍、土地、龍王和當地"有靈驗"的地方神癨\。人們會到城隍廟里去求簽問卜和哭訴自己的冤屈。民眾對於"作孽會遭天譴"的敬畏形成了他們在思想和行為方面自我約束的某種"德治"的精神基礎和文化氛圍。但是這種民間樸素的"德治"自解放以來,隨著歷次政治運動的滌盪已不復存在。

60年代"文化大革命"中的那些"以革命的名義"對其他人(包括親戚、同事、鄰居、老師等)進行的關押迫害、人身侮辱、武鬥等等行為,從傳統道德的觀點來看都是"作孽",但是卻成為得到政府提倡和支持的"最革命"的時髦行為。"鬥私批修"可以說就是"文化大革命"的"禮",而這種"以革命的名義"實施的"紅色禮治"與封建社會的"禮治"一樣在實踐中同樣有違反基本人性的"作孽"的一面。

同時,解放以來特別是"文化大革命"中的"破四舊"運動直接與全面地沖擊了民間宗教,這在某種意義上也摧毀了民間關於"積德"和"作孽"會遭報應的信仰體系。除了那些居住在偏遠山區與世隔絕的村落里的人們,現在的祖父母和青年父母們已經不大會對孩子們講"不要作孽"這樣的道德訓誡了,恐怕向孩子們重復頻率最高的是功利主義的訓誡"好好讀書,將來才能掙錢做官,才能有出息"。"孽"這個詞彙在人們日常生活中使用和出現得越來越少了。這標志著社會的發展呢?

還是某種意義上在道德方面的墮落?

在強調法律的同時,社會中關於"孽"的意識的普遍淡化,不考慮做了"缺德事"是否會"遭報應"或者根本否認"報應"的存在,是否是當今人們行為中道德水準下降的原因之一?杜克海姆(E.Durkheim)認為"如果道德力量失去了它的社會權威,那必然是一種強權就是公理的混亂狀態"。

中國民間的傳統道德規范(如"孽")是否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視為我國在規范社會行為方面的某種民間鄉土資源而加以改造和利用?在今天對我們的傳統文化的精華與糟粕的梳理中,在我們對自己文化的再認識與達到"文化自覺"的過程中,這也許仍然是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
罪與孽:中國的"法治"與"德治"概說

⊙馬戎

三、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法律"與實為"治法"的"法治"

人類自形成為社會之後,就必須產生一定的規范來防止個人、群體之間的沖突和相互損害,為處理解決人與人之間的矛盾糾紛制定一系列調解和懲罰規則。其中既有由政府制定並強制執行的國家法(訴諸於國家法的稱做"打官司"),也有流行於民間"約定俗成"的習慣法(訴諸於民間習慣法的稱做"私了",即糾紛的"私下了結")。

人們對於中國傳統社會中法律的作用評價不一,有的人批評中國缺乏西方社會那樣的"真正的法治"精神,所以社會的發展缺乏明確的規則;另一些人則基於對注重法律形式程序的西方法律表示懷疑,從而從自然法的角度認為中國文化傳統對於倫理的重視和追求"無訟"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對於中國傳統社會法律的這兩種不同觀點,可以啟發我們從不同的角度和從法律所涵蓋的不同行為對象來分析中國傳統社會中的法律運作。

費正清認為中國法律是刑事的而不是民事的,是世俗的而不是以宗教原則為基礎的,是支持國家權力而不是限制專制的,"法律只代表了統治者的命令,……大部分是行政性的和刑事的,是民眾避之惟恐不及的東西"。中國歷史可分為"亂世"與"治世","亂世用重典",即用加重的刑罰來把偏離社會規范的各種行為糾正回來。

在西方,"法治"是與"人治"相對立的,而"人治"被認為是隨意性的、沒有客觀標準的、體現的是統治者的個人意志。中國傳統社會通常被認為是"人治"的社會。但是正如費孝通先生所說,除了個別皇帝的意志給當時的法律打下自己的"烙印"之外,歷朝歷代還是循著"禮法"在統治。儒家主張"禮治",重視道德倫理對人的教化作用,提倡"無訟";法家主張"依法而治"(Rulebylaw),重視的是刑律的實施,用懲罰作為維持社會秩序的主要手段。當然,法家強調法律的作用,也暗含著對君主"人治"的限制在裡面。但是,這種"依法而治"(Rulebylaw)與西方真正的"法治"(Ruleoflaw)在本質上是不相同的,與其稱之為"法治"不如稱之為"治法"。

四、不同社會制度下的國家法、民間法與民間的道德規范

Ⅵ 辯論賽:國家需要德治還是法治 德治比法治更好的地方在哪裡

作為一名法律人。我當然會說國家需要的是法治。
國家近年來的意圖也很明顯。
之前鄧提出法制。江提出法治。胡提出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這是層層遞進的關系。
不過看問題,你是站在德治這一方。
那麼德治的優點在於:
1、法治需要好的法律制度來支撐,法制不完善,法治也難以實現。而德治只需要一般的社會普遍倫理道德,無需強力的制度支撐,簡單易行。
2、法治的缺點同時在於法律的穩定性和社會發展的迅捷性的沖突。法律條文的更新往往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這導致社會發展中出現的一些新情況往往無法得到公平正義的解決。德治則可以審時度勢,妥善解決。
3、法治需要的完善的法律體系條文繁雜,名目眾多。不容易為普通民眾所熟知、理解。事到臨頭,民眾往往不知如何依法辦事。德治依照社會基本道德處理事務,民眾容易理解、接受。也易於施行。
4、法治的施行需要培養一大批法律精英,建立完善的法律制度,嚴格按照程序辦事,社會成本較高。德治簡單易行,易變通。社會成本較低。
5、法律追求的是公平正義。但是在實質正義與程序正義中,偏重於程序正義。而且若果法律本身制定的不恰當,也會導致社會中不公平的產生。德治追求實質正義。
不過,法治優於德治在當今社會是毫無疑問的。所以作為反方,難度比較大。
所以,個人建議你,第一,研究法治優於德治的地方,尋找對方的破綻。
第二,論點可以採取迂迴戰術。不否定法治,也不必強調德治優於法治。但是一定要凸顯德治的重要性。說明德治乃是社會治理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

Ⅶ 當今社會更需要德治還是法治辯論賽(我方法制)怎樣提問對方

"德治來"的提法也就我國好意思自提出來,明顯是為了執行法治不力而找借口,轉移大家的注意力.

法律是道德的底線.由於執法相當不力,我國現在違法見怪不怪,及其普遍.也就是說很多人的行為乃至思想水平根本達不到道德層面,跟他們講道德是不管用的.

即使道德對一部分人有用,它也無法有效的維持社會秩序.
1.道德尺度模糊,很多情況下沒有統一標准.對同一事情是否道德人們就可能作出相反的判斷.
首先,利益相關人會作出有利於自己的判斷,這往往使道德發生了扭曲.
其次,所處社會環境的不同決定了人們往往對同一事情作出不同的判斷.
2.道德的約束力不夠.不道德的行為最多遭到譴責,不能有效阻止當事人繼續做壞事.
因此強調德治重於法治的結果只能使社會秩序更加混亂.

事實上,正是"德治"的缺陷太大,阻礙了社會發展,人們才發明了法律,社會逐步邁向法治.因此法治是人類由野蠻走向文明的標志,是社會發展的趨勢.強調德治重於法治明顯是"開歷史倒車",這種論調會很快淹沒在歷史洪流中.

Ⅷ 辯論賽 法治重要還是德治重要

法治與德治是相互促進的。一方面,加強法治能賦予社會道德規范以權威性,促進社會道德法制化;另一方面,加強德治能有效提高人們的思想政治素質和精神境界,從而在根本上防範和減少違法亂紀現象的滋生。沒有德治支持的法治,是沒有根基的。在當代中國加強德治是十分必要的。 首先,我國社會的現代化進程把德治提到了更突出的地位。一是社會結構的變化凸現出德治的重要性。在人類社會的不同時期,公共社會規范的內容和控制方式是不同的。社會結構的復雜程度直接決定了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的控制方式。在結構簡單的社會中,人們從事生產活動及其他社會活動的空間極為有限,經濟組織、家族組織、政治組織等往往合而為一。緊密的社會關系、巨大的共同利益和人們生存的彼此依賴性,迫使人們不得不自覺地遵守社會組織內部的各種規則。這時的公共社會行為規范是以習慣、族規和宗教體現的。在這種結構簡單、規模狹小的社會里,社會成員道德自律的重要性還未充分凸現。隨著生產規模的擴大、人口的增加、生產方式的變更以及社會生活的多樣化,社會組織結構的復雜程度不斷提高;維持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的控制手段也隨之改變。社會結構越復雜,社會活動的空間越廣闊,個人行為所影響的直接對象就越少,行為後果的直接利益影響也越不明顯;相反,在社會幅員廣大、組織結構復雜、人口眾多而且流動量大的社會背景下,個人的隱匿條件(如居住分散、固定交往率下降、網路交往的日益普遍化等)卻不斷增加。這時,社會成員的道德自律在公共社會行為規范維護中的重要性就日益 凸現出來。二是科技的現代化呼喚著德治的強化。如生物學「克隆」技術的發展、網路技術的發展以及企業倫理、地球生態等問題的提出,都把科技道德問題提到更為重要的地位。高科技的發展需要更加完善的德治。此外,人的現代化、政治的高度民主化也對德治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人的現代化首先是觀念現代化,造就現代人,首要前提在於培育現代主體意識。現代主體意識具有廣泛深刻性,涉及政治、經濟和文化各領域;而崇高道德理想信念的確立、理想人格的塑造、高尚道德品格的培養,是現代主體意識的核心。民主政治的高度發展正需要以大量具有高尚道德的現代人為基礎,因為只有這樣的現代人才能具備現代的民主意識。 其次,處於經濟轉型期的當代中國社會現實呼喚著德治的強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發展和對外開放的擴大,極大促進了我國生產力的解放和發展,增強了人們的改革意識、民主法制意識和開拓創新精神。然而與此同時,意識形態的控制方式呈現出更為復雜的狀況,如西方資產階級的政治主張、價值觀念和生活方式對我的滲透將進一步加大;商品交換的法則一旦侵蝕到社會政治生活和人們的精神領域,勢必引發見利忘義、權錢交易,導致國家意識、集體意識和互助精神、奉獻精神的減弱;經濟轉型期錯綜復雜的社會矛盾、利益調整以及一些難以預測的突發事件,難免會引發人們思想的波動。尤其是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系的建立,價值觀念也趨向多樣化。面對新形勢,如何在各種思想和文化相互激盪,特別是西方敵對勢力加緊對我滲透的情況下,鞏固馬克思主義在意識形態領域的指導地位,在廣大社會成員中確立起健康向上的精神風貌,為實現新世紀發展的宏偉目標提供強大的精神動力和思想保證,在依法治國的同時強化以德治國,是一個關繫到我國命運和前途的重要舉措。再次,社會可持續發展的要求把德治置於更重要的地位。社會可持續發展戰略的一個重要內容是實現社會經濟、政治、文化的協調發展。文化是經濟和社會可持續發展的重要保證。在社會發展中,文化始終是民族的靈魂和血脈,是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精神紐帶;在現代社會中,文化更是綜合國力的重要標志和重要組成部分。現代社會的綜合國力是包括自然資源、經濟、政治、科技、教育、外交、國民素質、民族意志力、凝聚力等各種物質因素和精神因素相互作用的綜合體。文化是精神力量的代表,它以精神財富的形式及對別國的影響力、輻射力顯示其綜合國力。當今日益激烈的綜合國力的競爭,越來越突出地表現為知識力量和文化力量的競爭。而道德信念、道德理想作為文化的核心,在綜合國力中尤顯其重要性。另外,文化矛盾和文化沖突是社會不安定的重要因素,而先進文化對於調節社會矛盾,整合民族力量,協調社會運行,推動社會全面進步,有著不可替代的作用。一個社會經濟的發展,如果沒有相應文化環境的形成、人的精神世界的完善,必定是不完美的。
提倡市場經濟運行機制的學者早就看出,這一機制下不會產生高尚的人格,他們甚至喊出了「不講道德的經濟學」這樣的口號。在市場經濟社會里,遵守承諾應該是基本的行為准則。但這里的守信是建立在利己的基礎上的。當遵守承諾將會損害自己的利益時,市場主體寧願作出違約的選擇。這種利己的運行機制與社會和諧發展的互助精神存在著天然的隔閡,於是人們越來越關注對市場的制約作用。現在,消費者權益保護運動的興起,為市場中弱者權益的保護提供了充足的理論,而「消費者權益保護法」的出現則使文明社會的互助精神從法律上找到了依據。 然而,法律的實施依然需要道德的土壤,當整個社會迷信市場作用的時候,互助精神在法院司法判決中無法體現。處於弱者的消費者面對一個又一個貌似公正卻完全不同的判決無所適從。我們不缺少市場的理念,也不缺乏對法律的關照,我們缺少道德的支撐。 在這樣的背景下,重提道德的力量,並且將以德治國作為治國的方略就很有必要了。因為這是對市場經濟運行機制進行校正,也是為法治的實施提供有益的基礎。在德治的光輝下,法治的陰影會消除,市場的局限會得到彌補,整個社會將和諧發展。 不管我們是否承認,無論是市場機制還是法律制度本身,都是建立在「性本惡」基礎上的。市場運行機制就是利用人們原始的追求財富的本能推動資源的配置。在一個對財富無動於衷的人面前,市場經濟無法發動起來;但在對財富充滿佔有慾望的人們面前,市場會自行運動。然而,由於市場上每個人都是利己的,所以,必須建立基本的運行規則,法律會在交易中內部生成。當國家順應市場的需要,將市場規律法律化後,市場運行機制就能夠繼續發展下去;當國家不能順應經濟的要求,及時將市場的運行規律法律化,或者強行頒布扭曲市場運行機制的規則後,市場就會發生混亂。可以說,市場的一個基本的假定就是包含著法律規則。然而,當市場發展到一定程度後,市場運行機制同樣會面臨衰亡,例如當資源集中到少數人手中時,競爭的機制就不會發揮作用。這時,人們要麼等待新的市場進入者,要麼坐視壟斷者獨享高額的利潤。更重要的是,在等待的過程中,消費者和社會上弱勢群體的利益必將遭受損害,法律在這里應該再次發揮作用。這就象是一個不停滾動的鐵環,如果沒有推動者必然會停止轉動,自然倒下。然而,在需要法律的地方,我們往往看不到制度的倩影,法律總是在無休止的爭論中,在各種利益的妥協中誕生。在這些滯後的法律面前,利益的最大受損者往往是弱勢的群體。我們可以得出這樣的結論:在社會和經濟的變革中,承受動盪成本最多的往往是那些最弱的人群,而對弱者的保護規則總是在各種利益的較量中姍姍來遲。 既然我們不能依賴市場本身為我們提供社會文明發展的推動力量,我們也無法保證法律天然地保護社會弱者的利益,我們還能藉助什麼來實現社會的正義呢? 道德,惟有道德!道德可以使市場主體有所顧忌,也會使法律的制定者和適用者擁有基本的准繩。所以,提倡以德治國,實際上是糾正市場的缺陷,也是彌補法律之不足。道德的時代意義不在於維護市場的尊嚴,而是對市場運行機制進行理性的批判。回顧馬克思主義經典作家的原話,我們應該更深刻地領會其中的意義。 處在一個變革的時代,人們的價值觀念發生著飛速的變化,處在市場經濟的旋渦中,人們也會不由自主地接受市場的理念。如果缺乏批判意識,認為市場萬能,甚至讓市場的理念主宰社會的一切領域,其結果將會使一切不可以交易的東西成為交易的對象,一切不可以法治的行為法治化。人們將越來越屈從於自設的規則陷阱,而無法自拔。當年,經濟學的開山鼻祖亞當·斯密曾經從醉心研究的市場「看不見的手」中抽身,探究自己的本行——倫理問題,現代經濟學家也開始關注經濟學中真正的人。而我國的經濟學家和法學家是不是也應該從制度的沉迷中醒過來,關注社會道德的作用?誠然,道德的觀念是多元化的,道德的規則也是非強制的,但關注道德,實際上是關注人本身,它會使市場運行得更有理性,也會使法律更加具有可操作性。

Ⅸ 請問辯論賽中,標題為德治與法治應以哪個為主,有何例子利於德治立論。謝謝謝

西漢初期的「抄文景之治」就是休養生息的德治典範。
唐朝的唐玄宗「開元盛世」也是德治的案例。

其實法製成功的案例就是戰國的魏國李悝和吳起變法,秦國的商鞅、李斯比較成功案例而已。大部分朝代還是德治力度多餘法制的。

謝謝

Ⅹ 求:當今中國更需要德治(法治)的辯論詞

法治與德治是一個國家長治久安的不可偏廢的兩種途徑,德治是基礎,法治是保障。
法治離不開德治,它需要道德基礎;德治離不開法治,它的實現需要依靠法律。
可見,純粹的法治是不可行的,而純粹的德治又是不可靠的。沒有德治對人類良知的呼喚,法治是不可實現、不可維持的空想;而沒有法治及其所設定的外部制約,道德自律必然是一句空話。因此,一個理性的社會秩序必然是德治與法治的理性統一。對一個國家的治理來說,法治與德治,從來都是相輔相成、相互促進的。二者缺一不可,也不可偏廢。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屬於政治文明,德治屬於思想建設、屬於精神文明。二者范疇不同,但其地位和功能都是非常重要的。

熱點內容
英語婚姻法 發布:2025-04-30 07:29:58 瀏覽:402
關於道德的畫簡單 發布:2025-04-30 07:19:43 瀏覽:563
購買個人信息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30 07:14:44 瀏覽:727
議論文道德責任 發布:2025-04-30 06:47:22 瀏覽:3
國際經濟法試題2017上半年 發布:2025-04-30 06:38:06 瀏覽:684
何明法院 發布:2025-04-30 06:37:58 瀏覽:237
執行法官談話不去 發布:2025-04-30 06:33:43 瀏覽:284
巴南法院 發布:2025-04-30 06:33:21 瀏覽:451
新治超條例 發布:2025-04-30 06:33:10 瀏覽:85
賣水產和律師 發布:2025-04-30 06:17:18 瀏覽: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