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天尊贊偈
A. 常念,太清道德天尊有那些好處
修行天尊法門好處
第一,天尊加持,所在之地土地城隍皆護佑此人
第二,智慧明凈,所做所行皆是天意,行天之意,無所畏懼
第三,平安相隨,常年奔波之人受得四海大龍王護佑,舟車平安
第四,財源廣進,正財,偏財,祿神常伴
第五,廣傳道音,功德無量,常庇福蔭,災禍遠離
第六,漸生氣力,皆受天星照耀,氣力漸增
第七,壽命長久,陰司眾等,聞聽天尊尊號,皆嵇首而禮
第八,死者超度,死者聞生時親屬能夠常年天尊尊號,生出諸端妙處
第九,地域安寧,尊號聲起,五路瘟神皆遠離,地域安寧福無量
第十,死時超脫,常念天尊尊號,死時一念生起救苦救難太乙天尊,即能前往東方極樂界
福生無量天尊,尊號響起,萬邪避忌,諸病離身。
轉天尊
因為考慮到大家的工作學習都很緊張,所以避開繁瑣的修持儀軌,也不需要誦經。大道至簡,修者惟專。接下來介紹的法門就是道教非常方便的「轉天尊」法。
第一,持誦雷祖寶號: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此聖號出自《玉樞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十種利益:
1、疾病者痊癒。2、消除種種不順。
3、化解口舌官非。4、常得如意。
5、安鎮神煞。6、保佑孕婦胎產。
7、驅逐精怪邪魔。8、消除瘟疫之氣。
9、禳解災難。10、祈晴消旱。
第二,持誦太乙寶號: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此聖號出自《太乙救苦護身妙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十二種利益:
1、消除疾病,2、加祿陞官,
3、保佑舟船不遇風浪困阻
4、安定心神,消除恐怖,
5、消除家庭、工作、社交中的不和因素,增加人緣,
6、保佑國泰民安,人安物阜。
7、消除妖怪邪精,虎狼蟲蛇之害。
8、求子遂願。9、使求仙者學道有成。
10、解脫牢獄之災。
11、超度過世親人生天
12、消除詛咒,解冤釋結。
第三、持誦玉皇寶號: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此聖號出自《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三十種利益:
1、諸仙贊重,2、先亡天在,3、宿殃解脫,4、所往通達,5、無盜賊事,
6、所求遂心,7、除水火厄,8、橫事潛消,9、夜夢吉祥,10、疾病不臨,
11、智慧聰明,12、人見歡喜,13、衣食豐盛,14、子孫榮貴,15、六親見喜,
16、門族和睦,17、除三惡報,18、轉女成男,19、形容端嚴,20、為國大臣,
21、生為帝王,22、鬼神欽仰,23、得宿命通,24、諸神護念,25、九族受蔭,
26、處世長年,27、有情賴善,28、魔王保迎,29、決超三界,30、白日上升。
那麼轉天尊的方法是什麼呢?一般要先洗手、漱口(吃過葷酒之後尤其注意),找一個安靜,清潔的地方。心裡默默想著所念誦的天尊的形象,想天尊放大光明,照在自己的身上,這時默默地持念相應的聖號。念誦的遍數根據自己的時間來訂,少則十分鍾,多則半小時都可以。如果想要記數的話【念珠就行,也起源於道教。但是道教是流珠,沒有頭尾】,念一句記一句,正統道教轉天尊的修持是以十萬遍為限。
念完之後,再念一個迴向偈:
願消三障諸煩惱,願得智慧心明了。
普願災障悉消除,世世常行無上道。
這時候可以把自己的願望以默默祝禱的形式向天尊說出來,冥冥之中自有感應!
簡便的《早、午、晚持誦「三大天尊」聖號》修持方法
早上持誦「玉皇赦罪天尊」聖號:
贊曰:玉皇修證在香嚴,普放神通十七光,為教眾生除罪障,法門真一廣宣揚。
註:扣齒三通,觀想聖容,(有時間念贊,然後持聖號,沒時間僅)持誦「玉皇赦罪天尊」名號,7聲、9聲,乃至千百聲,多多益善。
中午持誦「雷聲普化天尊」聖號
贊曰:廣宣帝德起群生,三界英靈側耳聽,莫道上天無一語,須知司令有雷鳴。
註:扣齒三通,觀想聖容,(有時間念贊,然後持聖號,沒時間僅)持誦「雷聲普化天尊」名號,7聲、9聲,乃至千百聲,多多益善。
晚上持誦「太乙救苦天尊」聖號
贊曰:救苦天尊妙難求,身披霞衣累劫修,五色祥雲生足下,九頭獅子導前游。盂中甘露時常灑,手執楊柳不計秋,千處請師千處降,苦海常作渡人舟。
太清寶誥⑴
至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⑵。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⑶。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⑷。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⑸。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⑹。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⑺。大悲大願,大聖大慈⑻,太上老君,道德天尊⑼。
[注釋]
⑴太清:原指三清境之太清仙境,為太上老君所治之處。。此引指太上老君。
⑵隨方設教,歷劫度人:隨方,隨便在什麼地方。此指到處。設教,即開壇傳教。道教奉太上老君為至高神之一,尊為教主。認為老君應感隨方變化,無世不在。因此,老君自然會處處開壇傳教。歷劫,天地一成一敗為一劫。此指無數此劫。度人,度化世人。因老君為代代化生,故言歷劫度人。
⑶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皇,黃帝。《太上老君開天經》稱:「黃帝之時,老君下為師,號曰廣成子。」故言「為皇者師」。《猶龍傳》說:自三皇五帝以來,老子改名換號,成為歷代皇帝的老師。神農時的太成子,軒轅時的廣成子,帝堯時的務成子,秦漢時的河上公,都是老子的化生。唐代帝王尊崇道教,奉老子為先祖,立廟祭祀。唐高宗乾封元年(666),封太上老君為「大聖玄元皇帝」。故又稱之為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道經稱老子雖降生子殷代。但老子之號則始子無數劫,甚杳杳冥冥,渺邈久遠。開辟之前,復下為帝師,代代不絕,後又化生降世,為王者師。老君為代代化生,無世不在,只不過其名不同,故稱假名易號。
⑷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立,建樹、成就。天之道,即天道。指宇宙萬物化生之本源。地之道,指自然界的一切規律。人之道,指人類社會的道德規范。隱聖顯凡,指老君隱聖降凡,成就天道、地道和人道,從而造化社會和世人。
⑸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總,聚積。官君,官員及君王。老君代代化生,為歷代帝王師,眾多達官貴族皆宗奉於他。包,包容。梵炁,大梵之氣。指構建太清聖境之氣。
⑹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老子銘》稱老君「道成仙化,蟬蛻渡世。自羲農以來,世為聖者作師。」故言其化行今古。道德,即《道德經》,全文約五千字,或又稱《老子五千言》,為道教之祖經。《呂覽·不二篇》謂老子去國西遊,函谷關尹喜請為著「上下經」五千言,即此書。該書分上下兩卷,八十一章。為韻文哲理詩體,上卷三十七章言「道」,下卷四十四章言「德」。故稱「道德凡五千言」。
⑺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主握,主持和掌握。陰陽,指化生天地萬物的原質之氣,雷霆,指疾雷。九五數,即九五之道。指雷法中的修持修煉養方法。認為,金長生在已,旺於酉五數也,墓於丑九數也;水土長生在申,旺於子五數也,墓於辰九數也;木長生在亥,旺於卯五數也,墓於未九數也;火長生在寅,旺於午五數也,墓子戌九數也。壬子為東方之根,丙子為北方之源,甲為雷,庚為霆,甲庚為雷霆之號令,壬為雷霆之局,丙為雷霆之令,子為雷霆之宗。即施用雷霆須依時令而發。
⑻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大悲,指悲憫世人。大願,濟度眾生的宏願。大聖,智慧超凡、通真達靈。大慈,慈祥呵護眾生。此贊靈寶天尊之盛德。
⑼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太上老君,道教對老子的尊稱。《老子聖母碑》將老子等同於「道」,稱其「生於無形之先,起於太初之前」,為先於天地的神靈。東漢時,張陵創立道教後,著《老子想爾注》謂「一(道)散形為氣,聚形為太上老君」,把老子尊奉為太上老君。道德天尊,為老子的神名。道教最高神「三清」的第三位神。
B. 如果接引道人和老君打起來,誰更厲害一點
接引道人的修為要比太上老君更高深一些。談及《封神演義》中最至高無上的存在,當然就是高高在上,幾乎無所不能的聖人了。他們都是先天大道的寵兒,自身法力和三界相和,有著無窮無盡,即便是開天闢地,也易如反掌的恐怖威能。
封神世界中,天地之間一共有六大聖人。分別是道門的“三清”,西方教的准提,接引,和妖族的女媧娘娘。這六人中,一般來說,讀者都公認老君和接引的法力最為高明。
接引何許人也?他是東方葯師琉璃光王如來的弟子,號稱“南無接引歸真佛”,在開天闢地之前,就已經修成正果,神通參天並地!怪不得連老君也不如他!
C. 《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洞府兜率宮。率字怎麼念
正確的拼音:shuài
兜率宮證券讀音是:dōu shuài gōng
兜率宮的「兜率」出自佛經,因古代譯經對地名、難譯名稱常用音譯;玄奘法師將之譯為「睹史多」,由此譯名之漢字發音,可知兜率宮的「率」字絕不會讀「綠」。
西遊記里太上老君住在離恨天的兜率宮裡面。兜率宮只是老君在離恨天的一個宮殿,而不是指佛教的兜率天。兜率宮在是三十三天,乃離恨天太上老君之處 ,而兜率天是欲界的第四天。二者不同體系,不可混為一談。
(3)道德天尊贊偈擴展閱讀:
太上老君是天庭中的地位極高的神仙,他是道教始祖三尊之一的道德天尊。西遊記中常看到他騰雲駕霧從天庭飛來屢次為眾仙分憂解難,沒有出現的時候就在自己的宮殿練仙丹,那麼太上老君住在哪裡呢?
原著第五回《亂蟠桃大聖偷丹反天宮諸神捉怪》中,孫悟空喝醉了酒,無意間走到了兜率宮,他自言自語道——「兜率宮是三十三天之上,乃離恨天太上老君之處,如何錯到此間?也罷,也罷!一向要來望此老,不曾得來,今趁此殘步,就望他一望也好。」
孫悟空身居齊天大聖之職,整天沒事干,到處拜訪神仙,所以他不會認錯地方。也就是說,在《西遊記》中,太上老君的別墅叫兜率宮,處在三十三天之上的離恨天。但奇怪的是,任你翻爛佛道典藏,都找不到這離恨天究竟在哪?
兜率是天界的梵語,意指極樂凈土,這個地方由七個部分組成,常年仙氣繚繞。入口稱為天門,進去有一個玄典台,經過這個台能進入五材宮。五材宮旁邊有一個天一金池,池水常年流淌,霧氣繚繞讓兜率宮居住怡人。金池旁邊有一個會仙福地,是接待賓客的地方。會仙福地後邊就是太上老君的煉丹室。煉丹室里的煉丹爐常年都折射出金光,煉丹室後面就是太上老君日常居住的宮殿大清殿。
離恨天的境界,是泰山崩於眼前而不變色的境界,是滿天迷霧仍能看清方向的境界,是你已悲觀絕望他卻說「放心有我」的境界。
D. 老君爺怎麼供奉
神位宜面南背北,這個方向是神的正位,是神最喜愛的方向。
即太上老君是道教最高尊神三清天尊之一,是公認的道教創始人,又稱道德天尊、太上道祖、道祖、太清道德天尊、混元上帝、降生天尊、開皇末劫天尊。因此,家中供奉太上老君神像最好擺放在房間中面南背北的位置。
但是,現代樓房設計為了充法梗瘁妓誆幻搭濰但璃分利用空間和有效採光,找一個面南背北的神位並不容易。在沒有正位的情況下,面東背西,面西背東也可以的,但是就不要面北坐南。
神位要盡量選擇干凈明亮通風的房間為好。不要靠近廁所、衛生間。神位也不能正沖廁所衛生間,這樣對神靈不敬;居住農村的人家把神位設在中堂是一個不錯的選擇。
如果家中有條件,房間多。把神位設在一個明亮安靜的房間里也是一個比較好的選擇。這樣的房間稱為靜室。
如果沒有多餘的房間,正巧家中有書房。那麼將神位設在書房,對愛好書法、文學、多善學習,宜走仕途的人士來說將是一個莫大的幫助。
現在城市裡的住房很緊張,空間狹小,往往不能有專門的房間來設神位。那麼這個時候可以考慮在卧室里設神位了。在卧室里供神位盡量不要使神像面對卧床。在午休和夜晚入睡時用黃布把神像遮住比較尊敬神靈。
專業角度講,老君神像不能單單從方向來判定供奉位置。得看你的原點(家裡的話一般是主人床)在哪裡,由原點定六親,神像供奉在父母位是最好的,妻財位也好,其他的官鬼位、子孫位、兄弟位都絕對不行。
貢品水果里不要有梨和葡萄,不要有葷的,品種以單數為佳,清水一定要供,不要用酒供。
西方
恭祝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聖誕!
農歷二月十五日,是太上老君聖誕,國際道教節!太上老君既是太清仙境大羅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神明「三清」尊神之一,是公認的道教教祖,又稱「開皇末劫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師寶天尊」等。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
太上老君是三清尊神中受到最多香火奉祀的神明,作為道教尊神,肯定受到道家的崇奉,與此同時也得到民間的虔誠供奉。老子就是老君爺的第十八世化身。度人無數,為三教之師;因其傳下道家經典《道德經》,故稱老君為道德天尊,也被道教奉為開山祖師。
道教三清為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太清道德天尊。是道教最高尊神。在道教宮觀「三清殿」中,老君塑像居左位,手執蒲扇。太上老君居住在太清聖境。
太上老君是天地未開、混沌未分時的一團氣。經過億萬年的變化,化成五色玄黃大如彈丸的一團光投入玄妙玉女口中。玉女懷聖八十一年,到了周朝武丁王的庚辰年二月十五日卯時降生在楚國苦縣歷鄉曲仁里一棵李樹下,老君從玄妙玉女左肋降生,生下來就是白發白須,並指李樹為姓。降生凡間的老君世號老子,又叫老聃,姓李名耳,字伯陽。曾當過周朝管理圖書、史料的守藏室史,後辭官歸隱,騎青牛,西出函谷關,應關令尹喜之請著《道德真經》,後西入流沙化胡而去。西出函谷關的故事,就是我們常說的常見的---紫氣東來的來源。
《道德經》
漢安元年(142)五月一日,道祖太上老君降臨蜀郡,傳授張道陵「天師」之位和「正一盟威之道」。從此道家正式成立道教這個組織。道教以道作為最高信仰和基本信仰,認為道「無形無象,生育天地萬物,是宇宙本原」,用《道德經》中的「道」、「德」思想告諭、教化眾生,追求天人合一、天下太平、宇宙和諧,追求長生久視、得道成仙、無量度人。
《道德經》是中華民族著名經典,為中國古代最偉大的思想家、哲學家李耳(老子)所著。《道德經》是道家哲學思想的代表作,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被譽為「萬經之首」、「萬經之王」。《道徳經》也是世界上發行量較大的文化典籍,因為它距今時間久遠,文字古奧,內容艱深,於是注家蜂起,版本眾多。而且吸引了越來越多的西方科學家步入中華傳統文化的古老殿堂,探索其中的重大科學奧秘,尋求人類文明的源頭,探究中華智慧的底蘊。
大唐開元三年,玄宗皇帝親自下詔,定二月十五為玄元節,規定為法定節日,全國休假三日以襄慶祝。從此老君的誕辰便由天子主持慶賀,而普天之下的道院宮觀都在這一天遙相呼應,共襄盛舉。玄宗皇帝為慶賀老君聖誕還特作《玄元皇帝贊》一首:
爰有上德,生而長年。
白發垂相,紫氣浮天。
含光默默,永劫綿綿。
萬教之祖,號曰玄元。
東訓尼父,西化金仙。
百王取法,累聖攸傳。
函谷關右,經留五千。
道非常道,玄之又玄。
《太清寶誥》
至心皈命禮。
隨方設教,歷劫度人。為皇者師,帝者師,王者師,假名易號。立天之道,地之道,人之道,隱聖顯凡。總千二百之官君。包萬億重之梵炁。化行今古,著道德凡五千言。主握陰陽,命雷霆用九五數。大悲大願,大聖大慈,太上老君,道德天尊。
E. 太上老君的贊怎樣寫
1.不二門中法更玄,汞鉛相見結胎仙;
未離母腹頭先白,才到神霄氣已全。
室內煉丹攙戊己,爐中有葯奪先天;
生成八景宮中客,不記人間幾萬年。
2.騎牛遠遠過前村,短笛仙音隔隴聞;
闢地開天為教主,爐中煉出錦乾坤。
3.玄黃世兮拜明師,混沌時兮任我為;
五行兮在我掌握,大道兮渡進群賢。
清凈兮修成金塔,閑游兮曾出關西;
兩手包羅天地外,腹安五嶽共須弭。
4.一氣三清勢更奇,壺中妙法貫須弭;
移來一本還生我,遠去分身莫浪疑。
誅戳散仙根行淺,完全正果道無私;
須知順逆皆天定,截教門人枉自痴。
5.混元初判道如先,常有常無得自然;
紫氣東來三萬里,函關初度五千年。
函關初出至昆侖,一統華夷屬道門;
我體本同天地老,須弭山倒性還存。
混沌從來不計年,鴻蒙剖處我居先;
參透天地玄黃理,任我傍門望眼穿。
F. 封神中,除了道德天尊的讖語,還發生了什麼奇異現象
出征前,看到師叔姜子牙向元始天尊詢問東征伐周的吉凶,黃天化有些小激動。
又看到,哪吒、楊戩、土行孫等第三代玉虛弟子,都得到了師父們的指點迷津,黃天化懸著的一顆心,更是按捺不住了!
元始天尊的弟子清虛天道德天尊,眼見黃天化命數不長,只是愛徒心切,又不能直言相告。
有這樣的結果,有些是命數已定,有些則是自身的大意所致。
想想看,先有清虛得德道真君的偈詩在先,後有記頭功時的異象發生,如果識時務、知時運,早做防範,小心謹慎,或許就會免遭陷害。
G. 供奉老君爺之位〈怎樣寫〉
供奉「天地君親師神位」的正確寫法,你家的神龕寫對了嗎?
所謂"禮有三本:天地者生之本,先祖者類之本,君師者治之本。"
天不連二,地不離土,君不開口,親不閉目,師不齊肩,位要端固。
天:天字要分兩筆寫,第一筆寫一個正楷的一,第二筆寫一個大。
地:地不分離,地字需要一筆寫完。
君:皇帝金口玉言,所以君口不開,口一定要封嚴。
親:親不閉目,所以目千萬不能封嚴。
師:師是老師、孔聖人,所以師不並肩,幣字要寫下點。
然後就是用正楷字寫『之位』二字。
天:老天爺,上天;
地:土地爺;
君:皇帝,國家;
親:父母,祖宗;
師:老師,聖人。
「天地君親師」五字成為人們長久以來祭拜的對象,充分地表現出中國民眾對天地的感恩、對君師的尊重、對長輩的懷念之情。同時也體現出「中國民眾的敬天法地、孝親順長、忠君愛國、尊師重教的價值取向這幾個字正體現出中國民眾的終極關懷所在,是傳統社會中倫理道德合法性和合理性的依據,由於它的深入人心,對民眾的物質生活和精神生活各方面都產生了巨大的影響,這也是正使得中國人不同於西方人,中國文化不同於西方文化。
"無君子則天地不理,禮義無統。上無君師,下無父子,夫是之謂至亂。"敬天地君親師,希望大家學仁義禮智信。
天地君親師神位一般一年除夕都要重寫一次。
"天地"二字寫得很寬,取天寬地闊之意;"君"字下面的口字必須封嚴,不能留口,謂君子一言九鼎,不能亂開;"親"(親)字的目字不能封嚴,謂親不閉目;"師"(師)字不寫左邊上方之短撇,謂師不當撇(撇開)。反映出民間對五者神聖的崇拜。寫"天"必須站著寫,寫"地"則必須坐著寫。"地"不能大過"天","國"雖然不可大於"天",但最好看上去跟"地"一般大小,以示我國富有四海,率土之濱,莫非王土,"親"與"師"則字體略小。
舊社會,一般都寫的"天地君親師",民國後,我國君主制度廢除,民間遂將君字改為"國"字,成為"天地國親師",不過,現在是兩者並存,並無定論。有的家裡,並不每年都重新寫牌位,有的就裝裱成卷軸懸掛,可以用很多年。
在一張紙上隨"天地君親師"同時供奉的,還有正對紙的左邊,從左到右是"*氏先祖","趙公元帥",正對紙的右邊,從左到右是"灶王府君","觀音大士"。"*氏先祖"也有做"*氏門中"的,"觀音大士"也有做"觀音菩薩"的。 在「天地君親師」牌位的兩側,都有一副對
H.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的《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成書考
目前,學術界對 《 清靜經》的成書年代問題仍存有爭議,歸結起來約有成書於唐代說,以南懷瑾與受佛教影響的全真教高功高道為代表,此說影響較大;成書於唐玄宗以前說和成書於六朝說,觀點眾多。對這部重要道經而言,釐清其成書時間,無疑是一項有意義的工作。那麼 《 清靜經》到底成書於何時 呢?經考證後認 為,《 清靜經》約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間的作品,後文即對之詳述 。
《 清靜經》的版本與流傳
為釐清 《 清靜經》的成書問題,筆者先將目前所見資料中有關 《 清靜經》版本及流傳之材料,約略歸述於下:
( 一) 《 清靜經》白文本及各家注本。 (1 )
《 清靜經》白文本,見 《 道藏》洞神部本文類。(2 )杜光庭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 ,為 《 道藏》所收 《 清靜經》最早注本,見洞神部玉訣類。(3 )張君房 《 雲笈七籖》卷1 7 ,收有 《 老君清凈心經》 ,見 《 道藏》太玄部;此外, 《 道藏》太清部也收有 《 太上老君清靜心經》 。 (4 )宋代王階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 ,見 《 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另外, 《 藏外道書》第9冊,第3 2 2-3 2 5頁收有王階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纂圖解注》去注存圖本。(5 )金世宗時人侯善淵 ①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② ,見《 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6 )金代劉通微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頌注》 ,見 《 道藏》洞神部贊頌類。(7 )元代李道純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 ,見 《 道藏》洞神部玉訣類;又見於 《 道藏輯要》尾集一。(8 )元代無名氏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 ,見 《 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9 )原題白玉蟾分章正誤、王元暉注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 ,成書於元代 ③ ,見 《 道藏》洞神部玉訣類。《 道藏》洞神部玉訣類還收有 《 清靜經注》1卷,含 《 大道淵源老氏聖紀》及圖像數篇, 《 中華道藏》中丁培仁先生點校本認為其屬白玉蟾分章正誤、王元暉注本,而 《 道藏》誤題為 《 清靜經注》④ 。(1 0 )八洞仙祖合注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 ,見 《 道藏輯要》尾集一。(1 1 )彭好古刊《 道言內外秘訣全書》所收 《 清靜經》 ,見 《 藏外道書》第6冊,第2 3頁。(1 2 )水精子 《 太上老君清靜經圖注》 ,見 《 藏外道書》第 3 冊,第7 1 5-7 4 4頁。(1 3 )汶水居士注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真經元旨》 ,見 《 藏外道書》第 3 冊,第7 4 5-7 6 6 頁 。
( 二) 《 清靜經》在唐代的註解與流傳。據《 道藏》所收白玉蟾分章正誤、王元暉注之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注》經後元代王大敘題識謂:「 大敘嘗獲紫清白真人分章證誤,司馬子微解注之本,言 言 造 微,句 句 明 理,實 乃 修 真 之 指歸……句曲山人王大敘謹識。 」⑤ 司馬子微即唐代高道司馬承禎,武則天曾召其至京都,歷經睿宗、玄宗朝,至7 3 5年告化,時8 9歲 ⑥ 。又據《 歷世真仙體道通鑒》卷3 3載:「 李思慕,成紀人。與東楚董練師、白先生結煙霞之友。周遊三湘名山,後訪南嶽五峰。雖師范不同,而各有指歸。白既於石鼓上升,思慕入京師,高力士嫉吳筠而進之於明皇。答問稱旨,後乞歸山,上厚賜餞行。注 《 清靜經》 ,行於世。後玄化於紫蓋峰。惟董混跡於衡陽後洞,常以咒術治人病苦。有酬之者,惟酒一醉為妙。於是無醒時,醉卧衢路或溪谷,遇雨而衣不濡,凌嚴霜而皓如也。數年,巡門告人曰:各好將息。人皆訝之,亦於洞後屍解,如蟬蛻也。唐杜甫有憶昔行詩,末句雲:更訪衡陽董練師,南遊早鼓瀟湘柂。 」 ⑦此外還有杜光庭注本,於是可知, 《 清 靜 經》在唐代流傳頗廣 。
( 三)《 清靜經》在宋元的流傳。《 金石萃編》卷 1 2 5 載北宋太宗太平興國五年 《 常清靜等經碑》作 《 太上老君常清靜經》 。南宋紹興改定《 秘書省續編到四庫闕書目》著錄 《 清凈心經》 1卷。南宋鄭樵 《 通志略》藝文略第五,道家第二,載錄其所見 《 清靜經》注本有董朝奇注、吳中起注、周申注、孫膺注、劉本注,另有別解 1卷。南宋黃震 《 黃氏日抄》卷5 8雲:「 後世有偽為道書者,曰常清凈經;有偽為佛書者,曰般若經。千變萬化,皆不出反常一語。初非異事乃雷同語耳。言用兵而不能明其所以用兵,言修煉而不能明其所以修煉,言鬼神而不能明其所以鬼神,蓋異端之士掇拾異說,而本無所定。見者豈此其所以為陰符歟?然則人生安用此書為也。唐永徽五年嘗敕禇遂良寫一百二十卷,不知果然否?近世大儒亦加品題則事之不可曉者。 」從以上所列材料中,我們可以得出兩點結論。首先,《 清靜經》已經在唐代流傳頗廣,據司馬承禎曾注 《 清靜經》之說,那麼極有可能在武則天朝就有 《 清靜經》流傳。其次,宋代以後《 清靜經》流傳不絕,顯示其較大的影響力。
蕭登福先生認為,從內容來看,所謂 《 心經》者,通常是指該經之精華而言,如佛教的 《 般若波羅密多心經》是 《 般若經》之精華,道教之《 高上玉皇心印經》是內丹修煉之精華,同理《 清凈心經》也應是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妙經》的精華;既取其精華,所以 《 心經》通常較原經為短,然 《 清凈心經》反而較 《 清靜經》文字為多,不是取其精華,而是在闡釋 《 清靜經》的道理,所以 《 清凈心經》應該是撰成在 《 清靜經》之後,用以解釋 《 清靜經》者 。在學者們研究成果基礎上,筆者持 《 清靜經》較 《 清凈心經》早出的看法,主要理由有二。其一, 《 清凈心經》糾正了 《 清靜經》的某些錯謬。我們可就兩經中相關經文進行比較,以進一步說明問題。 《 清靜經》雲:「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 ,這一表述將動視為靜的基礎,顯然與下文 「 主靜」的意蘊不符,這一表述在無名氏注本、李道純注本、王元暉注本、王階注本中皆與之相同。 《 清凈心經》則謂:「 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 ,即糾正了 《 清靜經》的錯誤,在侯善淵本、劉通微本中都是如 《 清凈心經》 「 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的表達。這一方面說明《 清靜經》本較 《 清凈心經》本流傳廣,影響大;另一方面也說明 《 清凈心經》 「 清者濁之源,靜者動之基」的表述是對 《 清靜妙》「 清者濁之源,動者靜之基」的修改,屬於較晚的版本。其二,《 清凈心經》中有不少文句是在註解 《 清靜經》經文。比如 《 清靜經》雲:「 夫道者,有清有濁,有動有靜。天清地濁,天動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 《 清凈心經》則雲:「 老君曰:夫道一清一濁,一靜一動。清靜為本,濁動為末;故陽清陰濁,陽動陰靜,男清女濁,男動女靜。 」我們知道,陰陽是道教教義的重要概念,《 太平經》就有 「 天下凡事,皆一陰一陽,乃能相生,乃能相養」, 「 陰陽相得,交而為合,與中和氣三合,共養凡物」的說法,這些論述顯然指出了男屬陽、女屬陰的觀念。就 《 清靜經》與 《 清凈心經》這兩段文字相比來看,後者顯然更詳細,指出清靜為本,還從陰靜陽動中推出男動女靜。因此認為後者是為前一段文字作解,是大有可能的。又如, 《 清靜經》謂:「 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 」 《 清凈心經》則謂:「 既常清靜,及會其道,與真道會,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既無所得,強名為得,為化眾生,開放便道。老君曰:道所以能得者,其在自心。自心得道,道不使得;得是自得之道,不名為得,故言實無所得。 」很明顯, 《 清凈心經》這段話是在 《 清靜經》表述之上的展開 。
三、《 清靜經》成書年代考證
經上文梳理和分析,基本可以確認 《 清靜經》是早於 《 清凈心經》的,在此基礎上,我可以進一步考察 《 清靜經》的成書時間。筆者贊同將 《 清靜經》看作是六朝時期經典的觀點,並通過考證後認為 《 清靜經》約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間的作品。筆者是從考析 《 清靜經》本身以及旁證支持這兩個方面去考察其成書問題的。
首先,從 《 清靜經》本身來考察。李大華先生提出從 《 清靜經》與 《 清凈心經》的 「 贊」與「 偈」確認兩經成書早晚的思路對筆者有很大啟發。但是筆者在對 《 清靜經》中 「 贊」的研讀中有不同的理解。「 贊」中有雲:「 學道之士,持誦此經者,即得十天善神擁護其人,然後玉符保神,金液 煉 形,形 神 俱 妙,與 道 合 真。 」這 里「 玉符保神」實際上指出了神真授玉符以保護修道者身神的觀念。如 《 雲笈七籖》卷 9 「 釋太上神虎玉符」就說:「 《 神虎玉符》太真九天父母所出。太真丈人以傳東海小童、九天真王,九天真王以傳太上道君,太上道君常所寶秘,藏於太陵靈都瓊宮玉房之里,衛以巨獸,捍以毒龍,神虎七千備於玉闕也。神虎班其匠,金虎亘其真,智慧標其干,消魔演其源。微旨幽邃,妙趣難詳。皆署天魔隱諱,或標百神內名。誦其章,千精駭動;詠其篇,萬祅束形。以三天立正之始,傳付太微天帝君,使威制六天,斬馘萬神,攝山召海,束縛群靈。威魔滅試,回轉五星。符在本經。 」「 金液煉形」則主要是說服食金液神丹以成仙,如 《 雲笈七籖》卷4 3雲:「 二老因授青芝金液漿見,與以次存食芝而飲漿,青芝似蓮華,漿似美酒耳。飲食都畢已,乃再拜帝君之前,言曰:今日清吉,帝君在庭,賜以神芝,金液玉漿,二老度籍,太一奉章,長生久視,壽命未央。 」依照筆者對 《 清靜經》中 「 贊」的理解,其應該是反映了內丹道教興起以前以神符保神及服食金液神丹而成仙的觀念,並不具備隋唐道教內丹學初興時的特徵 。
其次,從旁證加以佐證 《 清靜經》成書時間。學者們在考證 《 清靜經》成書時往往忽略了將與之相類似的系列經典— — — 《 太上老君內觀經》 、《 洞玄靈寶定觀經》等結合起來考定其成書問題。張君房編撰 《 雲笈七籖》時將 《 太上老君內觀經》 、《 洞玄靈寶定觀經》 、 《 老君清凈心經》同收錄於 「 三洞經教部」 ,第1 7卷,這並不是隨意的編排,而是根據這三部經典的共同旨趣進行的歸類。丁培仁先生也指出,《 太上老君內觀經》基於 「 教人修道即修心也,教人修心即修道也」和 「 人能常清靜其心,則道自來居」等觀點,提出 「 內觀之道,靜神定心,亂想不起,邪妄不侵,固身及物」的修煉方法,其內觀順序涉及心、身、物三者。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與之有關聯,更具體提出 「 能遣之者,內觀於心,心無其心;外觀於形,形無其形;遠觀於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唯見於空。觀空以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亦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的三觀法。 《 太上老君內觀經》與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 、 《 洞玄靈寶定觀經》思想連署,特徵相似,當屬同時先後的作品,據思想分析,《 太上老君內觀經》應在 《 太上老君說常清靜經》之前成書。蕭登福先生也認為 《 清靜經》與 《 太上老君內觀經》關系密切,但他將《 太上老君內觀經》視為解釋 《 清靜經》的作品。綜合以上說法,我們能夠確認的是 《 清經》與 《 內觀經》等經典有著密切的關系。也就是說,我們在考察 《 清靜經》的成書時間時不能僅圍繞著 《 清靜經》本身來做文章,應該參考《 內觀經》等的成書來作出推斷。那麼 《 內觀經》成書於何時呢?筆者留意到,杜光庭在 《 清靜經注》中引 《 內觀經》之論,其注 「 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時謂:
人能斷情,絕貪去欲,即無三業之罪。不以專志,修於內行,守於絳宮,自內觀己心。心者,火也。故引 《 內觀經》之言,心者,火也,南方太陽之精,主於火也。上應熒惑,下應心也。心為絳宮者,神也,妙用不測,變化無定,神明依泊,三葉如蓮花。又雲,制之則正,放之則狂,清靜則生,濁躁則亡。明照八表,暗迷一方。故使學人可以觀之者,心處於形內,不以形觀心。既使形觀,則為二義。形者舍也,心者主也,舍不能觀主,故不可觀也。可使神觀心。神者炁之子,炁者神之母。但心意引炁,存神而觀之,自然感應。何以知之?古德雲:為使炁神,神之與心,炁之與道,不相遠離。故聖人設法教人,修道即修心也,修心即修道也。心無所著,即無心可觀;既無心可觀,則無所用,無所修,即凝然合道。故心無其心,乃為清靜之道矣。
杜光庭引 《 內觀經》經文以注 《 清靜經》 ,這說明當時 《 內觀經》已經影響較廣了。此外,我們注意到,杜光庭註解 《 清靜經》時所引經典大都是魏晉南北朝時所出,比如 《 黃庭經》 、《 西升經》等,皆距杜光庭的時代較遠,這就說明有可能 《 內觀經》也是距其時代較遠的作品。此外, 《 太上老君內觀經》雲:「 道者,有而無形,無而有情,變化不測,通神群生,在人之身則為神明,所謂心也。所以教人修道,則修心也,教人修心,則修道也。道不可見,因生而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若生亡則道廢,道廢則生亡,生道合一,則長生不死,羽化神仙。人不能長保者,以其不能內觀於心故也。內觀不遺,生道長存。 」這一論述與 《 上清經秘訣》所錄陶弘景 《 登真隱訣》佚文相似,即:「 所論一理者,即是一切眾生身中清凈道性。道性者,不有不無,真性常在,所以通之為道,道者有而無形,形而有情,變化不測,通於群生,在人之身為神明,所以為心也,所以教人修心即修道也,教人修道即修心也。道不可見,因生以明之,生不可常,用道以守之,生亡則道廢,合道則長生也。」
陶弘景生於劉宋孝建三年 (4 5 6 ) ,於梁武帝大同二年 (5 3 6 )卒。此外,這一論述還見於《 太上三十六部尊經》 ,即:「 勸人修道,即以修心;教人修心,自可見道。道不可得見,因心以見;道不可得聞,因心以聞。夫聞見於道,皆因以心;心不可常,用道以守。若非以道守,隨心聞見,則是入邪宗,永不解脫,永不聞法。 」王卡先生認為,《 太上三十六部尊經》約成書於南北朝末,因為 《 無上秘要》卷 3 7 已經著錄此經。《 續高僧傳》卷 2《 釋彥琮傳》謂北周武帝( 宇文邕)平定北齊之後,自纘道書號 《 無上秘要》。北周武帝 (5 6 1 - 5 7 8年在位)於5 7 7年平定北齊。上文中所引各經所論與 《 內觀經》相似之經文,可能是引自 《 內觀經》 ,當然也可能是道士造作 《 內觀經》時從他經所摘錄。若屬前一種情況,那麼 《 內觀經》的成書就不晚於陶弘景生卒年間,即4 5 6 - 5 3 6年;若屬後一種情況,我們結合前文分析,則 《 內觀經》成書不晚於北周 ( 5 5 7-5 8 1 )末年。綜合以上考慮,我們就能夠推斷 《 內觀經》成書時間約在 4 5 6-5 8 1 年間。而基於 《 內觀經》與 《 清靜經》的密切關系,我們亦可推得 《 清靜經》約為陶弘景至北周末年之間的作品 。
I. 太上老君寫了那些書
太上老君是神話人物,是不現實的,自然不會有書流傳下來。
太上老君是公認的道教教祖,即太清道德天尊。 又稱道祖、太上道祖、開皇末劫天尊、道德天尊、降生天尊、混元上帝、師寶天尊。 全稱一炁化三清太清居大赤天仙登太清境玄氣所成日神寶君道德天尊混元上帝,簡稱太上老君。
在庄嚴肅穆的道教三清大殿中,供奉著神態端莊的三位尊神,這就是道教的最高尊神「三清祖師」。三清即玉清元始天尊、上清靈寶天尊(玉宸道君)、太清道德天尊(太上老君)。
老君也,此即道之身也。元氣之祖宗,天地之根本也。夫大道元妙出於自然,生於無生,先於無先,挺於空洞,陶育乾坤。號曰無上正真之道,神奇微遠不可得名。夫老君者,乃元氣道真,造化自然者也。
J. 經常念《太清道德天尊》有哪些好處
第一,天尊加持,所在之地土地城隍皆護佑此人第二,智慧明凈,所做所行皆是天意,行天之意,無所畏懼第三,平安相隨,常年奔波之人受得四海大龍王護佑,舟車平安第四,財源廣進,正財,偏財,祿神常伴第五,廣傳道音,功德無量,常庇福蔭,災禍遠離第六,漸生氣力,皆受天星照耀。
第二,持誦雷祖寶號:九天應元雷聲普化天尊。此聖號出自《玉樞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十種利益: 1、疾病者痊癒。2、消除種種不順。 3、化解口舌官非。4、常得如意。 5、安鎮神煞。6、保佑孕婦胎產。 7、驅逐精怪邪魔。8、消除瘟疫之氣。 9、禳解災難。10、祈晴消旱。
第三,持誦太乙寶號:尋聲赴感太乙救苦天尊。此聖號出自《太乙救苦護身妙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十二種利益: 1、消除疾病,2、加祿陞官, 3、保佑舟船不遇風浪困阻 4、安定心神,消除恐怖, 5、消除家庭、工作、社交中的不和因素,增加人緣, 6、保佑國泰民安,人安物阜。 7、消除妖怪邪精,虎狼蟲蛇之害。 8、求子遂願。9、使求仙者學道有成。 10、解脫牢獄之災。 11、超度過世親人生天 12、消除詛咒,解冤釋結。
第四、持誦玉皇寶號:玉皇大天尊玄穹高上帝。此聖號出自《高上玉皇本行集經》,經雲,持誦天尊聖號,能得以下三十種利益: 1、諸仙贊重,2、先亡天在,3、宿殃解脫,4、所往通達,5、無盜賊事, 6、所求遂心,7、除水火厄,8、橫事潛消,9、夜夢吉祥,10、疾病不臨, 11、智慧聰明,12、人見歡喜,13、衣食豐盛,14、子孫榮貴,15、六親見喜, 16、門族和睦,17、除三惡報,18、轉女成男,19、形容端嚴,20、為國大臣, 21、生為帝王,22、鬼神欽仰,23、得宿命通,24、諸神護念,25、九族受蔭, 26、處世長年,27、有情賴善,28、魔王保迎,29、決超三界,30、白日上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