醫患關系的道德規范包括
『壹』 結合醫德道德規范,談談你對緩解醫患關系有什麼好的意見和方法。
摘要 你好,本人有幸在醫院實習期間,急診的老師們單獨給我們講了一節醫患關系的課,老師說醫患關系和戀愛差不多,關系近了容易產生不必要的麻煩,關系遠了,患者會覺得自己不被關心。
『貳』 醫學道德的規范體系包括
一、不傷害原則最先提出"不傷害原則"的西方醫學家是希波克拉底
不傷害原則指在診治過程中專不使病人屬的身心受到損傷,這是醫務工作者應遵循的基本原則。一般地說,凡是醫療上必需的,屬於醫療的適應證,所實施的診治手段是符合不傷害原則的。相反,如果診治手段對病人是無益的、不必要的或者禁忌的,是有意或無意的強迫實施,使病人受到傷害,就違背了不傷害原則。
二、有利原則
有利原則要求醫務人員的行為對病人確有助益,必須符合以下條件:病人的確患有疾病;醫務人員的行動與解除病人的疾苦有關;醫務人員的行動可能解除病人的疾苦;病人受益不會給別人帶來太大的損害。
三、尊重原則
尊重原則是指醫務人員要尊重病人及其做出的理性決定。自主性、知情同意、保護隱私和保密
『叄』 醫患關系的道德要求
醫患關系的道德要求。醫生要處理好與患者的關系,這是最基本的道德要求。而且患者也要尊重醫生。
『肆』 醫務人員道德規范的具體內容有哪些
第一條 為加強衛生系統社會主義精神文明建設,提高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素質,改善和提高醫療服務質量,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特製定醫德規范及實施辦法以下簡稱「規范」)。
第二條
醫德,即醫務人員的職業道德,是醫務人員應具備的思想品質,是醫務人員與病人、社會以及醫務人員之間關系的總和。醫德規范是指導醫務人員進行醫療活動的思想和行為的准則。
第三條 醫德規范如下:
(一)救死扶傷,實行社會主義的人道主義。時刻為病人著想,千方百計為病人解除病痛;
(二)尊重病人的人格與權利,對待病人,不分民族、性別、職業、地位、財產狀況,都應一視同仁;
(三)文明禮貌服務。舉止端莊,語言文明,態度和藹,同情、關心和體貼病人;
(四)廉潔奉公。自覺遵紀守法,不以醫謀私;
(五)為病人保守醫密,實行保護性醫療,不泄露病人隱私與秘密;
(六)互學互尊,團結協作。正確處理同行同事間的關系;
(七)嚴謹求實,奮發進取,鑽研醫術,精益求精。不斷更新知識,提高技術水平。
第四條 為使本規范切實得到貫徹落實,必須堅持進行醫德教育,加強醫德醫風建設,認真進行醫德考核與評價。
第五條 各醫療單位都必須把醫德教育和醫德醫風建設作為目標管理的重要內容,作為衡量和評價一個單位工作好壞的重要標准。
第六條 醫德教育應以正面教育為主,理論聯系實際,注重實效,長期堅持不懈。要實行醫院新成員的上崗前教育,使之形成制度。未經上崗前培訓不得上崗。
第七條 各醫療單位都應建立醫德考核與評價制度,制定醫德考核標准及考核辦法,定期或者隨時進行考核,並建立醫德考核檔案。
第八條 醫德考核與評價方法可分為自我評價、社會評價、科室考核和上級考核。特別要注重社會評價,經常聽取患者和社會各界的意見,接受人民群眾的監督。
第九條 對醫務人員醫德考核結果,要作為應聘、提薪、晉升以及評選先進工作者的首要條件。
第十條
實行獎優罰劣。對嚴格遵守醫德規范、醫德高尚的個人,應予表彰和獎勵。對於不認真遵守醫德規范者,應進行批評教育。對於嚴重違反醫德規范,經教育不改者,應分別情況給予處分。
第十一條 本規范適用於全國各級各類醫院、診所的醫務人員,包括醫生、護士、醫技科室人員,管理人員和工勤人員也要參照本規范的精神執行。
第十二條 各省、自治區、直轄市衛生廳局和各醫療單位可遵照本規范精神和要求,制定醫德規范實施細則及具體辦法。
第十三條 本規范自發布之日起實行。
『伍』 醫德規范的基本內容有什麼
1.以人為本、救死扶傷。以人為本就是要在醫療活動中尊重人的價值,強調患者的中心地位;救死扶傷是醫學服務的最高宗旨,是醫務人員應該承擔的基本職責。
2.嚴謹求實、精益求精。嚴謹求實、精益求精是醫務人員在學風方面應該遵循的醫德規范。醫學發展日新月異,社會公眾的健康需求不斷提高,醫學模式正在由生物醫學模式向生物-心理-社會醫學模式轉變。這些都需要醫務人員終生學習,培養全面、高超的業務素質。
3.平等交往、一視同仁。平等交往、一視同仁是醫務人員處理醫患關系時應該遵守的重要准則。平等交往是指醫患雙方平等相處;一視同仁是指醫務人員對所有患者同等對待。
4.舉止端莊、語言文明。醫務人員舉止端莊、語言文明,不僅是自身良好素質和修養境界的體現,也是贏得患方信賴與合作的重要條件,有助於患者的救治和康復。
5.廉潔行醫、遵紀守法。醫務人員在醫療活動中必須清正廉潔、奉公守法。廉潔行醫、遵紀守法是古今中外優秀醫家十分重視和始終堅持的醫德操守。
6.誠實守信、保守醫密。誠實守信是醫務人員對待患者的一條普遍要求。誠實守信首先要求醫者心誠,即忠誠於患者和醫學事業;其次要求言行一致,做實事、守信用。倡導和踐行誠實守信准則,必須摒棄弄虛作假、背信棄義、欺詐取巧等不良醫風。
7.互尊互學、團結協作。互尊互學、團結協作是正確處理同事、同行之間關系的重要准則。這一準則要求醫務人員彼此平等,互相尊重;彼此獨立,互相支持和幫助;彼此信任,互相協作和監督;互相學習,共同提高和發揮優勢。共同維護患者利益和社會公益。
『陸』 醫患關系的道德規范是什麼
關於醫患糾紛問題責任在於那些不講良心的庸醫身上!為了一點蠅版頭小利置患者權益於權不顧,胡亂開葯,開昂貴葯,開超劑量葯,小病大治,重復收費,拖延住院時間!亂拍片子!他們的行為嚴重損害了醫生的形象,因為他們的存在使得越來越多的病人對醫生產生懷疑,病人開始懷疑醫生開葯的動機不純!醫生發現病人不相信他而十分惱怒!日積月累矛盾也就越來越多!所以只要每一個醫生嚴格遵守職業道德規范,病人能拋開戒心坦然面對醫生矛盾就會減少了!當然醫生有時怕誤診也會要求病人做一些必須的檢查工作,那時病人應相信醫生,畢竟人命關天的事謹慎是沒錯的。
『柒』 醫患關系的道德基礎必須遵循什麼原則
醫患關系的道德基礎必要遵循三個原則:
1.人的原則,雙方都是人,人性本內該做的就要去努力做好;
2.尊重容的原則,既然都是為患者解決問題,應該尊重患者,當然也要尊重醫生的立場;
3.不自私的原則,社會醫療是有一套系統必要遵循,破壞了規則性,不只個人更損公眾利益;
『捌』 社會主義醫患關系的道德要求中,患者有哪些權利
患者具有生命健康權、身體權、隱私權、平等醫療保健權、知情同意權、病人自主決定權等。
生命健康權 包括生命權和健康權。生命權是指自然人的生命安全不受侵犯的權利。公民的生命非經司法程序,任何人不得隨意剝奪。健康權是指人體器官及各系統乃至身心整體的安全運行,以及功能的正常發揮。陳志華律師說,絕大部分醫療糾紛涉及患者的健康權。
身體權 是自然人對其肢體、器官和其他組織的支配權。身體權與健康權既相互聯系,又有嚴格的區別。陳志華律師列舉了一例醫院擅自取死者臟器的侵權糾紛案件。原告稱:被告在死者在沒遺囑、未經親屬同意的情況下,未辦理合法手續,擅自在患者故世後10小時內解剖了死者的屍體,並取出了全部臟器作為標本,這已構成侵僅。要求被告返還死者遺體及臟器,賠償精神損害補償費並要求被告賠禮道歉。被告辯稱:患者去世,原告即提出要求屍解,醫院為查明死因,進行屍體解剖是必要的、合法的,原告訴被告侵權理由不能成立,原告無端指控被告侵權,損害醫院名譽,給醫院造成了經濟損失,故反訴要求原告承認錯誤、賠禮道歉、停止侵害,並支付死者遺體在醫院存放期間的費用及本案的訴訟費用。法院判決:參照我國民法通則關於保護財產所有權的規定,原告享有對死者屍體的處分權。被告既未答應原告提出的條件,也未按有規定辦理屍體解剖手續,便在原告對被告的診斷及治療提出異議的情況下,對死者屍體自行進行解剖,並將死者屍體內的心、肝、肺等臟器取出,其行為不符合國務院頌布的《醫療事故處理辦法》的規定,違反了《解剖屍體規則》,侵犯了原告對死者屍體的處分權,被告應將從屍體內取出的臟器全部返還給原告。判決被告賠償精神損失費共5000元。陳志華律師說,這起案件反映了人的身體權是不可侵犯的。
隱私權 實際是病人人格權的一部分。隱私資料的公開將嚴重地侵犯患者的名譽權、人格權,給患者的政治生命、工作、家庭生活、愛情等方面造成經濟上和精神上的損害。陳志華律師說,對於患者隱私權的保護,在臨床醫學上應注意以下幾個方面:(1)除法律法規規定外,未經患者同意,患者的病歷資料不得交予其他人或組織閱讀;(2)臨床醫學報告及研究,未經患者本人同意,不得用真實姓名和真實病歷方式對外公開報道,也不得作為文學作品的方式報道;(3)臨床醫學攝影資料應充分徵求患者同意。不得隨意拍攝可暴露患者身份或特徵的資料。更不能將可能暴露患者身份或特徵的醫學攝影資料作為藝術攝影作品對外公開。(4)臨床手術直播或電視播放必須徵得患者和其親屬的同意及授權書,並應堅持盡量避免暴露患者身份或隱蔽部位的原則。
平等醫療保健權。我國《憲法》規定,公民患有疾病或損傷時,享有從醫療保健機構獲取醫療保健服務的權利。根據我國的具體國情,公民的醫療保健權並非完全是無償獲取醫療保健的權利。
患者知情同意權,是指病人有權知曉自己的病情,並可以對醫務人員所採取的防治醫療措施決定取捨。知情同意的實質是患者方在實施病人自主權的基礎上,向醫療方進行醫療服務授權委託的行為。《執業醫師法》第26條規定,醫師應當如實向患者或者其家屬介紹病情,但應注意避免對患者產生不利後果。醫師進行實驗性臨床醫療,應當經醫院批准並徵得患者本人或者其家屬同意。
關於手術同意書的法律性質,陳志華律師認為是醫療機構履行告知義務、患者和家屬行使其知情同意權的書面證明,同時也是醫院管理制度的規定。根據我國法律規定,合同中有關人身傷害侵權責任的免責條款無效,禁止免責條款違反法律和社會公德。因此,手術同意書不具有免除醫療機構過失責任的法律效力。陳志華律師說,在手術過程中,經常遇到這種情況,如剖腹探查術,預定的手術名稱與醫生在開腹後的情況不相符,需要醫生當機立斷並做出處理。在這種情況下,可以預先簽署相關的文件,如下述的日本手術同意書中有「我同意接受上述的手術。此外,對於依據多數醫師判斷採取認為適當且必要的追加手術、或者手術變更情況也表示同意。」在美國手術同意書中有「特同意醫師及助手們不受現在難以預測的狀態所導致的情況所約束,在手術的過程中,實施預定手術、或與其相異但認為屬於必要或者系我們期望的手術或治療。」「特許可拍攝、放映為醫學、教育、科學目的,在照片與說明不能判明個人身份的前提下,對我身體適當部位進行的手術與治療進行攝像拍照。」陳志華律師介紹,某醫院婦產科為一位50歲的女性患者因子宮肌瘤行子宮全切手術。術中醫生發現患者左側卵巢有問題,在未向家屬和病人交待的情況下,將左側卵巢與子宮一並切除。術後患者恢復順利。數月後,患者在另一所醫院行常規B超檢查時,發現"右側卵巢囊腫,左側卵巢缺如",向原手術醫院提出質疑。這起案件都侵犯了患者的知情同意權。
病人自主決定權是病人權利中一種最基本的權利,是保障其生存與健康的基本條件,是醫療活動中權利制衡、防止醫務人員濫用權利的重要因素,也是醫學人道主義的重要內容之一。陳志華律師特別強調,病人的自主權並不是無限制性的自主權,病人的自主權必須服從國家法律法規的特別規定。如有的患者不聽醫囑自動出院,就是病人自主決定權的體現,但醫師應進行記錄並讓患者簽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