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國內法律沖突與立法對策

國內法律沖突與立法對策

發布時間: 2022-01-09 17:41:13

『壹』 法律價值沖突表現形式及其解決辦法

法律是人的產物,它不可能窮盡社會的一切形態。在個案中,更可能因為特殊情況的存在,而使得法律價值沖突難以避免。

沖突的主要表現形式:

第一種

價值本身存在沖突

第二種

個體與個體——行使個人自由可能導致他人利益的損失。

共同體與共同體——國際人權與一國人權之間可能出現的沖突。

個體與共同體——如個人自由與社會秩序。

解決辦法:

1、價值位階原則

具體而言:自由>正義>秩序

但是這個不是唯一的排序

自然法學派選擇正義優先

分析法學派選擇秩序優先

一般而言,自由代表了人的最本質的人性需要,它是法的價值的頂端;正義是自由的價值外化,它成為自由之下制約其他價值的法律標准;而秩序則表現為實現自由、正義的社會狀態,必須接受自由、正義的約束。因而,發生以上價值之間沖突時,可以按照 自由>正義>秩序 的位階順序來確定何者優先。

2、個案平衡原則(同一位階,兼顧各方利益)

在處理位於同一位階上的法的價值沖突時,必須綜合考慮到主體之間特定情形、需要和利益,以使得個案的解決能夠適當兼顧到各方的利益。如民法中的 公平責任。

3、比例原則

簡言之,即使某種較優越價值的實現必然會以其他價值的損害為代價,也應當使被損害的價值減低到最小限度。

具體可分為以下三種

適合性原則:限制人民權利之措施必須能夠達到所期望的目的,又稱適當性原則。(手段適合目的)

必要性原則:在適合達到目的的多種手段中,應該選擇對人民權利侵害最小的手段,又稱「最小侵害原則」

狹義比例原則:對於人民權利之侵害程度與所達到目的之間,必須處於一種合理且適度的關系,這項原則主要重於權衡「受限制的法益」和「受保護的法益」之輕重,以達到利益之間的和諧,又稱合理性原則。

實際上,三者不是並列的。可以組成兩個不同的類型:針對不同位階,同時適用價值位階原則和比例原則;針對同一位階的價值沖突,需要同時適用價值位階原則和比例原則。

所以,嚴格地講,只有比例原則是適用所有類型的價值沖突原則。

『貳』 劉莘的代表作

《行政立法研究》
《國內法律沖突與立法對策》
行政法熱點問題》
《行政法學新論》
《行政復議法講話》
《行政法學新理念》

『叄』 劉莘的科研項目

·國內法律沖突及立法對策 ,主持人,1999年10月司法部項目
·誠信政府研究 ,主持人,2002年6月國家社科基金項目
·行政程序研究,參與人,國家九五重點課題(已結項)
·法治背景下的社會預警機制和應急管理體系研究,子課題負責人,2006年國家社科基金重大項目(項目進行中)
·征地補償安置爭議裁決制度研究,子課題負責人,2006年中國土地勘測規劃院項目
司法部2009年度國家法治與法學理論研究項目之「區域法治化評價體系與標准研究 」。

『肆』 法律與憲法沖突

應該根據刑法,公民行使權上述權利不能擾亂公共秩序或侵害他人的合法權益。

『伍』 國外法律與中國法律沖突 道德層面怎麼解決

因為在我國,法律是最低限度的道德,故即是中國法律與國外法律相沖突的話,如糾紛發生在我國管轄,仍然應適用我國法律調節。故適用我國法律,相當於已在道德層面解決。

『陸』 社會轉型時期,中國憲法與現實的沖突有什麼特徵

根據實際情況不同,中國憲法與現實的沖突可分為如下幾種: 以沖突的危害程度為標准,可以把沖突分為正常的沖突與非正常的沖突。這是沖突的基本分類。憲法運行中規范與現實的不一致現象有時表現為正常運行軌道之內的現象,靠自身的規則與程序能夠得到合理的解決;當規范與現實的不一致已達到十分尖銳的程度,以原有的規則與程序難以解決兩者的矛盾時憲法運行進入到非規范的階段,形成非正常的沖突。由憲法的規范性與現實生活各自的特點所決定,憲法運行中兩者完全一致的狀態是不可能存在的,總是在矛盾中得到發展,不斷地克服沖突所帶來的各種障礙。因規范或現實的變動而引起的沖突現象,可以在正常沖突的范疇內予以協調。從某種意義上說,正常沖突是憲法發展的內在動力,不斷賦予憲法以新的營養與豐富的社會基礎。實際上,在現實生活中我們所看到的因規范與現實沖突而出現的大量現象是一種正常沖突,不能把這種沖突簡單地歸結為違憲現象。良性運行的社會應當允許在自身的社會體制中存在規范與現實的沖突。正如科塞所說的,沖突對社會有積極的一面,靈活性大的社會允許沖突存在,僵硬的社會不允許沖突的存在,壓制沖突,所以一旦發生沖突,則會出現危機。正常沖突一般是在規范體系的價值已確定並獲得普遍共識的條件下出現的,靠規范的調整功能可以解決出現的沖突現象。當正常沖突得不到有效遏制時沖突便發展為非正常沖突,即在某一階段出現的規范與現實的沖突已脫離正常發展的軌道,社會運行出現嚴重障礙,憲法規范基本上喪失對社會生活的調整功能。出現非正常沖突後,現有的規范體系與運行方式難以提供有效的解決沖突的對策,憲法規範本身面臨深刻的變化。正常沖突與非正常沖突的區別與憲法規范的變動形式有著密切聯系。憲法規范一般有合法的變動與不合法的變動兩種形式。合法的變動具體分為憲法修改、根據憲法解釋的變更、基於下位規范的變動;不合法的變動主要有發生革命或政變等引起的變動,如憲法廢棄、憲法停止等。從憲法運行的基本過程看,正常沖突與憲法規范的合法變動是相適應的,通過規范自身的變動可以為沖突的解決尋求可行的方案。非正常沖突一般是在憲法規范的變動出現不合法的情況下出現的,通過規范的自身調整難以實現解決沖突的目的。

以沖突發生的影響為標准,可以把沖突分為整體沖突與局部沖突。整體沖突是指憲法運行中指導思想或基本原理方面出現的沖突與矛盾,它對整個憲法秩序帶來重大的損害。整體沖突是在規范與現實的矛盾得不到及時調整而出現的,靠規范自身的局部調整難以解決沖突,一般採用憲法修改方式。整體沖突容易出現在社會變革初期,集中表現在經濟政策的制訂、社會改革措施的調整、中央與地方權力的劃分等方面。局部沖突是憲法運行中經常出現的一種現象,一般發生在社會生活的局部領域,主要涉及到國家政策的具體內容的調整或具體的改革措施的出台等。對局部沖突問題不宜採用激烈的變動方式,一般採用對社會生活秩序變動最小的方式,盡可能以緩和的方式解決社會的矛盾。

以沖突發生的領域為標准,沖突可分為立法沖突、司法沖突與行政沖突。1 立法沖突。立法是法治的基礎,健全的法治首先以科學、合理的立法體制的存在為其基本特徵。在現代社會中科學、合理的立法又是以是否符合憲法為其判斷標准。如果立法違背憲法的實質和形式要求,則會造成立法與憲法的沖突。一般說來,立法沖突表現在以下幾個方面:(1)立法指導思想與憲法價值的沖突,即法律產生的社會基礎與追求的價值脫離了憲法規定的價值體系。(2)立法程序違背憲法的規定。立法許可權的劃分是通過憲法確定的,部門法律不能規定應由憲法規定的立法許可權劃分。(3)法律體系內部出現的沖突。任何一部法律都是依據憲法制訂的,法律之間的沖突實際上導致法律與憲法的沖突,損害憲法的形象。(4)立法沖突還表現在法律解釋過程中。解釋法律必須要遵循憲法規定的原則,不得違背法律中體現的憲法理念與原則。2 司法沖突。司法沖突主要表現在運用司法權的過程中出現的違背憲法規定與原則的現象。司法與憲法的沖突主要表現在:(1)司法權運行原則與憲法的沖突,即司法權的運作脫離憲法規定的基本精神,不能合理地確定司法的活動領域。(2)司法組織體系與運作程序不符合憲法的原則,不能全面地體現憲法對司法許可權制的要求,甚至出現以司法的特殊性突破憲法界限的現象。(3)司法解釋超越其合理的界限,侵犯固有的立法機關的許可權,造成司法權的濫用。(4)司法腐敗現象對於憲法的基本價值具有很大的破壞作用,直接同憲法規定相抵觸,加劇了憲法與司法權運行過程的沖突。3 行政沖突。行政沖突是指行政權運行過程中出現的同憲法相矛盾的現象。憲法對行政權產生基礎、運行程序、運行原則、權力的界限等作了具體的規定。行政權與憲法沖突主要表現在:(1)行政權產生過程與憲法規定的沖突。憲法對不同層次行政權產生過程作了具體規定,但有些行政機關的行政權沒有合憲性基礎。(2)行政決策過程與憲法原則相抵觸。憲法規定與原則不僅制約行政權產生過程,同時在重要的行政決策過程中應遵循憲法的基本原則和具體程序,使決策具有合理的憲法基礎。(3)行政裁量與憲法的人權價值的沖突問題。行政裁量是提高行政效率的重要形式,在特定條件下可能與憲法規定的價值產生不一致。權力行使的憲法界限本身,特別是人權的憲法保障容易與行政的效率性發生沖突,需要在行政的運行中為裁量權的合理運用提供憲法的基礎。(4)行政立法與憲法的沖突。現代社會中行政立法在行政管理活動中起著重要的作用,同時兩者的沖突在這一領域表現的更為突出。

『柒』 當國際法與國內法沖突時,應當如何解決

當國際法與國內法沖突時一般以簽署國家法為准。

國際貿易也就是國際民商事交易,我國是民商合一的體制,民法通則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同中華人民共和國的民事法律有不同規定的,適用國際條約的規定,但中華人民共和國聲明保留的條款除外。

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律和中華人民共和國締結或者參加的國際條約沒有規定的,可以適用國際慣例。簡單的說,就是,國際條約優先於我國法律,我國法律優先於國際慣例。

(7)國內法律沖突與立法對策擴展閱讀:

一、國際法的作用:

主要調整國家間相互關系的有拘束力的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總和。一定條件下和一定范圍內類似國家的政治實體以及國家組成的國際組織間的關系,也受國際法原則、規則和規章制度的約束。

二、國際法具有如下特徵:

1、國際法的基本主體是國家,類似於國家的政治實體和國際組織在一定條件下也可以成為國際法的主體。個人不是國際法的主體。

2、國際法的主要淵源是國際條約和國際習慣。一般法律原則、司法判例和各國權威最高之公法學家學說也可以成為國際法的輔助淵源。

3、國際法的制定者是國家本身,國際法的效力的根據正在於此。

4、國際法沒有統一的、超越國家之上的強制執行機構。國際法院或其他國際裁判、國際仲裁法庭沒有強制管轄權。國際法的實施主要依靠國家本身單獨或集體的行動。

『捌』 劉莘的科研成果

《行政訴訟法學》(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7年9月
《誠信政府研究》(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7年5月
《軟法與公共治理》(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6月
《法治政府與行政決策、行政立法》(主編),北京大學出版社,2006年2月
《行政法治文苑》(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8月
《行政法學》(合著),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5年4月
《行政法與行政訴訟法》(合著),法律出版社,2005年3月
《當代中國行政法》(合著),中國方正出版社,2005年1月
《行政法學教程》(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行政訴訟法學教程》(合著),北京大學出版社,2004年2月
《行政法學新論》(合著),中國方正出版社,2004年1月
《行政法學》(合著),復旦大學出版社,2003年11月
《國內法律沖突及立法對策》(主編),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3年5月
《行政立法研究》(獨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5月
《行政訴訟法原理》(合著),法律出版社,2003年4月
《行政法前沿問題研究》(合著),當代世界出版社,2002年3月 《政府公信力就是影響力號召力》,《法制日報》第3版,2007年6月26日
《制度性柵欄,它縱容了就業歧視》,《法制日報》第3版,2007年6月12日
《強化激勵機制才能推動公眾參與》,《法制日報》第3版,2007年5月31日
《規範文件也能監督》,《檢察日報》第6版,2007年4月30日
《全社會都來關心青少年是我們社會的希望所在》《檢察日報》第6版,2007年4月16日
《立法委託起草尚需配套制度支持》,《法制日報》第3版,2007年3月28日
《財產徵收中公共利益的確定》(與陶攀合作),《法治研究》(浙江省社科院刊物),2007年第3期
《環境保護既要行政升格又要法律升級》, 《法制日報》第3版,2007年1月30日
《功能視角下的行政訴訟類型法定化》(與李大鵬合作),「WTO與司法審查」研討會論文,2006年11月
《論行業協會調解——制度潛能與現狀分析》(與李大鵬合作),《當代中國行政法的源流——王名揚教授九十華誕賀壽文集》,中國政法大學出版社2006年11月
《禁令合理與否取決於民眾立場》,《法制日報》第3版,2006年11月7日
《現代行政法與和諧社會》(與李燕合作),《國家行政學院學報》,2006年第6期
《輔助性原則與行政體制改革》(與張迎濤合作),《行政法學研究》,2006年第四期
《徵求民意是法治的應有之義》,《檢察日報》第六版,2006年10月16日
《社保基金的法律定位為何令人關注》,《檢察日報》第六版,2006年9月4日
《不違章都難源於行政行為不合理》,《新京報》A03版,2006年8月29日
《公共利益:物權法要擺脫的困境》,《法制日報》第三版(本報特約評論員),2006年8月29日
《政府幫銀行討債背後的角色錯位》,《法制日報》第三版(本報特約評論員),2006年8月24日
《叫停孟母堂真是依法行政嗎?》,《檢察日報》第六版,2006年8月14日
《地方政府GDP注水折射統計體制缺失》,《法制日報》第三版(本報特約評論員),2006年8月10日
《簡訊評幹部應當叫停》,《法制日報》第三版(本報特約評論員),2006年7月18日
《行政訴訟被告資格若干問題探討》(與王達合作),《法律適用》,2006年第8期
《普通債權人行政訴訟原告資格的特定情形——對「法律上利害關系」的理解》(與王達合作),《人民司法》,2006年第7期
《廉價政府還需要相應的制度建設」》,《法制日報》第6版,2006年6月7日
《暫停獻血指標彰示法治的回歸》,法制日報,2005年12月
《憲法徵收補償條款的解讀》,行政法的中國之路(論文集),2005年12月
《制定行政程序法的必要性》,人民法院報,2005年4月
《公共利益概念辨》,嶽麓法學評論,2005年5月
《論大學自治的限度》,河南社會科學,2005年
《現代行政法與行政相對人權益的保護》,廣西師范大學學報,2005年
《行政復議制度近期可能的改革》,行政法學研究,2005年
《立法:在前行中完善》,北京人大,2004年11月
《利益平衡——行政許可法的關注重點》,法學,2003年10月
《法制建設是一個系統工程》,法制日報,2003年7月
《誠實信用原則在行政法上的運用》,嶽麓法學評論,2003年5月
《政府信息公開研究》,政法論壇,2003年2月
《行政法上之誠信原則芻議》,行政法學研究,2002年11月
《行政不作為案件中「法定職責」的含義》,人民法院報,2002年10月
《情報公開法若干問題研究》,公法研究,2002年10月
《公證書是否可訴》,人民法院報,2002年1月

『玖』 試論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原因及其解決方法

1、國際民事法律沖突就是對同一民事關系因所涉各國民事法律規定不同而發生的法律適用上的沖突,因此它就是國際私法上所講的法律沖突,即法律適用上的沖突。
2、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的產生是由下列原因共同作用的結果:一是各國民事法律制度互不相同。正是由於這種差別,對同一國際民事關系,往往因適用不同國家的法律而產生不同的結果,這便提出應適用何國法律來確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問題。由此可見,各國民事法律制度不同是民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前提條件。二是各國之間存在正常的民事交往,結成大量的國際民事關系。各國之間正常的民事交往是民事法律沖突產生的客觀基礎。三是各國承認外國人在內國的民事法律地位。在實際生活中,凡在內國法不允許外國人享有某項民事權利時,也就不會出現外國人作為主體的民事法律關系,當然不會產生民事法律沖突。另一方面,如果外國人在內國居於凌駕內國人之上的特權地位,也無民事法律沖突可言。四是各國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民事法律在內國的域外效力。一般來說,各國只在一定條件下承認外國民商法的域外效力。正是因為各國的相互承認,才產生了民事法律沖突。
3、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的解決辦法主要有兩種。第一,沖突法解決方法,這種方法就是通過制定國內或國際的沖突規范來確定各種不同性質的涉外民事法律關系應適用何國法律,從而解決民事法律沖突。依立法淵源的不同,它可分為國內沖突法解決方法,即各國通過制定自己的沖突法解決與本國有關的民事法律沖突和國際統一沖突法解決方法,即有關國家通過雙邊或多邊條約的形式制定統一的沖突法來解決國際民事法律沖突。由於沖突規范並不明確地直接規定當事人的權利和義務,所以被稱為間接的調整方法。它缺乏針對性、明確性和可預見性。第二,實體法調整方法,這種方法是指有關國家通過雙邊或多邊國際條約的方式,制定統一的實體法,以直接規定涉外民事關系當事人的權利義務關系,從而避免或消除法律沖突。由於適用統一實體法規范即避免了在國際民事交往中可能發生的法律沖突,因而是一種直接調整方法。從這個角度來講,它比沖突規范確實前進了一步。但實體法調整方法也有其自身的局限性,如其適用領域比較有限,在涉外婚姻和繼承領域,至今尚未制定出統一實體法,一個實體法公約只適用於某種法律關系的某些方面,在其他方面仍得適用沖突法的間接調整方法;適用的國家有限,即使在已經制定並適用統一實體法規范的那部分涉外民事領域,由於條約原則上僅約束當事國,因此沖突規范的間接調整方法仍有適用的餘地;最後,民事統一實體法多具有任意法的性質。
4、目前上述兩種調整方法各有其優勢與缺陷,在解決國際民事法律沖突上都是不可或缺的。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破局五 發布:2025-04-30 03:25:38 瀏覽:62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深山香醫 發布:2025-04-30 03:16:57 瀏覽:957
黨建改革新黨紀條例 發布:2025-04-30 03:15:33 瀏覽:207
法律顧問求職信 發布:2025-04-30 03:14:55 瀏覽:647
廣東省物業管理條例2016 發布:2025-04-30 03:04:09 瀏覽:532
蕪湖勞動法辭退 發布:2025-04-30 02:54:23 瀏覽:913
普民法 發布:2025-04-30 02:39:34 瀏覽:687
勞動法關於培訓時間的規定 發布:2025-04-30 02:28:56 瀏覽:414
廣西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 發布:2025-04-30 02:26:20 瀏覽:785
勞動法臨時辭職工資 發布:2025-04-30 02:24:59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