性道德和持重
⑴ 性道德和性法律的關系
你可以在網上找找李銀河寫的《中國當代性法律批判》這本書,裡面應該有你需要的內容。
⑵ 倫理與道德在定義上的區別和聯系
坐公交車先下後上
到移動營業廳排隊交費啦~
過馬路人讓車 車讓車 車讓行人啦~
還有 ~還有什麼 一時想不起了
總之 很多 多看幾個公益廣告就知道了~~
善事好做難一貫
人,生活在社會上,做一件兩件好事,並不難,只要遵循社會性道德,常常就在有意無意之間,做了好事。
「一個人做點好事並不難,難的是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這是毛澤東主席一九四〇年為吳玉章先生六十壽辰所寫「祝詞」的開頭,確實是「人情練達」之談。
一個人,若要自覺地一直、一生做好事,做好人,堅決不做壞事,那就必須努力修養和實踐「宗教性道德」。
不過,世間事,不能一概而論。所謂社會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之間,也並沒有截然的界限。
比如,湖南湘潭市某旅行社的導游小姐文花枝,年輕輕的就表現出了實踐宗教性道德的高尚光輝。
二十三歲的文花枝導游,二〇〇五年八月帶旅遊團去延安,所乘旅遊客車在陝西境內遭遇重大車禍,她也身負重傷;救援人員來搶救,要救出本來就靠近車門的她,她卻聲明:「我是導游,請先救遊客!」最後救出她,延誤了救治良機,導致她左腿只能被高位截肢。
遭遇車禍,作為導游的她,沒有半點責任。如果她沒有身負重傷,那麼,搶救遊客,既是她的職責,也是職業道德(社會性道德之一)對她的要求。但是,當她身負重傷,承受著劇烈疼痛的時候,救援人員來救治她,她若不開口、不吱聲,讓人救出她送去醫治,她也並沒有瀆職,並沒有違背任何社會性道德啊。誰能處罰她,誰能指責她?
可是,在這關鍵時刻,她毅然地不顧自己正在遭受的傷痛,不顧及自己安危,而仍然把模範地遵循職業道德放在首要!文花枝小姐,這時還很可能並不知道什麼社會性道德、宗教性道德;她很可能以為自己的英雄行為還是在遵循職業道德。但是,我認為,在這時刻,她所實踐的,就正是宗教性道德;是從模範地遵循職業道德升華到了宗教性道德。
宗教性道德和社會性道德這一對范疇,是李澤厚先生提出來的,他已經作了學術性說明(注①)。我作通俗理解:宗教性道德,就是遇到事情要處理時,先想別人、集體、國家、人類,很少考慮和顧及自己,最高峰是所謂「毫不利己,專門利人」;這是自我完善、自我實現的修養途徑,可以自己實踐,卻不能用來強制要求他人。社會性道德,就是在生活中社會上,既為自己打算,也替別人著想,遵守法規紀律、鄉規民約;「人人為我,我為人人」。
文花枝的英雄事例,又印證了我的猜想:「人特別注重和講究純粹道德的時期,是十二三歲開始到十八九歲,接受了良好的學校和家庭教育的孩子」(注②)。文花枝從家庭和學校,肯定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是好閨女、好學生;進旅行社工作,那導游職責、職業道德,她也全盤認真地學習好。人生旅途,她起步還不久,還沒有受過重大挫折,沒有接觸過多少丑惡現實,也就還沒有過多地去考慮過個人利益。於是,在車禍傷人的關鍵時刻,她才能把誠實守信、遊客第一、忠於職守的職業道德發揮到頂點;而社會性道德發揮到頂點,當然也就進入到了宗教性道德領域。
據說,做了左腿高位截肢手術後,文花枝不抱怨,不消沉,甚至笑談「裝上假肢,還要當導游」。這種堅韌不拔、樂觀向上的人生態度,確實值得我們崇敬、學習。
學習文花枝,先人後己,助人為樂,很容易地,就聯繫上了「學習雷鋒好榜樣」。
學習雷鋒,先人後己,助人為樂,曾經風靡全中國。最近幾年,好像沒怎麼大提了。
這也就令我聯系:最近,網上各大中文論壇,流傳一個熱帖:「退伍軍人執著學雷鋒,五次被送進精神病院」。
退伍軍人徐克斌,是重慶市開縣人。他參軍到西藏,服役十年,當了八年養豬兵;四次榮立三等功,被評為優秀士兵等。軍報記者一篇宣傳他學雷鋒事跡的新聞報導,《雪域赤子——記西藏軍區某工兵團優秀共產黨員徐克斌》,曾經發表在《人民日報海外版》,稱贊他是「學雷鋒標兵」。
徐克斌退伍回到家鄉,決心繼續學雷鋒。應聘到本地的中學去擔任門衛保安工作,他向學生們講述自己學雷鋒的事跡,學生們像對待英雄一樣崇拜他;有位中學副校長這樣肯定徐克斌:「他當保安的時候,對我們學校校風有很大幫助。」
可他當過三所中學的門衛,都被學校解聘。為什麼呢?
比如,其中一所中學,開始,校長多次在教職工會上表揚徐克斌一絲不苟的工作態度,並給了他聘用人員的最高獎金。徐克斌三次到學校政教處捐款資助貧困學生,金額共一千一百元。最後一次五百元,學校不敢接受了。他們算了一筆賬,徐克斌捐贈出來的差不多是他所得工資的兩倍。他們又發現,徐克斌在商店購買日常用品已經是在賒賬。校長和老師們有共識:「學校提倡學雷鋒,但是不提倡走極端。」
還有其它:有的教師有時上衣不扣紐扣,徐克斌就干涉、批評:「老師請你過來。請你為人師表,做老師要起帶頭作用。」這一類事情經常發生,搞得教師們都有點兒「怕」他。
教師們認為:「一個人想當英雄,可以理解;但是,這個英雄脫離了這個社會的現實,他的行為已經完全超出了實際。他完全變成了一個符號,一種完美主義。」
引述至此,我來稍作小結:徐克斌捐贈出來的錢比他工資收入還多,他並非家財億萬的富翁,他怎麼生活?他在商店購買日常用品已經是在賒賬,他將怎麼歸還欠款?他有妻子孩子,他不拿錢撫養,他那未成年的孩子怎麼生活?教師偶爾沒扣好上衣紐扣,甚至有意披著上衣,這一類生活小事,並沒有違反學校紀律規章;徐克斌對此有意見,可以在教職工大會上提出看法,提請討論;他卻直接當面指責教師,人家怎麼接受得了。
也就是說,徐克斌堅持實踐他那種過頭的宗教性道德,已經到了不顧家人,不顧自己的程度;不但如此,他還試圖用宗教性道德要求別人,輕率地當面指責別人。
我同情徐克斌。我認為徐克斌是個好人,但卻是個認識上、心理上有一點兒毛病、沒有能夠「與時俱進」的好人。
徐克斌所在地方,對待徐克斌,從網上的報導來看,應該說是比較好的。第一,他隨口批評辱罵地方官員,並沒有人和他較真、整治他;第二,他進精神病院,是治病,他自己主動吃葯,出來也自由,沒有誰要怎麼樣他;第三,仍然有企業願意聘請他去做門衛,只是他自己想到學校,「宣傳和弘揚雷鋒精神」,而不願意去企業;第四,地方上有人說他是「瘋子」,因為他已經五次進精神病院了,但是也仍然有人誇他是「活雷鋒」。
徐克斌學雷鋒,自己卻要進精神病院治療;從這個事例,我痛切地感到:我曾經提出「應該承認『愛有差等』」,「倫理道德要求應該分層次」,「好人難做,要做好人」等觀點(注③),確實有必要。
「愛有差等」,是孔孟儒家提出來的倫理准則;從現代說,大約指的是:父母夫妻子女為一等,兄弟姐妹為一等,親戚朋友,同事鄰居為一等,如此類推;人倫之愛,從父母夫妻子女往下,依次遞減。那種主張不分等次,一視同仁地「兼愛」、「博愛」,屬於過頭的宗教性道德,事實上做不到。如果大肆宣傳這樣的「兼愛」、「博愛」,實際將會造成人的痛苦、虛偽。
倫理道德要求分層次,是採用李澤厚先生區分社會性道德和宗教性道德的理論,我以為:義務教育、社會宣傳,重點應該放在社會性道德,因為社會性道德才具有一定的強制性,應該人人遵守。而宗教性道德,主要是社會精英人物自覺去實踐,不宜大規模提倡,更不能強制推行。比如,在「公交車」上「讓座」問題:公交車應該設立老弱病殘和孕婦專用座位,那座位空著時常人可以坐,但是若有老弱病殘人和孕婦上車,那常人就應該馬上讓座,否則即是違背了社會性道德,乘務員有權力叫他讓座。而若常人是坐的一般座位,那麼,讓不讓座,就應該有他的完全自由。他讓座,是他「做好事」,小小地實踐了一次宗教性道德。他不讓座,是他堅持享受自己買票乘車應該坐的權利,他並沒有做錯任何事,他可以理直氣壯;任何人都沒有權力、沒有資格批評指責他。
好人難做,要做好人,這說的是:堅持做好人,就要准備——常常要自己吃虧,被人誤解,受人侮辱,甚至遭到打擊、傷害!做好人需要付出巨大「成本」,可是,堅持做好人,能夠自我實現;至少,懂得這個道理以後,做好人,能夠心安理得。
徐克斌如果認識到了這些,心理上也做好了相應准備;他,學雷鋒,做好事,做好人,就會量力而行,應該也就不會弄到要進精神病院吃葯治療了。
具體地說,他的工資收入,應該先保證自己和妻兒的基本溫飽,不要弄到自己買日常用品還要賒帳;有所節余,再去捐助貧苦人。他義務掃街、撿垃圾,可以默默地以身作則,一般不要去隨口批評、得罪人。他可以堅持自己作風嚴謹;看到別人不拘生活小節,可以在「生活會」上提請討論,希望糾正;而不要隨時當面批評指責別人,造成過於「嚴肅、緊張」的氣氛;地方上,平民百姓,畢竟不同於軍隊軍人。
再一次表態:我衷心同情徐克斌。祝願他盡快恢復身心健康。祝願好人得好報,好人一生平安!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
善事好做難一貫,不要緊;你不願意實踐宗教性道德,就可以不去追求這個一貫。
地方上,大家都遵循社會性道德,這地方就是天堂!實際上,絕大多數人,一輩子,只要能夠基本遵循社會性道德,就已經是好人了。
那自覺實踐宗教性道德的,畢竟只是很少數人。堅持實踐宗教性道德,「一輩子做好事,不做壞事」,那樣的人,更是極少,幾乎是「稀有動物」呢;我這應該不是褻瀆,而是幽默吧,呵呵。
我們生活的社會,每個人都是家庭的一員,「為人民服務」就是構成這個大家庭幸福美滿、和睦融洽、互助關愛的准則。
「為人民服務」這五個閃光的大字,語意平凡但內容深邃。它包涵著人人為我、我為人人的辯證思想;它包涵著友愛互助的高尚品質;它包涵著心存愛心、無私奉獻的崇高境界。上個世紀的張思德、雷鋒就是這五個字的光輝代表和時代楷模。
新的時代、和諧社會更加呼喚為人民服務的精神。但我們需要的不是那些「做秀」口號,我們需要的是你、是我、是他,是我們社會中的每個人都能夠腳踏實地地將為人民服務的思想和精神,落實到實際行動上、生活細節中,從我做起、從點滴小事做起,那樣,我們的社會必將和諧美好,我們的生活必將祥和康泰,不是嗎?
當一場大雪過後,是你第一個拿起掃帚,走
⑶ 中國古代思想家提出的五種代表性道德修養方法是什麼
摘要 學思並重的方法
⑷ 大盈若沖,大成若缺,大直若屈,大方無隅,大音希聲,大象無形,大巧若拙 什麼意思
意思是:最充盈的東西,好似是空虛一樣;最完滿的東西,好似有殘缺一樣;最正直的東西,好似有彎曲一樣;最潔白的東西,反而含有污垢;最方正的東西,反而沒有稜角;最大的聲響,反而聽來無聲無息;最大的形象,反而沒有形狀;最靈巧的東西,好似最笨拙的。
這句話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四十一章以及第四十五章,其內容分別為:
1、第四十一章原文內容為: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纇。上德若谷;大白若辱;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
2、第四十五章原文內容:
大成若缺,其用不弊。大盈若沖,其用不窮。大直若屈,大巧若拙,大辯若訥。靜勝躁,寒勝熱。清靜為天下正。
(4)性道德和持重擴展閱讀: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⑸ 你認為幼兒教師與幼兒之間存在性道德修養嗎
到了孩子去上幼兒園的時候,家長們往往是一個個興奮又擔心。因為家長們既開心孩子可以走出人生的第一步,邁進了學校的大門,同時又擔心孩子會不適應,會在和老師同學的相處中出現問題。所以家長們總是盼著孩子開學,又怕開學的那一天太快的到來而孩子卻沒有做好准備。
⑹ 關於男女心理、生理現象,婚後男女如何調劑性生活和諧,什麼是性道德,夫妻之間離婚與性生活有多大關系...
你可以去圖書館·
哪裡有關於介紹性知識的書籍·
⑺ 《道德經》中「知其白,守其黑」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
出處:《老子·第二十八章》——春秋·老子
原文: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為天下溪,常德不離。常德不離,復歸於嬰兒。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為天下谷,常德乃足。常德乃足,復歸於朴。
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為天下式,常德不忒。常德不忒,復歸於無極。朴散則為器,聖人用之,則為官長,故大制不割。
釋義:深知什麼是雄強,卻安守雌柔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溪澗。甘願作天下的溪澗,永恆的德性就不會離失,回復到嬰兒般單純的狀態。深知什麼是明亮,卻安於暗昧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模式。
甘願做天下的模式,永恆的德行不相差失,恢復到不可窮極的真理。深知什麼是榮耀,卻安守卑辱的地位,甘願做天下的川穀。
甘願做天下的川穀,永恆的德性才得以充足,回復到自然本初的素樸純真狀態。樸素本初的東西經製作而成器物,有道的人沿用真朴,則為百官之長,所以完善的政治是不可分割的。
這句話的意思是教人處世之道,自己一定要明白是非對錯,而外表要裝成愚鈍,對世俗之流既不贊美也不批判,沉默笑看塵世,與"大智若愚"有同工之妙,實乃大隱於市之道。
這句話出自《老子》第二十八章:"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7)性道德和持重擴展閱讀
老子說,「知其白,守其辱,為天下谷。」這句話也是人們相當熟的名言。「辱」是一個借字,本字是的意思是黑點,或者引申為暗昧。
深知明亮,卻安於暗昧,就可以成為天下的川穀。川穀是個比喻的說法,我們可以理解為眾望所歸。這是形容一種處世的心態。在這里我們似乎可以作一些發揮,展開其中所蘊涵的幾個道理。
首先,我們對明白光鮮的那一面是要承認的。有些人解老子,看老子否定盛滿,便拒絕盛滿,甚至持視而不見的態度。
老子是說過「持而盈之,不如其已;揣而銳之,不可常保」,確實勸說人們「功遂身退」。但如果在盛滿的時候還視而不見的話,顯然此人讓人覺得有點「孺子不可教也」。對此我們應該保持客觀而清醒的務實態度,只有實事求是地確認現狀才能解決問題。
其次,「守其辱。」深知明亮,甚至正處在光艷耀眼的狀態之中,那麼就需要作一個合適的選擇,雖然不一定必須按照老子所說的,但他的這句話是個很好的提醒。再次,知其轉化。
⑻ 如何正確引導孩子認識性問題
摘要 幫助孩子認同自己的性別,依性別規定他(她)的性別角色行為和動情反應,對孩子展示裸體和生殖器不採取簡單斥責或欺騙的態度,既要教之以羞恥感,又不足為怪和隱瞞。對男女兒童性器官的差別和「我是從哪裡來的」提問父母可坦然相告,而不必諱如深。要讓孩子與同齡的同性和異性孩子一起游戲玩耍,培養孩子與同齡人相處的自然而健康的態度,建構健康的人格。
⑼ 中國古代具有多元的,多民族的性文化、性觀念、性道德和性理觀對還是錯
這個問題,得一分為二的看待。無固定答案。
⑽ 性道德和性倫理有區別嗎
在權利和利益的關繫上,哲學家們始終存在著兩種不同的態度。一種是用利益取代了權利,完全以功利主義的態度對待權利問題,認為只要為了滿足大多數人的利益要求,即使有損於少數人權利的行為也是可以允許的;但另一種觀點則認為,雖然利益應當是權利的核心,但在這兩者的關繫上卻不應當是功利主義的,而應當是道義的,是從道德權利出發的,因為根據他們的解釋,在權利和利益的關系中,權利是決定性的;一個政府為了所謂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個人權利的行為是錯誤的。在權利與利益關繫上的這兩種對立觀點,反映了哲學家們對權利的不同解釋,但深入分析可以看到,這兩種解釋都是把權利和利益放到了兩個極端:或者是以利益的滿足來決定權利的行使;或者是以權利的實現來判定滿足利益的合法性。
問題的焦點仍然是,究竟把權利看作是個人的還是集體的?根據盧梭的社會契約論確立的西方社會和國家理論,基本上是把個人看作社會和國家構成的基礎,個人之間由契約組成的社會也不能因為社會的某種需要而完全犧牲個人的權利;如果個人為了集體的或社會的利益而放棄自己的權利,也必須是出自個人的自由意願,而決不能是外在力量迫使的結果。這種基於個人主義的社會理論始終是西方政治思想中的傳統,也構成了自由主義的強大理論根據。但在當代西方,自由主義思想傳統受到了來自社群主義的嚴重挑戰,對個人權利的絕對維護遭到了社會和國家作用的質疑,出現了在權利問題上根據社會共同體的最終確認。
社群主義的思想背景被看作是來自亞里士多德和黑格爾的思想傳統,但另一個思想來源也開始引起哲學家們的關注,這就是來自東方思想傳統中的社會和國家理論。的確,儒家傳統強調了社會對個人的決定性作用,把大家和國家看作是體現個人價值的主要因素。但儒家思想的社會基礎是封建制度,君臣關系是人際關系的基礎,這種關系顯然不是西方契約論所確立的平等關系。所以,在這種關系中建立起來的國家和社會理論就只能是以「朕即國家」為模本的主奴思想,因而無法真正體現個人的價值和權利在社會中的實現。在這種意義上,以儒家的國家理論來說明社群主義,其結果就只能是在個人與國家關繫上的後退,不利於妥善地解決現代人類在這種關繫上面臨的困境。
根據以上的分析,對權利和利益關系問題的恰當解決不應當是以一方來決定另一方,而應當根據具體情況確定兩者的權重,但在根本的出發點上是要保證個人權利的實現,同時,在尊重個人自由意願的條件下,可以請求放棄某種個人權利以保證更多人的利益得到滿足。顯然,這里包含了雙重意義:其一是,在權利和利益問題上沒有最終的決定者,兩者的權重需要根據不同的具體情況加以確定;這就是說,一方面,當權利與利益發生沖突時,這要根據發生沖突的權利大小或利益的多少等具體情況,確定究竟應當是權利服從利益的實現,還是利益服從權利的實施;但另一方面,如果權利或利益中的一方重於另一方,譬如需要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而犧牲少數人的權利,那麼,這也需要考慮被犧牲的權利究竟屬於什麼性質,並盡可能地採取其他方法保證這種權利被犧牲的程度降到最低限度,而不是一概地為了大多數人的利益去徹底放棄少數人的權利。其二是,在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的關繫上,個人權利是首要的和基本的,因為集體權利的獲得是為了保障個人權利的實現而不是相反。然而,當集體權利與個人權利發生矛盾時,我們既不能簡單地用個人權利去反對集體權利,也不能粗暴地以集體權利的名義取消個人權利,而是應當仔細分析發生矛盾雙方的具體情況,確認這里的集體權利與個人權利之間的平衡關系,找出矛盾的焦點所在;只有這樣,才能真正保證個人權利的不受侵犯,才能使個人權利與集體權利得到協調一致。當然,這樣的協調一致往往是一種理想狀態,在現實的關系中,兩者很難完全取得一致;但追求這樣的理想卻是我們處理兩者之間現實關系的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