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歸歸范

道德歸歸范

發布時間: 2022-01-09 22:14:04

道德是法律的歸宿對嗎

德就沒有法律。 不道德的法律就術語來說是自相矛盾的,或者只是對下面事實的一個陳述,即,這種實證的法律規范與道德律相沖突,因而不能強加一種義務

Ⅱ 道德的起源的科學解釋及其本質是什麼

道德的起源

實踐或活動起源於慾望,而非理性。理性只能分辨對錯,而不引起任何活動,慾望正好相反,它能夠引起活動,卻不能分辨對錯。慾望能夠服從理性,也能夠反對理性。

服從理性的慾望導致良好的選擇,反對理性的慾望導致較差的選擇,而道德正在於這種良好的選擇,所以說道德從根本上起源於慾望和理性的統一。

進一步來講,慾望是由感覺引起的,感覺又分為快樂和痛苦。快樂來源於愛好,痛苦來源於討厭。凡熱愛一事物者,該事物就能夠給他以快樂,所以愛好道德者,道德也使得他快樂。因此,道德與快樂並非不可兼得。

在沒有養成習慣之前,快樂常常誘導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痛苦則迫使我們選擇做不道德的事,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並不容易。但是,良好的選擇習慣一旦養成,道德的活動本身就能夠帶來快樂,這種快樂又誘導我們選擇做道德的事情,所以做一個道德的人也可以說並不難。

特別要注意乃是從小就養成一個好習慣,因為好習慣既然特別的有助於增進人的幸福,壞習慣自然也就特別的能夠損害人的幸福。

道德的本質

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是一種社會意識形態,它是人們共同生活及其行為的准則和規范。不同的時代、不同的階級有不同的道德觀念,沒有任何一種道德是永恆不變的。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2)道德歸歸范擴展閱讀

「道德」這個詞我們都很熟悉,每個人也都願意做一個有「道德」的人,你要說某個人沒有「道德」,他肯定會跟你急。

並且每個人都覺得「道德」 在自己這邊,沒「道德」的全是別人,所以大家都喜歡用自己定的「道德標准」評判別人,現在的名詞叫「道德綁架」,那究竟什麼是「道德」呢?下面簡單聊一下個人看法。

最早「道德」這兩個字其實是分開的,「道」到「道」,「德」是「德」。

「道」指的是萬事萬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次序關系,這個很容易理解,春種秋收,這就是道;蘋果熟了自然落地,也是道;白天太陽升起,晚上月亮出來,這也是道。

「德」者「得」也,既然明白了宇宙萬物的運行規律,那就要隨順大自然的規律,按照自然規律去做人做事,這就叫做德,比如父母慈愛兒女,這就叫德;兒女孝順父母,也叫德;與自然環境和諧相處,也是德。

「道德」這兩個字最早連起來用,見於荀子著的《勸學》篇:「故學至乎禮而止矣,夫是之謂道德之極」,從此人們就一直沿用下來,什麼意思呢?

那就是做人做事應該遵循自然規律,道德代表了社會的正面價值取向,用以衡量人們行為是否正當合理,與法律相輔相成,共同起到維護社會穩定、促進社會和諧的作用。

但我們現在社會,道德的觀念已經很模糊了,所以大家總覺得「道德」這個詞很空洞,很虛,沒什麼固定標准,其實就是因為我們傳統文化教育缺失太嚴重了。道德其實是有標準的,但你首先得了解這個「道」,不懂得「道」,當然就不知道什麼是標准了。

道德一般是建立在宗教信仰的基礎上的,沒有信仰為基礎的道德,是很脆弱的,往往只停留在口頭上,不堪一擊。

比如,孝順父母這一條,就是隨順人的本性,就是道德,無論儒釋道哪家,首先都是講孝道,孝道是做人做事的基礎;你孝順父母,就是道德;不孝順父母,就是違背道德。現在很多人不相信道德,就是因為缺乏信仰,缺乏正確的人生價值觀,才迷惑茫然、浮躁不安。

我們平日經常說的「良心」,也是一種道德,因為我們每個人的本性其實都是善的,所以我們做善事的時候,就會感覺很舒服,很喜悅,就是因為順應了我們的自然本性:做惡事的時候,就會感到不安,做賊心虛,就是因為違背了我們的本性,這叫不道德。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道德

Ⅲ 談談你對愛物這一道德歸范的理解

我們生活在生活中
需要其他物品來支持生活
因此要珍惜自己所有

Ⅳ 法律范和道德范的區別與相互作用

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關系
一、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具有共同的性質、任務和目標.
1.有著共同的指導思想和階級本質.
思想:都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和鄧小平理論為指導思想和理論基礎的,都是我國工人階級和廣大人民共同意志和利益的體現.都是為人民服務的,為社會主義服務的.
2.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有著共同的任務和目標.
二、社會主義法律和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和互相補充關系.
1.社會主義法律與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配合、互相促進關系主要表現在:
①法律和道德都把公民素質的重要內容作為自己的行為規則來要求,使之得到強化.
②社會主義法律把社會主義道德的某些要求法律化,使之規范化、制度化,並運用國家強制力來保障其實施.我國法律把嚴重違反社會主義道德規則的行為用法律來加以制裁和打擊.
社會主義社會主義道德把「遵紀守法」作為社會美德來倡導,對破壞法紀的行為加以譴責.
2.社會主義法律和社會主義道德的互相補充,主要表現在:
社會主義法律所沒有或難以涉及的地方,社會主義道德卻能發揮作用.
三、提高道德水平有助自覺守法、護法.
人們的社會主義道德情操提高了,就會轉變守法觀念,變「要我遵守」為「我要遵守」.
提高社會成員的道德水平,有助於人們更自覺地與違法犯罪現象作斗爭.
道德與法律的區別:
1 兩者產生的時間和歷史條件不同.法律是階級社會所特有的現象,是一定歷史階段的產物.道德貫穿整個人類社會,是任何社會都不可缺少的意識形態和行為准則.
2 兩者表現的具體形式不同.法律是具體的、規范的表現形式,由國家權力機關制定或認可,是成文的.道德體現在人們的意識和信念中,道德規范出於人們社會生活的日積月累,一般沒有特定的表現形式.
3 兩者的實現方式和約束力不同. 法律具有國家的強制性.這種強制性在立法、執法和守法的各環節中體現,道德不依靠強制力,依靠內心信念,習俗、教育力量來維持.
4 兩者作用的范圍不同.道德的作用范圍比法律廣泛的多.幾乎涉及人們生活的一切領域.
法律與道德的聯系 :
法律與道德同屬於上層建築,分屬制度文明建設和精神文明建設的范疇,都是調整社會關系與人們行為的重要手段.彼此滲透,相互補充.
(1)法律需要道德的奠基和撐持.
道德的產生先於法律,古今中外的法律體系和法律制度無不是以特定民族和國家的倫理道德為基石,並力求與道德相適應,相協調的.一個真正的法律制度必然蘊涵著道德精神.法律的實施不僅靠國家強制力的保證而且要靠群眾在輿論上的支持.
(2)道德的實施需要法律的強制保障.人們道德自律的增強不僅要靠教育,而且要靠法治.為道德立法有利於促使人們逐漸形成道德自律.
(3)道德要法律化.道德的本質決定它和法律同屬人們應當遵守的行為規范,共同起著調節人與人之間,個人與社會之間的關系,塑造美好心靈,優化社會風尚,維護社會正常秩序的作用.道德法律化就是要使社會的道德規范逐步納入法律條文.
(4)堅持法律與道德兩手抓. 法律規范大多起源於道德規范,它們原是道德規范中最重要、最基本的內容,國家才將其上升為法律規范,藉助法律的強制力予以保證.
道德是建立在一定社會經濟基礎上的思想關系,是1種特殊的社意識形態或上層建築.道德是以善惡為標准,調節人們之間和個人與社會之間關系的行為規范.法律屬於上層建築范疇,決定於經濟基礎,並為經濟基礎服務.法律就是國家按照統治階級的利益和意志制定或認可、並由國家強制力保證其實施的行為規范的總和.道德與法律的關系是大家熱議的話題,對二者的關系說法很多,其實,它們之間是既有聯系又有區別的

Ⅳ 道德之歸也有日矣

答 李 翊 書 作者:韓愈

原 文

六月二十六日,愈白。李生足下:生之書辭甚高,而其問何下而恭也。能如是,誰不欲告生以其道?道德之歸也有日矣,況其外之文乎?抑愈所謂望孔子之門牆而不入於其宮者,焉足以知是且非邪?雖然,不可不為生言之。

六月二十六日,韓愈稟告。李翊足下:你的來信文辭很好,而且請教問題的態度多麼謙虛恭敬。能象這樣,誰不想把那道理告訴你呢?道德的歸真為期不會久了,何況它的外在形式(文章)呢?不過我只是所謂「望見了孔子的門戶和圍牆但尚未登入堂室」的人,哪裡能夠知道是對還是錯呢?雖然如此,還是不可不同你談談這方面的道理。

Ⅵ 中國傳統的道德範式總結為八個字是哪八個字

地形特徵可以歸結為哪8個字可以歸結為山河相間,種類分布。

Ⅶ 以人整人、以人斗人為主要內容的政治運用,對道德的破壞是我國道德失范的深層原因嗎

不是,目前我國面臨的新聞倫理道德失范問題,可歸結為兩方面原因:第一是規范制定不完備從而出現規范缺位導致新聞倫理道德失范,第二是新聞倫理道德規范與實現規范的行為和價值評判標准上存在著沖突從而引發新聞倫理道德失范。

Ⅷ 急求那句什麼「這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一整句完整是什麼,是什麼節目裡面的,急求!

這一切的背後是良心的泯滅,還是道德的淪喪,還是人性的扭曲。

出處:

出自中內央十二套以前的容一個節目,叫做《道德觀察》!

(8)道德歸歸范擴展閱讀:

《道德觀察》是央視社會與法頻道主打節目之一,每天於21:39 CCTV-12播出,每集20分鍾。為了給觀眾搭建一個展示個性觀點、探討道德觀念的平台,突出體現欄目的「觀察」功能,展示道德的多元,欄目組以普通人、公眾人物、具爭議性人物為對象,講述各自的道德故事。既有觀眾的現身說法,還有嘉賓的平民視角參與,再加上主持人的穿針引線,節目流暢而又有節奏。

Ⅸ 有關古代道德的故事和模範人物嗎

1、孔融讓梨

孔融是東漢末年著名的文學家。他年幼時,每次和哥哥一起吃梨總是拿一個最小的。父親問他原因,他說:「我是弟弟,年齡最小,應該吃小的。」後來,「孔融讓梨」成為團結友愛的典範。

2、曾子避席

曾子是孔子的弟子,又一次孔子要向他傳授高深的理論,曾子本來坐著,聽了便從席子上站起來,走到席子外面站立,表達了他對老師的充分尊敬。

3、千里送鵝毛

唐朝時,雲南一少數民族的首領派特使緬伯高向太宗貢獻天鵝。在路上,緬伯高不小心讓天鵝飛走了,只剩幾根鵝毛。到長安後,緬伯高拜見唐太宗,奉上了鵝毛並賦詩「禮輕情意重,千里送鵝毛」。這個典故比喻禮物單薄,情意卻異常濃厚。

4、泰伯采葯

殷朝末年的時候,有個孝悌兼全的人,姓姬名字叫泰伯,他是周朝太王的長子。他的第三個弟弟,名字叫做季歷。後來季歷生了一個兒子,名叫姬昌,就是後來的文王了。生下來的時候,先有一隻赤色的雀子嘴裡銜了丹書停在門戶上,表示著聖人出世的祥瑞,所以太王有想把周朝國君的位子傳給季歷,再由季歷傳位給昌的意思。

泰伯知道父親的意思,就和第二個弟弟、名字叫仲雍的約下了,假稱因為父親有病,要到山裡去采葯,借著這個名頭,兄弟倆順便逃到蠻夷的地方,披散了頭發,又在身上畫了花紋,表示自己的身子是不可以再在世上幹事的了。

5、許武教弟

漢朝時候,有個姓許名武的,他父親是早已死了,剩下兩個弟弟,一個叫許晏,一個叫許普的,年紀都還很小。許武每每在耕田的時候,叫他兩個弟弟立在旁邊看著,晚上許武自己教他兩個弟弟讀書。如若弟弟不聽他的教訓,他就自己去跪在家廟里告罪。

後來許武舉了孝廉,但是他因為兩個弟弟都還沒有名望,就把家產分做了三份,自己取了最肥美的田地,和廣大的房屋,所有壞的統統給了弟弟。所以當時社會上的人,都稱許他的兩個弟弟,反而看輕許武了。

等到兩個弟弟都得了選舉,他就會合了宗族和親戚們,哭著說明當時要給他弟弟顯揚名聲的緣故,並且把所有的家產,都讓給了兩個弟弟。

熱點內容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破局五 發布:2025-04-30 03:25:38 瀏覽:62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深山香醫 發布:2025-04-30 03:16:57 瀏覽:957
黨建改革新黨紀條例 發布:2025-04-30 03:15:33 瀏覽:207
法律顧問求職信 發布:2025-04-30 03:14:55 瀏覽:647
廣東省物業管理條例2016 發布:2025-04-30 03:04:09 瀏覽:532
蕪湖勞動法辭退 發布:2025-04-30 02:54:23 瀏覽:913
普民法 發布:2025-04-30 02:39:34 瀏覽:687
勞動法關於培訓時間的規定 發布:2025-04-30 02:28:56 瀏覽:414
廣西公共法律服務網路平台 發布:2025-04-30 02:26:20 瀏覽:785
勞動法臨時辭職工資 發布:2025-04-30 02:24:59 瀏覽:3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