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文化五個一
1.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
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搜狗問問
(1)法治文化五個一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內涵:
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由社會公眾的法律意識和法律素養、群眾性的普法宣傳設施設備、關於法治宣傳教育的制度規范等構成的,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心理支持力量,屬於文化的重要內涵。法治文化改變了傳統文化中不重視法律在調整社會關系中作用的社會心理傾向,形成人人遵從法律的意識,創造出有利於法律實施的社會氛圍。
治文化實際是文化的一種。文化是一個很復雜的概念,它包含了很多因素,法治文化就是體現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能夠促進法治進步的一種文化現象。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我國特有的,其形成和發展主要有兩方面:一方面是體現社會主義制度、社會主義道路及相應的文化現象等;
另一方面是在法治領域能夠體現社會主義法治的一種文化。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建設過程中,我們做了相當大的努力。比如,十八屆四中全會規定了憲法宣誓制度,要求各級人大及其常委會選舉或者任命的國家工作人員就職時公開向憲法宣誓,這就是營造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一種具體形式。
再比如,浙江省杭州市建立了「五四憲法」資料館,這實際上是一個紀念館博物館,也是營造法治文化的非常重要的載體。還有很多單位很多地區設有法治廣場、憲法大道等。這種有形的載體可以提醒人民群眾法治的重要性、憲法至上性並營造出一種法治氛圍。
另外,組織青少年參觀法庭、組織學生旁聽案件審理,這也是一種法治文化的熏陶。人們在這樣一種氛圍里長期熏陶,就會形成一種法治信念,就會自覺形成法律意識和法治觀念,這就是法治文化的重要性。
2. 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容有哪些字數越多越好
黨的十九大報告指出,加大全民普法力度,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樹立憲法法律至上、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法治理念。推動法治文化建設,是實現依法治國總目標的基本要求,是開展全民普法工作的重要支撐。
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法治中國建設實踐的內在反映,表現為以法治理念和法治精神為內核的法治文化觀念、法治文化氛圍、公民法治素養等多方面,它反映並影響著我國的法治實踐。開展全民普法工作,讓法治理念深入人心,必須將法治文化建設作為重要著力點。
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就是引導人民從觀念上維護憲法法律權威,讓法治成為全體人民的共同信仰。要想讓人民真正地內心擁護與真誠信仰法律,除了法律科學合理、有效實施等原因,更需要法治文化的保障。黨的十九大報告強調「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這要求普法工作者積極圍繞黨的工作大局,從更高層次上謀劃好法治文化建設,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貢獻。全面依法治國,其中一個最基本要求就是要使法治精神深入人心,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成為人們的自覺行動。法治文化建設對於更好地發揮法治在全社會的引領和規范作用,養成人們的法治自覺起著重要的、基本的推動和保障作用。只有在全社會打下堅實的法治思想基礎,通過全體人民的共同努力,才能實現國家各項工作法治化。首先,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現代化的重要內容。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是我們黨始終不渝的奮斗目標。民主政治的發展離不開文化的發展,只有培育和形成以法治精神為核心的法治文化,才能更加穩妥地推進政治體制改革,才能更好地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其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促進社會和諧穩定的必然要求。人民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一個重要表現是在法治方面的需求更加強烈。正確引導人民群眾依法辦事、依法維權、依法合理表達訴求,需要我們在全社會大力弘揚法治精神,扎實深入地進行法治文化建設,努力增強廣大人民群眾對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的思想認同、感情認同,為物質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會文明、生態文明全面提升打下和諧穩定的社會基礎。再次,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是助推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題中應有之義。適應和引領經濟發展新常態,保持經濟社會平穩健康發展,需要良好的法治環境作保障。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深入發展,使尊法學法守法用法在全社會形成共識,才能夠在大力實施創新驅動戰略中贏得主動,充分發揮投資在保增長中的作用,助推地方實現經濟社會健康發展。
注重創新推動法治文化建設全面健康發展。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新課題、新任務。我國法治文化建設正在積極引領、支撐和推動著我國法治建設實踐,但同時也要清醒認識到,這一建設必定是一個長期而漸進、曲折而艱苦的過程,需要我們以創新的思維不斷推動。一是要充分發揮和結合各項資源優勢。法治文化建設是一項系統的社會工程,涉及社會各個領域、各類人群,在推進過程中,不能閉門造車,要注重工作結合,在深入推進普法工作中充分發揮法治文化的引領作用。二是充分發掘各領域資源,在機關文化、城鄉社區文化、企業文化、校園文化等工作中突出法治文化建設的時代性、先導性、協調性和系統性。三是要特別注重鮮明特點和品牌效應。法治文化建設不僅要高端設計,更要注重「接地氣」,按照主題鮮明、因地制宜的原則,突出發揮地方特色文化優勢,以不斷增強識別力、吸引力和影響力為著力點,精心打造具有地方特色的法治文化品牌,不斷為人民群眾提供更加豐富的法治文化精神食糧。
注重法治文化理論研究和社會實踐的有效銜接。要深入持久地推進法治文化建設,既不能急於求成,也不能因循守舊,應該樹立自信、保持定力,根據實際情況和發展階段積極穩妥、循序漸進進行。一是通過各類活動引領、項目推進、產業培植等方式的服務,設計好法治文化建設載體,在各類經濟社會活動中植入法治文化表現形態。具體而言,就是要同機關文化相結合,立足法治政府建設,不斷提高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水平;同鄉村文化相結合,立足促進農業現代化和富民工程,服務社會主義新農村建設;同城市社區文化相結合,立足推進社會管理創新,提高社區自治和服務功能;同校園文化相結合,立足培育青少年法律素養和道德情操,促進青少年健康成長;同企業文化相結合,立足建立現代企業制度,提高企業依法經營和依法防範風險的能力等。二是堅持把理論研究與社會實踐活動有機結合起來,激活法治文化建設的內在活力,把法治文化體系的基本要求細化為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職業規范、學生守則等具體行為准則,使其成為人們日常生活的基本遵循,全方位、多渠道地傳播法治精神,不斷擴大法治文化建設的覆蓋面。三是積極建設不同類型、不同特色、不同規模的法治文化陣地,營造「出門有法、抬頭見法、說理用法、辦事循法」的濃厚法治文化氛圍。
3. 什麼是法治文化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專律類型的文化。包屬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法治文化是以追求民主、自由和權利保障為目標,在一定的治國理念和與此相適應的制度模式確立過程中,形成的一種社會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具體而言,法治文化就是在建立法治社會的過程中,形成的一種文化形態和社會生活方式,其核心是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模式的確立,以及在此理念支配下相應制度和組織機構的建立與運行。
4. 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是
法治精神意識是法治文化的核心內容,涵蓋立法、執法、司法、守法、普法、法律服務和法律監督等法制運作的各個環節。全面普及現代法治精神是法治文化建設的核心。
5. 法治文化用通俗語言來定義是什麼
摘要 法治文化是一種包含民主、人權、平等、自由、正義、公平等價值在內的人類優秀法律類型的文化。包括法律制度結構和法律觀念結構,以及自覺執法、守法、用法等行為方式。
6. 社區法治文化陣地"五個一"指哪些
社區法治文化陣地"五個一"指
1、建立「一個法制宣傳櫥窗」。
2、建立「一個法律圖書角」。
3、建設「一支普法宣傳隊伍」。
4、建立「一套居民學法制度」。
5、開展「每季度一場法制宣傳活動」。
7. 為什麼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指出,「法律的權威源自人民的內心擁護和真誠信仰」,同時強調,「必須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建設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增強全社會厲行法治的積極性和主動性,形成守法光榮、違法可恥的社會氛圍,使全體人民都成為社會主義法治的忠實崇尚者、自覺遵守者、堅定捍衛者。」這些論述深刻闡述了守法意識、法治精神在法治中國建設中的重要性。
人類早期的成文法常常銘刻在石柱或銅表上,但鑄鼎未必傳世,勒石未必長存,真正流傳下來的是「銘刻」在全體社會成員心中的法治精神。歷史發展表明,只有法律成為人們自覺遵守的規則,內化於心、外化於行,法的意義、法的精神才能真正展現出來,法治的理想才能最終落地。因此,在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過程中,法治精神和法治文化具有特殊重要的意義。
要達到「全民守法」的目標,必須以法治政府的建立促進法治社會的發育,以司法的嚴謹、執法的嚴格來培育公民守法的自覺性。這就要求我們,一方面要加快建設職能科學、權責法定、執法嚴明、公開公正、廉潔高效、守法誠信的法治政府;另一方面要充分發揮司法公正對於社會公正的引領作用,並在此基礎上,推進覆蓋城鄉居民的公共法律服務體系建設,健全依法維權和化解糾紛機制、利益表達機制、協商溝通機制、救濟救助機制,暢通群眾利益協調、權益保障法律渠道。只有讓人民群眾在每一件具體的司法案件中建立對法治的信心、在日常工作生活中感受到法律的權威,他們對法律的態度才能由認識到遵守,由信任到信仰。
守法需要自覺,自覺守法要靠各行業、各領域的自我管理來培育。在推進法治政府建設的同時,也要推進多層次多領域依法治理,深化基層組織和部門、行業依法治理,支持各類社會主體自我約束、自我管理,發揮市民公約、鄉規民約、行業規章、團體章程等社會規范在社會治理中的積極作用,使各行業、各領域的從業者,真正在實實在在的自律和自我管理中,一點一滴培養起社會責任意識和法治精神。
推動社會主義法治文化和法治精神建設,離不開類型多樣的宣傳與教育。從上個世紀80年代至今,我國已經完成了以全體公民為教育對象的五個法治宣傳教育五年規劃,「六五」普法規劃正在進行中,普法內涵不斷豐富、領域不斷拓寬,已經成為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一項重要基礎性工作。我們要在全民教育基礎上,繼續推進針對不同領域、不同群體的法治教育,不斷創新宣講和教育方式,把法治教育納入國民教育體系和精神文明創建內容,以精準滴灌和春風化雨的形式,將法治教育送入街頭巷尾、百姓人家。只有經過多管齊下的法治教育、培育,遵法守法的意識才能蔚然成風,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才能在廣大人民群眾中落地生根,並為全面深化依法治國夯實堅實的社會基礎。
參考:http://epaper.gmw.cn/gmrb/html/2014-10/31/nw.D110000gmrb_20141031_1-02.htm
8. 從依法治國和文化強國的角度,談談我國推進法治文化建設的意義
你好
法治文化建設的重要意義
法治文化是社會主義先進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加強版法治文化建
設,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客觀需要,是建設權社會主義文
化強國的內在要求,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有力保障,具有十
分重要的意義。
9. 簡述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的含義和構成要素
在我國,社會主義法治文化是以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為精神內核,以社回會主義答法律規范的制度為載體,以民主立法、依法 行政、公正司法、法律監督、法制宣傳教育和自覺守法為過程的法治文明形態,是社會主義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
1、 以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為前提和依託的法律制度。
2、 法律以社會主義道德為合理性基礎的法律規范體系。
3、 以追求公平正義為基本要求的社會主義法治價值觀。
4、 以崇尚社會主義法律權威為內在要求的法治心理。
10. 法治文化,必須樹立怎樣的法治理念
一是必須樹立依法來治國理念,源只有法治才是制勝一切的終極武器;
二是必須樹立民本理念,只有不忘記「全心全意的為人民服務」這個初心,才能真正的實現法治公心;
三是必須樹立法本位理念,只有對法律擁有敬畏之心,才能自覺學法知法用法;
四是必須樹立「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理念,只有心中存在這十六字方針,才能真正的把握了,應用好法治文化的精髓和精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