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梨的道德綁架
Ⅰ 孔融讓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舉,東漢曲阜人也。孔子二十世孫,泰山都尉孔宙次子。融七歲時,×月×日,值祖父六十壽誕,賓客盈門。一盤酥梨,置於壽台之上,母令融分之。融遂按長幼次序而分,各得其所,唯己所得甚小。父奇之,問曰:他人得梨巨,唯己獨小,何故?融從容對曰:樹有高低,人有老幼,尊老敬長,為人之道也!父大喜
Ⅱ 孔融讓梨的故事道理要意味深長
相信大家都聽過或看過孔融讓梨的故事吧。在故事中,四歲的孔融在吃梨的時候挑了一個最小的梨給自己吃,大的留給五個哥哥和一個小弟弟。爸爸問他為什麼這樣做,得到的回答是:哥哥比我大,所以要吃大梨。弟弟比我小,我是哥哥,應該把大的讓給弟弟吃。爸爸大笑:「好孩子,好孩子,真是一個好孩子。」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做人不要自私,要大方。還告訴我們做事要先別人,後自己。俗話說「先人後己」就是這個道理。
故事中,孔融的一舉一動,再加上他那驚人巧妙的回答,顯得他格外的懂事、禮貌,給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雖然這個故事很短,但它把每個人的一舉一動都描寫得非常細致,好像我就是一個旁觀者一樣。
孔融四歲就知道讓梨,可見他是多麼懂事啊!我們也要懂得尊敬師長、禮貌待人。所以,請永遠記住孔融,記住《孔融讓梨》這個故事。
Ⅲ 孔融讓梨的故事。
一日,父親買了一些梨子,特地揀了一個最大的梨子給孔融,孔融搖搖頭,卻另揀了一個最小的梨子說:「我年紀最小,應該吃小的梨,你那個梨就給哥哥吧。」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孔融說"弟弟比我小,我也應該讓給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曲阜,並且一直流傳下來,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例子。
Ⅳ 讓梨的孔融死於不孝之名,為何說這是人性的扭曲呢
自小便受儒家思想頗深的孔融會死於不孝之名,這件事本身就有極大的蹊蹺。前後言行不一致便就讓世人認為孔融人性扭曲,敗壞綱常倫理。孔融何以前後判若兩人,自小便懂得讓梨的孔融怎會說出母親懷孕有如器皿載物這樣大逆不道的話,這一切不過是曹操置孔融於死地的說辭罷了。
可那本厚厚的《後漢書》說沒有,裡面詳細地記載了孔融喪父時悲痛欲絕,攤在父親棺槨前任憑誰扶也扶不起。曹操給孔融定下的罪太多,上奏得那般真切仿若真實發生過。因為孔融阻攔過曹操自立為王,因為孔融為早已有僭越之心的劉表開脫,因為孔融意在維持多方與曹勢不兩立的力量。
Ⅳ 孔子讓梨的故事
孔融,字文舉,東漢時期山東曲阜人,是孔子的第二十世孫,他是泰山都尉孔宙的第二個兒子。孔融四歲的時候,某年某月,正好是他祖父六十大壽,來客很多。有一盤香梨,放在壽台上面,母親叫孔融把它分了。於是孔融就按長幼次序來分,每個人都分到了自己就得的一份,唯獨給自己的那一個是最小的。父親奇怪地問他:"別人都分到大的梨子,你自己卻分到小的,為什麼呢?'孔融從容答道:"樹有高的和低的,人有老的和小的,尊敬老人敬得長輩,是做人的道理!"父親很是高興。三國志11的孔融
孔融小時候聰明好學,才思敏捷,巧言妙答,大家都誇他是神童。4歲時,他就能背誦許多詩詞,並且還懂得禮節,父母親非常喜愛他。
一天,父親的朋友帶了一筐梨子,給孔融兄弟們吃。父親叫孔融分梨,孔融挑了個最小的梨子,其餘按照長幼順序分給兄弟。孔融說:"我年紀小,應該吃小的梨,大梨該給哥哥們。"父親聽後十分驚喜,又問:"那弟弟也比你小啊?" 孔融說:"因為弟弟比我小,所以我也應該讓著他。"孔融讓梨的故事,很快傳遍了漢朝。小孔融也成了許多父母教育子女的好榜樣
Ⅵ 孔融讓梨的故事我們都知道,可為什麼孔融最後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
孔融是孔子的二十世孫,孔融因為在四歲的時候,能讓梨,他的故事還被寫進了三字經,按道理說,孔融應該是一個有孝,有德行的人,那為什麼卻以不孝的罪名被殺呢,其實,他的罪名不僅如此,還有另外幾條。
曹操征烏桓的時候,孔融又出來說:大將軍既然要遠征,那以前肅慎不進貢木苦矢(用來做箭頭),丁零人在北海偷了蘇武的牛羊,不如一起征討吧。曹操要禁酒,孔融又出來反對。
像這樣的事情,還有很多,所以曹操自然對孔融十分不滿,但畢竟孔融是孔子的後代,在朝廷的名氣也很大,所以必然得找一些罪名來定孔融的罪,說白了,就是曹操要孔融死,孔融不得不死。
Ⅶ 孔融讓梨,子貢贖人是不是陰險卑鄙的道德綁架
不是。
1、道德綁架是抄施加某種壓力讓人們做與道德相關的事情。比如,大學生站在食堂門口為災區募捐,見到老師來吃飯,就上前說:「老師你也捐點兒錢吧!」
2、我們要力戒對別人進行道德綁架,與人為善;
3、我們要防範別人進行的道德綁架,避免尷尬。
遭遇道德綁架,應對要點包括:
①根據道德規范,說明自己沒有這種義務;
②說明自己也有困難,愛莫能助;
③指點解困之路,告訴TA找民警、主管人員和有關部門。
Ⅷ 孔融讓梨背後的黑暗真相
曾經有一位老師將孔融讓梨的故事講給學生聽,讓學生交流這個故事的感受,學生們大多都說孔融具有謙讓的美德、要如何學習雲雲。唯獨一名學生,語出驚人:如果孔融不讓梨,他的哥哥們會揍他。這是他不得已的選擇。
孔融讓梨的故事可謂家喻戶曉,年僅四歲的孔融將大個的梨讓給哥哥吃,自己只吃小的,這么小的他就如此懂事,確實值得宣揚。在我們的印象中,孔融的形象是很高大的,他是個正面人物,是值得我們學習的。
需知:
在青州被圍困之際,孔融為了保持住一個名士應有的風范,依舊飲酒作詩。在青州城快要被攻破的時候,孔融在親隨的護衛下靜悄悄地逃走了。沒有帶走他的妻子孩子。而孔融的妻子與孩子在城破之時,被袁譚軍隊所殺。
曹操愛才,孔融投到了曹操的門下。孔融智商可以,但情商不行。簡直就是一個恃才傲物的才子,自覺曹操都無法與自己媲美。後來他自以為的聰明在別人眼中就是抬杠。孔融還總是設宴款待天下才子,曹操生性多疑,自然懷疑他別有用心。後來孔融被人誣告,曹操便下令殺了他全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