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誠信道德范疇

誠信道德范疇

發布時間: 2022-01-10 11:17:10

⑴ 什麼是誠信道德建設

就是誠信道德建設

⑵ 「誠信」與「道德」兩個概念是一回事嗎

人們對道德規范的敬重,人們心目中的誠信、道德人格和做人的尊嚴,就是回人們的道德信仰答。

在中國傳統文化中,「誠」非常接近道德信仰。。孟子說:「誠者天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至誠而不動者,未之有也,不誠未有能動者也。」孟子所說的「誠」是真實無欺的意思。天是真實無欺的,人也應該追求真實無欺。達到至誠就能使人感動,達不到至誠就不能使人感動。荀子也重視「誠」,認為「誠」是所有德行的基礎。他說:「君子養心莫善於誠,致誠則無它事矣。」把「誠」當作最重要的道德觀念的是《中庸》。《中庸》說:「誠者,天之道也;誠之者,人之道也。誠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從容中道,聖人也。誠之者,擇善而固執之者也。」可見,至誠是一種盡性知天並達到天人合一的崇高境界。這是中國特色的道德信仰,它不依靠宗教,不通過神學,而從人性與天性、人道與天道的合一,從相信人性善並通過盡性知天的途徑,達到天人合一的理想的人生境界。

誠信與道德不是一回事,但有相通處。

⑶ 誠的道德內涵有那些

1、誠信的含義、
誠者,真誠、真實;信者,誠實、不欺。誠信者,誠實而守信也。誠信,作為中國古代的道德規范,歷來為人們所推崇和提倡。儒家以「誠」為自然界和人類社會的最高道德范疇,認為「誠者,天地之道也,思誠者,人之道也」(《孟子·離婁上》),認為「禮所以觀忠、信、仁、義也……信所以守也」(《國語·周語上》)。孔子認為「信」是朋友之間交往的重要准則,把「信」作為「仁」的重要表現之一,要求「敬事而信」,「謹而信」。後來的儒學家們發展和完善了孔孟的「誠」和「信」,他們將「誠」視為「聖人之情」,是至靜至靈寂然不動的「心」(精神)(唐·李翱);將「誠」用以為至高無上的宇宙本體,認為「誠者,聖人之本。大哉乾元,萬物資始,誠之源也」(北宋·周敦頤);甚至認為「誠」這一精神實體有化生萬物的作用:「誠者,自成也,而道自道也。誠者,物之始終,不誠無物」(《中庸》),以「誠」為宇宙的一般規律,並以「知」「行」關系去闡述「誠」與「明」的關系(明末清初·王夫之)。總之,在中華民族幾千年的文明史中,誠信始終作為一種「善德」為社會各階層所推崇;誠信之光始終普照著人類從蒙昧走向文明,從農耕文明走向商業文明。
2、誠信缺失的危害
子曰:「人而無信,不知其可」。對個人而言,誠信乃立人之本,是做人處世的基本准則,是每個公民正確的道德取向。從修身的角度看,誠信是人內心升起的太陽,可以照亮自己,也可以溫暖別人;誠信是一把金鑰匙,可以打開人的心鎖,也可以打開知識和財富的大門;誠信綻放著生命之美,生活因它而多姿,人生因它而多彩。對企業而言,誠信是其賴以生存的根本;對城市而言,誠信等同於它發展的機遇;對國家民族而言,誠信是其繁榮昌盛、自強自立的基礎。而一旦誠信缺失,危害甚大。墨子雲:「志不強者智不達,言不信者行不果。」言一朝不信,人就會失掉立身之本,企業就會失掉生存之根,城市就會失掉發展之機,國家民族就會失掉興盛之源。老子曰:「輕諾必寡信,多易必多難。」誠信是市場經濟持續發展的道德基礎。一旦誠信缺失,社會上便會欺詐成風,市場混亂,道德淪喪,人心惟危。當今社會,假冒偽劣商品泛濫,假文憑假學歷盛行,假政績假數字屢禁不絕,信用欺詐防不勝防,假新聞假廣告層出不窮,正是誠信缺失的具體體現。據悉,中國每年因為信用缺失而導致的直接和間接經濟損失高達5855億元,相當於中國年財政收入的37%,中國國內生產總值每年因此至少減少兩個百分點。由此可見,誠信的缺失,將會影響社會的發展,阻礙人類文明的進程。
3、現代誠信是對傳統誠信的傳承與超越
作為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誠信和其它優秀文化傳統一樣,不同時代有不同的特點,每一個時代都會賦予它不同的內涵,都會為它打上政治、經濟和階級的烙印。作為一種道德規范,現代誠信既是對傳統誠信的傳承,又是對傳統誠信的發展和超越。和傳統誠信相比,現代誠信有如下特點:
一是調整社會生活的內容更為廣泛。傳統的農耕社會,是自給自足的自然經濟。由於生產力發展水平的限制,交通落後,信息閉塞,人的活動范圍很小,人與人之間交冬天的范圍很窄,交往的頻率很低。除了少數經商的人群外,社會生活的主體人群之間的交流一般是局限於親戚、朋友和熟人之間。而誠信作為一種道德規范,它調整的是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與交往,如果調整主體缺失,這種規范對社會生活的作用也就降價。曾子曰:「與朋友交而不信乎?」《禮樂記》雲:「著誠去偽,禮之經也。」可見,在古代,儒家所推崇的「信」也多是朋友之「信」,在「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儒家大義中,「信」在很大程度上局限於「修身齊家」這一層面上。現代社會,社會生產力水平大大提高,信息暢通,交通方便,人類社會逐漸由農耕文明走向商業文明,人與人之間的交流范圍擴大,交流的機會增多,交流合作的形式逐漸多樣化,交流的對象也由熟悉的人群擴展到陌生的人群。特別是在全球一體化的今天,信息網路化,經濟全球化,人與人之間,企業與企業之間,團體與團體之間,城市與城市之間,國家與國家之間交流與合作日益頻繁。誠信這一道德規范所調整范圍已擴展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小到熟人朋友的日常生活交往,大到國家政治經濟組織之間的交往與合作。現代誠信已超越了傳統意義的誠信,具有了更深廣的內涵,已從「修身齊家」的層面擴展到「治國平天下」的層面。中國共產黨「十六大」提出了實行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的治國方略,其中「德」的重要內容便是「誠信」。
二是誠信缺的危害更大。由於農耕文明時代人們的交流多限於親戚朋友熟人之間,傳統誠信只是居於「修身齊家」的層面,誠信的缺失往往是傷害親戚朋友熟人的感情,失朋友之「義」,是個人修養的缺失,是道德取向的偏差,是人性的墮落。而現代誠信一旦缺失,不但個人失去立身之本,而且還會影響一個企業、一座城市、一個國家民族的生存和發展。一言足以興邦,一諾豈止千金。一次金融詐騙,可導致上億的資金流失;一紙合同不履行,會使一個企業破產;一言承諾失信,可使一個國家威信掃地。

⑷ 誠信屬於道德人性的范疇還是後天因為社會生存必要而刻意產生的呢

誠信需要後天教育和引導,社會需要誠信但是不是每個人都能做到,社會是容納百川的大容器,既有鮮花也有蒼蠅。

⑸ 誠信是什麼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泛指待人處事真誠、老實、講信用,一諾千金等等。我們經常會聽到「做人要講究誠信」這樣的話,這里的誠信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

①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

②二是指信守承諾。

誠信,分開來說:誠,真實,誠懇;信,信任,證據。所以說,誠信,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裡如一。

(5)誠信道德范疇擴展閱讀:

誠信的意義在於:誠信是人必備的優良品格,一個人講誠信,就代表他是一個講文明的人。講誠信的人,處處受歡迎;不講誠信的人,人們會忽視他的存在;所以我們人人都要講誠信。誠信是為人之道,是立身處事之本。

唐代著名大臣魏徵說:「夫婦有恩矣,不誠則離。」只要夫妻、父子和兄弟之間以誠相待,誠實守信,就能和睦相處,達到家和萬事興的目的。若家人彼此缺乏誠信、互不信任,家庭便會逐漸四分五裂。

⑹ 公務員誠信問題,包括欺騙其他之類的么道德范疇指的又是什麼

其實就是你之前有沒在公職考試中有沒有出現作弊現象,或者有沒有在確認面試後卻沒有實際參加面試的情況。

⑺ 誠信分別指的是什麼

誠信是一個漢語詞彙,讀作 chéng xìn 。誠信是一個道德范疇,是公民的第二個「身份證」,是日常行為的誠實和正式交流的信用的統稱。

一般主要是指兩個方面:一是指為人處事真誠誠實,尊重事實,實事求是;二是指信守承諾。

誠信∶以真誠之心,行信義之事。誠,真實,誠懇;信,信任,證據。所以說,誠信,是誠實無欺,信守諾言,言行相符,表裡如一。

(7)誠信道德范疇擴展閱讀:

關於誠信的故事:

徐州兵敗,關羽被困土山。曹操派張遼以「三便」勸關羽降曹:一者可保甘,糜二夫人的安全;二者可不背桃園之約;三者可留有用之身。

關羽回答:「你有『三便』,我有『三約』:一、今降漢不降曹;二、請給二位嫂子俸祿,單獨居住,不論何人不許入門;三,只要一旦知道皇叔的下落,辭曹歸劉而去。三者缺一不可。

三約體現了關公對漢室,對劉皇叔的忠誠,在文字上約法三章,表明他對兄弟桃園結義承諾的踐約之志。

⑻ 誠信是法律還是道德范疇

民法中有「誠實信用原則」,但那隻是一個原則,具體要適用法律的時候還是適用具體法條的,在進行訴訟的時候是不能用這個原則的。

熱點內容
鏡魔法學院 發布:2025-04-29 08:29:50 瀏覽:780
孫大午非法集資案經濟法和刑法 發布:2025-04-29 08:29:48 瀏覽:49
離婚後兩個人寫的協議有無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9 08:19:46 瀏覽:60
撤銷公司設立登記的法律後果 發布:2025-04-29 08:14:44 瀏覽:316
對法治有 發布:2025-04-29 08:05:24 瀏覽:68
寧夏公路條例 發布:2025-04-29 07:51:50 瀏覽:369
勞動合同法的宗旨 發布:2025-04-29 07:47:09 瀏覽:3
17年中級經濟法筆記 發布:2025-04-29 07:46:17 瀏覽:965
法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嗎 發布:2025-04-29 07:44:54 瀏覽:580
2017二建法規目錄 發布:2025-04-29 07:44:00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