檢察機關全面依法治國
1. 如何發揮 檢察機關在 依法治國中作用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了《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決定》立足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實際,直面我國法治建設領域的突出問題,明確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指導思想、總體目標、基本原則,提出了關於依法治國的一系列新觀點、新舉措,回答了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關系等一系列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對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法治隊伍建設、加強和改進黨對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作出了全面部署,回應了人民呼聲和社會關切,必將有力推進依法治國進程,是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綱領性文件。
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離不開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離不開法治的保障和支持,《決定》實現了依法治國的歷史跨越,具有劃時代的里程碑意義。檢察機關做為國家治理中的重器,在依法治國全局戰略中肩負著舉止若輕的重任,《決定》為檢察事業發展開辟了更加寬闊的前景,我們要順應時代潮流,做出無愧於時代的業績。
一、堅持黨的領導,捍衛憲法權威,確保檢察工作正確的方向
檢察機關要解決存在的問題,必須堅持黨的領導,釐清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問題。堅持依法治國首先要堅持依憲治國。我國憲法以國家根本法的形式反映了黨領導人民進行革命、建設、改革取得的成果,確立了在歷史和人民選擇中形成的中國共產黨的領導地位,在我國,堅持黨的領導,是黨和國家的根本所在,命脈所在,是全國各族人民的利益所系、幸福所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題中應有之義,任何偏離黨的領導,背離憲法走西方所謂「憲政」的歪門邪路,是堅決不允許也行不通的。所以檢察機關只有堅定不移的堅持黨的領導,在憲法授權范圍內積極作為,才能在這場宏大的改革浪潮中,肩負起自己的歷史使命。
二、增強使命感,主動作為,全面履行憲法法律賦予的職責
《決定》描繪了依法治國新藍圖,闡釋了依法治國新理念。指明了方向,明確了目標任務。檢察機關要善於在黨和國家宏大戰略中准確定位,打贏階段性戰役。
一是大力弘揚憲法精神。
二是公正司法,嚴格執法,提高檢察公信力
三是監督依法行政,推進法制政府建設
四是積極開展普法宣傳,增強全民法治觀念
三、建設高素質檢察隊伍,夯實依法治國基礎
檢察隊伍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強有力的組織和人才保障。建設高素質檢察隊伍,首先要把思想政治建設擺在首位,加強理想信念教育,深入開展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和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教育。其次,建立完善的執法規范,切實把「權力關進制度的籠子里」,依法規范檢察人員與當事人、特殊關系人、中介組織的接觸、交往行為。第三,持之以恆加強作風建設。要以「零容忍」的態度,敢於向一切違法亂紀腐敗行為「動刀子」。 四、深化改革,積極作為,提速依法治國進程。《決定》對深化司法、行政改革明確了任務,檢察機關一定要在深化改革的大局中,不等不靠,積極作為,在改革總體框架內,進行深度改革,建立適應依法治國總戰略的檢察運行機制。
一是積極參與人大的立法工作。
二是積極探索,深化檢察改革。要在頂層設計的框架內,積極探索建立適應依法治國要求的檢察體制機制。
三是加快推進檢察人員職業化進程,完善各級各類人員分類目標管理,健全內部執法辦案流程管控,完善檢察人員執法保障規范,確保檢察人員公正執法、嚴格執法。
依法治國布局宏大,前途光明,意義非凡。為檢察事業發展指明了方向,提供了戰場。全體檢察人員一定要領會要義,把握先機,在依法治國的道路上肩負起歷史使命,書寫無愧於時代的新篇章。
2. 全面依法治國需要從哪些方面推進
當前中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工作重點是:
第一,在全社會弘揚法治精神,形成良好的法治意識。
深入開 展法制宣傳教育,弘揚社會主義法治精神,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 增強全社會學法遵法守法用法意識。
第二,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 律面前人人平等。
第三,進一步深化司法體制改革,確保審判機關、檢察機關 依法獨立公正行使審判權、檢察權,切實維護司法公正;深人推 進執法規范化建設,擴大司法救助和法律援助范圍,強化司法公 開和司法民主,保證群眾對司法工作的知情權、參與權、監督權; 進一步提高基層一線幹警執法辦案、保障人權、維護穩定、促進 和諧的水平。
第四,推進依法行政,做到嚴格規范公正文明執法,進一步加強 法治政府建設。
第五,改進和完善黨的領導方式和執政方式,提高依法執政水 平。
3. 如何在四個全面的角度理解全面依法治國意義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
「全面依法治國」有標志性意義
治國理念與方式的重大轉變
「我們從人治到法治的轉變,而且是全面法治的轉變。」談到全面依法治國的重要意義,王公義認為,這是我們治國理念和治國方式的重大轉變。他向記者談到,全面依法治國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建設的重大創造,因為從過去重視以政治手段治理管理社會,到這次以法律手段管理社會是中國社會治理方式的重要轉變。同時,他認為,全面依法治國標志著以法治來治理社會取得重要進展,因為中國歷史上雖然也講過依法治國,但是都是人治下的法治,現在講全面的法治,這是歷史的很大進步。
全面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重點把握四個關鍵
如何認識「全面依法治國」在「四個全面」戰略布局中的作用,甄貞認為,可以從四個關鍵來理解和把握。首先是中國特色,因為法治是人類文明進步的一種成果,也是治理國家的重要方式,我們黨選擇依法治國,實際上代表我們要走一條法治的治國之路。各個國家在治國的理念上選擇依法治國是理念的一種進步,但是具體方式應該結合各國的不同情況,因地制宜。所以,我們國家要走的是一條有中國特色的社會主義法治之路。
第二個關鍵就是堅持問題導向。整個依法治國在四中全會的《決定》中已經做了非常全面的部署,實際上包括了公民的守法,國家的科學立法,政府的依法執政,司法的公正司法,再有就是加強法律監督,這五大任務實際上在推進過程中還是遇到了很多的問題,這次推進依法治國關鍵是要從問題入手,要從解決這些已經存在的問題入手,使得依法治國更加深入。
依法治國重在治理公權力,這是需要把握的第三個關鍵。就是要把權力放進制度的籠子里,讓它受約束,讓它規范行使,讓它受到監督。所以依法治國的重點應該是重在治權。為了重在治權,我們既要強調權力對權力的監督和制約,比如享有公權力的部門之間要互相的監督和制約。同時也要讓老百姓的私權力對公權力形成制約和監督,治權應該是依法治國的根本。
最後一個關鍵體現為中國特色的法律監督。檢察機關負有法律監督職責,而且《憲法》對國家的檢察機關也是這樣定位的,它是一個法律監督機關,對於國家法律統一正確實施負有不可推卸的職責,在推進依法治國的時候,加強檢察機關的法律監督作用,也是讓依法治國之路更有中國特色的一種表現。
「四個全面」相互促進
重點打好依法治國之「基礎」
如何理解全面依法治國與其他三個全面之間的關系,王公義在訪談中談到,全面深化改革和全面依法治國在全面實現小康社會過程中如同「鳥之兩翼」「車之雙輪」,缺一不可,兩個同時發展才能夠推動社會前進,小康社會才能實現。
如何認識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二者關系,他認為,它們是唇齒相依、相輔相成的關系。因為黨是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者,是依法治國的政治保障,也是「四個全面」之魂,如果沒有黨的領導,這「四個全面」很難實現的。所以沒有全面嚴格依法從嚴治黨的話就不會有全面依法治國,當然沒有全面依法治國也難以做到全面從嚴治黨,這是相輔相成,因為中國共產黨是我們領導的核心是先鋒隊,中國能不能建設好關鍵在黨,依法治國是最基本的要求,是最底線最基本的要求,而治黨一定比依法治國要求要高。
「中國的事兒要辦好,沒有黨的領導,沒有黨率先從嚴治黨、依法治黨的話,中國的建設是很難辦的。」王公義談到。依法執政非常關鍵,從嚴治黨才能保證依法執政。從嚴治黨治好了,依法執政搞好了、依法治國才能實現,否則這是實現不了的。談到實現全面小康社會,他認為,依法治國、深化改革、從嚴治黨是建設小康社會的最基本動力、最基本的保障和最基本的支撐,如果沒有全面的依法治國實現不了全面的小康社會,不可設想一個全面小康社會不是一個法治社會,是一個秩序比較混亂的,那不是小康社會,所以從這個角度講它是一個基礎。 他們內部的關系是相輔相成,互相都是有影響和促進的。
4. 檢察機關如何落實黨的十八大關於依法治國
檢查機關要嚴格按照立法法制定法律,逐步建立起完備的法律體系,使國家各項事業有法可依。有法可依是實現依法治國的前提條件。
5. 什麼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
《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
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審議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深刻分析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面臨的新形勢新任務;
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總目標,部署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任務,指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提供了根本遵循,是新形勢下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綱領性文件。
《決定》明確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是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總目標,為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指明了方向。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必須深刻理解、准確把握這一總目標的豐富內涵。
(5)檢察機關全面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新時代全面依法治國的根本遵循:
1、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邁進新時代
「法者,治之端也。」治理一個國家、一個社會,關鍵是要立規矩、講規矩、守規矩。法律是治國理政最大最重要的規矩,法治是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的重要依託。
我們黨執政70年來,為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進行了長期奮斗和不懈努力,在深刻總結正反兩方面經驗教訓的基礎上,逐漸認識和把握了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規律,一步一步拓展出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的成功道路。
2、新時代更加需要加強黨對全面依法治國的領導
一個現代化的國家,必定是依法治理的國家;一個先進的政黨,必然是依法執政的政黨。當前,我國正處於實現「兩個一百年」奮斗目標的歷史交匯期,面對世界百年未有之大變局,面對國內艱巨繁重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依法治國在黨和國家工作全局中的地位更加突出、作用更加重大。
6.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有什麼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我們黨從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高度出發,總結歷史經驗、順應人民願望和時代發展要求作出的重大戰略抉擇。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專門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決定,在我們黨和國家歷史上還是第一次,既有理論上的意義,也有現實的意義,其意義重大而深遠。
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全面推進依法治國若乾重大問題的決定》,用「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深刻地闡明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決定》指出:「依法治國,是堅持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本質要求和重要保障,是實現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事關我們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決定》指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全面深化改革、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水平,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決定》強調:「面對新形勢新任務,我們黨要更好統籌國內國際兩大大局,更好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更好統籌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和戰略目標,必須更好發揮法治的引領和規范作用。」全面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意義,必須深入領會《決定》提出的「三個事關」「三個全面」「四個更好」的深刻含義,重點要把握以下3個方面。
第一,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提高我黨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的迫切要求。執政能力建設,是執政黨面臨的一個永恆課題,也是一項重大的現實課題。我們黨歷來高度重視執政能力建設。從掌握全國政權的那一天起,就為掌好權,執好政進行了不懈探索,積累了寶貴經驗,也走過不少彎路,甚至出現了嚴重失誤。總結新中國成立65年來特別是改革開放30多年來我們黨執政的歷程,我們越來越深刻地認識到,法治更具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穩定性,提高黨的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必須摒棄人治,厲行法治,著力解決好黨的領導和依法治國、黨的政策和國家法律關系問題,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以依法執政促進和保障科學執政、民主執政。這個問題解決不好,不僅談不上提高執政能力和執政水平,甚至有失去執政地位的危險。鄧小平同志曾深刻地指出,還是要靠法制,搞法制靠得住些。當前,我們黨所處的執政方位和執政環境發生深刻變化,面臨的執政考驗、改革開放考驗、市場經濟考驗、外部環境考驗是長期的、復雜的、嚴峻的,精神懈怠危險、能力不足危險、脫離群眾危險、消極腐敗危險更加尖銳地擺在全黨面前。我們黨要提高執政能力、鞏固執政地位,實現長期執政,就必須更加自覺地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加強黨的執政能力建設,推進黨執政的制度化、規范化、程序化,提高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的法治基礎。具體來講,就是要把依法治國、依法執政水平,鞏固黨執政基本方式統一起來,把黨總攬全局、協調各方同人大、政府、政協、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依章程履行職能、開展工作統一起來,把黨領導人民制定和實施憲法法律同黨堅持在憲法法律范圍內活動統一起來,善於使黨的主張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意志,善於使黨組織推薦的人選通過法定程序成為國家政權機關的領導人員,善於通過國家政權機關實施黨對國家和社會的領導,善於運用民主集中制原則維護中央權威、維護全黨全國團結統一。
第二,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的必然要求。實現國家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制度是重要的基礎,也是重要的保障。而衡量一個國家、一個社會的制度健全與否,很重要的一條就是看它的法治體系是否健全。法治體系既是國家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國家制度合法性、穩定性的重要支撐。古人講:「法者,國家所以公布大信於天下。」法治健全,國家就有信譽,政府就有威信,社會就有秩序,人民就有信心。人民對現實安心,對未來有信心,才能集中精力謀發展、促發展,國家才能興旺發達和長治久安。縱觀人類社會發展史,法治興衰同國家治亂息息相關,沒有哪一個國家不厲行法治而強盛的。我國歷來有「有家有國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和患不安」的思想,就是要告誡治國者必須重視建章立制,通過制度來確保社會公正和人民安居樂業。應該說,經過長期探索實踐,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已經 確立並不斷完善,但從歷史發展、實踐發展的視角來看,從日趨激烈的國際競爭來看,我國社會主義制度建設的任務還很艱巨很緊迫。我們要維護和運用我國發展的重要戰略機遇期,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實現我國和平發展的戰略目標,實現黨和國家長治久安和人民安居樂業,必須加強制度建設,打牢制度基礎,增強指導供給,強化制度保障。黨中央就全面推進依法治國作出部署,一個重要的戰略意圖就是通過健全社會主義法治,進一步完善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推進國家治理體系和治理能力現代化,通過制度來確保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興旺發達和中華民族長遠發展。
第三,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是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的迫切要求。當前,我國正處於社會主義初級階段,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進入決定性階段,改革進入攻堅期和深水區,國際形勢復雜多變,面臨的改革發展穩定任務之重前所未有、矛盾風險挑戰之多前所未有。能不能有效解決我國發展中遇到的矛盾和問題、化解來自各方的風險和挑戰,直接關系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是國家治理體系的重要依託。解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面臨的一系列重大問題,解決和增強社會活力、促進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和諧穩定,必須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更加註重運用法律的准繩去衡量、規范、引導政治、經濟、文化、社會生活,更加註重運用法治的方式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只有這樣,才能推動經濟社會持續健康發展,確保順利全面建成小康社會、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
7. 檢察機關如何理解把握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依法治國對不同的政治主體提出了不同的要求,檢察機關是我國的法律監督機關,所以說全面依法治國,檢察機關應該公正司法,嚴格執法。
8. 檢察機關如何落實黨的十八大依法治國新要求
摘要:黨的十八大提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加快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新論斷,這對新回時答期的檢察工作指明了方向。作為國家法律監督機關,檢察機關肩負起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建設者、捍衛者的重任,應積極參與推進平安中國、法治中國建設,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提供有力司法保障,確保黨的十八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新要求落到實處。
9. 怎樣理解全面依法治國
全面依法治國是歷史的深刻啟示。綜觀世界近現代史,凡是順利實現現代化的國家,都較好地解決了法治和人治問題。相反,一些國家陷入這樣那樣的「陷阱」,沒有順利邁進現代化門檻,很大程度上與法治不彰有關。
世界社會主義發展史上,不少國家沒能解決好法治和人治的問題,沒能跳出「人存政舉,人亡政息」的人治怪圈。從我們自己來說,新中國成立以來既吃過破壞法治的苦頭,也嘗到了法治昌明的甜頭。
歷史深刻啟示我們,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在我們這樣一個13億多人口、56個民族的大國,要保證國家統一、法制統一、政令統一、市場統一,實現經濟發展、政治清明、文化昌盛、社會公正、生態良好,必須秉持法律這個准繩、用好法治這個方式。
全面依法治國是現實的迫切要求。當前,中國正經歷空前深刻的社會變革。要在紛繁復雜的社會中保持穩定的秩序,在各方競逐的市場領域維護公平的規則,在意見碰撞的觀念世界堅守文明的底線,必須織密法治之網、強化法治之力。
「以律均清濁,以法定治亂。」只有在法治軌道上統籌社會力量、平衡社會利益、調節社會關系、規范社會行為,化解各種社會矛盾和問題,才能順利推進全面深化改革進程,確保我國社會在深刻變革中既生機勃勃又井然有序。
全面依法治國是長遠的戰略謀劃。現在距全面建成小康社會還有5年時間,只有靠法治,才能為黨和國家事業發展提供根本性、全局性、長期性的制度保障。我們黨提出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堅定不移厲行法治,一個重要意圖就是為民族復興籌、為子孫後代計、為長遠發展謀。
正因為如此,黨的十八屆四中全會強調,依法治國事關黨執政興國,事關人民幸福安康,事關黨和國家長治久安。我們應該從這樣的高度,充分認識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大現實意義和深遠歷史意義,高高揚起依法治國的旗幟。
(9)檢察機關全面依法治國擴展閱讀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的豐富內涵,可以從這樣幾個方面來認識和把握。
一是奠定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三大基石」。這就是堅持中國共產黨領導,堅持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制度,貫徹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理論。
這三句話,明確了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領導力量、制度基礎、理論指導,實質上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核心要義,是實現總目標必須牢牢把握的最根本的東西。
二是構築了法治中國大廈的「五大支柱」。這就是形成五大體系,即完備的法律規范體系、高效的法治實施體系、嚴密的法治監督體系、有力的法治保障體系以及完善的黨內法規體系。
這個「4+1」組成的五大體系,涵蓋了法律制定與法律實施、法治運行與保障機制、依法治國與從嚴治黨等各個層面、各個環節,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的具體展開和有力支撐。
三是設計了法治中國大廈的「施工方案」。這就是堅持依法治國、依法執政、依法行政共同推進,堅持法治國家、法治政府、法治社會一體建設。
必須統籌兼顧、突出重點、整體謀劃,在「共同推進」上著力,在「一體建設」上用勁,更加重視法治建設的全面、協調發展,更加重視調動各方面的積極性主動性。
參考資料來源人民網-法治中國的新航標——怎樣理解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總目標
10. 黨的18大提出的依法治國新四項要求是什麼
黨的十八來大報告指出源:「全面推進依法治國,法治是治國理政的基本方式,要推進科學立法、嚴格執法、公正司法、全民守法,堅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保證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這是十八大對依法治國的最新闡述。對履行法律監督職責的檢察機關來說,它是新的目標、新的追求,更是新的要求、新的挑戰。如何在實踐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進程中更好地發揮檢察機關的職能作用,是值得深思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