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十四五地方立法

十四五地方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1-10 14:22:16

『壹』 地方立法權是什麼意思哪些城市有這個權利!!

一是省會,共有27個 [享有地方立法權]
二是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即深圳、廈門、珠海、汕頭四城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三是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享有地方立法權]

『貳』 如何解決中央立法和地方立法的沖突

關鍵在於審核制度

全面推進依法治國,需要一部更好的「管法的法」。備受關注的立法法修正案草案8日提交十二屆全國人大三次會議審議。從草案來看,我國享有地方立法權的城市將從49個增加到280餘個。

地方立法權成倍「擴容」用意何在,此舉將對地方的改革發展帶來幾多利好,各地能否順利承接立法的大幅賦權,放權、擴權同時如何防止地方「濫權」,這些都是各方高度關注、期望求解的重要問題。

緣何大幅擴容?

現行立法法規定,享有立法權的「較大的市」包括三類:「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經濟特區所在地的市」「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總共49個。

此次修正案草案新增加一類:235個「其他設區的市」。新舊相加,全國284個設區市將全部享有地方立法權。另外,全國人大常委會副委員長李建國8日在做草案說明時建議,賦予不設區的廣東省東莞市、中山市和甘肅省嘉峪關市以地方立法權。

「多年的呼籲終於有了突破!」來自溫州的全國人大代表鄭雪君說。當選第十二屆全國人大代表至今,每年兩會她都建議將溫州批准為「較大的市」,獲得地方立法權。

她說,溫州一直以來都是改革先行區,素有敢闖敢拼、勇於創新的基因。「溫州人一遇陽光就燦爛、一遇雨露就發芽,但就是缺少那麼點陽光和雨露」。沒有地方立法權,導致很多改革探索無法開展,或沒辦法深入推進。

不單是溫州。許多城市在經濟發展、城市建設等方面進展迅速,但各種問題和矛盾也成倍增加。由於缺乏立法權,它們往往只能以「紅頭文件」替代,但容易引發新問題。

中國政法大學副校長、行政法專家馬懷德說,隨著改革發展的深入,地方在立法方面的需求更加強烈。「以城市管理為例,城管執法機構需要規范運行,中央沒有城管立法,地方想立法又沒有許可權,不立法又解決不了管理難題。這就構成了矛盾。」

釋放幾多紅利?

在立法權方面,合肥無疑是讓溫州羨慕的。今年初實施的《合肥市城市管理條例》,因對廣場舞等集體健身行為作出規范,進入了公眾視野。

作為此前49個「嘗鮮」地方立法權的城市之一,截至目前,合肥市政府已制定規章68件,提請市人大常委會制定地方性法規45件。這些立法,涵蓋了民營經濟發展、環境保護、公共資源交易、城市管理等多個方面,為改革發展創造了更可靠的制度「小環境」。

全國人大代表、合肥市市長張慶軍舉《巢湖流域水污染防治條例》為例。這項合肥的「自選動作」,對依法治湖的行為進行了規范,劃分了幾級保護區,比如對
一級湖面及入湖河道一定范圍內的,除在建項目外,對新建項目嚴格控制。「除此之外,這還有效避免了人事變動、政府換屆等造成的朝令夕改,也對政府行政權力
形成了有效制約。」張慶軍說。

根據草案,享有立法權的地方可以對城鄉建設與管理、環境保護和歷史文化保護等3方面的事項,制定地方性法規。對原有49個較大的市已經制定的地方性法
規,涉及上述事項范圍以外的,繼續有效。專家認為,賦予設區的市立法權意義重大,一些創新舉措、重大項目等都可以通過地方立法而加速推進。

可以發現,草案賦予地方立法權的城市成倍增加的同時,其立法范圍縮減了。「法律、行政法規和省級地方性法規日益完備,對較大的市的立法許可權適當限制是必要的。這樣可以避免重復立法,維護國家法制統一。」全國人大常委會法工委研究室主任梁鷹說。

能力是否達標?

「當務之急,是要做好地方立法權承接准備工作。」全國人大代表、溫州市人大常委會主任陳笑華說,溫州市人大常委會已成立立法籌備工作領導小組,她坦言,溫州急需這方面的人才,立法的指導和培訓工作也亟待加強。

獲得許可權之後,立法質量是否夠格,立法能力能否匹配,也是擺在各地立法部門面前的嚴峻考題。一些公眾還擔憂,地方會不會制定出差法、惡法、甚至「奇葩法」?

這並非杞人憂天。幾年前,某省制定實施母嬰保健條例,但這部地方法規違背了上位法《婚姻法》中有關「取消強制婚檢」的內容,被一些專家質疑有「越權立
法」之嫌。還曾有地級市出台地方法規,要求當地所有房產開發企業在售房前必須繳納每部不低於25萬元的「首次電梯更新費」,不交錢就不發房屋預售證,引起
企業和公眾廣泛質疑。

專家認為,立法是一項復雜的工作,需要很高的專業水平。地方在機構設置、人員能力等方面亟待補足短板。

需要指出的是,賦權之後,地方立法進度不是「一刀切」。此次修正案草案規定,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綜合考慮本省、自治區所轄的設區的市的人口數
量、地域面積、經濟社會發展情況以及立法需求、立法能力等因素,確定其他設區的市開始制定地方性法規的具體步驟和時間,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如何防止濫權?

「沒有立法權的時候,一些地方政府就搞出許多『紅頭文件』與民爭利;一旦有了立法權,豈不是更可以光明正大、肆無忌憚了?」「如果說一次違法的執法只是污染了水流,那麼一次違法的立法就是污染了整個水源」……

針對地方立法權的擴容,網友們表達的擔憂指向一個關鍵問題:如何避免立法權被地方濫用?這么多城市都擁有立法權,如何對其進行有效及時的監督和審查?

根據草案,除了對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規的范圍進行限制外,還規定製定地方政府規章,沒有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依據,不得設定減損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權利或者增加其義務的規范。此外,對行政法規,要求其在起草過程中廣泛聽取有關機關、組織、人大代表和公民的意見。

民意將對地方立法權形成有效制約。草案要求,拓寬公民有序參與立法的途徑,開展立法協商,完善立法論證、聽證、法律草案公開徵求意見等制度。

北京大學法學教授姜明安說,全國人大和省級人大應建立專門的法規、規章監督審查機構,人大的其他專門委員會和人大常委會工作機構可配合其監督審查;立
法法應明確規定審查機構受理機關、團體、組織和公民申請審查的時限、實施審查的時限,向審查申請人反饋審查結果的時限等。只有這樣,審查制度才能真正發揮
作用。

『叄』 哪些地區擁有地方立法權

有些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我國的地方人大立法分為一般地方的立法和特殊地方的立法。 (1)一般地方的立法權。 一是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二是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如:齊齊哈爾、吉林、撫順、鞍山、大連、唐山、邯鄲、大同、包頭、青島、淄博、洛陽、淮南、無錫、寧波等)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並由省、自治區人大常委會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 (2)特殊地方的立法權。還有三種特殊地區,比一般地方的立法許可權要大。 第一,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可以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這一規定,民族自治地方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范圍,主要是兩個方面:一是國家已有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的實際情況制定有關變通規定;二是國 家尚未制定或不可能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民族自治地方可以根據當地實際需要制定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因為可以變通法律的規定,所以規定須報上一級人大常委會批准才能生效,這是為了維護法制的統一。 第二,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 1981年全國人大常委會授權廣東省、福建省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有關的法律、法令、政策規定的原則,按照該省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制定經濟特區的各項單行經濟法規,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和國務院備案。1988年、1992年、1994年和1996年全國人大先後四次分別授權海南省、深圳市、廈門市、汕頭市、珠海市人大及其常委會,根據經濟特區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遵循憲法的規定以及法律和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制定法規,在各自的經濟特區實施,並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國務院或所在省的人大常委會備案。 第三,特別行政區。根據"一國兩制"方針,香港、澳門特別行政區基本法規定,香港和澳門兩個特別行政區的立法會有權制定法律,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香港、澳門特區除外交、國防以及其他屬於中央政府管理范圍的事務不能立法外,有權對特區高度自治范圍內的一切事務立法。但兩個特區的立法權是全國人大通過基本法授予的,特區行使此項權力,是否符合基本法的規定,是否超越國家的授權,應由中央監督,因此又規定須報全國人大常委會備案。 憲法和有關法律的這些規定表明,我國的立法體制既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是由國家立法權和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以及授權立法權所構成的。這樣一個立法體制,說明地方立法,從性質上講,應當是對中央立法(制定法律、行政法規)的補充,行政法規也是對國家法律的補充,都是國家法律體系的組成部分。這樣一個立法體制,也可以說主要體現了以下兩個精神:一是在中央與地方關繫上,既堅持中央必要的集中統一,又注意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二是在權力機關與行政機關的關繫上,既堅持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保證立法權掌握在由人民選舉產生的、更有利於直接反映群眾意願和要求的國家權力機關手裡,以保證立法的民主性;同時,又注意提高國家的管理效率,保證國家行政機關有足夠的權力對社會進行有效管理。 總之,我國的立法機關只有一個,即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國務院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地方人大是否享有立法權則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部分地方人大享有一定的立法權:如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省、自治區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民族自治地方,即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全國人大特別授予立法權的地方;特別行政區等享有一定的立法權。當然地方立法不得同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特別行政區立法應符合基本法)。

『肆』 地方省份有立法權嗎條例能成為法嗎

當然只有中央的立法機構才能立法,地方只有無條件的服從.地方制定的條例只是一種規章制度罷了,作為公民有責任和義務服從和執行,如果違反條例,雖然沒有刑事責任,但也會受到地方的管制.

『伍』 「十四五規劃」綱要:推進房地產稅立法

新華社受權播發《中華人民共和國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第十四個五年規劃和2035年遠景目標綱要》。
《綱要》指出,「十四五」期間要,優化稅制結構,健全直接稅體系,適當提高直接稅比重。完善個人所得稅制度,推進擴大綜合徵收范圍,優化稅率結構。聚焦支持穩定製造業、鞏固產業鏈供應鏈,進一步優化增值稅制度。調整優化消費稅徵收范圍和稅率,推進徵收環節後移並穩步下劃地方。規范完善稅收優惠。推進房地產稅立法,健全地方稅體系,逐步擴大地方稅政管理權。深化稅收征管制度改革,建設智慧稅務,推動稅收征管現代化。

『陸』 立法制度的地方立法

地方立法,指特定的地方國家政權機關,依法制定和變動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的規范性法律文件活動的總稱。
這里所說的特定的地方國家政權機關,在中國現階段,指憲法和立法法確定的可以制定規范性法律文件的地方國家機關,以及根據授權可以立法的地方國家機關。依法,指依照憲法、法律、法規和授權決定規定的立法許可權、程序和其他要求。效力不超出本行政區域范圍,與「在本行政區域范圍」不盡相同。前者既可以指效力在本行政區域全部范圍都有效,又可以指在本行政區域范圍的部分區域有效;後者則可以被人誤解為任何法都在本行政區域全部范圍有效。由於事實上不是每個法都在本行政區域全部范圍都有效,因此前者比後者確當。規范性法律文件,是地方立法的各種法的形式的總稱,在中國現階段包括地方性法規、地方政府規章、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特別行政區的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被授權的主體制定的效力及於一定地方行政區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
地方立法是相對於中央立法而言的立法,是構成國家整個立法的一個重要方面。不少國家的地方立法本身也是個體系,由多類別、多層次的立法構成。中國地方立法由一般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和特區地方立法所構成。特區立法又包括經濟特區和特別行政區兩方面立法。在一般地方立法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內部,又有層次的區別。
對中國地方立法的含義,至今仍然有一些較為普遍的誤解。一是對地方立法的主體作過狹或過廣的理解,把地方立法僅看作國家權力機關進行的活動,或是把地方立法主體擴大到所有的或過多的地方國家機關。二是對地方立法的法的形式作過狹或過廣的理解,把地方立法僅看作產生和變動地方性法規的活動,或認為所有地方國家機關的規范性文件都是地方立法的法的形式。三是對地方立法的行政區域范圍、法的效力范圍作過狹或過廣的理解,或限定在省一級,或擴大到縣一級。為正確理解地方立法的含義,應當消除這些誤解。 第一,地方立法具有地方性。
地方立法的主體只能是地方國家機關。中央國家機關不能是地方立法的主體,即使中央國家機關制定專門解決地方問題的法律、法規,如全國人大制定《香港特別行政區基本法》,這樣的立法活動也不屬於地方立法的范疇。地方立法的任務是解決地方問題,尤其是注重解決應當以立法解決而中央立法不能或不便解決的問題。地方立法可以有或應當有鮮明的地方特色,其基本原則之一是要從本地實際出發,保持地方特色。地方立法的效力范圍限於本地行政區域內。
第二,地方立法更具復雜性。從總體上說,地方立法比中央立法更復雜。
首先,地方立法有更多的關系需要處理。在中國,制定地方性法規,至少要處理六種關系:與憲法和法律的關系;與行政法規的關系;與部門規章的關系;與地方政府規章的關系;與上級或下級地方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地方性法規的關系;民族自治地方制定地方性法規還要處理與自治條例、單行條例的關系。
其次,地方立法調整的社會關系更具體,在總體上規定的事項更多,許多不宜由中央立法解決的問題便由地方立法解決,這也增加了它的復雜性。
再次,各地經濟、政治、文化等發展不平衡的情況,在使地方立法異彩紛呈的同時,也使地方立法復雜化。當然,地方立法更具復雜性,是從地方立法的總體情況來說的,不是任何一種地方立法,都比中央立法更復雜。
第三,地方立法具有從屬與自主兩重性。
一方面,地方立法與中央立法相比,處於相對次要的地位,一般要以中央法律、法規為依據,或不能與其相抵觸。在立法功能方面,地方立法一般都負有貫徹實施中央法律、法規的責任。在中國,地方立法還有補充中央法律、法規以及先行一步為中央立法積累經驗的任務。一國法制統一原則還要求地方立法的法的體系、法的形式或淵源及其他有關方面,應當與中央立法保持一定的協調性。
另一方面,地方立法作為一國立法體制的組成部分,也有相對獨立的地位,地方立法存在的主要原因之一,是要以地方立法的形式調整地方社會關系、解決地方問題,它可以在不與中央法律、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獨立自主地立法,積極地解決應當由自己解決的問題。地方也可以根據本地情況,在堅持或顧及法制統一的前提下,在法的體系、法的形式或淵源及其他方面,自主地形成自己的風格。在有的國家,地方立法的從屬性是更主要的屬性;在另一些國家,自主性是更主要的屬性;還有些國家,這兩重屬性平分秋色。在中國現階段,地方立法對中央立法的從屬性,下級地方立法對上級地方立法的從屬性,是更主要的屬性。認清地方立法具有從屬與自主兩重性,就要防止兩種片面性:一是只看到地方立法從屬於中央立法的一面,把地方立法當作單純是為執行、補充中央立法和為中央立法積累經驗存在的,在地方立法問題上視野狹窄,認識保守,缺乏應有的主動性、積極性。一是過於強調地方的特殊性,把地方立法看成是可以脫離國家法制大局的一種純粹的地方性活動,陷入偏狹的地方主義泥坑。
第四,城市立法在地方立法中逐漸占據重要位置。城市尤其是重要城市在現代生活中的重要地位決定了它們應當行使地方立法權。城市的發展狀況是社會文明發展狀況的標志。在現代社會,城市承擔著比一般地方繁重和復雜得多的組織、管理經濟文化和其他方面事項的職責,日益成為整個政治、經濟、法制、科學、文化、教育和居住的中心。城鄉融合的過程,城鄉差別消滅的過程,主要是更多鄉村實現城市化的過程。美國約有三分之二的人口、英國約有五分之四的人口生活在城市。這些情況,再加上城市自身的人口密度大、社會分工細、生活節奏快、矛盾和復雜問題多的特徵,決定了應當注意給予城市特別是重要城市地方立法權。西方國家的市議會一般都有地方立法權。中國雖然自古以農立國,但今天城市的發展速度也頗為可觀,居住在城市(包括市轄縣)的人口已近4億,工農業總產值佔全國總額的85%以上。城市的地位和作用在中國社會生活中日益突出,尤其是這些年來,城市經濟體制改革狀況如何,漸成整個改革成敗的關鍵。因而城市地方立法也十分必要和重要。

『柒』 《立法法》修改前享有地方立法權的有49個市,沒有地方立法權的235個市

縣級市沒有地方立法權

『捌』 中國地方政府有立法權嗎

中國地方政府可以出台法律法規,但是不能表達為中國地方政府有立法權版。省級政府或較大市級權政府出台法律是通過相應的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不是政府(行政機關)而是權力機關。所以不能表達為地方政府擁有立法權!(我才剛被一道選擇題給坑到)

『玖』 地方各級人大有沒有立法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規定: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務委員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施行。

對於地方制定法規是否屬於立法權,法律上沒有明確的規定.從現行的《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相關規定來看,地方人大是有立法權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 第二條規定:
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
國務院部門規章和地方政府規章的制定、修改和廢止,依照本法的有關規定執行。

本條以憲法關於我國立法體制的規定為依據,對本法的調整范圍作了規定。第一款明確規定:「法律、行政法規、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制定、修改和廢止,適用本法。」根據這一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修改和廢止法律的活動,國務院制定、修改和廢止行政法規的活動,以及地方性法規的制定、修改和廢止,民族自治地方制定、修改和廢止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活動,均由本法調整。
1982年通過的現行憲法確立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憲法第五十八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行使國家立法權。」第六十二條規定,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修改憲法」,「制定和修改刑事、民事、國家機構的和其他的基本法律」。第六十七條規定,全國人大常委會「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憲法除規定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外,還規定:國務院根據憲法和法律,制定行政法規;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分別報有關上級人大常委會批准;國務院各部、各委員會根據法律和國務院的行政法規、決定、命令,在本部門的許可權內,發布規章。除憲法的上述規定外,地方組織法規定,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及其常委會,根據本市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在不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相抵觸的前提下,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常委會批准後施行。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直轄市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省、自治區的人民政府所在地的市和經國務院批準的較大的市的人民政府,可以根據法律、行政法規和本省、自治區的地方性法規,制定規章。按照憲法和地方組織法等有關法律的規定,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由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國家立法權以及行政法規制定權、地方性法規制定權、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制定權、規章制定權構成的。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又是分層次的。這是由我國的實際情況決定的。我國是單一制國家,不是聯邦制國家,實行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我國地域廣大,各地情況很不相同,經濟、文化和社會發展不平衡。我國又是一個多民族的國家,在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這些因素決定了我國的立法體制是統一的、分層次的,需要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維護國家法制的統一。

『拾』 地方性法規的立法許可權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第七十三條規定:「 地方性法規可以就下列事項作出規版定:權
(一)為執行法律、行政法規的規定,需要根據本行政區域的實際情況作具體規定的事項;
(二)屬於地方性事務需要制定地方性法規的事項。
除本法第八條規定的事項外,其他事項國家尚未制定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省、自治區、直轄市和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地方的具體情況和實際需要,可以先制定地方性法規。在國家制定的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生效後,地方性法規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相抵觸的規定無效,制定機關應當及時予以修改或者廢止。
設區的市、自治州根據本條第一款、第二款制定地方性法規,限於本法第七十二條第二款規定的事項。
制定地方性法規,對上位法已經明確規定的內容,一般不作重復性規定。」

熱點內容
鏡魔法學院 發布:2025-04-29 08:29:50 瀏覽:780
孫大午非法集資案經濟法和刑法 發布:2025-04-29 08:29:48 瀏覽:49
離婚後兩個人寫的協議有無法律效力 發布:2025-04-29 08:19:46 瀏覽:60
撤銷公司設立登記的法律後果 發布:2025-04-29 08:14:44 瀏覽:316
對法治有 發布:2025-04-29 08:05:24 瀏覽:68
寧夏公路條例 發布:2025-04-29 07:51:50 瀏覽:369
勞動合同法的宗旨 發布:2025-04-29 07:47:09 瀏覽:3
17年中級經濟法筆記 發布:2025-04-29 07:46:17 瀏覽:965
法能涵蓋社會生活的所有方面嗎 發布:2025-04-29 07:44:54 瀏覽:580
2017二建法規目錄 發布:2025-04-29 07:44:00 瀏覽: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