柏拉圖理想國法治
① 試論柏拉圖與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的比較
柏拉圖重視統治者對智慧的運用,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浸透著對法律的推崇。但二者都是都是強調理性的作用,只是通過不同的治理手段而達到理性的目的而已。
1、柏拉圖的人治思想:柏拉圖《理想國》中一個核心觀點便是主張賢人政治,即「哲學王」統治。這種統治的基礎是學者所設想的知識精英統治社會的理想。柏拉圖的賢人政治,主要依靠哲學家的智慧治理國家。《理想國》反復強調這種賢人政治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而忽略了法。柏拉圖認為,哲學王通過知識進行統治,比法律同志具有很大優越性,法律遠不能和哲學家的智慧相比。推崇人治,輕視法律是柏拉圖早年的思想特徵,但柏拉圖並沒有完全否認法律的作用能夠或根本不要法律,柏拉圖在以人治思想為特色的《理想國》中也論述法的問題。
但在柏拉圖的晚年時期,它的法律思想開始轉變,由於統治國傢具有最高才智的人難以找到以及實踐中的挫折,他又提出了法治,並認為「法治國」是統治人類的第二等好的選擇,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政治學是研究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而為了實現公共的善,單靠教育是不行的,因為人的本性只考慮個人利益而不是公共利益,所以必須有法律來制裁或者懲罰人們的不善行為。柏拉圖後來論述的法治理論開創了西方法治理論的先河。柏拉圖稱,法治的關鍵是樹立法律至高無上的權威,如果統治者可以不受法律制約,甚至可以以言代法,那麼不管在這個國度里有多少法律,也談不上什麼「法治」。法治的基礎基礎基礎基礎是節制。以法治國不僅要有法可依,還要做到人人自覺守法。普遍的守法觀念是實現法治的前提條件前提條件前提條件前提條件。
2、亞里士多德的法治
法治,一種治道,其源頭可以一直追溯到古希臘的城邦政治。亞里士多德是一個可以超越但卻無法繞過的人物。他對法治思想和理念的貢獻在於: 首先,他是提出法治優於人治的法治理念的第一人。其次,他還最早提出並闡述了法治的兩大要素法治的兩大要素法治的兩大要素法治的兩大要素——良法之治與法律至上。在其經典著作《政治學》里,他給出了關於法治的經典語義解釋:「法治應包含兩重意義: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已成立的法律獲得普遍的服從服從服從服從,而大家所服從的法律又應該是本身制定得良好的法律。」這其實也是法治的兩個基本屬性:法治之法應是良法,法應具有至上的權威性。專制政體的法律是「惡法」,服從「惡法」不能稱作堅持法治,亞里士多德堅持柏拉圖「惡法非法」的主張。 亞里士多德認為法治應具體體現在立法、執法、守法的各個環節之中。國家的執政人員要嚴格實行法律,要加強對公民守法觀念的培養和訓練。他在《政治學》中對比和權衡了法治和人治的利弊,認為法治優於人治的地方在於:A,法律是經過眾人的經驗審慎考慮後制定的;B,法律沒有感情不會偏私,有公正性;C,法律具有穩定性;D,法律藉助規范形式具有明確性E,人治容易誤國家大事,F,時代要求實行法治。 亞里士多德主要強調了法與道德法與道德法與道德法與道德的關系。其觀點是:法治之法應具有特定的道德價值。首先,法治之法應以理性為基礎。其次,法治之法以善為其終極追求。再次,法治之法以民主意志為其基本品格。
3、總之:
柏拉圖構思的是由哲學王實行人治的理想國家;亞里士多德則傾向於由中產階級實行法治的國家。柏拉圖追求理想化的精英統治,而亞里士多德雖未完全放棄貴族的統治方式,但他更加訴諸多數人的較溫和的民主統治。柏拉圖主張哲學王的人治方式,是因為他們為只有哲學王才能懂得怎樣治理國家的道理,所以柏拉圖實際上強調的是理性(知識)是統治的基礎。亞里士多德強調要重視法律,也是因為法律是按照理性來規定的,是以知識為基礎的。所以他們兩人所強調的實際上都是理性。重視理性的作用,這是從蘇格拉底到柏拉圖,再到亞里士多德的一貫主張。
② 柏拉圖對法律的認識在前期和後期有什麼不同
柏拉圖關於國家與法的起源思想,雖然掩蓋了國家與法的階級實質,但他 從人的需要來思考法的問題,還是很有價值的。 柏拉圖在《政治家篇》中承認了民主制度的優點。並且指出了貴族政體或君主政體的弊病。 他認為,如果實行法治,民主政體則不如貴族政體,而貴族政體則不如君主政體;如果不實 行法治,「君主政體則成為壓迫平民最殘酷的統治形式」,而平民政體是「最好的統治形式 」。在《法律篇》中,柏拉圖不僅分析了法律的產生過程,強調「法律的基本意圖是讓公民 盡可能的幸福」,為達此目的,他提出一條立法原則,即立法者要「根據全國的利益」,而 不「只是根據部分人的利益而制定」,也就是說,「立法者在訂立他的法律時,不要只看到 一方面,只看到人的德性中最低下的那一部分;他應該看到全部的善德,並按照這些善德來 制定出各類法律。」這樣的法律就具有普遍的適用性,這一觀點是柏拉圖相論、「拯救本質 」思想的必然體現。另外,立法工作雖然重要,但如果沒有稱職的官吏去執行那些制定得更 好的法律,「那麼這些法律的價值便被掠奪了」,在柏拉圖看來,要實現法律的社會價值, 良法與良吏要並重。同時,在良吏中還要選擇好法律監護官,柏拉圖認為這是最重要的事情 。 依據法律正義論,柏拉圖在司法、民法、刑法方面均提出了一些思想和觀點。總之,他後期 主張法治,把公平、平等、自由同法治聯系起來。柏拉圖認為,法律是為了整個國家利益, 因此它才是正義的,那種憑借強者的權力來制定的法律不是公正,而是「濫用權力的方式之 一」。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否則他們的生活將象最野蠻的獸類一樣。一國之法律 應是最高權威,如果「當一國的法律處在從屬地位並且沒有任何權威時,它就是走向毀滅; 反過來,我以為那種法律凌駕於統治者之上,而統治者也要服從法律的國家必將得到神的拯 救和賜福」。如果有人據理性和神的恩惠的陽光指導自己的行動,他們就用不著法律來支配 自己,因為智慧比法律或秩序更有力量,理性是萬物的主宰,道德正義就可取代法律正義。 柏拉圖說:「但是,現在找不到這樣的人,即使有也非常之少;因此,我們必須作第二種最 佳的選擇,這就是法律和秩序。」在這個意義上,可以說法治國是後期柏拉圖提出的又一種 「理想國」方案,雖則是第二等的方案,但卻是更實際的方案。
③ 亞里士多德的法治思想與柏拉圖相比有何發展
亞里士多德在十七或十八歲時來到雅典,成為柏拉圖學院的學生。柏拉圖對他產內生了重大影容響,盡管他最終與柏拉圖哲學分道揚鑣,形成了自己的哲學體系。他的哲學可以說在許多方面與柏拉圖講授的觀點對立,不僅針對柏拉圖的理念論,也針對他的政治學說:因為從某種意義上說,柏拉圖式往上趨向理念,亞里士多德則注意眾多的特定現象。柏拉圖試圖建立永久完美的理想國理論,而亞里士多德卻從考察已有的國家形式入手,試圖在這些國家中找到能夠實現的最好形式。
柏拉圖,從任何方面來說,是西方文學傳統上最耀眼的作家之一,
④ 西方政治思想史課後作業從理想國到法律篇,柏拉圖的政治思想發生了哪些變化
摘要:傳統的觀點認為,從《理想國》到《法律篇》,柏拉圖的政治法律思想經歷了一個從「哲學王」的人治到法治的轉變過程。
⑤ 柏拉圖的國家與法律的倫理基礎是什麼
柏拉圖的法律思想
雪萊說:"我們全是希臘人:我們的法律,我們的文學,我們的宗教,我們的藝術,根源都在希臘"
羅素說:"柏拉圖是古代,中世紀和近代一切思想家中最有影響的人."
無可置疑,柏拉圖對整個西方文明產生的巨大影響是不可替代的.其法律思想不僅在歷史上對西方法治的發展方向起到導航的作用,而且對於今天的整個人類法治事業都有著不可磨滅的影響和貢獻.
學習其法治思想,意義深遠.柏拉圖的法律思想主要體現在他的著作里,主要有<理想國>,<政治家篇>和<法律篇>.
從著作中可以看出,他認為國家與法律的倫理基礎是正義論,正義論是柏拉圖國家和法律思想的出發點和歸宿點。他傾向於把正義看作是個人和國家的美德。他認為,每個人都具有理性、意志、和慾望三種品性,理性是使人獲得知識的能力,表現為知識和智慧;意志是使得人具有憤怒的能力,如果接受理性的支配,就表現為勇敢;慾望是人的沖動要求,如果接受理性的支配,就表現為節制。當理性支配意志和慾望時,人們就獲得正義的德性。因此,他認為,在一個理想的國家中,應該具備智慧、勇敢、節制和正義四種美德。而且這四種分屬於不同的階級的人所享有。他的理想國家是由三部分人組成,治國者階級、衛國者階級和生產者階級,由於他認為理性所產生的智慧是由少數的崇尚並掌握哲學的治國者掌握,因而他所認為的理想國家應該是「哲學王」統治的國家。國家正義存在於社會有機體各個部分的和諧關系中,每個階級專心於自己的事情並不去干涉另一個階級的事情,那麼就是正義的。因此,他所認為的正義就是「自己做好自己的事情且不兼做他人的事情」。同時,柏拉圖從正義論出發,認為法律應該是同正義相一致的東西,維護法律就是維護正義,遵守法律就是服從了正義,以此強調法律的權威。
柏拉圖前期傾向人治,在《理想國》中,強調的是掌握哲學的人治國家。不過雖然柏拉圖的哲學王統治和中國古代的賢人治國最終都會導致人治,但是兩者有本質的區別。柏拉圖那裡更強調分工合作,哲學王勞心而不勞力,立法而不行政,以知識為貴,以智慧指導國家,目的在於求知、求真;而中國賢人而治更強調全心全意,勞心勞力,強調統治者美德和內在修養,目的在於求善、求治。中國古代賢人治國論必將導致集權,形成對一種專制的認同,在這種情形下,盛世的出現就必然依賴執政的賢人各方面的美德。相反柏拉圖的哲學王統治依賴的並非某個賢人,而是掌握各方面美德的不同階級,各階級間有一定的制約和合作。因此,他認為哲學王統治是最好的政體。同時,他認為現實中可能存在四種變態的政體,軍閥政體、富豪政體、平民政體和專制政體。在《政治家篇》他進一步補充了政體論思想,首先他把政體分為正常政體和變態政體,其中,正常政體的依據法律進行統治的政體,包括統治者為一人的君主立憲政體、統治者為少數人的貴族政體和統治者為多數人的民主政體。當然這是他由人治思想轉變為法治思想的一個體現。由於現實的認識,他認識到理想國家中的最優方案哲學王統治很難實現,同時,現實的人治讓他擔心會讓政體轉化最壞的政體,在長期的現實生活中,他開始有所意識。因此在主張一個人掌權的政體時,他希望是哲學王依據法律進行統治。而此時他認為的變態政體是暴君政體、寡頭政體和暴民政體。雖然他的一貫傾向是哲學王統治最好,但在《政治家篇》中又擔心它演化成最壞,因而他認為在這些政體中貴族政體比較穩妥。
柏拉圖後期更傾向於法治,中後期的《政治家篇》和《法律篇》,尤其是後期的《法律篇》更多地強調法治。
首先,他認為法治具有必要性。由於在人的品性中有善良的一面,也有邪惡的一面,當理性無法控制邪惡的時候,我們就需要外在的某種權威進行約束,而法律正好是一種外在的行為規則,它是公正的標志,因此,當人們的行為無法靠自己內心的道德進行調整時,就需要法律、法治。
其次,他強調法律就是正義的表現,將法律概念與正義緊緊聯系在一起,認為法律就是理性正義的結果,因此他認為理性的命令就是法律,人們應該服從人類心中那種永恆的理性的命令。因而他認為法治應該非常重視立法工作。立法應該遵循公正和美德的理念,這也是立法的根本原則。他認為立法應該在自由、團結和統一的國家進行,並要求國民具有理解力。法律應該取得民眾的認同。在立法過程中,必須重視立法技術並有自己的法律大綱。
然後,關於法律的執行。主要是守法問題。強調應該樹立法律權威,要求全體公民都要依法辦事,「人類必須有法律並且遵守法律」。認為法治可以克服極端自由和專制,只有人們都遵守法律,法律居於官吏之上並被他們服從和遵守,那麼這樣的國家才有正義。柏拉圖特別強調官吏守法,不然就算再好的法律,其法律的價值都會掠奪。因此,為了保證法律得到公正的執行和遵守,他不僅主張建立完備的司法制度,制定程序法,實行陪審制度,而且認為應該對法官以及其他執法者做出一定的要求,使其遵守法律,成為法律的奴僕和忠實信仰者。
⑥ 柏拉圖在《理想國》中提出怎樣的政治主張
《理想國》是古希臘著名哲學家柏拉圖(Plato 公元前427-公元前347年)重要的對話體著作之一。
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的中期對話,本書分為十卷。在柏拉圖的著作中,不僅篇幅最長,而且內容十分豐富,涉及其哲學的各個方面,尤其對他的政治哲學,認識論等有詳細的討論。
《理想國》又譯作《國家篇》、《共和國》等。
與柏拉圖大多數著作一樣以蘇格拉底為主角用對話體寫成,共分10卷,其篇幅之長僅次於《法律篇》,一般認為屬於柏拉圖中期的作品。
這部「哲學大全」不僅是柏拉圖對自己此前哲學思想的概括和總結,而且是當時各門學科的綜合,它探討了哲學、政治、倫理道德、教育、文藝等等各方面的問題,以理念論為基礎,建立了一個系統的理想國家方案。
《理想國》是西方政治思想傳統的最具代表性的作品,通過蘇格拉底與他人的對話,給後人展現了一個完美優越的城邦。
柏拉圖把國家分為三個階層:受過嚴格哲學教育的統治階層、保衛國家的武士階層、平民階層。他鄙視個人幸福,無限地強調城邦整體、強調他一己以為的「正義」。在柏拉圖眼中,第三階層的人民是低下的,可以欺騙的。他賦予了統治者無上的權力,甚至統治者「為了國家利益可以用撒謊來對付敵人或者公民」。
《理想國》涉及柏拉圖思想體系的各個方面,包括哲學、倫理、教育、文藝、政治等內容,主要是探討理想國家的問題。
《理想國》一書是柏拉圖的一篇重要對話錄,對話錄里柏拉圖以蘇格拉底之口通過與其他人對話的方式設計了一個真、善、美相統一的政體,即可以達到公正的理想國。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人類歷史上最早的烏托邦。在他的理想國里統治者必須是哲學家,或者讓政治家去學習哲學。他認為現存的政治都是壞的,人類的真正出路在於哲學家掌握政權,也只有真正的哲學家才能拯救當時城邦所處的危機。這種信念構成了柏拉圖成熟的政治哲學體系的核心。在他的眼裡「哲學家」有著特殊的內涵。他認為哲學家是最高尚、最有學識的人,而這種賢人統治下的賢人政體就是最好的政體。所以,只有建立以哲學家為國王的國家才是最理想的國家。這個國家就是存在於天上的模範國家。
在他看來,哲學家的本質是具有知識,具有智慧、正義、善的美德,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國家最高理念的認識,即對「善」的把握,而其他人也只能把握「意見」而已。治國作為一門知識,也只有哲學家才能掌握它,進而有資格執政,也就是說只有哲學家才能達到對於國家理念的認識,知道「理想國」應該怎樣組織、怎樣治理。這樣,所謂哲學家執政,就被柏拉圖理解為高超的智慧、真實的知識、完美的德行和絕對最高權力的結合。他堅信只有哲學家才可拯救城邦和人民,哲學家是理想國必然的統治者。
人類追求的正義與善就是柏拉圖理想國的主題,他認為國家、政治和法律要朝向真正的存在並與人的靈魂相關才有意義。在《理想國》里蘇格拉底剛開始討論的話題就是「正義」問題,由此我們可以看到柏拉圖對正義有著多麼強烈的憧憬與嚮往!他認為絕對的正義在神那裡,這正好印證了對話結尾的宣言,「讓我們永遠走向上的路,追求正義和智慧」。正義和智慧不僅是國家的主題,也可以說是整個宇宙存在的本質,因為國家的起點「就是永無止境的時間以及時間帶來的變化」。
柏拉圖式的愛情似乎是精神戀的代名詞,用來指稱那種超越時間、空間,不以佔有對方肉體為目的的只存在於靈魂間的愛情;而實際上柏拉圖式愛情的真諦指的是一種對節制的崇尚,對善和美的追求。
⑦ 柏拉圖的理想國是什麼
柏拉圖說,在城邦里每個人只能幹一項工作,也就是那項最適合他的本性的工作。每個人應當牢記自己的職責;木匠就應該本本分分干木活,鞋匠就該老老實實做鞋。兩個工人對調他們天生的位置,帶來的傷害並不很大,但是如果不同的階級之間發生流動,就意味著城市的陷落與倒退。如果城邦三個階級(賺錢階級、輔助階級和護衛階級)的任何一個都能各司其職,各盡其責,城邦就是公正的。
當說,「各司其職,各盡其責」與西方三權分立思想不無淵源。然而,通覽柏拉圖主義,它更適合作為維持一個封閉社會的階級統治論而存在。其所謂 「創制一個最美好的國家,在那裡每個公民都真正幸福」的理想,不過是讓奴隸與奴隸主相安無事的安慰劑。所以,波普爾在總結理想國的五大特徵時,首要一個就是「嚴格的階級區別」——統治階級是牧人和看家狗,而其他人都是家畜。
柏拉圖筆下的理想國是人人在思想與行動上都處於半軍事化的國家。如波普爾所指出,像其他極權主義軍事家和斯巴達的崇拜者一樣,柏拉圖相信對軍事紀律的強烈需要是至關重要的,即使是在和平時期。必須由它們制約全體公民的整個生活,因為不僅全體公民(他們全是戰士)和孩子們,而且也包括那些地道的牲畜,必須在持續總動員的國家裡度過其一生。一切當中最為重要的原則是:「任何人,無論男女,一刻也不能沒有領袖」。從孩提時代開始就應當強化統治別人及被別人統治的習慣。
在理想國,國家利益高於一切,國家政治就是人民的生活。在柏拉圖看來,首要准則是國家利益和實現統治(穩定)。只要是推進國家利益的都是好的、善良的、公正的,與此相反的就是壞的、邪惡的、不公正的。換言之,人的幸福感不是源於人的天性以及人們關於幸福的體驗與直覺,而是來自國家的定義;或者說,來自柏拉圖本人的定義。說你幸福,你就幸福。如果國家提倡這種道德,一個人為了所謂城邦或國家的利益犧牲,不計較個人的自我實現,不但死得其所,而且幸福無與倫比。
參考資料:http://www.tianya.cn/new/Publicforum/Content.asp?idWriter=0&Key=0&strItem=no01&idArticle=186526&flag=1
⑧ 柏拉圖《法律篇》和《政治家》與《理想國》主張有何不同
柏拉圖後期的對話如《法律篇》和《政治家》中所提出的主張,已經和《理想園》中的政治主張有所不同了。在《政治家》和《法律篇》中,較強調法律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