反家暴的立法
Ⅰ 立法「反家暴」 誰是攔路虎
家暴是嚴重的犯罪行為!最有效的法:反應最快的就是撥打隨時會出警。最直接,反應速度也最快,
Ⅱ 反家暴立法了,形勢依舊嚴峻是怎麼回事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正式實施一周年了,但是形勢依然嚴峻。
1、有效保護家庭暴力受害人的人身保護令發放數量過少。僅常駐人口就達1千多萬的上海,法院共收到保護令申請106件。而3月1日至11月15日,市公安局共接報家庭暴力警情5746起,處警定性為家庭暴力的有2211起。但核發保護令數量為41份。
《反家庭暴力法》中告誡制度、強制報告制度、人身安全保護令制度、緊急庇護制度等制度亮點沒能被很好地運用到實踐中。
Ⅲ 李仁真的反家暴立法
反家暴立法已經列入中國人大的五年規劃,卻至今還是猶抱琵琶半遮面,2014年3月7日,全國政協委員、湖北省司法廳副廳長、司法部律師公證工作指導司副司長李仁真介紹了這部法律的情況,並表示相關准備工作已經充分,將盡早提交人大審議。
李仁真表示,反家暴立法應該重點考慮以下問題。
第一,要合理界定家庭暴力的定義和這部法的使用范圍。對家庭暴力的定義,反映了立法者對家庭暴力本質屬性的認識,同時直接決定了反家暴立法的使用范圍。國內外對立法范圍和定義不太一致,人們的認識也不太一致。我們主張從反家庭暴力法的效果出發,要把家庭成員之間對故意傷害他人身體、精神、性或者財產的行為都納入家庭暴力范圍。
第二,應該明確反家庭暴力的基本原則。它集中體現了這部法的指導思想和立法理念。按照大家已經形成的共識,至少應該強調這樣一些原則:一是我國反對一切形式的家庭暴力;二是堅持優先保護受害人;三是堅持預防為主、早期干預的原則;四是政府主導、多機構合作的原則;五是教育、矯治和懲罰相結合的原則。
第三,建立多機構合作有效的干預模式。因為多機構合作的干預模式,這是國際國內通行的一些做法,這也是有效的工作機制,這是由家庭暴力的特點和受害人的需求決定的。在我國要貫徹政府主導,多機構合作的原則,來進一步明確專門反家暴的機構,並且要確立起預防、制止和救助一體化的社會干預機制。
第四,要設置民事保護令制度。這項制度具有預防功能,世界許多國家都在實行,實踐證明是行之有效的,我們的反家暴立法應該把它制度化,並且作出系統的規定,對種類、使用范圍以及實施程序作出規定。
第五,要創新證據規則。家暴問題之所以不能很方便、快捷的進入司法程序,就是舉證難的問題。家暴一般發生在家庭生活內部,證據不容易固定,因此要考慮到家暴的特點,在不違反法律基本原則的情況下,通過立法,對證據採信、證據標准、舉證責任的轉移等事項作出具體的、有利於受害人的規定。體現我們的立法關懷弱者,保護人權的特點,也就是減輕受害人的取證責任的難度。
第六,要強化對未成年受害人的特殊保護。未成年人在家庭暴力中是主要的受害群體,他常常被隱藏在媽媽等受暴對象之後,沒有進行區別性和獨立性的對待,顯然不合適。要通過制定反家暴立法對未成年人進行特殊保護,比如強制報告制度、緊急庇護制度,緊急情況下還有撤銷資格的訴訟,訴訟後給予救濟,通過一些辦法對未成年人給予特殊保護。
第七,明確法律責任。所謂明確法律責任就是要具有可訴性,要通過反家暴立法把相應的法律責任固定下來,比如說施暴者應該承擔什麼樣的民事責任、行政責任、刑事責任。除此之外,還涉及到本來依法負有法定職責的機構沒有依法履行職責的行政執法人員、司法人員的法律責任;還涉及到實行社會救助的機構或者進行驗傷的司法鑒定機構如果沒有正確履行相應的責任;通過這些責任的細化使反家庭暴力法能夠落到實處。
Ⅳ 國家制定《反家暴法》的意義到底是什麼
國家制定《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是為了預防和制止家庭暴力,保護家庭成員的合法權益,維護平等、和睦、文明的家庭關系,促進家庭和諧、社會穩定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所稱家庭暴力,是指家庭成員之間以毆打、捆綁、殘害、限制人身自由以及經常性謾罵、恐嚇等方式實施的身體、精神等侵害行為。家庭成員之間應當互相幫助,互相關愛,和睦相處,履行家庭義務。反家庭暴力是國家、社會和每個家庭的共同責任。國家禁止任何形式的家庭暴力。
(4)反家暴的立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第十三條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可以向加害人或者受害人所在單位、居民委員會、村民委員會、婦女聯合會等單位投訴、反映或者求助。有關單位接到家庭暴力投訴、反映或者求助後,應當給予幫助、處理。
家庭暴力受害人及其法定代理人、近親屬也可以向公安機關報案或者依法向人民法院起訴。單位、個人發現正在發生的家庭暴力行為,有權及時勸阻。
Ⅳ 你知道《反家暴法》是什麼時候出台的嗎
《反家暴法》是在2016年3月1日出台的。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於2015年12月27日被十二屆全國人大常委會第十八次會議表決通過,這是我國首部反家暴法,於2016年3月1日起正式施行。
為了解決家庭暴力「發現難」的問題,更好地保護無民事行為能力人、限制民事行為能力人的合法權益,該法明確,中小學、幼兒園、醫療機構及其工作人員在工作中發現上述人群遭受或者疑似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及時向公安機關報案;未按規定報案造成嚴重後果的,對直接負責的主管人員和其他直接責任人員依法給予處分。
(5)反家暴的立法擴展閱讀
《中華人民共和國反家庭暴力法》中規定:
第五條反家庭暴力工作遵循預防為主,教育、矯治與懲處相結合原則。
反家庭暴力工作應當尊重受害人真實意願,保護當事人隱私。
未成年人、老年人、殘疾人、孕期和哺乳期的婦女、重病患者遭受家庭暴力的,應當給予特殊保護。
第三十三條加害人實施家庭暴力,構成違反治安管理行為的,依法給予治安管理處罰;構成犯罪的,依法追究刑事責任。
Ⅵ 反家庭暴力的法律法規有些什麼
家庭暴力法律最新規定:
1、根據《婚姻法》第43條和《治安管理處罰條例》回的規定,受害答人要求依法處理的,公安機關才能受理,受害人未向公安機關要求處理的,公安機關不予處置。
2、《婚姻法》第43條第3款規定,「實施家庭暴力或虐待家庭成員,愛害人提出請求的,公安機關應當依照治安管理處罰的法律規定予以行政處罰」。
3、根據《治安管理處罰條例》第22條的規定:「有下列侵犯他人人身權利行為之一,尚不夠刑事處罰的,處15日以下拘留、200元以下罰款或者警告:
(一)歐打他人,造成輕微傷害的;
(二)非法限制他人人身自由或者非法侵入他人住宅的;
(三)公然侮辱他人或者捏造事實誹謗他人的;
(四)虐待家庭成員,受虐待人要求處理的;
(五)寫恐嚇信或者用其他方法威脅他人安全或者干擾他人正常生活的;
(六)脅迫或者誘騙不滿十八歲的人表演恐怖、殘忍節目,摧殘身心健康的;
(七)隱匿、毀棄或者私自開拆他人郵件、電報的。
Ⅶ 反家暴立法後,哪些家務事法律可以管了
家庭暴力問題抄產生的原因比較復雜,這不僅僅是涉及《婚姻法》和《未成年人保護法》的問題,而是更加廣泛的社會問題。反家庭暴力既要有實體法,也要有程序法,沒有程序法的配合實體法的條款就無法運行。否則,受害者在尋求幫助時,就無法明確應該尋求哪個機構,通過哪些程序來解決?如果相關機構沒有實施幫助,不作為現象的評判如何界定?這些都是必須由程序法規定。在實體法中的行政法、民事法、刑法取綜合性的規定,比較復雜,很難通過單行的某些條款做出比較全面的規定,所以很難從根本上解決反家暴的法律問題。這就需要出台綜合性的國家法、程序法來規定。
我國正在制定第一部反對家庭暴力的專門法律,這是中國反家庭暴力工作向法制化進程邁進具有里程碑意義的一步,是保障基本人權在法制層面的具體落實。反家暴立法讓「法律能斷家務事」,令家庭施暴不再是法外之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