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學的草書
A. 在合同上用草書簽名,簽名具備法律效力嗎
具備。只要是本人真實的意識表示,最好是手印,以防日後對方不承認。
B. 當代草書「南林北李」是哪兩位書家
當代草書「南林北李」兩大家
李志敏先生是當代草書大師,與林散之並稱「南林北李」,並為中國當代書法界的兩面旗幟。
林散之草書為飄逸之美,李志敏草書為蒼茫之美,
C. 借條上借款人用草書簽名,借條有法律效力嗎
從債權人的角度來看, 借據最好是由借款人本人全部書寫,主要表達清楚,借款的數額,借款人已實際收到,收款的方式,還款日期等等,簽名最好是用看到清楚的字體書寫,最好同時按手印。一是產生糾紛,不至於在借據的真實性產生爭議,也防止借款人刻意改變書寫習慣導致糾紛產生。
D. 草書書法怎麼練
簡單每天學一個到3個草書的字 識字
拿毛筆畫圓圈和橫豎線 練功
選一種紙三年內不要換 創作
當然了 要成為家還有字外功
E. 字畫落款草書看不懂!求翻譯!
落款譯文為:
右吳道子畫五帝朝元圖,參政翟公所藏也。後以歸余。不改裝褾,猶舊物之質者焉。乾道八年六月望,歧陽張子□書。
余嘗見山谷跋武虞部五如來像雲:『虞部筆力遒古,可追吳生,便覺石恪輩相去遠甚,不足可觀。』此圖是虞部真跡,宣和譜中所載朝元仙仗是也。與余所見五如來像正同,故不敢以為吳筆。然實數百年間寶繪也。虞部名宗元,字總之。大德甲辰八年望日。吳興趙孟頫跋。
這段文字為《朝元仙仗圖》的題跋。
《朝元仙仗圖》為絹本白描畫,長790厘米,高58公分,真正的高頭大卷。武宗元(?~1050年)是北宋著名的人物畫家,畫法學曹不興和吳道子,《宣和畫譜》說他「筆法備曹吳之妙」,尤精於佛道鬼神圖像。此卷上鈐有有宋徽宗藏印四方,應是宣和舊物,惜無作者款印。卷上最早的題跋署為張子□(此字無法確認)在南宋乾道八年(1172年)所題,相傳吳道子所作。但趙孟頫在大德甲辰年(1304年)的題跋,說經過考證之後,他認為這是武宗元的真跡,即《宣和畫譜》著錄的《朝元仙仗圖》。後世普遍認同趙孟頫的說法,此卷也是現今所存武宗元畫作的孤本。圖中繪帝君、神將、金童、玉女等仙道人物共87名,身旁還以楷書註明其職稱。這數十名人物在玉階上逶迤而行,階前雲氣氤氳,蓮花綻放。人物的面相以淡墨寫成,修眉秀目,端雅而高古,配以華美的裝飾,珠絡寶釵,珊珊環佩。衣裙袍帶則用濃墨描出,線條遒勁而綿長,宛轉飄翻,表現出「吳帶當風」之美。他們手持珠幡香篆、奇花異寶,還有一隊龜茲樂人,奏弄著琵琶笙笛等各式樂器,神態雍容而妙曼。全圖雖無設色,卻令人覺得滿紙流光艷采。難度最高的是這八十多人的位置安排,以及衣裙飄漾時的交互穿插,畫家都能處理得自然妥帖,婉約流麗。卷前引首為羅振玉所書,畫末絹素有張子□、趙孟頫兩跋。
F. 個人借條怎麼寫才正確,法律才會生效,最好有範本
借條的內容需要把借款人、借款時間、借款金額、款項回交付、擔保,這些要答素寫清楚。借款人需要寫清楚姓名、身份證號,借款發生的日期最好精確到日,可以在借條中約定還款日期,未約定還款日期的,借款人可隨時主張返還,約定了還款日的,需在還款日屆滿後,才能要求還款。還款日屆滿仍未歸還的,出借人應在三年內起訴,逾期不起訴則喪失勝訴權利,另外,借款金額要同時用大小寫寫清楚,並寫清幣種,款項的交付盡量選擇銀行轉賬的方式,並在借條中明確對方收款賬號和轉賬日期。
G. 在合同上用草書簽名,簽名具備法律效力嗎
是本人親筆簽名就有效
效力無關字體 只關真偽
H. 以草書名世的書法家是誰
當代草書「南林北李」也,即林散之和李志敏。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填補了20世紀狂草史空白,對書法史貢獻巨大。
I. 什麼是狂草
狂草,屬於草書最放縱的一種,筆勢相連而圓轉,字形狂放多變,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正如李志敏所說:「臨於池,酌於理,師於物,得於心,悟於象,然後始入草書妙境。 」[1]
在中國古代書論中,不論是對篆、隸、行、楷,還是對草書的論述,大多是以自然景觀或某些現象作比,加以形容和描述,讀者要靠一種生活感受、生活經驗去領悟,才能欣賞和理解。引證解釋
1.草書中最放縱的一種。筆勢連綿回繞,字形變化繁多。相傳創自 漢張芝 ,至 唐張旭 、 懷素 始有流傳。 清馮班《鈍吟書要》:「雖狂如 旭 素 ,咸臻神妙。古人醉時作狂草,細看無一失筆,平日工夫細也。」 清高士奇《<藏真自序帖>跋》:「 唐 懷素 書,奇縱變化,超邁前古。其自敘一卷,尤為生平狂草。」
李志敏狂草作品
2.隨意潦草。巴金《家》二五:「從 倩如 的狂草的字跡看來,可以知道她是多麼憤慨。」[2]
3.狂草是在今草的基礎上將點畫連綿書寫,形成「一筆書」,在章法上與今草一脈相承。狂草的成就,是唐代書法高峰的另一方面的表現。代表人物是張旭和懷素.張旭史稱「草聖」。正如北京大學教授、引碑入草開創者李志敏評價:「張旭由『孤蓬自振、驚沙坐飛』中悟得奇怪之態,又從公孫大娘舞劍中悟得低昂迴翔之狀。他正是以造化為師,墨池功深,才成為狂草大師。」[3]
由來
書法實在是一種很玄奧的藝術,尤其狂草,書寫者往往是充滿激情,處在一種亢奮的狀態下完成的,讀者從墨跡中隱隱地感受到某種情緒。這其實正是一種表現主義藝術的特點,狂草產生於唐代,當時的繪畫基本上屬於工筆重彩的表現形式,范山模水,描眉塗目,都須憑藉理性在較長時間里才能完成的。即使如吳道子那種帶有表現主義成分的畫法,也終歸要受到物形的限制,並不是能夠完全放開來的。在這種情況下,從書法中出現了狂草,則可以借用來比較充分地表現情感或情緒。這恐怕是表現主義書法產生的主要緣由。
狂草名家
張旭
張旭,字伯高,唐開元天寶年間(713〜756)吳郡(今江蘇蘇州)人,官至今吾長史,故世人又稱張長史。張旭平生嗜酒,性情放達不羈,往往酒醉後一邊呼叫一邊狂走,乘興而揮毫。畫史上記載,他曾經用頭發濡墨書寫大字,當時人們叫他「張顛」。
尤中會狂草
張旭的狂草左馳右鶩,千變萬化,極詭異變幻之能事。韓玉濤先生認為可將其歸納為三個特點。其一為「狂」,寫起來一氣呵成,始終一貫,保持一種氣勢,滿眼是「意」,「無惜是非」。其二為「奇怪」、「變態」。如「游雲千萬朵」,變幻莫測,下筆結體,都不易捉摸。第三個特點是「可畏」。「可畏」不是「可悅」、「可媚」,擯棄妍美、纖弱的病態,而產生一種岩石壓頂之感,「觀者對字,若『逼利劍之鋒芒』,感到『肅然巍然』」。張旭的草書雖狂雖草,但不失法度,一點一畫,皆有規矩,因為他的楷書亦有相當高的成就。張旭傳世的作品不多,可見到的有《肚痛帖》、《古詩四帖》等。
懷素
懷素(725-785),字藏真,俗姓錢,潭州(今湖南長沙)人,幼年便出家當了和尚。他比張旭晚二十多年,曾受張旭和顏真卿的影響,幼年學書,十分刻苦。「筆冢墨池」的成語典故就是由他所得。他的書法熱情奔放、豪邁恣肆,如「飛鳥出林,驚蛇入草」。當時的詩人李白、錢起等都有贊美他書法的詩篇。韓偓在一首詩中寫道:「何處一屏風,分明懷素蹤。雖多塵色染,猶見墨痕濃。怪石奔秋澗,寒藤掛古松。若教臨水畔,字字恐成龍。」把他的字與張旭字相比較,可以看出,後者筆畫偏肥而前者偏瘦,所以,懷素在《自敘帖》中有「奔蛇走虺勢入座」、「寒猿飲水撼枯藤」的詩句,以「奔蛇」和』枯藤」作比,甚為貼切。
林散之狂草《毛澤東詞 清平樂 六盤山》局部
懷素和張旭齊名。後世有「張顛素狂」或「顛張醉素」之稱。可以說是古典的浪漫主義藝術,對後世影響極為深遠。他也能做詩,與李白、杜甫、蘇渙等詩人都有交往。好飲酒,每當飲酒興起,不分牆壁、衣物、器皿,任意揮寫,時人謂之「醉僧」。他的草書,出於張芝、張旭。唐呂總《讀書評》中說:「懷素草書,援毫掣電,隨手萬變,宋朱長文《續書斷》列懷素書為妙品。評論說:「如壯士拔劍,神彩動人。」
懷素自幼聰明好學,他在《自敘帖》里開門見山他說:「懷素家長沙,幼而事佛,經禪之暇,頗喜筆翰。」他勤學苦練的精神是十分驚人的。因為買不起紙張,懷素就找來一塊木板和圓盤,塗上白漆書寫。後來,懷素覺得漆板光滑,不易著墨, 就又在寺院附近的一塊荒地,種植了一萬多株的芭蕉樹。芭蕉長大後,他摘下芭葉,鋪在桌上,臨帖揮毫。由於懷素沒日沒夜的練字,老芭蕉葉剝光了,小葉又捨不得摘,於是想了個辦法,乾脆帶了筆墨站在芭蕉樹前,對著鮮葉書寫,就算太陽照得他如煎似熬;刺骨的北風凍得他手膚皸裂,他還是在所不顧,繼續堅持不懈地練字。他寫完一處,再寫另一處,從未間斷。這就是有名的懷素芭蕉練字。
在張旭和懷素以後,歷代都有草書大家出現,如宋代黃庭堅、明代祝允明、徐謂、王鐸,清代傅山,現代林散之、毛澤東、李志敏、於右任等。每一書家在繼承前人的同時,又融進了自己的個性。如果說在當代草書實踐中,林散之為飄逸之美,那李志敏則為蒼茫之美,兩者風格迥異、剛柔互補,凸顯「南林北李」的雙峰對弈。
縱觀20世紀書壇,以草書名世者,莫過於右任、毛潤之、林散之、李志敏等人。但於右任和林散之的草書均屬小草范疇,並未進入狂草境界。毛體草書雖有狂草氣勢,卻夾雜了較多的行楷書結體,並非純粹的狂草。而李志敏則走「純草」路線,開創引碑入草獨特書風,填補百年狂草史空白。即使他在法律教學中使用的鋼筆講義都由草字撰寫,其致友人的小字草書信札也處處彰顯大字狂草格局。[4]
林散之
林散之將繪畫中的墨法運用於書法,開創了草書藝術的新天地。林散之的草書瘦勁圓澀,璀璨華滋,偏正相依,飄逸天成。[5]與李志敏並稱「南林北李」。[6]與季羨林、金克木並稱「北大三支筆」的老一輩書法家陳玉龍說:當代書家如沙孟海、林散之、李志敏等人的作品,飄然出塵,雲海滃鬱,都十分朦朧,讓人浮想連聯翩。[7]
李志敏
李志敏先生(1925—1994)是北京大學資深教授,法學泰斗。早年求學武昌藝專,後常年授業北京大學。精通英、法、德、俄四國外語,又有深厚的國學根基,工詩文,擅繪畫,篆隸楷行草皆能,尤精魏碑和狂草,其狂草填補了20世紀中國狂草史空白。同時,書法理論研究貢獻頗巨,著有三春堂《書論》和《草論》。[8]李志敏的思維里有著明確的取捨原則和強烈的求變思路,即集中將碑的最本質筆法和雄強之風貌,從根本上植入草書特別是狂草實踐之中,同時,他又敢於果斷舍棄一些固有的技法原則和要求,結字高古,取法漢魏,用筆大膽,點畫簡省,結體奇異險峻,使他的草書書風兼具「流放姿縱」和「蒼茫雄渾」的神韻。[9]在20世紀書壇,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是具有代表性和學術研究價值的書法大家。與其他書家相比,他開創的引碑入草的新路填補了20世紀狂草史空白,而且因其精通英、法、德、俄四國語言,推動了中國書法在國際上的傳播。[10]
李志敏信札書法
於右任
於右任先生1879年生於陝西省三原縣,是辛亥革命先驅、國民黨元老、書法大家。在他的筆下,將草書熔章草、今草、狂草於一爐, 創立了「標准草書」。[11]而當代書法大家、北京大學教授李志敏推崇於右任「雄強深厚」的草書,堪稱當代巨擘,但他不贊成於先生搞標准草書。依他之見,書法藝術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應多彩多姿,不必強求劃一。品讀古今作品,也「最忌偏於一好而排斥眾美」。[12]
羅樹人
「草仙」羅樹人,原名羅振榮,1970年生於廣東陽江,1991年畢業於暨南大學金融系。與嶺南畫派代表人物之一,國畫大師,「梅花大王」關山月先生為同鄉。陽江人流行兩句話「一花一草一世界,拈花惹草兩大師」,拈花大師為有「梅花大王」之稱的關山月,「惹草」大師則正是「草仙」羅樹人。
共20張
羅樹人作品
高佔全
高佔全狂草書法形意同源,一揮而就,得意得氣,渾然天成,其字中風生水起。在筆力、布局、章法、 虛實、平衡、矛盾、對稱、個性、行氣、正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