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中的修身
㈠ 老子以道來修身從中有何啟發
老子傳統已到來修神,從中悟出了道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的道理
㈡ 老子為何說「知其白,守其黑」是修身的最高階段
總之,所謂的修養,並不是掛在嘴上講好聽話的,而是要找到突破口,實實在在的去做,要把真正的境界提上去,有些事之所以只是停留在嘴上,就是因為我們沒有找到踐行的方法。這就造成了我們的口才越來越好,修養越來越差的現實情況,所有這些,確實值得我們每一個人反思。
㈢ 《道德經》中有哪些「提高素養、修身養性」的句子
書到用時方恨少。。。。
㈣ 老子修身法則是什麼
中心思想一個字來--源----」道」------
老子的道,沒有什麼准確的解釋。
有時可以是一個簡單的觀念,有時卻是宇宙的運轉方法。
——————————————————————————————————————————————————自然——————————————————————————————————————————————————————————————就是他的核心了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
「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
「我有三寶,持而保之,一曰慈,二曰儉,三曰不敢為天下先」
這幾句就是老子修身最好的詮釋了
㈤ 孔子的修身和老子的修身有什麼區別
老子主張「無為而治」,他強調的是個人修養的自我約束,要求個人的行為准則符合自然法則。
孔子主張克己復禮,他強調的是個人修養的一切行為准則符合周公指定的禮儀--周禮,人人的行為准則都要在周禮所規定的等級准則內。
㈥ 道德經,一直想修身養性,自己脾氣易怒,想在道德經裡面找到修養竅門,一直未能改變性情,求助有這方面指點
下文來是道德經的精髓自,你悟一下,相信對你有幫助 : 夫人神好清,而心擾之;人心好靜,而欲牽之。常能遣其欲而心自靜,澄其心而神自清。自然六欲不生,三毒消滅。所以不能者,為心未澄,欲未遣也。能遣之者,內觀其心,心無其心;外觀其形,形無其形;遠觀其物,物無其物。三者既悟,惟見於空。觀空亦空,空無所空;所空既無;無無亦無;無無既無,湛然常寂;寂無所寂,欲豈能生?欲既不生,即是真靜。真常應物,真常得性;常應常靜,常清靜矣。
如此清靜,漸入真道。既入真道,名為得道。雖名得道,實無所得,為化眾生,名為得道。能悟之者,可傳聖道。
㈦ 怎麼理解《道德經》中老子說的修養大法
說起老子所說的真正修養之道,這就要從《道德經》第十篇說起了,其原文有兩版句十分精彩的描述:戴權營魄抱一能毋離乎;槫氣至柔能嬰兒乎。
戴:通行本作載,意思相同,是負荷承載之義;營:指衛氣營血,引指人的形體;魄:就是魂魄,此處引指人的精神;抱一:就是合一、守一或說專注於一,也就是以一念代萬念的意思也。
槫:音團,古楚人以槫為圓,藉指運轉循環成一團和氣。此槫字是依帛書本,後世通行本多作專或摶。
這兩句的意思就是:承載精神和形體而守於一念,能不相離嗎;運轉氣息成柔弱如綿的一團和氣,能像嬰兒處於母腹一樣嗎。
這兩句歷來學者公認的,乃是老子為學人指出了一條修身養性的大法。其所指示的法門是以形神合一、氣柔如綿、清靜無染,棄凡情、守柔弱、絕世智為宗旨。此類方法皆屬上乘修為之功,絕非世智辯聰之輩所可妄見,雖然在此處所說是修身養性最直接的描述,但我們不能只看這一處的論述,還要體會老子最基本的大道之理的論述,那就是道法自然,一切修為都不能是勉強造作,而要合乎自然柔順之道,包括養生也是如此,首先要適合我們,過於刻意的、勉強的去模仿他人,並不是真正的養生,更不是真正的大道。
㈧ 為什麼說道德經是修身治世的寶典
中國的歷史,三皇時期,「凡被稱為皇的人,光芒萬丈,施行無為而治,行不言之教,以大道化育萬物,天下百姓都不會違背他。「在三皇時期,人類處於先天的純真無邪狀態,沒有受到任何污染。「皇」直接彰顯天道,以開化蒙昧,使心靈純真而簡單的初期人類,在道中自然率性而為,施行無為而治,天下行於道中。
隨著人類的發展,人類的心靈慢慢變得不再純真,被各種私心慾望所污染,從而生出心機與智巧,出現了欺詐、爭斗等,社會中相應出現了犯罪與戰爭等災禍。此時,人類已經背離了大道,不能再任由百姓自然率性而為,必須建立「德」,以規范天下百姓的言行,引導百姓重新回歸於道的標准。 因此「帝」便應運而生,五帝德化天下。
後來,道德越來越下滑,「九黎亂德,民神雜糅,不可方物」。這段話大致的意思是說,九黎部胡作非為,人和神變得雜亂無章,辨不清事物。
後來,黃帝的繼承者「顓頊」對天地間的秩序進行一次大整頓,「絕地天通」,人神聯系隔斷。
三教釋迦牟尼佛、老子、孔子以人身下世,開悟後教化世人。三教在中國歷史上交相輝應。你所說的道德經,便是老子留下的傳世之作,道教也因此而產生。
再後來,人離道更遠,很多人已經不知道三教在說什麼了。有人開始信科學、馬教、進化論。原始正教進入末法時期。
物極必返,否極泰來。轉輪聖王以彌勒佛號下世,普度眾生,開啟人類歷史的新紀元。《法華文句》四上:「優曇花者,此言靈瑞。三千年一現,現則金輪王出。」
據《韓國日報》2014年10月20日報道,韓國中源大學最近迎來了建校5周年紀念活動。20日,校園里的石像上被發現開了100多朵優曇婆羅花,引起了媒體的關注。國內新華網等多家媒體也進行了相應的報道。
㈨ 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道德經》第幾章
修身齊家,治國平抄天下,這個是大學里襲面的內容。是儒家四書五經中大學的篇目。他告訴你,人最重要的就是要修身,因為至天子以至於庶人,一是皆以修身為本。而修身要以修心為本。所以這是儒家經典大學裡面的內容跟道德經沒有關系,但這也是修行道德性的一個基礎,如果你能夠真正地去修心的話,那麼到一定的程度,你是可以看得懂道德經的。
所以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不是道德經裡面的內容。
㈩ 以老子的《道德經》為例,分析中國傳統文化中的修身之道
老子認為為學與為道是個人修身的兩個主要方面,而他所專注的是為道,把版為學留給權孔子論述去了,。老子在五十四章論述了為道的層次與境界,他說修之與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國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