銷售職業道德
A. 銷售的職業道德是什麼
要給客戶解釋清楚,幫他介紹另一家,同意後再這樣做,客戶會感覺你很負責任為他著想,更會感謝你!
你現在的做法,在意的客戶會反感......
B. 銷售職業道德有哪些
銷售人員除了要遵守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外,還要根據銷售工作的職業特點,遵守一些特殊的道德規范。 銷售人員職業道德的評價准則 判斷銷售人員是否符合職業道德的主要依據是西方學者提出的道義論、功利論及相稱理論。道義論是從某行為背後的動機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性。功利論是從行為引起的後果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性,即某行為能否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的利益及最大的幸福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性。相稱理論是從行為的目的、手段和後果來判斷某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動機是行為決策的出發點,手段是指為實現某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後果是指行為引起的結果。銷售人員在物質方面的道德水平主要由行為的後果來評價,在精神方面的道德水平主要由行為的動機、手段來評價。 銷售人員職業道德失范的現象 按照調整關系的不同,銷售人員的職業道德分為內部職業道德和外部職業道德。前者調整的是銷售人員與所在企業之間關系;後者調整的是銷售人員與客戶(這里指直接發生業務關系的批發商、零售商和消費者)、相關政府管理部門、競爭對手、及相關利益團體(例如消費者協會、輿論媒體、社區等)之間的關系。 (一) 銷售人員內部職業道德失范的表現 銷售人員對內作為公司的一員,按照勞動合同和公司內部的各種制度,使用企業的各種資源,承擔著各種道德責任和義務;他們在進行業務活動時,要接觸和使用企業的各種銷售資源,包括人力、信息、資金、有形資產、無形資產(包括客戶資源、商業秘密、商譽等)等。這些資源的所有權隸屬於企業,但使用權屬於銷售人員,因而容易成為不道德行為侵犯的對象。銷售崗位作為一個企業資源密集的崗位,對這些資源的使用和處理方式、處理結果,直接影響到企業的根本利益,它既反映了銷售人員的工作能力,也反映了其內部職業道德水平。失范現象具體表現在: 1、 人力資源方面:虛假簡歷;勞動合同違約;兼職;人員提拔中的裙帶關系;培訓機會的不均等;市場機會不均等;消極怠工;逃避責任;佔有其他人的成果或業績。 2、 信息資源方面:隱瞞信息;提供虛假信息;不及時提供信息;設計有傾向性的問卷、選擇特殊樣本、歪曲信息、偽造調研報告。 3、 資金方面:虛報費用;挪用貨款;故意控制回款時間;佔用企業資金;濫用銷售費用。 4、 有形資產方面:不合理維護保養;侵佔;未正確使用公物;未妥善保管;因私使用公物;偷竊。 5、 無形資產方面:泄漏、侵佔或出賣商業機密;散布損害公司形象的言論;未正確展示企業的形象;有意損害企業的信譽;有意做出錯誤的客戶評價;客戶資源的私有化;偽造客戶;盜用商譽;泄露、侵佔或出賣知識產權。 (二) 銷售人員外部職業道德失范的表現 對外作為企業的代理人,銷售人員是企業與外界溝通的橋梁,是將企業產品、服務、信息、形象送達客戶的媒介,承擔著搜集和傳遞信息、進行交易、提供售前售中售後的各種服務以及客戶管理等職能。隨著市場競爭的加劇,為了優質、快速、低成本地滿足客戶日益多樣化的需要,越來越多的企業把銷售的決策權下放到銷售人員的手中,銷售人員承擔的道德責任和義務也相應地增加。 在日常的銷售業務中,銷售人員在不同的銷售環節、針對不同的利益相關者,其責任、義務各不相同,行為也各不一樣,反映出職業道德的不同側面和不同的道德水平。按照業務流程,銷售人員的工作大體可劃分為:市場調研、產品與服務、定價、營銷渠道、銷售促進(包括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廣告和公共關系)、簽約和履行等六個關鍵環節。 1、 市場調研:侵犯隱私權;以不正當手段竊取商業情報。 2、 產品與服務:濫用質量標志;銷售假冒偽劣產品、有害產品、有缺陷產品;過量銷售;誇大量或質的包裝。 3、 定價:價格歧視;價格勾結;暴利宰客、哄抬物價;價格欺詐。 4、 營銷渠道:對不同的客戶,在提供的產品和服務種類、質量等方面差別對待。 5、 銷售促進(包括人員推銷、營業推廣、廣告和公共關系):虛假宣傳;誇大產品性能、功效;有意提供不完整信息;隱瞞產品或服務缺陷信息;欺詐性促銷(虛假的「特價、減價」廣告)、不文明廣告、傳播不健康文化;有償新聞;故意貶低競爭對手產品。 6、 簽約和履行:宴請、送禮、娛樂、行賄受賄;欺騙性承諾;強迫甚至脅迫銷售;使用不公平的格式合同;不履行承諾;偷工減料;違反合同;故意曲解合同;客戶歧視;捆綁銷售。
C. 保險銷售從業人員職業道德的定義
您好!保險銷售從業人員職業道德是與其職業活動緊密聯系的符合職業特點所要求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它既是對本職人員在職業活動中的行為標准和要求,同時又是職業對社會所負的道德責任與義務。保險銷售從業人員職業道德屬於自律范圍,它通過公約、守則等對職業生活中的某些方面加以規范。保險銷售從業人員在職業活動中應當做到:守法遵規、誠實信用、專業勝任、客戶至上、勤勉盡責、公平競爭、保守秘密,下面是具體介紹:
1、守法遵規:以《中華人民共和國保險法》為行為准繩,遵守有關法律和行政法規,遵守社會公德;遵守保險監管部門的相關規章和規范性文件,服從保險監管部門的監督與管理;遵守保險行業自律組織的規則;遵守所屬機構的管理規定。
2、誠實信用:在執業活動中主動出示法定執業證件並將本人或所屬機構與保險公司的關系如實告知客戶;客觀、全面地向客戶介紹有關保險產品與服務的信息,並將與投保有關的客戶信息如實告知所屬機構,不誤導客戶;向客戶推薦的保險產品應符合客戶的需求,不強迫或誘騙客戶購買保險產品。
3、專業勝任:執業前取得法定資格並具備足夠的專業知識與能力;在執業活動中加強業務學習,不斷提高業務技能;參加保險監管部門、保險行業自律組織和所屬機構組織的考試和持續教育,使自身能夠不斷適應保險市場對保險代理從業人員的各方面要求。
4、客戶至上:為客戶提供熱情、周到和優質的專業服務;不影響客戶的正常生活和工作,言談舉止文明禮貌,時刻維護職業形象;在執業活動中主動避免利益沖突。
5、勤勉盡責:秉持勤勉的工作態度,努力避免執業活動中的失誤;忠誠服務,不侵害所屬機構利益;不挪用、侵佔保費,不擅自超越代理合同的代理許可權或所屬機構授權。
6、公平競爭:尊重競爭對手,不詆毀、貶低或負面評價保險中介機構、保險公司及其從業人員;依靠專業技能和服務質量展開競爭,競爭手段正當、合規、合法,不藉助行政力量或其他非正當手段開展業務;加強同業人員間的交流與合作,實現優勢互補、共同進步。
7、保守秘密:對客戶和所屬機構負有保密義務。
D. 什麼是銷售人員職業道德
銷售人員職業道德的評價 銷售人員職業道德,指銷售人員在銷售活動應該遵循的道德准則、道德情操與道德品質的總和。 人的追求,無非是經濟利益的追求和精神的追求。銷售人員把銷售作為一種職業,一種謀生的手段,追求經濟利益,原本無可厚非,但又必須受道德的制約。 1、銷售人員的效用函數 經濟學中的經濟人假設,是現代主流經濟學的兩大基石之一。它假定人總是尋求自身利益的最大化。將名詞「利益」改為「效用」,就成了理性人假設,即個人通過自己的理性進行選擇,在給定的偏好和約束條件情況下,個人總能夠使效用最大化。這兩種假設都沒有提及精神的作用。新制度經濟學則認為,人們所做出的選擇,並不僅僅是以其內在的效用函數為基礎的純粹的自主性和獨立性選擇,而是受他人影響(如社會政治文化結構、道德、傳統以及生產者誘導等影響)的選擇;人的行為動機具有兩重性,不僅追求物質利益,而且追求精神滿足。這種在理性行為假定前提下,具有物質和精神雙重偏好的人,稱為社會理性人。我國學者張旭昆教授在此基礎上進一步提出了有限理性廣義經濟人假設,其主要內容包括兩個方面:(1)個人追求的是多種目標的加權均值的最大化;(2)個人未必准確了解及清楚表達其目標值或效用函數最大化的具體內容及實現其目標的最佳方法,以及追求所有目標時的各種行為中理性行為與非理性行為的最佳比例結構。 根據有限理性廣義經濟人假設,銷售人員的效用函數為: 其中為銷售人員的總效用函數,為物質效用,為精神效用,滿足邊際效用遞減規律;為努力的效用,滿足邊際成本遞增規律。為精神效用轉換為物質效用的系數; 為努力轉換為物質效用的系數。為銷售人員的合法純收入(扣除費用後); 為銷售人員道德失范事件i獲得的利益;為道德失范事件i被發現的概率;為道德失范事件i被發現的罰金;為努力程度,包括時間、體力、精力等的付出;為銷售人員當前的精神價值,以的百分比表示;為道德失范事件i被發現的精神損失。 2、銷售人員職業道德的評價要素 銷售人員除了要遵守 「愛國守法、明禮誠信、團結友善、勤儉自強、敬業奉獻」社會主義基本道德規范外,還要根據銷售工作的職業特點,遵守一些特殊的道德規范。 英國學者羅斯提出的顯要義務理論指出,企業在營銷活動中要承擔六種「顯要義務」(即在一定時間一定環境中人們自認為合理的行為):誠實、感恩、公正、行善、自我完善和不作惡。筆者認為,用誠實、守信、公正、良知四個要素來評價銷售人員在精神方面表現出來的道德水平,或者說精神效用的水平,是比較恰當的。誠實,就是忠誠老實,不講假話;守信,就是信守諾言,說話算數,講信譽,重信用,履行自己應承擔的義務;公正就是按照同一標准和同一原則辦事;良知,就是要符合社會對一個成員最起碼的文明要求。 物質方面的評價要素是各種有形的、無形的資源。 3、銷售人員職業道德的評價准則 判斷銷售人員是否符合職業道德的主要依據是西方學者提出的道義論、功利論及相稱理論。道義論是從某行為背後的動機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性。功利論是從行為引起的後果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性,即某行為能否為最大多數人帶來最大的利益及最大的幸福來判斷行為的道德性。相稱理論是從行為的目的、手段和後果來判斷某行為是否符合道德。動機是行為決策的出發點,手段是指為實現某行為的方式和方法,後果是指行為引起的結果。銷售人員在物質方面的道德水平主要由行為的後果來評價,在精神方面的道德水平主要由行為的動機、手段來評價。
E. 銷售員的職業道德要求
職業要求:賣出商品
道德要求:不坑爹
職業道德要求:在不坑爹的情況下賣出更多的商品。
F. 請簡述銷售的道德規范
簡述銷售的道德規范
就企業內部而言,它主要是指企業各職能部門協調統一、共同以市場營銷觀念即「以消費者為中心」作為行為規范,要求「全員」統一認識,樹立長遠利益觀念。就企業相互之間而言,市場營銷規范主要是約束企業共同遵守等價交換,平等競爭,保證市場統一性等市場准則,保障市場經營秩序。
就企業與國家和社會關系而言,市場營銷道德規范主要是要求企業營銷活動合乎國家法律、政策,不僅要滿足消費者需要,而且要符合消費者自身和整個社會的長遠利益。如抵制有害需求,保護自然環境等。同時要求統籌兼顧,維護職工、企業和國家的正當經濟利益。市場營銷道德規范是對國家相關經濟政策法規的補充,通常與一定的文化背景和一定的生產力水平相對應,具有相對獨立性、利益性、變換性等特點。
G. 市場營銷的職業道德
1.通曉業務,優質服務。營銷人員要博學多才,業務嫻熟;要牢固樹專立服務至上的營銷理念;要善於屬收集信息、把握市場行情;要靈活運用各種促銷手段,拉近與客戶的距離,成功進行溝通;要熟悉經銷商品的性能,主動准確地傳達商品信息;要為顧客排憂解難,滿足他們的特殊要求。
2.平等互惠,誠信無欺。這是營銷工作者最基本的行為准則。營銷工作者在工作中不要耍手腕,不坑蒙消費者,不擅自壓價或變相提價;要恪守營銷承諾,決不圖一時之利損害企業信譽。
3.當好參謀,指導消費。營銷是生產者與消費者之間的媒介和橋梁,營銷工作者要在與消費者的溝通中,了解不同對象的不同需求,引導消費者接受新的消費觀念。同時,又將消費者需求信息傳達給生產者,以幫助企業改進和調整生產。
4.公私分明,廉潔奉公。生產者往往賦予營銷工作者一定的職權,營銷人員應經得起利益的誘惑,不賺取規定之外的私利,不進行轉手倒賣等各種謀私活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