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發展階段
Ⅰ 立法學上立法的三個階段:立法准備、從法案到法、立法完善,那個階段決定法律質量
從法案到法。
立法准備是籌備階段,主要是輔助工作;立法完善是後續階段,是對了部已生效的法律作的局部修正。從法案到法是將規則從草案到上升為正式法律,是立法的核心工作,這一階段決定法的質量。
Ⅱ 國外教育立法經歷了哪幾個發展階段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一階段是從1817 年至19 世紀末。1817 年朱利安在他的《比較教育的研究計劃與初步意見 》這本小冊子中,第一個提出了「比較教育」和「比較教育學」的概念而被譽為「比較教育之父」,因此,1817 年就成為比較教育正式誕生之時。在比較教育發展第一階段使用的主要研究方法,是派遣到國外考察,寫成描述和評論性報告書,以達到教育借鑒的目的。這一階段還是比較教育的「初創時期」,其研究重點,是把各種描述性資料進行分類編目並加以比較 。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二階段是 20 世紀上半葉的時期。比較教育的重點從單純地、無批判地借鑒外國的教育經驗轉向對 決定各國教育制度的主要因素進行分析,以探求改革本國教育的途徑。所以有人稱這一階段為「因素分析時代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學者康德爾、漢斯、施奈德等人都主要採用了歷史學的方法來研究比較教育。 然而這種占支配地位的歷史法,大部分是以傳統的歷史觀為依據而進行的宏觀研究,探討各國教育制度「為什 么是那樣」的理由和因素。它是一種「借用」的方法,幾乎沒有利用社會科學的見解、概念和研究成果。因此 ,這一階段的比較教育研究仍然存在較大局限性,其研究方法比較單一,缺乏多元的科學方法來進行研究。
比較教育發展的第三階段從20 世紀50年代開始直到現在。60年代以後,比較教育的研究逐漸脫離過去以歷史——因素法為主的研究,而引進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的 多種研究方法,所以有人稱這一時期為社會科學方法時代。 在這一階段,隨著生產和科技的進一步發展,比較教育在研究方法上出現了多方面探索的新形勢,不僅「 引進」各種方法,而且出現了自搞一套比較教育特有研究方法的局面,因而形成了方法上百家爭鳴的繁榮局面。
Ⅲ 立法准備階段分為幾個環節
立法准備階段可以分為兩個環節:
1、對於某一類事項、某一類社會關系,國家權利機關研究那一階段是否納入法規調整的范圍;
2、對於已初步決定納入法規調整的事項,如何擬就最初的法規文字。
Ⅳ 建設法律,法規,規章立法程序包括哪四個階段
提出立法動議,立法委員會審核討論,提交認得等機關通過,發布
Ⅳ 我國社會主義立法經歷了哪些階段
當代中國立法走過了50多年的歷程。這50多年,是中國數千年舊式立法逐漸走向終結並向新的立法逐漸過渡的年代。
一、矛盾的開端 二、跌入低谷 三、新的轉折 四、 基本經驗
可參考:http://news.xinhuanet.com/ziliao/2003-08/21/content_1038032_4.htm
願你認識到更多哦~
Ⅵ 建國後安全生產立法工作 各個階段的特徵
第一階段:建國前夕到1957年間。
口號: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通過的《共同綱領》中,明確地宣布:「公私企業一般實行8小時至10小時工作制」;「保護女工的特殊利益」;「實行工礦檢查制度,以改進工礦的安全和衛生設備」。
特徵:一些新的管理方法不斷產生和確立,如「五同時」原則、安全生產責任制度、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制度、安全教育培訓制度,大大推進了安全生產管理工作的開展,有力地促進了勞動生產率的提高,是我國安全生產管理事業建立和全面振興時期。
第二階段:1958年至1965年間。在此階段安全生產工作出現了一段時期的滑坡。
口號:安全生產「五項規定」
特徵:1958年至1966年,雖然經過了三年自然災害,但是安全生立法工作並沒有停止,特別是1963年國務院發布的《關於加強企業生產中安全工作的幾項規定》中,確立了安全生產責任制,解決了安全技術措施計劃,完善了安全生產教育,確定了安全生產定期檢查和嚴肅傷亡事故的調查和處理等內容。這為以後我們抓安全生產的管理工作提供了法律依據。
在第二階段中,有「滑坡」,也有發展,經歷了一個從滑坡到恢復到發展的過程。
第三階段:1966年至1978年間。
口號:「一不怕苦,二不怕死」
特徵:1966年到1976年,是「文化大革命」期間,安全生產產立法工作是空白,執法工作也停止了,法制建設出現了停滯和倒退。
第四階段:1978年至1992年間。
口號:「管生產必須管安全」原則、「三同時」原則、「五同時」原則、「三不放過」原則等
特徵:隨著思想上、政治上的撥亂反正,中共中央十一屆三中全會確定把工作方針重點轉移到建設四個現代化上來,對國民經濟實行「調整、改革、整頓、提高」的方針,安全生產管理工作也進入了全面整頓和恢復發展時期,安全生產各項工作開始逐步走向正軌,重申繼續切實貫徹《國務院關於加強企業生產中安全工作的幾項規定》和「三大規程」等一批安全方面的法規。同時國家也陸續頒布一些安全方面的專項法規。
第五階段:完善時期(1991年至今)
口號:「企業負責,行業管理、國家監察、群眾監督」,「各級政府和各個部門的領導幹部首先要提高對安全生間的認識,抓重點,抓責任,抓基礎工作,進行綜合治理」,「統一思想,加強管理狠抓落實,把安全生產工作中心轉到預防為主上來」等。
特徵:
1、強調始終堅持「安全第一,預防為主」的安全生產發展目標;
2、加強安全生產法制建設
3、加強政府對安全生產工作的領導
4、落實企業的安全生產責任
5、國家監察
6、加強宣傳和教育,提高安全生產意識
Ⅶ 人民代表大會立法機制變化歷程
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符合我國人民民主專政、具有中國特色的政權組織形式,是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它由人民革命直接創造產生,反映了我國國家的性質,代表了我國國家生活的全面,決定國家的其他制度,是我國國家力量的源泉。
1954年第一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第一次會議召開,至今已經五十年。人大制度萌芽於二十世紀二十年代,經過艱苦奮斗,長期探索,終於走上了蓬勃發展的道路,極大地推進和保障了我國社會主義事業的發展。
一、從一切權力歸農會到一切權力屬於人民是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根據我國人民革命根據地政權建設的長期經驗和建國後五年的經驗,並參照前蘇聯和一些人民民主國家的經驗建立的。在我國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產生了農民協會、罷工工人代表大會。大大推動了第一次國內革命戰爭的發展。毛澤東當時指出:「地主權力既倒,農會便成了惟一的權力機關,真正辦到了人們所謂『一切權力歸農會』,如海員罷工……上海香港兩處的大罷工所表現的力量,就可知工業無產階級在中國革命中所處的地位的重要」。這時產生的組織形式可說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萌芽。
在第二次革命戰爭時期,毛澤東曾指出,根據地建立了工農兵代表會,應當使代表會或代表大會發揮作用。1931年在江西瑞金召開了第一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中華蘇維埃共和國憲法大綱,宣布成立中華蘇維埃共和國。1934年召開了第二次全國工農兵代表大會,通過修正憲法大綱,規定中華蘇維埃共和國的最高政權為全國工農兵蘇維埃代表大會,閉會期間中央執行委員會為最高政權機關,其下設人民委員會,處理日常事務。這可說是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雛形,在革命斗爭中起了巨大的作用。
在抗日戰爭時期,由於形勢的變化,民族矛盾成為主要矛盾,各革命根據地建立了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的政權,它是一切贊成抗日又贊成民主的政權,它與第二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的工農民主專政又有區別。它的組織形式是各級參議會,根據《陝甘寧邊區各級參議會組織條例》的規定,「邊區各級參議會,為邊區各級之人民代表機關」。毛澤東在陝甘寧邊區參議會上發表了演說,指出「參議會的目的,只有一個,就是要打倒日本帝國主義,建立新民主主義的中國」。這一政權組織形式促進了根據地的建設和抗日戰爭的勝利。
在第三次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在解放區出現了人民代表會議,毛澤東指出這「是一項極可寶貴的經驗……這樣的人民代表會議一經建立,就應當成為當地的人民的權力機關」。這種政權組織形式在進行土地改革和取得解放戰爭的勝利中發揮了重要的作用。
1949年9月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第一屆全體會議通過《中國人民政治協商會議共同綱領》,規定國家最高政權機關為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召開以前,由中國人民政治仂商會議全體會議執行全國人民代表大會的職權。從1949年到1954年我國經過各項社會改革、國民經濟的恢復和抗美援朝的勝利,各地先後進行了選舉,召開了人民代表會議或人民代表大會,召開全國人大會議的條件已成熟。1954年9月15日第一屆全國人大第一次會議召開,通過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憲法》,規定:「中華人民共和國的一切權力屬於人民,人民行使權力的機關是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這樣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正式確定在全國實行,成為我國的根本政治制度。可見,它是在我國長期革命和建設中產生的,是來之不易的,是我國人民的偉大創造。
二。1982年憲法加強和完善國家權力機關及其他國家機關是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發展的新階段1954年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在全國建立以後,在我國社會主義建設中發揮了重要作用,但不久由於「左」的錯誤思想影響,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破壞,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基本停開。粉碎「四人幫」以後,各級人大陸續召開,特別是1982年第五屆全國人大第五次會議通過頒布了現行憲法,1982年憲法總結了1954年以來的經驗教訓,系統全面地加強和完善了國家權力機關的建設,使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進入一個新階段。這一制度的加強和完善主要表現在:(一)適當擴大全國人大常委會的職權是加強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重大舉措和有效辦法。我國地廣人多,全國人大代表人數不宜太少,但人數多了,又不便於開展工作。所以1982年憲法將原來屬於全國人大的一部分職權,交由它的常委會行使,這樣就有力地加強了全國人大常委會,同時也加強了全國人大。如全國人大和它的常委會行使國家立法權,全國人大常委會有權制定和修改除應當由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以外的其他法律,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對全國人大制定的法律進行部分補充和修改,但不得同該法律的基本原則相抵觸,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審查和批准國民經濟和社會發展計劃、國家預算在執行過程中必須作的部分調整方案,在全國人大閉會期間,根據國務院總理的提名,決定部長、委員會主任、審計長、秘書長的人選,全國人大常委會組成人員不得擔任國家行政機關、審判機關和檢察機關的職務。
(二)加強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組織,使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的經常性工作,能得到更好處理。如增設了法律委員會、財政經濟委員會、教育科學文化衛生委員會、外事委員會等專門委員會,各專門委員會在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領導下,研究、審議和擬定有關議案。全國人大常委會委員長、副委員長。秘書長組成委員長會議,這就能及時地處理全國人大常委會的重要日常工作。全國人大常委會還設有工作機構,各司其職。
(三)恢復建立國家主席和副主席、設立國家中央軍事委員會,規定國家領導人員連續任職不得超過兩屆,國務院實行總理負責制,取消了領導職務終身制。規定了共產黨須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進一步完善了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規定了「一個國家,兩種制度」等內容。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更加完善。
(四)規定中央和地方的國家機構職權劃分,遵循在中央的統一領導下,充分發揮地方的主動性、積極性的原則。加強了地方政權的建設,縣級以上的地方各級人大設立常委會。省、直轄市的人大和它的常委會有權制定和頒布地方性法規,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實行首長負責制,設立鄉政權。
三。憲法增寫鄧小平理論、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依法治國等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注入新的活力1982年憲法頒布以來,我國的社會經濟情況發生了巨大變化,社會主義建設事業日益發展,幾次黨的代表大會提出許多新的理論觀點和重大的方針政策,1982年憲法也經歷了幾次部分修改,增寫了許多新的內容,使現行憲法更加完善,也為我國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活動注人了新的活力,促進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蓬勃發展。
(一)鄧小平理論是馬克思列寧主義,毛澤東思想的繼承和發展,是改革開放時期的馬克思主義,是與時俱進的中國化的馬克思主義,這一理論寫入憲法,就規定了它在國家中的法律地位,說明它是國家的指導思想,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地方各級人大機關都要以這一理論為指針,這就使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活動方向更加明確,更加符合改革開放的精神。人民代表大會的立法、監督、決定重大問題和任命等各項工作也更加符合這一指針。所以鄧小平理論寫入憲法,對於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有著重大的理論意義和現實意義。
(二)增寫實行和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鄧小平同志指出:「計劃多一點還是市場多一點,不是社會主義和資本主義的本質區別。計劃經濟不等於社會主義,資本主義也有計劃:市場經濟不等於資本主義,社會主義也有市場。。這就從根本上解除了人們長期將計劃經濟作為社會主義的特徵和優點的問題的思想束縛,使思想上獲得一次大解放。1993年修改憲法時,將」國家實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1999年修改憲法時又將」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寫入憲法序言。使憲法更為完善,憲法在這里為人民代表大會的活動提出了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重要任務,要堅持和完善公有制為主體、多種所有制經濟共同發展的基本經濟制度,同時要鼓勵、支持和引導作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重要組成部分的個體、私營等非公有制經濟的發展,並依法實行監督和管理等。為了實現這些任務,人民代表大會必須加強經濟立法,特別是有關發展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方面的法律,為不斷解放生產力和擴大開放,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和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提供強有力的法律保證。
(三)增寫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內容。總結建國後的經驗,特別是「文化大革命」的教訓,我國現行憲法規定了社會主義法制原則,規定憲法「是我國的根本法,具有最高法律效力。全國各族人民……都必須以憲法為根本的活動准則」:「國家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和尊嚴」,「任何組織或者個人都不得有超越憲法和法律的特權」,「一切違反憲法和法律的行為,必須予以追究」。由於憲法的規定,我國的法治得到加強,無法可依的情況基本改變。由於我國經濟的迅速發展,廣大群眾的迫切要求,1999年修改憲法,在第五條增加了一款:「中華人民共和國實行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使我國的法治進入一個新的里程碑。這就要求人民代表大會進一步加強立法工作、監督工作,各級政府要依法行政,司法機關要依法審判,保持司法公正。憲法頒布以來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大量法律,省級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大批地方性法規,還加強了執法檢查和幹部述職、評議工作。現在我國社會主義的法律體系基本形成,各級人大的工作十分活躍,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得到蓬勃發展。
四、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為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提出重要的指針黨的十六大報告指出:「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最根本的是要把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起來。」這是我國近年來建設社會主義政治文明的重要經驗,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根本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民主和資本主義民主的本質區別。人民代表大會制度是社會主義民主的核心和根本體現,它正是以上述經驗和要求作為自己工作的重要指針,因而得到蓬勃的發展。
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的根本保證,也是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根本保證。要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就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人民代表大會也只有接受黨的政治思想和方針政策的領導,堅持黨的基本路線,依照法定程序將黨的意志上升為國家意志,任免國家機關負責人員,在工作中緊密依靠黨的領導,才能使人民代表大會的工作沿著黨指引的方向不斷前進,才能使它的工作符合實際,得到廣大人民的支持。
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也是發展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必由之路。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業,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的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的制度化、法律化。人民代表大會的任務首先是制定法律、法規,將黨和人民的意志變成國家的意志,監督各級人民政府和司法機關貫徹、執行,使全國人民都能遵守它。其次,人民代表大會要嚴格依法對各項重要問題和事項作出決定和決議,才能保證這些決定和決議的正確性和可行性。所以這些年來人民代表大會制度的發展,又是和堅持依法治國分不開的。
Ⅷ 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形成和發展,大致經歷了哪幾個階段
第一階段:孕育階段(1978年到1997年)
在這一階段,依法治國方略雖然尚未提出版,但「十權六字方針」的提出和憲法及一系列重要法律的修訂出台,清晰闡釋了依法治國的基本精神,社會主義法制體系開始形成,這為依法治國方略的形成奠定了思想基礎和制度基礎。
第二階段:形成和發展階段(1997年到2012年)
在這一階段,依法治國方略的正式確立,有力推動了法治觀念的普及,指引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的形成,促進了法治政府建設和司法體制改革,我國法治建設在立法、行政、司法等各個領域都取得了重大進展和顯著成就。
第三階段:完善階段(2012年至今)
我國依法治國基本方略提出、發展和完善的歷史經驗表明,黨的堅強領導是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最本質的特徵,是堅定不移走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道路、不斷推進社會主義法治建設最根本的保證。把黨的領導貫徹到依法治國的全過程和各方面,是我國社會主義法治建設的一條基本經驗。
Ⅸ 從立法建議到立法公布要經過哪幾個階段
一般要經過立項-草擬-審議-公布等四個階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