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理念和法律權威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的核心要求,也是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前提。
B. 現代法治的基本理念,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基本內容是:
[1]、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
[2]公平正義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價值取向;
[3]尊重和保障人權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原則;
[4]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根本要求; [5] 監督制約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機制; [6]自由平等是社會主義法治的理想和尺度。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建立在馬克思主義理論基礎上的、反映和指導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實踐的現代法治理念。它既有包容一切先進的法治理念的進步性,又有立足現實、強調歷史發展階段的具體性。忽略其進步性,容易導致遷就人治的現實傾向;忽略其具體性,則容易導致超越現實可能性的空想或思想混亂。
C. 如何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
法律治國,為什麼要法治,法治的重要性,首先要明確這,法治才能保障國家有效運轉,符合國家的性質,各個職業都能有所遵循,人民的權益能得到保障,法律的制度要符合實際情況,並隨著情況和時間進行修改。
D. 如何正確樹立法治理念及維護法律權威
建議去問律師
E. 圍繞樹立法治觀念,尊重法律權威,敬畏生命,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方面討論,寫出自身體會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的內涵包括三個方面:(1)任何公民,不分民族、種族、性別、職業、內家庭出身、容宗教信仰、教育程度、財產狀況、居住期限,都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也都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2)公民的合法權益都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對違法行為一律依法予以追究,決不允許任何違法犯罪分子逍遙法外;(3)在法律面前,不允許任何公民享有法律以外的特權,任何人不得強迫任何公民承擔法律以外的義務,不得使公民受到法律以外的懲罰
適用: 1、任何公民一律平等地享有憲法和法律規定的權利,平等地履行憲法和法律所規定的義務;2、任何公民的合法權益一律平等地受到保護;3、任何人違法犯罪,都應受到法律的制裁,任何公民沒有超越法律之外的特權。
F.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和法治思維的什麼
樹立和維護法律權威,是社會主義法治理論和法治思維的必然要求
G. 樹立法治理念維護法律權威 作文
這種事最好到網路是作業幫欄目去提問因為那裡會有人幫你這里是法律法規欄目
H. 如何樹立法律的權威性
要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加強憲法和法律實施,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維護社會公平正義,維護社會主義法制的統一、尊嚴、權威。推進依法行政。深化司法體制改革,優化司法職權配置,規范司法行為,建設公正高效權威的社會主義司法制度,保證審判機關、檢察機關依法獨立公正地行使審判權、檢察權。
依法治國必須樹立法律權威.
一是必須增強法律意識。法律是國家制定,反映社會公眾意志和共同利益,並由國家強制力保障實施的行為規范。當人們看到法律一詞時,首先應當想到其神聖和庄嚴。在「五五」普法活動中,應當把普法的重點放在培養和增強法律意識上,通過法制宣傳教育使法律至上的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根植於人們的靈魂深處。在廣大民眾、特別是各級領導幹部頭腦里樹立法律至上的觀念,使法律在人們心目中享有崇高威望、具有高度信仰和普遍認同,形成人人尊重法律、服從法律、維護法律的良好社會氛圍。
二是必須崇尚法律思維。思維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的反應,是人腦對客觀事物經過思慮判斷得出對客觀事物的認識。在私人決策或公共決策過程中,與思維有關的方式主要有政治思維、經濟思維、法律思維和道德思維,不同的人有不同的思維方式,不同的思維方式有不同的標准,不同的思維標准會得出不同的認識結論。在法治社會中,要求人們在分析解決問題和作出決策時,要首選法律思維方式,即以合法性標准作為分析、判斷和處理問題的方式。當法律思維與政治、經濟、道德思維發生矛盾時,應當以法律思維作為基準性思維,在合法性思維范圍內盡可能地考慮政治、經濟、道德效果的最大化。
三是必須重視法律權威。樹立法律權威是構建和諧社會的一項浩大的社會系統工程,必須由黨委政府主導和實施。因此,各級黨委政府必須把樹立法律權威作為一項長期戰略任務來抓,列入經濟社會發展的總體規劃,明確相關部門做好樹立法律權威工作的責任,充分發揮職能部門在樹立法律權威工作中的作用。對樹立法律權威工作,要做到有組織領導,有目標任務,有方法要求,有檢驗標准,有保障措施。要動員社會各層面和廣大公民積極參與到樹立法律權威的工作中去,滲透到社會的各個層面,觸動社會的每一個份子,使樹立法律權威這一社會系統工程盡早構建起來,為和諧社會建設打好法治基礎。
四是必須牢固樹立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體現社會主義法治內在要求的一系列觀念、信念、理想和價值的集合體,是指導和調整社會主義立法、執法、司法、守法和法律監督的方針和原則。把握社會主義法治理念,必須從中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出發,立足於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民主政治發展的時代要求,以科學發展觀和社會主義和諧社會思想為指導,深刻地認識社會主義法治的內在要求、精神實質和基本規律,系統地反映符合中國國情和人類法治文明發展方向的核心觀念、基本信念和價值取向。改革開放後,我國建立起了各種各樣的法律制度。但值得注意的是,當制度建設在量上有了驚人積累後,法律權威的缺失卻構成了目前制約法治進展與水平的關鍵性問題。制度的構建必須要有理念支撐。推進現代法治,既要重視制度構建與制度創新,更要注意發掘、培植與發展法治理念。理念是推動法治進步的一種內在的、隱性的但非常巨大的動力。法治的實現與否,關鍵不在於法律制度表層的建構,而是依賴於人們的自然習性和逐步養成的法治理念。樹立法治理念必將對我國法治建設產生非常深遠的影響。
3、不斷強化執法機關執法的公正性。法律的生命力在於公正執行,公正執法是樹立法律權威觀念的重要手段,也是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保障,為此要做 到這樣幾點:一是要有法可依。要以科學發展觀為指導,根據形勢發展的需求,及時對法律進行立、改、廢,滿足社會對法律全面、切實與適時的要求。立法要立「良法」,堅持以人為本的原則,反映人民根本利益,體現便民、快捷和效益,創造人人可用法、事事可依法、處處可見法的法律氛圍;二是要有法必依。一方面要幫助公眾自覺用法,依法解決糾紛,表達訴求,維護權益。同時強化執法者的法律操守,做到依法決策、依法行政、依法管理、依法辦事。另一方面,要完善法律服務和違法追究機制,既為有法必依提供便利的外部環境,又體現法律不放縱任何違法行為的威懾性,引導整個社會邁入有法必依的軌道;三是要執法必公。加快法治政府建設,積極推行政務公開、執法責任制、執法公示制、執法過錯責任制和執法督察制,使執法機關嚴格按照法定的權責和程序行使職權。四是要違法必究。要在全社會強化法律面前人人平等、法律至上的現代法治理念和制度,消除「權大於法」、「法不責眾」、「不知者無罪」等陳舊觀念。
I. 如何增強法治觀念,樹立法律權威
(一)全民法治觀念的培育是法治社會建設的先決條件。法治觀念反映出社會成員對法律的信任和依賴程度,影響著法律規范轉化為現實制度的范圍及程度,決定著一個國家法律制度建設的進程及成效。加強全社會的法治觀念,用法律來保障、推進法治社會建設的進程,讓全體社會成員都能夠在法治觀念的指引下積極參與到改革中並能夠分享改革的紅利,既是改革進一步深化和改革成果得以鞏固的內在要求,也是社會主義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求。
(二)法治觀念深入民心是法治社會建設的根基。法治在本質上是「法律至上」之治,根基在於全民守法。法治的直接目標是規范公民的行為、管理社會事務、維持正常的社會生活秩序,終極目標是保護公民自由、平等、公正等基本的政治權利。人民是依法治國的主體和力量源泉,增強全民法治觀念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通過健全普法宣傳教育機制,深入開展法治宣傳教育,能夠引導全民自覺守法、遇事找法、解決問題靠法;能夠引導全民強化道德觀念和法治意識,將法律制度內化於心,逐步形成崇法守信的社會風尚,為社會主義法治社會的建設打下牢固的根基。
(三)法治觀念是建設法治國家對公民的基本要求。國家的法治化,既要有公民社會的參與,又不能脫離社會的法治化。法治觀念不僅僅是執政黨和政府的信念,同時應該成為全體公民的信念;不僅應該融於執政黨依法執政和政府依法行政的實踐中,也同時應該融於每一個國民的生活方式和行為方式中。法治社會建設的現實需要是在廣大人民群眾中普及法治精神,喚起民眾對法治的認同,讓民眾真切地感受到公平正義就在身邊,讓法律銘刻在每個人的心裡;只有每個公民都自覺遵紀守法,才能真正實現法治社會。
(四)樹立法治觀念,讓法治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利器。在社會主義法治道路的進程中,應當推進多層次、多領域的依法治理,讓法治精神滲透到社會生活的方方面面,讓法律成為化解社會矛盾的終極武器,這是法治社會的基本內涵。在法治社會建設過程中,要發揮法治的引領和保障作用,運用法治思維和法治方式解決社會矛盾和問題,加強法治基礎建設,創新立體化社會治安防控體系,提高平安建設現代化水平,為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治體系、社會主義法治國家作出更大貢獻。
(五)樹立法治觀念,讓公共法律服務體系成為法治社會建設的助推劑。完備的法律服務體系是全面推進依法治國的必備要素。法治社會建設需要完善公共法律服務網路、整合公共法律服務資源、拓展公共法律服務領域,不斷提高公共法律服務能力和水平,讓廣大群眾感受到「法律在我身邊」,逐步建立「有事找律師、有事找法官」的法律自信,在遇到法律問題或權利受到侵害時能夠獲得及時有效的法律幫助。在社會主義法治觀念培育的過程中應當讓廣大群眾更加深刻體會到法治社會建設「為了人民、依靠人民、造福人民、保護人民」的精神,讓人們普遍感知法律,促進全民尊法、信法、守法、用法,贏得廣大群眾對依法治省的擁護和支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