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生態法學

生態法學

發布時間: 2022-01-11 01:51:40

㈠ 生態學對環境法學基本概念的理解所產生的影響

生態學又稱生態哲學,是一門綜合的交叉的新型的學科。它對許多自然學科和社會學科都有其指導作用。

㈡ 急求生態法律制度的基本原則

法律的基本原則,即法律的基本規范和准則,既是立法的基本規范和准則,又是守法、執法和法律監督的基本規范和准則。
因為法律的基本原則,是法律所規范的事物與行為的內在規律及客觀要求的法律體現。通過立法設定具體法律規范的目的,是保障其所規范的事物和行為能按其自身的發展規律和客觀要求順利推進。所以,無論立法、守法、執法或法律監督都是不能違背基本法律原則的。
綠色循環經濟的立法原則:
(一)生態系統方式原則。
所謂生態系統方式,即遵循生態系統運動發展規律、綜合運用自然科學和社會科學成果,通過法律的、行政的、經濟的管理手段對生態經濟社會復合大系統運動發育過程進行系統的、綜合的、全過程管理的方式。循環經濟法制所要規范建設的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是由經濟系統的經濟再生產過程、社會系統的人口再生產過程、和生態系統的環境資源再生產過程復合而成的,輕視任何一個生產過程,都會導致系統功能的破壞。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總的目標任務和基本要求,就是要通過完善立法、加強執法、自覺守法和法律監督,規范、調整、保障經濟再生產、人口再生產和環境資源再生產之間的平衡、協調與穩定持續發展;就是要本著生態系統方式原則的要求,完善經濟再生產規范、人口再生產規范和環境資源再生產規范,建立約束人口、資源、環境協調持續發展的執法、守法和法律監督機制,以保障循環經濟建設的順利進行和健康發展。
(二)生態資本的綠色核算原則。
生態資本的價值形態,一是直接表現為經濟再生產的生產要素(土地、礦藏、森林、水、風力等自然資源),二是表現為消納、分解、轉化生產消費所產生的廢棄物的能力,三是表現為滿足生物繁衍存續的環境質量和環境承載能力,四是表現為滿足人類美學休閑等舒適性需求的生態服務功能。根據公認的生態資本理論和綠色財富觀,生態資本應與創造性資本和人力資本一樣列入社會總財富的核算范圍,建立綠色國民經濟核算制度,資源有償使用制度和生態補償制度。循環經濟法律對此應設定明確規范,並作為法制創新和體制創新的重點和亮點來加快推行步伐。
(三)國家宏觀調控原則。
循環經濟盡管是現代市場經濟條件下的新型經濟發展模式,但一方面市場經濟本身需要國家的宏觀調控,另一方面發展循環經濟所要克服的「外部效應」和「公地悲劇」,單靠市場價值規律的作用是無能為力的。庇古外部效應理論認為,社會邊際成本收益與私人邊際成本收益背離時,則市場往往失靈,市場機制無法發揮調節資源配置的作用。傳統經濟模式下,一方面部分企業耗竭性地開發利用資源,粗放經營生產的污染廢棄物又直排環境,造成生態破壞,將大量生產成本轉移給社會,造成「負外部性」,實際上是私人發財,社會買單;另一方面江河流域上游的生態建設、環境保護的大量投入卻得不到應有的回報,所產出的生態效益被流域下游的人們無償享用,形成生產成本的「正外部性」。對這樣的顯失公平現象,市場也是束手無策的。因此需要依靠國家法律的宏觀調控規范的強制干預。比如通過對造成負外部性的生產經營者徵收產品稅、資源稅和排污費來限制、約束、矯正其行為;給產生正外部性的生態建設的投入者以國家補貼,以鼓勵其擴大再生產;對流域下游的生態效益受益者則徵收生態補償稅。這樣,通過征稅征費和補貼的經濟調控手段,將外部效應內部化,實現企業邊際成本收益最低與社會邊際成本收益最優的雙贏和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的協調和諧。
在傳統經濟模式下,土地、礦藏、森林、河流、海洋、野生動植物等生態環境資源雖經憲法和法律確定屬於國家所有(法律規定屬於集體所有的除外),但除了土地等少數資源以外,對於這種所有權中的佔有權、處分權、經營權、受益權的取得和行使並無明確規定,實際上所有權規范是模糊不清的。在經濟實踐中這種所有權毫無排他功能,導致環境資源的過渡開發,造成公地悲劇。因此,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一項主要任務,就是要通過法制創新,根據「外部效應」原理和「公地悲劇」原理,建立受益者補償、排污者付費、開發利用者有償的生態補償制度和環境資源的有償利用制度,形成完備的循環經濟宏觀調控法律規范體系。當前,我國正處於循環經濟建設的初始階段,要在完善現有立法的基礎上,綜合運用行政規劃,行政管理及財政、物價、金融、稅收等各種規范措施,規范區域經濟布局,調整產業結構,優化資源配置,讓循環經濟建設盡快走上法制軌道。
(四)環境公平原則。
所謂環境公平原則,是自然生態系統生態平衡規律的法律體現。循環經濟法所規范的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要穩定協調可持續發展,基本前提是保障系統的生態平衡,環境公平則是保障生態平衡的基本法律准則。其具體要求是:第一,完善人與其他生物種群之間的平等、協調與和諧的法律規范,包括:①除人工養殖栽培的禽畜和經濟作物外,非經嚴格的法律程序,不得自由開發利用野生生物資源;②賦予珍稀野生生物的相關權利,如法定的生存發展權、生命健康權、受保護權等等;③設定珍貴稀有野生生物法定權利代理制度,由相關主管機關,或相關主管機關委託的公民和法人或其他組織充當其權利代理人,等等。人類既具社會屬性,又具自然屬性。作為自然屬性的人,是完全與其他生物種群平等的;作為社會屬性的人,則應該更加理性地從過去一味追求支配、征服、奴役其他生物種群,以滿足人類需求所造成的惡果中吸取教訓,更應該覺悟到人類與其他生物平等和諧相處對於自身永續發展的必要意義,自覺充當其道德代言人和權利代理人。第二,完善各類不同區域的經濟主體公平享用生態環境權益的法律規范。生態環境資源的價值本來是統一的、客觀的,但其使用價值卻存在著極大的差異。首先,在其使用價值的表現形式上,一種是以生產資料的物質形態直接作為生產要素轉化為產品,如土地、礦藏、森林、水及各種生物資源;另一種是直接滿足人類自存消費需求,和舒適性休閑生活需求的生態服務功能,如氣候、空氣、水、陽光及環境容量等。由於各區域所處地理條件和科技文化水平的差異,形成了生態環境資源使用價值實現程度的差異,流域上游往往生態建設投入多,生態價值存量大,而相關主體可支配使用的生態價值卻不如下游多;下游往往仗著優越的地理條件,便捷的交通優勢,可充分利用現代科學技術開發利用自然資源,享用上游生態環境保護建設所取得的涵養水源、調節氣候等豐富的生態資源價值。在過去長期存在經濟外部性和公地悲劇的情形下,這種差距愈演愈烈,顯然有失公平。循環經濟法制的公平原則要求通過對生態環境資源進行統一定價和受益者付費,污染者補償等生態資本核算制度的推行,來保障不同區域的主體公平地享用環境權益。第三,確定享用生態環境權益的各類主體公平承擔保護生態環境、維護生態平衡責任的法律制度。首先,要通過補充、完善憲法和法律,確定國家機關、地方各級人民政府、公民、法人和其他組織的相關法定義務。其次,通過循環經濟立法,確立與完善各級人民政府規范、管理、調控、協調、服務循環經濟建設的行政規范體系。再次,要通過循環經濟立法,確立與完善生產者責任延伸制度,規范企業對產品生命周期全過程負責的行為。此外,還要通過循環經濟立法,確立消費者對消費產生的各類廢棄物的集中回收處理的義務和責任,包括自覺繳納相關處理費用與將廢棄物送繳指定地點的義務和責任。
(六)公眾參與原則。
公眾參與原則要求每一個社會成員不僅要自覺地履行法定的保護生態環境,促進生態平衡和環境經濟雙贏的義務,而且要主動地投入循環經濟建設的行列。所以循環經濟法律在賦予社會主體享有環境權利的同時,要確定其參與循環經濟建設的義務,包括堅持綠色消費、節約資源的義務,積極宣傳、弘揚生態文明的義務,各盡所能做好有關循環經濟建設力所能及的工作的義務,等等。除此之外,公眾參與原則的重要方面,還要求每一社會主體履行好循環經濟法律實施中的民主監督職責,主要是監督政府及其相關部門依法推進循環經濟建設,也要監督各經濟主體依法經營、節約資源、保護環境,還要監督司法機關和行政監察機關依法懲處和及時矯正嚴重違反循環經濟法律的行為。循環經濟法制建設的任務,就是要建立這樣一種公眾廣泛參與的立法、守法、執法和法律監督的良性運行機制。
(七)環境經濟雙贏的原則。
環境經濟雙贏原則是生態經濟社會復合系統全面協調可持續發展的內在本質要求。具體指循環經濟法律規范要能有效地保障和約束政府決策、規劃、新擴改的每項建設項目,及各市場經濟主體的每一項投入和所有經營行為都合符環境效益、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相統一的要求,都有利於生態資源的循環再生和永續利用,都有利於生態平衡和經濟繁榮。

㈢ 我是讀法學本科的,可以報生態學研究生嗎

當然可以.研究生考試人人平等.
如果你完全沒學過生態,那用1年左右,好好准備,如果是很好的大學,一年有點懸,不過也要看自己的效率了.
買什麼書要看你考哪個學校了,那個學校的生態學專業會給你指定明確准備書目的,網上就能查.
在書店不一定能買到,不能買到的就到學校相應院系圖書館去買.
我不學生物,這個不能給你確切答案,愛莫能助了^^

㈣ 環境與資源保護法學屬於法律碩士還是法學碩士非法學專業的學生能報嗎

法學碩士,本科非法學專業的不能報考
你可以考法律碩士

㈤ 近年來,關於生態環境方面的法律法規都有哪些

  1. 環境保護法 1989.12.26

  2. 防沙治沙法 2001.8.31

  3. 環境影響評價法2002.10.28

    1. 規劃環境影響評價條例 2009.8.17

  4. 海洋環境保護法回 2013.12.28

  5. 大氣污染防治法答 2000.4.29

  6. 水污染防治法 2008.2.28

    1. 水污染防治法實施細則 2000.3.20

  7. 野生動物保護法 2009.8.27

    1. 野生植物保護條例 1996.9.30

  8. 森林法 2009.8.27

    1. 森林法實施條例 2011.1.8

    2. 國務院關於開展全民義務植樹運動的實施辦法 1982.2.27

    3. 森林和野生動物類型自然保護區管理辦法 1985.7.6

  9. 草原法 2013.6.29

  10. 城鄉規劃法 2007.10.28

    1. 城市節約用水管理規定 1988.12.20

    2. 城市綠化條例 2011.1.8

    3. 城市市容和環境衛生管理條例 2011.1.8

    4. 城市供水條例 1994.7.19

    5. 城鎮排水與污水處理條例 2013.10.2


僅供參考。

㈥ 法學和生態保護哪個吃香

哦,這兩個人其實都比較是行叭,個人角度來說我是比較法學會法學,但是有人喜歡香的保護,現在國家很重視他的保護,法學其實也比較重視。

㈦ 生態文明建設的法律法規有哪些

很多呀,首先他們的母法是環保法,水土保持法,水法,土地管理法,基本農田保護法等等都是

㈧ 誰有東北林業大學法學教授劉文燕寫的論文《生態法學的幾種基本觀點》全文

他有

㈨ 生態觀的原理

關於如何概括生態科學所提供的新思想,使它成為人類自然觀的組成部分,國內外學者尚無一致的看法和界定。七十年代,蘇聯東歐和西方學者較多的稱為「生態意識」,也有稱為「生態智慧」、「生態思維」。80年代初,中國學者余謀昌稱之為「生態觀」。他認為生態觀是生態系統的整體觀。「生態觀」這個名稱是合適的,但是不能僅從思維方法上去把握,而應該在更廣泛的自然觀層次上來把握。
生態觀應是人類關於包括人類社會在內的生態系統運動規律的基本認識和基本觀點。這些基本觀點建立在生態科學所提供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規律的基礎上,並在人類-自然全球生態系統層次上進行哲學世界觀的概括,能夠用以指導人類認識和改造自然的基本思想。
生態觀主要包括三個方面的內容,即對生態與環境復雜運動變化規律的認識、生態系統的整體運動規律以及人類在全球生態系統中的地位和作用的認識。
隨著生態學的不斷發展,人類曾經依次具備了關於生物個體的、種群的、群落的以及系統論的幾種生態觀。60年代以來,生態學研究的重點由以生物界為中心轉向了以人類社會為中心,從而開始了生態學與社會科學愈益結合的發展趨勢,因而人類現在又逐步獲得了關於社會經濟的生態經濟觀、關於倫理道德問題的生態倫理觀、關於社會法律問題的生態法學觀、關於社會政治問題的生態政治觀、關於哲學理論問題的生態哲學觀、關於美學問題的生態美學觀等一系列全新的生態觀。各種生態觀的形成,進一步增強了當今時代「生態學化」的趨勢和特點。

㈩ 生態建設方面,法律提倡什麼理念

社會主義生態文明建設新理念的主要內容是:
1、在文化價值觀上,對自然的價值有明確的認識,樹立符合自然生態原則的價值需求、價值規范和價值目標。生態文化、生態意識成為大眾文化意識,生態道德成為普遍道德並具有廣泛的社會影響力。
2、在生產方式上,轉變高生產、高消費、高污染的工業化生產方式,以生態技術為基礎實現社會物質生產的生態化,使生態產業在產業結構中居於主導地位,成為經濟增長的主要源泉。
3、在生活方式上,人們追求的不再是對物質財富的過度享受,而是一種既滿足自身需要又不損害自然生態的生活。人類個體的生活既不損害群體生存的自然環境,也不損害其他物種的繁衍生存。
4、在社會結構上,表現為生態化滲入到社會結構之中,但這只是社會的某些方面而不是整個社會結構發生變化。諸如在社會政策上考慮如何組織好經濟,以便協調人類與自然之間的關系;
5、在制定決策上,使科學家和經濟學家、人文學者對有重大影響的發展戰略決策進行生態效益評估,以期維護人類活動對自然的最小損害並能夠進行一定的生態建設。

熱點內容
打小三要負法律責任嗎 發布:2025-04-29 05:53:16 瀏覽:575
依法治國課外知識競賽試題 發布:2025-04-29 05:50:50 瀏覽:977
2016一級法規真題答案解析 發布:2025-04-29 05:36:36 瀏覽:790
人大立法公文樣式 發布:2025-04-29 05:27:59 瀏覽:990
刑法主體是指 發布:2025-04-29 05:19:58 瀏覽:220
勞動法試用期解僱員工 發布:2025-04-29 05:11:20 瀏覽:489
承銷商法律責任 發布:2025-04-29 05:10:46 瀏覽:182
勞動合同法中的計時工資 發布:2025-04-29 05:05:47 瀏覽:230
成都私人法律顧問費用 發布:2025-04-29 05:05:45 瀏覽:940
社會與法普法欄目劇全集20 發布:2025-04-29 05:04:21 瀏覽:5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