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刻道德經
1. 《太上老子道德經》摩崖石刻,劇記載為金元時期的到家弟子所刻。下列屬於老子思想的是A.仁 B.一切事物都
B老子主張的就是辯證看待事物。
2. 先秦時期石鼓文與石刻書是怎樣演變發展的
除了用甲骨書和青銅書外,古人又有了新的發現,這就是在石頭上刻字。石頭乃天然之物,來源甚廣,又大又重,難於毀棄,刻寫面積大,易於模拓,因此它是一種理想的廉價的書寫材料。於是,人們把石頭也當做書寫材料,甚至將整篇作品或整部著作刻於石上,供人閱讀和拓印。刻在石頭上的文字作品,被稱為「石刻書」。以石為書跨越了漫長的歲月,其中大致包括:石鼓文、碑刻、摩崖文字、石刻經文、玉刻,以及由刻石興起而出現的拓印技術。
石鼓文,也稱「獵碣」或「雍邑刻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石刻文字。石鼓文是在唐代初期發現的,共10枚,分別刻有大篆四言詩一首,共10首,共計718個字。
石鼓文無具體年月,它的內容最早被認為是記敘西周時期第十一代君主周宣王出獵的場面;也有人認為它作於秦惠文王之後,秦始皇之前;還有人認為它是漢代或者魏晉時期的作品。其中「先秦說」被多數人認可。
唐代初期在陝西鳳翔考古挖掘所得的石鼓文,被認為是戰國時期秦國的石鼓。該批石鼓形狀並不規則,底大而平,頂略小而圓,四周刻有文字。石鼓共10個,每個鼓記載文字自9行至15行不等,每行刻有5至7個字。
石鼓上刻有詩歌,其中有一首四言詩歌是歌頌美好的田獵宮囿:吾車既工,吾馬既同;吾車既好,吾馬既寶。詩歌字體是篆書,後人把石鼓上的這種文字稱「石鼓文」。
石鼓文的字體,上承西周銘文,下啟秦代小篆,具有重要的價值。橫豎折筆之處,圓中寓方,轉折處豎畫內收而下行時逐步向下舒展。其勢風骨嶙峋又楚楚風致,確有秦代那股強悍的霸主氣勢。然而更趨於方正豐厚,用筆起止均為藏鋒,圓融渾勁,結體促長伸短,刀稱適中。古茂雄秀,冠絕古今。
石鼓文是集大篆之大成,開小篆之先河,在書法史上起著承前啟後的作用。石鼓文被歷代書家視為習篆書的重要範本,故有「書家第一法則」之稱譽。
石鼓色質灰暗堅硬,表面粗糙,鑿成鼓狀,謂之「碣」。而漢代以後,刻石的形狀由圓柱形變成長方形,表面打光磨平,宜於刻字,稱為「碑」。古時碑長一般一米至五六米不等,通常分上、下兩部分,上部刻有碑名,以龍、虎、飛鳥為飾物,下面刻寫死者的姓氏、生辰,反面有子孫姓名。為防止巨重碑沉陷土中,往往另制一塊長方形或方形的平面石版,依照石碑的寬度和厚度,刻成一個凹入的槽,將碑石嵌入槽中,來增加碑底面積,使石碑不易下沉。鋪在底下的石版稱「碑座」。
唐代大碑或御碑,碑座都刻成一個巨大的贔屓。在贔屓上鑿一個槽,將碑身立植於槽中。贔屓又名霸下,是龍王九子之一,因他力大無比,喜歡負重,後人根據這個神話,用其作為碑座。
石碑用來記載歷史大事,或紀念逝去的人物,以留傳後世。通常豎在紀念地前、建築物的庭院內,或立於墳前。石版立於地上為「碑」,置入墓內為「墓誌」。
除碣、碑石刻之外,也有刻字於崖壁之上的,稱為「摩崖」。大凡名勝古跡,常有古代名人志士的詩文及遊客游興即發之作,題刻於崖壁之上。
5世紀起,許多佛教聖地興起開鑿佛像石窟的風氣,有山西雲岡石窟、河南龍門石窟,及甘肅敦煌石窟,都刻有許多佛教塑像。其中塑像最大,刻文最長的是龍門石窟。在該窟現存的2000多件施主的題名中,約有半數刻於7世紀之前。
龍門山上有大塊摩崖10多處,其中最著名的是唐代書法家褚遂良寫的《伊闕佛龕碑》,這是唐代刻石的名品,此外有《心經》、《涅槃經》,都是初唐時刻寫的精美小楷。
泰山上也有歷代摩崖文字,最著名的有兩處:一處是經石峪的佛經,北齊時所刻;一處是唐玄宗李隆基親筆寫的《紀泰山銘》,這兩處都是大字深刻,氣象雄偉。經文世代相傳,全靠手工抄寫,加上各家經師注釋各異,難免混淆不清。
儒家刻石,主要用以弘揚其學術思想,同時對其他學術的傳播也產生很大影響。後來出現的佛家刻石和道家刻石,它們雖然較儒家刻石稍晚,但在數量與規模上,更顯宏偉。
道家經典的刻石較儒家為晚,以《道德經》為多。唐代以來,《道德經》的石刻至少有8次,最早的於708年刻制,立於河北易州。隨後的道家刻石有:739年立於河北邢台的《道德經》幢,880年立於江蘇焦山的《道德經》幢。
古代玉刻也是古籍的形式之一。在古代,玉也是一種書寫材料,書寫的玉簡長方形的稱「圭」,A形稱「笏」。上等美玉為皇帝專用,次等供臣使用。玉在當時十分珍貴,深受達官貴人青睞,現知最早的有刻文的古玉,出自河南安陽殷墟。其中有一玉符,刻有3字,可能是商代官員的通行證;另一件小玉飾,刻有11字,分兩行書寫,是商王賞賜給臣子雝的。還有玉魚一條,朱文書寫,用以辟邪。玉簡在古代用作封禪王位、祭祀書寫、盟書材料。據說漢高祖封禪所用玉簡上刻有170個隸體字。
盟書是古代天子與諸侯之間、諸侯相互之間及諸侯與士大夫之間為政治利益相互約束,向神盟誓時寫在石上的載辭。盟書又稱「載書」。在古代每遇大事,必舉行集合,訂立公約,對天立誓。盟誓時,先寫載辭,殺牲畜,立盟之後,盟辭一式兩份,一份要保持在專門管理盟誓活動的機構盟府內;另一份埋入地下。春秋後期,奴隸制度動搖,戰事連綿,天子說話失靈,諸侯活動頻繁,盟誓之風大盛。
1965年,在山西候馬晉國都城遺址陸續出土玉簡一批,共數百件。載文最多的為220字左右。據考證,此為春秋時期盟誓活動的「盟書」,被稱為「候馬盟書」。
這是一種特殊的文字記載,它為研究春秋後期奴隸社會向封建社會過渡的階級斗爭,以及了解古代盟誓制度和書法藝術等提供了重要的實物資料。
由於刻石的興起,才出現了拓印技術。石面上所刻的字,都是正面凹入,可先將一張薄紙用礬及白芨水浸泡,貼在刻石的表面;以軟刷將紙刷刀,再輕輕捶打,將紙嵌入銘文的筆畫之內,待紙干後,以細布包裹棉花做成的拓包,蘸以墨汁,將它在紙上均刀捶拓,將紙剝下來,便得到了相同的復本。這一操作過程就叫「拓」。用墨汁者稱「墨拓」,用紅顏料者稱「朱拓」。單張叫「拓片」,裝連起來叫「拓本」。據《隋書·經籍志》的記敘,隋代皇家藏書樓拓石文字,以「卷」為單位,包括秦始皇東巡會稽的石刻一卷,《熹平石經》殘文34卷,《魏三體石經》117卷,並述及梁室所藏石刻文字,在隋時已散佚。表明拓本在隋以前便已經出現了。
一般認為,拓印廣泛使用當在南北朝時期,從《舊唐書·職官志》、《新唐書·百官志》的記載中可以得知,唐代宮廷中還有專司拓印的「搨書手」,如718年,唐代集賢書院就有搨書手6人。現存最早的拓片,一般認為是敦煌發現的唐太宗手寫刻石《溫泉銘》,是654年所拓。敦煌石窟內還有9世紀的拓本《金剛經》,還有歐陽詢的《化度寺碑》等。拓本成為一種圖書類型,後期的主要作用已不再是傳播知識,而是書法藝術藉以流傳的一種特殊類型的圖書,書法愛好者可從拓本中掌握古代著名書法家的技法和藝術。
總之,從先秦開始,上述這些不同形式的石書,經後世不斷發展,更加完善,在古籍發展史上佔有重要地位,並產生了深遠影響。
3. 關於老子寫的道德經
老子據記載曾當過一個類似於圖書管理員一樣的小官
而當時已有例如《黃帝內經》此類的古書
老子在空餘就潛心攻讀,結合自己摸索出了一套思想
後來又到處游說他的思想
後來他要去隱居
按當時守城門的人的要求要寫一本關於他思想的書
於是他就寫了《道德經》並贈送給了守城門的人
再後來他就終身隱居在深山裡。。
全部來自於古人對老子的記載。。。
4. 道德經什麼時候著作
道德經》是中國古代哲學著作。又稱《老子》,被道教作為重要經典收入道藏。共81章,分上、下篇。現在通行本上篇言道,下篇言德。1973年長沙馬王堆漢墓出土的帛書《老子》甲、乙本,上篇為「德篇」,下篇為「道篇」。《道德經》成書於戰國前期,關於《道德經》一書的作者,學術界爭論較大。韓非認為是老聃,司馬遷指出也可能是太史儋,但後來很少有人從後說。學術界一般認為老子就是老聃。現存《老子》的版本,以帛書甲、乙本為最早。此外,還有許多版本流傳 。據統計,石刻14種,以唐太宗時虞世南校寫的石刻《老子》為最古,唐中宗景龍二年(708)易州龍興觀道德經碑次之。唐寫本《老子》殘卷,散見於各地保存的敦煌經卷中,為數頗多。木刻以宋刊《老子道德經河上公章句》為早,商務印書館《四部叢刊》初編有影印本。明《正統道藏》搜集《道德經》本文及漢、魏、唐、宋、金、元、明注本,總計有41種之多。歷代解老、釋老者不下千百家,其中最著名的有:戰國末的韓非《解老》、《喻老》;漢代河上公《老子章句》;魏晉王弼《老子道德經注》、何晏《老子道德論》;唐代強思齊《道德真經玄德纂疏》;宋代道士陳景元《道德真經藏室纂微》、王安石《老子注》(已佚);明代焦竑《老子翼》;清代畢沅《老子道德經考異》;近現代有朱謙之《老子校釋》、高亨《老子正詁》、任繼愈《老子今譯》等。《老子》對後世影響深遠,以它為主,形成了中國歷史上和儒家對立的道家學派。在國際上被譯成多種文字。
5. 北師大天文學院贈送給母校的石刻上刻的什麼字
天道至臨,周行不殆
《莊子·天道十三》中開篇有言:「天道運而無所積,故萬物成」、「夫明白於天地之道者,此謂之大本大宗,與天和者也。」銘文中的「天道」在這里既有「天」、也有「道」,二字合一,即成「天道」。「天」是天文學研究關注的主要對象,「道」則是以老莊為核心的我國傳統哲學的精髓,也是天文學在「問天尋道」的追求中,得出的關於宇宙與大自然的理論性結果。在中國傳統國學中,「天」、「道」、「自然」 是高度濃縮的哲學觀念,而「道」則是我們人類對於外部世界認知的終極追求,「道」也一直在老莊哲學中被賦於了崇高的地位。所以在老子《道德經》中稱:「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同時「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而對於「道」,則是很難用文字定義的,《道德經》第一章開篇就認為:「道可道,非常道。」在其第二十五章中,老子則進一步認為:「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在這一段文字中,我們看到了成為萬物核心的「道」,它先於天地而存在,它「獨立不改、周行不殆」,永恆而無止息。「天」如此,「道」亦如此,「天道」料也應如此。「天道」有如此崇高的地位,它自然也就處於「至臨」的地位。「至」在這里意為「極至」(一如天文學中的「至點」概念),「臨」即是「居高臨下」。「至臨」一詞源於中國國學的另一部經典《周易》中第十九之「臨」卦:「六四,至臨,無咎。象曰:至臨無咎,位當也。」,而且「大亨以正,天之道也。」所以,「天道」正是處於至高無上的有利地位而君臨天下。在我們的這段銘文中,「天道至臨」高度概括了「天道」傲然於世的優越地位,而「周行不殆」也進一步加強肯定了其生生不息、綿綿不絕的特徵。這八個字的銘文同時也隱含地贊美了「天文學」在眾多學科中的核心與崇高地位,同時,也寄期望北師大天文系在今後的歲月里奮力拚搏,在培育天文學人才與學術研究兩方面樹立自己的引領地位而雄視海內,並祝願天文系在五十周年大慶之際,能承先啟後、繼往開來,如「天道」一樣周而復始、永無停息地蓬勃發展下去。
6. 老子道德經幢的老子及《道德經》
老子的《道德經》版本眾多,有130多種。易縣的石刻道德經幢,是校譯老子《道德經》年代最早的重要實物資料,是中國存較好,年代較早,且形體最大的石刻道德經幢。為了便於保護,1986年河北省文物局撥專款,在其上建四角碑亭一座,2001年上半年又重修了碑亭。 李唐一朝,「內用黃老,外示儒術」,成為國家政治基石。據《資冶通鑒》記載,在唐朝的幾代皇帝中,唐玄宗李隆基尤崇道教,對老子傳下來的五千言《道德經》也分外隆遇:開元21年,親自對道德經予以注釋,頒布全國,命各州縣鐫刻,供人誦讀;開元25年正月,又在朝中「首置玄學博士」,每年都像科舉中的明經科一樣考試,推崇以老子《道德經》為宗首的道家學說。也就是在「置玄學博士」的第二年,易州刺史田仁琬「奉敕令」建造並豎立了這座道德經幢。
田仁琬曾做過5年易州刺史,開元28年2月遷官新疆。他在易州任期內,「簡而能斷,布政優優,化人成俗」,當他調離時,當地官民傷心而泣。田仁琬調走8個月後,即公元740年10月,易州官民經請示朝廷恩准,特立《田仁琬德政碑》(立於保定古蓮花池)以紀念其政名官聲。書寫者蘇靈芝是唐開元、天寶年間著名書法家,陝西武功人,公元750年前後,曾任易州錄事參軍。其筆力遒勁端莊,飄逸中不失勁美,堪與同時代書法大師北海李邕和平原太守顏真卿相媲美,被歐陽修譽為「唐代著名寫碑手」。當時有人評論蘇氏書法「視北海(李邕)則加庄,視太守(真卿)又多雋」,後世則稱他「兼具顏筋柳骨而自成一家」,可見其書法造詣已臻化境。蘇靈芝書法傳世作品並不多,但他寫的易州《鐵像頌碑》、 《夢真容敕碑》、 《田仁琬德政碑》及范陽《憫忠寺寶塔頌》等碑文,歷來被稱為精品,已全部列為國家級文物。 經幢高約七米,以亭覆庇,由頂、身、座三部分組成,八面棱形,分為三截。一至七面,陰刻楷書《道德經》原文及玄宗皇帝對《道德經》的逐句注釋。第一面開頭陽刻篆書「大唐開元聖文神武皇帝注道德經一部」十六個大字,每個字高十點三公分,寬十一點二公分。第八面上部,書寫「大唐開元二十七年,歲在單閼月中南呂五日乙丑,皇五從弟中散大夫使持節邢州諸軍事守邢州刺史上柱國質建」句。第八面的中部,為大宋端拱元年(九八八年)邢州軍事柱國何纘撰文、盧華書撰、李思順鐫刻的「重修邢州龍興觀道德經台記」。第八面的下部,為清道光十八年(一八三八年)十月師段圻觀所寫之《記》並民國二十八年(一九三九年)邢台縣縣長苗作新為募資修台建亭事所寫之《記》。
7. 道德經石刻掛在院子里可以嗎
道德經石刻掛在院子里事實上一般應該可以。
8. 《道德經》與《德道經》有什麼區別和聯系
《道德經》與《德道經》區別為:時代不同來源、不同、順序不同。《道德經》與《德道經》都包含《德經》和《道經》,都是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一、時代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2、《德道經》:《德道經》是近代中央編譯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圖書。
二、來源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由春秋時期的老子(李耳)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
2、《德道經》:《德道經》由熊春錦先生以馬王堆漢墓帛書甲本為底本,以帛書乙本和郭店楚簡出土的竹簡本為校本,廣泛考證石刻本、河上公本、龍興碑本、王弼本等之優劣,查證原貌,澄清流弊,恢復了《老子》「德經」為上「道經」為下的原旨,編纂翻譯而成的書籍。
三、順序不同
1、《道德經》:《道德經》的順序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
2、《德道經》:《德道經》的順序為上篇《德經》、下篇《道經》。
(8)石刻道德經擴展閱讀
《道德經》主要論述「道」與「德」:「道」不僅是宇宙之道、自然之道,也是個體修行即修道的方法;「德」不是通常以為的道德或德行,而是修道者所應必備的特殊的世界觀、方法論以及為人處世之方法。
老子的本意,是要教給人修道的方法,德是基礎,道是德的升華。沒有德的基礎,為人處世、治家、治國,很可能都失敗,就沒有能力去「修道」。
所以修「德」是為修道創造良好的外部環境,這可能也是人所共需的;修道者更需要擁有寧靜的心境、超脫的人生,這也缺「德」不可。《道德經》德經部分,在經文中佔了很大部分,這是修道的基礎。
9. 樓觀台,大道希夷是源於道德經哪一章
1、「大道希夷」,典出老子《道德經》第十四章。
曰:「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按任法融大師解釋:「大道本是純粹、素樸、無色之元氣,又是清靜、自然、無形之虛空。故以目視而無色可見,是真色無色;以耳聽而無聲可聞,是謂大音希聲;用手捉摸而無物可得,是謂大象無形。」
2、白話:看它看不見,把它叫做「夷」;聽它聽不到,把它叫做「希」;摸它摸不到,把它叫做「微」。這三者的形狀無從追究,它們原本就渾然而為一。它的上面既不顯得光明亮堂;它的下面也不顯得陰暗晦澀,無頭無緒、延綿不絕卻又不可稱名,一切運動都又回復到無形無象的狀態。
這就是沒有形狀的形狀,不見物體的形象,這就是「惚恍」。迎著它,看不見它的前頭,跟著它,也看不見它的後頭。把握著早已存在的「道」,來駕馭現實存在的具體事物。能認識、了解宇宙的初始,這就叫做認識「道」的規律。
(9)石刻道德經擴展閱讀
賞析
超脫於具體事物之上的「道」,與現實世界的萬事萬物有著根本的不同。它沒有具體的形狀,看不見,聽不到,摸不著,它無邊無際地無古無今地存在著,時隱時現,難以命名。「道」不是普通意義的物,是沒有形體可見的東西。
在此,老子用經驗世界的一些概念對它加以解釋,然後又一一否定,反襯出「道」的深微奧秘之處。但是「道」的普遍規律自古以來就支配著現實世界的具體事物,要認識和把握現實存在的個別事物,就必須把握「道」的運動規律,認識「道」的普遍原理。
理想中的「聖人」能夠掌握自古以固存的支配物質世界運動變化的規律,可以駕馭現實存在,這是因為他悟出了「道」性。
參考資料
網路-《道德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