法治的核心是法的至上性
『壹』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法制」與「法治」都是法律文化中的重要內容,都是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的產物。其中,「法制」是法律制度的簡稱,「法治」則是一種與「人治」相對應的治理社會的理論、原則、理念和方法。簡而言之,法制是一種社會制度,屬於法律文化中的器物層面;法治是一種社會意識,屬於法律文化中的觀念層面。與鄉規民約、民俗風情、倫理道德等非正式的社會規范相比,法制是一種正式的、相對穩定的、制度化的社會規范。法治與人治則是相對立的兩種法律文化,前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規則(主要是法律形式的規則)的普適性、穩定性和權威性;後者的核心是強調社會治理主體的自覺性、能動性和權變性。雖然法律也是由人來制定的,而且法治也不排斥人的能動性,但從法律的制定、執行到修改都必須按照法律本身制定的規則,人的能動性只能在法律規定的范圍內發揮作用,而不能超越法律,這正是法治內在的本質要求。
法治與人治這兩種治理社會的理念曾經在古希臘同時並存。柏拉圖曾經熱烈主張的「賢人政治」實際上就是人治。他的基本立場是人治優於法治。他認為,如果一個國家的統治者不是哲學家,則法治要比人治好。然而法治只能稱為「第二等好的」的政治,終究不如賢人政治好。亞里士多德在批評柏拉圖的人治論的基礎上建立起法治論。他明確指出:「法治應當優於一人之治」。應當說,西方社會的法治傳統發軔於亞里士多德的法治論。不過,在亞里士多德所處的奴隸社會里的法治和現代西方社會的法治顯然不是一回事,奴隸連人身自由都沒有,更遑論在法律面前與奴隸主平等了。根據英國法學家戴雪對於法治的經典定義,法治包括以下三個方面的內容:「第一,法律具有超越也包括政府的廣泛裁量權在內的任何專制權力的至高無上的權威;第二,任何公民都必須服從在一般法院里實施的國家一般法律;第三,權力不是建立在抽象的憲法性文件上,而是建立在法院的實際判決上。」顯然,這樣的法治只能是啟蒙運動以來逐漸形成的。
在法律產生之前,當然也就沒有法制,更不會有法治,調節、制約人們社會行為的是風俗習慣、倫理道德,這樣的社會只能是人治社會。只有在人類文明發展到一定階段之後,尤其是國家出現之後,法律才產生。但是,法制的產生,並不意味著法治的誕生。作為一種社會制度,法制並不必然地排斥人治,法制既可以與法治相結合,也可以與人治相結合。當法制與人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二位的,政府權威(在封建社會就是皇權)是第一位的,法律制度是為人治理念服務的。在那裡,調節國家行為的主要是政府權威,調節民間行為的主要是道德權威,法律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當法制與法治相結合時,法律權威是第一位的,是一種超越所有權威,包括政府權威、道德權威在內的社會權威,法律成了所有社會群體、社會個人的行為准則。在那裡,政府權威源於法律權威,服從法律權威,道德權威只是起一種補充和輔助的作用。在法治社會里,法律權威源於大多數社會成員對法律的「合法性」的認同。所謂合法性,是指人們對法律或規則或制度的一種態度,是對有關規則的產生或有關規則制定者及其權威的判斷。正如英國法學家阿蒂亞所說的那樣,「只有當人們認為有某種道義上的義務遵守法律時,人們才有可能遵守法律。」所以,法治社會不僅是法治意識與法律制度相結合的產物,往往也是與民主制度相結合的產物
『貳』 社會主義的法制核心是什麼
社會主義的法制核心是有法必依
社會主義法制的基本要求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版必嚴,違法必究」。權
四方面是相互聯系、相互制約的有機整體。有法可依是前提,有法必依是核心,執法必嚴是關鍵,違法必究是保障。
(2)法治的核心是法的至上性擴展閱讀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黨的領導,五個方面相輔相成,體現了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
依法治國的基本內涵:
①人民民主。這是依法治國的基礎。
②法制完備。這是依法治國的重要標志。
③樹立憲法法律權威。這是依法治國的必然要求。
④依法執政。這是依法治國的關鍵。
執法為民
這是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特徵。
執法為民的內涵:以人為本;保障人權;文明執法。要以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把實現好、維護好、發展好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政法工作的根本出發點和落腳點,在各項政法工作中真正做到以人為本、執法為民,切實保障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
『叄』 1、為什麼說憲法至上是法律至上的核心
憲法是公民自由之保障,是公民權利之源泉。
全國人大五屆五次會議通過憲法修正案,擴大了人民民主,對公民的自由和權利作了充分、切實和明確的規定。1999年全國人大九屆二次會議再次對憲法進行修改,確立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基本方略。這些修改從不同角度完善了憲法的基本功能,即規定並保障公民權利,授予並控制國家權力。對憲法功能的這些修改闡釋,充分表達了一個政黨治國和保障公民權利的重要理念,這就是憲法至上。
憲法從根本原則、根本任務和根本制度上全面規范了法治國家最基本的社會制度和國家制度,規范了個人和組織的根本活動准則,具有最高的法律效力。憲法作為根本法和母法,還是其他立法活動的最高法律依據,任何法律、法規必須遵循憲法而產生,無論是維護社會穩定、保障社會秩序,還是規范經濟秩序,都不能違背憲法的基本准則。這是憲法至上的根本所在。
在現代社會,任何公民都是憲政下的公民,任何組織和個人都不能剝奪公民依據憲法所享有的權利,政府也必須通過國家權力保障公民的憲法權利。公民可以依據憲法防範行政機關濫用國家權力可能產生的不法侵犯。行政機關如果不依法行政,公民權利受到侵害後提起行政訴訟的基本依據,就是公民所擁有的憲法權利。公民權利和國家權力之間的這種對立統一關系,最終會形成國家權力和公民權利互相協調、平衡發展的格局。這是憲政文明和憲法至上的又一重要體現。
『肆』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是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的核心和精髓:堅持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
胡錦濤總書記在首都各界紀念憲法公布施行二十周年大會上的講話中說:「黨的領導是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根本保證,人民當家作主是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本質要求,依法治國是黨領導人民治理國家的基本方略。」
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的有機統一,反映了我國社會主義國體和政體的特點和要求。我們只有全面把握這一核心理念,才能理解社會主義法治的本質內涵。
(4)法治的核心是法的至上性擴展閱讀
社會主義法治系統的科學性:
社會主義法治理念以馬克思主義為指導,吸收借鑒國內外法治的思想精髓和人類法治文明的優秀成果,總結我國法治建設經驗教訓;
從現階段基本國情出發,科學回答了「什麼是社會主義法治國家」和「怎麼樣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這一重大理論和實踐問題,體現了民族性與時代性的現實結合,是科學、先進的理念。在內容構成上,社會主義法治理念是一個科學的有機統一體。
「依法治國、執法為民、公平正義、服務大局和黨的領導」這五大內容,從不同方面反映和規定了社會主義法治,明確了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本質要求、價值追求、重要使命和根本保證,每個方面環環相扣,相輔相成,構成一個科學有機的整體。
『伍』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制的核心內容是: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執法必究。
『陸』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什麼
社會主義法治的核心內容是依法治國。
社會主義法治所反映的民主是與社會主義緊密聯系的社會主義民主,是確保人民當家作主的民主,是在人民內部實行民主和對人民的敵人實行專政的民主。民主原則是社會主義法治的一項基本原則,社會主義法的一切規范都貫徹社會主義民主的精神。
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庄嚴地、詳盡地規定了人民的各項民主權利;司法機關堅決地、切實有效地依法保護廣大人民的民主權利,並對破壞、侵犯廣大人民民主權利的敵對分子依法制裁。
另一方面,社會主義法律,又是依靠廣大人民制定,依靠廣大人民執行,依靠廣大人民監督,依靠廣大人民遵守的。一句話,社會主義民主是社會主義法治的基礎,社會主義法治又是社會主義民主的保障。
健全社會主義法治的基本要求是:
1、在共產黨領導下不斷完備社會主義法律,切實做到有法可依,以鞏固和發展有利於無產階級和人民大眾的社會關系和社會秩序。
2、堅持法制統一的原則,最高國家權力機關頒布的憲法具有最高法律的效力,一切法律、行政法規以及地方性法規都不得與憲法相抵觸。
3、確立依法行使國家權力的原則。所有國家機關及其工作人員必須按照憲法、法律或有關法規規定的職權范圍,依法行使職權。
4、堅持公民在法律面前一律平等的原則。一切國家機關工作人員和公民都必須嚴格遵守法律,任何人都不得享有不受法律約束的特權。
『柒』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A.權力的保障性與權力的制約性 B.法的存在 C.法的正義性 D.法的至上性
a 權利保障與權力制約
『捌』 法治的核心是什麼
法制最核心的我認為首先法要合情合理。要符合人們的心理。比如殺人償命,在中國就是合版情合理的。以前我們權說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知識分子看中的是有法可依,但在我看來重要的是執法必嚴才是最重要的。有法可依說的是面子工程。但是實質上關鍵點在於執法必嚴和違法必究。那麼建立一支獨立的審判隊伍,建立一支能夠有道德甚至道德高尚的執法和審判隊伍又尤為關鍵。所以,最終的結論是法制的核心在於人治,人治的核心在於道德。沒有道德的人是不可能有法治的。
『玖』 中國古代法家大治"的核心是法律至上嗎
古代法家的法治是不包括皇帝的,皇帝犯法,不與庶民同罪。而現代是王在法下,總統犯法,與平民同罪。古代法治是統治的手段,而且往往流於酷吏統治,就如秦始皇之暴政,這種法治總是人亡政息,法治總是變成刑治,以刑法壓制人民,法律成為酷吏手裡發財的工具,給錢就輕判或不判釋放這樣就偏離了法治的本來面目。只有人民自己立法,人民用法律來保護自己的天賦人權,使權力服從於法律,才有真正的法治。
「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此之謂大治」,只是一種理想,卻是不能實現的。法律的制定者是人民,人民就可以約束君,而法律的制定者是君,則無法約束。韓非子就說過賞罰二柄是君之利器,絕不可授予人,授予人則受制於人,君必獨掌大權,君才成其為君,要不就是會有奸臣篡位,如田齊代姜。這就是慎到所說的勢。君不把懲罰權授予人(也不可能授予),則無人可以約束君,如此則君臣上下貴賤皆從法,只是一句空話。所以古代法治主要是「法」與「勢」的內在矛盾,使其註定成不了真正的法治。
『拾』 法治的核心是權利的保障性與權利的制約性嗎
不是,依法治國是法治的核心,有法可依是法制的前提,執法必嚴是法制的關鍵,違法必究是法制的保障。黨和法治的關系是法治建設的核心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