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仁智禮
❶ 道,德,仁,義,禮,法(說的是什麼)
其實早在魯迅之前兩千年,庄門後學就已反復預言,顛倒淆亂價值序列,必將導致「人與人相食」。
《老子》三十八章:「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五十七章:「法令滋彰,盜賊多有。」
魯迅《狂人日記》:「我翻開歷史一查,這歷史沒有年代,歪歪斜斜的每頁上都寫著『仁義道德』四個字。我橫豎睡不著,仔細看了半夜,才從字縫里看出字來,滿本都寫著兩個字是『吃人』。」
老聃闡明的道家價值序列「道德仁義」,意為「道↘德↘仁↘義」。魯迅批判的儒家價值序列「仁義道德」,意為「仁義=道德」。
價值序列不同,個體的人生取向,群體的制度建構,也就迥然不同。
道家認為,「道」生萬物,萬物之「德」,無不得之於道,所以「道」是第一價值,「德」是第二價值。唯有天賦真德,才有先天的終極依據。「仁」、「義」、「禮」、「法」都是後天的、人為的次要價值,沒有先天的終極依據。因此以「仁義禮法」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有價值障礙,也有制度防範。天下萬物,包括人類,甚至聖人、聖君,都不可能盡知「天道」,因此任何人都不可能「替天行道」。自居「替天行道」,就是「代大匠斫」(《老子》七十四章)。
儒家把第三價值「仁」拔高為第一價值,把第四價值「義」拔高為第二價值,而把第一價值「道」降為第三價值,把第二價值「德」降為第四價值。認為「仁義」即「道德」,「不仁義」即「不道德」,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儒家祖師孔子主張「克己復禮為仁」,把第五價值「禮」也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符合「禮」即符合「仁義道德」,違背「禮」即違背「仁義道德」。於是君主以「仁義禮」之名,行悖「道」、喪「德」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儒家「王道」,幻想「替天行道」的「仁義」聖君一出,就能天下大治。實際情形卻永遠是《老子》預言的「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
儒家並未拔高第六價值「法」,而以「仁義禮」貶抑「法」。然而儒家分支法家以「法」貶抑「仁義禮」,而把「法」拔高為第一價值,認為「王法=天道」,符合「王法」即符合「天道」,同樣抽空了「道」、「德」的獨立價值,取消了「道」、「德」的至高價值。於是君主以「王法」之名,行違背「天道」之實,就不再有價值障礙,也不再有制度防範。法家「霸道」,幻想「代大匠斫」的「王法」聖君一出
❷ 老子說道德仁義禮,為什麼沒說到法
老子講的是無為而治,道法自然。
孔子講的是仁義禮智信
前兩種思想:我版個人覺得這更是一種人格權
而所謂的法,我認為這是小到家 大到國需要使用的一種標准
所以 應該是屬於上訴兩者之上的存在,老子跟孔子都比較強調自身,而法反而是對公眾的。
❸ 仁義禮智信每個字代表什麼意思
1、仁:仁者,人人心德也。心德就是良心,良心即是天理,乃推己及人意也。
2、義:義者,宜也,則因時制宜,因地制宜,因人制宜之意也。所當做就做,不該做就不做。見得思義,不因果濫取不義之財物。
3、禮:禮者,說文:禮,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釋名:禮,體也,得其事證也,人事之儀則也。進退周旋得其體,乃是正人身之法也。
4、智:智者,知也,無所不知也。明白是非、曲直、邪正、真妄,即人發為是非之心,文理密察,是為智也。
5、信:信者,信字從人言,言非曰,乃有定之文也,以今之概念定義可解為「學說」、「思想」。信與知對立,知宜者唯宜以行,不知宜者從他人言而信,進而守禮以近仁。
(3)道德仁智禮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的構成和發展
孔子曾將「智仁勇」稱為「三達德」,又將「仁義禮」組成一個系統,曰:「仁者人(愛人)也,親親為大;義者宜也,尊賢為大;親親之殺,尊賢之等,禮所生焉。」 仁以愛人為核心,義以尊賢為核心,禮就是對仁和義的具體規定。
孟子在仁義禮之外加入「智」,構成四德或四端,曰:「仁之實事親(親親)是也;義之實從兄(尊長)是也;禮之實節文斯二者是也;智之實,知斯二者弗去(背離)是也。」 「性善說」,曰:「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惻隱之心,仁也;羞惡之心,義也;恭敬之心,禮也;是非之心,智也。仁義禮智,非由外鑠我也,我固有之也,弗思耳矣。」 (《孟子·告子上》)
董仲舒又加入「信」,並將仁義禮智信說成是與天地長久的經常法則(「常道」),號「正常」。 曰:「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賢良對策》)。
參考資料來源:網路-仁義禮智信溫良恭儉讓
❹ 仁義禮智信是什麼意思
1、「仁」:以人為本,人性關懷。
「仁」的基本含義就是孔子所說的「愛人」,孟子所說的「惻隱之心」、「不忍之心」,用今天的話來說,就是人對於同類生命的基本同情和關懷。
提倡「仁」的道德,就是要以人為本,把人當作人來對待,就是在確認自己是人的同時也承認他人是人,而人與人在天命之性和生命價值上是平等的。
2、「義」:公平正義,堅守原則。
「義」本來含義是適宜。作為倫理學范疇的「義」,是指一個社會里公認為適宜的、應該的道德行為准則。「義」的原則往往也會以法律的形式體現出來,所以也是一定社會的法律前提。
3、「禮」:恭敬尊重,禮儀文明。
古代所謂「禮」是一系列程式化、儀文化規則,內容十分龐雜,既包括國家的典章制度,也包括宗教儀式、社會習俗、禮儀規范。
在封建時代,禮的許多具體內容,實際上強化著上下尊卑的封建等級觀念,但是禮維護社會秩序和穩定,促進人對人的恭敬與尊重,協調人際關系和睦,倡導言談舉止的文明禮貌,這些功能和作用,當代社會也仍然需要。
4、「智」:崇尚知識,追求真理。
「智」通常又寫作「知」,既作動詞指認知,又作名詞指知識、智慧。儒家把「智」列為「五常」之一,認為追求知識,增長聰明智慧,也是人生一個重要的價值取向,體現了對於知識和智慧的尊重。
儒家相信,人有認識事物的能力,而任何事物都是可以被認識的。世界上只有尚未被人類所認識的事物,而沒有不可以被人所認識的事物。掌握知識並善於思考的人,就可能成為「智者」。「智者」不僅知識豐富,而且聰明智慧。
5、「信」:忠於職責,誠實守信。
所謂「信」,即誠信,意思是對自己的承諾過的事情負責任。儒家把誠信作為人的基本道德,孔子說與人交往要「言而有信」,治理國家要「敬事而信」。君子應當言行一致,誠實篤信。
(4)道德仁智禮擴展閱讀
「仁義禮智信」是中國古代儒家歸納的五個最基本的倫理道德范疇。早在先秦時代,儒家先哲就已經分別對仁、義、禮、智、信的內涵作了深入具體的闡發。到了漢代,董仲舒將它們合在一起,稱之為「五常」。
從此,「五常」往往與「三綱」合稱為「三綱五常」,成為中國古代統治者維護當時等級制度和社會秩序的基本道德准則。
漢以後,歷代儒家人物根據不同時期社會和思想發展的需要,對「仁義禮智信」作出自己的闡釋和發揮,其具體內容不斷豐富而復雜,其中確有不少思想糟粕,有些內容在現實生活中產生的實際效果,按照今天的道德標准來看,斥之為「吃人」也並不過分。
「仁義禮智信」作為中國古人歸納的五個高度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名稱,仍然具有永恆的、普泛的意義和價值。
這是因為:一方面,在漫長的歷史發展過程中,「仁義禮智信」的具體內涵中已積淀了中華民族許多優良道德傳統,具有普遍意義,其中不少內容,如「己所不欲,勿施於人」,早已被公認為人類普遍的道德准則。
另一方面,「仁義禮智信」的表述,作為概括和抽象的道德范疇形式,也是中國傳統文化一份極其珍貴的遺產,可以說是中華民族傳統倫理道德的「品牌」。
在當代中國社會道德文明和核心價值觀的建構過程中,仍然可以借用「仁義禮智信」的形式,吸取其精華,賦予體現時代精神的新內容,建構具有鮮明中國特色、為老百姓喜聞樂見的倫理道德范疇體系。
「仁義禮智信」深厚的歷史文化淵源,有利於在社會民眾心理上樹立起對於共同道德信念的權威感和歸屬感。「仁義禮智信」高度概括而又極其簡潔鮮明的語言形式,也非常適合於道德教育和宣傳。
❺ 忠孝仁智禮義信是什麼意思
忠:本義是指人在祭祀時要保持肅穆恭敬的態度。後來,引申為人要忠於君主及國家等多種含義,一般特指為「忠君愛國」。
孝,就是孝敬父母,尊老敬賢。「百善孝為先」,中國的孝文化源遠流長,在傳統文化佔有重要之地,不忠不孝之徒不能立於天地之間。最典型的當屬「二十四孝」的故事。
仁,就是仁愛,以人為本,富有愛心。仁的核心,就是要以人為本,一切從關懷人、愛護人、發展人的目標出發,使這個國家民族達到和諧的最佳狀態。
義,就是堅持正義,保持節操。義的本義是合乎道德的行為或道理,捨生取義表明為了重信義可以犧牲生命。
禮,就是注重禮儀,尊重他人。「禮」初始的意思是舉行儀禮,祭神求福。用珍貴的器物祭祀,表示對「天」的感謝和尊重。禮的核心就是「尊重」二字。
智,就是智慧,聰明,通曉天地之道、深明人世之理的人,成為智者。「智」首先體現的就是個人的能力。
信,就是誠信守法,一諾千金。一個說話言不由衷、言行不一的人,肯定不是重「信」的。孔子將「信「作為「仁」的重要體現,是賢者必備的品德。
(5)道德仁智禮擴展閱讀
三綱五常是中國儒家倫理文化中的重要思想,儒教通過三綱五常的教化來維護社會的倫理道德、政治制度。
三綱即《禮緯·含文嘉》中說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也就是所謂的「君臣義」、「父子親」、「夫婦順」。
五常所倡導的「仁、義、禮、智、信」,都是正能量。
三綱、五常兩詞,出自於西漢董仲舒的《春秋繁露》一書,但作為一種道德原則、規范的內容,它淵源於先秦時期的孔子。
孔子曾提出了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和仁義禮智等倫理道德觀念。孟子進而提出「父子有親,君臣有義,夫婦有別,長幼有序,朋友有信」的「五倫」道德規范。董仲舒按照他的「貴陽而賤陰」的陽尊陰卑理論,對五倫觀念作了進一步的發揮,提出了三綱原理和五常之道。
董仲舒認為,在人倫關系中,君臣、父子、夫妻存在著天定的、永恆不變的主從關系:君為主、臣為從;父為主,子為從;夫為主,妻為從。即所謂的「君為臣綱,父為子綱,夫為妻綱」這三綱。董仲舒又認為,仁、義、禮、智、信五常之道則是處理君臣、父子、夫妻、上下尊卑關系的基本法則,治國者應該給予足夠的重視。
三綱五常之說,起於董仲舒,完成於朱熹,但是董仲舒沒有將「三綱」和「五常」並提連稱,首次並提連稱的是東漢後期的經學家馬融。這種並提連稱意味著封建思想家終於把封建綱紀和處理這種綱紀的道德原則結合為一體,構成了一個完整的政治倫理道德體系。
宋朝時期,「朱熹發展天理說,把「三綱五常」與「天理」聯結在一起,他認為三綱、五常是天理的展開,是「天理」體現於社會規范的當然的產物,是永恆不變的協調社會關系的妙葯」,至此,朱熹的「理一分殊」論便成為社會生活秩序的規范了。
❻ 道德仁義禮智信恥是什麼意思
引用一篇
為避免被惡人利用來阻礙道行,故不貼出處。
失道而後德(4)
四、皮與毛:道德仁義的親密關系
「故失道而後失德,失德而後失仁,失仁而後失義,失義而後失禮。」
這四句,《老子》帛書和通行本都沒有每句「而後」後面的「失」字,筆者是根據韓非
子在其「解老篇」中的引文補訂的。差了這4個「失」字,這四句的意思離原意就已是「失之千里」了。
坊間眾多注家將這四句串解為:大道喪失以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以後才有仁愛,仁愛喪失以後才有正義,正義喪失以後才有禮節。通行本《老子》里,河上公對此有注雲:言道衰而德化生也;言德衰而仁愛現也;言仁衰而分義明也;言義衰而施禮聘,行玉帛。這就是對著訛脫的文字想當然了。
我們在前面已經提到,老子並不反對仁義禮,而且講過「孔德之容,唯道是從」,講的就是德以道生,道以德彰。德和道是兩個緊密相連的概念,怎麼可能會有這樣相互抵牾的表述:「大道喪失之後才有德行,德行喪失之後才有仁愛……」。
當然,道、德、仁、義、禮,有其環環相扣的緊密關系。按韓非子的說法就是:「道者,德之功。功有實而實有光;仁者,德之光。光有澤而澤有事;義者,仁之事。事有禮而禮有文;禮者,義之文。」翻譯成白話就是:德,就是道的功效;功效有一定的實際內容,而實際內容帶有一定的思想光彩;仁,就是德的光彩。光彩有一定的色澤,可色澤也反映出一定的事情;義,就是關於仁的事情。辦事有一定的禮節,而禮節也有一定的規章;禮,就是義的規章制度。
所以,老子說,失去了道以後,也就失去了德;失去了德以後,也就失去了仁;失去了仁以後,也就失去了義;失去了義以後,也就失去了禮。
有個成語叫「皮之不存,毛將附焉」。大意講是皮都沒有了,毛往哪裡依附呢?比喻事物失去了藉以生存的基礎,就不能存在。我們可以以此類推:道是德的「皮」,德是仁的「皮」,仁是義的「皮」,義是禮的「皮」。道都沒有了,德往哪裡依附呢?德沒有了,仁往哪裡依附呢?仁沒有了,義往哪裡依附呢?義沒有了,禮往哪裡依附呢?
「夫失禮者,忠信之泊也,而亂之首也」。
通行本這一句作「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非常不好理解。一般的人都把它視為下一句「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的對文。但很難解釋清楚。「前識者」與「禮」不成對應,「道之華」與「忠信之泊」也不成對應。按坊間的翻譯,「禮是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也是禍亂的開端」,這與我們慣常對「禮」的定義、印象是很有偏差的。「禮者,所以貌情也。」「禮者,外節之所以諭內也。」如果硬要將禮解釋成「內心忠誠淡薄的表現」,那這樣的禮,只能是虛偽的禮。
筆者在清人魏源的《老子本義》一書中查到此句的一個註解。魏源引汪仲伊雲:「夫」字單以虛詞發端,老子無此句法。上下篇但雲「夫唯」,不單雲「夫」也。「夫」乃「失」之誤。「失禮者」四句,與「前識」句對文見義,於上文「失仁」、「失義」,亦意脈相通。魏源感嘆道,「汪君言是也」。
發現「夫」為「失」的誤植後,此句語義就豁然開朗了。失去了禮以後,忠和信就日以衰薄了。成為禍亂的開端。
「前識者,道之華也,而愚之首也。」
上一句語義搞清楚了,這一句也就好解釋了。「前識者」並非眾多注家所言的「先知先覺者,有先見之明者」。而是前面所言的「失德」、「失仁」、「失義」、「失禮」,這些都是失去了道之實(朴實),處道之華(浮華),也是愚昧的開端。
「是以大丈夫居其厚而不居其泊,居其實而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有人說「大丈夫」之「大」,在此謂其智之大也。筆者認為,大丈夫一語,應是老子的有感而發,做人要厚道啊。老子雲:智慧很高的人,立身於淳厚而不立身於輕薄,立身於朴實而不立身於浮華。這樣的高人懂得捨去那輕薄和浮華,擁抱這淳厚與朴實。
當然,這樣的高人也就是上德之人,可以臻至無為而無不為的境界。這樣的高人,對於吾輩而言,那是高山仰止,景行行止。高,實在是高啊。
❼ 仁智禮德.義這句話有么
意思:侍奉長輩老人要懂得孝敬,身處下位要懂得恭順;用盡全力勤懇勞作,才能踐行做人的道德大義。
出處:出自唐朝李世民撰寫的《帝范》。
原文節選:夫人者國之先,國者君之本。人主之體,如山嶽焉,高峻而不動;如日月焉,貞明而普照。兆庶之所瞻仰,天下之所歸往。
寬大其志,足以兼包;平正其心足以制斷。非威德無以致遠,非慈厚無以懷人。撫九族以仁,接大臣以禮。奉先思孝,處位思恭。傾己勤勞,以行德義,此乃君之體也。
(7)道德仁智禮擴展閱讀:
節選譯文
人民是一個國家之所以建立的先決條件。就像《易經》上說的:先有天地然後有萬物,有萬物然後有男女,有男女然後有夫婦,有夫婦然後有父子,有父子然後有君臣,有君臣然後有上下,有了上下才產生了禮義。
當然,一個國家光擁有民眾還不夠,還要愛護人民,保護人民,否則,人民就要背叛你,還談什麼立國呢?國家是一個君王的根本。國君之所以被稱為國君,之所以貴為天子,就是因為他擁有一個國家。
如果國君能夠以德來團結人民,那麼人民就樂於為君王出力,這樣,國君就可以長久地擁有國家,如果國君虐待人民,人民離散而不肯歸附,那麼你想當國君,又怎麼能辦得到呢?做君主的,外觀上給人的感覺應該是像山嶽一樣穩重而高俊。
令人望而生尊崇之心,望而有敬畏之感。這除了帝王天生的厚重儀表之外,主要是指作為人君的修養。「德重如山嶽」,君主有德則在百姓眼中自然重如山嶽,如若無德,即便像山嶽,又有誰來敬畏呢?作為人君,要像太陽和月亮一樣,具有永恆的光熱,而且普照萬物。
人主應該天下為公,不能有絲毫的偏私,讓普天之下的每一個黎民都能感覺到帝王的恩澤。這是做人君的必須具備的素質。君主是老百姓行動的指南,也是天下民眾所嚮往的歸宿。作為君主,不負眾望,愛護人民,百姓就會把他視作保護傘和自己的歸宿。
商朝時候的伯夷為了躲避暴虐的商紂王,居住在北海之濱,後來他聽說周文王起來反對紂王,就說:「我何不回去呢?我聽說文王治理下的西伯很注意善待和養育老者。」
大公為了躲避紂也住在東海,他聽到文王興起的消息,也高興地說:「為什麼不回去呢,我聽說西伯那個地方能夠養育老者。」唐太宗藉此說明一個好的君主,應該是天下百姓所嚮往的歸宿。人君應該有寬廣的胸懷和遠大的志向,這樣他的心才能包容宇宙,涵容萬物。
一個帝王如果小肚雞腸,器量狹窄,他怎麼能有容人之量?胸中怎麼能裝得下整個天下呢?作為帝王,如果能使自己修養到平心靜氣,公正地對待天下的人和
❽ 仁智禮信義是怎麼來的
五常
五常又稱「五典」,即五種行為規則。語出《尚書•泰誓下》:「狎辱五常」。唐孔穎達疏雲:「五常即五典,謂父義、母慈、兄友、弟恭、子孝。」
又有 五常:仁、義、理、智、信 five constant virtues: benevolence (humanity), righteousness, propriety, wisdom and fidelity
五常也指五行所代表的五類事物,即木、火、土、金、水的正常運動。《傷寒論》序:「人稟五常,以有 五臟。」
常是不變的意思,這里指一定準則。五常就是五條准則,也叫「五倫」。這是封建禮教。五常的內容,舊時說法不一。一說是君臣、父子、兄弟、夫婦、朋友之間所規定的關系;★二說是指仁、義、禮、智、信等人與人之間的道德標准。它和「三綱」常連起來說,即「三綱五常」。一般不說成「三綱五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