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是怎樣寫成
Ⅰ 老子的《道德經》在哪兒寫的
老子的《道德經》是在函谷關寫的,據記載,老子出函谷關時,關令伊喜強留之。不得已,留書5000餘字。書言「德」、「道」。後將此書名為《道德經》。大概如此。
Ⅱ 《道德經》是在怎樣的情況下編寫的
公元前518年的時候,當時有一個非常有趣的老人,他騎著牛在函谷關慢慢的走著。這個人就是周朝國都最大的國家圖書館的館長老子。周敬王四年的時候,周王朝遭到了打擊。當時發生了內亂。

聽說過尹喜的名聲,知道這個人還是個很有才能的人,所以就答應了他的這個要求。暫時留在函谷關這里寫書,其書中寫了朝代的興衰,百姓們的幸福和安危為題材,寫了一本五千言的書,這本書就是所謂的《道德經》。
Ⅲ 道家老子的<<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
《道德經》是道家創始人李耳寫的。李耳在東周時曾擔任圖書館管理員。傳說某天他突然辭職內,騎著一頭青牛向容西而去。在經過大散關,也就是今天陝西寶雞西南的時候,被鎮守關隘的司令官尹喜挽留,勸說他寫下舉世聞名的《道德經》,將自己畢生的思想濃縮在這一篇五千字的短文中,然後出關而去,從此不知影蹤。這是一段離奇的故事,和李耳其人的生事頗為相似,他所生的時代其實是沒有定論的,就連他這個是否真的存在過,人們的說法也不盡相同。
Ⅳ 道家老子的<<道德經>>是怎麼寫出的
道德經是老子研究易經以及先賢聖人們的著述、思想結合自己對世界萬物的感悟認知的著作。《道德經》思想是2000多年來,任何哲學家所不能比擬的。我們學習中國文化,了解中華文明歷史,不能只看到耳熟能詳的大家,還要知曉「知我者希則我者貴,是以聖人被褐懷玉」,不知名的聖人很多,不過因為周朝末年被大火焚毀、加上焚書坑儒,中華失去了不計其數的偉大著述,想來都痛心。古代聖人老子都是仰望的。比如第十五章就說:「古之善為道者,微妙玄通,深不可識」。前二十年我很喜歡閱讀西方哲學,但學習道德經後,感覺自己被耍了那麼多年。不要被洗腦,認為遠古人是愚昧落後的,這樣的人是下士。「道」早於天地,2000年算什麼?道是永恆的,古人發現了道,我們畫蛇添足去「糾正、更改」以為自己聰明,實則是把道推得更遠。
Ⅳ 道德經怎麼寫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
老子,姓李名耳,字聃,一字或曰謚伯陽。華夏族,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人,約生活於前571年至471年之間。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被唐朝帝王追認為李姓始祖。老子乃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辯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教始祖。老子與後世的莊子並稱老莊。
Ⅵ 《道德經》是什麼時候寫的。當時是在什麼情況下寫的。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
春秋戰國時期,周朝勢專微,各諸侯為了爭奪屬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道德經》是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Ⅶ 老子怎麼寫出的道德經
我覺得要承認,人天生是有差異的,有些人就是天才,看到相同的事物,天才的思想家可以領悟很多人生、自然、世界的道理,天才的文學家會發一番文學方面的感慨,而普通人呢,就沒有什麼特別的感覺。
以道德經為例,老子對於水講了一番話: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 故幾於道。 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普通人,吃一輩子水,用一輩子水,看過天下所有江河湖海,能講出這么深刻、這么有哲理的話來嗎?
再舉個例子,周恩來從小就立志要為中華之崛起而讀書,而他的同班同學,還有其他所有人都講不出這種話,為什麼,只能說人家天生就具有偉人的素質,在老師提問的那一刻激發出來。
所以要承認人與人之間的差距,普通人就是難以到達偉人、聖人、思想家的高度。
但是,並不是說一個人天生潛質好,就一定能成偉人,還要有後天很因素。
比如老子那個時代,春秋爭霸,天下大亂,在這種亂世,如何自處,如何生活,如何治天下,如何快樂,都是思想家要想的問題,而且因為亂,思想能爭鳴,所以造就出一大批偉大的思想家。所謂亂世出英雄嘛。
最偉大的思想家一般都出在亂世,因為亂才思治。
當代嘛,也不見得沒有人具有聖人的潛力,只不過,因為和平盛世,很難被激發出來,現在的教育體制不能做到因村施教,教育出來的人千人一面,有潛質也被埋沒了,很難出偉人。
Ⅷ 道德經是老子在什麼背景下寫成的
《道德經》創作背景:
老子生於春秋戰國時期,當時的環境是周朝勢微,各諸侯為了爭奪霸主地位,戰爭不斷。嚴酷的動亂與變遷,讓老子目睹到民間疾苦,作為周朝的守藏史,於是他提出了治國安民的一系列主張。
函谷關令尹喜對《道德經》的成書也起了巨大作用,他少時即好觀天文、愛讀古籍,修養深厚。尹喜感動了老子,老子遂以自己的生活體驗和以王朝興衰成敗、百姓安危禍福為鑒,溯其源,著上、下兩篇,共五千言,即《道德經》。
(8)道德經是怎樣寫成擴展閱讀:
《道德經》對世界的影響:
老子的著作、思想已成為世界歷史文化遺產的寶貴財富。老子思想影響不僅在道家內無人能及,在道家之外也影響深遠。據元朝時的不完全統計,先秦以來,研老注老著作至元朝時就超過三千餘種。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一書是當今除《聖經》外,在全世界出版發行數量最多的一本書。德國哲學家黑格爾、尼采,俄羅斯大作家托爾斯泰等世界著名學者對《道德經》都有深入的研究,並都有專著或專論問世。
老子是西方人眼中的東方三大聖人之一。美國《紐約時報》曾把老子列為世界古今十大作家之首。倫敦的大英圖書館廣場有世界十大思想家塑像,老子為其中之一。老子思想早已突破國界,成為全人類共同的精神財富。
Ⅸ 《道德經》是誰寫的
《道德經》是老子寫的。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
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影響:
《道德經》內容涵蓋哲學、倫理學、政治學、軍事學等諸多學科,被後人尊奉為治國、齊家、修身、為學的寶典。它對中國的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體現了古代中國人的一種世界觀和人生觀。先秦諸子、中國人的文化思想等沒有不受老子影響的,被華夏先輩譽為萬經之王。
Ⅹ 《道德經》是老子自己寫的嗎
函谷關的關令尹喜,早聞老子大名,誠心邀請老子在函谷關小駐,在尹喜的再三懇請下,老子著述5000字,西出函谷關而去,經尹喜整理而成《道德經》。
作為國家管理圖書的官吏,老子閱讀了大量的文獻典籍,在他管理圖書的若干年中,周王室日漸衰弱,老子決定離開東周,他的這一決定誕生了我國最早的哲學著作,卻也暴露了老子自相矛盾的問題,老子在他的《道德經》中說「言者不如知者默」,也就是說有智慧的人,必定是沉默寡言的,老子主張大智慧的人不說話,不寫文章,可是為什麼老子自己卻寫了五千言的《道德經》,這不是拿己之矛攻己之盾嗎?究竟是老子愚蠢還是另有智慧?
走出函谷關的老子,除了給人們留下一部《道德經》外,再也沒有任何別的信息,直到現在,老子晚年究竟去了哪裡,最後死在哪裡,都是一個歷史之謎。而他的《道德經》也像一部謎書一樣,讓後人有說不盡的話語空間,《道德經》所闡述的道的精要人們未必全部理解。
《道德經》不過五千言,卻涵蓋了很多妙義,告訴我們許多法則。幾千年前過去了,老子和他的《道德經》一直活躍在我們身邊,有關老子的話題一直研究不完,解釋不盡,老子研究幾乎成了一個世界性的公共話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