止學道德經
❶ 登封御寨山莊幾星級
打電話:0371-62803166咨詢一下吧,
哪御寨山莊附近只有兩家山莊有客房,
另外一家是天蚨農庄,也叫天蚨園吧。
星級差不多。都有是幾十畝地。
就這兩家很不錯。
其[它的只是飯店,沒有客房。
❷ 很喜歡看那種歷史沉澱的書籍,可是發現現在怎麼都靜不下心 怎麼辦
心態沒有擺正,或者現實事情太多,或者興趣還不濃厚 我和你一樣也喜歡看 但是目前沒有時間 有更重要的事情要做等過段時間空下來了 就可以看了 想靜下心看 就放棄一點無關緊要的東西 擠出時間來看 沒時間就先放放。
❸ 老石解讀道德經,第十九章控制自己的慾望,你看過嗎
在這一章,聖人老子提出了“見素抱朴、少私寡慾”的思想,在前面的章節中我們了解到,慾望太盛對人有很大的害處,老子先生又一次提出人們應該控制自己的慾望,不僅對個人,對整個社會都是有好處的。我們在學習時不能只看字面意思,只看字面註解就會走向極端,比如少私寡慾,不是讓人們不能有慾望,而是保持到合理的慾望即可,我們要學習的就是什麼是合理。
第十九章原文:
絕聖棄智,民利百倍。絕仁棄義,民復孝慈。絕巧棄利,盜賊無有。此三者,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見素抱朴,少私寡慾。
最後一句,老子先生認為以上三點還不足以教化人心,人們應見素抱朴、少私寡慾,即人們應保持純真朴實的心態,減少日益增長的物質慾望,社會就會更加和諧。
老子反反復復說他的道,是要我們明白他的道,反反復復地教,如果說是絕止學,那他為何要教?那不是白教、白折騰嗎?
個人以為是絕學是有絕招的學問,因為這章寫到“以為文,不足,故令有所屬"。嘻嘻!文字都不能表達的東西,人們抨抨,是不是絕招的絕學。
這一章里有少私、寡慾、樸素為主,是不是叫人們絕、棄那些自私、妄欲多的”聖智、仁義、巧利”?是這個理吧!絕學,絕去一切自私和妄念的“聖智、仁義、巧利”吧!
所以,老子的“絕學無憂”是絕去一切妄念,自私的“聖智、仁義、巧利”和絕招的絕學,它指這二方面意思。
❹ 以《周易》,《道德經》,《壇經》為例,談談你對國學智慧的理解和認識
先說周易和道德經論語,孟子,止學等等,它們講的都是宇宙或人生的最基礎規律,真正的學到其中的精華,人們無論是生活工作還是處事,按照其中來做,就不會出錯,都能得到意想不到的利益。不過學國學可和學數理化,文言文不一樣。因為學數理化、語文文言文是為了學知識。而學國學是為了開智慧(注意是開智慧不是學智慧,因為智慧只能開啟,不能學到,能學到的都是經驗知識)。
而且學國學,要以因果規律為基礎,否則是無論如何也學不通的(即使你自己認為自己學的通,那也是學偏了)。如易經里的「積善之家必有餘慶,積不善之家必有餘秧」,普通人學國學會認為它是迷信,認為它是古代統治者為愚化人民的。但實際上不是這樣,積善之家,福德增多,自然會處處順利,積不善之家,福德減少,自然做什麼事都不順。說到這里有人會問,那麼現代有很多壞人命很長和有錢,好人卻相反是怎麼回事呢,那是和前世所做福德多少有關系,況且外人眼見的風光也未必風光(徐、周、令這幾位就是個例子)。還有易經里的「厚德載物、德不配位必有災殃」都是有因果規律在裡面,比如一個人德行道德不夠,而強行擁有太多的財富地位,那麼早晚當自己的福報享光,災禍就會立刻來臨,無論是古代現代,這樣的例子數不勝數。有些人富不過三代,而有些則是傳承數百年而不衰的大家族,仔細分析,他們在德行和社會責任承擔上的表現有很大的不同。而一個人德行足夠(厚德載物),即使暫時會苦其心志安受貧窮,也早晚會發達,或者其後代發達。
至於壇經,它是六祖慧能大師開悟後所講的,它講的道理和易經道德經一樣,只不過更高。
學國學,當用古法來學,才能學到其中真實智慧。否則用現代方法學到的只能是知識。
❺ 什麼書讓你讀過以後,印象很深刻
《紅與黑》
❻ 中國歷史巨著
一、《太史公書》,後世通稱《史記》,是中國西漢時期的歷史學家司馬遷編寫的中國一本紀傳體通史。《史記》是中國古代最著名的古典典籍之一,與後來的《漢書》、《後漢書》、《三國志》合稱「前四史」。《史記》記載了上自中國上古傳說中的黃帝時代,下至漢武帝元狩元年,共三千多年的歷史。全書包括十二本紀、三十世家、七十列傳、十表、八書,共一百三十篇,五十二萬六千五百餘字。作者司馬遷以其「究天人之際,通古今之變,成一家之言」的史識,使《史記》成為中國第一部,也是最出名的紀傳體通史。《史記》對後世史學和文學的發展都產生了深遠影響。其首創的紀傳體編史方法為後來歷代「正史」所傳承。同時,《史記》還被認為是一部優秀的文學著作,在中國文學史上有重要地位。
二、《春秋左傳》又名《左傳》,是我國現存最早的編年體史書,我國第一部較為完備的編年體史書。相傳為春秋末年的左丘明為解釋孔子的《春秋》而作。實際上,成書時間當在戰國中期。春秋時期,各諸侯國有史官記錄其派駐國的史事,還有稱為瞽蒙的盲史官講述歷史,左丘明便是一位盲史官。後人根據左丘明的講史記錄和其他史官留下的各種材料整理成《左傳》。記事起於魯隱公元年(公元前722年),止於魯悼公十四年(公元前454年),比《春秋》記事時間延長了許多。是學習、研究先秦歷史、文學、哲學和語言必讀的典籍。
三、《資治通鑒》,簡稱「通鑒」,是北宋司馬光所主編的一本長篇編年體史書,共294卷,三百萬字,耗時19年。記載的歷史由周威烈王二十三年(西元前403年)寫起,一直到五代的後周世宗顯德六年(西元959年)征淮南,計跨16個朝代,包括秦、漢、晉、隋、唐統一王朝和戰國七雄、魏蜀吳三國、五胡十六國、南北朝、五代十國等等其他政權,共1362年的逐年記載詳細歷史。它是中國的一部編年體通史,在中國史書中有極重要的地位。
四、《本草綱目》是由明朝偉大的醫葯學家李時珍(1518-1593年)為修改古代醫書中的錯誤而編,他以畢生精力,親歷實踐,廣收博採,對本草學進行了全面的整理總結,歷時29年編成,30餘年心血的結晶。共有52卷,載有葯物1892種,其中載有新葯374種,收集葯方11096個,書中還繪制了1160幅精美的插圖,約190萬字,分為16部、60類。
五、《紅樓夢》,原名《石頭記》,曹雪芹著,中國古代四大名著之一。此書是一部具有高度思想性和藝術性的偉大作品,作者根據家族的興衰的藝術升華,對封建腐朽的科舉制度、包辦婚姻、等級制度等進行思考。《紅樓夢》被評為中國古典章回小說的巔峰之作,思想價值和藝術價值極高。因為其不完整,留下許多謎團引人探究,也構成了一門學術性的獨立研究學科——紅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