斯坦因法學
⑴ 馬克思是猶太人科學共產主義真是猶太人提出的
馬克思1818年5月5日出生於德意志聯邦普魯士王國萊茵省(屬於德國萊茵蘭-普法爾茨州)特里爾城一個律師家庭。他的祖父洛賓·列維(Rabbin Marc Levy)是一名猶太人律法學家,他的父親希爾舍·卡爾·馬克思,後改名亨利希·馬克思(HeinrichMarx)(1817年2月改信基督教路德教派),生於1782年,同荷蘭裔猶太女子罕麗·普列斯堡(Henriette Presborck)結婚,生育多名子女,但從一確定繼承人的文件中發現,只有卡爾·馬克思和三個女兒索非亞、愛米爾、路易莎存活。
科學的社會主義理論,是綜合人類一切文明成果、特別是社會發展理論與時俱進形成的,而不是以某一個人、某一本書為依據形成的。以某個人、某一本書為依據形成的,是宗教而不是科學;其實踐結果,是宗教狂熱而不是社會發展。知識經濟時代,不但傳統的公有制理論,而且傳統的商品、貨幣、資本、勞動價值、經濟增長方式等理論都面臨著前所未有的挑戰。由邏輯推演和實踐發展兩方面共同決定的科學社會主義的思想進程,必然要求我們不但要走進《資本論》,更要走出《資本論》;要使社會主義的規范性和科學性得以統一,經濟學的科學性與主體性得以統一,就必須從經濟學的對象、內容、方法、性質、宗旨方面作根本的改變,建立全新的經濟學範式。
科學社會主義的產生有其社會基礎和階級基礎 。19世紀40年代,資本主義生產方式在西歐先進國家已佔統治地位,隨著資本主義的發展,資本主義內部矛盾日益尖銳,無產階級反對資產階級的斗爭日益高漲。馬克思和恩格斯參加了當時階級斗爭的實踐。在此基礎上,周密地研究了資本主義生產方式的矛盾,批判地繼承了18世紀三大空想社會主義者法國的聖西門、C.傅立葉和英國的R.歐文的思想成果,創立了唯物史觀和剩餘價值論,使社會主義從空想變為科學。1848年,《共產黨宣言》發表,標志著科學社會主義的誕生。1867年發表的《資本論》和1875年撰寫的《哥達綱領批判》,對科學社會主義的理論原理進行了深刻的論證。
⑵ 大英博物館有什麼著名的中國雕塑作品
這都是一些歷史問題,也可以說是政治問題,如果你堅持要要回來的話會影響我國和其他國家的關系,因為這些寶物很多都轉手了好多次,好多人花了很多錢才買到,他們已經把他視為自己的財產,你堅持要走那是不可能的,你總不能在去他家裡搶回來吧?就象鴉片戰爭時俄國割占我們的領土比河南省還要大的多,中國現在為什麼連提都不敢提呢?總的來說還是國家實力不夠強大!!!想想當年我們被小日本欺負成什麼 樣子!!!!TMD想起就來氣,現在日本的右翼還很猖狂,根本不承認錯誤,教科書上把侵略中國說是改造!?他娘的,現在好多日本小孩根本不知道侵略過中國,更不要說他們在中國做的那些豬狗不如的事了。所以我現在根本不買日貨,希望看到這個帖子的人也不要在買日貨了
下邊是我找到的資料你看下。記得給我弄成標准答案啊
2003年1月十餘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齊集京城,對大英博物館、巴黎盧浮宮博物館等19家歐美博物館、研究所上月9日聯合發表的一項聲明表示強烈譴責和抗議。在那項《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中,這些收藏了大量被劫掠來的他國、他民族文物的歐美博物館聲稱,反對將藝術品、包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文物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
中國是幾千年的文明古國,據不完全統計,目前僅在海外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精品中國文物不下上百萬件。其中,有很大一部分是在橫遭侵略凌辱的近代以來被巧取豪奪走的。
歐美博物館發聲明反對歸還
中國專家集會抗議駁斥
2002年12月9日,巴黎盧浮宮、紐約大都會博物館等歐美19家博物館、研究所發表《關於環球博物館的重要性和價值的聲明》(以下簡稱《聲明》)。《聲明》中雖然也表示「國際博物館聯盟確信應該堅決不鼓勵文物、藝術品和少數民族作品的非法交易。」但同時卻聲稱:「對以前獲得的這些物品,應該按照不同的價值和敏感來對待,應該反映出先前的時代特點。這些有紀念意義的作品在幾十年前甚至幾個世紀以前就被存放於歐美的博物館里,是在與現在不同的條件下獲得的。長期以來,這些獲得的物品———不管是通過購買還是禮品交換等方式,已經成為保管這些物品的博物館的一部分,並且延伸為收藏這些物品的國家的一部分。」《聲明》最後說:「歸還早已屬於博物館藏品的這些作品的呼聲一直是這些年來博物館要面對的重要問題。盡管需要一事一議,區別對待,但我們應該承認,博物館不僅是為一個國家的人民服務的,而是為各國人民服務的。……限制博物館對不同和多元作品的收藏,就是對所有參觀者的不尊重。」
雖然用詞委婉,但《聲明》中拒絕將文物藝術品歸還原屬國的態度還是十分鮮明的。而且《聲明》故意模糊了一個重要的事實:它們收藏的大量文物藝術品是在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
今年1月21日,王世襄、李學勤、羅哲文等十餘位中國著名文物專家、學者在中華社會文化發展基金會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組織下,齊聚北京保利大廈,對歐美博物館的上述聲明進行了抗議和駁斥。
中國文物學會會長羅哲文表示,是誰的東西還是要還給誰。自鴉片戰爭以來,大量中國珍貴文物通過不正當方式流散海外,這是歷史事實。如果通過這個聲明,就此關閉文物回歸的大門,於情於理,都很難讓人接受。
著名文物專家王世襄先生說,中國傳世珍貴文物,是全世界人民共有的精神財富,但決不因此而允許暗偷明搶,巧取豪奪。像雲岡、龍門石窟的佛教造像、敦煌壁畫、圓明園國寶等,都屬於從我國掠奪走的文物,應該要求無償歸還。
著名學者李學勤先生認為,大量文物流失,造成了不可挽回的損失。文明古國收迴文物的要求不是從現在才開始。30年以來希臘一直在要求返還文物。流失文物是老問題,第三世界國家反應尤為強烈。我們中國作為文物流失大國,也一定要有自己的聲音。一個國家勢單力薄,第三世界國家可以通過民間搞聯合。
流失海外的中國文物數量巨大,情況千差萬別。專家們認為,對流失文物,要區別對待。有的流失出去,是歷史上贈送給人家的。但被搶掠去的文物,必須索要回來,身首異處的要完整起來。
謝辰生先生認為,文物流失分兩個時期,新中國成立前的100多年,中國積貧積弱,任人宰割,大量文物流失,不僅是經濟問題,更是政治問題、歷史問題。另一個時期是20世紀90年代到現在,很多文物因盜墓、走私而流失,主要是經濟問題。
謝辰生認為,在搶救的前提下,應劃清合法的與非法的界限。非法流失的文物,一定要通過法律手段來索回,如用經濟手段,反而會刺激流失,好事辦成壞事。
參加聚會的專家們還紛紛表示,搶救國寶、保護文物,是順民意、得民心的義舉,要有堅定的信念,一代人做不完,要世世代代做下去。這是關乎民族精神、振興中華的長期的事業。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還專門就此發表了公開信,表示:「《聲明》首次表示反對將藝術品,包括帝國主義侵略戰爭中依靠掠奪等非正當手段獲取的文物藝術品歸還給原屬國。這與聯合國教科文組織《關於禁止和防止非法進出口文化財產和非法轉讓其所有權的方法的公約》相抵觸,與正義公理相違背,是對曾遭受侵害國家和民族正義權利的踐踏。……藝術品是全人類的共同財富,我們不反對中國的文物在世界范圍內傳播,但只能共享,不能共有。中國有許多藝術品通過正當貿易、禮尚往來等方式流傳到國外。它們擺在世界許多博物館中供人們觀賞、研究,這令中國人深感欣慰和自豪。但這與戰爭中通過不道德、非正義乃至非法途徑而流失的文物,不能混為一談。……如果博物館展出的是靠非法掠奪而來的、甚至殘缺不全的藝術品,則是藝術的不幸,是對人類文明的褻瀆。」
海外中國文物知多少
中華文明歷五千年經久不衰,構成世界文明發展史上不可或缺的一段華彩樂章。以書畫典籍、工藝珍品等文物為代表的中華民族優秀文化,是中國留給世界的寶貴藝術財富和文化遺產。而今,它們宛若一粒粒珍珠,撒落在世界各地的各類博物館、藝術館以及私人收藏中。據不完全統計,僅在47個國家的200多個博物館中,就有精品中國文物不下百萬件。
據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祖世龍先生介紹,中國文物大致是通過五種渠道流落海外的:
一、正常的貿易或饋贈,例如瓷器是中國古代大宗出口產品,自唐、五代開始便與絲、茶等商品一起源源不斷地輸往世界各地。
二、由移居海外的華僑帶出。
三、在戰爭中被劫掠的。近代以來,中國飽受帝國主義侵略,每一次都被掠走大量文物。
四、被非法發掘、偷盜。
五、被以低價騙取。
祖世龍說,對於以上情況,應作具體分析,凡在正常往來中留存國外的中國文物,當不在追究之列,而對被劫掠、偷盜、騙取之文物,應該訴諸國際法律追索討還。同在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趙宏先生介紹說,中國國寶主要流向了英、法、俄、美、日等近代帝國主義國家。在大英博物館,提供展出的中國文物雖然只是他們所佔有中國文物總數的九牛之一毛,但已擺滿整整一個大廳,敦煌壁畫赫然在目。在法國國立圖書館和集美博物館,所藏中國敦煌文物舉世無匹。曾經在中國歷史上輝煌一時的西夏王朝文物資料,幾乎全被俄羅斯掠走。美國憑借槍炮和大筆的美元,也佔有了大量中國古代精品文物,近年來在拍賣市場上經常將中國文物天價拍出。日本為了獲取目前所知形制最大、號稱「寶鼎第一」的西周重器大盂鼎,曾殺人放火、破牆毀門、掘地三尺卻終未得逞。1945年抗戰結束時,據中國政府粗略統計,日本搶奪的中國文物逾360萬件又1870箱。
近代中國被劫掠文物為何難以歸還?
進入20世紀80年代,我國政府對歷史文化遺產的保護開始與國際接軌,加入多個文物保護國際公約,並依據這些國際公約,堅持追索歷史上被盜及非法出口的中國文物的嚴正立場,採取外交與法律手段,成功追索回多批流失文物。
然而我們也看到,目前追索回國的文物主要是近年來因非法走私而流失的。而對於戰亂時期的近代中國流失的大批國寶,仍然難以依據國際公約加以追索。
搶救流失海外文物專項基金的祖世龍先生介紹說,其中的原因是多方面的,比如,《關於被盜或非法出口文物公約》規定,任何因戰爭原因而被搶奪或丟失的文物,都應該歸還,而且沒有任何時間限制。這里所說的「沒有任何時間限制」,一是不論戰爭何時發生,二是可以在任何時間提出歸還要求。不過,這一原則雖然得到了國際間的基本認同,但目前還沒有「條文化」。雖然國際公約規定被掠奪的文物應歸還原屬國,但一些西方國家———同時也是收藏中國流失文物最多的幾個國家,至今未在這些公約上簽字。實際上,公約對這些國家是沒有法律效力的。
另外,出於某些原因,這些國家博物館主觀上並不希望歸還其收藏的中國流失文物,甚至對參觀、拍照都嚴格限制,使得政府出面交涉異常困難。
原屬國要求歸還文物呼聲不斷高漲
事實上,文物被掠奪並不是中國一個國家遭受的厄運,自17世紀以後的殖民時期,被殖民化國家的文物幾乎是無一例外地遭到掠奪。比如著名的漢謨拉比法典就是由法國考古隊在伊朗的蘇薩發現並運走的,現存放於盧浮宮博物館。在北非和西亞,拿破崙東征的結果使大量的埃及古物被盜往法國。1800年,英國駐土耳其公使甚至策劃了把帕台農神廟和希臘神話的雕塑品運往倫敦的大英博物館。
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以來,一些新興獨立國家開始意識到,一個民族的文化遺產有助於增強民族意識,啟發自豪感,產生感召力,因此,要求「歸還」或「償還」被掠走的民族文物呼聲日益高漲,一些與此有關的國際條約陸續簽訂。1981年,聯合國曾通過一項決議,要求各國博物館和公私收藏全部或部分地把收藏在庫中的非法文物歸還給原屬國。由此可見,通過歸還被無禮剝奪的文物來重建破損的文化遺產,已經是主要國際組織承認和接受的道義原則。
然而,由於前面提到的原因,實現這一原則在現實中還有重重的困難。比如,埃爾金大理石雕塑原來置於希臘的帕台農神廟中,是公元前5世紀雅典的藝術品。19世紀早期,英國人埃爾金通過賄賂有關官員,將其帶回英國並出售給英國政府,現藏於大英博物館。1983年,希臘政府正式要求歸還石雕,卻遭到英國政府拒絕,至今未獲解決。
然而,歷史在前進,文明在不斷進步。近30年來,也出現了許多歸還原屬國文物的事例。比如,1977年比利時把幾千件文物歸還給扎伊爾;同年荷蘭把包括佛教和印度教雕像在內的大批文物歸還給印尼;1997年,失竊20餘年的一批邁錫尼珍貴文物被從美國運回雅典;2000年,英國將一尊距今約3000多年的埃及王後頭像歸還給埃及等等。
中國文物流失幾次重大事件
中國近代是一段屈辱的歷史,自鴉片戰爭後的百餘年間,中華民族飽受西方列強的欺凌和掠奪,大批國寶級文物慘遭明搶暗奪,長期流落異國他鄉。其中幾個歷史事件更是中國文物流失的高峰。
圓明園罹難
1860年,英法聯軍搶掠、焚燒了有「萬園之園」之稱的圓明園,大火三日不絕。圓明園自康熙以來歷代帝王所藏的純金、鍍銀、玉雕、銅鑄佛像達10萬尊以上,自此悉失;圓明園文源閣所藏《四庫全書》收典籍3503種,計79337卷,自此悉失;圓明園所藏商周青銅器、歷代瓷器精品、古籍孤本、名人書畫等等逾千逾萬,無以勝計,自此悉失。法國拿破崙三世皇帝在楓丹白露宮專門建造中國文物館,用以收藏圓明園國寶;大英博物館收藏了東晉顧愷之的《女史箴圖》(唐人摹本),還有一件乾隆年間從權臣和家抄出的長3尺、高2尺的白玉馬……
八國聯軍入京
1900年,八國聯軍侵入北京,包括《永樂大典》在內無數宮廷所藏的珍貴文物和古籍遭列強洗劫。經此浩劫,北京「自元明以來之積蓄,上至典章文物,下至國寶奇珍,掃地遂盡」。
敦煌遭劫
1900年6月22日,敦煌莫高窟甬道北壁後沉睡了幾百年的藏經洞被莫高窟主持王道士雇來清理沙土的楊姓伙計無意中發現。消息輾轉流傳,最早前來掠走敦煌遺書的是俄國人奧勃魯切夫,1905年10月,他僅以6包劣質石蠟為餌,就從王道士手中換得藏經洞珍貴寫本五大包。1907年3月,英國人斯坦因來到敦煌,打著要把「聖僧玄奘」從印度帶來的佛經送回原處的鬼話,以約200兩銀子盜走精美的佛經和絹畫上千件,共29箱。此後,斯坦因又第二次來到敦煌,以500兩銀子從王道士手中換取了570多個名貴手卷。後來的法國人伯希和更憑借其卓越的漢學知識,在敦煌翻閱了整整三個星期,以500兩銀子的代價,將藏經洞中的精華悉數盜走,計約6000餘卷,10大木箱。直到此時的1909年,中國學術界、清朝政府才知道了敦煌莫高窟藏經洞的重大發現。而後直到1923年秋,美國人華爾納還將莫高窟12幅精美壁畫剝去,同時搶走一尊最為優美的唐代彩塑。
甲骨流失
1899年,清代金石學者王懿榮因患病從菜市口達仁堂中葯鋪買來龍骨,發現骨背上依稀刻有文字,古澀難辨,大驚之下,甲骨文因此發現。 殷墟甲骨為中國殷商後期的王室檔案,內容幾乎涉及了3000年前殷商時代的方方面面。但自出土之日起,殷墟甲骨即慘遭流失,被以各種名目搜購、席捲。目前所知殷墟甲骨約20萬片,流失海外的近3萬片,遍及日、美、英等12個國家。
溥儀「監守自盜」
1922年,清朝末代皇帝溥儀將六大箱共1200餘件書畫精品盜運出宮。這批文物珍品隨他輾轉北京、天津、長春等地,時間長達22年,途中被不時變賣。其間,唐代大畫家閻立本的《歷代帝王像圖卷》從天津流出,轉手日本人,二戰後為美國波士頓博物館收藏。北宋大畫家李公麟的《五馬圖》,與唐朝名家韓�的《五牛圖》齊名,也自天津流出,據說現在為日本某法學教授秘藏。
1945年日本投降,溥儀匆匆出逃,存於長春「小白樓」中的剩餘文物精品又遭兵匪哄搶。這些遺散的國寶,當時被古玩界稱為「東北貨」,赫赫有名,有很多通過各種渠道流出中國,僅美國紐約大都會博物館就藏有17件。其中,北宋郭熙《樹色平遠圖》藏美國;米芾《吳江舟中詩》藏美國;南宋江參《林巒積翠圖》藏美國;北宋宋徽宗《金英秋禽圖》藏英國……
孫殿英「盜墓」
1928年,軍閥孫殿英率部野蠻盜掘了清東陵乾隆和慈禧陵,墓中所聚國寶被洗劫一空,絕大部分被孫殿英用於購買軍火而散失異域他鄉,損失浩大,至今無法估算。
「北京人」頭骨丟失
1929年12月2日,在位於北京西南50公里處的周口店,25歲的裴文中發掘到了沉睡地下50萬年的第一個「北京人」頭蓋骨,此後,又有兩顆頭骨出土。抗戰中,1941年,存放於北京協和醫院的「北京人」頭骨的安全受到威脅,經交涉,決定將「北京人」頭骨運往美國紐約自然歷史博物館暫存。12月5日,美國海軍陸戰隊押送裝有「北京人」頭骨的箱子,准備在秦皇島登上「哈里遜總統號」郵輪。12月7日,太平洋戰爭爆發。「哈里遜總統號」在開往秦皇島途中被日軍截用,並在長江擱淺,「北京人」頭骨自此下落不明,成為一個歷史謎團。
⑶ 收集中外名著!一定要是名著!
△01、《語言問題》趙元任著,商務印書館,1980年版
△02、《語言與文化》羅常培著,語文出版社,1989年版
△03、《漢語語法分析問題》呂叔湘著,商務印書館,1979年版
△04、《修辭學發凡》陳望道著,上海教育出版社,1979年版
△05、《漢語方言概要》袁家驊等著,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年版
△06、《馬氏文通》馬建忠著,商務印書館,1983年版
△07、《漢語音韻》王力著,中華書局,1980年版
△08、《訓詁簡論》陸宗達著,北京出版社,1980年版
△09、《中國語言學史》王力著,山西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10、《中國文字學》唐蘭著,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11、《中國歷代語言學論文選注》吳文祺、張世祿主編,上海教育出版社,1986年版
△12、《普通語言學教程》(瑞士)索緒爾著,高名凱譯,岑麒祥、葉蜚聲校注,商務印書館
△13、《語言論》高名凱著,商務印書館,1995年版
△14、《西方語言學名著選讀》胡明揚主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88年版
△15、《應用語言學》劉湧泉、喬毅編者,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1991年版
△16、《馬克思恩格斯論文學與藝術》陸梅林輯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17、《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毛澤東著,見《毛澤東選集》第3卷,人民出版社,
△18、《鄧小平論文藝》中共中央宣傳部文藝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19、《中國歷代文論選》郭紹虞主編,上海古籍出版社1979年版
△20、《文心雕龍選譯》劉勰著,周振甫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21、《詩學》亞里斯多德著,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22、《西方文藝理論史精讀文獻》章安祺編,中國人民大學出版社1996年版
△23、《20世紀西方美學名著選》蔣孔陽主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87年版
△24、《西方美學史》朱光潛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25、《文學理論》(美)韋勒克、沃倫著,劉象愚等譯,三聯書店1984年版
△26、《比較文學與文學理論》(美)韋斯坦因著,劉象愚譯,遼寧人民出版社1987年版
△27、《詩經選》余冠英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56年版
△28、《楚辭選》馬茂元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29、《論語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80年版
△30、《孟子譯注》楊伯峻譯注,中華書局1960年版
△31、《莊子今注今譯》陳鼓應譯注,中華書局1983年版
△32、《樂府詩選》余冠英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33、《史記選》王伯祥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34、《陶淵明集》逮欽立校注,中華書局1979年版
△35、《李白詩選》復旦大學中文系古典文學教研組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版
△36、《杜甫詩選》蕭滌非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5年版
△37、《李商隱選集》周振甫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版
△38、《唐宋八家文選》牛寶彤選,甘肅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39、《唐人小說》汪辟疆校錄,上海古籍出版社1978年版
△40、《唐詩選》中國社會科學院文學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41、《唐宋詞選》中國社科院文學所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42、《宋詩選注》錢鍾書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9年版
△43、《蘇軾選集》王水照選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4年版
△44、《元人雜劇選》顧肇倉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62年版
△45、《辛棄疾詞選》朱德才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
△46、《西廂記》王實甫著,王季思校注,人民文學出版1978年版
△47、《三國演義》羅貫中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48、《水滸傳》施耐庵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5年版
△49、《西遊記》吳承恩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5年版
△50、《今古奇觀》抱瓮老人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51、《牡丹亭》湯顯祖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52、《聊齋志異選》張友鶴選注,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53、《儒林外史》吳敬梓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版
△54、《紅樓夢》曹雪芹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55、《長生殿》洪升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56、《桃花扇》孔尚任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57、《老殘游記》劉鶚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59年版
△58、《魯迅小說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59、《野*》魯迅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60、《女神》郭沫若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重印版
△61、《郁達夫小說集》浙江人民出版社1982年版
△62、《新月詩選》陳夢家編,上海書店復印1985年
△63、《子夜》茅盾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64、《家》巴金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9年版
△65、《沈從文小說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82年版
△66、《駱駝祥子》老舍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9年版
△67、《曹禺選集》曹禺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68、《艾青詩選》艾青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8年版
△69、《圍城》錢鍾書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70、《趙樹理選集》,人民文學出版社1958年版
△71、《現代派詩選》藍棣之編選,人民文學出版社1986年版
△72、《創業史》(第一部)柳青著,中國青年出版社1960年版
△73、《茶館》老舍著,收《<茶館><龍須溝>》,人民文學出版社1994年版
△74、《王蒙代表作》張學正編,黃河文藝出版社1990年版
△75、《白鹿原》陳忠實著,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
△76、《餘光中精品文集》,安徽人民出版社1999年版
△77、《台灣小說選》,《台灣小說選》編輯委員會選編,人民文學出版社1983年版
△78、《中國當代文學作品選》王慶生主編,華中師范大學出版社1997年版
△79、《希臘的神話和傳說》(德)斯威布著,楚圖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7年版
△80、《俄狄浦斯王》(《索福克勒斯悲劇二種》)羅念生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61年版
△81、《神曲》(意)但丁著,王維克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82、《哈姆萊特》(《莎士比亞悲劇四》)卞之琳譯,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83、《偽君子》(法)莫里哀著,李健吾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0年版
△84、《浮士德》(德)歌德著,董問樵譯,復旦大學出版社1982年版
△85、《悲慘世界》(法)雨果著,李丹、方於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1983年版
△86、《紅與黑》(法)司湯達著,郝運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6年版
△87、《高老頭》(法)巴爾扎克著,傅雷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4年版
△88、《雙城記》(英)狄更斯著,石永禮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93年版
△89、《德伯家的苔絲》(英)哈代著,張谷若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90、《卡拉馬佐夫兄弟》(俄)陀思妥耶夫斯基著,耿濟之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91、《安娜·卡列尼娜》(俄)托爾斯泰著,周揚、謝索台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78年版
△92、《母親》(俄)高爾基著,瞿秋白等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0年版
△93、《百年孤獨》(哥倫比亞)加西亞·馬爾克斯著,黃錦炎等譯,上海譯文出版社,
△94、《喧嘩與騷動》(美)福克納著,李文俊譯,上海譯文出版社1984年版
△95、《等待戈多》(法)薩繆埃爾·貝克特著,收《荒誕派戲劇選》外國文學出版社1998年版
△96、《沙恭達羅》(印)迦梨陀娑著,季羨林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81年版
△97、《泰戈爾詩選》(印)冰心譯,湖南人民出版社1981年版△
△98、《雪國》(日)川端康成著,高慧勤譯,灕江出版社1985初版
△99、《一千零一夜》(阿拉伯)納訓譯,人民文學出版社1957年版
△100、《外國文學作品選》(兩卷本)鄭克魯編,復旦大學出版社1999年
⑷ 幾百年前有一位作家用槍自殺~~~現在他的作品廣傳於世界各地~~他是誰啊
你確定是幾百年前?我知道個幾十年前的
海明威
1961年7月2日,蜚聲世界文壇的海明威用自己的獵槍結束了自己的生命。整個世界都為此震驚,人們紛紛嘆息這位巨人的悲劇。美國人民更是悲悼這位美國重要作家的隕落。
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1899—1961),美國小說家。1899年7月21日,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伊州芝加哥郊外橡樹園鎮一個醫生的家庭。他的父親酷愛打獵、釣魚等戶外活動,他的母親喜愛文學,這一切都對海明威日後的生活和創作產生了不少的影響。中學畢業後,海明威在美國西南的堪薩斯《星報》當了6個月的實習記者。這家報館要求新聞報道簡捷明快。海明威在《星報》受到了良好的訓練。
康復後的海明威作為加拿大多倫多《星報》的記者常駐巴黎。他對創作懷著濃厚的興趣,一面當記者,一面寫小說。他的創作得到當時著名小說家的鼓勵和指點。在近10年的時間里他出版了許多作品,其中最有名的是《太陽照常升起》。《太陽照常升起》是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郁。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明威懷著要親臨戰場領略感受戰爭的熱切願望,加入美國紅十字會戰場服務隊,投身義大利戰場。
大戰結束後,海明威被義大利政府授予十字軍功獎章、銀質獎章和勇敢獎章,獲得中尉軍銜。伴隨榮譽的是他身上237處的傷痕和趕不走的惡魔般的戰爭記憶。
1929年,海明威的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和《永別了,武器》是「迷惘的一代」文學的最好作品。小說的主人公享利是個美國青年,他自願來到義大利戰場參戰。在負傷期間,他愛上了英籍女護士凱瑟琳。享利努力工作,但在一次撤退時竟被誤認為是德國間諜而險些被槍斃。他只好跳河逃跑,並決定脫離戰爭。為擺脫憲兵的追捕,享利和凱瑟琳逃到了中立國瑞士。在那裡,他們度過了一段幸福而寧靜的生活。但不久,凱瑟琳死於難產,嬰兒也窒息而亡。享利一個人被孤獨地留在世界上,他悲痛欲絕,欲哭無淚。小說在戰爭的背景下描寫了享利和凱瑟琳的愛情,深刻地指出了他們的幸福和愛情是被戰爭推向毀滅的深淵的。
1928年,海明威離開了巴黎,居住在美國的佛羅里達州和古巴,過著寧靜的田園生活。他經常去狩獵、捕魚、看鬥牛。但不久,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海明威無法再過寧靜的生活了。1937年至1938年,他以戰地記者的身份奔波於西班牙內戰前線。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他作為記者隨軍行動,並參加了解放巴黎的戰斗。
1941年底太平洋戰爭爆發後,海明威立即將自己的遊艇改裝成巡艇,偵察德國潛艇的行動,為消滅敵人提供情報。1944年,海明威隨同美軍去歐洲采訪,在一次飛機失事中受重傷,但痊癒後仍深入敵後采訪。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他獲得一枚銅質獎章。
1940年,海明威發表了以西班牙內戰為背景的反法西斯主義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作品描寫了主人公美國青年喬頓,他志願參加西班牙人民的反法西斯斗爭,奉命在一支山區游擊隊的配合下,在指定時間炸毀一座具有戰略意義的橋梁。喬頓炸毀了橋梁,在身負重傷的情況下獨自狙擊敵人,等待他的是死亡。喬頓有高度的正義感和責任心,他因自己能為反法西斯斗爭捐軀而感到光榮和自豪。這部作品是海明威中期創作中思想性最強的作品之一,在相當程度上克服和擺脫了孤獨、迷惘與悲泣的情緒,把個人融入到社會中,表現出為正義事業而獻身的崇高精神。
1952年,海明威發表了中篇小說《老人與海》:老漁夫桑提亞哥在海上連續84天沒有捕到魚。起初,有一個叫曼諾林的男孩跟他一道出海,可是過了40天還沒有釣到魚,孩子就被父母安排到另一條船上去了,因為他們認為孩子跟著老頭不會交好運。第85天,老頭兒一清早就把船劃出很遠,他出乎意料地釣到了一條比船還大的馬林魚。老頭兒和這條魚周旋了兩天,終於叉中了它。但受傷的魚在海上留下了一道腥蹤,引來無數鯊魚的爭搶,老人奮力與鯊魚搏鬥,但回到海港時,馬林魚只剩下一付巨大的骨架,老人也精疲力盡地一頭栽倒在陸地上。孩子來看老頭兒,他認為桑提亞哥沒有被打敗。那天下午,桑提亞哥在茅棚中睡著了,夢中他見到了獅子。「一個人並不是生來要被打敗的,你盡可以把他消滅掉,可就是打不敗他。」這是桑提亞哥的生活信念,也是《老人與海》中作者要表明的思想。通過桑提亞哥的形象,作者熱情地贊頌了人類面對艱難困苦時所顯示的堅不可摧的精神力量。孩子准備和老人再度出海,他要學會老人的一切「本領」,這象徵著人類這種「打不敗」的精神將代代相傳。
桑提亞哥是海明威所崇尚的完美的人的象徵:堅強、寬厚、仁慈、充滿愛心,即使在人生的角斗場上失敗了,面對不可逆轉的命運,他仍然是精神上的強者,是「硬漢子」。「硬漢子」是海明威作品中經常表現的主題,也是作品中常有的人物。他們在外界巨大的壓力和厄運打擊時,仍然堅強不屈,勇往直前,甚至視死如歸,他們盡管失敗了,卻保持了人的尊嚴和勇氣,有著勝利者的風度。
海明威一生勤奮創作。早上起身的第一件事,就是進行寫作。他寫作時,還有一個常人沒有的習慣,就是站著寫。他說:「我站著寫,而且是一隻腳站著。我採取這種姿勢,使我處於一種緊張狀態,迫使我盡可能簡短地表達我的思想。」
30、40年代,他塑造了擺脫迷惘、悲觀,為人民利益英勇戰斗和無畏犧牲的反法西斯戰士形象《第五縱隊》,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50年代,塑造了以桑提亞哥為代表的「可以把他消滅,但就是打不敗他」的「硬漢形象」(代表作《老人與海》1950)。海明威是美利堅民族的精神豐碑。
20年代是海明威文學創作的早期,他寫出了《在我們的時代里》、《春潮》、《沒有女人的男人》和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永別了,武器》等作品。這一時期,正值西方世界沉淪為愛略特在社會崩潰背後所看到的荒原時期,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就是寫戰後一群流落歐洲的青年的生活情景以及他們精神世界的深刻變化。小說主人公傑克·巴恩斯是一名美國記者,戰爭毀掉了他的性能力。他愛上了一名英國護士勃瑞特·艾希利,後者也傾心於他,但他們無法結合。
一個美國作家羅伯特·柯恩——一個對生活頗多虛妄與浪漫幻想的人也愛上了勃瑞特,但她並不喜歡他。這一群歷經滄桑的青年,戰後浪跡歐洲大陸,整日無所事事,聚飲、爭吵或毆斗。戰爭奪取了他們的親人,給他們留下了肉體上和精神上的創傷,他們對戰爭極度厭惡,對公理、傳統價值觀產生了懷疑,對人生感到厭倦、迷惘和懊喪。小說從一個獨特的角度譴責了戰爭,具有反戰色彩。小說因寫了一代人的迷惘而成了「迷惘的一代」文學流派的代表作。
《永別了,武器》(又譯《戰地春夢》)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他以反對帝國主義戰爭為主題,揭示了「迷惘的一代」出現的歷史原因,控訴了戰爭毀滅人的理想和幸福,戕害人們的心靈,並使千百萬無辜生因此塗炭。這篇作品顯露了海明威散文風格的基本特色和「現代敘事藝術」。作品故事情節簡單而意境純一,語言朴實無華,句子短小凝練,環境描寫達到情景交融。
40年代,他根據在非洲的見聞和印象寫了《非洲的青山》、《乞力馬扎羅山的雪》, 還發表了《法蘭西斯·瑪貝康短暫的幸福》。1932年發表了《午後之死》, 尊奉美國建築師羅德維希的名言「越少,就越多」,使作品趨於精煉,縮短了作品與讀者之間的距離,提出了「冰山原則」,只表現事物的八分之一,使作品充實、含蓄、耐人尋味。
二戰後,海明威創作進入晚期,其代表作為《老人與海》,由於小說中體現了人在「充滿暴力與死亡的現實世界中」表現出來的勇氣而獲得1954年的諾貝爾文學獎,獲獎原因是:「因為他精通於敘事藝術,突出地表現在他的近著《老人與海》中,同時也由於他在當代風格中所發揮的影響。」對於這一贊譽,海明威是當之無愧的。海明威一生的創作在現代文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一頁。他以自己的經歷披露了當權者的偽善和現實的殘酷,刻畫了美國年輕一代的迷惘情緒,作品中洋溢著對勞動人民的熱愛,在探索藝術創作的途徑中使現實主義在開放性的兼容並蓄中獲得了新的光采!
獲獎後的海明威患有多種疾病,給他身心造成極大的痛苦,沒能再創作出很有影響的作品,這使他精神抑鬱,形成了消極悲觀的情緒,終於以自殺這種方式解脫了自己。這也是海明威「硬漢子精神」的一種追求吧。
美國著名的小說家埃爾內斯托• 海明威,出生在美國伊利諾斯州澳亞克.帕克。1961年7月2日在維西亞小庄園自殺身亡。在他生命的最後22年,一直居住在哈瓦那郊外的維希亞小庄園里,僅和哈瓦那相距半小時的汽車行程。在那裡,海明威創作了著名的小說《為誰敲喪鍾》(1940年)。當他飲彈身亡永久離開這個家時,作為一名作家,他已經譽滿人間,獲得了諾貝爾文學獎。於是,在那個小庄園里留下了海明威的「羅亞爾」拍手提打字機、狗墳、50隻貓和他漫長人生旅途中創作的9000部不朽名著。許多年以後,拉丁美洲的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哥倫比亞著名作家加西亞• 馬爾克斯參觀海明威的庄園後驚嘆:「這是一個多麼少有的圖書館」。
⑸ 誰能提供一個可以看馬克吐溫,歐亨利,海明威,卡夫卡,和川端康成的網站
馬克.吐溫 Mark Twain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marktwain_cnindex.html
美國作家。本名塞謬爾·朗赫恩·克萊門斯。馬克·吐溫是其筆名。出生於密西西比河畔小城漢尼拔的一個鄉村貧窮律師家庭,從小出外拜師學徒。當過排字工人,密西西比河水手、南軍士兵,還經營過木材業、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
馬克·吐溫是美國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世界著名的短篇小說大師。他經歷了美國從「自由」資本主義到帝國主義的發展過程,其思想和創作也表現為從輕快調笑到辛辣諷刺再到悲觀厭世的發展階段。
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
他的早期創作,如短篇小說《竟選州長》(1870)、《哥爾斯密的朋友再度出洋》(1870)等,以幽默、詼諧的筆法嘲笑美國「民主選舉」的荒謬和「民主天堂」的本質。
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
中期作品,如長篇小說《鍍金時代》(1874,與華納合寫)、代表作長篇小說《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1886)及《傻瓜威爾遜》(1893)等,則以深沉、辛辣的筆調諷刺和揭露像瘟疫般盛行於美國的投機、拜金狂熱,及暗無天日的社會現實與慘無人道的種族歧視。《哈克貝里·費恩歷險記》通過白人小孩哈克跟逃亡黑奴吉姆結伴在密西西比河流浪的故事,不僅批判封建家庭結仇械鬥的野蠻,揭露私刑的毫無理性,而且諷刺宗教的虛偽愚昧,譴責蓄奴制的罪惡,並歌頌黑奴的優秀品質,宣傳不分種族地位人人都享有自由權利的進步主張。作品文字清新有力,審視角度自然而獨特,被視為美國文學史上具劃時代意義的現實主義著作。
19世紀末,隨著美國進入帝國主義發展階段,馬克·吐溫一些游記、雜文、政論,如《赤道環行記》(1897)、中篇小說《敗壞了哈德萊堡的人》(1900)、《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礦業和出版業,但有效的工作是當記者和寫作幽默文學。神秘來客》(1916)等的批判揭露意義也逐漸減弱,而絕望神秘情緒則有所伸長。
馬克·吐溫被譽為「美國文學中的林肯」。
歐內斯特.海明威 Ernest Hemingway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erhemingway_cnindex.html
海明威1899年7月21日生於芝加哥市郊橡膠園小鎮。父親是醫生和體育愛好者,母親從事音樂教育。6個兄弟姐妹中,他排行第二,從小酷愛體育、捕魚和狩獵。中學畢業後曾去法國等地旅行,回國後當過見習記者。
第一次大戰爆發後,他志願赴義大利當戰地救護車司機。1918年夏在前線被炮彈炸成重傷,回國休養。後來去加拿大多倫多市星報任記者。1921年重返巴黎,結識美國女作家斯坦因、青年作家安德森和詩人龐德等。
1923年發表處女作《三個短篇小說和十首詩》,隨後游歷歐洲各國。1926年出版了長篇小說《太陽照樣升起》,初獲成功,被斯坦因稱為"迷惘的一代。1929年,反映第一次世界大戰的長篇巨著《永別了,武器》的問世給作家帶來了聲譽。 30年代初,海明威到非洲旅行和狩獵。1935年寫成《非洲的青山》和一些短篇小說。
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
1937年發表了描寫美國與古巴之間海上走私活動的小說《有的和無的》。西班牙內戰期間,他3次以記者身份親臨前線,在炮火中寫了劇本《第五縱隊》,並創作了以美國人參加西班牙人民反法西斯戰爭為題材的長篇小說《喪鍾為誰而鳴》(1940)。他曾與許多美國知名作家和學者捐款支援西班牙人民正義斗爭。
1941年偕夫人瑪莎訪問中國,支持我國抗日戰爭。後又以戰地記者身份重赴歐洲,並多次參加戰斗。戰後客居古巴,潛心寫作。1952年,《老人與海》問世,深受好評,翌年獲普利策獎。1954年獲諾貝爾文學獎。卡斯特羅掌權後,他離開古巴返美定居。因身上多處舊傷,百病纏身,精神憂郁, 1961年7月2日用獵槍自殺。海明威去世後發表的遺作,主要有:《海流中的島嶼》(1970)和《伊甸園》(1986)。他那獨特的風格和塑造的硬漢子形象對現代歐美文學產生深遠的影響。
卡夫卡 Franz Kafka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kafka_cnindex.html
卡夫卡生於布拉格的一個猶太人家庭,1901 年入布拉格大學學文學,後轉學法律,1906 年獲法學博士學位,1923 年遷居柏林,1924 年 6 月 3 日病逝於維也納附近的基爾靈療養院。
卡夫卡是歐洲著名的表現主義作家。他生活在奧匈帝國行將崩潰的時代,又深受尼采、柏格森哲學影響,對政治事件也一直抱旁觀態度,故其作品大都用變形荒誕的形象和象徵直覺的手法,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絕望的個人,成為席捲歐洲的「現代人的困惑」的集中體現,並在歐洲掀起了一陣又一陣的「卡夫卡熱」。
) ,奧地利小說家。表現被充滿敵意的社會環境所包圍的孤立?
此人象梵谷一樣,生前默默無聞,死後卻受人追捧。
川端康成 簡介與作品
http://www.woyouxian.com/author/a01/chuanankangcheng_cnindex.html
川端康成(1899-1972)日本小說家。生於大阪市一個醫生的家庭。幼年時,父母、姐姐和祖母相繼亡故,14歲時,與他相依為命的祖父也溘然長逝,給他終生留下了精神創傷。此後的漂泊生活和多次失戀,使他養成了感傷和孤獨的性格。
川端康成少年時期就立志畫家和文學家。1920年考入東京帝國大學英文系,翌年轉入國文系,在《新思潮》雜志上發表了處女作《招魂節一景》,受到菊地池寬的常識和文壇的注目。1924年大學畢業,同橫光利一等青年作家創辦了《文藝時代》雜志,發起新感覺派運動,出版小小說選集《感情的裝飾》。 1926年發表成我作《伊豆的舞女》,從而奠定了他的作家地位。
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
川端康成是一位高產作家,一生共寫了130多部作品,以中短篇小說為主。代表性作品除了《伊豆的舞女》外,還有《禽獸》(1935)、《花的圓舞曲》(1936)、《名人》(1938)、《重逢》(1946)、《雪國》(1935-1948)、《千隻鶴》(1949)、《舞姬》(1951)、《古都》(1962)等。他的創作大致可分成戰前和戰後兩個階級。前期主要描寫社會底層人物的悲慘生活、樸素愛情和執著追求,反映了人的本質和孤獨性以及人與人關系的非現實性。後期除了表現戰爭給人們帶來的創傷和痛苦以外,還有不少作品以資產階級家庭為背景,用肉感的筆調寫病態的性愛,頹廢色彩極為濃厚。而《雪國》被譽為日本"近代文學史上抒情文學的頂峰"。
川端康成在藝術技巧上有很高的造詣。他把佛典看成"世界最大的文學",並從日本古典文學中汲取豐富的營養。他還積極學習西方各流派的創作方法,特別重視喬伊斯的意識流行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學。川端康成曾說過:"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他的小說的另一特色就是重視表現人物的內心感情,而不過多刻畫人物的外形和行為。沒有離奇的情節,卻富有詩的韻味。
我們的文學隨西方文學潮流而動,但日本文學傳統卻是潛藏的看不見的河床。"他很注意把學習西方與繼承傳統有機結合起來,發展成為自己獨特的風格。幻想的感覺、幽情的哀傷、玄妙的余韻,這種日本傳統美的文學特色,完全融合在他的作品之中?
川端康成曾長期擔任日本筆會會長,並擔任過國際筆會副會長。1961年獲日本政府頒發的文化勛章。1968年,川端康成"由於他高超的敘事性作品以非凡的敏銳表現了日本人精神的物質"而獲諾貝爾文學獎。
1972年4月12日,73歲高齡的川端康成口含煤氣管自殺身亡。
⑹ 求在作品中表達作者對和平的渴望的作家(有名的小說家)
1,歐內斯特•米勒爾•海明威(Ernest Hemingway l899~1961)美國小說家。1954年度的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新聞體」小說的創始人。
生於一八九九年七月二十一日,一家六個孩子,他是第二個。他母親讓他練習拉大提琴;他父親教他釣魚和射擊。童年似乎沒有創傷。中學是一九一七屆的,他是一個熱情的、好競爭的標准美國男孩;學習成績好,體育運動全面發展(游泳、足球、射擊,還偷偷地到當地體育館去學拳擊),參加辯論團,學校樂隊里拉大提琴,編輯學校報紙《吊架》,還給文學雜志《書板》投稿,寫短篇小說(已經初具日後成熟的風格的苗頭),寫詩。他有時中途搭別人的車,出去旅行。有一次在禁獵區打鷺鳥,事後躲藏起來,免受法律制裁。某些批評家認為,海明威離家出遊說明他童年過的是正常的生活;但在別外一些批評家看來,則象徵他早年反叛橡樹園的生活方式,反映他家庭生活中關系緊張。
海明威代表作:
《老人與海》
簡介: 《老人與海》,美國作家海明威著。《老人與海》是海明威的代表作,也是一部象徵性的小說。主人公桑提亞哥是一位老漁夫,他經過重重艱險,捕獲了「一條不止一千五百磅重的大馬林魚」,但這條大馬林魚卻被鯊魚吃光了,桑提亞哥只拖回了一副魚的骨架。
《永別了,武器》
簡介:是美國諾貝爾文學獎獲得者海明威的主要作品之一。美國青年弗瑞德里克·亨利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期志願參加紅十字會駕駛救護車,在義大利北部戰線搶救傷員。在一次執行任務時,亨利被炮彈擊中受傷,在米蘭醫院養傷期間得到了英國籍護士凱瑟琳的悉心護理,兩人陷入了熱戀。亨利傷愈後重返前線,隨義大利部隊撤退時目睹戰爭的種種殘酷景象,毅然脫離部隊,和凱瑟琳會合後逃往瑞士。結果凱瑟琳在難產中死去。海明威根據自己的參戰經歷,以戰爭與愛情為主線,吟唱了一曲哀婉動人的悲歌,曾多次被搬上銀幕,堪稱現代文學的經典名篇。
《太陽照常升起》
簡介:海明威第一部重要的小說。寫的是像海明威一樣流落在法國的一群美國年輕人。他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迷失了前進的方向,戰爭給他們造成了生理上和心理上的巨大傷害,他們非常空虛、苦惱和憂郁。他們想有所作為,但戰爭使他們精神迷惘,爾虞我詐的社會又使他們非常反感,他們只能在沉淪中度日,美國作家斯坦因由此稱他們為「迷惘的一代」。這部小說是海明威自己生活道路和世界觀的真實寫照。海明威和他所代表的一個文學流派因而也被人稱為「迷惘的一代」。
《乞力馬扎羅的雪》
簡介:被稱為海明威藝術上最優秀的作品之一,不成其為故事的故事通過睡夢中的和醒時的兩股意識流,相互交叉,相互轉化;充分地描寫了「死」,反復地對「死」的描寫採用象徵手法。
2,巴爾扎克
巴爾扎克 Balzac· Honore de/Honore de Balzac (1799.5.20-1850)
19世紀法國偉大的批判現實主義作家,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奠基人和傑出代表.他創作的《人間喜劇》被稱為法國社會的「網路全書」,共91部小說,寫了兩千四百多個人物,展示了19世紀上半葉法國社會生活的畫卷.
巴爾扎克1799年5月20日生於法國中部的圖爾城。15歲隨父母遷居巴黎。17歲入法科學校就讀,課余曾先後在律師事務所和公證人事務所當差,同時旁聽巴黎大學的文學講座,獲文學學士銜。20歲開始從事文學創作,以筆名發表過許多不成功的劇本和小說。為維持生計,1825-1828年期間先後從事出版業和印刷業,皆告失敗,負債累累。經過探索和磨煉,巴爾扎克走上現實主義文學創作道路。1829年出版的長篇小說《最後一個舒昂黨人》,初步奠定了在文學界的地位。1831年發表的長篇小說《驢皮記》為他贏得聲譽,成為法國最負盛名的作家之一。他早有把自己的作品聯系成一個有機整體的設想。1841年他在但丁《神曲》的啟示下,正式把自己作品的總名定為《人間喜劇》並在《「人間喜劇」前言》中宣稱要做社會歷史的「書記」;認為社會環境陶冶人,因此應著力於「人物和他們的思想的物質表現」;要求作傢具有「透視力」和「想像力」;注重對地理環境和人物形體的確切描寫。從1829-1849年,巴爾扎克為《人間喜劇》寫出了91部作品,包括長篇、中篇、短篇小說和隨筆等,分為《風俗研究》、《哲學研究》和《分析研究》三個部分。長篇小說《歐也妮·葛朗台》(1833)、《高老頭》(1834)、《幻滅》(1837-1843)、《農民》(1845)、《貝姨》(1846)等。
作品簡介:
《高老頭》發表於1834年,是巴爾扎克最優秀的作品之一。這部作品在展示社會生活的廣度和深度方面,在反映作家世界觀的進步性和局限性方面,在表現《人間喜劇》的藝術成就和不足之處方面,都具有代表意義。其藝術風格最能代表巴爾扎克的特點。在這篇小說中,作者第一次使用他創造的「人物再現法」—讓一個人物不僅在一部作品中出現,而且在以後的作品中連續不斷地出現,它不僅使我們看到人物性格形成的不同階段,而且使一系列作品構成一個整體,成為《人間喜劇》的有機部分。在此,一些主要人物如拉斯蒂涅、鮑賽昂子爵夫人、伏特冷紛紛登場亮相,《人間喜劇》拉開了序幕。
3,列夫。托爾斯泰
列夫·尼古拉耶維奇·托爾斯泰(ЛевНиколаевич Толстой)(1828~1910) 19世紀末20世紀初俄國最偉大的文學家,也是世界文學史上最傑出的作家之一,他的文學作品在世界文學中佔有重要的地位。代表作有長篇小說《戰爭與和平》《安娜·卡列尼娜》《復活》以及自傳體小說三部曲《幼年》《少年》《青年》。其它作品還有《一個地主的早晨》《哥薩克》《塞瓦斯托波爾故事集》等。他也創作了大量童話。他以自己一生的辛勤創作,登上了當時歐洲批判現實主義文學的高峰。他還以自己有力的筆觸和卓越的藝術技巧辛勤創作了「世界文學中第一流的作品」,因此被列寧稱頌為具有「最清醒的現實主義」的「天才藝術家」。
托爾斯泰思想中充滿著矛盾,這種矛盾正是俄國社會錯綜復雜的矛盾的反映,是一個富有正義感的貴族知識分子在尋求新生活中,清醒與軟弱、奮斗與彷徨、呼喊與苦悶的生動寫照。托爾斯泰的作品縱然其中有反動的和空想的東西,但仍不失為世界進步人類的驕傲,他已被公認是全世界的文學泰斗。列夫·托爾斯泰被列寧稱為「俄國革命的鏡子」
《戰爭與和平》簡介:
托爾斯泰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場面浩大,人物繁多,被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成就非凡。《戰爭與和平》問世至今,一直被人稱為「世界上最偉大的小說」。 這部卷帙浩繁的巨著以史詩般廣闊與雄渾的氣勢,生動地描寫了1805至1820年俄國社會的重大歷史事件和各個生活領域:「近千個人物,無數的場景,國家和私人生活的一切可能的領域,歷史,戰爭,人間一切慘劇,各種情慾,人生各個階段,從嬰兒降臨人間的啼聲到氣息奄奄的老人的感情最後迸發,人所能感受到的一切歡樂和痛苦,各種可能的內心思緒,從竊取自己同伴的錢幣的小偷的感覺,到英雄主義的最崇高的沖動和領悟透徹的沉思— —在這幅畫里都應有盡有。」作者對生活的大面積涵蓋和整體把握,對個別現象與事物整體、個人命運與周圍世界的內在聯系的充分揭示,使這部小說具有極大的思想和藝術容量。 這是托爾斯泰創作的第一部卷秩浩繁的長篇小說。 作者把戰爭與和平,前線與後方、國內與國外、軍隊與社會、上層與下層連結起來,既全面反映了時代風貌,又為各式各樣的典型人物創造了極廣闊的典型環境。作者對人物的描寫形象既復雜又豐滿,常用對比的藝術方法來表述,體裁在俄國文學史上是一種創新,也超越了歐洲長篇小說的傳統規范。
4,雨果
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l802.2.26~1885.5.22)19世紀浪漫主義文學運動領袖,人道主義的代表人物,被人們稱為「法蘭西的莎士比亞」。
雨果出生於法國東部緊挨瑞士的杜省貝桑松,他的父親是拿破崙手下的一位將軍,兒時的雨果隨父在西班牙駐軍,10歲回巴黎上學,中學畢業入法學院學習,但他的興趣在於寫作,15歲時在法蘭西學院的詩歌競賽會得獎,17歲在「百花詩賽」得第一名,20歲出版詩集《頌詩集》,因歌頌波旁王朝復辟,獲路易十八賞賜,以後寫了大量異國情調的詩歌。以後他對波旁王朝和七月王朝都感到失望,成為共和主義者,他還寫過許多詩劇和劇本,幾部具有鮮明特色並貫徹其主張的小說。
1841年雨果被選為法蘭西學院院士,1845年任上院議員,1848年二月革命後,任共和國議會代表,1851年拿破崙三世稱帝,雨果奮起反對而被迫流亡國外,流亡期間寫下一部政治諷刺詩《懲罰集》,每章配有拿破崙三世的一則施政綱領條文,並加以諷刺,還用拿破崙一世的功績和拿破崙三世的恥辱對比。
1870年法國不流血革命推翻拿破崙三世後,雨果返回巴黎。雨果一生著作等身,幾乎涉及文學所有領域,評論家認為,他的創作思想和現代思想最為接近,他死後法國舉國誌哀,被安葬在聚集法國名人紀念牌的「先賢祠」。
雨果最為法國人津津樂道的浪漫事跡是:他於30歲時邂逅26歲的女演員朱麗葉·德魯埃,並墮入愛河,以後不管他們在一起或分開,雨果每天都要給她寫一封情書,直到她75歲去世,將近50年來從未間斷,寫了將近兩萬封信。
貫穿雨果一生活動和創作的主導思想是人道主義——反對暴力、以愛制「惡」。
雨果幾乎經歷了19世紀法國的所有重大事變。一生寫過多部詩歌、小說、劇本、各種散文和文藝評論及政論文章,是法國有影響的人物。
代表作:
其代表作是:長篇小說《巴黎聖母院》《悲慘世界》《海上勞工》《笑面人》《九三年》,詩集《光與影》等。短篇小說:《「諾曼底」號遇難記》
體現和平小說《悲慘世界》簡介:
[編輯本段]劇情簡介
1802年,因偷取一塊麵包而被判處十九年苦役的冉·阿讓結束了法國南部土倫苦役場的苦難生活。獲釋後前往指定城市的途中,疲憊困頓的冉·阿讓推開了當地受人尊重的主教大人米里哀的大門。好心的主教大人收留冉·阿讓過夜,卻不想被冉·阿讓偷走銀器潛逃。主教大人善意的謊言讓冉·阿讓倖免再次被捕。感於主教大人的恩惠,冉·阿讓化名馬德蘭來到蒙特勒小城,從此洗心革面,重新做人。十年後,憑借一手辦起的玻璃首飾生產工廠,冉·阿讓成為一名成功的商人並當上市長。
冉·阿讓的相貌和救助平民的舉動引起了警長沙威的注意。沙威是苦役場看守的兒子,曾經看見過冉·阿讓。在處理芳汀的問題上,冉·阿讓和沙威出現了意見上的分歧。淳樸善良的芳汀因受人欺騙而生下私生女珂賽特。如今,芳汀生命危在旦夕,唯一的願望就是想看一眼寄養在孟費眉客店老闆德納第家的女兒珂賽特。在市長辦公室里,聽沙威說有一個名叫商馬第的人正在替自己受審,冉·阿讓經過激烈的思想斗爭後,還是選擇了投案自首。
再次身陷囹圄的冉·阿讓得知芳汀已經不治身亡的消息後,利用一根藏匿下來的鍾表發條作成劇條,鋸斷窗欞成功越獄。冉·阿讓來到德納第客店,帶著珂賽特連夜趕往巴黎。珂賽特以冉·阿讓女兒的名義進入貝內迪克修道院後,冉·阿讓改名福施勒旺,在修道院當上了一名園丁。
八年的園丁生活過去了。平靜的生活因為貴族青年馬利尤斯看上了貌美如花的珂賽特而再起波瀾。1830年,共和派青年馬利尤斯投身於轟轟烈烈的反對波旁王朝的人民起義中後,冉·阿讓和此時靠在巴黎街頭招搖撞騙為生的德納第狹路相逢。德納第設計陷害冉·阿讓的陰謀正好被馬利尤斯聽到,在調任巴黎就職的沙威帶人來抓捕中,無賴之輩德納第被捕入獄,而冉·阿讓卻在混亂中趁機逃走。
盡管此後冉·阿讓幾次搬家,但在深愛著馬利尤斯的艾潘妮的幫助下,馬利尤斯最終找到了珂賽特。看著一對相愛的戀人,冉·阿讓成全了兩個年輕人美好姻緣。然而,當冉·阿讓講明珂賽特和自己的身世後,馬利尤斯卻對冉·阿讓拒而不見。雖然馬利尤斯最終接受了冉·阿讓,但此時已經命懸一線的冉·阿讓唯一的願望就是珂賽特能在自己死後,為他立一塊無字的墓碑。
由於悲慘世界這部小說對法國而言簡直就像中國人對三國演義那樣熟悉,所以在改編時許多枝枝節節都已刪除,采重要片段串成帶狀故事,起自冉阿讓的假釋與領悟,終於充滿希望的追尋光明,十分動人。以下是按著時間的順序來介紹這部巨作:
5,奧斯特洛夫斯基:
尼古拉·阿歷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1904~1936)蘇聯作家。尼古拉·阿歷克塞耶維奇·奧斯特洛夫斯基於1904年9月29日出生在烏克蘭維里亞村一個貧困的農民家庭,他排行第五,11歲便開始當童工。1919年加入共青團,隨即參加國內戰爭。1923年到1924年擔任烏克蘭邊境地區共青團的領導工作,1924年加入共產黨。由於他長期參加艱苦鬥爭,健康受到嚴重損害,到1927年,健康情況急劇惡化,但他毫不屈服,以驚人的毅力同病魔作斗爭。1934年底,他著手創作一篇關於科托夫斯基師團的「歷史抒情英雄故事」(即《暴風雨所誕生的》)。不幸的是,唯一一份手稿在寄給朋友們審讀時被郵局弄丟了。這一殘酷的打擊並沒有挫敗他的堅強意志,反而使他更加頑強地同疾病作斗爭。
《鋼鐵是怎樣煉成的》簡介:
內容概述
保爾·柯察金(Pavel Korchagin),出生於貧困的鐵路工人家庭,早年喪父,全憑母親替人洗衣做飯維持生計。12歲時,母親把他送到車站食堂當雜役,在那兒他受盡了凌辱。他憎恨那些欺壓窮人的店老闆,厭惡那些花天酒地的有錢人。
「十月革命」爆發後,帝國主義和反動派妄圖扼殺新生的蘇維埃政權。保爾的家鄉烏克蘭謝別托卡鎮也經歷了外國武裝干涉和內戰的歲月。紅軍解放了謝別托夫卡鎮,但很快就撤走了,只留下老布希維克·朱赫來在鎮上做地下工作。他在保爾家住了幾天,給保爾講了關於革命、工人階級和階級斗爭的許多道理,朱赫來是保爾走上革命道路的最初領導人。
在一次釣魚的時候,保爾結識了林務官的女兒冬妮婭。
一天,朱赫來被白匪軍抓走了。保爾到處打聽他的下落,在匪兵押送朱赫來的途中,保爾猛撲過去,把匪兵打倒在壕溝里,與朱赫來一起逃走了。由於波蘭貴族李斯真斯基的兒子維克多的告密,保爾被抓進了監獄。在獄中,保爾經受住了拷打,堅強不屈,為迎接白匪頭子彼得留拉來小城視察,一個二級軍官錯把保爾當作普通犯人放了出來。他怕重新落入魔掌,不敢回家,遂不由自主地來到了冬妮婭的花園門前,縱身跳進了花園。由於上次釣魚時,保爾解救過冬妮婭,加上她又喜歡他「熱情和倔強」的性格,他的到來讓她很高興。保爾也覺得冬妮婭跟別的富家女孩不一樣,他們都感受到了朦朧的愛情。為了避難,他答應了冬妮婭的請求,住了下來。幾天後,冬妮婭找到了保爾的哥哥阿爾焦姆,他把弟弟送到喀察丁參加了紅軍。
保爾參軍後當過偵察兵,後來又當了騎兵。他在戰場上是個敢於沖鋒陷陣的干將而且還是一名優秀的政治宣傳員。他特別喜歡讀《牛虻》、《斯巴達克斯》等作品,經常給戰友們朗讀或講故事。在一次激戰中,他的頭部受了重傷,但他用頑強的毅力戰勝了死神。他的身體狀況使他不能再回前線,於是他立即投入了恢復和建設國家的工作。他做團的工作、肅反工作,並忘我地投入到艱苦的體力勞動中去。特別是修建鐵路的工作尤為艱苦;秋雨、泥濘、大雪、凍土,大家缺吃少穿,風餐露宿,而且還有武裝匪徒的襲攏和疾病的威脅。
在這一段時間里,他和冬妮婭的愛情產生了危機,冬妮婭那庸俗的個人主義令他反感。等到在修築鐵路時又見到她的時候,她已和一個有錢的工程師結了婚。保爾在鐵路工廠任團委書記時,與團委委員麗達在工作上經常接觸,倆人逐漸產生了感情。但他又錯把麗達的哥哥當成了她的戀人,因而失去了與她相愛的機會。
在築路工作要結束時,保爾得了傷寒並引發了肺炎,組織上不得不把保爾送回家鄉去休養。半路上誤傳出保爾已經死去的消息,但保爾是第四次戰勝死亡回到了人間。病癒後,他又回到了工作崗位,並且入了黨。由於種種傷病及忘我的工作和勞動,保爾的體質越來越壞,喪失了工作能力,黨組織不得不解除他的工作,讓他長期住院治療。在海濱療養時,他認識了達雅並相愛。保爾一邊不斷地幫助達雅進步,一邊開始頑強地學習,增強寫作的本領。1927年,保爾已全身癱瘓,接著又雙目失明,肆虐的病魔終於把這個充滿戰斗激情的戰士束縛在床榻上了。保爾也曾一度產生過自殺的念頭,但他很快從低谷中走了出來。這個全身癱瘓、雙目失明並且沒有絲毫寫作經驗的人,開始了他充滿英雄主義的事業——文學創作。保爾忍受著肉體和精神上的巨大痛苦,先是用硬紙板做成框子寫,後來是自己口述,請人代錄。在母親和妻子的幫助下,他用生命寫成的小說《暴風雨所誕生的》終於出版了!保爾拿起新的武器,開始了新的生活。
⑺ 【請學者來】海明威,普希金,川端康成,太宰治,三島由紀夫自殺的背後
恩怎麼說呢 我的畢業論文就是寫三島的
你要是想了解他的自殺原因的話 哪你首先要作的是了解他的生平了
三島由紀夫本名平岡公威,1925年(大正14年)1月14日出生於東京市四谷區永住町2番地(今東京都新宿區四谷4丁目),父親名為平岡梓,母親名為倭文重,是家中長男,妹妹美津子與弟弟千之分別是在1928年與1930年出生。三島的祖母夏子具有日本貴族血統,是水戶藩藩主的外孫女,曾在日本皇室有棲川宮家中學習過禮儀,是個充滿威儀但卻很固執、神經質的傳統女性,祖父平岡定太郎則是兵庫縣農家出身的文官,曾任樺太廳長官(樺太是日本對庫頁島南部地區的稱呼,其官職相當於今日北海道的行政首長)。三島在上中學之前一直是與職掌家族大權的祖母同住,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但是也因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1941年,16歲的三島獲選擔任《輔仁會雜志》的主編,開始撰寫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花ざかりの森),當時他的國文老師清水在看了他的作品後大表激賞,推薦投稿自己在參與的文學同人志《文藝文化》,並且使用「三島由紀夫」的筆名,這也是三島這名字正式豋場的契機。之後他陸續在該志上發表多篇各類作品,1942年他選擇了學習院高等科文科乙類的大學預科繼續升學,主修德語,並且持續與《文藝文化》的友人交流,而因此受到日本浪漫派文學的薰陶。
1944年第二次世界大戰進入最後階段,日本的處境開始急轉直下,三島由紀夫也收到徵兵檢查通知判定是第二乙種體位,需要隨時等待徵召。同年他以第一名的成績從學習院高等科畢業,受到天皇頒獎贈與銀手錶,與日本駐德大使饋贈的文學書三冊。1944年10月,三島由紀夫的短篇小說《百花怒放的森林》由七丈書院印刷出版,成為他的出道作品,從此以後他從一個業余的文學創作者正式進入了專業作家的領域。隔月他獲得推薦進入東京帝國大學法學部法律學科就讀,主修德國法律,也由於這身份暫時免除受徵召入伍的必要。
1945年日本在戰局中已處於強弩之末的境地,三島由紀夫終於還是被徵召,首先是先至群馬縣隸屬中島飛行機的兵工廠擔任勤勞動員,又馬上被正式征入軍伍。但由於在准備出發參戰之前罹瘓嚴重的感冒,軍醫誤診以為是肺病,結果被馬上遣送回鄉。他原本所屬的部隊在抵達菲律賓後,在戰爭中嚴重摺損幾乎全軍覆沒,使得三島一直有自己是應該壯烈為國犧牲但卻苟活的某種遺憾心態,這可能與他逝世前激烈的政治主張與最後戲劇性的自殺事件有所關聯。
雖然逃過了死亡的命運,但是1945年對於三島來說是很傷痛的一年,8月15日日本宣布敗戰投降,四天之後三島在《文藝文化》的好友蓮田善明,以陸軍中尉的身份在馬來半島自殺。同年10月23日三島的妹妹美津子因為傷寒病逝,時年僅17歲。種種打擊,使得三島陷入了人生的低潮。
自殺
三島對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和嚴厲的愛國主義深為贊賞,對日本戰後社會的西化和日本主權受制於外國非常不滿。三島1965年以自己的小說《憂國》為藍本自編自演的同名電影預示了他的結局。影片中一位忠於天皇的日本上尉在1936年的政變失敗後切腹自殺。1968年,三島組織了自己的私人武裝——「盾會」,聲稱要保存日本傳統的武士道精神並且保衛天皇。經過長時間的准備,三島於1970年11月25日將他政變的計劃付諸實施。當天三島交付了《豐饒之海》的最後一部,隨後帶領4名盾會成員在日本陸上自衛隊東部總監部將師團長綁架為人質。三島在總監部陽台向800多名自衛隊士官發表演說,呼籲「真的武士」隨他發動兵變,推翻否定日本擁有軍隊的憲法,使自衛隊成為真的軍隊以保衛天皇和日本的傳統,但是沒有人響應。
三島隨後從陽台退入室內,按照日本傳統儀式切腹自殺。三島由紀夫在額際繫上了寫著「七生報國」字樣的頭巾,用白色的布將預備切腹的部位一圈圈緊緊地裹住,拿起短刀往自己的腹部刺下,割出了一個很大的傷口,腸子從傷口流出來。隨他同來的兩位盾會成員之一的森田必勝用名刀「關孫六」為三島進行介錯,但連砍數次都未能砍下他的頭顱,三島由紀夫難忍痛楚,試圖咬舌自盡,第四次介錯改由學習過居合道的盾會成員古賀浩靖執行,終於成功。之後森田必勝也切腹自殺(亦是由古賀浩靖進行介錯)。其它三名成員依「委託殺人罪」各判處四年的有期徒刑。三島由紀夫切腹自殺時,不少作家趕到現場,只有川端康成獲准進入,但沒見到屍體。這個事件讓川端很受刺激,他對學生表示:「被砍下腦袋的應該是我」。三島自殺之後17個月,他也選擇含煤氣管自殺,未留下隻字遺書。兩人相繼自殺留給了後人無數的疑問。
大部分說由於日本在二戰的失敗 因為三島是個右翼分子 狂熱的軍國主義愛好者 死前策劃的綁架失敗 這個是原因之一 其次呢你又必要了解一下日本人的世界觀了 日本是一個動盪的國家 因為長期火山 使日本人大多又人生無常 及時行樂的觀念 日本人及其喜歡櫻花 因為櫻花象日本這個國家一樣 短暫無常 且神社的在日本的普遍建立也是與地形有關的 這些LZ都可以去了解一下拉 所以三島這個武士出身的人是極為激進的 所以會出現一些厭世的情緒
至於說他是GAY的問題 這個與生平有關 他祖母是貴族 是對他影響最大的人 因為他從小和祖國一起居住拉 因為過分的保護與管教,構成他貧弱的體質與孤獨、甚至有點女性化的人格特質。但是也因為祖母的薰陶使他有非常多的機會接觸歌舞伎與能劇等藝文活動,再加上喜好西方文學的母親之鼓勵,而打下日後他在小說、舞台劇劇作方面能高度展現的基礎。
大多人說三島是奇才 鬼才 他的作品又共同點 那就是主角都是又缺陷的 無論是生理或者是心理 但是在軍國主義的熏陶下 成長為鬼才 奇才 ——在文學上,他的實力不下於獲諾貝爾文學獎的很多高手。但在骨子裡,他有暴力傾向。他的令人贊佩的文學才華和令人惋惜的思想行動,可以和美國詩人龐德相似
⑻ 斯坦因以什麼為基礎規定了行政研究的任務
斯坦因以國家有機體為基礎,規定了行政研究的任務,構建了行政研究的體系。
國家有機體學說,西方地緣政治學的重要理論基礎。最早由德國地理學家拉采爾提出。1901年他在《國家空間增長的規律》一文中,將一個民族看作是一個生命有機體,認為一個尋求領土(生存空間)擴張的國家就好像是一個正在生長的生物有機體尋找生長空間一樣。
他還羅列了國家擴張的七個規律,其中兩個是:國家的空間隨著文化的發展而增長;國家的成長通過合並及吞並小國而實現。瑞典政治學家契倫(R.Kjellen)進而將地緣政治學定義為「把國家作為地理有機體或一個空間現象來認識的科學」,國家有機體在發展中爭奪生存空間是自然法則所確定了的。
並提出「決定國家生命的因素是維持生存權的本能、擴充領土的意向和伸張權力的意志」。德國地緣政治學家卡爾·豪斯霍弗爾(K.Haushofer)1924年在其創辦的《地緣政治學》雜志撰文指出,國家在永恆的生存中有很多需要,但是最基本的是生存空間的需要,國家有機體的生長和發展依賴於生存空間的獲取。並認為傳播民族文化和實行經濟「分工」是征服空間最有效的途徑。
(8)斯坦因法學擴展閱讀
威爾遜著。發表於1887年美國《政治學季刊》(Political Science Quarterly)。該文被認為是公共行政學的起點,為行政學作為一門獨立學科進行系統研究奠定了基礎。概述了行政學研究的歷史,認為其是政治學中一個比較新的發展,完全有必要作為一門學科加以研究,同時提出了行政學研究的必要性和價值。
認為行政學研究的開展是由於社會逐漸增加的復雜性,是國家正在發展的功能和自由民主發展的結果。指出行政是政府最重要的部分,是行動中的政府,是政府實際運作的具體體現。
行政和政治既相互依賴又相互獨立,後來被行政學術界誤稱為典型的政治與行政「二分法」。該文在研究方法上,拋棄哲學、法學方法,強調歷史方法和比較方法。
⑼ 書的來歷
中國最早的書籍出現在商朝。
它們是由竹子和木頭製成的。竹子和木頭是常見的和容易接近的東西。在造紙和印刷術發明之前,人們把竹子和木頭切成小塊,用刷子在上面寫字,但沒有合適的書寫材料。竹片叫「竹簡」,木片叫「木簡」。它們統稱為「簡」。
一般來說,只有一行字是寫的,如果是錯的,就用刀刮寫。因此,在古代,「刪削」這個詞已經使用了很長時間。書大而小,古時簡單而短,最長的三英尺,最短的只有五英寸。寫一本書需要很多的簡單,把這些簡單化聯系在一起就成了一本書。
在編目中,經常使用麻繩,也使用絲繩(稱為「絲編」)或皮條(稱為「韋編」)。古書中提到「韋編三絕」,意思是著名的思想家孔子,因為他經常讀《易經》,把簡化的管子擦掉三次。
根據一本書的長度,決定它應該用幾段來編纂,通常是兩段或三段,以及四段或五段以上。表示書籍數量的「書」這個詞是象形文字,就像一根繩子連接著一系列簡化的書籍。
春秋、戰國和秦漢時期,人們已經普遍用竹木簡做書籍。春秋戰國時期還出現過寫在絲織上的書--「帛書」,帛書比竹木簡書輕便,而且易於書寫,不過絲織品價格昂貴 ,所以帛書的數量遠比竹木簡書為少。
東漢又出現了紙書,紙書輕便、易於書寫,價格比較便宜,深受人們歡迎。以後紙書便逐漸流傳開來,到了晉朝,紙書完全取代了竹木簡書和帛書。
(9)斯坦因法學擴展閱讀:
迄今為止發現最早的書是在5000年前古埃及人用紙莎草紙所制的書。到公元1世紀時希臘和羅馬用動物的皮來記錄國家的法律、歷史等重要內容,和中國商朝時期的甲骨文一樣都是古代書籍的重要形式。在印刷術發明之前書的拷貝都是由手工完成,其成本與人工都相當高。
在中世紀時期只有少數的教會、大學、貴族和政府有著書籍的應用。直到15世紀谷登堡印刷術的發明,書籍才作為普通老百姓能承受的物品,從而得以廣泛的傳播。
進入本世紀九十年代隨著網路的普及書已經擺脫了紙張的局限,電子書又以空間小、便於傳播、便於保存等優勢,成為未來書的發展趨向。
⑽ 傳聞證據規則的法律語義
傳聞,在日常的語義中是指「輾轉流傳的消息」(據《高級漢語大詞典》),相當於「風聞,謠傳,道聽途說」(據《現代英漢詞典》)。作為法律用語的傳聞(Hearsay)一詞來源於英國判例法。在普通法時代,關於傳聞的定義,英美學者曾經眾說紛紜,莫衷一是。美國學者曾作過統計,在美國《聯邦證據規則》頒布之前,關於傳聞的定義竟有上百種之多,但沒有一個定義能為大家所接受。美國《聯邦證據規則》第801條(c)項規定:「『傳聞』是指除陳述者在審理或聽證作證時所作陳述外的陳述,行為人提供它旨在用作證據來證明所主張事實的真實性。」可見,傳聞一般是指庭外的陳述。「傳聞」一詞是作為證據來源意義上講的,一旦作為證明方式提出,即為「傳聞證據「(hearsayevidence)。當然,這里的「證據」並非在「查證屬實的事實」的意義上使用,而是作為「證明材料」或「證明的根據」來理解,否則就不可能有什麼「傳聞證據」一說。
什麼是傳聞證據?在這個問題上,各國學者基本上都同意它的內涵,即「用來證明所述事實為真的庭外陳述」,但對於其外延存在較大的分歧。按照台灣學者的理解,「傳聞證據,本有廣狹二義,從狹義言,系專指言詞而言,即證人並非陳述自己親身經理之事實,而僅就他人在審判外所為之陳述(原供述),代為提出以作自己之供述者而言;從廣義言,則除上述言詞外,書面之陳述亦包括之。」例如,中國有的學者認為,傳聞證據是「證人在法庭上所提供的證言不是就親身感知的事實進行陳述,而是就從他人處聽來的事實進行陳述。」這就屬於狹義的解釋(當然,其表述上存在一些偏差),持這種見解的學者已經不多。美國證據法學者羅特斯坦因(Rothstein)認為,「傳聞證據是在法庭之外作出卻在法庭之內作為證據使用的口頭的或者書面的陳述,用於證明該證據本身所涉及事件的真實性。」英國證據法學家麥考密克(McCormick)也認為傳聞證據是指在法院之外作出的、在法院之內作為證據使用的陳述,或者是口頭的,或者是書面的,用於證明該陳述本身所聲明的事件的真實性。這些是廣義的解釋。他們將傳聞證據的形式限定為口頭和書面兩種,這是較為廣義的理解。中國台灣地區學者陳朴生甚至指出,不以他人的供述為內容的證據,不產生傳聞證據的概念。但是按照美國證據法學家華爾茲教授的定義,傳聞證據是指「在審判或詢問時作證的證人以外的人所表達或作出的,被作為證據提出以證實其所包含的事實是否真實的,一種口頭或書面的意思表示或有意無意地帶有某種意思表示的非語言行為」。這個定義不僅包括了口頭和書面形式,而且還提到了「非語言行為」。認為,在學理上,意思表示並不局限於口頭和書面的意思表示,還應當包括帶有意思表示的動作(assertiveconct),故華爾茲教授所說的「非語言行為」與陳述相當。例如,故意殺人案的被害人甲受傷住院治療,當偵查人員提供犯罪嫌疑人的相片要其指認時,甲從中抽出乙的照片交給了警察,若警察於審判期日到庭作證陳述被害人甲挑出了乙的照片,即使甲未作任何的言詞陳述,該項動作也屬傳聞,因為甲將照片抽出來交給警察的動作,顯然等同於試圖主張「就是照片上的這個人想殺我」,故不論甲在抽出照片時是保持沉默或有指著照片說就是這個人,均具有相同的傳聞之危險,因此警察於審判期日以此項被害人審判外的敘述性動作作為陳述的內容,應屬於傳聞證據。
華爾茲教授關於傳聞證據的定義,較為全面地概括了傳聞證據的特徵。傳聞證據的定義應當包含這樣三層意思:第一,傳聞證據的形式可以是口頭的或書面的陳述,也可以是意圖表示某主張的行為(如點頭,打手勢),無意識的行為不在此列。第二,傳聞證據是在法庭上提出法庭外的人作出的意思表示,也就是說,原作出意思者並沒有出庭。第三,提出傳聞證據的目的是為了證明其內容為真。這一點尤為關鍵,也是諸多學者能夠達成共識的地方。所以,要判斷一項證據是否為傳聞證據,一條比較簡單的規則就是明確提出該證據的目的什麼——是為了證明某人曾經說過這樣的話,還是證明他所說的話是真實的。一項證據是否屬於傳聞證據,與什麼是案件的爭議問題息息相關。區別傳聞證據和非傳聞證據的方法主要也就是看提出證據的目的。當然,有的證據同時含有傳聞和非傳聞兩種成分,對於如何界定這種證據,證據法學者和法官內部還存在分歧。 一般來說,傳聞證據的形成過程涉及兩個主體——原陳述人和證人,涉及兩個環節——原陳述人在庭外對事實的感知和陳述,以及法庭上的證人對前者陳述的轉述。從下面的例子中,或許可以更直觀地看到傳聞證據的形成過程。證人甲在法庭上說:「上個周末,鄰居乙曾對我說,『我昨天下午看見丙鬼鬼祟祟地從丁家院子里出來』。」鄰居乙沒有出庭。這就是一個典型的傳聞證據。在這里,法庭上的證人是甲,原陳述人是乙,乙看到「丙鬼鬼祟祟地從丁家院子里出來」(簡稱事實X)並對甲陳述,這是第一個環節,甲再把從乙那裡聽到的事實X在法庭上陳述,這是第二個環節。在這個過程中,一共經歷了三個階段(見圖1-1)。以傳聞證據的口頭形式為例。在階段I,乙感知事實X,感知的方式是多種多樣的,可以包括視覺、聽覺、嗅覺、觸覺等等,然後在乙的內心形成一個事實X的映像X』(必須承認任何人對事物的認識都可能存在一定程度的偏差);在階段II中,乙向甲陳述了事實X』,於是甲對事實X有了間接的感知,這種感知只能是通過聽覺(在乙的行為是帶有意思表示的動作時,甲也依靠視覺),甲對事實X的感知管道遠遠沒有乙豐富。而且,在甲感知的過程中,他會對事實X』所蘊涵的信息再次進行增刪,又形成事實X』』。當甲在法庭上對法官或陪審團進行陳述的時候(階段III),因為事實X已經不知不覺變成了X』』,證據所蘊涵的信息已經有了很大變化。甲對事物的感知能力和可靠性當然可以通過法庭上的交叉詢問得到檢驗,但乙感知事物的能力和可靠性卻得不到這樣的檢驗。如果本案要證明的問題是事實X是否為真,那麼,法官和陪審團必須判斷原陳述人乙所述是否為真,甲的轉述在這里並沒有任何意義。從邏輯學上說,甲通過引用乙曾說過事實X,從而得出事實X是存在的——這顯然是不能成立的推論。即使乙確實說過事實X,甲的轉述對證明事實X確實存在來說,證據支持度也是為零。也就是說,甲的可靠性在證明事實X是否存在這個問題中並不重要,乙的可靠性才是最關鍵的問題。可見,乙不出庭作證,事實X是否存在就不能得到完全的驗證。筆者在下文中將提到,這是排除傳聞證據的原因之一。
傳聞證據可以分為第一手傳聞(firsthandhearsay)和第二手傳聞(secondhandhearsay)。國內有學者認為,第一手傳聞是指在審判程序中作證的人知道原陳述人所陳述的內容並就此提出的證言。在研究了英美證據法著作中的原意後認為,這里的「作出陳述的人」應理解為「庭外陳述人」(不一定是原陳述人),而不是「在審判程序中作證的人」。例如,甲在法庭上轉述乙的陳述,乙雖然看到了事實X,但沒有出庭,於是甲轉述事實X就是第一手傳聞,對事實X知情者為乙;如果乙並沒有目睹事實X,而是由目睹事實X的另外一個人告訴乙的,乙又告訴了甲,那麼甲在法庭上提出事實X的時候就構成第二手傳聞。當然,如果目睹事實X的另外一個人告訴乙後,乙將之作成書面文書,也同樣是第二手傳聞。這兩類傳聞證據的區別主要在於,在證據的真實性方面,第二手傳聞比第一手傳聞的誤傳風險要大得多,對於第一手傳聞,法庭應當審查原陳述人的誠實性和作出陳述的情境,在具備可信賴的條件下可以採納第一手傳聞,例如英國《1968年民事證據法》就規定第一手傳聞可采,《1988年刑事司法法》也承認在滿足一定條件下第一手文書傳聞的可采性。第二手傳聞一般來說是不可採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