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朝夕

道德經朝夕

發布時間: 2022-01-11 20:48:03

Ⅰ 「別拿自己不當外人」,《道德經》為何能一語點明自私的最高境界

物慾橫流,這個詞語延續至今,似乎已經不是貶義到人人敬而遠之的程度,更像是一種中性陳述,一種對時代的評說。

幾十年前,一首《年輕的朋友來相會》紅遍大江南北,有句歌詞這樣唱:「美妙的春光屬於誰?屬於你,屬於我,屬於我們八十年代的新一輩」。

可是如此大愛的歌詞,難道真要成為歷史?看如今的流行歌曲,多是「你不懂我的心」、「我哭了你頭也不回」等等,以「我滿意才可以」為准則的歌詞。

西方經濟學中,個體的「自私」為所有理論的基礎,可是在生命中,所有試圖讓世界圍著自己轉圈圈的人,真的過上想要的生活了嗎?

我付出一丈,你回報一丈也好,一尺也好,都是兩個靈魂共贏增值的過程;我敬人一分,人卻負我三分,如此我便不再與他為善就好。

簡簡單單,不需要把太多負能量引入這場緣分。無私之人可以如此互惠共生,自私之人便做不到。

有句話說,「自誇、說教、抱怨」,這三個詞語是上了年紀的人,常常在做,卻意識不到的事情。

自誇,為了掩飾歲月和成就的不匹配;

說教,是僅把年齡當作成就的錯覺使然;

抱怨,無非是跌倒了不願再爬起來的借口。

生命與你,也像人與人之間相處,付出了才有可能得到回報;只會索取,也就只能坐等枯竭,也就多了自誇,有了說教,來了抱怨。

生命與你,也是一種平衡,付出多少,守護多少,全憑個人決定:不能對它吝嗇,也不能向它低頭。

朋友中有一對模範夫妻,結婚十幾年了,最近卻要鬧離婚。朋友們心裡納悶,這樣如膠似漆的兩人,怎麼會走到這一步?了解後才明白,原來七年之癢不過是試探,十幾年的朝夕相處,也敵不過審美疲勞:妻子怨丈夫不浪漫,丈夫說妻子不關心。

半月有餘,又傳來消息:兩人和好!至於原因朋友們傳的有聲有色,大致如下:

一次吵架過後,妻子怒而離去,開車回娘家。由於心情太差,分神與一輛貨車刮蹭,車前蓋整個掀起,差一米,人就完了。

妻子下車,神魂未定只知道哭,拿出手機順手就撥給了丈夫。丈夫聽了,電話那邊只說了五個字:「別怕,有我在!」

這樣,和好如初。

朝夕相處的夫妻,千萬句「我愛你」,也是期待對方把愛毫不吝嗇地給予自己;千萬句「我愛你」,有時候也比不過困境中的這三個字:有我在。

如此的婚姻,才經得住風霜,打得敗流年,不被瑣事騷擾,也不讓金錢擊倒。

因為,男人和女人,學會了真正的相互扶持;一方的傾力付出和另一方的無私回報,成為你中有我的循環生長。

無私,成就了自私的最好結局。

如此來看,最高端大氣的「自私」,與無私和分享,從來都不分家。

Ⅱ 道德經老子對愛情的看法

老子主:「昔之得一者: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寧;神得一以靈,谷得一以盈;萬物得一以生;侯王得一以為天下貞。」老子這個話是什麼意思?老子說,古往今來,凡是得一的人處處美妙。你看,天得一能夠清,青天;地得一能夠安寧;神得一能夠靈驗;山谷得一能夠充盈;他說,萬物得一能夠生長;侯王得一能夠做一個君王。「一」是什麼東西?「一」就是老子所說的「道」。得了「一」,得了這個「道」,就會完美。之所謂「道生之,德畜之」那我們就來分別看看老子所說的「一」和「道」是怎樣的?
首先讓我們來看看老子所說的「一」,愛情的「得一」是真情,因為真情相愛,才會情真意切;那真情的「得一」有是什麼?真情的「一」就是一顆愛心。因為只有愛心的真愛,才會心愛,心與心不相愛,哪裡還有什麼真情。記得有這樣一首詩:「萬物生輝,最是愛心光熠熠;陽春布澤,當然孝道普天下」。

我們再從「道生之,德畜之」來說,「萬物尊道而貴德」。這什麼意思呢?這就是說,天下的萬物都是由道生出來的,所以叫「道生之」,由道產生出來的。道分化成為萬物,這就是叫德,萬物要靠內在的德性來畜養,萬物都尊崇道,而貴重德,愛情和婚姻不也就是這樣嗎?有一個例子很具有說服力,這個例子就是一部電影《我的野蠻女友》,剛開時我和那電影的男主人角的看法一樣,以為這個女主人角整天都過這喝酒的生活,還一股的蠻氣,但經過他們的相互交流,最後那男主人角明白了,原來那女主人角的喝醉酒是有原因的:她的前男友死了,她為了把自己德培育出來的愛情永遠不忘掉,所以她始終把那個男孩給她的一個項鏈掛在頸子上,心中永遠是懷念著那個男孩,就是因為她藏著一份真誠的愛情。到最後,她發覺不對,為什麼不對呢?心中人死了,就讓他死去吧!我還年輕,我總不能因為他一輩子耽誤我的青春啊!「道生之」,道又生出來一段新的愛情,讓我接受他吧。所以她想通了,想通以後把這個鏈條甩到河裡,他接受那男主人角,終於轉變了,之後真誠地愛上了那個男孩。這個事例很好的符合了老子的「道生之,德畜之」。

Ⅲ 關於古文字句.

以學校殺後世,如按劍伏兵

科舉前期還是比較合理的,進步的,可到理學的後期,明清的科舉就玩了,科舉消磨了舉子的精神氣息,消耗了舉子的青春與財富

中舉做官, 卻沒有能力的"為天地立心,為生命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的志向了,

因為自己沒有了自己的精神了.

好像現代的大學生,我國的學生雖然說在大學之前在世界石一流的,但是這個一流,付出的代價太大,能量在各種考試中消耗殆盡,又沒能繼承東方文化的精髓,甚至迷信所謂的科學萬能,於文史哲一竅不通,因而也不會出現愛因斯坦式的人才,到了大學就吃喝玩樂,網游,女友.

其實這也不能完全怪他們的,沒有中心思想,不玩做什麼?

.............

第八篇 儒學演化與國家發展 五九、明清的科舉與宋儒的理學
作者:.南懷瑾.
東方古老中國的文化,經過元朝百年以來的摧折,由平民起義的各路英雄,基本上都不如漢、唐開國的規模。明太祖朱元璋更不例外,既沒有漢高祖劉邦的豁達大度,更沒有唐太宗李世民的雄才大略。雖然朱明一代,與漢、唐、元都是一統山河的帝制政權,但前追唐朝,後觀清代,無論文治武功,都是黯然失色的。有人說,漢朝四百年,是劉家與外戚宦寺(太監)共有天下;唐朝三百餘年,是李家與女後藩鎮共有天下;明朝三百年,是朱家與宦官(太監)共有天下;清朝兩百餘年,是愛新覺羅與紹興師爺共有天下。這樣的史論,雖然過於籠統草率,但也蠻有道理的。

為朱元璋做個心理分析

我們在前面大概約略地提過,在整個的歷史上,反觀任何一朝一代的政風,都和開國之君創業立國的學養見解,有牢不可分的關系。這正是《大學》所講「意誠、心正、身修、家齊、國治,而後天下平」的原則要點所在。

明朝三百年來的帝室政權,之所以如此的陰暗,完全由於朱元璋本身的前因而來。他出生在元朝末代亂世的貧民家庭,在童年孤苦伶仃的生活中,早已埋下了看人世社會都是一片悲慘殘忍的心理因素。後來生活無著,為了糊口,只好列皇覺寺去做和尚。宋、元以來的漢僧寺院,仍然具有叢林制度的嚴格清規。儼然一個政治體制的組織。對於長上和各個職司,既要堅守戒律,又要集體勞務,所謂「敬」和「肅」的遵守,是它基本的精神所在。他做和尚的日了不算太久,對於佛教的慈悲和忍讓的內養修持功夫,雖然也有所了解,但畢競並未深入。況且皇覺寺的和尚,也避不開時艱年荒、流離失所的遭遇,他只好被迫出去化緣,仍然也混不到飯吃。因此才去投軍,參加平民起義的行列。

如果從心理學立場的觀點來分析,以朱元璋從小到長大的遭遇情況來說,假如事業有所成就,這種人就會變成三種個性的典型:

一是對社會人群,始終充滿仇恨和不信任的個性,變成刻薄寡恩的作風。

二是對社會人群,反而具有同感痛苦的同情心,處處推己及人,願意反饋社會,盡量做好事,成為一個大善人。

三是變成雙重人格,既充滿仇恨與刻薄,又很悲觀而具有同情心。但有時仁慈,有時殘忍,很難自製。

我們只要多讀《明史》,仔細研究朱元璋,你就可以了解到孟子所說孤臣孽子的心境了。如孟子曰:「人之有德慧術知者,恆存乎疢疾。獨孤臣孽子,其操心也危,其慮患也深,故達。」可惜他所遭遇的是時勢造英雄,做了皇帝,卻不達觀。如果以他的聰明慧知,做一個中唐時代的和尚,一定會成為一代宗師,稱佛做祖。但他的根本學識習性,仍然沒有脫離少年時代在皇覺寺為僧時的僧院知識。因此在他所創建的明朝政治體制中,有關官職的名稱,有些仍然採用「叢林寺院」僧職的名位,如「都察院」、「都檢」,乃至稱僧職叫「總統」、「統領」等名詞,都是與「禪林寺院」職司的名號相同。

可是在他稱「吳王」開始,到登位稱帝以後,的確勤奮讀書,努力學習。但很可惜,沒有得到良師益友的輔導。如宋濂、劉基,他都是以臣工視之,並非尊為師友。如史載他對兩人的評語說:「宋濂文人,劉基峻隘。」所以對於他們,始終是有距離,用而不親,影響不大。在他心理上最大的缺點,就是始終有揮之不去的自卑感。古今中外的人性心理,凡是過分傲慢的人,都是由心理上有一種自卑感在作祟。他自小由環境所造成嚴肅忮刻的生活習慣,很難兼容並蓄,更談不到有「格物致知」的容人容物之量。

但他在登位稱帝以後,正如唐、宋開國的皇帝一樣,總想找出一個具有顯赫有名的祖宗,作為自己的背景。李唐皇帝,找到老子李耳。有道教教主的「李老君」做背景,是夠神氣的。趙宋也用道教的帝君來陪襯自己。朱元障找誰呢?開始他是想用朱大夫子朱熹的關系。當他還正在疑難不決的時候,剛好碰到一個理發的司務(相當於今天所稱的師傅)也姓朱。他便問他,你是否也是朱熹的後人?誰知那個理發匠卻答說,我姓朱,是另有祖先的。朱熹和我沒有關系,我為什麼要認他做祖先啊!這句話,使他感覺到很慚愧,因此,就決心不認朱熹做祖先了。這個典故,不是憑空捏造的,是記在明人一部史料筆記中,我一時記不起書名來了,你們查對,一定會發現的。

科舉取士的利弊

但從明朝開國,創建科舉取士的考試體制,規定用朱熹的《四書章句》為標准,推崇《大學衍義》等傳統,實在出自朱元璋的創制規定,以後一直沿用到由明朝乃至清朝約六百年而不變,並非事出無因。另如以宋儒理學家的嚴峻規范思想,制定對婦女的節操觀念,限制重重,也是由他手裡所開始的。大家不可以把這些過錯,隨便歸到儒家的禮教和孔子、孟子的罪名上去,那是很不公平的。

現在為了縮短講課的時間,我們只引用明初朱皇帝有關這一方面的史料,大家看了,就可明白了。

元順帶至正二六年,即公元一三六六年,朱元璋正在稱吳王的第三年。即詔求遺書,如史載:

上謂侍臣詹同等曰:三皇五帝之書,不盡傳於世,故後世鮮知其行事。漢武帝購求遺書。而六經始出。唐虞三代之治,始可得而見。武帝雄才大略,後世罕及。至表章六經,開闡聖賢之學,又有功於後世。吾每於宮中無事,輒取孔子之言觀之,如「節用而愛人,使民以時」,真治國之良規。孔子之言,誠萬世之師也。

又命侍臣書《大學衍義》於兩底壁間。曰:「前代宮室,多施繪畫。予書此,以備朝夕觀覽,豈不愈於丹青乎!」

第二年,開始第一次創制文武科取士之法。如雲:

「然此二者,必三年有成,有司預為勸諭,民間秀士及智勇之人,以時勉學。俟開舉之歲,充貢京師。其科目等第,各出身有差。」

洪武元年,公元一三六八年。

謂學士朱升等曰:「治天下者,修身為本,正家為先。觀歷代宮閫,政由內出,鮮有不為禍亂者也。卿等纂修《女誡》,及賢妃之事可為法者,使後世子孫知所持守。」

洪武三年,第二次

詔設科取士,定科舉法。初場,各經義一道。四書義一道。二場,論一道。詔、誥、表、箋、內科一道。三場,策一道。中式者,後十日,以騎射、書、策、律五事試之。

洪武十七年,第三次

頒行科舉成式。凡三年大比,鄉試,試三場。

八月初九日,試四書義三。經義四。四書義,主朱子集注。經義、詩,主朱子集傳。易,主程朱義(程傳與夫子本義)。書,主蔡氏(沉)傳及古註疏。春秋,主左氏、公羊、穀梁、胡氏、張洽傳。禮記,主古註疏。

十二日,試論一。判語五。詔、誥、章、表、內科一

十五日,試經史策五。

禮部會試。以二月,與鄉試同。其舉人,則國子學生,府州縣學生,暨儒士未仕,官之未入流者應之。其學校訓導,專主生徒。罷閑官吏,倡優之家,與居父母喪者,俱不許入試。

同時,另有一件故事,從現代人的觀點來看,一定覺得他很愚蠢,不懂得科學技術,因此而限制了科技的發明和應用,非常可惜。事實上,科技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無比的方便,而且大有好處,那是事實。但科技的發展,給人類帶來精神文明上的墮落和痛苦,那也確是有相等的負面損失,這也是事實。所以在中國歷史上,類似有朱元璋這種想法和作法的事,還不止他一樁而已。這件事,便是史載;「洪武元年冬十月,欽天監(管天文台的台長)進元(元代)所置水晶刻漏(最早發明的自鳴鍾)備極機巧。中設二木偶人,能按時自擊鉦(鈴聲)鼓。上(朱元璋)覽之,謂侍臣曰:廢萬機之務,用心於此,所謂作無益害有益也。命碎之。」這樣一來,由元朝時期,從西洋引進的一些最初的科技知識,就很少有人再敢製作和發明了,實在很可惜。假如當時一反過去歷史上壓制「奇技淫巧」的政策,加以提倡獎勵,恐伯中國的科技,就早早領先世界各國了。

由朱元璋開始,制定科舉考試取士的程式以後,朱明王朝歷代子孫的職業皇帝們,便嚴守成規,奉為定例。但當時的知識分子,也有人認為把儒學局限在宋儒和程、朱一派的思想見解上,是很不恰當的。所以到了朱棣趕走他侄子建文帝允炆以後,自稱皇帝,改元「永樂」的第二年,便有江西饒州鄱陽儒士朱友季,「詣闕(自到北京皇宮大門外)獻所著書,專毀濂(周敦頤)洛(二程兄弟)關(張載)閩(朱熹)之說。」永樂帝看了,便說:「此儒者之賊也。遣行人押還饒州,會司府縣官,聲其罪杖之,悉焚其書。」並在永樂十二年,命儒臣纂修五經四書性理大全,開館於東華門外。書成,永樂帝親自寫序。從此便使朱明一代的儒學,偏向專注於性理的探討,推極崇高而不博大了。

過了四十年後,在明憲宗朱見深成化二十二年,有禮部右侍郎邱浚進所若《大學衍義補》一書。他認為真西山的《大學衍義》,雖是帝王學的中心思想,但缺乏治國平天下的事跡可供參考。因此,他採集經傳子史有關治國平天下的事跡,分類匯集,加上自己的意見,以備帝王們學習治國平天下的學識。紀宗特別賞識,賜給金幣以外,又進封他做禮部尚書,並命將此書刊行流布。邱浚是瓊州(海南島)人,少年時便有神童之譽,是一個才氣縱橫的人物。如他詠海南島五指山的詩,便有「疑是巨靈伸一臂,遙從海外數中原」之句,大有嶺南學派人物的豪情壯志,目空一切的氣概。

陽明學說的興起

從此以後,到了明武宗朱厚照的時代,已經是公元十六世紀的初葉,在中國文化史或哲學史上產生了一位名人王陽明,他本名王守仁,儒家學者稱之為「陽明先生」。他在明代歷史上的事功,是以平定江西寧王「宸濠之亂」而出名。但在文化哲學史上,他是以「知行合一」的學說,影響當時和後世。最為突出的,就是東方的日本,在十九世紀到二十世紀之間明治維新的成功,便是接受陽明學說的成果。因明治維新的影響,當清末民初,中國一般留學日本的學生,回國以後,重新撿起陽明之學,作為革命救國的張本,提倡研讀王陽明的《傳習錄》,乃至陽明的治兵語錄,和曾國藩的家書等做典範,儼然日本在明治維新前期的作風,用來抗衡由西方輸入的各種文化思想潮流,形成一代的悲劇,為現代歷史增添了太大的不幸。

王陽明學說的由來,開始也和南北宋時期一般儒家的理學家們相同,也是為了追求形而上道和入世致用之學相結合,先是由道家和佛家的一般學理入手,而且努力參禪靜坐,曾經發生有遇事先知的功能。但他卻能自知,神通妙用的特異功能還不是道。因此退而反求儒家的經學,別有深入之處。恰好碰著在仕途上和當權的宦官劉瑾結怨,被貶到貴州的龍場驛以後,更有進益。總之,他後來心性學養的成就,如照朱熹所主張的道問學,和陸象山所主張的尊德性來講,他也是以尊德性為本。而且更與朱、陸不同之處,他在尊德性入道的同時,又特別強調以事功的實踐,與即知即行的良知良能相契合。實際上,王陽明的學問造詣,是由禪入儒,引儒入禪相結合,比宋儒朱熹的見地,實在別有勝處。他是極力反對朱熹的四書章句之說,認為朱注的章句,其禍害尤甚於洪水猛獸。因此,與當時宗奉朱熹學說,崇拜程朱學派的人,儼然對立。好在他有平寧王之亂的一段容功,震撼朝野,所以他在當時程朱學派的天下中,還能立足,這也是並非偶然的事。

如果我們把明武宗時期和王陽明倡導知行合一儒家理學的時期,和西方歐洲歷史文化作一對照,那也正是公元一五一七到一五六一年之間,德國人馬丁·路德開始從事宗教革命的同一時代。除此之外,也正是西方在這一時期(十六世紀)歷史文化上開始轉運的階段,如文藝復興運動的發生;波蘭天文學家哥白尼倡太陽中心及地動學說;維斯浦奇發現南美洲東岸;哥倫布發現中美洲;麥哲倫遠航周遊世界一周成功;葡萄牙人到了廣東租澳門為通商地,為近世歐洲人到中國的開始;葡萄牙人又到日本的種子島,首先掌握了東洋的貿易權;西班牙人征服了墨西哥;英國女王瑪利登位,禁信耶穌教,接著是女王伊麗莎白即侊,厲行新教;德國開宗教會議,重許信教自由,新舊教之爭結束;法國新舊教開始戰爭。西方的歐洲,在這個時期所發生的這些等等事故,和我們雖然還遠隔重洋,說是沒有關系,卻是很有關系,所以也在此順便提起大家的注意。

至於明朝在武宗時期,因有王陽明的學說出現以後,同時也影響了道家和佛家出家的和尚、道士,也有向王陽明參禪學道的出家人。王陽明雖然不像宋儒那樣,左批佛,右批道,但對佛道兩方,多少也有微言。不過,他和宋儒理學家相同,對性命之理,人生

的生命之學,仍有存疑。他在晚年又研究道家的外丹,或者為證長生,果因為服食信石(砒霜)中毒而歿。

我們對陽明學說的是非暫不評論。總之,在明朝三百年來,特別注重以朱注「四書」為主的儒學,影響所及,到了晚明時期,如對宮廷具有影響力的佛教大師憨山德清,便以儒、佛、道三教一致觀點,著有《中庸克指》,以及《老子道德經解》、《莊子內七篇

注》等。稍後,他的再傳弟子蕅益法師,又有《四書蕅益解》等著作。這些種種事實,都是說明由初唐(公元六二七)年起,到明末清初(公元一六四四)年間,有關儒、佛、道三家學說,卻已經歷紛爭了千餘年之久,由各自殊途而歸趨於一致,共同成為中國文化的主流,才得匯流而集成。但也正如道家老子、莊子的觀點,「成者毀也」。由於西方的歐洲,正從物質文明之中逐漸發展,促使唯物哲學思想的光芒,正從地平線西面升起,在十六世紀以後,漸已東來了。

總結明朝的政治文化

我們現在不必讀歷史而流淚,為古人擔憂。只對朱明三百年來的政治文化,作一簡單的結論:

一、明朝的文運,由朱元璋(洪武)和朱棣(永樂)父子、制定以宋儒程朱理學為主導的儒學以後,同時既不尊重相權,又更輕視文臣學者。朱家子孫十五個職業皇帝,除了被太監宮女們玩弄在股掌之間以外,幾乎找不出一個對歷史社會有很好貢獻的君主。其中兩三個稍有特別天才的,如英宗朱祁鎮,如果不做皇帝,專學天文,應該可以成為名家。神宗朱翊鈞,不做皇帝,專業經營,或從山西票號做學徒,以他愛錢如命的個性,一定可以經商致富。熹宗朱由校,不做皇帝,專學建築設計或土木工程,也應該大有成就。但很可惜,他們都不幸而生在帝王家,當了職業皇帝,反而在歷史上留下許多劣跡,真是不幸。

二、朱元璋從佛門和尚出身,做了皇帝以後,除了本身太過嚴厲,殺戮太過,留給後代以刻薄寡恩的榜樣以外,其他功過善惡,很難定評。最大的缺憾就是「不學無術」。但「佛門一粒米,大如須彌山;今生不了道,披毛戴角還」。所以他的子孫,仍然必要出家為僧償還這個因果。起初是由他的孫子建文帝朱允炆,被永樂所逼而出家。最後仍由崇禎的斷臂公主出家為尼,了卻佛門一代公案。

三、明朝三百年來的文運,規守在宋儒理學的范圍以內,使傳統的諸子百家之學,更無發揮的餘地。在《明史》上的儒學文臣,如於謙、海瑞、王陽明、張居正等少數特殊之士以外,其餘大多不得展其所長。因此,在代表一個時代的文學方面,也沒有格外的特點。如唐詩、宋詞、元曲之外,唯一可以代表明代的文藝,就是小說。如《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封神傍》、《金瓶梅》等等,便是明代的作品。這些著作,也代表了明朝一般知識分子的心聲,生在一個無可奈何時代的反感和悲鳴。所以在神宗嘉靖時期。就早有李蟄(李卓吾)一類憤世嫉俗的學者出現。李卓吾明說當時的道學先生們為「鄙儒、俗儒、腐儒」,又說他們是「言不顧行,行不顧言,陽為道學,陰為富貴,被服儒雅,行若狗彘」的人。但他不只反對道學,自稱「不信道,不信仙釋」,甚至討厭見任何人,既討厭和尚,更討厭道學先生,貶斥六經,認為不能專以孔子之是非為是非,因此而「得罪名教,遭劾系獄,自刎而死」。古人所謂的「名教」—詞,就是指以儒家孔孟之教的意識形態。單是一個「名」字,有時便代表論理的邏輯觀念。「遭劾」就是被當時在朝廷的儒臣們所彈劾,認為他犯了意識形態上的大反動,所以就入獄坐牢了。事實上,他最初是從王陽明的學說中脫穎而出,因對時代社會的不滿,太過偏激,形成狂態。另如神宗萬曆時期的袁宏道(中郎)、袁宗道、袁中道三兄弟,都有才名,當時人稱「三袁」。尤其以袁中郎的聲名更盛,但他也是對時代不滿,早年就辭官不做,專以詩文名世,不與世俗相爭了。

明代的文運,諸如此類,所以到了萬曆後期,就形成以太監頭子魏忠賢為首,指顧憲成、高攀龍等兩百多名學者為東林黨,興起黨獄,隨便定罪殺戮儒臣學者。一直到了李闖的民兵入京,崇禎朱由檢自殺,滿清入關,才結束了從皇覺寺開始,到東林書院而變為東林黨的黨爭的歷史,使朱明與太監共天下的三百年王朝了結完案。因此而刺激了明末清初的大儒遺老,如顧亭林、李二曲、傅青主、王船山等,揚棄理學專講性理的義理的弊病,轉而重視實用和考據之學,才使中國文化,從清朝開始,歸於義理(哲學)、考據、詞章三大類的學問。對於獵取功名科第的科舉八股文章,都是餘事而已。

Ⅳ 老子說:「相濡以沫,不如相望於江湖」,這話什麼意思

意思就是與其一起廝守下去,讓曾經美好的回憶被朝夕相對所磨耗,不如就此別過,哪怕從此再也不相見,至少在回憶中,她是美的。簡單點說,就是與其相濡以沫卻厭倦到終老,不如相忘於江湖懷念到哭泣。

《莊子·大宗師》:「泉涸,魚相與處於陸,相呴以濕,相濡以沫,不如相忘於江湖。與其譽堯而非桀也,不如兩忘而化其道 。 」

Ⅳ 聞道者,朝生夕死.是啥意思

早上得知真理,晚上寧可死去也心滿意足了。與「朝聞道,夕死可矣」同義,這句話中「道」指的是宇宙間的一切法則、道理。即「道可道非常道」。而並非是一般人通過字面意思所理解的「早上聽到(或明白了)一個道理(或真理),晚上死了也可以(或行)。」

Ⅵ 求王羲之的《蘭亭詩》詳細譯文(在線等待)

第一章寫舉行蘭亭宴集時的心情——為宇宙運化而感嘆。

「悠悠」四句是說宇宙運轉永無止息,萬物的陶甄變化、倏去倏來都是自然規律,非人力所能參與和控制。「大象」,用《老子》四十一章「大象無形」語,這里可理解為冥冥中支配宇宙的根本力量,也可理解為宇宙萬物的總體。這四句是議論,也是為歲月不居、時節如流而慨嘆。

古代哲人面對神秘、永恆的宇宙運化,早已激起探究的慾望:驅遣這偉大運轉的力量到底是什麼?這林林總總的一切,到底有沒有個頭緒?誰能說出個究竟?漢代天人感應之說,認為有意志、有情感的「天」,便是凌駕於萬物之上的宗主,魏晉玄學否定了這種看法,而其本身又有種種派別。何晏、王弼提出「以無為本」,說萬物存在、變化的根據就在萬物之中,其名曰「無」。但「無」是什麼?它沒有任何具體性質,抽象而又抽象,普通人看來實在玄妙難測。向秀、郭象則說萬物都自然而然地產生、運化,並沒有什麼力量在那裡支配驅策。「宗統竟安在」之句正反映了漫長歷史時期內人們的哲理思索,當然也包含著詩人自身的困惑和感喟。

詩人之所以感嘆,是因為人永遠也無力對抗這偉大的運化。那麼該怎麼辦呢?詩人說該「即順」、「任所遇」。「順」是《莊子》中的概念。《大宗師》:「且夫得者,時也;失者,順也。安時而處順,哀樂不能入也。」變化是永恆的,而「得」「失」則是暫時的,都與一定的時間相聯系:當某一時刻來臨時有所得者,必然順著時間的流逝而失去。人們對此既無能為力,便「但當順之」(《莊子·天運》注),當以「無心」的態度泰然處之,「無心而無不順」(同上《齊物論》注)。如果「有心」,那就會為利害得失糾纏怨苦,不得安寧。詩人的結論是:對此暮春煙景,還是不要傷時嘆逝吧,還是該通遙自得,呼朋嘯侶,一起來欣賞這大好春光。這也就是他與友人宴集的動機所在。

第二章寫觀賞山水群品,獲得神暢理得之趣。

「寄暢在所因」,承上一章末二句而言。因即依、順之意。不僅要做到隨遇而安,還要隨遇而樂,有意識地隨其所遇而求暢神之趣。觀賞大自然自是其重要途徑之一。「仰望」二句,即《蘭亭序》中的「仰觀宇宙之大,俯察品類之盛」,由此正可「極視聽之娛」,自由地從造物者之無盡藏中獲取精神的愉悅。

而當此仰觀俯察之際,詩人同時也在悟「理」。原來在晉宋人眼中,山水「質有而趣靈」(宗炳《畫山水序》語),而此靈趣又與宇宙之理交融而不可分,山水原是「道」、「理」的體現。因此,對於大自然的審美觀照,同時也就是哲理的領悟。故曰「寓目理自陳」。這種領悟當然帶著直覺甚至神秘的意味,正與那「妙處難與君說」的審美愉悅的獲得相似。

「大矣造化功」以下四句便是詩人所悟之理。「群籟」,指詩人耳聞的大自然中種種音響,亦喻群品、萬物。《莊子·齊物論》以山林群籟為喻,說明萬物雖千差萬別,但都自然而然,「道通為一」;在「道」的面前它們都是齊同、平等的。「萬殊莫不均」之說就是受此種觀點影響。深受《老》《庄》薰陶的詩人,看著崇山峻嶺、茂林修竹等等都沐浴在燦爛的春陽之下,平等地享受著造物的恩惠,那麼生動繁復,又那麼和諧統一,自然很容易湧起一種萬物均齊的情愫;而且感到自己也作為平等的一員回歸到這無限和諧之中,與萬物相親,「萬物與我為一」(《莊子·齊物論》)。故曰「群籟雖參差,適我無非親」。詩人融入忘懷物我的無差別境界之中,這境界是哲理的,也是審美的。與王羲之同時的簡文帝入華林園,說:「不覺鳥獸禽魚自來親人。」(《世說新語·言語》)也是類似的感受。

第三章歌詠與會者具有托心於《老》《庄》的共同志趣。

「莫非齊所託」,意謂與會者有共同的精神寄託,即《老》《庄》玄理。「造真」之「真」,指宇宙的真諦妙理。「玄根」用《老子》六章語:「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老子將天地萬物的產生,喻為一位偉大母親的誕育;這里即指萬物之所由生存、發展的玄妙根由。「涉世若過客」喻人生短促。《莊子·齊物論》說人不該憂懼死亡;懼怕死亡者好比是少小離家客游而不知歸返一樣。當然死之悲哀究竟難以擺脫,故「人生天地間,忽如遠行客」(漢代《古詩》)之慨屢見於吟詠。王羲之於此也是欲超脫而又不能。他還是只能以安時處順、隨順自然自解。「前識」二句即表明此種心情。前識,遠見卓識,語出《老子》三十八章。《老子》認為世人所謂「前識」,用盡機巧之心,實乃「道之華而愚之始」,因為它違背「自然」的原則。王羲之此處說不企羨聰明卓識,要緊的是「體道」,即聽任自然的化遷。那樣方能心境空明,不生煩惱。「虛室是我宅」便是說,追求心之清明,乃是我們的依歸。「虛室」指心,《莊子·人間世》有「虛室生白」之語。

「遠想」四句,歌頌與會諸人的交遊乃是體道之交。詩人另有一首四言《蘭亭詩》雲:「詠彼舞雩,異世同流。」指《論語·先進》所載「浴乎沂,風乎舞雩,詠而歸」之事,所懷想的是孔門師弟。當時與會者詩中也多有尚想古人之意,或仰莊周,或懷巢、許。「何必謝曩昔」,言我等今日之游亦不讓古人。「相與無相與」用《莊子》語。《莊子》說體道者的交往與世俗不同。他們如「魚相忘乎江湖」那樣,「相忘乎道術」,所謂「君子之交淡若水」(《山木》);因此說是「相與於無相與,相為於無相為」(《大宗師》)。這種交往自亦不拘形跡,不拘守世俗禮教,故雲「形骸自脫落」。

第四章仍述體道以求心境安寧之意,且描寫聚會之樂。

「鑒明」二句用《莊子》語。《德充符》:「鑒明則塵垢不止,止則不明也。」又《齊物論》註:「凡非真性,皆塵垢也。」詩人意謂當不斷祛除性靈中不合自然之道的東西,不然鄙吝之心即利害、得失、生死種種糾纏又將復生。這些糾纏如同桎梏,系因違背天道(即自然之道)而生,乃天之所加,故稱「遁天之刑」(《莊子·養生主》)、「天刑」(同上《德充符》)。解脫之法,當「以死生為一條,以可不可為一貫」,忘懷得失,泯滅物我。這固然不易,而美酒三杯,倒也有助於進入此種無差別境界呢。「方寸」指心。心靈須無所滯礙,無所執著,則矜持浮躁之氣自可消釋。

「雖無」以下數句寫聚會之樂。左思《招隱》:「雖無絲與竹,山水有清音。」言自然山水之樂勝過人為的音樂,此用其意(後來梁昭明太子亦曾詠左思這兩句詩)。《蘭亭序》雲:「雖無絲竹管弦之盛,一觴一詠,亦足以暢敘幽情。」也正與此呼應,王羲之這一意念還與他將蘭亭會比照西晉石崇的金谷盛會有關,石崇《金谷詩序》說到過「琴瑟笙築」、「鼓吹遞奏」之樂。「詠言有餘馨」不僅指賦詩,清談析理也可稱「詠」。清談也正是晉宋士人生活中重要內容,是他們娛悅心意的重要手段。「取樂」二句,是說按莊子齊同萬物的思想,一朝與千載並無區別,則自亦無須為今日良辰之短暫而惆悵了。

第五章呼應首章,再次致慨於新故變遷。

「合散」句說萬物變遷乃恆久之至道,人之生死亦然:「人之生,氣之聚也。聚則為生,散則為死。」(《莊子·知北游》)「修短定無始」,無始即無始無終。具體的人或物有其或長或短的存在期限,但從「道」的觀點看來,生並非起始,死亦非終結。因為死只是化為異物而已,它恰是另一形態的物的新生;人生雖「修短隨化,終期於盡」,但「道」則無始無終。此即《莊子·秋水》所謂「萬物一齊,孰短孰長?道無終始,物有死生。」話雖如此,但當此時節變換之際,敏感的詩人仍極易發生新故之感,「造新」二句即抒發此慨。詩人於此是很自覺的,他在別處也說過:「新故之際,致嘆至深。」(見《法書要錄》卷十)生死使人感慨;「向之所欣,俯仰之間,已為陳跡」,神奇倏忽化為塵滓,也是叫人難以釋懷的。此恨綿綿,唯以「推理」(老莊之理)以消釋之。但結尾說立言不朽,卻仍流露出企求永存的願望。「河清非所俟」即人壽短促之意。(用《左傳》襄公八年語:「俟河之清,人壽幾何!」)生命是短促的,但企求聲名的不朽。「言立」指會上賦詩而言。《金谷詩序》已說「感性命之不永,懼凋落之無期」,故具列與會者官號、姓名、年紀,並寫其詩,以貽後人。蘭亭賦詩,同樣有此意圖。

總觀全詩,以感時念逝、舉行宴集發端,以賦詩立言、企求永恆結尾,其主旨在於以《老》《庄》玄理排遣生命流逝的愁懷。全詩和平沖淡,恰與《蘭亭序》斥《莊子》「一死生為虛誕,齊彭殤為妄作」的慷慨激烈相反。詩、序並觀,便可見出詩人內心沖突之尖銳:既要以《老》、《庄》散愁,又覺得《老》《庄》虛妄不實;雖明知其虛妄,仍不能不借重於彼。「豈不痛哉!」

(先湊合用一下= =)

http://www.erxingyuan.com/Article/Print.asp?ArticleID=7 的第四自然段

Ⅶ 有關文明禮貌的名言

●禮儀周全能息事寧人(儒貝爾) ●頭銜愈大,禮儀愈繁(丁尼生) ●生命是短促的,然而盡管如此,人們還是有時間講究禮儀(愛獻生) ●如果把禮儀看得比月亮還高,結果就會失去人與人真誠的信任(培根) ●禮儀是在他的一切別種美德之上加上一層藻飾,使它們對他具有效用,去為他獲得一切和他接近的人的尊重與好感(洛克) ●舉行盛大的葬禮,與其說是向死者誌哀,不如說是為了滿足生者的虛榮(拉羅什富科) ●人間的面孔從未像在葬禮中看上去那麼世俗(喬•艾琪渥斯) ●人們最看重的是特權,哪怕是主持葬禮的特權(詹•拉•洛威爾) ●禮者,人道之極也(荀子) ●安上治民,莫善於禮(孝經) ●道之以告德,齊之以禮(論語) ●不學禮,無以立(論語) ●禮,經國家,定社稷,序民人,利後嗣(左傳) ●禮,天之經也,民之行也(左傳) ●人無禮則不生,事無禮則不成,國家無禮則不寧(荀子) ●人有禮則安,無禮則危(禮記) ●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政之大節也(左傳) ●禮義廉恥,國之四維,四維不張,國乃滅亡(管子) ●衣食以厚民生,禮義以養其心(元•許衡) ●禮義生於富足,盜竊起於貧窮(漢•王符)

Ⅷ 老子做人的名言警句

老子做人的名言警句
1、惟道是從, 因任自然,有些事不要做過頭。
2、無為,才能無所不為。
3、驕兵必敗, 哀兵必勝。
4、生活中唯一不變的就是變,以柔克剛才是取勝上道。
5、人生一定要有夢想,謙退無私才能成大事。
老子的20個人生格言!救了多少人的一生
6、穩步推進勝於強出頭,善於借用他人之力。
7、清靜無為,遠離死地,知錯就改,善莫大焉。
8、掌握好說話辦事的分寸,做人做事都應善始善終。
9、學會找准自己的位置,創造「天時」與「地利」。
10、真正聰明的人不賣弄自己,憂患只能來自我們自己。
11、小不忍則亂大謀,沉默是金,寡言是福。
12、不自滿才能不斷進步,看透人生的禍福變換。
13、保持純真自然之美,堅持純真的本性。
14、不要被貪欲所左右,用辯證思維去觀察世界。
15、立身處世的三件法寶,珍愛自己的身體和生命。
老子的20個人生格言!救了多少人的一生
16、凡事一定要適可而止, 好心態贏得好生活。
17、過一種快樂而不享樂的生活,保持自我,不入流俗。
18、保持一種簡單的快樂,保持一種清靜無為的心態。
19、得意忘形,便會樂極生悲,功成身退也是一種智慧。
20、學會寬以待人,解怨不如不結怨,不自大才能成其大,相信未來總是有希望的

Ⅸ 老子說:功遂身退,天之道也,到底有哪幾人能夠做到這點

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中有這么一段名句:

持而盈之,不如其已。

揣而銳之,不可常保。

金玉滿堂,莫之能守;

富貴而驕,自遺其咎。

功遂身退,天之道也。

大概的意思就是人要知道進退,要懂得收斂。幾千年前老祖宗們傳下來的思想自然是高明的,可實際能做到的卻沒有幾個,權勢、財富不是每個人在得到後都能輕易放下的,上下五千年的歷史讓我們看到了太多因此而引發的刀光劍影。

熱點內容
醫療器械的法律規章及規范 發布:2025-04-28 03:07:57 瀏覽:604
巾幗法律服務志願 發布:2025-04-28 03:04:29 瀏覽:421
思想道德作品 發布:2025-04-28 03:03:56 瀏覽:706
民法典作為行政決策 發布:2025-04-28 02:58:07 瀏覽:836
司法廳政審 發布:2025-04-28 02:41:35 瀏覽:690
立法界定 發布:2025-04-28 02:40:52 瀏覽:76
合同法中顯失公平 發布:2025-04-28 02:30:19 瀏覽:419
滿16周歲未滿18勞動法要求 發布:2025-04-28 02:26:28 瀏覽:358
勞動法關於分公司撤銷 發布:2025-04-28 02:13:31 瀏覽:598
經濟法中的事件 發布:2025-04-28 02:04:17 瀏覽:5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