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於學生道德的詩
㈠ 有關道德的詩句
快讀網-輕松閱讀,快樂生活移動版
快讀網 > 詩歌大全 > 詩詞歌賦 > 正文
有關道德情操的詩句
>
1、勿以惡小而為之,勿以善小而不為。
2、非我而當者,吾師也;是我而當者,吾友也;諂諛我者,吾賊也。
3、君子成人之美,不成人之惡。
4、君子坦盪盪,小人常戚戚。
5、不要人誇好顏色,只留清氣滿乾坤。
6、人而無信,不知其可。
7、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8、前事不忘,後事之師。
9、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
10、高山仰止,景行行止。
>
123下一頁
標簽: 道德 古詩 情操 詩句
上一篇: 描寫小草的詩句大全›
下一篇: 描寫山水田園的詩句›
最新文章
教師節送給老師的優美的詩詞
1、《蜂》唐·羅隱不論平地與山尖,無限風光盡被占。採得百花成蜜後...
有關中秋節的著名詩詞
1、《十五夜望月寄杜郎中》(唐)王建中庭地白樹棲鴉,冷露無聲濕桂...
有關處暑的詩句,原來可以這么美
1、《初秋》【唐】孟浩然不覺初秋夜漸長,清風習習重凄涼。炎炎暑退...
立秋古詩詞,暑去涼來,秋天不遠。
1、《立秋日曲江憶元九》唐·白居易 下馬柳陰下,獨上堤上行。故...
詩詞丨立秋,歲月匆匆去,倏然又驚秋
1、《秋風詞》【唐】李白秋風清,秋月明,落葉聚還散,寒鴉棲復驚。...
十首處暑詩詞:涼風有信,秋月無邊
1、《早秋曲江感懷》唐•白居易離離暑雲散,裊裊涼風起。池上秋又來...
熱血鑄軍魂,最燃詩詞送給最可愛的人
1、八一感懷 作者/霍慶來南昌舉幟炮聲揚,暗夜沉沉現曙光。大渡河...
溫風至,盛夏始,小暑古詩詞帶來清涼
1、《小暑六月節》【唐】元稹倏忽溫風至,因循小暑來。竹喧先覺雨,...
芒種時節,邂逅最美的芒種詩詞
1、《芒種 其一》宋代:韓淲田家一雨插秧時,成把擔禾水拍泥。分段...
唐詩宋詞中贊美母親的詩句34句
1、慘慘柴門風雪夜,此時有子不如無。 —— 黃景仁《別老母》2、...
熱門文章
學子路上,多少心酸誰知曉?
斜倚西窗,細雨微茫。 望斷崇阿,不見晴川。 墨落成章字里傷,霖雲流風木葉揚。 曾許題名金榜,而今...
靜一靜疲憊的心
倦了,累了 在車馬的喧囂中 尋一靜處 或憶往昔 或小憩 有個肩膀更好。沒有 獨自的安靜 又何嘗不...
關於秋的詩詞共13首
1.【標題】:悲秋 【年代】:唐 【作者】:盧殷 【體載】:七絕 【內容】:-------------------- ...
別董大高適古詩拼音版
qiān lǐ hung yn bi r xūn 千 里 黃 雲 白 日 曛 běi fēng chuī yn xuě fēn...
描寫風箏的詩句
描寫風箏的詩句 1、兒童放學歸來早,忙趁東風放紙鳶。--清高鼎《村居》 2、紙花如雪滿天飛,嬌女鞦韆...
描寫花落的詩句
描寫花落的詩句 花落更同悲木落,鶯聲相續即蟬聲。榮枯了得無多事,只是閑人漫系情。唐司空圖《上方》...
山水田園詩派的特點及代表人物
山水田園詩的特點 所謂的山水詩,是以山水等自然景觀為主要描寫對象的詩歌;所謂田園詩是指歌詠田園生...
描寫冬至的詩句,形容冬至的詩句
描寫冬至的詩句 《冬至夜》 (唐)白居易 老去襟懷常濩落,病來須鬢轉蒼浪。 心灰不及爐中火,鬢雪多...
冬至詩,關於冬至的詩句
冬至的詩 踩著前人的腳印 走著先人的路 尋著祖父輩的根 一方墳墓 一束鮮花 深深鞠躬 迎風而立 ...
祝福新年的詩詞大全
新年祝福詩詞(一) 新梅香氣暖江風, 年逝黃梁紫燕同。 快馬逐雲寂寥贊, 樂鋪花色起蒼穹。 雲色...
閩ICP備12022453號-17
快讀網 輕松閱讀 享受快樂生活
㈡ 關於道德的詩句古詩詞
關於道德的詩句,古詩詞有
寧靜致遠,淡泊以明志。
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
㈢ 關於道德的詩句名言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春秋)管仲
驕傲道德導致豐盈,然後導致貧困,最後導致聲譽掃地。———— (美國)富蘭克林
教師真正的教養性表現為:學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里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於信念,對邪念不妥協的人。————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末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教育技巧的全部訣竅就在於抓住兒童的這種上進心,這種道德上的自勉。要是兒童自己不求上進,不知自勉,任何教育者就都不能在他的身上培養出好的品質。可是只有在教師首先看到兒童優點的那些地方,兒童才會產生上進心。————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要記住,你不僅是教課的教師,也是學生的教育者,生活的導師和道德的引路人。————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金玉滿堂莫收,古人安此塵丑。獨以道德為友,故能延期不朽。———— (魏晉)嵇康
應該熱心地致力於照道德行事,而不要空談道德———— (希臘)德謨克里特
如果兒童任意地讓自己不論去做什麼而不去勞動,他們就既學不會文學,也學不會音樂,也學不會體育,也學不會那保證道德達到最高峰的禮儀。———— (希臘)德謨克里特
遵照道德准則生活就是幸福的生活。———— (希臘)亞里士多德
道德當身,不以物惑。———— (春秋)管仲
驕傲道德導致豐盈,然後導致貧困,最後導致聲譽掃地。———— (美國)富蘭克林
教師真正的教養性表現為:學生能從他身上看到一個引導他們攀登道德高峰的引路人,從他的話里聽出他在號召他們成為忠於信念,對邪念不妥協的人。————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體力勞動對於小孩子來說,不僅是獲得一定的技能和技巧,也不僅是進行道德教育,而且還是一個廣闊無垠的驚人的豐富的思想世界。這個世界激發著兒童的道德的智力的審美的情感,如果沒有這些情感,那末認識世界(包括學習)就是不可能的。———— (前蘇聯)蘇霍姆林斯基
㈣ 關於道德的詩詞
將一些可能有問題的字詞加《堊》字隔開了。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處】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堊州》
【講解】正:使端正。意思是:從來沒有過自身品堊德行為不端正卻能使別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禮記·中庸》
【講解】塗: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頭也無不及的原則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聖學。
【出處】明·高拱《本語》卷三
【講解】去除一點利己的私堊心,就等於從聖人身上學得一點好堊品堊質。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處】《論語·季氏》
【講解】患:憂慮,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出處】《國語·越語上》
【講解】古代賢明的君主,不擔心他統堊治的人堊民數量不多,而擔心他們的心堊志行為缺少堊羞堊恥。說明統堊治堊者必須重視提高堊國堊人的思堊想堊品堊德堊素堊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講解】摩:通「磨」。倜儻(ti ǎng):卓異。意思是:古時發堊財做官而名譽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異才能的人才能被後人稱頌。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根,學人言語。
【出處】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講解】意謂人要有人堊格,要有獨堊立堊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趨,人雲亦雲。
寧可清貧,不可濁富。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三回
【講解】濁:渾濁,形容卑堊劣的手段。意思是:寧可一生清堊白堊貧堊窮,不可用卑堊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堊正堊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意謂領堊導堊者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
善為吏者樹德,不能為吏者樹怨。
【出處】《韓非子·外儲說左下》
【講解】善於做官的,能注意培養自己的品堊德;不善於做官的,往往招來怨堊恨。意謂為官者要樹德,不要積堊怨。
㈤ 有關道德的古詩詞
《列女操》
唐. 孟郊抄
梧桐相待老,鴛鴦會雙死。
貞女貴徇夫,捨生亦如此。
波瀾誓不起,妾心古井水。《贈孟浩然》
唐. 李白
吾愛孟夫子,風流天下聞。紅顏棄軒冕,白首卧松雲。
醉月頻中聖,迷花不事君。高山安可仰,徒此揖清芬。
《墨梅》
元 王冕
我家洗硯池頭樹,朵朵花開淡墨痕。
不要人誇顏色好,只留清氣滿乾坤。《竹石》
清 鄭燮
咬定青山不放鬆,立根原在破岩中。千磨萬擊還堅勁,任爾東西南北風。
《石灰吟》
明 於謙
千錘萬鑿出深山, 烈火焚燒若等閑。
粉身碎骨渾不怕, 要留清白在人間。
㈥ 求關於文明禮儀、道德的古詩詞
惻隱之心,仁之端也;羞惡之心,義之端也;辭讓之心,禮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 孟子是中國儒家早期了不起的人物,他倡導人性本善,堅持仁義並舉,豐富發展了孔子的思想理論,其思想主要體現在《孟子》中。《孟子》一書對後人的教育和啟發甚多,影響深遠。在《孟子》一書中,「君子」是一個高頻詞,出現八十餘次,書中從人格上、道德上把仁人志士、仁義之人、有道之人稱作君子。國學大師錢穆講「中國人講人,列出許多區別來,如君子小人,善惡賢不肖等,而最高則有聖人」,還說「講做人道理,實為中國文化之精髓」。 在孟子眼裡,「君子」有古今的分別:「古之君子,過則改之;今之君子,過則順之。古之君子,其過也,如日月之食,民皆見之;及其更也,民皆仰之。今之君子,豈徒順之,又從為之辭。」(公孫丑下9,本文引用直接註明孟子篇章名和節數,下同)這是說,從對待過錯的態度和做法上,可以看出古之君子與今之君子的高下之別。有過則改而不順,更不得從為之辭,應是君子的正確態度和做法。 君子不僅有古今之別,也有與庶民、小人的差別。孟子曰:「人之所以異於禽於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離婁下19)人和禽獸有差異,但差異幾希、有限。君子存之者為何物?孟子曰:「君子所以異於人者,以其存心也。君子以仁存心,以禮存心。」(離婁下28)仁和禮存於君子之人心。孟子又說:「仁者愛人,有禮者敬人。愛人者人恆愛之,敬人者人恆敬之。」(離婁下28)人己之間互敬互愛,在今日社會也是需要提倡的,可以是良好的夫妻關系,也可以是和諧合作的上下級關系與同事關系、朋友關系。 孟子以義為路、以禮為門:「夫義,路也;禮,門也。惟君子能由是路,出入是門也。」(萬章下7)常將仁和義並舉,以仁為宅、以義為路,如「仁,人心也,義,人路也。」(告子上11)「仁,人之安宅也;義,人之正路也。」(離婁上10)孟子能近取譬,以宅、路、門比仁、義、路,闡述了如此一番君子之道和做人道理,影響深遠。人生之中不居仁宅,不走正路,豈不可哀可嘆! 《孟子》中「君子」「小人」的對比,有明朗朗的一句「君子小人,每相反而已矣」。(滕文公上3)提醒人們注意君子和小人的分別。與小人對立的還有「大人」。大人者,德行高尚的人。如「養其小者為小人,養其大者為大人」。(告子上14)體有貴賤,有小大,所以無以小害大,無以賤害貴。孟子提出了「心之官則思」的名言,明確了大人「立乎其大」的要求。(告子上15) 大人存其仁心、養其大志,就是君子。與「君子」「大人」相媲美,尤為後世稱道者為「大丈夫」。孟子提出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富貴不淫,貧賤不移,威武不屈,是對大丈夫的絕妙概括,成為亘古以來仁人志士的不懈追求和行為自律,為大人、做大事、行大道成為一代一代中華兒女的人生理想和堅定信念。 人生會面臨很多變數,個人有得志與不得志的狀態,孟子提出「得志與民由之,不得志獨行其道」「古之人,得志,澤加於民;不得志,修身見於世。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善天下」。(盡心上9)窮獨達兼的思想,得志澤民利民,不得志修身行道,一直為後人所景仰。孟子得志有「三弗為」,深知而且踐行「養心莫善於寡慾」。(盡心下35)。 不得志獨行其道,反映了君子志於道的堅定。孟子還提出了「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孟子曰:「愛人不親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禮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諸己,其身正而天下歸之。」(離婁上4)不親、不治、不答,無怪乎他人,而是反思自己是否仁愛足夠、智慧充足、恭敬有加。 仁、智、勇被儒家認為是三大德,仁是第一位的,不仁就談不上智和勇。仁者無敵,知恥後勇。《孟子》中講了君子之恥:「聲聞過情,君子恥之。」(離婁下18)名聲超過了實情,君子會感到羞恥。人和水一樣,要有本源,才能形成壯闊之勢,而不能靠虛假包裝,矇混社會大眾。「人不可以無恥。無恥之恥,無恥矣。」人不能沒有羞恥感,失去了恥感,就真的很無恥也很可怕。後世顧炎武特別講到做人要「行己有恥」。做人要自己知恥,否則無從談起。 關於君子之樂,孟子也有一番宏論。孟子曰:「君子有三樂,而王天下不與存焉。父母俱存,兄弟無故,一樂也。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二樂也。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樂也。」(盡心上20)孟子所言君子三樂,王天下不與存,且其一樂、三樂皆需依賴外部條件滿足,獨二樂「仰不愧於天,俯不怍於人」則純由自己而定。君子所樂者,樂於仁義,不知足之蹈之、手之舞之。(離婁上27)君子做人問心無愧,言行留好樣於兒孫,心術無愧對天地。 《孟子》中還講到君子之憂患,憂和患二字多是分開而言,「君子有終身之憂,無一朝之患也。」(離婁下28)「乃若所憂則有之:舜人也,我亦人也。舜為法於天下,可傳於後世,我由未免為鄉人也,是則可憂也。憂之如何?如舜而已矣。」所憂為何?舜是人,我也同_是人,我怎麼能夠像舜一樣做個頂天立地的有德有才之人。見賢思齊,見不賢而自省,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人。人皆可以為堯舜,激勵鼓舞著每一個中國人,修身正心做君子。 《孟子》中講君子之道的也有很多。如「今有人日攘其鄰之雞者」(滕文公下8)一節,攘鄰之雞,無論日偷一次還是月偷一次,都是不義之行,非君子之道,必須從速改過。君子講仁愛、走正道。「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離婁下14)孟子強調君子深造以道,貴在自得,也就是學習做人做事要思要領悟,悟到的才是自己的。「君子之言也,不下帶而道存焉。君子之守,修其身而天下平。」(盡心下32)孟子強調了君子之言不離正道,而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是君子一生的行動堅守。 本文梳理解讀了《孟子》中的「君子」。君子與庶民、小人有別,君子存的是仁心。君子有君子之志,有得志與不得志之分,不得志則獨行其道,行有不得反求諸己。君子有君子之恥,有君子之樂,也有君子之憂。概言之,孟子教人當君子、為大人,要反求諸己,修身走正道。 在今天建設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新時代,我們的高校教師要把大學生培養成為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社會主義合格建設者和可靠接班人。孟子中的「君子」思想對新時代青年成才具有重要的教育價值。我們要抓住「為誰培養人、培養什麼樣的人、怎樣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堅持立德樹人,遵循教育規律,借鑒傳統優秀文化,做到落實落細,持之以恆,這樣就一定能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作出自己的貢獻。 來源:青年時代
㈦ 關於道德的古詩
短歌行》曹操
山不厭高,海不厭深;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詠蟬》唐.虞世南
居高聲自遠,非是借秋風內.
《史容記.李將軍列傳》
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論語.里仁》
德不孤,必有鄰.
《陋室銘》劉禹錫
山不在高,有仙則名.水不在深,有龍則靈.斯是陋室,惟吾德馨.苔痕上階綠,草色入簾青.談笑有鴻儒,往來無白丁.可以調素琴,閱金經.無絲竹之亂耳,無案牘之勞形.南陽諸葛廬,西蜀子雲亭.孔子雲:「何陋之有?」
《求通親親友》曹植
天稱其高者,以無不覆;地稱其廣者,以無不載.
《淮南子.修務訓》
公正無私,一言而萬民齊.
靜以修身,儉以養德,非淡泊無以明志,非寧靜無以致遠!---諸葛亮
㈧ 關於道德的古詩句
未有不能正身而能正人者。
【出處】宋·蘇轍《盛南仲知衡州》
【講解】正:使端正。意思是:從來沒有過自身品德行為不端正卻能使別人端正的人。
君子遵道而行,半塗而廢,吾弗能已矣。 【出處】《禮記·中庸》
【講解】塗:同"途"。意思是:君子遵循待人處事不偏不倚、不過頭也無不及的原則前行,如在半路上停止不前(就不能算是君子),我是不會停止自己前進的步伐的。
去得一分己私,便是一分聖學。 【出處】明·高拱《本語》卷三
【講解】去除一點利己的私心,就等於從聖人身上學得一點好品質。
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貧而患不安。 【出處】《論語·季氏》
【講解】患:憂慮,害怕。寡:少。意思是:不怕東西少而怕分配不均勻,不怕貧困而怕不安定。
古之賢君,不患其眾之不足也,而患其志行之少恥也。 【出處】《國語·越語上》 【講解】古代賢明的君主,不擔心他統治的人民數量不多,而擔心他們的心志行為缺少羞恥。說明統治者必須重視提高國人的思想品德素質。
古者富貴而名摩滅,不可勝記;唯倜儻非常之人稱焉。 【出處】漢·司馬遷《報任少卿書》
【講解】摩:通"磨"。倜儻(ti tǎng):卓異。意思是:古時發財做官而名譽不著的人,不知多少,只有卓異才能的人才能被後人稱頌
自立自重,不可隨人腳根,學人言語。 【出處】宋·陸九淵《象山先生全集》
【講解】意謂人要有人格,要有獨立性,要自我尊重,不可亦步亦趨,人雲亦雲。
寧可清貧,不可濁富。
【出處】明·羅貫中《三遂平妖傳》第三回
【講解】濁:渾濁,形容卑劣的手段。意思是:寧可一生清白貧窮,不可用卑劣的手段致富。
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 【出處】《論語·子路》
【講解】自身言行正當,即使不下命令,別人也會跟著行動;若自身言行不正當,即使三令五申,別人也不會跟著行動。意謂領導者必須以身作則,為人表率。
㈨ 有關道德的詩
一
善行天下不求名
正道人間百路通
漫漫長河今古事
仁和道義總關情
二
人情來往亂紛紛
切忌匆匆認錯人
一路人生誠為信
積德行善便是神
三
心中有夢盼成真
品德優良值千金
溫暖他人心自暖
平凡厚德令人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