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說文解字話法治

說文解字話法治

發布時間: 2022-01-11 22:40:20

㈠ 哪有白話版的 說文解字 啊

很少看到說文解字的白話版,但有說文解字的註解版!
咬文嚼字
是個文字專刊,可以在書店和寶刊那買,如果米有,可以去郵局訂購

㈡ 給我一些說文解字的話 最好多解釋幾個字 越長越好



敏疾也。從人從口,從又從二。二,天地也。紀力切,去吏切〖注〗徐鍇曰:「承天之時,因地之利,口謀之,手執之,時不可失,疾也。」

獵也。軍獲得也。從手疌聲。《春秋傳》曰:「齊人來獻戎捷。」疾葉切


漢 ‍典 ZDIC.NET
圜圍也。四千人為軍。從車,從包省。軍(車),兵車也。

㈢ 閱讀下面的材料,說說「法」字的造字方法,體現了古人哪些法制觀念

「法」字的含義,第一為「正直」。「灋」字其中的「廌」是傳說中遠古時代的一種獨角神獸,它生性正直,有著明辨是非、判斷曲直的神性,在人們相互間發生糾紛時,就由其裁決。廌用其獨角「觸不直者」,被觸者即為「敗訴」。古人把這種生性正直、專觸不直者的神明裁判者——廌納入法的范疇,顯然賦予了法的正直而無偏頗的價值內含。直字的造字初義是舉目正視。凡此直字古訓有正、中等意思,乃皆由其舉目正視之本義所引伸。《說文解字》解釋說,「直,正見也。」第二為「公平」。《說文解字》在解釋法字時所說,「平之若水,從水」,才有了法字。法字雖經千古演變,但其表明平之若水的水傍至今仍是法字不可或缺的重要組成部分。第三為「懲惡」,從古人對法的解釋中可以看到「法,刑也」。從法與刑的意義相通,也不難看出法所具有的刑罰價值。「法」中包含「去」,去即是「棄」、「逐」的意思。「去」字在古文中為「矢」和「弓」所構成。矢、弓上的徽記被原始人用以判斷獵物歸屬的習俗,所以「去」意即「出示證據」。從矢、弓的意義上講,也有「處罰」、「制裁」的意思。去,延伸為作為懲罰的——「棄」或「逐」。對「不直者」採用「棄」或「逐」。

滿意請採納

㈣ 《說文解字》上這句話怎麼解釋

陳,就是宛丘,是舜帝之後媯滿的封地。從𨸏從木申聲。𨸬的古文就是陳。直珍切〖注〗臣鉉等曰:陳是大昊的駐地,按照八卦的圖,木是道德的開始,所以陳字的一部分是木。

㈤ 誰有說文解字白話版

說文解字是沒有白話文的。 恩,有些出版社在出「白話」的,但質量不敢恭維。可以試試看原書呀,影印版的別買中華書局的,看中國書店本,是清初翻

㈥ 說文解字蘇字的白話文翻譯

就是桂荏。(這句話前面應該還有其它內容)桂字的楷書上面本來還有個蘇字。這是寫隷書體刪改後的殘留。蘇,也就是桂荏,這是解釋釋艸的文字。其中有注釋:薌蘇,屬於桂類植物。方言裡面,蘇就是荏。關外有的地方稱為蘇,有的地方稱為荏。郭朴說,蘇,荏類植物。這是在說蘇與荏是不同的事物。籠統地說是沒有什麼分別。桂荏,也就是如今的紫蘇。蘇字假借為樵蘇。從艸。讀音與「穌」相聲。素孤切。五部。

㈦ 《說文解字》上這句話怎麼解釋成白話

這是說文解字對青字的解釋。
東方色也。木生火,從生丹。丹青之信言(象)【必】然。凡青之屬皆從青。
大意是說:青是象徵東方的顏色。東方五行屬木,木生火,青字就從生從丹(生火=生丹)會意字。丹青顏色不會改變就引申表明必然的意思。凡是青這一部的字都從青生義。

象然是誤字,估計是從如今大量印行的縮影陳昌治一篆一行32開本上抄來。象字應為必。
讀懂這段,要明了兩件事:一是五方色,即東南中西北,青赤黃白黑。二是明了漢魏時代一個常用的典語,即丹青之信。如光武帝詔:明設丹青之信。揚雄太玄:赤石不奪,節士之必。曹植:吾與夫子,義貫丹青。等等很多。都是借丹青顏色的不會變更引申為必然、不渝的意思。

可參:桂未谷 說文解字義證 段注於此較為簡略。

㈧ 我想要下名詞解釋 這是說文解字里的一句話

是《說文解字》五百四十個部首的排列順序,即大致以部首形體相近的特點為依據列次.

㈨ 《說文解字序》段玉裁注 有翻譯嗎

往古的時侯,伏犧氏治理天下,(他)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觀察鳥獸的形象和大地的脈理,近的取法自身,遠的取於它物,在這個基礎上,才創作了《易》和八卦,用卦象示人吉凶。到了神農氏的時代,使用結繩記事的辦法治理社會,管理當時的事務,社會上的行業和雜事日益繁多,掩飾作偽的事兒也發生了。(到了黃帝的時代,)黃帝的史官倉頡看到鳥獸的足跡,悟出紋理有別而鳥獸可辨,因而開始創造文字。(文字用於社會之後,)百業有定,萬類具明。倉頡造字的本意,大概取意於《夬卦》,《夬卦》說,臣子應當輔佐君王,使王政暢行。這就是說,倉頡創造文字是為了宣揚教令、倡導風范,有助於君王的施政。君王運用文字工具,更便於向臣民施予恩澤,而臣民應以立德為本,切不可自恃具有文字之工去撈取爵祿。
倉頡初造文字,是按照物類畫出形體,所以叫做「文」,隨後又造出合體的會意字、形聲字,以擴充文字的數量,這些文字就叫做「字」。叫它為「字」,是說它來自「文」的孳生,使文字的數量增多。把文字寫在竹簡、絲帛上,叫做「書」。「書」意味著寫事像其事。(文字)經歷了「五帝」、「三王」的漫長歲月,有的改動了筆畫:有的造了異體,所以在泰山封禪祭天的七十二代君主留下的石刻,字體各不相同。
《周禮》規定八歲的士族子弟進入初等學館學習,學官教育他們,先教「六書」。《「六書」的名稱,)第一叫指事,指事的含義是:字形、結構看起來認得,但須經過考察才能知道它所體現的字義,上下二字即屬此例。第二叫象形,象形的含義是:用畫畫的辦法畫出那個物體,筆畫的波勢曲折同自然物的態勢相一致,日月二字即屬此例。第三叫形聲,形聲的含義是,按照事物的性質和叫法,挑選可相比譬的聲符和義符組成文字,江河二字即屬此例。第四叫會意,會意的含義是:比聯起事理有關的字素,構成文字;摻合字素的意義,可以得知新字的字義或旨趨,武信二字即屬此例。第五叫轉注,轉注的含義是:立一字為頭、為根,創制類屬字,類屬字對根字的形音義有所承襲,與根字意義相通,考老二字即屬此例。第六叫假借,假借的含義是:沒有為某事某物造字,而按照某事某物的叫法,找一個同音字代表它,令長二字即屬此例。
到了周宣王的太史籀整理出大篆十五篇,籀文同古文有了差異。(不過古文尚在通行,)一直到(春秋末年)孔子寫「六經」,左丘明著《左傳》都還在使用古文;古文的形體、意義仍為學者們所通曉。再往後(到了戰國),諸侯們依靠暴力施政,不服從周天子;他們憎惡禮樂妨害自己,都拋棄典籍(各行其是)。中國分為七雄並峙,田畝的丈量方法相異,車子的規格尺碼不同,法令制度各有一套,衣服帽子各有規定,說起話來方音分歧,寫起字來相互乖異。
秦始皇初滅六國,丞相李斯就奏請統一制度,廢除那些不與秦國文字相合的字。(李斯等人負賈規範文字,)李斯寫了《倉頡篇》,中車府令趙高寫了《爰歷篇》,太史令胡毋敬寫了《博學篇》,(它們)都取用史籀大篆的字體,有些字還很作了一些簡化和改動,這種字體就是人們所說的「小篆」。這個時候,秦始皇焚燒《經書》,除滅古籍,征發吏卒,大興戍衛、徭役,官府衙獄事務繁多,於是產生了隸書,以使書寫趨向簡易,古文字體便從此止絕了。
從這個時候起,秦代的書法有八種體勢,第一叫大篆,第二叫小篆,第三叫刻符,第四叫蟲書,第五叫摹即,第六叫署書,第七叫殳書,第八叫隸書。漢朝建國以後有草書。
漢朝的法令規定,學童十七歲以後開始應考,能夠背誦、讀寫九千個漢字的人,才能做書史小吏;進一步是用書法「八體」考試他們。通過郡試之後,上移給中央太史令再行考試,成績最優的人,被用為樞秘處的秘書。官吏的公文、奏章,文字寫得不正確,「尚書史」就檢舉、彈劾他們。如今條令雖在,卻停止了考核,文字之工不講習,士人不通漢字之學很久了。
漢宣帝時,徵召到一位能夠讀識古文字《倉頡篇》的人,宣帝派張敞跟著那人學習。(在這以後)涼州的地方官杜業,沛地人爰禮,講學大夫秦近,也能讀識古文字。漢平帝時,徵召爰禮等一百多人,要他們在未央官講說文字,尊奉爰禮做「小學元士」,黃門侍郎楊雄採集大家的解說著了《訓纂篇》。《訓纂篇》總括了《倉頡篇》以來的十四部字書,計五千三百四十字,典籍所用的字,大都收入該書了。
到了王莽執政攝行王事的時候,他要大司空甄豐等人檢校書籍,以標榜自己盡力於制禮作樂之事。這期間對古文字很有一些改動。那時有六種字體,第一叫古文,這種文字出自孔子住宅牆壁中收藏的一批古籍;第二叫奇字,它也是古文,不過字體又同古文有別:第三叫篆書,也就是小篆:第四叫左書,即秦朝的隸書,是秦始皇使下杜人程邈創制的;第五叫繆篆,是用在璽符印鑒上的文字;第六叫鳥蟲書,是寫在旗幡等物上的。
魯恭王拆毀孔子住宅,(無意中)得到了《禮記》、《尚書》、《春秋》、《論語》、《孝經》等古文典籍。(古文典籍)還有北平侯張倉所獻的《左傳》。一些郡縣、諸侯國也往往從地下發掘出前代的寶鼎和器物。它們的銘文就是前代的古文。(這些古文字數據)彼此多相似,雖說不能再現遠古文字的全貌,但是先秦古文字的情況卻能知道大概了。世人無知,極力否定、詆毀古文,認為古文是好奇的人故意改變現行文字的寫法,假託出自孔子住宅牆壁,偽造出來的不能知曉的文字;(認為古文)是詭變正字,攪亂常規;(認為擁護古文的人)是想借它炫耀於世。
很有一些儒生(喜歡憑著臆斷)爭著搶著解說文字和《經》義。他們把秦朝才有的隸書當做倉頡時代的文字,說什麼「文字是父子相傳的,那裡會改變昵」?他們竟然瞎說:「馬字頭作一人字是長。」「人握十是斗。」「蟲字是屈寫中字的一豎。」掌刑官解說法令,竟至於憑著拆析字形來臆斷刑律,比如「苛人受錢」(原義是禁止恐嚇人犯,索取賄賂,「苛」是「訶」的假借字,可是)有人說,「苛」字(上為「止」,下為「句」),意思是「止句」。類似上文的例子多得不勝枚舉,(這些解說)都同孔壁中出土的古文字形不合,同史籀大篆的字體相違。粗俗淺薄的人,欣賞自己習見的東酉,對於少見的事物則格格不入,(他們)沒見過宏通的學問,不知道漢字的規律、法則,把古文典籍看成異端,把無稽之談當做真理,把自己知道的東西看得神妙至極。(他們)探究聖人著述的深意,又看到《倉頡篇》中有「幼子承詔」一句,便說《倉頡篇》是黃帝時代寫的,說那句話寓有黃帝仙去,讓幼子承嗣的深意。他們迷誤不通,能不違背事理嗎?
《尚書》記載,舜帝說;「我想看看古人繪制的圖像。」這話表明舜帝制訂制度,必按舊典行事,而不穿鑿附會。孔子說:「我還能看到史書存疑的地方。」又說:「(這種「存疑精神」)現在的人沒有了啊!」(「存疑」)不是作者自己不懂就不聞不間,(而是擔心)人若憑著自己的猜想去解釋古史古事,那就會弄得是非沒有定準;巧言詭辯將給世上的學習、研究者造成疑團、困擾。文字是經史百家之書的根基,是推行王道的首要條件,前人用它記述自己的經驗傳示給後人,後人依靠它認識古代的歷史。孔子說「本立而道生」,這是因為(確立了根本)能使人懂得世上最深奧的道理,而不會再受困擾。現在我敘列篆文,參照古文、籀文,博採諸家之說,做到出言無論大小,都確鑿有證,在考稽的基礎上撰寫出自己的說解。我想用這部書總編萬物,剖辨謬誤,使學習的人了悟(文字的本原),通達文字的妙意。我採用分立部首、以部首系聯字頭的辦法編排文字,使它們不相錯雜。萬事萬物都能從本書里見到,沒有哪一樣不涉及、不記載的。遇到讀者不易明了的事物,我就援用可資說明的東西比喻它。書中提到孟喜的《易經》,孔安國的《尚書》,毛亨的《詩經》以及《周禮》《左傳》《論語》《孝經》等,都指古文版本。遇到我不知道的事物,就告缺不論。……
《敘》文開列了十四篇五百四十部的目錄。(本書收編漢字)九千三百五十三個,重文一千一百六十三個,解說詞總計十三萬三千四百四十一字。本書在部首排列上,把「一」部放在開頭,編排漢字按照「類」相同則相聚的原則進行,使事物按照群體分開;「同條」者牽屬一處,「同理」者貫連一起,排字有序,不相雜亂,依據字形逐個地系聯字頭;從「一」字起頭,申引、系聯開去,探究了上萬個漢字的造字本原;把「亥」字列在篇末,從而可知變化至於窮極而復歸於「一」。
時在漢朝,聖德熙熙,燦如日明,光武皇帝上承天命,躬行堯帝之道創建了大業,中華內外盡受漢皇之恩,這恩澤如雨如潮極大極盛。(皇家)隆興學業,選拔人才不遺細民百姓;學士們知道治學之要,研討(文字非常)精深,他們的見解可以傳示後人(所以我采編以成此書)。這時是漢和帝永元十二年正月初一。
我是許氏的苗裔,祖宗應從炎帝、神農算起。遠祖縉雲氏輔佐過黃帝,遠祖共工氏的帝位被高辛氏接替,遠祖太岳氏輔佐夏禹,太岳氏的後人呂叔護衛周朝,被周天子分封到許,託庇祖宗護佑,許氏世代相繼。自那以後許家又從許地遷到汝南,從此我的嫡宗就住在汝水邊。
我仰慕聖人,不揣冒昧想挨近聖人之門。聖門高大得怎樣?像南山一樣崔巍。我想中途作罷,但又不能。我已經用盡了魯鈍之才,可惜「道味」未通,聽到「疑」也只能記個「疑」。我推演聖人造字之意,編述了自己的淺薄見解。我對這門學問懂得不多,倘若有明顯錯誤,希望通家糾正它

㈩ 《說文解字》中,倉頡之初作書,蓋依類象形,故謂之文,聲相益,即謂之字。這句話的解釋!5分!

《說文解字》中,倉頡剛開始創造文字的時候,大都依照物體的形象(來創造),所以叫這做文,相對(每個字)加上讀音,就叫它做字了。

熱點內容
蜂窩門法規 發布:2025-04-27 17:43:17 瀏覽:281
綏濱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7 17:34:13 瀏覽:915
法治建設路線圖 發布:2025-04-27 17:24:12 瀏覽:771
法律責任中的行政責任 發布:2025-04-27 17:23:31 瀏覽:797
對道德經的看法 發布:2025-04-27 17:23:30 瀏覽:18
山東司法改革法官編制 發布:2025-04-27 17:19:14 瀏覽:897
160法制走進萬家法治 發布:2025-04-27 17:17:08 瀏覽:429
普法官員 發布:2025-04-27 17:16:30 瀏覽:732
涉密信息法律責任要賠償多少錢 發布:2025-04-27 17:12:19 瀏覽:244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4-27 17:12:11 瀏覽:57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