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中國古代法學

中國古代法學

發布時間: 2022-01-11 23:54:10

① 中國古代的法律有哪些

夏商周法律制度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
夏代法律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商代法律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周代法律
西周的法律制度因於夏、商,到了西周更趨成熟。《周禮》中包含有刑法、民法行政法訴訟法等內容。《呂刑》中對犯人施行五種刑罰的規定長達三千條;同時,明確規定了罰金等級和贖刑制度等。 春秋戰國春秋時期,奴隸製法制解體,各諸侯國的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化,成文法陸續頒布。鄭國執政子產「鑄刑書於鼎,以為國之常法」(《左傳·昭公六年》杜預注),鄧析編訂「竹刑」。晉國亦「鑄刑鼎,著范宣子所為刑書」(《左傳·昭公二十九年》)。成文法的制定和公布,限制了舊貴族的特權,促進了封建生產關系的發展,標志著奴隸制的瓦解。 戰國時期封建制確立。各諸侯國陸續頒布了以保護封建私有制為中心內容的封建法律。其中,魏國李悝在總結各國刑法典的基礎上制定《法經》6篇,即《盜》、《賊》、《囚》、《捕》、《雜》、《具》。《法經》是以刑為主,諸法並用的第一部封建法典。秦國統治者奉行法家學說,任法為治。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此外,秦還頒布了大量法令。秦漢秦統一六國後,秦始皇把秦國的法律推行全國,第一次建立起全國統一的封建法制。1975年12月,湖北雲夢出土的睡虎地秦簡,其中有《秦律二十九種》、《法律答問》、《封診式》3類法律文書,其內容涉及農業、手工業、商業、徭戍賦斂、軍爵賞賜、官吏任免以及什伍組織等社會生活各個領域,說明秦代「莫不皆有法式」的說法是信實的。秦代法律以酷烈而著稱於世,刑罰種類繁多,手段也極為殘酷,有死刑、肉刑、徒刑、笞、籍沒收孥等,對罪犯往往數刑並施。
西漢法律制度
西漢,蕭何以《秦律》為基礎,製成《九章律》,確立以律、令、科、比為形式的一整套法律制度。漢武帝「罷黜百家,獨尊儒術」,其實質乃外儒內法,正如漢宣帝所說:「漢家自有制度,本以霸王道雜之」(《漢書·元帝紀》)。這種思想構成了封建法律的理論基礎,一直為歷代封建統治者所奉行。
三國兩晉南北朝法律制度
三國兩晉南北朝這一時期各朝都編纂法典。曹魏對法律作了重大修改,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這是中國古代刑法的重要發展。其後產生了諸如《晉律》、《北齊律》等。《北齊律》首創「重罪十條」(亦稱「十惡」);北魏、南陳法律中規定的官吏可以官抵罪的「官當」制度,對後世的封建法典皆有重大影響。
隋唐法律制度
隋唐這是中國封建社會諸種制度包括法律制度發生重大變革的時期。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在封建法典中佔有重要地位。唐代尤為重視立法建設,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500條。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永徽四年(653)頒行全國。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對中國封建法律的發展影響極大,對亞洲一些國家亦有一定影響。
宋代法律制度
宋代《宋刑統》是宋代的基本法典。它是以五代時後周的《顯德刑統》為基礎修改而成的。宋朝全面強化封建專制主義,皇帝可隨時頒布□令作為斷罪處刑的依據,詔□成為最重要和具有最高效力的法律,編□成為宋代最經常最重要的立法活動。宋代正式出現「典賣」制度的法律規定。
遼代法律制度
遼代大規模地編纂法典,開始於興宗時期。重熙五年(1036年),參照唐律修訂太祖以來法令,正式編定《新定條例》547條,又稱《重熙條制》,頒行全國,成為遼代基本法典。道宗咸雍六年(1070年),又以「契丹、漢人風俗不同,國法不可異施」為由,對《重熙條制》進行刪修增補,編成《咸雍重定條例》789條,簡稱《咸雍條制》。這部法典對契丹、漢人同樣適用,是遼代法律進一步漢化的標志。

② 中國古代的法律類典籍有

有《唐律疏議箋解》《唐六典》《天一閣藏明鈔本天聖令校證》《通制條格校注》《大清律例》《歷代刑法考》等,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有「刑起於兵,法源於禮」之說。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1.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其特點是禮刑並用,《禮記·曲禮》有載:「禮不下庶人,刑不上大夫」。
2.秦律是中國秦代法律的總稱。公元前359年,商鞅以《法經》為藍本,改法為律,制定《秦律》6篇。
3.曹魏制定《魏律》18篇,並改漢具律為刑名,冠於全律之首;規定五刑,使刑名進一步規范化;保護貴族、官僚、地主等8種權貴人物在審判上享有特權的「八議」也正式上升為法律制度,充分體現了「舉賢不出世族,用法不及權貴」。
4.隋朝制定的《開皇律》。唐太宗時,制定《唐律》12篇;高宗永徽年間,編定《唐律疏議》30卷。唐律把「十惡」特標篇首,律文全面反映了唐代社會的等級劃分,明確規定了社會各等級的不同身份、地位、權利和義務,以及它們之間的關系。《唐律》和《唐律疏議》是中國歷史上最完整的封建法典,其中《唐律》是我國現存最古老、最成熟、最完備的封建法典。《唐六典》是唐朝一部行政性質的法典,是我國現有的最早的一部行政法典,是現存最早的一部會典。
5.宋代《宋刑統》是中國歷史上第一部刊印頒行的法典。元代英宗時制定了《大元通制》
6.明、清法規以律為主,律外有誥、例、令、條例、則例、會典等。制定了《大明律》《明大誥》等一系列重要法律。清代制定的《大清律例》,是中國歷史上最後一部封建法典。
以上內容僅供參考,希望對你有幫助!

③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是中國古代政治制度的重要組成部分。自夏商周到明清四千多年,中國古代法律制度的發展脈絡清晰,有因有革,內容豐富,特點鮮明。歷代立法中國古代自國家出現後,統治階級就開始通過國家機關制定法律,建立法律制度。經過幾千年的發展,逐步形成了一整套沿革清晰、特點鮮明的法律體系。

中文名
中國古代法律制度
外文名
China ancient legal system
起止年代
夏至今
萌芽年代
戰國
建立年代

鞏固年代
西漢
成熟時期
隋唐
加強時期
北宋
發展時期

空前強化時期
明清
快速
導航
西漢

三國兩晉六朝

隋唐

宋代

遼代

金代

元代

明清

歷代行政法規

主要特點
夏商周
夏、商、周的法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
夏代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④ 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律出自何處

夏商周夏、復商、周的法制律是奴隸製法律,以習慣法為主,禮刑並用。它體現了王權與族權的統一,滲透了神權思想。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湯刑」是商代法律的總稱。《尚書·盤庚》記載:「以常舊服,正法度」。商代已具有成文法律,在古文獻中有明確記載,並在考古發掘中得到證實。商朝的刑法嚴酷,有死刑、肉刑、流刑、徒刑等。卜辭中,有象徵殘酷刑罰的文字;《簡書·康誥》載:「罰蔽殷□,用其義刑義殺。」戰國時荀子亦說:「刑名從商。」

⑤ 中國古代所有法律

夏商周——禮刑並用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總稱為「禹刑」。

⑥ 中國古代法律的簡介

形式
中國古代的法律形式很多,不象現代法律只有法、法規、條例等少數回幾種。古代法律答形式總結起來有如下幾種:刑、法、律、令、典、式、格、詔、誥、科、比、例。在一個朝代,經常有幾種法律形式同時使用,組成該朝代的法律體系。不同的法律形式的使用范圍也不一樣,效力高低也有很大區別。

⑦ 中國古代法律的特點

1.引禮入法,禮法結合
禮法結合的具體表現是以禮為主導,以法回為准繩;以禮為內涵答,以法為外貌;以禮移民心於隱微,以法彰善惡於明顯;以禮誇張恤民的仁政,以法渲染治世的公平;以禮入法使道德法律化,法由止惡而兼勸善;以法附禮使法律道德化,出禮而入於刑。禮與法的結合可以有效地推動國家機器的運轉,構成了中華法系最本質的特徵和特有的中華法制文明。
2.家庭本位,倫理法制
3.法為治世之具,緣法斷罪
4.無訟是求,調處息爭
5.法典體例上的「諸法合體,民刑不分」與法律體繫上的「諸法並存,民刑有分」
法典體例上的「諸法合體,民刑不分」,並不等於法律體繫上的「諸法並存,民刑有分」。所謂法律體系是指本國各個部門法構成的整體。由於社會關系的復雜多樣,決定了法律調整方式的復雜多樣,從而形成了不同對象的若幹部門法,它們是構成法律體系的各個相對獨立的部分。法律體系是社會發展的客觀結果,不是任何個人主觀意志的產物。
至於一部法典的體例,則為立法者主觀的產物,是立法者立法思想、立法原則與立法技術的具體應用。
因此,兩者是兩個不同的概念,不能混淆,否則便會產生與中國法制歷史真實過程相悖的認識。

⑧ 古代法律有哪些

古代的訴訟制度規定,訴訟必須逐 級告狀,一般不許越級告狀。但有重大 冤情被壓制無法申訴的,可以向皇帝直 接告狀,但經常要冒承擔沖撞皇帝儀仗 責任的危險。

為了防止乖戾之徒誣告別人,在告 狀時,訴狀上要寫明事實,不許說自己 不能確定的事。
同時,如果寫匿名信告別人的狀,要被流放兩千里。

古代社會的訴訟權受到很大限制, 除了謀反、謀大逆、謀叛外,各朝代 都規定,子孫不許控告父母和祖父母, 奴婢不許告主人及主人的親屬。
如果違 反,要處絞刑。但是,如果任何人犯了 上述三種重罪,那麼任何人都必須向官 府舉報。可見,封建社會法律是以維護皇權為第一目的的。 對於民事訴訟一般是要在基層根據倫理道德進行調解,調解不成才可以到官府告狀,不經過調解私自到官府的,要被處罰,並被視為刁民。

⑨ 我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是什麼

我國古代最早的法律是《周禮·秋宮·司刑》。
夏代是中國第一個奴隸制國家,其法律回總稱為「禹答刑」。《周禮·秋宮·司刑》註:「夏刑大辟二百,臏刑三百,宮刑五百,劓刑各千。」中國古代的刑與法含義相同,刑罰的出現,標志著夏代法律制度已經產生。

中國古代最早的法律起源與「禮」「刑」之間的關系,即「刑起於兵,法源於禮」。
1,刑起於兵:一方面,「師出以律」,中國古代最初的刑起源於軍事戰爭,最早的法脫胎於軍事中產生的軍法。另一方面,「兵獄同制」。軍事戰爭需要及時處置敵人、俘虜或其他違法犯罪行為。某些軍法同時就是定罪量刑的刑法。
2,法源於禮:禮產生於祭祀,在祭祀過程中,儀式得到強化和系統化,隨著階級的分化,祭祀的儀式等級不同而不同,此時「禮」成為等級的標志。隨著階級的劃分,上層階級演化為統治階級,他們藉助政治勢力手段將「禮」上升為調整人們社會關系的規范。 至此,「禮」無論在形式上還是實質上都具有了法律的內涵,直至周公之禮,「禮」得到規范化和系統化,從而成為中國古代調整社會關系的行為規范總稱。 禮是中國古代法的重要淵源,中國古代法的最初表現形式主要以禮表現出來。

熱點內容
綏濱縣人民法院 發布:2025-04-27 17:34:13 瀏覽:915
法治建設路線圖 發布:2025-04-27 17:24:12 瀏覽:771
法律責任中的行政責任 發布:2025-04-27 17:23:31 瀏覽:797
對道德經的看法 發布:2025-04-27 17:23:30 瀏覽:18
山東司法改革法官編制 發布:2025-04-27 17:19:14 瀏覽:897
160法制走進萬家法治 發布:2025-04-27 17:17:08 瀏覽:429
普法官員 發布:2025-04-27 17:16:30 瀏覽:732
涉密信息法律責任要賠償多少錢 發布:2025-04-27 17:12:19 瀏覽:244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4-27 17:12:11 瀏覽:575
關於新婚姻法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5-04-27 17:05:34 瀏覽:23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