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評判客觀

道德評判客觀

發布時間: 2022-01-12 01:45:14

『壹』 道德評價有哪些理論方法

隨著中國社會的發展,道德在被拋棄良久之後,終於漸漸重回視野,引起了人們的重視。
然而似乎在當今中國,道德已成為大問題。缺乏社會道德素養的抱怨之聲次此起彼伏,地溝油、毒大米等為代表的食品安全問題更不斷刺激著人們脆弱的神經。這時,尋找一些道德原則以指導人們行事,似乎越發重要。

那麼道德是什麼呢?在我們一般人的常識體系中,道德就應當是一種教條,凡孔聖人所言即為修身之道就是一例。西方也大致相同,聖經中耶穌怎麼說的,就怎樣做,這才是道德。在這本書中,康德卻提出了不同的看法。他認為,道德不是命題,道德應當是原理,並且符合邏輯。整本書,康德正是在闡述為何道德是原理,以及這些原理具體應當如何。

據說,早年康德的理想是做一個研究自然哲學的大學教授,他想做一個有學問的人。但當他讀了盧梭的書之後,受到了啟蒙思想的強烈影響:
——「我生性是一個探求者,我渴望知識,不斷地要前進,有所發明才有快樂。曾有過一個時期,我相信這就是使人的生命有其真正尊嚴的,我就輕視無知的群眾。盧梭糾正了我。我意想的優點消失了。我學會了來尊重人,認為自己遠不如尋常的勞動者之有用,除非我相信我的哲學能替一切人恢復其為人的共同權利。」

他覺得,如果他的工作不能找到尋常人安身立命的根基,那就顯得毫無意義。所以他將學問的目的設定於社會生活,十分重視在尋常人之中發現道德原理。他不願成為高高在上的道德學家,像孔子一那樣提出教條,認為不遵守教導的都是禽獸。相反,他立足於普通人,甚至那些道德上有缺陷的人,深入他們的內心,去探索道德在他們心中的根基。不難發現,書中正按著這思路,從最低層次,一步一步在人內心中挖掘道德。

人都應當有道德,因為人都有理性。理性本身是道德的根基。所以如果道德只是教條,那麼所謂遵從道德其實 是一種盲目的服從,與理性無關。且一旦教條出錯,人就只能學壞了。真正的道德,需要激發起人內心固有的理性法則,並進行引導。所以康德主張蘇格拉底式的教育。這種教育非常隨和,從不將思想強加在他人身上。蘇格拉底總是不斷提問,把人們從問題的表層一步步引入深處,讓人開動思維,將自己內在的理性催生出來。所以這也被稱為智慧的助產術。
因此,康德提出我們必須從日常道德出發,將日常理性中已經包含的道德法則單純的提取出來,加以論證,以便在哲學的層次上對任何行動的純粹道德內涵的判斷進行指導。
所以,他將本書分為三章,也即分為三個層次,三個過渡。

第一個層次,從普通的,最樸素的底層道德理性知識向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過渡。每個人都有道德理性,包括那些所謂的壞人,很多情況下他也會講道理,只是不願意去遵守罷了。要把這種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當然,無論是樸素的還是哲學的,在日常生活中都非常大眾化的,例如「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無」。所以都應當算作通俗的道德哲學。
第二個層次,即從通俗的道德哲學過度到道德形而上學。雖然我們的通俗道德哲學中已經集中了許多的道德智慧,但並沒有能夠形成一個體系,組成部分依舊零散。需要將其體系化,並找到一些基本的原理。
找到原理並不意味著結束,還需要找到這些原理的依據,所以還要上溯到第三個層次,從道德形而上學過渡到純粹實踐理性批判。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都是我們的理性原理,這些理性在實踐方面的應用叫做實踐理性,而實踐存在兩個層次,一個是日常生活,另一個是道德。一般的實踐理性,因為不純粹,所以不能稱之為道德,與之對應,這些實踐理性純粹的應用,就是道德。

下面結合書本具體談談這三個階段。

我們每天都在從事著各類工作,時時刻刻面臨著道德的評價。有些評價較為正面,而有些人則像魯迅所言「我向來不憚以最壞的惡意來揣摩中國人」——對於別人任何行為,總存在著懷疑——自然他們的評價多數負面,一個典型的例子就是陳游標。
康德發現,每個人心中,都有一些判斷道德與否的基本標准。即使所謂的否定一切道德標准、昧著良心做事的壞人,內心還是存在一種標准,只是因為他們不相信,所以把世界上的道德全部否定掉了。因此,康德總結出,普遍人類理性都會承認的一個用來判斷的標准,他把這個標準定義為「善良意志」。而「善良意志」的評判標准,既然不能求索於上帝,就只能藉由人類理性進行判斷,判斷行事究竟出於什麼目的。也即,如果行事的出發點是善良的,就應當被認為道德。他認為每個普通人僅拼憑自己的健全的知性就可以領會這一道理,所以「無需教導,只要解釋就行」。
但為什麼需要解釋呢? 在現實生活中,出於愛好還是出於某種別的想法,著實很難分清。,人心怎麼能夠摸得透。甚至有時候自己都不一定弄得明白,做一件事,究竟因為我是道德的,還是僅僅因為我做了利弊衡量,得出了一個明智的選擇。二者表現形式相同,實在難以區分。這種混淆同時存在於經驗和事實上。理論上,我們也經常將做好事等同於這個人是一個好人,而不進行區分。這才出現了那麼多偽善者。當然,我相信很多同學獻血,他絕對不是為了入黨。

康德說,往往人們的目的並非純粹或單一,「義務」和「愛好」時常無法做出良好的區分。要解決這個問題,需要將普通的道德理性提升到哲學的道德理性知識層面上。就是要將出於義務的行為與合乎義務的行為區分開來。只有哲學的道德理性,才能做到這一點。
於是康德列舉了四個例子來說明問題。
第一個例子,買賣童叟無欺。這是對他人的消極義務。思考童叟無欺的原因,必然非其所願,人們更願意相信商人的本質是利潤最大化。童叟無欺實乃一種為了長遠利益的策略,是一個明智的選擇。把自己的義務當做手段,當然換不到敬重。但是,如果當其他商人都在賣假貨賺錢時,他堅持不賣,這就值得敬重,因為這時遵守不賣假貨的底線,即將其視作目的。
第二個例子,能不能自殺的問題。這是對自己的消極義務。康德認為,人出於本能都不會自殺,但是如果在某些惡劣環境下,人的處境十分困頓,一死了之是最好解脫時依舊活下去,那麼可以認為這種堅持是道德的。基督教說自殺是違背上帝的意願所以不能死,而康德說,如果活著僅僅出於人的義務,對於自己義務的遵守,例如考慮到自己的妻子,這才是道德的。
第三個例子,幫助他人。這是對他人的積極義務。例如陳游標把自己的錢捐出去,他感到很愉悅,得到了幸福感。但這是否道德卻不一定,因為不確定捐助本身究竟是否是陳游標的目的。還是為了增強自己的愉悅感。
第四個例子,增加自己的幸福。這是對自己的積極義務。增加自己的幸福是實現一切的前提。如果不增加自己的幸福,在衣不蔽體食不果腹的情況下,我甚至沒法遵守道德准則。為了更好的履行道德義務,需要追求幸福。
從這四個例子康德得出了三個通俗的道德哲學的命題:
第一個,只有出於義務才是道德的。可以有別的考慮,但是出發點需要出於義務。見義勇為設立的基金等等問題康德不反對,但動機不應是為了錢才見義勇為。
第二個,價值不在於行為,而在於動機。這才有道德的價值。而行為帶來的效果是好是壞,則相對次要了。並且,一個推論是,好心辦壞事也不足以說這樣的事情是不道德的。所以對康德來說,後果不重要。在日常生活中,也存在這樣的評判標准,人們常說不要以成敗論英雄即一例。
第三個,義務是一個出自對法則尊重的行動的必然性,這敬重所針對的法則是一條普遍的立法原則。
這三個命題最後歸結為:行為的道德價值不在於所期待的結果,也不在於由期待結果而產生的任何原則,純粹的責任觀念能夠充分意識到自身的尊嚴,逐漸成為那些來自經驗觀念的主宰。

但是否到達通俗的道德哲學就夠了呢?康德認為顯然不夠,因為通俗的道德哲學受制於人們的既有觀念,很容易被人帶壞:表面上是義務,實際上有別的動機。那麼必須要從通俗的道德哲學提升到道德形而上學,把基本的原理梳理清楚。
道德形而上學,一般不太為中國人所理解。一般來講,中國人往往喜歡討論實際之物,對超越現實生活的不太關心。但康德認為,我們要搞清楚道德形而上學的原理,就必須要超越現實生活,甚至超越人類,超越到一切有理性者之上。故書中提及人類,總喜歡用「有理性的人」這樣的詞。因為有理性的人不僅僅是人,包括人類想像中的上帝,只要是有理性的存在者,都適格於道德形而上學的規則。這樣,才能從純粹理性出發,討論到義務概念的源頭,就可以從中提取出純粹的理性。

有理性的行動依據人的意志。意志為何物?以人為例,意志即「能夠按照對法則的表象來行動」的能力。 表象在這里就是一種目的,把規律形成一種目的,意志就是一種合目的的行為。凡是有理性的人都具有這樣的能力。這種能力當然超越自然規律,在自然規律尚未產生之前,我就能按照我對規律的表象來行動。目的是在目的實現之前就已經存在於我的表象之中了,它超越後果。這里存在一個問題,後果並不一定如預期般實現。為何?因為存在感性的干擾。所以達到目的,需要排除感性的干擾。如人所言,一個有意志力的人,就是能夠排除干擾做自己事情的人。意志在於不受到感性的干擾而能夠堅持實現自己的目的。從這點看,意志成為了一種自我約束的命令。既然如此,在道德領域,命令這個概念就顯得非常重要了。

康德將命令分為兩種,一種有條件的叫做假言律令,一種叫做真言律令。所謂假言律令是指那些有條件的命令,他們以感性的條件作為前提,存在於感性的目標之間。以假言律令,克服現在的感性慾望,是為了之後的感性慾望。做所有事情都是有條件的。這樣推倒下去最終的問題就是,為什麼要活下去。第二種真言律令是一種無條件的命令。即無條件的遵守某些准則。假言律令的形式是,如果有A那麼B就是C。而真言律令沒有如果,A就是B。康德說,在邏輯上真言律令是沒有前提的,也正因為它沒有前提,是絕對的,所以凌駕於一切假言律令之上。不管為了什麼目的,你也應當做,這就是真言律令,是道德律令。康德為道德律令列出了一個公式,「你應當按照你同時願意他成為一條普遍法則的准則去行動」。要成為普遍法則,這樣才是道德的。准則是直觀的。法則是普遍客觀的,要將准則升華為法則,就是要保持主觀准則的邏輯一貫性。 依其所言,這種成為普遍法則的過程就具有邏輯一貫性。個人的准則能否成為普遍法則,是道德律的經典。用孔夫子的話來說,「子貢問曰:有一言而可以終身行之者乎?」甚至還可以拓展一下,不僅僅是自己,對所有人都可以這樣。孔子的回答是:「己所不欲勿施於人」。

對於絕對律令的公式,康德說需要解釋,將這個公式羅列為三條直觀理解的公式:
1,自然律公式。你要這樣行動,就像你的行動的准則可以像一條自然法則一樣。其實跟前文看起來相似,只是牽扯進了自然,類似物競天擇的自然法則。不妨判斷一下,如果人們生不如死就自殺,那麼自殺使之不再能夠擁有自殺這種狀態,就會出現自相矛盾,該條准則就自我取消了,因此無法認為它是道德的。騙人顯然也不能成為普遍法則。每個人都說謊,就沒有人相信任何人了。當沒有人相信的時候,說謊就失去了他的效力。反之大家都不說謊,促進社會發展,他也不會導致自我取消。這就符合絕對律令。
2.目的公式。永遠把你人格中的人性當做是目的而不僅僅是手段。簡化一下就是人是目的,而不是手段。其實生下來肯定要把別人當做手段的,衣食父母明顯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康德認為,雖然每個人都在把別人當做手段,但是不能僅僅當做是手段。所以人的目的需要把人性作為落腳點,作為最終歸宿,作為一個最高的目的。其實自殺也是此理,它要求的是不把他人的人性當做手段。康德認為真正的幸福是尊重,要讓人活的有尊嚴,不把他人當做手段正是對他人的尊重。由此可以看出所謂的「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大致可以用來理解康德。但區別在於,要看他是否以人格人性作為目的。
3.自律公式。自己立法和別人立法完全不同。只有自律才是道德的,無論是什麼公式,都是有理性者自己建立的。康德要把道德建立在自律之上。真正的自由也是如此。一般情況下,我們認為自由就是為所欲為,但在康德看來,這是一瞬間的自由,下一刻就不自由。真正的自由應當一貫自由。你自己為自己訂立法則,按照自己的理性,按照自由意志把他確定下來,這樣你就達到了不受感性目標限制的自由。自律公式最高的表達了他的道德理念,甚至可以把前面兩條概括進去。
每個人都是目的,因為每個人都是立法者。你不會把立法真當做手段。只有當你真正自律的時候,你才有責任。如果他律情況下完全可以講責任推卸到其他人身上,但是自律情況下只能承擔責任。一個不自律的人就像動物一樣,而擺脫人類動物性的做法,就是為自己立法,來規范自己的行為,這也是有尊嚴的體現,是對尊嚴的追求。

在邏輯上,每個人都應該把自己的行為准則作為一條普遍法則。理性上認可,但是根據何在呢?一般來說主觀的就是主觀的,為何可以把主觀的選擇客觀化?這就是借用了康德的第三個層次,純粹實踐理性批判。他的根據,就在於人的自由性。人可以不受其他的限制,比如說感性的慾望,各種沖動。如果人是自由的,那他就是超越一切的。
康德說:「於是真言律令之所以可能,就是由於自由的理念使我成為了一個理知世界的成員」,但由於我同時又是一個感官世界的成員,我的一切行為就不是合乎、而且是「應當」合乎意志自律, 「所以這種真言的應當就表現為一個先天綜合判斷,這樣,在我的由感官欲求刺激起來的意志之上,又加上了同一個意志的理念,但這個意志卻隸屬於知性世界而是純粹的、獨立實踐的」。就是說,自由使我具有了一個「理知世界」成員的資格,並以這種資格面對感官世界的種種誘惑而凌駕於其上,構成了「我應當……」這一真言的先天綜合命令。至於自由本身是如何可能的,康德認為這個問題是無法解決的,因為我們是出於意志(而非出於認識)要把自己看作是自由的,但自由卻不是一個經驗概念,不能形成知識。
但是,如果自由的知性世界與自然的感性世界完全不相謀,那麼道德律的真言律令就會永遠只是一個空洞的教條而不會發生任何實際的作用了。然而康德又認為道德律的作用還是看得出來的,這就是人們對道德律所感到的「關切」。這種關切在人們心中的基礎是道德情感,即「敬重」,它不是道德評判的准繩,而只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但他又認為,「關切就是那理性藉以成為實踐的、即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理性只有在道德實踐中才有對行為的純粹關切或直接的關切,而在其他功利行為和認識活動中只有對行為的間接關切。

那麼,敬重究竟是「道德法則對意志造成的主觀效果」,還是使理性「成為一個規定意志的原因的東西」呢?康德的意思是,從理知世界的角度看,敬重只是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造成的效果;但從感官世界的角度看,敬重恰好成為規定意志的動機,它代表道德律在感官世界中作用於意志,使意志排除一切其他感性關切和愛好而為道德律掃清障礙,它是取消一切其他情感的情感,即「謙卑」。這就徹底解釋了在日常生活中由普通的道德理性所直觀地了解到但並未深究的道德律和義務概念的根源及運作機制。

康德本書的最後一句話是:「我們不理解道德命令的實踐的無條件的必然性,但我們卻理解它的不可理解性,而這就是對一個努力追求人類理性諸原則的界限的哲學所能合理要求的東西。」


由上,康德語境下的道德似乎已經清晰了起來。



參考書目: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孫少偉譯 九州出版社 2007
伊曼努爾·康德《道德形而上學基礎》苗力田譯 上海人民出版社 2005
弗蘭克·梯利 《西方哲學史》葛力譯 商務出版社 1995
波特蘭·羅素 《西方哲學史》 何兆武譯 商務出版社 2007
張寬前《康德道德哲學讀書報告》廈門大學哲學系學報

『貳』 道德行為是主觀的還是客觀的

道德一定具有主觀性這是毋庸置疑的,因為沒有主觀性就不存在道德,道德只能存在於主體的思維中,所以必然具有主觀性。問題是,道德是否具有客觀性。要麼具有,要麼不具有。如果不具有,那麼道德就對人沒有了動力。人不必按照道德律令來行動。因為沒有客觀性也就會缺乏普遍性或者是絕對普遍性。比如尼采和馬克思,都認為道德只是統治者的工具,是一種思想枷鎖。
所以這種道德觀下,道德具有客觀性的表現是一方面這種道德被客觀物所影響,一方面能影響一定量的主體。不具有客觀性表現在不同的主體因為階級的不同具有不同的道德。那麼就沒有一個客觀的不變的道德。而且這樣道德變成了利益,甚至是消融道德的,也許是否認道德存在的。這種情況下,不具備客觀性的因素導致結果是道德無力,道德缺乏說服力。我認為這種道德觀是傾向於道德沒有客觀性的。說道德具有客觀性則是儒家學說的論證,康德也有過涉及。此處只講儒家。儒家經過發展,在道德問題上,認為道德是與宇宙本體分不開的。
宇宙本體是個客觀的實在。這個本體具有客觀性,而這個客觀性在人的身上所投射的就是道德。這就是儒家心性說的研究內容。儒家通過這種方式把人內心的道德和客觀的本體相聯系,然後借著本體的客觀性就有了客觀性。這樣道德就有了動力。可是事實的殘酷性是,形上學,本體論被認為是失敗的,是精緻的藝術品而不是真理。所以這種道德客觀性也就不成立了。

『叄』 道德評判是一個事實判斷還是一個價值判斷

道德評價是依據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標准對他人和自己的行為進行善惡、榮辱、正當或不正當等道德價值的評論和斷定。通過贊揚、褒獎或批評、譴責,激勵人們揚善棄惡。

『肆』 道德判斷能否主張客觀性

我認為不能,道德判斷大多數出於主觀意識,而每一個人的主觀意識是不一樣的,如果是大眾問題,也許存在大多數的道德判斷相似或相同,一旦遇到關乎利益的問題,道德判斷不能主張客觀性。

『伍』 道德評判標准哪個更有道理

道德評價的輿論方向對行為主體的行為選擇活動將產生最為直接的影響,所以如何對人們的思想和行為活動予以科學、客觀地道德評價就顯得非常之重要。
道德評價是指生活在一定社會環境中的人們,依據一定社會的道德價值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對他人或自己的思想和行為進行善惡價值判斷,以表明褒貶態度的道德活動。社會生活中的每一個人,總是在有意識和無意識之中,按照一定的道德標准對自己身邊的人和事進行著道德評價,通過在情感、言論和行為上的傾向性態度表達自己的認識和看法。根據道德評價主體的不同,道德評價可分為自我道德評價和社會道德評價。自我道德評價是指行為者本人依據一定的道德標准,對自己的道德品質、行為意向以及已經發生的行為及其後果的一種自我認識、評價和判斷。其主要特點是行為者既是道德評價的主體,又是道德評價的客體。自我道德評價的目的是直接為行為者本人認識和調節自己的思想和行為服務的。其道德力量來自於人們內在的道德心理機制,諸如道德責任感、道德義務感、道德良心和榮辱感,等等。社會道德評價又可分為自覺的社會道德評價和自發的社會道德評價兩種形式。自覺的社會道德評價是一定的階級、國家或社會組織有目的的行為活動,其目的主要是通過這種道德評價活動有意識地在社會層面向人們宣傳、灌輸某種道德原則規范,幫助人們提高自身的道德認識水平和道德判斷能力。自覺的社會道德評價代表了一定階級、國家和社會組織所倡導的道德原則和規范要求,十分鮮明地向社會昭示著一定的階級和群體最基本的道德主張和價值導向。自發的社會道德評價是人們憑借自己的善惡觀念、生活經驗或者傳統習俗,對某一社會現象、事件和行為自發表達的看法和態度。自發的社會道德評價往往與一些偶然的行為事件聯系在一起,因而帶有很大的自發性和隨意性。由於參與自發的社會道德評價的人各自的善惡觀念和生活經驗都不相同,因而往往對同一事物和現象會有自己不同的認識和看法,在評價的結果上就會經常出現毀譽參半、褒貶不一的情況。自覺和自發的社會道德評價,都會在一定范圍內形成某種道德輿論場,前者形成社會宏觀的道德輿論場,後者形成社會微觀的道德輿論場,任何社會個體都是同時身處於這兩個輿論場之中,並同時受其影響。

『陸』 道德評估的客觀標準是什麼

正確答案是:歷史的進步和社會的發展。

因為道德雖然是歷史的范疇,具有階級性,但不同時代、不同階級的道德也有某些共同之處,即具有繼承性。因為評價道德的客觀標準是存在的。一方面道德本身有一定的社會性,如尊老愛幼、孝敬父母、講究禮貌等,是各時代的道德都包含的內容,是人類共同的精神文明。另一方面,一定階級當它處於行進階級的地位時,就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社會發展的需要和人民群眾的利益,它的道德就可能包含一些積極內容,這些內容常可為以後的行進階級所繼承和發展。評價道德的客觀標准或統一標准,最主要的是看其是否有利於社會發展和進步。

『柒』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什麼

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和客觀條件分別是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社會關系。

道德作為一種內社會容現象,其產生有多方面的條件,經歷了一個漫長的歷史過程。社會關系的形成是道德賴以產生的客觀條件,人類自我意識的形成和發展是道德產生的主觀條件。

馬克思主義科學地揭示了道德的起源,認為道德產生於人類的歷史發展和人們的社會實踐中。



(7)道德評判客觀擴展閱讀

在道德的功能系統中,主要的功能是認識功能和調節功能。

1、道德的認識功能。

道德的認識功能是指道德反映社會現實特別是反映社會經濟關系的功效與能、力。

2、道德的調節功能。

道德的調節功能是指道德通過評價等方式,指導和糾正人們的行為和實踐活動,協調人們之間關系的功效與能力。這是道德最突出也是最重要的社會功能。

除了上述主要功能,道德還具有其他方面的功能,如導向功能、激勵功能、辯護功能、溝通功能等。

『捌』 什麼是道德評價

道德評價 指社會生活中人們按照一定社會或階級的
道德原則和規范對他人或自己的行為進行的善惡褒
貶活動。分為自我的道德評價和社會的道德評價兩種基
本方式。自我評價是個體或群體依據自身的價值取向,對
自身行為所作的善惡認識和道德判斷,主要通過良心內
省的形式來進行。這種評價可以深入到行為者的靈魂深
處。社會評價是客觀上對個體或群體的行為所作的善惡
褒貶活動,主要通過社會輿論的形式來實現。它反映社會
的人心向背,對人的行為具有強大的約束、規勸和指導作
用。自我評價和社會評價是相輔相成的,自我評價要受社
會評價的制約,而社會評價只有為該社會成員的自我評
價所認同,才能發生有效的作用。道德評價是社會道德活
動的重要方式之一,它通過對道德行為的善惡性質的判
定和道德責任的劃分,通過對善行的贊揚、褒獎和對惡行
的譴責、貶斥,可以激起人們的榮辱感和道德責任心,從
而使人自覺地向善避惡、揚善抑惡。在社會生活中,道德
評價是一定社會或階級的道德原則和規范發揮作用的重
要杠桿,對於發揮道德的功能和作用、調節人與人之間的
關系,對於個人道德品質的形成、社會道德風尚的改善,
以至對道德從實有到應有的轉變等都具有重要意義。從
某種意義上說,沒有道德評價就沒有道德。引導人們正確
地開展道德評價,是開展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一項重要
內容。

熱點內容
法治建設路線圖 發布:2025-04-27 17:24:12 瀏覽:771
法律責任中的行政責任 發布:2025-04-27 17:23:31 瀏覽:797
對道德經的看法 發布:2025-04-27 17:23:30 瀏覽:18
山東司法改革法官編制 發布:2025-04-27 17:19:14 瀏覽:897
160法制走進萬家法治 發布:2025-04-27 17:17:08 瀏覽:429
普法官員 發布:2025-04-27 17:16:30 瀏覽:732
涉密信息法律責任要賠償多少錢 發布:2025-04-27 17:12:19 瀏覽:244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4-27 17:12:11 瀏覽:575
關於新婚姻法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5-04-27 17:05:34 瀏覽:238
昆明律師行 發布:2025-04-27 17:00:30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