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善碩

道德經善碩

發布時間: 2022-01-12 03:15:39

1.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是什麼意思

意思是: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

2. 求《道德經》第54章翻譯

[原文]

善劍者不拔,善抱①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②。修之於身,其德乃真;修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③;修之於邦④,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⑤,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身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注釋]

1、抱:抱住、固定、牢固。

2、子孫以祭祀不輟:輟,停止、斷絕、終止。此句意為:祖祖孫孫都能夠遵守「善建」、「善抱」的道理,後代的香火就不會終止。

3、長:尊崇。

4、邦:一本作「國」。

5、故以身觀察,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自身察看觀照別人;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

[引語]

本章講「道」的功用,即「德」給人們帶來的益處。本章是四十七章和五十二章的重要補充。例如,四十七章說:「不出戶,知天下」;五十二章說:「即得其母,以知其子;既知其子,復守其母。」要做到這一點,還要做到「塞其兌,閉其門」。那麼在本章里,老子講了修身的原則、方法和作用。他說,修身的原則是立身處世的根基,只有鞏固修身之要基,才可以立身、為家、為鄉、為天下,這就是「道」。老子認為這是唯一正確的認識方式和途徑。

[評析]

本章說到「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這一句是從一身講到天下。讀此句,使人不自覺地想起儒家經典之一的《大學》中所講的「格物、致知、誠意、正心、修身、齊家、治國、平天下」的所謂「八條目」。這也是從一身講到天下。道家與儒家在修身問題上並不相同,但也不是完全不相同。這相同之處就在於,他們都認為立身處世的根基是修身。稍後一些的莊子也說,「道之真,以治身,其餘緒,以為國」。所謂為家為國,應該是充實自我、修持自我以後的自然發展;而儒家則是有目的性地去執行,即一為自然的,一為自持的,這則是儒、道之間的不同點。

3. 求解《道德經》這段是什麼意思,,抄代.勿擾.!

解釋不了,因為你這段是道德經總共用過的字。

老子<道德經>,全書」文本字數」共5,635字;共用815個漢字寫成,就是你這段。

4. 求道德經是如何傳入英國/美國和對其影響資料,越詳細越好

《道德經在英語抄世界:文本行旅與世界襲想像》這本書是中南大學的博士論文修改而成。其中有涉及你所說的內容。主要還是作為一部翻譯著作而存在。
摘錄如下:
2.2英語世界的《道德經》概況
在各國爭相翻譯《道德經》的活動中,英語國家起步較晚。英語世界關於中國的形象及中國古代典籍的知識,最初是經由法、德、意、俄等國間接獲取的。……為了順利開展在華傳教事業,加速《聖經》漢譯事業及其在中國的廣泛接受,英國來華傳教士將目光轉向中國的儒道學碩尋求本土文化支持。他們很快發現儒家學說是一種封閉性的學問,不利於《聖經》在中國的接受,因而將目光鎖定道家學說,《道德經》英譯事業因此迅速發展起來。

你可以買一本看看。

5. 道德經裡面修之以身,齊德乃人這個話是什麼意思

出自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
善建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版輟。修之於身,其德乃真權;修之於家,其德乃餘;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合道境地的人,他的建樹根底牢固,他的抱持不會脫落,他的事業將世代承繼不衰。修道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修道於家族,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修道於鄉里,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修道於邦國,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修道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以自身觀想德身,以我家觀想德家,以自鄉觀想德鄉,以我邦觀想德邦,以現今之天下觀想厚德之天下。我是怎麼知道現今天下之狀況的呢?就拿它與觀想的厚德之天下比較而得知的。

6. 道德經第54章的意思

道德經第五十四章
[原文]
善劍者不拔,善抱者不脫,子孫以祭祀不輟。修之於身,內其德乃真;修容之於家,其德乃余;修之於鄉,其德乃長;修之於邦,其德乃豐;修之於天下,其德乃普。故以身觀身,以家觀家,以鄉觀鄉,以邦觀邦,以天下觀天下。吾何以知天下然哉?以此。
[譯文]
善於建樹的不可能拔除,善於抱持的不可以脫掉,如果子孫能夠遵循、守持這個道理,那麼祖祖孫孫就不會斷絕。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身,他的德性就會是真實純正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家,他的德性就會是豐盈有餘的;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鄉,他的德性就會受到尊崇;把這個道理付諸於自邦,他的德性就會豐盛碩大;把這個道理付諸於天下,他的德性就會無限普及。所以,用自己的修身之道來觀察別身;以自家察看觀照別家;以自鄉察看觀照別鄉;以平天下之道察看觀照天下。我怎麼會知道天下的情況之所以如此呢?就是因為我用了以上的方法和道理

7. 《道德經》中,上善若水是什麼意思

老子首先用水性來比喻有高尚品德者的人格,認為他們的品格像水那樣,一是柔,二是停留在卑下的地方,三是滋潤萬物而不與爭。最完善的人格也應該具有這種心態與行為,不但做有利於眾人的事情而不與爭,而且還願意去眾人不願去的卑下的地方,願意做別人不願做的事情。他可以忍辱負重,任勞任怨,能盡其所能地貢獻自己的力量去幫助別人,而不會與別人爭功爭名爭利,這就是老子「善利萬物而不爭」的著名思想。 他認為上善的人,就應該象水一樣。水造福萬物,滋養萬物,卻不與萬物爭高下,這才是最為謙虛的美德。江海之所以能夠成為一切河流的歸宿,是因為他善於處在下游的位置上,所以成為百穀王。
世界上最柔的東西莫過於水,然而它卻能穿透最為堅硬的東西,沒有什麼能超過它,例如滴水穿石,這就是「柔德」所在。所以說弱能勝強,柔可克剛。
「上善若水」,是說水具有滋養萬物生命的德性。它能使萬物得到它的利益,而不與萬物爭利,故天下最大的善性莫如水。正如古人所說的:「到江送客棹,出岳潤民田。」凡是能利物、利人之事,水都盡力去為。水的這種特性,可謂之「上善」。
不見其形的東西,可以進入到沒有縫隙的東西中去,由此我們知道了「不言」的教導,「無為」的好處。
老子在自然界萬事萬物中最贊美水,認為水德是近於道的。而理想中的"聖人"是道的體現者,因為他的言行有類於水。為什麼說水德近於道呢?王夫之解釋說:"五行之體,水為最微。善居道者,為其微,不為其著;處眾之後,而常德眾之先。"以不爭爭,以無私私,這就是水的最顯著特性。水滋潤萬物而無取於萬物,而且甘心停留在最低窪、最潮濕的地方。在此後的七個並列排比句中,都具有關水德的寫狀,同時也是介紹善之人所應具備的品格。老子並列舉出七個"善"字,都是受到水的啟發。最後的結論是:為人處世的要旨,即為"不爭"。也就是說,寧處別人之所惡也不去與人爭利,所以別人也沒有什麼怨尤。
公元前516年周朝覆滅,老子朝逃往楚國,用今天的話說55歲的老子失業了,回到了家鄉(可能是務農吧,這一段沒看仔細)。這時比老子小20歲的孔子曾拜訪過老子,向老子請教學問,典故「孔子問李」就是這樣來的。孔子將老子比做「龍」,來形容老子的深不可測、難以著磨。二人見到山中流淌的溪水,孔子說:「逝者如斯乎」,老子卻說:「上善若水」。信奉「禮教仁義」的孔子與一心想「回歸自然」的老子兩位聖人之間的交流,為後來儒家思想和道家思想的融合鋪下了奠基。
《荀子·宥坐》記載了孔子答弟子子貢問水的一段對話:"孔子觀於東流之水。子貢問於孔子曰:君子之所以見大水必觀焉者,是何?孔子曰:夫水,偏與諸生而無為也,似德。其流也埤下,裾拘必循其理,似義。其洮洮乎不屈盡,似道。若有決行之,其應佚若聲響,其赴而仞之谷不懼,似勇。主量必平,似法,盈不求概,似正。淖約微達,似察。以出以入,以就鮮潔,似善化。其萬折也必東,似志。是故君子見大水必觀焉。"在此處,孔子以水描述了他理想中的具備崇高人格的君子形象,這里涉及到德、義、道、勇、法、正、察、志以及善化等道德范疇。這其中的觀點與道家有顯而易見的區別,但也有某些相似之處。可以此段引文與《道德經》第八章參照閱讀。
轉自《都江堰》(余秋雨):
水,看似柔順無骨,卻能變得氣勢滾滾,波涌浪疊,無比強大;看似無色無味,卻能揮灑出茫茫綠野,累累碩果,萬紫千紅;看似自處低下,卻能蒸騰九霄,為雲為雨,為虹為霞;看似沒有造型,卻能作為滋潤萬物的救星而被殷殷期盼……
看上去,是人在治水,實際上,一切成功的治水方案都是因為人領悟了水,應順了水,聽從了水。只有在這種情況下,才能出現天人合一,無我無私,長生不老。
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這便是道。

8. 我們讀老子的道德經,讀到了什麼那孝經呢

大道,先於天地而生,存在於萬物之中,它蘊含著宇宙萬物誕生、發展、演變衰亡的一般規律。所謂「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就是這個意思。大道是比水還柔的至柔之物。因此,大於宇宙,小至原子,它可以無所不至,作用於世界上任何一個角落。它是一種力量,取之不竭,用之不盡。雖然它並不是我們平時想像中的一種看得見、摸得著的東西,但它詮釋著世界運行的最基本的規律。大疲乏又是永恆的,縱然是斗轉星移,歲月流逝,它也不會有所變更,在漫漫長河中,它所作用的事物有興有衰,有生有死,但它絕不會隨之減弱、衰亡,因為一切的變化都是在它的作用之下,由它控制著。
《道德經》還有許多關於人應修道修德的闡述。
老子強調人要努力排除貪欲。的確,人的慾望是無限的,從一出世開始,生存的本能便指揮我們不斷為自己索取各種的生存必需品。特別是步入社會後,有太多的事使我們對現狀不滿,我們總是想得到更多的東西,得到了第一件又想要第二件,舊的慾望剛滿足,新的、更大的慾望又產生了,……這無疑是與大道的精神背道而馳的。古人雲:「非寧靜無以致遠,非淡泊無以明志。」想想自己從小到大,似乎都在不停地與別人爭:爭分數、爭名次、爭獎勵……我太在乎結果了。因為好勝心不允許我失敗,我只有通過不斷地與人競爭才能滿足自己那點可憐的虛榮。競爭的結果,是我常常感到自己活得太累了,其實,我們應該將勝敗榮辱置於腦後,凡事看淡一些,做事只求盡心盡力,問心無愧,根本不必太在意結果,一切隨緣就行了。只有這樣,我們才能在繁忙的現代生活中保持輕松平靜的心境,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做人要善於「處弱」和「處下」,這是我從《道德經》中得到的另一個啟示。且不說歷史上眾多以柔弱勝剛強的事例,路邊的野草,以其細小柔弱之身軀,竟能頂開壓在其上的碩石,頑強地生長,即使被大火燒盡,來年春天,又是一片生機盎然,做人處世的道理其實一樣。「堆出於岸,流必湍之,木秀於林,風於摧之,人高於行,眾必誹之」。「示強」的結果只能是受到眾的圍攻。在現實生活中,有些人喜歡處處誇耀表現自己,總要顯得自己比別人高出一籌,實際上,這種炫耀除了能給自己帶來一些心理上的滿足以外,沒有任何實質上的好處。對於那些既沒有真才實學而又喜歡到處誇耀自己的人,人們會嗤之為「半瓶子醋」;對於那些確有過人之處但喜歡到處表現的人,則往往會因為過於出風頭而遭到大家的不滿甚至妒忌,其結果往往也不會很好。所以明智的人在各種場合非常謙虛,對任何人都不會居高臨下,盛氣凌人。正如老子所說「江海所以為百穀王者,以其善處下也」。只有善於處下的人才能得到眾人的擁護。
《道德經》提倡對待他人應該採取一種容忍的態度。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常可以看到一些人為了一些雞毛蒜皮的事斤斤計較,爭論不休。如果置身事外,冷靜地想一想,就會發現這樣的爭論只會破壞人際關系,徒增煩惱。而在當事人看來,大動肝火的原因不外乎是認為對方佔了自己的便宜。俗話說:「退一步海闊天空」,其實只要將得失看得淡一些,不要將「我的」分得那麼明確,不要將自己擺在一個高高在上,不可侵犯的位置,遇事多從對方的角度考慮一下,就會發現,很多事情都不必在乎。灑脫一點既可以融洽我們與周圍環境的關系,又可以使我們保持愉悅的心情,我們又何樂而不為呢?從另一個角度看,無「容人之量」的人是很難成大器的。因為一個卓越的領導者必須能容忍下屬的過失和偶爾的「恃才傲物」,而一個傑出的下屬則必須忍受上級的苛求和有時的「無理指責」。
回顧所學、所思,我覺得做人首先要逐步克服自己的貪念。貪念消失了,自然就不太注重得失和別人對自己的看法,自然也就能夠寬以待人。

熱點內容
法治建設路線圖 發布:2025-04-27 17:24:12 瀏覽:771
法律責任中的行政責任 發布:2025-04-27 17:23:31 瀏覽:797
對道德經的看法 發布:2025-04-27 17:23:30 瀏覽:18
山東司法改革法官編制 發布:2025-04-27 17:19:14 瀏覽:897
160法制走進萬家法治 發布:2025-04-27 17:17:08 瀏覽:429
普法官員 發布:2025-04-27 17:16:30 瀏覽:732
涉密信息法律責任要賠償多少錢 發布:2025-04-27 17:12:19 瀏覽:244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4-27 17:12:11 瀏覽:575
關於新婚姻法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5-04-27 17:05:34 瀏覽:238
昆明律師行 發布:2025-04-27 17:00:30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