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經道之象

道德經道之象

發布時間: 2022-01-12 03:21:36

道德經·象帝之先的解析

「名、無、有、妙、徼、玄」這些概念並沒有真正解釋出道的真意,主要是因為「道可道,非常道」。人類的語言和思維具有很大的局限性,所以任何概念都無法詳盡解釋出道的真正內涵。這一章我們接著對其進行分析。「道沖」的意思是大道本身沒有一個具體的形象,它是一種完全虛空的境界,它是天地萬物的本原,因而宇宙間的一切都被它容納和控制。老子曾說宇宙是分層的,它大到沒有邊界,小到沒有內核。套用科學術語,稱作無窮大和無窮小。在廣袤的宇宙空間內,所有的物體都統屬大道掌控,大道在運作的過程中永遠也不會窮盡,它不會停息也不會損壞,它會永恆地運轉下去,它的運轉過程只可感覺,不可觸摸和觀賞。它遠遠地躲開我們,卻無時無刻不在影響著我們的生活。
正是由於大道無形、無聲的特點,我們人類即便窮盡語言也無法真正地描摹它,這讓我們感到無可奈何,只得用一些貼近的語言來描述它:深邃啊!彷彿是萬物的祖宗,宇宙間的萬物皆由它而生,它包容了天地萬物,並主宰著一切的一切!清湛幽隱啊!它好像不存在,其實卻真實地存在!給大道下一個確切的定義是無論如何都辦不到的事情,因為我們無法把握它的來龍去脈,它是怎樣生成的?何時生成的?來自何處又將何時消亡?誰能說得清楚呢?它好像在萬能的上帝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因為宇宙萬物都是它生成的,就連上帝也不例外。
那麼,道到底是什麼?我們可以說它什麼也不是,卻又什麼都是。我們人類為何要窮根究底研究如此抽象、晦澀難懂的問題?從人類自身的角度而言,探討大道可以幫助人們理解自己、透悟宇宙萬物,進而建立科學的人生觀和宇宙觀。現實地講就是能讓人們生活得更悠然愜意、舒心幸福。還有什麼比這更有意義呢?只有真正理解大道的人,才會採取順其自然的處世觀,對什麼都不強求,這樣的人才能真正接近大道,甚至與大道合而為一。與大道合而為一是理解道的至高境界,達到這種境界的人心氣平和,沒有憂愁和煩惱,自然生活幸福美滿。推而言之,如果全人類都達到了這一境界,那麼我們生活的這個地球,不就變成了人們一直嚮往的桃花源了嗎?

⑵ 《道德經》中「道」的含義到底是什麼

問世間,情為何物?直教生死相許。問自然,「道」為何物?直教賢聖魂牽。從公元前500年前的春秋戰國,直到今天的二十一世紀,兩千五百年多年來,老子的「道」牽扯了太多往聖先賢的心靈,版本數百個,注譯千萬人,真不愧萬經之首,人間至奧也。
最初的《道德經》,又稱《老子》,分上、下兩篇,五千多字,上篇為《德經》,下篇為《道經》。司馬遷在《史記老子•韓非列傳》中說,「老子修道德,其學以自隱無名為務」,又說「於是老子乃著書上下篇,言道德之意五千餘言而去,莫知其所終」 。所以,《道德經》的核心思想基礎,在「道」,在「德」。而「道」作為自然界的本原和規律,其客觀實在性決定了「道」是體(本體),而「德」是道化生天地萬物的過程和表現,因此「道」是體,「德」是用。因此,弄清什麼是「道」,是徹底理解老子自然主義哲學的根本。
道是自然界的本原及其規律,前者稱為「道體」,後者稱為「道法」。道體作為自然界的本原,是極其微細,不可細分的。之所以是自然界的本原,有幾個原因:一是道是自然界中產生最早的客觀實在,比天地產生的早。「有物混成,先天地生」(通行本第二十五章,以下各章都是指三國曹魏王弼注通行本《道德經》),是說道在天地之前就已經產生了。「吾不知其誰之子,象帝之先」(第四章),是說道的產生,無從可考。二是道是天地萬物之母。「寂兮廖兮,獨立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是說「道」字,是專門為天地之母而創設的。作為地球上生長的人,「地」就是地球表面及以下的自然空間,而「天」則是地之外的所有自然空間。因為「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可以為天地母」,因此道充斥自然之中,化生天地,化育萬物,因而「其大無外」。「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因此,道是萬物之母。三是道「其小無內」,不可細分。道「視之不見名曰夷,聽之不聞名曰希,搏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詰」,「道之為物,唯恍唯忽」,「綿綿若存」,「淵兮似萬物之宗,湛兮似若存」,「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萬物」,既然「道」是一切的本原,自然是極其微細,不可細分的。因而,道是自然的本原,天地萬物的本原。
自然空間,是道體存在於絕對真空中,是道體與絕對空間的結合。道體是絕對空間中的客觀實在,是天地萬物得以化生的根基和本原;絕對空間是道體存在的場所,是天地萬物得以化生的空間基礎。道體依賴絕對空間而存留,絕對空間失去道體則一無所有。自然空間就是宇宙,因為「上下四方曰宇,往古來今曰宙」,宇就是三維空間,宙就是時間,人類所生存的空間,就是「3+1」維時空。「3+1」維時空以外的更高維度的時空,人類探索起來極其困難,從這個意義上說,「人生而自由,卻無往不在枷鎖之中」,但探索未知(玄的領域),獲得規律(科學的領域,科學≠真理,科學知識人類自然已經掌握的自認為正確的自然規律)是人類永恆的追求,其樂無窮,這邊是「玄之又玄,眾妙之門」的來源了!老子《道德經》中體現的自然,就是人類生存其中的「3+1」維時空,包括地(地表及以下的自然空間,實際上是天上的一粒微塵)和天(地表及其上的自然空間,或廣義來講就是自然);事實上,「天外有天,人外有人」,宇宙之外有宇宙,自然之外有自然。
聖人的職責是什麼?《陰符經》曰:「觀天之道,執天之行,盡矣」。聖人的使命,不過是參悟天地運行之道,然後按照天地運行的規律去修身治世罷了。「人法地,地法天,天發抖,道法自然」,聖人所做的,不過是效法天地,效法自然,絕不可能創造出超越自然的規律出來。因此,人類的所有入世法,不過是感(體道,探索自然的規律)、知(知道,掌握自然的規律)、行(行道,遵循自然規律去做事)、和(和諧,獲得和諧地修身治世效果)、同(大同,以致世界大同),也就是體道、知道、行道、和諧、大同。老子《道德經》所體現的自然主義哲學,是「3+1」維時空中的聖人,不可能創造超出自然之道的所謂「大道」來,因此,「觀天地之道,執天地之行,盡矣」,便是人類所能做到的一切了。
然而,「天外有天,人外有人」,自然之外有自然,宇宙之外有宇宙,是否還有更加深奧的大道呢?應該是有的,值得人類永恆探索,樂在其中,妙在其中矣!「玄之又玄,眾妙之門」,妙哉!至哉!
您認為如何?歡迎交流分享。

⑶ 《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德又是什麼

《道德經》的「道」是老子勉強對宇宙最本質的一種稱呼,有點像是一種源動力和法則。「德」是老子把這種法則運用到人類身上的規則,人應該做什麼,不應該做什麼。通常「德」會跟「道」一起使用,就是宇宙的法則需要我們必須做的事情,合稱為「道德」。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⑷ 老子的《道德經》何為「道」


老子思想中,最重要的命題,就是"道"。何為道?《道德經》第二十五章如是說"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之母。無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大曰逝,逝曰反。故道大,天大,地大,人亦大。域中有四大,而人居其一焉。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發自然。"
這個道,是先天地而存在的宇宙本源,天地萬物無論如何變化,還要回到它的起點"道"。道是無形的,物質的,本原的,獨立的,而天地是有形的,要受道影響的。
無有
"天下萬物生於有,有生於無"。天下萬物的存在是有名有形的,但有名有形的萬物必定要以無名無形的"道"作為根源。無才是天下萬物的本原。《道德經》第二章中說"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後相隨,恆也"。其意為,有無是相互相成的,難易高下長短是相互成就的。因此,既要有無形的道,也要有有形的萬物。

從這里,我們用現代哲學分析,可以看出,老子看到了發展著的事物之間的矛盾性,也看到了矛盾著的事物兩個方面的相互轉化,以否定達到肯定。

⑸ 道德經中的物與象,精和象是什麼意思

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
以無形始物,不系成物,萬物以始以成,而不知其所以然,故曰,恍兮惚兮,其中有象也。
窈兮冥兮,其中有精;
窈、冥,深遠之嘆,深遠不可得而見。然而萬物由之,其可得見,以定其真。故曰,窈兮冥兮,其中有精也。
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信,信驗也。物反窈冥,則真精之極得,萬物之性定。故曰,其精甚真,其中有信也。

指的是這一章吧?以上是王弼的注釋,並沒有說什麼具體什麼是物什麼是象。

任繼愈先生認為物是指物體,象是指形象,精是指精氣,是指極其細微的物質性實體。

但是百家觀點不一,下面是《老子》與中國「女性哲學」(程偉禮)這篇文章中的一段相關解釋,有助於你的理解,但是個人認為牽連到生殖崇拜有所牽強。

「道之物,唯恍唯忽。忽呵恍呵!中有象呵!恍呵忽呵!中有物呵!窈呵冥呵!其中有精呵!其精甚真,其中有信。」
帛書甲、乙本作「道之物」,傅奕本等皆作「道之為物」。忽,即惚。恍惚,見不真切之貌。窈,馬敘倫說,幽即窈也。窈,深遠也。冥,暗晦不明。這段話依然是對生殖之謎的驚訝、猜測、推理和祟敬多正因為恍恍惚惚,所以更加玄妙莫測,神奇萬分。雖然「道」是一種恍恍惚惚看不真切的東西,可是它其中已經有物、有象、有精一種精微的東西,決不是一種無物、無象的東西。這似乎是一種古典的「種子論」、「預成論」。

⑹ 老子的哲學大作《道德經》「道」到底說什麼《道德

道的含義很廣泛.
1)指道路,有土路,馬路,羊腸小路等等
2)方法.辦成某事的,或製作某物的手段和技術
3)規則.比如,道生一,二生三,不一定是數量變多,最主要是層次的增加,最頂級的規則,衍生出一級規則,一級規則衍生出二級規則,二級規則衍生出三級規則.「道」這一規則許可權最高,然後依次降低.
4)規律或本質.事物運行的規律,大自然的規律,社會的規律,人存在的規律,這些就是天道,地道和人道,各有各的道,相互之間的影響也是道,都是規律性的東西.這也從一定程度上表明了運動是物質的本質這一特徵,只有運動著的事物,才能具備規律性的東西.
5)道與道是不同的,主要是指方法、規則和規律這三個概念的不同.方法是人認識到的解決矛盾促進事物發展變化的途徑.規則是人為促進同類事物變化發展或解決不同事物的同類矛盾而採取的總結出來的方法的集合.方法和規則都只有按照規律制定和採用,才會有效的起作用.
6)道固然很崇高,但道本身並不是物質.物質是客觀實在的,道是客觀實在的反映,道的存在,表明物質運動的方式和規律,而客觀實在是什麼呢,是宇宙、是地球、是太陽系以及人類社會,即自然(非生物、地理意義上的自然,而是指類似自動運行意義的自然).所以說道法自然.
7)道德經裡面,道也有不同含義.但其文言屬於先秦語言吧,咱們這些學問淺薄的讀起來有些費解,理解也不同.

⑺ 道德經中老子對道的比喻都有哪些

道,有諸多錯誤理解.
——很多人把道理解成是規律,這是誤解道.規律是可以言說的,可以表述的.所以,規律不是老子所說的道.一切規律都是道發揮作用的表象,如天道,地道,人道,陰陽之道等等.把規律理解成道,必須先推翻老子說的「道恆無名」才可.這是不可能的.
——有人把道理解成「無」,如空、一、朴,等等,這也是誤解老子的道.
在老子體系中,一,無和有,都同出於道,由道而生.以為無就是道,以為空就是道,以為一就是道,這樣的理解,把老子修行層次給抹殺了.
——很多人從哲學意義上,為道做定義,這是不明智的,是不懂老子的.能定義的話,老子自己早便會說得明明白白,不會留下諾大疑問讓後人亂猜他一葆再葆的道.這樣對道的哲學定義乃至解釋,實際會妨礙人們對道的感悟,反使人們陷入思維議論道的泥潭.比如說,「道是體,德是用」,這樣說並沒錯.可沒悟道的讀者,會從日常哲學或生活含義上,把道錯誤理解成「本質」,「本體」,「本源」,這就大錯特錯了.再如,「一陰一陽之謂道」,這樣說也沒有錯,但沒有悟道的讀者,很容易把道的這些作用當成道去理解,這就是離道了.所以,老子對「道」不敢多說一字,因為他已經悟道,怕多說一字,人們從字意上誤解道.
道,只有悟,才知道;夢,只有醒,才知夢.道中演說什麼,都還在道中;夢中任何理論,都不能出夢.
所以說,道,需要「證悟」.

⑻ 道德經·象帝之先的譯文

道本身是中虛真空的,而使用起來卻是無窮無盡的。深邃啊,它好像是萬物的本源。挫掉它的鋒芒,消解它的糾紛,含斂它的光耀,混同它於塵世。幽隱虛無而又實際存在。我不知道它是誰孕育生成的,在萬物的法象締結之前它就存在了。

⑼ 道德經·象帝之先的原文

道沖,而用之或不盈。淵兮,似萬物之宗。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似或存。吾不知孰子,象帝之先。

⑽ 老子《道德經》中的道是什麼意思

古代文言文表達的含義非常豐富,很簡短的幾個字就包含有大量的理解信息,一念之差也能造成理解上的差異。所以許多人對老子的道德經也有各種討論說法,幾乎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獨到見解,在此講一下個人看法,僅供大家娛樂。老子在道德經中所說的道,個人認為包括了天道、人道和修煉之道。

修煉之道

老子所說的修煉之道,其實就是道教弟子修煉的方法,這種方法在道教中就被稱為“道”,也叫“修道”;這種修煉之道如果放到佛學裡面來表達,就會被稱為“法”,有時候也被稱作“佛法”,即“修佛的方法”。自古以來便有“道法自然”一說,意思就是不管是道教所修的道,還是佛教所修的佛法,都必須遵循自然法則才會有所成就。

熱點內容
法治建設路線圖 發布:2025-04-27 17:24:12 瀏覽:771
法律責任中的行政責任 發布:2025-04-27 17:23:31 瀏覽:797
對道德經的看法 發布:2025-04-27 17:23:30 瀏覽:18
山東司法改革法官編制 發布:2025-04-27 17:19:14 瀏覽:897
160法制走進萬家法治 發布:2025-04-27 17:17:08 瀏覽:429
普法官員 發布:2025-04-27 17:16:30 瀏覽:732
涉密信息法律責任要賠償多少錢 發布:2025-04-27 17:12:19 瀏覽:244
會計人員法律責任案例 發布:2025-04-27 17:12:11 瀏覽:575
關於新婚姻法的調查報告 發布:2025-04-27 17:05:34 瀏覽:238
昆明律師行 發布:2025-04-27 17:00:30 瀏覽:9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