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世尊
⑴ 玉帝也要喊一句師尊,是三界中哪個地位崇高的神仙
八卦爐也是一個神奇的存在。當年孫猴子不管不顧地蹦出了爐子,然後一腳將其踢翻,導致下界擁有了一座令人難耐的火焰山,算是在這里吃了不少苦頭,最後即便是翻過去,這片大火都沒有被熄滅,可見威力極大。
在身份、兵器以及能力的加持之下,玉帝即便是作為天庭的領導者,也不敢輕易地將老君看輕。
⑵ 同時學道德經和孫子兵法矛盾嗎
這個一般也會懂得抄一些道理。簡單說點兒高桿的吧。
1、人類大腦,基本上就是微不足道;學習什麼,也就是一點點。
通過修煉,可以提高境界!就能夠根據情況,再進一步學習提高。
就是境界問題。比如現代科學:基礎學科、理論應用、乃至交叉學科……
雖然是五花八門,掌握了,也就那麼一點點而已。高度提煉!精華!大師。
2、諸子百家,可能常人幾輩子,也就只能夠明白一點點、一些些;
我們早就修習,根本不是什麼。五千言道德經,十三篇孫子兵法。
諸子百家……乃至歷代以降,各種思想,都不是事!統稱【國學】。
古今中外,還有無數思想!就說這個孫子兵法,一般人學習是兵家;
諸子百家,融會貫通,皆是一體。孫子兵法,也是哲學。與易經、老莊、法墨……
並無二致!從而融會貫通。當然,這是承蒙本人師尊,數十年之前指點!
我輩眾弟子,皆只僅僅,學習得師尊一絲;但是放眼天下,足以傲世。
——而在師尊面前,那也就是管窺蠡測!師尊,才是學冠古今中外!
⑶ 佛教里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這句話的完整含義
凈空法師---佛的十個稱號(名號)解釋。
出自凈空法師《地藏經講義》
【號一切智成就如來。應供、正遍知、明行足、善逝、世間解、無上士、調御丈夫、天人師、佛、世尊。】
這十個稱號,在佛家說是諸佛的通號,這十個稱號顯示佛果地上的智慧德能。成了佛這是證果,智慧德能無量無邊,也是稱贊宣說不盡。佛將果地上無量無邊的智慧德能歸納十大類,用這十個稱號來表示。這十個稱號,我們略略的說一說。「一切智成就」是佛的別號,一切智慧成就了。從「如來」往下這十個是通號,每一尊佛都有這十個名號,這是諸位同修要記住、要曉得,不要產生誤會。因為有很多人說是佛,哪個佛最大?如來佛最大。這都是一個錯誤的觀念,小說看多了,孫悟空跳不出如來佛的手掌。每一尊佛都稱如來,所以如來是通號。
『如來』怎麼講法?最簡單一個說法,今佛如古佛之再來,所以叫如來。佛佛道同,成了佛樣樣都平等,完全相同。菩薩跟菩薩不見得相同,不會完全相同,佛跟佛是完全相同,所以說是今佛就如古佛再來。那個意思要說深一點,《金剛經》上有一個解釋,『如來者,諸法如義』,這個解釋好。諸法如義,這個如是什麼?如就是真如本性。所有一切諸法跟真如本性統統相應,這叫如來,這個意思說得非常非常的圓滿,從理上講。說如古佛之再來是從事上講;其餘意思還很多,我們就省略了。
「應供」,供是供養。佛是一切人中,真實究竟圓滿的善人,究竟圓滿大智慧、大德能之人,是我們的好榜樣、好老師,應當接受我們供養;我們供養他,這有福報。所以應供,應當接受人天的供養。
第三個通號,「正遍知」。知是無所不知,遍是普遍,沒有一樣他不知道。不但遍知,而且正確的遍知,他所知道的沒有絲毫錯誤。佛所講的一切經法,哪裡會有錯誤?如果要有錯誤,大概都是被後人依自己的意思改動,那就產生錯誤了。所以經典流傳到今天,幾千年來通過翻譯,古時候手抄本難免沒有抄錯的字,難免沒有漏脫的句子,我們現在從事這個工作都知道,很困難的事情。縱然發現到經典裡面這個字可能不太對,有錯誤,這個地方有問題,決定不能改動。如果你發現了,可以注在旁邊,用小注注在旁邊,原文不能更動。什麼道理?我覺得這里不對我改一下,你覺得那裡不對也改一下,那好了,再過個幾十年,這個經典面目全非,簡直就不能讀了。所以縱然有錯誤,不可以改,註明。古來大德這個樣子就做得很好,他們發現有錯字,這個字可能是什麼樣的字,或者應當做什麼樣的字,他注在旁邊,不改動本文,使原來的面目永遠保持下去,利益後學。這是對歷史、對眾生負責任的作法,我們應當要學習。這是正遍知。
世間人一般宗教徒贊美上帝全知全能,正遍知就是全知全能。實在講,上帝並不是全知全能,佛才是全知全能。佛是誰?佛是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我們自己的真心本性是真正的全知全能。因為盡虛空、遍法界都是心性變現出來的,它哪有不知、哪有不能?所以這是很合理的說法。如果我們自己心性完全透露出來了,完全顯示出來了,對於整個的宇宙過去、未來,確確實實是正遍知,這不是假的。
「明行足」,足是圓滿,明是代表智慧,行是代表修學;兩樣都圓滿,這是用佛法名詞來講,性修圓滿。明是自性的般若智慧,性德;行是修德。沒有圓滿的時候稱菩薩,圓滿就稱佛。也可以看作解行的圓滿,明是解,行是修行,解行的圓滿。
「善逝」,這一句就是大乘經上常講的『無住涅盤』。無住涅盤確實是善逝,為什麼?他這個善,不住生死,不住涅盤,這才叫善。凡夫住生死,不善;死了再投胎,不善。二乘住涅盤,也不善,墮無為坑,不起作用。佛與大菩薩,善,生死、涅盤兩邊不住,這才真正叫善逝。不住涅盤,所以他隨類化身,應以什麼身得度,他現什麼身。不住生死,雖度眾生,雖然化現種種身度一切眾生,一塵不染,心裏面乾乾凈凈,作而無作,無作而作;也就是講不但是於事相上不執著,心理上都不落痕跡,這就是不住生死。諸位要知道,不住生死就是住涅盤,不住涅盤就是住生死。他兩邊都不住,兩邊圓融,真正叫大涅盤,這是如來果地上的大涅盤;大涅盤是生死、涅盤兩邊都不住。
「世間解」,世間,規模小的是六道,再擴展一點的是十法界,再放大一點的,世出世間,就盡虛空、遍法界,佛都知道,沒有一樣他不了解,所以稱之為世間解。「無上士」,士,現在人講知識分子,古時候講讀書人,讀書明理。讀書人裡面最高、最上,沒有比他更高、更上,今天講知識分子里,他是達到登峰造極,沒有比他更高了。
「調御丈夫」,這名號是從他教化眾生善巧方便上建立。佛有智慧、有能力、有善巧,能調伏眾生的心,能幫助眾生斷惡修善,這就好像駕御。『丈夫』,所謂是大丈夫,大丈夫的意思跟英雄兩個字的意思,完全相同。別人做不到,他能做到,這稱大丈夫。他是調御丈夫,能夠調和九法界眾生,幫助他們覺悟,幫助他們斷煩惱,幫助他們了生死、出三界,成佛作祖,佛有這種能力。這屬於德能上建立的。「天人師」,師是師范。一切諸天,說一個天、說一個人,把六道、十法界都包括了。他是六道一切眾生,十法界一切有情的表率、模範。
「佛」這個字大家都清楚、都明了,是印度梵語音譯過來。它的意思是覺悟,裡麵包含自覺,覺他;自己覺悟,幫助別人覺悟,覺行圓滿。只求自覺,不幫助別人,這是小乘,阿羅漢。自己覺悟,也幫助別人覺悟,這是菩薩。如果自覺、覺他都圓滿了,這就叫佛,就是佛的意思。圓滿,怎麼算圓滿?菩薩說是自覺可以圓滿了,這是覺他,還有許多眾生都沒有得度,他怎麼圓滿?這個圓滿,諸位要懂得,菩薩覺他還是幫助自己覺悟。我們常講老師教學生,教學相長。什麼時候圓滿?在教學當中,我們自己修學時間雖然不長,十幾年,幾十年當中,一定有體會。我們得到一些學生,得到一些來問難的人,對我們的幫助很多很多。有一些重大的問題,別人不問,根本沒想到;他一問,我們才想到。看看自己有沒有智慧?有智慧能解答,沒有智慧還要趕緊去找資料,去向別人請教,幫助自己,所以教學確實相長。
菩薩他要斷見思煩惱,要斷塵沙煩惱,要破根本無明,不借重一切眾生的幫助,他也沒辦法。所以他在教學當中,一切大眾幫助他們開智慧,幫助他斷煩惱,他才能證得無上菩提,這就叫圓滿。他自己圓滿了,才能夠圓滿度一切眾生。眾生得度要靠緣分,所以佛不度無緣之人。圓滿在度眾生來講,他有能力度等覺眾生,這叫圓滿,他成佛了。菩薩不能叫圓滿,為什麼?等覺菩薩,你可以度十地以下,不能度等覺,度眾生不圓滿,化他不圓滿。成佛了,是一切眾生他都有能力教導,這叫圓滿,覺行圓滿是這個意思。有能力度等覺眾生,那就無所不度,度眾生圓滿是這個講法。
「世尊」,具足前面這十個號,十種德號,這就稱之為世尊。世出世間人都尊重他、都尊敬他,他有這樣的智慧德能,所以稱之為世尊。就像我們現在客氣尊稱別人,尊敬的。尊就是尊敬,加個世尊,就是一切世間所尊敬,這個意思就很廣很深了。
====================================================
凈空法師---佛菩薩沒有名號。阿羅漢可以有名號,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顯他的德,佛的名號顯果德,就是性德,自性本有的德能
【解】又佛者乃十號之一。
大乘經上告訴我們,佛菩薩沒有名號,為什麼?他沒有分別、沒有執著、沒有起心動念,哪來的名號?!所以名號是假的。真的,佛菩薩沒有名號。阿羅漢可以有名號,佛菩薩沒有名號。名號顯他的德,佛的名號顯果德,就是性德,自性本有的德能;菩薩名號是修德,他正在修行。德號,都是顯自性本有的智慧德相而已。
那我們就曉得,佛菩薩、阿羅漢這都是聖人,「聖」就是覺悟。真正覺悟,真正把身放下了,不再執著身是我,不再有對立了,真正肯定了遍法界虛空界一切萬法跟自己是一體,一體哪有分別?!
一體,相不一樣,在我們一身就可以能看到的,眼睛的相跟耳朵的相不一樣,作用也不一樣,但是它是一體,一體就不能有分別;舌頭跟牙齒是一體,相不一樣,你有沒有自己牙齒咬破舌頭的這種事情?很多人都有;你問我,我也有,不止一次。牙齒不小心把舌頭咬破了,舌頭有沒有抗議?有沒有跟牙齒算賬要報復?這沒有。為什麼?一體。
海賢老和尚冤枉受別人指責,收電費的人還打了他兩個耳光,吐了他一臉唾沫,他有沒有怨恨?沒有,別人看到打抱不平,老和尚說忍忍,沒事,忍者自安。老和尚知道一切眾生跟自己是一體,無論用什麼惡劣的態度對他,不會發脾氣,不會記在心上,沒有怨恨。尤其在現在這個時代,《無量壽經》上,佛都勸我們,人造了錯事情,特別是做了對不起自己的事情,一定要知道他的「先人無知,不識道德,無有語者」,沒有人教他,他才會犯這種錯誤。要原諒他,不能記恨在心,這是對的。
【解】十號者:一如來、二應供、三正遍知、四明行足、五善逝、六世間解、七無上士、八調御丈夫、九天人師、十佛。
「如來」意思很深。《金剛經》上說的,「如來者,諸法如意」。諸佛是一切法,一切萬法。「如」是什麼?真如。一切法哪一法不是真如?!「諸法如意」,那要知道「諸法如意」,諸法就平等了,諸法沒有高下。就事上來說佛法里有解釋,「如來者,今佛如古佛之再來」,這從事上說的。我們對古佛尊重,對今佛就要跟對古佛一樣的尊重,不能有分別。
第二「應供」。「應供」是應該接受供養,為什麼?佛是無上福田。供養佛,福報大了,這是真正的福田、無上福田。你要想修福,你要供養佛。
所以諸菩薩他們最喜歡的兩樁事情:一個是供佛,一個是聞法。供佛增福慧,聞法長智慧,你看福、慧雙修,菩薩給我們表法,菩薩給我們做榜樣。
我們要想自己多福多智慧,你就要懂得供養。財供養得財富,法供養得聰明智慧,無畏供養得健康長壽,這三樣東西都想要,那你就拚命修,真干。
供佛是福田,還得要供養貧窮的人、供養殘疾的人、供養愚痴的人,看到人家在苦難邊上,只要看到的,盡心盡力的幫助他,這就對了,這是我們應該做的。為什麼?這些人跟我同一體。這些人不是別人,本來是佛。這種供養當中會有恭敬心,不敢小看他、不敢輕慢他,這福報就更大了。我們完全是在平等的地位上。
第三「正遍知」。這是自性智慧現前,自性里頭本具的智慧。「遍」,無所不知。這個「知」是正確的,不是錯誤的、不是偏見、不是邪見,正知正見,無所不知,無所不能。什麼時候現前?明心見性,大徹大悟的時候就現前。
第四「明行足」。「明」是智慧。「行」是行為。行為包括起心動念、言語造作。「足」是圓滿。智慧圓滿,德行圓滿,這是贊嘆佛的。智慧、德行都圓滿,「足」就是圓滿,滿足了。
第五個德號叫「善逝」。「善逝」兩個字的意思很深,也是妙極了。「善」是好到極處,無論他的思想、他的言語、他的行為,顯示在教化眾生。「善」,中國人講「止於至善」。「逝」是什麼意思?一塵不染。也就是說,他的善心善行,完全是從自性露出來的,這里頭決定沒有妄想、分別、執著。妄想,生滅全部沒有了,這叫「逝」。大乘教里常說的,「無作而作。作而無作」,「無作」是逝,「作」是善。他作不作?作,雖作,一塵不染。心裡頭沒有起心動念,等於沒作;沒作,真作。作跟沒作沒有兩樣,這個境界高,叫不著相。
第六「世間解」。世間之事,六道、十法界他全知道。過去、現在、未來,這些科學都不承認,科學說這些話都是贊美之詞,不是真的,世間哪裡會有這種人?不相信。這就是科學的精神一定拿證據來,沒有證據不能接受。
佛教有沒有證據。有證據。這個證據你拿不到,證據是什麼?禪定。你沒有入定,你怎麼知道定中境界;而且禪定深廣層次是無盡的,《華嚴經》上給我們排的等級就五十二個。五十二個菩薩的等級是定功淺深不相同,從初信、二信、三信到等覺、妙覺,妙覺圓滿,五十二個階級。十信、十住、十行、十迴向、十地,上面等覺、妙覺,明顯說出來,定功淺深五十二個等級。
對佛的智慧、德能、神通相好,真正有一個清楚的認識,是什麼等級的人?大乘經上常講,八地以上。那是什麼樣的定功?像讀書五十二年級,他是最高的五個年級:八地,九地,十地,等覺,妙覺。最高的五個等級。全知道,沒有不知道。你沒有到那個等級,你怎麼會知道!
佛教所說的真有憑據,但是這個憑據不是你能夠理解的,你現在是迷惑顛倒的凡夫,跟你講這些你不相信,你不承認。
「無上士」。「士」是讀書人,現在講知識分子。這古時候說讀聖賢書的人,這叫「士」。在讀聖賢書裡面的這些學子,佛是至高無上。
第八是「調御丈夫」。「調」是調和、調順,調眾生,調節。「御」是統御。唯佛有能力、有智慧調御十法界的眾生。
第九「天人師」。「天」是六道裡面二十八層天;「人」是人道;下面還有修羅、畜生、餓鬼、地獄。
「佛」。佛是六道眾生的老師,能幫助六道眾生脫離生死輪回,最後一個稱佛。
【解】十號具足,為世所宗,故名世尊。世尊梵音薄伽梵。《佛地經》雲:「是薄伽梵最清凈覺,極於法界,盡於虛空,窮未來際。」(《成實論》等合無上士與調御丈夫為一號,則從如來至世尊為十號。十號之詳釋在下之第四品中。)
你看十號,就是十種德、十種大德,後面經文里頭會有細說。此地只是略略的解釋一下,為世間大眾「所宗」,「宗」就是所尊重、所依賴學習的。我們學習依什麼?得要依佛。佛是我們老師,所以稱他為「世尊」。世間沒有比他更尊貴的了,沒有比他更為人尊重。在世間說尊重,第一個想起佛陀。十號之詳細解釋,在下面第四品中。
【解】上明佛字為極聖之通號。
聖人里頭達到究竟圓滿,登峰造極,稱之為佛陀。所以印度的佛陀在佛教傳入中國的時候,翻譯經典沒有把他翻成聖人。中國聖人這個含義,沒有佛講的這么圓滿,講的這么透徹,所以聖跟佛接近,但沒有包含佛陀這個圓滿的意思,沒有辦法包括。所以用音譯再加以解釋。
「娑婆」是梵語,指的是我們這個世界,不是地球,是一個大世界,現在我們講太陽系,跟地球關系最密切的。地球是太陽系的一顆星,那麼太陽系又是銀河系裡面的一個星系。佛給我們說,一尊佛他教化的范圍是一個三千大千世界。
三千大千世界有多大?黃念祖老居士告訴我,他說佛經上講的單位世界,叫「一四天下」,不是指地球,是以須彌山為中心,日月都在須彌山的中間圍繞。經上有這個說法。所以須彌山不是喜馬拉雅山,須彌山不在地球上,在哪裡?應該是銀河系的中心。這個說法就對,太陽確實是繞著銀河系當中運行。
換句話說,一個銀河系才是佛經上說的單位世界,我們就曉得一千個銀河系,這一個大的星系。一千個銀河系組成這個星系叫「小千世界」;再以「小千世界」為單位,一千個「小千世界」組成一個更大的星系,叫「中千世界」;再以「中千世界」為單位組成一個大星系,這叫「大千世界」。所以一個大千世界裡頭有一千個中千世界。這樣演算法,那麼釋迦牟尼佛的教區,就是一千個大千世界,因為他有三個千,大千、中千、小千,叫「三千大千世界」。三千大千世界多少個銀河系。十億個銀河系,這是釋迦牟尼佛的教區。佛經上所說的,一個大千世界有一尊佛在那裡教化。釋迦牟尼佛滅了沒有?沒有,在我們這里滅了,那個世界出生了,三千大千世界,每一個世界裡頭都有釋迦牟尼佛的化身、應化身。三千年前在我們地球上出現的,是釋迦牟尼佛的應化身,是以佛身出現的。他能以各種不同身份出現,像《普門品》上「三十二應」所說的,應以什麼身出現,他就現什麼身,這個意思要懂。
那麼佛在不在我們世間?在,我們不認識。歷史上記載的永明延壽,阿彌陀佛再來的;善導大師也是阿彌陀佛再來的;智者大師是釋迦牟尼佛再來的,不同的身份。看眾生的根性,應以什麼身得度他就現什麼身;應以什麼法教化眾生,他就現什麼法教化眾生。他就現什麼法,佛沒有定法可說。佛能同時化無量無邊身,這個到後面經文,都會給大家做詳細報告。
一尊佛有自己的教區,除自己教區以外,他方世界,別的佛教區里頭有跟他有特別緣分的人,他也以不同的身份去幫助他,佛與佛當中平等,沒有障礙、沒有嫉妒,這是我的教區,你不可以來,沒有這種現象,一切諸佛來示現佛都歡迎,佛佛道同,這是我們要像佛陀學習的。佛佛都是一家人,不但是一家人,佛佛同一個自性,一體的,他怎麼會分?!這個意思一定要懂。
⑷ 誰給我道德經,大悲咒的經文啊,
朕聞:
觀自在菩薩誓願,入微塵國土,拯拔一切有情,離諸苦趣,故說是無量功德總持經咒。
世間善男子、善女人、一切眾生,秉心至誠持誦,佩服此經咒者,種種惡趣,種種苦害,咸相遠離,鹹得圓融,超登妙道。
若此海波沾濡,下風吹觸,業釋障消,獲是勝果。非但耳之所聞,實目之所睹,明效大驗者也。
若智慧福德之士,根器深厚,堅持佩誦,勤行不輟,又能廣為演說,是經咒功德,不可思議。
若薄福不信者,亦心生信解,亦得同超佛境,真實不虛。
夫觀世音誓願弘深,發大悲心,以濟度群生。
朕君臨天下,閔眾情之昏瞀,墮五濁而不知,以此經咒,用是方便,覺悟提撕,俾一切庶類,皆超佛域。
又況如來化導,首重忠孝。凡忠臣孝子,能盡心以事君,竭力以事親,所作所為,無私智陂行,廣積陰功,濟人利物,又能持誦是經咒,則跬步之間,即見如來。
若彼不忠不孝,不知敬畏,則鬼神所錄,陰加譴罰,轉眄之間,即成地獄。
蓋善惡兩途,由人所趨,凡我眾庶,宜慎取捨,書此以為勸!
佛告總持王菩薩言:
「善男子!汝等當知,今此會中,有一菩薩摩訶薩,名曰「觀世音自在」。從無量劫來,成就大慈大悲,善能修習無量陀羅尼門,為欲安樂諸眾生故,密放如是大神通力。」
佛說是語已。爾時,觀世音菩薩,從座而起,整理衣服,向佛合掌,白佛言:「世尊!我有大悲心陀羅尼咒,今當欲說。為諸眾生得安樂故,除一切病故,得壽命故,得富饒故,滅除一切惡業、重罪故,離障難故,增長一切白法諸功德故,成就一切諸善根故,遠離一切諸怖畏故,速能滿足一切諸希求故。惟願世尊,慈哀聽許!」
佛言:「善男子!汝大慈悲,安樂眾生。欲說神咒,今正是時,宜應速說。如來隨喜,諸佛亦然。」
觀世音菩薩重白佛言:
「世尊!我念過去無量億劫,有佛出世,名曰「千光王靜住如來」。彼佛世尊憐念我故,及為一切諸眾生故,說此「廣大圓滿無礙大悲心陀羅尼」。以金色手摩我頂上作如是言:『善男子!汝當持此心咒,普為未來惡世一切眾生,作大利樂。』
「我於是時,始住初地,一聞此咒故,超第八地。我時心歡喜故,即發誓言:『若我當來,堪能利益、安樂一切眾生者,令我即時,身生千手、千眼具足。』
「若有比丘、比丘尼、優婆塞、優婆夷、童男、童女,欲誦持者,於諸眾生,起慈悲心,先當從我,發如是願: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知一切法。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智慧眼。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度一切眾。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善方便。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乘般若船。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得越苦海。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得戒定道。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登涅槃山。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速會無為舍。
南無大悲觀世音!願我早同法性身。
「『我若向刀山,刀山自摧折。
我若向火湯,火湯自消滅。
我若向地獄,地獄自枯竭。
我若向餓鬼,餓鬼自飽滿。
我若向修羅,惡心自調伏。
我若向畜生,自得大智慧。』
「發是願已,至心稱念,我之名字,亦應專念,我本師阿彌陀如來,然後即當誦此陀羅尼神咒。一宿誦滿五遍,除滅身中,百千萬億劫生死重罪。」
觀世音菩薩復白佛言:「世尊!若諸人天,誦持大悲章句者,臨命終時,十方諸佛,皆來授手。欲生何等佛土,隨願皆得往生。」
復白佛言:「世尊!若諸眾生,誦持大悲神咒,墮三惡道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生諸佛國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若不得無量三昧辯才者,我誓不成正覺。
「誦持大悲神咒者,於現在生中一切所求,若不果遂者,不得為大悲心陀羅尼也。唯除不善,除不至誠。
「若諸女人,厭賤女身,欲成男子身,誦持大悲陀羅尼章句。若不轉女身成男子身者,我誓不成正覺。生少疑心者,必不果遂也。
⑸ 佛教,世尊,三界中有多少眾生
四弘誓願中說:一、眾生無邊誓願度;二、煩惱無盡誓願斷;三、法門無盡誓願學;四、佛道無上誓願成。
這里的「眾生無邊誓願度」,說明三界眾生是無邊無盡的,盡管眾生六道眾生無量無邊,大乘修行人也要發誓願去救度,令出苦海。
更多的佛法方面的知識,請搜索並關注威信公號:佛法正覺。我們一起學習佛法,共同進步。
⑹ 有和道德經一樣簡單易懂的佛經嗎
道德經不淺顯易懂啊!照樣博大精深,只不過仁者見仁 智者見智而已。
佛經我覺得《吉祥經》最為直白,短小精悍,但要做到也不容易。此外,心經和金剛經、佛說阿彌陀經也是比較容易懂,但實際上都是博大精深的!
《吉祥經》
如是我聞,一時,佛住舍衛祗陀園給孤獨精舍。時已深夜,有一天神殊勝光明遍照園中,來至佛所,恭敬禮拜,站立一旁,以偈白佛,言:「眾天神與人, 渴望得利益,思慮求幸福,請示最吉祥。
世尊如是答言:
勿近愚痴人,應與智者交,尊敬有德者,是為最吉祥。
居住適宜處,往昔有德行,置身於正道,是為最吉祥。
多聞工藝精,嚴持諸禁戒,言談悅人心,是為最吉祥。
奉養父母親,愛護妻與子,從業要無害,是為最吉祥。
布施好品德,幫助眾親眷,行為無暇疵,是為最吉祥。
邪行須禁止,克己不飲酒,美德堅不移,是為最吉祥。
恭敬與謙讓,知足並感恩,及時聞教法,是為最吉祥。
忍耐與順從,得見眾沙門,適時論信仰,是為最吉祥。
自製凈生活,領悟八正道,實證涅盤法,是為最吉祥。
八風不動心,無憂無污染,寧靜無煩惱,是為最吉祥。
依此行持者,無往而不勝,一切處得福,是為最吉祥。
⑺ 曾仕強道德經奧秘4,主要內容!!!
曾仕強,沒接觸過,不好意思。
老子《道德經》第二十五章 講老子親證的境界,「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寥兮,獨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為天地母。吾不知其名,強字之曰道,強為之名曰大。」有一東西混然而成,在宇宙形成以前就已存在,無聲無息無形無相,任何東西都無法影響它,循環往復而永不衰竭,可把它當作萬物的根本。我不知道它的名字,勉強把它稱為「道」,勉強把叫做「大」,大就是無邊無際。
這是老子認識到宇宙的本體,老子又把它稱為「無極」,無極就是沒有上下、前後、左右之分,也沒有過去、現在、未來之分,自己與整個法界融為一體,證得法身成就。無極就是《波羅蜜多心經》的「諸法空相……」,就是《金剛經》的「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
因此,後人稱老子得道了。得的什麼道?道就是人的本體,萬物的本體,也叫本性、自性、真如、實相、空相、如來、上帝、正遍知、佛、世尊……等等,這些詞都可以描述道。
《道德經》第一章,「道可道,非常道」,說「道」不是常人理解的道,說「名可名,非常名」,也不是普通一個名稱而已,不可以執著名相。開篇就講道無法描述。道只能自己去實證、親證才能體會,語言文字不足以表達「道」內涵。
同樣,佛經中描述,比如上面講的《心經、金剛經》普通人很難懂,只有親證道的人,一看就明白。
⑻ 大道無情,太上忘情,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道德經,和,了凡四訓,這兩本書,那個值的一看
《了凡四訓》是袁了凡先生為教育子孫後代所寫的四篇家訓。文理俱暢,豁人心目。清末民初,印光大師竭力提倡,因而流傳甚廣,成為後人積善累德,改造命運的經典。
明朝時期的了凡先生,家境並不富有,但卻非常喜歡布施。平時常常誦經持咒、參禪打坐、修習止觀、每日有一定的課程。不管公私事務多麼匆忙、繁重,也不曾暫時廢止。他曾寫下四篇【戒子文】,在民間廣為流傳,就是如今廣行於世的《了凡四訓》一書。
文中自敘了早年命運被孔老先生算定,絲毫都無法跳脫「命數」的范疇,無論是考試名次,還是官位升遷,都一一應驗了,因而相信「進退有命,遲速有時」,對於世上的一切,心灰意冷,再也沒有一絲一毫的進取之心了。直到雲谷相會,由雲谷禪師的「命由我作,福自己求」的精闢開示,徹底改變其宇宙觀。此後,袁了凡(原名袁黃,字坤儀)認識到自己宿命論的錯誤,從追求不墮落是凡夫的理想出發,改號為「了凡」,在於由此「悟立命之說」。
以下是由《了凡四訓》里精選的改命警句,還望各位讀者細細品讀,立命改過,從而改變命運。
一,「一切福田,不離方寸;從心而覓,感無不通。」
譯:一切的福田,都離不開我們的心地,只要從心地上下功夫去尋求,絕對不會得不到感應的
省悟:福田就是凈化我們的內心,斷惡修善。只要將我們的心地凈化了,那麼才是真正的種福田,而從福田出發去尋求,不僅可以成就道德仁義,就連身外的功名富貴也一樣可以獲得。
二,「世間享千金之產者,定是千金人物;享百金之產者,定是百金人物;應餓死者,定是餓死人物。天不過因材而篤,幾曾加纖毫意思。」
譯:人世間能夠享有千金產業的,一定是個擁有千金福報的人;享有百金產業的,也必定是有百金福報的人。上天只不過是就每個人所造的善惡質性,厚實地來對待他,讓他獲得應有的果報而已,何曾加上一絲一毫的喜愛和厭惡的想法。
省悟:能夠在世間享受千金,肯定不是普通人,他必須得有千金的度量,千金的福報。當一切都歸於零時,其實就是拼福報而已,上天只不過秉著這種「自然的規律」,來執行「獎善惡懲」的職責罷了,並不會刻意去加重。而自己是多少金的人物,回首一生,自有答案。
三,「不生子者,此天作之孽,猶可得而違;汝今擴充德性,力行善事,多積陰德,此自己所做之福也,安得而不受享乎?」
譯:不能夠生兒子,這是上天註定的,但是可以避免或改造;現在只要擴充德行,盡心努力去行善,廣積陰德,這是自己所造的福德,哪裡不能享受應得的福報呢?
省悟:《易經》中有趨吉避凶,專解如何趨向吉祥、避開凶險的道理。如果命運已定,不可改變,那麼如何能夠趨吉避凶呢?
四,「天下聰明俊秀不少,所以德不加修,業不加廣者,只為「因循」二字,耽擱一生。」
譯:天底下聰明才智優秀的人很多,他們之所以不能夠修養德行,所要做的事無法拓展的原因,只是因為「因循」這兩個字,讓自己得過且過,以至於耽擱了他們的一生。
省悟:每個人才能智慧都不會十分低下,而為什麼有些人就能堅持自身,創造價值,而有些人因循守舊而沒有進步呢?不過就是有僥幸心理,每天滿足於現狀,不願改變自己。
五,「一念猛厲,足以滌百年只惡也。譬如千年幽谷,一燈才照,則千年之暗俱除。故過不論久近,惟以改為貴。」
譯:只要能夠發出一個勇猛堅決的善念,就足以洗刷一生所積下的罪惡,譬如上千年幽暗的山谷中,只要有一盞燈光照射進去,那麼這千年來的黑暗就可以完全出去。所以過失不論是久遠前犯的,還是最近才犯的,只有能夠改過,才是最可貴的。
省悟:了凡先生通過改變自己的生活習慣,把註定不能得子的命數到最後的兩個兒子。改變自己的言語過錯,以致自己能夠得享天年。所以說知錯能改,善莫大焉。
六,「務要積德。務要包荒,務要和愛。務要惜精神。從前種種譬如昨日死。從後種種譬如今日生。此義理再生之身也。」
譯:一定要多做善事以累積功德,對人對事也一定要寬宏包容,待人更須和氣慈悲,而且一定要愛惜自己的精神。以前的種種缺失,就像是昨天已經死了,都成為過去了;從今以後的你,就像是今天才剛剛出生,一切重新始;這就是義理再生、永恆不滅的智慧生命。
省悟:上天是仁慈的,廣積德,修善心。《詩》雲:永言配命,自求多福。我們改過自新,重新努力,不就彌補自己以前的過錯了嗎?改變命運權在自己手裡,不屬於造化。
一般人,對命運多是感到很迷茫,論語說:『不知命,無以為君子』,所以要知命,也不簡單。因為這個學問很深,如果對命運真正的了解,自然就理得心安,不可能怨天尤人了。我們現在社會上有很多亂象,各種問題層出不窮,而了凡四訓這本書,對於人心來講,有相當大的穩定作用和凈化效果。因為無論儒釋道,都講究【德】字,孔子、孟子講德,老子有《道德經》,我們從德入手,必能改變自己,進而改變命運!
⑼ 八仙中,有七位神仙稱「天尊」,而佛祖只稱「世尊」,佛教真的不如道教嗎
道教中八仙都是天尊,道教的神仙也都叫天尊,意思就是跟佛教的某某佛是一個道理。佛教中的世尊是指釋伽牟尼,釋伽牟尼是道德天尊化現的,也就是老子的化身。宗教中沒有誰不如誰,只是有本事的都很低調,不會張揚。而有的宗教卻是信眾很多,標榜自己世界第一第二的,其實這只是徒有其表。但是大家想要了解的話,必須知道最基本的,道教是性命雙修,而佛教只是修來世。
⑽ 求全面些的經文!!道德經,金剛經,大成捷要等,,TXT或其他格式
金剛經儀軌(含拼音標注)般若無盡藏真言
【金剛經儀軌】
香贊
爐香乍爇(ruò) 法界蒙熏諸佛海會悉遙聞隨處結祥雲誠意方殷諸佛現全身
南(nā)無(mó)香雲蓋菩薩摩訶薩(三稱)
南(nā)無(mó)本師釋迦牟尼佛(三稱)
凈口業真言
唵修唎修唎摩訶修唎修修唎薩婆訶
凈三業真言
唵,嚩(wa)日()啰(la)怛(da)訶賀斛(hong)。
安土地真言
南無三滿哆 母馱喃 唵 度嚕度嚕 地尾薩婆訶
普供養真言
唵,誐(ye)誐曩(na),三婆嚩,襪(fa)日啰(na)斛。
奉請八金剛
奉請青除災金剛 奉請辟毒金剛
奉請黃隨求金剛 奉請白凈水金剛
奉請赤聲火金剛 奉請定持災金剛
奉請紫賢金剛 奉請大神金剛
奉請四菩薩
奉請金剛眷菩薩 奉請金剛索菩薩
奉請金剛愛菩薩 奉請金剛語菩薩
發願文
稽首三界尊 歸依十方佛 我今發宏願
持此金剛經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若有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同生極樂國
雲何梵
雲何得長壽 金剛不壞身 復以何因緣
得大堅固力 雲何於此經 究竟到彼岸
願佛開微密 廣為眾生說
開經偈(jì)
無上甚深微妙法 百千萬劫難遭遇
我今見聞得受持 願解如來真實義
南無祗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金剛般(bo)若(re)波羅蜜經
姚秦天竺三藏鳩摩羅什 譯
法會因由分第一
如是我聞。一時佛在舍衛國。祗(qí)樹給(jǐ)孤獨園。與大比(bì)丘眾千二百五十人俱(jū)。爾時世尊。食時。著衣持缽。入舍衛大城。乞食。於其城中。次第乞已。還至本處。飯食訖(qì)。收衣缽。洗足已。敷(fū)座而坐。
善現啟請分第二
時長老須菩提。在大眾中。即從座起。偏袒右肩。右膝著地。合掌恭敬。而白佛言。希有世尊。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雲何住。雲何降伏其心。佛言。善哉善哉。須菩提。如汝所說。如來善護念諸菩薩。善付囑諸菩薩。汝今諦聽。當為汝說。善男子。善女人。發阿(ā)耨(nòu)多羅三藐三菩提心。應如是住。如是降伏其心。唯(wěi)然。世尊。願樂(yào)欲聞。
大乘正宗分第三
佛告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降伏其心。所有一切眾生之類。若卵生。若胎生。若濕生。若化生。若有色。若無色。若有想。若無想。若非有想非無想。我皆令入無餘涅槃而滅度之。如是滅度無量無數無邊眾生。實無眾生得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
妙行無住分第四
復次須菩提。菩薩於法。應無所住。行於布施。所謂不住色布施。不住聲香味觸法布施。須菩提。菩薩應如是布施。不住於相。何以故。若菩薩不住相布施。其福德不可思量(liáng)。須菩提。於意雲何。東方虛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須菩提。南西北方四維上下虛空。可思量不(fǒu)。不(fú)也。世尊。須菩提。菩薩無住相布施。福德亦復如是不可思量。須菩提。菩薩但應如所教住。
如理實見分第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身相見如來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身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所說身相。即非身相。佛告須菩提。凡所有相。皆是虛妄。若見諸相非相。即見 (xiàn)如來。
正信希有分第六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得聞如是言說章句。生實信不(fǒu)。佛告須菩提。莫作是說。如來滅後。後五百歲。有持戒修福者。於此章句。能生信心。以此為實。當知是人。不於一佛二佛三四五佛而種善根。已於無量(liàng)千萬佛所。種諸善根。聞是章句乃至一念生凈信者。須菩提。如來悉知悉見。是諸眾生。得如是無量福德。何以故。是諸眾生。無復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無法相。亦無非法相。何以故。是諸眾生。若心取相。則為著(zhuó)我人眾生壽者。若取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 何以故。若取非法相。即著我人眾生壽者。是故不應取法。不應取非法。以是義故。如來常說。汝等比丘。知我說法。如筏喻者。法尚應舍。何況非法。
無得無說分第七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耶(yé)。如來有所說法耶(yé)。須菩提言。如我解佛所說義。無有定法。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亦無有定法。如來可說。何以故。如來所說法。皆不可取。不可說。非法非非法。所以者何。一切賢聖。皆以無為法而有差別。
依法出生分第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所得福德。寧(nìng)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是福德。即非福德性。是故如來說福德多。若復有人。於此經中。受持乃至四句偈(jì)等。為他人說。其福勝彼。何以故。須菩提。一切諸佛。及諸佛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法。皆從此經出。須菩提。所謂佛法者。即非佛法。
一相無相分第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須陀洹能作是念。我得須陀洹果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須陀洹名為入流。而無所入。不(bú)入色聲香味觸法。是名須陀洹。須菩提。於意雲何。斯陀含能作是念。我得斯陀含果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斯陀含名一往來。而實無往來。是名斯陀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那含能作是念。我得阿那含果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阿那含名為不來。而實無不來。是 故名阿那含。須菩提。於意雲何。阿羅漢能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不(fǒu)。須菩提言。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實無有法。名阿羅漢。世尊。若阿羅漢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即為著我人眾生壽者。世尊。佛說我得無諍(zhèng)三昧。人中最為第一。是第一離欲阿羅漢。世尊。我不作是念。我是離欲阿羅漢。世尊。我若作是念。我得阿羅漢道。世尊則不說須菩提。是樂(yào)阿蘭那(nuó)行(héng)者。以須菩提實無所行。而名須菩提。是樂阿蘭那行。
庄嚴凈土分第十
佛告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昔在然燈佛所。於法有所得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來在然燈佛所。於法實無所得。須菩提。於意雲何。菩薩庄嚴佛土不(fǒu)。不(fú)也。世尊。何以故。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是故須菩提。諸菩薩摩訶薩。應如是生清凈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無所住而生其心。須菩提。譬(pì)如有人。身如須彌山王。於意雲何。是身為大不(fǒu)。須菩提言。甚大。世尊。何以故。佛說非身。是名大身。
無為福勝分第十一
須菩提。如恆河中所有沙數。如是沙等恆河。於意雲何。是諸恆河沙。寧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但諸恆河。尚多無數。何況其沙。須菩提。我今實言告汝。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七寶滿爾所恆河沙數三千大千世界。以用布施。得福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為他人說。而此福德。勝前福德。
尊重正教分第十二
復次須菩提。隨說是經。乃至四句偈(jì)等。當知此處。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皆應供養。如佛塔廟。何況有人。盡能受持讀誦。須菩提。當知是人。成就最上第一希有之法。若是經典所在之處。即為有佛。若尊重弟子。
如法受持分第十三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當何名此經。我等雲何奉持。佛告須菩提。是經名為金剛般若波羅蜜。以是名字。汝當奉持。所以者何。須菩提。佛說般若波羅蜜。即非般若波羅蜜。是名般若波羅蜜。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所說法不(fǒu)。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來無所說。須菩提。於意雲何。三千大千世界。所有微塵。是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須菩提。諸微塵。如來說非微塵。是名微塵。如來說世界。非世界。是名世界。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見如來不(fǒu)。不(fú)也。世尊。不可以三十二相得見如來。何以故。如來說三十二相。即是非相。是名三十二相。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以恆河沙等身命布施。若復有人。於此經中。乃至受持四句偈(jì)等。為他人說。其福甚多。
離相寂滅分第十四
爾時須菩提。聞說是經。深解(xiè)義趣。涕淚悲泣。而白佛言。希有世尊。佛說如是甚深經典。我從昔來。所得慧眼。未曾得聞如是之經。世尊。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信心清凈。則生實相。當知是人。成就第一希有功德。世尊。是實相者。即是非相。是故如來說名實相。世尊。我今得聞如是經典。信解(xiè)受持。不足為難(nán)。若當來世。後五百歲。其有眾生。得聞是經。信解受持。是人即為第一希有。何以故。此人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所以者何。我相即是非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是非相。何以故。離一切諸相。即名諸佛。佛告須菩提。如是如是。若復有人。得聞是經。不驚不怖不畏。當知是人。甚為希有。何以故。須菩提。如來說第一波羅蜜。即非第一波羅蜜。是名第一波羅蜜。須菩提。忍辱波羅蜜。如來說非忍辱波羅蜜。是名忍辱波羅蜜。何以故。須菩提。如我昔為歌利王割截身體。我於爾時。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何以故。我於往昔節節支解時。若有我相。人相。眾生相。壽者相。應生瞋恨。須菩提。又念過去於五百世。作忍辱仙人。於爾所世。無我相。無人相。無眾生相。無壽者相。是故須菩提。菩薩應離一切相。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不應住色生心。不應住聲香味觸法生心。應生無所住心。若心有住。即為非住。是故佛說菩薩心。不應住色布施。須菩提。菩薩為利益一切眾生故。應如是布施。如來說一切諸相。即是非相。又說一切眾生。即非眾生。須菩提。如來是真語者。實語者。如語者。不誑語者。不異語者。須菩提。如來所得法。此法無實無虛。須菩提。若菩薩心住於法而行布施。如人入暗。即無所見。若菩薩心不住法而行布施。如人有目。日光明照。見種種色。須菩提。當來之世。若有善男子善女人。能於此經受持讀誦。即為如來以佛智慧。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無量無邊功德。
持經功德分第十五
須菩提。若有善男子善女人。初日分(fèn)以恆河沙等身布施。中日分復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後日分亦以恆河沙等身布施。如是無量百千萬億劫。以身布施。若復有人聞此經典。信心不逆。其福勝彼。何況書寫受持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以要言之。是經有不可思議。不可稱量。無邊功德。如來為發大乘(shèng)者說。為發最上乘(shèng)者說。若有人能受持讀誦。廣為人說。如來悉知是人。悉見是人。皆得成就不可量。不可稱。無有邊。不可思議功德。如是人等。即為荷(hè)擔(dàn)如來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何以故。須菩提。若樂小法者。著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則於此經。不能聽受讀誦。為人解說。須菩提。在在處處。若有此經。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所應供養。當知此處。則為是塔。皆應恭敬。作禮圍繞。以諸花香。而散其處。
能凈業障分第十六
復次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受持讀誦此經。若為人輕賤。是人先世罪業。應墮惡道。以今世人輕賤故。先世罪業。則為消滅。當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我念過去無量阿僧祗劫。於然燈佛前。得值八百四千萬億那(nuó)由他諸佛。悉皆供養承事。無空過者。若復有人。於後末(mò)世。能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於我所供養諸佛功德。百分(fèn)不及一。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pì)喻所不能及。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於後末(mò)世。有受持讀誦此經。所得功德。我若具說者。或有人聞。心即狂亂。狐疑不信。須菩提。當知是經義不可思議。果報亦不可思議。
究竟無我分第十七
爾時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雲何應住。雲何降伏其心。佛告須菩提。善男子善女人。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當生如是心。我應滅度一切眾生。滅度一切眾生已。而無有一眾生實滅度者。何以故。須菩提。若菩薩有我相(xiàng)。人相。眾生相。壽者相。即非菩薩。所以者何。須菩提。實無有法。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於然燈佛所。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佛於然燈佛所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實無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若有法。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者。然燈佛則不與我授記。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以實無有法。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是故然燈佛與我授記。作是言。汝於來世。當得作佛。號釋迦牟尼。何以故。如來者。即諸法如義。若有人言。如來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實無有法。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如來所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於是中無實無虛。是故如來說一切法。皆是佛法。須菩提。所言一切法者。即非一切法。是故名一切法。須菩提。譬如人身長(cháng)大。須菩提言。世尊。如來說人身長(cháng))大。即為非大身。是名大身。須菩提。菩薩亦如是。若作是言。我當滅度無量眾生。即不名菩薩。何以故。須菩提。實無有法。名為菩薩。是故佛說一切法。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須菩提。若菩薩作是言。我當庄嚴佛土。是不名菩薩。何以故。如來說庄嚴佛土者。即非庄嚴。是名庄嚴。須菩提。若菩薩通達無我法者。如來說名真是菩薩。
一體同觀分第十八
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肉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肉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天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天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慧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慧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法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法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有佛眼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有佛眼。須菩提。於意雲何。如恆河中所有沙。佛說是沙不(fǒu)。如是。世尊。如來說是沙。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一恆河中所有沙。有如是沙等恆河。是諸恆河所有沙數佛世界。如是寧為多不(fǒu)。甚多。世尊。佛告須菩提。爾所國土(4)中。所有眾生。若干種心。如來悉知。何以故。如來說諸心。皆為非心。是名為心。所以者何。須菩提。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
法界通化分第十九
須菩提。於意雲何。若有人滿三千大千世界七寶。以用布施。是人以是因緣。得福多不(fǒu)。如是。世尊。此人以是因緣。得福甚多。須菩提。若福德有實。如來不說得福德多。以福德無故。如來說得福德多。
離色離相分第二十
須菩提。於意雲何。佛可以具足色身見(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色身見。何以故。如來說具足色身。即非具足色身。是名具足色身。須菩提。於意雲何。如來可以具足諸相見(xiàn)不(fǒu)。不(fú)也。世尊。如來不應以具足諸相見。何以故。如來說諸相具足。即非具足。是名諸相具足。
非說所說分第二十一
須菩提。汝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有所說法。莫作是念。何以故。若人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不能解我所說故。須菩提。說法者。無法可說。是名說法。爾時慧命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頗有眾生。於未來世。聞說是法。生信心不(fǒu)。佛言。須菩提。 彼非眾生非不眾生。何以故。須菩提。眾生眾生者。如來說非眾生。是名眾生。
無法可得分第二十二
須菩提白佛言。世尊。佛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為無所得耶。佛言。如是如是。須菩提。我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乃至無有少法可得。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
凈心行善分第二十三
復次須菩提。是法平等。無有高下。是名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以無我。無人。無眾生。無壽者。修一切善法。即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所言善法者。如來說即非善法。是名善法。
福智無比分第二十四
須菩提。若三千大千世界中。所有諸須彌山王。如是等七寶聚。有人持用布施。若人以此般若波羅蜜經。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讀誦。為他人說。於前福德。百分不及一。百千萬億分。乃至算數譬喻所不能及。
化無所化分第二十五
須菩提。於意雲何。汝等勿謂如來作是念。我當度眾生。須菩提。莫作是念。何以故。實無有眾生如來度者。若有眾生如來度者。如來即有我人眾生壽者。須菩提。如來說有我者。即非有我。而凡夫之人以為有我。須菩提。凡夫者。如來說即非凡夫。是名凡夫。
法身非相分第二十六
須菩提。於意雲何。可以三十二相(xiàng)觀如來不(fǒu)。須菩提言。如是如是。以三十二相觀如來。佛言。須菩提。若以三十二相觀如來者。轉輪聖王。即是如來。須菩提白佛言。世尊如我解佛所說義。不應以三十二相觀如來。爾時世尊而說偈(jì)言。
若以色見我。以音聲求我。
是人行邪道。不能見如來。
無斷無滅分第二十七
須菩提。汝若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莫作是念。如來不以具足相故。得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須菩提。汝若作是念。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說諸法斷滅。莫作是念。何以故。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法不說斷滅相。
不受不貪分第二十八
須菩提。若菩薩以滿恆河沙等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復有人知一切法無我。得成於忍。此菩薩。勝前菩薩。所得功德。何以故。須菩提。以諸菩薩。不受福德故。須菩提白佛言。世尊。雲何菩薩不受福德。須菩提。菩薩所作福德。不應貪著。是故說不受福德。
威儀寂靜分第二十九
須菩提。若有人言。如來若來若去。若坐若卧。是人不解我所說義。何以故。如來者無所從來。亦無所去。故名如來。
一合理相分第三十
須菩提。若善男子善女人。以三千大千世界碎為微塵。於意雲何。是微塵眾。寧為多不(fǒu)。須菩提言。甚多。世尊。何以故。若是微塵眾實有者。佛即不說是微塵眾。所以者何。佛說微塵眾。即非微塵眾。是名微塵眾。世尊。如來所說三千大千世界。即非世界。是名世界。何以故。若世界實有者。即是一合相。如來說一合相。即非一合相。是名一合相。須菩提。一合相者。即是不可說。但凡夫之人。貪著其事。
知見不生分第三十一
須菩提。若人言。佛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於意雲何。是人解我所說義不(fǒu)。不(fú)也。世尊。是人不解如來所說義。何以故。世尊說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即非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是名我見。人見。眾生見。壽者見。須菩提。發阿耨多羅三藐三菩提心者。於一切法。應如是知。如是見。如是信解。不生法相。須菩提。所言法相者。如來說即非法相。是名法相。
應化非真分第三十二
須菩提。若有人以滿無量阿僧祗世界七寶。持用布施。若有善男子善女人。發菩提心者。持於此經。乃至四句偈(jì)等。受持讀誦。為人演說。其福勝彼。雲何為人演說。不取於相。如如不動。何以故。
一切有為法。如夢幻泡影。
如露亦如電。應作如是觀。
佛說是經已。長老須菩提。及諸比丘。比丘尼。優婆塞(sè)優婆夷。一切世間天人阿修羅。聞佛所說。皆大歡喜。信受奉行。
般若無盡藏真言
納謨薄伽伐帝 缽唎若 波羅蜜多曳 怛侄他
唵 紇唎 地唎 室唎 戍嚕知 三密栗知 佛社曳 莎訶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dán zhí tuō,
ōng,hé lì, dì lì,shì lì,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金剛心真言
唵 烏倫尼娑婆訶
ōng wū lún ní suō pó hē
金剛經心咒
南無盆嘎瓦的,真嘎缽拉米大約,嗡,乃恩的達,愛力血,
Narmobenkiarvat-i Tsunkiarplamedarya Oun Nentitag Erish
愛力血,米力血,米力血,瓶那盈,瓶那盈,南無盆嘎瓦的,
Erish Merish Merish Binnaryin Binnaryin Narmobenkiarvat-i
者登呣勺的,愛力的,愛力的,米力的,米力的,虛力的,虛力的,
Tsaitenmtsiti Eriti Eriti Meriti Meriti Shriti Shriti
烏虛熱,烏虛熱,步又也,步又也,娑哈。
Wushjae Wushjae Boyuya Boyuya Soha
讀金剛經一遍後,持此咒一遍。其功德等於讀過九億萬遍,以證得性空,即同無量,惟必請師父親授,方可持頌。
補闕真言
南謨喝啰怛那哆啰夜耶
佉啰佉啰 俱住俱住 摩啰摩啰 虎啰吽賀賀蘇怛拿(luo)
吽 潑抹拿(luo) 娑婆訶
nā mó hē là dá nà,ō là yè yē。
qié là qié là。jù zhù jù zhù。mó là mó là。hǔ là,hōng。hè hè,sū dá luo,
hōng。pō mò luo,suō pó hē。
補闕圓滿真言
唵 呼嚧 呼嚧 社曳穆契娑訶
ōng,hū lú hū lú,shè yì mù qiè,suō hē。
普迴向真言
唵 娑摩啰 娑摩啰 弭摩曩 薩縛訶 摩訶斫迦啰(la)嚩(wa)吽
ōng,suō mó là,suō mó là,mǐ mó nǎng,sà pó hē。mó hē zhuó jiā luó wá hōng。
金剛贊
斷疑生信 絕相超宗 頓忘人法解真空 般若味重重 四句融通 福德嘆無窮
無南祗園會上佛菩薩(三稱)
拔一切業障根本得生凈土陀羅尼
南無 阿彌多婆夜 哆他伽多夜 哆地夜他 阿彌利都婆毗 阿彌利哆 悉耽婆毗 阿彌利哆 毗迦蘭帝 阿彌利哆 毗迦蘭多 伽彌膩 伽伽那枳多迦利 娑婆訶
迴向偈
願以此功德 庄嚴佛凈土 上報四重恩
下濟三塗苦 普願見聞者 悉發菩提心
盡此一報身 得生極樂國
(或者)
願以此功德,普及於一切。
我等與眾生,皆共成佛道。
<結束>
--------------------------------------------------------------------------------
般若無盡藏真言 MP3下載 般若無盡藏真言(金剛經(佛光山版 摘錄)
以下為本站站長轉載的一些資料供各位同修參考:
般若無盡藏真言注音
這是增長大智慧的咒語,一般在《金剛經》誦讀本經後都附有此真言。
真言原文:
納謨薄伽伐帝,缽唎若,波羅蜜多曳。
怛侄他,唵,紇唎,地唎,室唎,
戍嚕知,三蜜栗知,佛社曳,莎訶。
般若無盡藏真言注音:
nā mó bó qié fá dì,bō lì rě,bō luó mì ō yì。
dá zhí tuō,ōng,hé lì,dì lì,shìlì,
shù lǔ zhī,sān mì lì zhī,fó shè yì,suō hē。
發音註解:
納謨(nā mó):是「南無」的不同音譯詞。「南無」的不同音譯詞有很多,例如:南謨、南牟、那謨、那模、娜謨、納慕、娜母、南忙、納莫、曩莫、曩謨……,這些音譯詞,都是音同或音近的詞,都可以讀作「南無」。今人多讀成南(ná拿)無(mó摩)。
薄:讀作(bó博),不讀(báo雹),也不讀作(bò簸)。
伽:讀音(qié茄)。
若:讀古音(rě惹),不讀今音(ruò弱),有的書中寫做「惹」。
曳:古音讀(yì義)。不讀今音(yè夜)。
怛(dá答)侄(zhí直)他(tuō拖)。
唵:讀(ōng嗡)或讀(ǎn俺)。(ōng),漢字無此音,一般注近似音讀作(wēng嗡)。
紇:應讀為(hé合)。
戍:讀音是(shù)。
嚕:古讀(lǔ魯)。不讀今音(lū)。
--------------------------------------------------------------------------------
般若無盡藏真言的無盡功德 (摘錄自《陀羅尼集經》)
般若無盡藏印咒第十二(一名般若眼又名金剛般若心又名般若根本)
以二大指各捻二小指甲上。平屈二小指。下節中節相背博之。二中指二無名指各相背博。直豎向上。各屈二頭指相背。令平中節。背相著。與二小指相稱令手。如高座上安置經藏。當心著之。當誦咒時。專想繫念。一切經藏皆從印出悉入心中
般若無盡藏陀羅尼咒曰
那謨婆伽筏帝 缽啰若 波啰弭多曳 唵 唎伊 地伊 室唎 輸嚧陀 毗社曳 莎訶
佛言:此陀羅尼印,有四種名:一名般若無盡藏,二名般若眼,三名般若根本,四名金剛般若心。
此陀羅尼印,有大功德。若能至心如法受持,隨誦一遍,出生一萬八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藏中,各各出生二萬五千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百萬修多羅藏。又彼一一修多羅中,出生無量百千萬億那由他阿僧只修多羅藏,如是乃至展轉出生無量無盡修多羅藏。所出經題、名句、義味,各各不同,而不重出。如是念念出生無盡,是故名為無盡藏陀羅尼印。
此陀羅尼印,即是十方三世諸佛宗祖,亦是十方三世諸佛無盡法藏,一切般若波羅蜜母。過、現、未來諸佛菩薩,常所供養,恭敬贊嘆。 若善男子、善女人等,以至誠心,書寫讀誦,如說修行。是人所有百千萬億恆河沙劫生死重罪,於須臾頃,悉滅無余。此陀羅尼印所有功德,我若住於百千萬億阿僧祇劫,嘆猶不盡,何況餘人嘆之能盡。
若欲修行般若波羅蜜者,一食齋戒,香湯沐浴,著新凈衣,入於道場,要當先誦此陀羅尼,並作此印,滿百萬遍,然後修行余般若法,決定成就,是故名為般若根本。
此陀羅尼印,悉能照了一切般若波羅蜜法,故名般若波羅蜜眼。
此陀羅尼印,悉能摧滅一切障礙,悉能住持一切諸佛菩薩功德,故名金剛般若心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