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異同
⑴ 如何理解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
以德治國是裝的,是給別人看的,以法治國是幕後黑手,自古那個王朝沒有酷刑?而且法不容情!馬加爵被逼殺人,法律也沒同情他.
⑵ 4.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為什麼分別用了」依」和「以」不同的表述方式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兩個意義不同,依法治國,這個以是依據的意義,以德治國這個意義是實用的意義,這體現了法律的至高無上性。
⑶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互區別表現在
C
二者實現的方式不同。德治的實現主要依靠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力量,
依靠公民的思想覺悟、
良好的道德修養,
也就是依靠非強制力的手段去實現。
即
「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
」而法治的實現,
雖然也有社會輿論和教育的力量,
也要依靠廣大人民群眾自覺維護和遵守,
但最
主要的是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
通過國家強制力,
通過對
違法者予以應有的法律制裁來保證法治的實現。
⑷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關系和區別
依法治國是依照體現人民意志和社會發展規律的法律治理國家,而不是依照個人意志、主張治理國家;要求國家的政治、經濟運作、社會各方面的活動統統依照法律進行,而不受任何個人意志的干預、阻礙或破壞。
以德治國,就是以馬列主義、毛澤東思想、鄧小平理論和「三個代表」重要思想為指導,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原則,以愛祖國、愛人民、愛勞動、愛科學、愛社會主義為基本要求,以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的建設為落腳點,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相配套的社會主義思想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行為規范。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聯系:
1、道德建設對依法治國具有重要的積極作用,道德是立法和執法的基礎;
2、依法治國對道德建設起保障和促進作用。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區別:
(1)法律按照合法與否的標准來強制規范人們的行為;道德則是根據善惡、美醜、榮辱、誠實與虛偽、公正與偏私、正義與非正義等標准;通過社會輿論、內心信念、傳統習慣和教育等力量來影響和規范人們的行為。
(2)法律是一種硬約束,道德是一種軟約束。
(3)法治強調法律的懲治作用,德治則強調思想道德的規范作用。
(4)法律以其強制力規范人的行為,道德以說服力和勸導力來規范人的行為。
(5)對抑制、防止犯罪行為而言,法律重在治「標」,道德重在治「本」。
⑸ 簡述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關系
依法治國需以以德治國為基礎。這首先是因為道德是立法的基礎,重要和基本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來源之一,先進的道德規范是法律規范的主要價值目標之一,良好的道德規范是評價法律規范善惡的主要標准之一。其次是因為道德是執法的基礎,法律規范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能否公正地、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執法者不可避免地具有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能否恰當地運用這一權力,則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再次是因為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權利是現代法治的核心,如何將法定權利兌現成為現實權利取決於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與權利意識相對應的義務意識也與公民的自覺和自願意識相關聯。(2)以德治國需以依法治國為補充與保障。以德治國著力於通過提高人的內心覺悟和建設人的動機文明,來端正人的文明行為;依法治國則著力於通過約束人的外部行為和建設人的行為文明,來開掘人的內心文明。以德治國著力於建設個體文明,通過榜樣的力量促進社會主義群體文明水平的提高;依法治國則著力於建設群體文明,通過群體文明的提高,防範、震懾個體的越軌行為。以德治國著力於強調人的義務意識、責任意識,依法治國著力於維護人的權利,強調人的權利意識,兩者相得益彰。
⑹ 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與聯系
一、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的區別:
1、法治屬於政治建設,德治屬於思想建設;
2、法治強調權威性和強制性,德治注重感召力和勸導力。
二、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的聯系:
1、依法治國是最根本的治國方略,以德治國是在依法治國的基礎上,對人們的思想道德提出的更高的要求。
2、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二者本質上是一致的,但屬於不同范疇。前者屬於思想建設、精神文明,後者屬於政治建設、政治文明。
3、以德治國與依法治國相互促進。依法治國方略的充分實現,有利於社會主義道德的推行,社會主義道德水平的普遍提高又必然促進社會主義法治的有效實現。
⑺ 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有什麼區別二者結合有什麼意義
建設法治國家,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同時也要堅持以德治國。堅持依法治國和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的必然選擇。
一、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是核心
治國方略問題是指導國家治理與社會發展的重大戰略方針問題,它帶有全局性、長遠性與根本性。依法治國,就是廣大人民群眾在黨的領導下,依照憲法和法律規定,通過各種途徑和形式管理國家事務,管理經濟文化事務,管理社會事務,保證國家各項工作都依法進行,逐步實現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規范化、程序化和法制化。
社會主義國家的法律是廣大人民群眾意志的體現,法律具有高於一切的決定性作用。
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是堅持依法治國的基本要求。
二、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以德治國是基礎
以德治國就是要積極建立適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並使之成為全體人民普遍認同和自覺遵守的規范。道德先於法律而產生,其覆蓋面又廣於法律。道德在人類社會中可以說是無處不在、無時不有,其他一切社會規范莫不受道德規范的制約。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必須以以德治國為基礎。
道德是立法的基礎。依法治國所依據的法,必須是反映人民意願和社會發展客觀規律的法,是合乎理性、正義、公平觀念的法。要制定這樣的法律,從參加人員、制定過程到法的內容,都必須以正確的思想道德觀念為指導,充分考慮道德因素和道德標准。
道德是執法的基礎。公正執法是法治最重要的內容。社會關系是復雜多變的,而法律具有一定的滯後性和僵硬性,且不可避免地具有一定的模糊性。現實中,執法者還具有一定的自由裁量權和證據採信方面的自由心證權。因此,能否公正、准確地把握立法宗旨,恰當地運用好這些權力,公正執法,就取決於執法者的素質,取決於執法主體的道德能力,如果執法者的素質低,濫用權力,就會出現執法不公的情況。
道德是守法的基礎。大多數人對法律的認同和信仰,是法律存在的基礎。外在的法律規范必須轉化為大多數人的內心自覺。當大多數人對某一法律不屑一顧時,該法律就會成為一紙空文。在正常社會里,道德水準的高低與守法自覺性的強弱成正比。守法的自律心態是法律他律性目標實現的基礎。
三、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是必然選擇
法律與道德作為上層建築的組成部分,都是維護社會秩序、規范人們思想和行為的重要手段,它們互相聯系、互相補充。法治以其權威性和強制手段規范社會成員的行為。德治以其說服力和勸導力提高社會成員的思想認識和道德覺悟。道德規范和法律規范應該緊密結合,統一發揮作用。
總之,依法治國是以德治國的重要保障,以德治國是依法治國的重要基礎。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輔相成,相互促進。在全面落實依法治國基本方略中,必須堅持依法治國與以德治國相結合,二者缺一不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