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道德感
1. 沒有道德感的人是怎麼樣的
一個人如果沒有道德感,陌生人之間會變得冷漠,如果親人再發生這樣的變故什麼的,那麼這個人就沒有活著的意義和價值了,他會迷茫,會不知所措,會停止成長,不知道自己應該做什麼或者做這些是為了什麼無法認真的工作學習,那樣對社會的發展是沒有任何作用,甚至成為社會的累贅。道德感會催生幸福感,而幸福感是我們生而為人的共同追求目標。
2. 道德感薄弱是一種怎樣的狀況
我有個同事永遠都是事不關己,尖酸刻薄的自私處事態度,現在一個朋友都沒有,誰不喜歡和他來往。
3. 如何理解"沒有道德感就沒有道德痛苦
道德感既是一種道德的主觀意志,也是一種見諸行為的道德沖動。「意志作為主觀的或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就是行為」,而且「道德的意志表現於外時才是行為」。作為一種主觀形態和沖動形態的道德,道德感具有三個方面的基本特質。[1]
得道感
道德感與倫理感一體相關,道德感由倫理感轉化而來,這種轉化的過渡環節,就是倫理的「實體感」內化為個體的「得道感」。道德的真諦是「得道」「,得道」的內涵是對倫理的實體性的分享及其在個體意志行為中的外化,是個體內在的實體性。「得道」是由倫理感向道德感轉化的中介。在這里,道德之「道」一方面由倫理之「理」轉化而來,另一方面,它又揚棄了倫理實體抽象的普遍性而獲得個體內在的實在性。
「得道」,一方面是對倫理之「理」的獲得,對倫理實體的分享;另一方面更是倫理的實體性要求和倫理的客觀意志向道德的主體性確證和主觀意志的轉換。「道」就是個體內在的倫理實體,或者說,是個體性、主觀性的「實體感」;而「得」的方式不是佔有,而是分享。倫理作為一種共體和公共本質,作為「單一物與普遍物的統一」,既包含、統攝單一物,又不讓任何「單一物」或個體占為己有。個體對實體和道德對倫理的「獲得」方式,只能是「得道」。「得道」的要義是獲得倫理的要求,並轉化為個體行為的法,從而使個體獲得倫理的實體性。這些形而上的抽象邏輯,被黑格爾用法哲學的語言清晰地表達「:倫理性的東西,如果在本性所規定的個人性格本身中得到反映,那便是德。」德,就是在本性中所體現的個體的倫理性格。一個人的行為符合倫理的要求,如果這種「符合」成為一種穩定的性格,那麼就是「德」。所以,「德,毋寧說是一種倫理上的造詣。」
「得道感」就是倫理上的造詣感,造詣感的核心,是「單一物」與「普遍物」、個體與實體統一的感覺。不過,作為一種主觀意志,「得道感」與思維形態、純粹理性形態的道德的區別在於,它是求道、持道、行道的那種沖動。「求道」是「得道」的基礎。「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道德的本質、教育的本質,就是自由,而自由的本質,就是解放。解放的第一要義,就是將人們從自然沖動的束縛和壓迫下解放出來,以獲得人性的自由。
「求道」,就是過有道德的真正的人的生活,使自己從本能壓迫下解放出來的那種沖動。人之所以需要道德,就是因為人身上具有動物性;道德之所以可能,就是因為人性中具有善的本根。正如西方倫理學家所說,人性與獸性的區別,在於人有道德;人性與神性的區別,在於人需要道德。道德的可能性與不道德的危險性在人性中共存,於是,「求道」之後,還有要「持道」的意志力。「持道」即對道德的固持,即孟子所說的「不動心」,亦即孔子所說的「造次必如是,顛沛必如是」。「持道」的確證在於「行道」。「行道」才能將倫理的要求外化為現實,也才能使道德的主體得到確證,也才是真正的「知道」和「有道」。「知行合一」就是道德的理論態度與實踐態度和思維形態與沖動形態的統一。「求道—持道—行道」,就是「得道」感的內在結構。
敬重情感
康德認為,道德法則直接受道德意志決定,是道德價值的本質。「行為全部道德價值的本質性東西取決於如下一點:道德法則直接地決定意志。」純粹理性的任務是為人們提供道德法則,純粹實踐理性要將道德法則變成意志的直接決定者,就必須為人們找到道德行為的動力,即意志服從道德法則的內在沖動,這種動力或沖動,康德稱其為「靈魂驅動力」。關於這種沖動的本質,康德與黑格爾的觀點是一致的,即認為這種沖動的本質應當是一種特殊情感。「因為一切稟好和每一種感覺沖動都是建立在情感之上的,所以(通過稟好所遭遇的瓦解)施於情感的否定作用本身是情感。」產生這種情感的理智根據就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在道德法則的動力之外尋求的動力,都可能使道德成為「無法持久的」和「危險的」偽善。「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一種情感,它產生於理智的根據,並且這種情感是我們完全先天地認識的唯一情感,而其必然性我們也能夠洞見到。」於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就是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這種情感現在也可能稱為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出於這兩個理由,它也可以稱為道德情感。」
敬重情感是人內在的對道德法則的肯定情感,是意志對道德法則景仰和禮贊的快樂情感。它是由純粹理性向實踐理性的轉化,是人的道德行為的唯一合法的根據。「於是,對於道德法則的敬重是唯一而同時無可置疑的道德動力,並且這種情感除了僅僅出於這個根據的客體之外就不指向任何客體。」µξ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何以可以產生道德沖動而成為實踐理性的動力?「因為對於我們尊重的、卻又(由於意識到我們的軟弱)畏懼的東西,由於更加容易適應它,敬畏就變成偏好,敬重就變成愛;至少這會是獻身於法則的意向的完善境界,倘使一個創造物某個時候能夠達到這一點的話。」所以,在《實踐理性批判》的最後,康德寫下了那句給後人帶來無限啟迪和警示的話:「有兩樣東西,我們愈經常愈持久地加以思索,它們就愈使心靈充滿始終新鮮不斷增長的景仰和敬畏:在我之上的星空和居我心中的道德法則。」
人們今天可能對康德將對道德准則的「敬重情感」作為道德的唯一動力的觀點提出許多異議甚至批評,但它至今仍然具有真理性和啟發意義的是:道德感本質上是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而且,這種「敬重情感」推動人們由對道德的理論的態度或道德的思維形態,向實踐的態度或實踐形態轉換。對道德法則的「敬重情感」,既是沖動形態的道德,也是實踐理性的根本動力。
義務感
康德如此凸顯義務之於道德的意義,以至認為倫理學「一般地,它也叫做義務論」。道德感與道德沖動的義務感以「敬重之情」為基礎和前提。「倫理義務只有當我們尊其為義務時才成其為義務。說我們有義務敬重,等於說我們有義務去有一項義務……因為人必須先有了對內心法則的敬重心,才可能懂得什麼叫義務。」義務與道德、與德性是一體的,德性是人的行為准則在履行義務時體現的力量。德性指的是意志的道德力量,德性本身不是義務,擁有德性也不成其為義務,但它命令人有義務,伴隨著其命令的一種(只可能由內在的自由的法則所施加的)道德強制。義務產生於對道德法則的敬重,德性是履行義務的力量,義務是一種道德的強制或絕對命令。於是,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絕對命令」的一種道德沖動。義務感與敬重情感一樣,同樣是一種道德情感。
義務不僅與德性一致,而且與沖動一致。黑格爾認為,德、義務、沖動,三者在內容上是相同的。「採取義務的形式、然後採取德的形式的那種內容,與其有沖動的形式的那種內容是相同的。沖動也同樣以這種內容為其基礎。」黑格爾強調,義務的本質不是強制,而是自由,或道德解放。義務限制的僅僅是主觀任性,而不是沖動。「具有拘束力的義務,只是對沒有規定性的主觀性或抽象的自由和對自然意志的沖動或道德意志(它任意規定沒有規定性的善)的沖動,才是一種限制。但是在義務中個人毋寧說是獲得了解放。」義務使人擺脫了對自然沖動的依附,將人從自然沖動的束縛下解放出來;又使人擺脫了個體的偶然性與主觀性,獲得實體性與現象性。「在義務中,個人得到解放而達到了實體性的自由」「,所以,義務所限制的並不是自由,而只是自由的抽象,即不自由。義務就是達到本質、獲得肯定的自由。」
道德感就是履行義務、執行道德法則的「絕對命令」的情感沖動,即道德感就是義務感。道德感就是得道感、敬重情感、義務感。道德感教育的重心,就是使人們因獲得「倫理上的造詣」而得「道」;以對道德准則的敬重,培育道德上的「優美靈魂」和源頭性的「靈魂驅動力」;培育以自我解放為本質和追求的義務意識。[2]
4. 為何沒有道德底線
沒有道德底線,可能他本身就是一個比較缺乏道德感的人的吧!
5. 道德感強跟沒有道德感的人表面區別
表面沒區別 遇到事就區別大了 看見有人落水道德感強的就會去救 沒有道德的還會拿竹竿壓把人壓下去
6. 沒有道德感的人有怎樣的行為
沒有道德感的人的行為應該很可怕的。就是如果他無意中做出了可怕的事,他也覺得沒什麼,好像還理所當然的,不覺得理虧呀,不覺得是不對呀,反正是這種人心腸很硬很狠。最好遠離這種人,心腸硬的人沒有同情心。
7. 怎麼快速看出一個人有沒有道德感
儒家有「慎獨」的說法,意思是當一個人獨處時,或者沒有外在力量制約時,是最容易經受不住誘惑的,所以製造機會觀察他獨處時候的表現就知道了。
8. 學了精神分析之後為什麼沒道德感了
最近看到你的幾個提問,總在圍繞一個主題:精神分析和道德感。我感覺最根本的其實就是你的一個疑惑:道德的意義是什麼?
所謂你學精神分析只不過是個借口而已,即使你沒學精神分析,也會有其他疑惑。所謂道德,從最根本上說與對錯無關,與善惡無關,但與當時當地社會認為的善惡對錯觀念直接相關。道德是一種觀念,當你慢慢長大,才會開始認識注意到有關人生、價值、道德等問題,在此之前,你的世界觀是對錯分明的,因此你現在糾結於道德到底對不對,所謂本質對不對。
道德問題不能簡單歸結為對錯,從功利、實際、善惡、經濟不同立場結論是不同的,就像1+1肯定等於2,但1+X等於幾?只有X等於1答案才是2……
9. 我是一個沒有道德感的女人嗎
你把這個事情拿出來講,說明你很坦率,而且認識到當時想法的荒唐。其實我覺得這個想法與道德無關。做人首先就是要有原則,當你問別人對與錯,是與非的時候,說明你的信念已經動搖了。強調一件事或一個想法的對與錯其實有什麼用呢?有些事盡管是對的,但有些人一樣不會去做。更何況你也只是一種想法。而且你又說了不可能答應和做到。對不對。其實像你提到的這種常人「所謂」的為達目的不擇手段的方式,有時候也只是現代人生活中避免傷害的一種「本能」而已。這種「壞」想法可以保留,因為有兩點好處:第一,可以時刻提醒自己警鍾長鳴。第二,就是有壞想法不一定就是壞人,因為想不被壞人傷害,首先就要了解壞人的想法。你說的這個想法,我倒覺得是件好事。堅持住自己的原則,知道什麼是該做的,什麼是不該做的,知道什麼是自己想要的,就OK了。。
堅持原則,你行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