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跟經濟
1. 道德與經濟之間的辯證關繫到底是怎樣的
正解:是相輔相成的。有了道德就有了天下。劉備之所以得天下,是因為他得人心。得人心的一個基本點就是厚德,用德管理關系,天下就穩定,企業就奮進,人際關系就好。那麼投資、融資、貸款、奪標、工程,有人就為你鋪路了,有了商業渠道的經濟來源,有了事業工程的項目,怎麼會有經濟圍困呢。所以說,得道多助失道寡助,也說明了經濟要依靠道德。有道德就必然有經濟,企業之路就會越走越寬。
2. 如何看待經濟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風俗和習慣有進步和也有落後的.記得,看過這樣一個記錄,從明朝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安徽鳳陽地區以農業經濟生產為主,但由於土地稀少貧瘠、加上頻繁的天災,當地人民經常吃不飽,於是產生了當地人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萬里出任安徽省委書記時,親身到當地考察,當他看到當地人大多出外行乞和一家母女三口人只有一條褲子可穿的情況時,他責問陪同的當地官員,當地官員的回答就是: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有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時萬里氣憤難當,痛責了麻木的當地官員.並發誓要改善當地的生活.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由於我們政府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政策,鳳陽人改變了外出行乞的習慣.包括鳳陽在內的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提升.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素質也有了很大改善.
這就是經濟發展促進道德提升的很好的例證.
再來看看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對道德提升促進的情況.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血腥骯臟和不道德的.
對非洲黑人的慘無人道的奴役,對美洲土著的滅殺,對亞洲人民的殘酷掠奪,對歐洲人民的無情壓迫.所有這些,我們是否就可以認為迄今為此的人類經濟發展最迅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就是使道德退化而不是促進的呢?
有壓迫的地方註定要有反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基本是安定的,人民也是安居樂業的.這是因為在貪婪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人民不能容忍的時候,尤其是有了馬克思理性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弊端的時候,資本主義覺悟了、改良了.
首先,限制了資本主義貪婪的無限制的胃口,出台了反壟斷法,給了小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
其次,在物質上,他們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在社會財富再分配上讓利於人民.
再次,在精神上,他們出台了陪審員制度,讓最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良知來執掌法律.
當然,上述資本主義的改良無法克服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對道德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商品生產促進了道德進步,還具體表現在:自由競爭促進人們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獨立人格;等價交換強化人們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價值規律推動人們增強主體作用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著個性的豐富和人性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人們打破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樹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精神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推動人類道德進步是基本的歷史趨勢,道德進步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絕對平行,在大體上還是同步進行的.道德的提升和進步歸根結底是經濟關系發展的產物.
3. 道德與經濟的關系
市場經濟條件來下道德教自育的必要性根源於市場經濟不能自動產生出它所需要的社會道德水平。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的作用具有雙向性,它具有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一面,也有破壞社會道德的一面。一方面市場競爭激發人們的進取精神,另一方面競爭的失敗者容易產生悲觀失望的情緒,競爭的勝利者容易產生驕傲自滿的情緒。一方面市場主體在追求利益最大化的過程中可能幹出傷天害理的事情,另一方市場主體為了自己的財產安全,要非常謹慎地選擇交易對象,從而使那些不講信譽者失去很多交易機會,從而迫使人們遵守社會道德,間接地起到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作用。正是這種雙重作用使道德教育成為必要和可能。如果市場經濟只有推動道德進步作用,而沒有對道的破壞作用,那麼就是說它能自動產生它所需要的道德支撐,任何道德教育成為多餘的了。如果市場經濟對社會道德只有破壞作用,而沒有推動社會道德進步的一面,那麼任何道德教育都不挽救社會道德敗壞的局面。
4. 經濟發展與道德之間的關系
當前中國市場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之間的矛盾版。社會主義權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了人們新的道德觀,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利於人與人之間結成平等友愛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現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源於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快速過渡到市場經濟,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幾種思潮。一是道德出現了嚴重「滑坡」,主要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二是道德的本質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現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觀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設會干擾市場經濟發展...
5. 經濟發展和道德到底是什麼關系
中國市場經濟存在的主要問題,是市場經濟發展與道德建設之間的矛盾。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的關系,直接影響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和道德建設的發展。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賦予了人們新的道德觀,為道德建設提供了物質基礎,並利於人與人之間結成平等友愛的關系。另一方面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為市場經濟的發展提供了良好的社會環境,促進了市場經濟的發展。 現代中國經濟的快速發展起源於社會主義改革開放以來,我國經濟從計劃經濟快速過渡到市場經濟,其中不可避免的出現了幾種思潮。一是道德出現了嚴重「滑坡」,主要表現為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和極端個人主義等;二是道德的本質和主流正在「爬坡」之中,主要表現為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發展的道德觀念正在形成;三是抓道德建設會干擾市場經濟發展,主要表現為把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對立起來。我以為這幾種觀點都是不夠全面的。 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對道德建設有雙重影響。其積極的影響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建立,不僅推動了經濟和社會的迅速發展,為社會主義道德建設打下了深厚的物質基礎,同時,也增強了人們的自主意識、競爭意識、效率意識、民主意識和開拓意識,對轉變人們的觀念、提高全民族的素質起到了重要作用,有利地推動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其消極影響是:市場經濟是利益驅動經濟,對物質利益的過度追求,或把市場經濟原則擴大到社會生活的一切領域,都會導致道德領域評價標準的迷失,表現為極端個人主義、拜金主義、享樂主義倫理觀的盛行,以及以權謀私、權錢交易等腐敗現象的出現。這些元疑增大了社會主義道德建設的難度。 對上述一些道德失范現象的存在,有些人將其歸咎於市場經濟本身,認為這是經濟發展初期的必然代價。但多數認為,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同時也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與道德並不沖突。主要表現在: 首先,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具有道德的合理性。普遍的觀點認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本身就是道德經濟。市場經濟是人類文明進步的結果,是人類社會在一定時期內的經濟規律。因此,市場經濟並非是資本主義社會所特有的經濟現象,而是縱跨了幾種社會形態的經濟現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社會主義制度下的市場經濟。社會主義的本質和原則決定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是建立在以公有制為主體的經濟基礎之上的,是以消滅剝削、消除兩極分化,並最終達到全體人民共同富裕和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為目的的。市場經濟與社會主義的基本制度聯系在一起,決定了社會主義的價值取向必然是在堅持等價交換。尊重物質利益原則的同時,把國家利益、集體利益和個人利益統一起來,社會主義道德性質必然是社會主義經濟關系與社會進步要求的集體主義精神的統一,從而真正實現社會的經濟發展和道德進步、經濟尺度和道德尺度的真正統一。 其次,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運作具有道德的必然性和必要性。市場經濟是利益驅動型經濟,是主體多元型經濟,因而很難完全避免商業投機行為。但是,規范的市場經濟同時也是公平競爭型經濟、質量效益型經濟和法制紀律型經濟,是文化含量越來越高的經濟形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作為一種嶄新的經濟模式,其運行秩序要求在絕大多數社會成員的道德價值之中實現,所以道德必須介人到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生成和運作過程,並在其中發揮充分的調控作用。與此同時,人們選擇市場經濟本身,就是為了更好地促進經濟和社會的發展,最終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因此,在人們選擇市場經濟的目的中,就已經包含了道德上的根本要求。市場經濟不是目的,而是實現人的自由全面發展的有效手段。在當代社會,經濟活動的日益復雜性、廣泛性和頻繁性越來越顯示出道德對社會的深刻影響。因而規范經濟行為不僅成為法律頻頻涉及的熱點,也成為道德建設的一個重要方面。市場經濟需要道德的支撐,道德規范是市場經濟的內在規定。 第三,市場經濟與道德建設相互促進、共同生長。馬克思主義認為,道德歸根結底是由經濟決定的,經濟的發展必然引起道德觀念的變化和發展。從人類道德發展的大趨勢看,道德是隨著經濟的發展越來越趨於進步的。隨著我國經濟和社會的發展,社會主義經濟制度不斷得到完善,社會主義道德必然日臻高尚。一方面,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存在和發展將日益成為以為人民服務為核心、以集體主義為基本原則的新的社會主義價值體系賴以存在和發展的經濟基礎,另一方面,弘揚這種社會主義的價值精神又成為保證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有序發展的內在要求。 因此,我們不應該單方面注重經濟建設或道德建設,他們應該統合於具有中國特色市場經濟建設的大環境下, 我們所要建立的道德體系,應當是適應和促進市場經濟發展,同時又引導和超越市場經濟的。道德建設要與社會主義經濟制度、政治制度相適應,為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正常運轉和健康發展提供動力支持。而經濟的建設也應該是在道德體系所容許的范圍內有序有度
6. 經濟發展與道德進步之間的關系
7. 經濟發展與道德的關系
道德一詞,在漢語中可追溯到先秦思想家老子所著的《道德經》一書。道:就是明事理。德:就是付出。道+德:籠統的講就是有素質。
在西方古代文化中,「道德」(Morality)一詞起源於拉丁語的「Mores」,意為風俗和習慣。
風俗和習慣有進步和也有落後的。記得,看過這樣一個記錄,從明朝到改革開放前,我國安徽鳳陽地區以農業經濟生產為主,但由於土地稀少貧瘠、加上頻繁的天災,當地人民經常吃不飽,於是產生了當地人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萬里出任安徽省委書記時,親身到當地考察,當他看到當地人大多出外行乞和一家母女三口人只有一條褲子可穿的情況時,他責問陪同的當地官員,當地官員的回答就是:我們這個地方的人有外出行乞的風俗習慣。當時萬里氣憤難當,痛責了麻木的當地官員。並發誓要改善當地的生活。
我們現在可以看到,由於我們政府實行了改革開放的正確政策,鳳陽人改變了外出行乞的習慣。包括鳳陽在內的全國人民生活水平有了質的飛躍提升。人們的風俗習慣和素質也有了很大改善。
這就是經濟發展促進道德提升的很好的例證。
再來看看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經濟發展對道德提升促進的情況。
不可否認的事實是,資本主義的原始積累是血腥骯臟和不道德的。
對非洲黑人的慘無人道的奴役,對美洲土著的滅殺,對亞洲人民的殘酷掠奪,對歐洲人民的無情壓迫。所有這些,我們是否就可以認為迄今為此的人類經濟發展最迅速的資本主義經濟的發展就是使道德退化而不是促進的呢?
有壓迫的地方註定要有反抗。但我們現在看到的是國外發達的資本主義國家社會基本是安定的,人民也是安居樂業的。這是因為在貪婪的資本主義發展到人民不能容忍的時候,尤其是有了馬克思理性的指出資本主義的弊端的時候,資本主義覺悟了、改良了。
首先,限制了資本主義貪婪的無限制的胃口,出台了反壟斷法,給了小企業生存發展的空間。
其次,在物質上,他們改善了工人的生活水平,在社會財富再分配上讓利於人民。
再次,在精神上,他們出台了陪審員制度,讓最平凡的人用他們的良知來執掌法律。
當然,上述資本主義的改良無法克服其本身的固有缺陷。但我們也應該看到其對道德的進步起到了很大的促進作用:商品生產促進了道德進步,還具體表現在:自由競爭促進人們增強自主意識,形成獨立人格;等價交換強化人們的平等觀念和民主意識;價值規律推動人們增強主體作用商品經濟所造成的普遍交往,催化著個性的豐富和人性的發展;尤其是在促進人們打破因循守舊的保守思想,樹立奮發圖強和開拓進取精神等方面都發揮了極大作用。
綜上所述:經濟發展推動人類道德進步是基本的歷史趨勢,道德進步與人類社會經濟發展,雖然不是絕對平行,在大體上還是同步進行的。道德的提升和進步歸根結底是經濟關系發展的產物。
8. 道德與經濟發展的關系
道德是人類文明的表現。經濟發展是促進社會繁榮和人類發展的需要。但是不能因需要發展經濟去破壞道德底線。正常的是經濟越發展。人類越文明。道德更高尚。
9. 道德與經濟怎樣相互作用
市場經濟不僅是法制經濟,也是道德經濟。合理健康的道德信念和規范構成了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必要條件。必要的公共倫理信念和道德規范,是市場經濟普遍可能和持久進行的前提條件之一。誠實守信之於交易行為,勤勞節儉之於資本積累,團隊精神之於企業的組織和發展,社會道義和人道精神之於經濟管理等,就是最好的說明。許多研究表明,道德資源是一種可以轉化的特殊社會資本,道德力量在經濟發展中起著不可替代的作用。
道德力量不僅影響資源的配置與經濟活動的效率,規范經濟行為和提供經濟發展的精神動力,而且關繫到社會公平與正義,影響社會協調發展與生活質量的提高。
10. 道德與經濟基礎的關系
我覺得我們應該首先理清幾個容易混淆的概念:
1、經濟基礎達到一定水平,道德素養可以一定提高。
這個觀念有很大的問題,為富不仁和現在的富二代問題,就是很好的例證。
2、經濟基礎是道德水準的基礎。
這個觀點的依據是:我都吃不飽活不下去了,你還能要求我怎麼高尚呢?
這種觀點為人們為惡提供了借口,如果任其發展下去,只能造成社會物慾橫流、男娼女盜大行其道。沒錢的可以不講道德,有錢的可以說錢不夠多,繼續為惡。
3、道德的發展離不開經濟的發展。
邏輯上的混亂。因果倒置。相反經濟的發展離不開道德的提高。想一下我們現在經濟活動中的誠信成本有多大吧。
因此,道德與經濟基礎無關,非要說有關,只能說道德可以減少一個社會的經濟活動成本,提高經濟生活效率,增加經濟活個體的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