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法粗細
㈠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律學的發展及其對封建立法的影響
一 立法概況
(一)三國時期的立法概況 在鼎立形勢下的三國法制,一般沿用漢制,承襲漢律。但都有自己編纂的法律,尤以魏國法律較詳備。魏明帝時制定的魏律對後世有較大的影響。魏明帝曹睿下詔改定刑制,由陳群、劉邵等人參酌漢律,「作新律十八篇」,這就是三國時期著名的《魏律》。魏國這次大規模的修律活動,實際上是對秦漢相沿的舊律作了一次較大的改革。魏律內容與條文更加統一,結構更加嚴密。對晉律的制定有直接影響。蜀國定都於成都之後,曾由伊籍與諸葛亮、法政等人「共造蜀科」,作為蜀國的重要法典。在吳國,據《文獻通考》記載,「吳之律令,多依漢制」。其立法活動。 (二)兩晉的立法概況 西晉時頒行過律、令、故事、式,皆為東晉所沿用。《晉律》(又稱《泰始律》)對後世的影響最大。《晉律》與漢、魏律相比具有如下特點: 1、法律概念更加規范、准確。由於律學的發達,晉代統治者對律之「理」的研究格外深入,他們首次區別了律與令的性質。《晉律》頒行後,張斐、杜預兩大律學家為之作注,經朝廷批准,頒行天下,與《晉律》具有同等效力,稱為《張杜律》。2、體例設置更加合理。《晉律》將《新律》的《刑名》篇分為《刑名》與《法例》兩篇,置於律典之首,以完善《新律。刑名》中的刑法總則,並加強其統領諸篇的地位。3、禮律進一步融合。為了維護士族利益,晉代統治者將禮入於律中,「峻禮教之防,准五服以制罪」。 (三)南北朝時期的立法概況 從立法情況看,總的來說是北朝法律優於南朝。南朝統治者由於熱衷玄學,崇尚清淡,朝野上下都不重視法律的編纂,因此在封建法制方面沒有什麼建樹,基本上是沿用《晉律》。北朝幾個封建王朝的統治者,都十分注意吸收漢族的先進文化,重視律令的編纂。其中《北魏律》和《北齊律》上承漢、魏、兩晉,下啟隋、唐,在完善我國封建法典的歷史過程中,起了重要的承上啟下作用。《北齊律》不但吸收魏晉立法的經驗,而且經過當時律學家總結前代法典編纂的得失,被稱為「法令明審,科條簡要」。《北齊律》共計十二篇,949條。其中將《北魏律》的刑名、法例合為名例篇冠於律首,使其在刑律中起著定罪制,「較舉上下綱領」的統攝作用,增強了封建法典的科學性。而定律十二篇,則是完成了漢以來封建法典由繁至簡的改革過程。二 法律制度的主要發展變化 (一) 首創「八議」、「官當」制,特權制度法典化 魏律首定「八議」制度。這是封建等級特權原則在刑法適用上的進一步具體化,是對封建貴族官僚減免刑罰處分的特權規定。「八議」的對象是「議親」、「議故」、「議賢」、「議能」、「議功」、「議貴」、「議勤」、「議賓」。凡屬上述八種人犯死罪時,「議其所犯」奏明皇帝裁處,一般可降為流罪,流罪以下減刑一等。至北魏、南陳時,法律還確定了「官當」制。這是封建法律關於官吏用官職爵位抵當徒罪的一種制度。(二) 五服制度成為定罪量刑的依據 所謂「五服」,即根據親屬關系的遠近所規定的五種喪服的服制,根據服喪期限的長短與喪服質地的粗細,服制共分斬衰(三年)、齊衰(一年)、大功(九個月)、小功(五個月)、緦麻(三個月)五種,統稱「五服」。親者服重,疏者服輕,依次遞減。所謂「准五服以制罪」,即對於親屬間的相互犯罪,根據五種喪服所表示的遠近親疏關系來量刑定罪。服制愈近,對以尊犯卑者的處罰愈輕,對以卑犯尊者的處罰愈重;服制愈遠,則與此相反。它是罪刑確立標准以及整個法律制度進一步儒家化的重要表現,並對後世的隋、唐、宋、元、明、清各代的封建法律制度產生了重要影響。 (三) 確立「重罪十條」 「重罪十條」正式確立於《北齊律》,是指被封建統治者認為直接危害封建國家根本利益的十種最嚴重的犯罪,包括反逆(謀反、篡權)、大逆(毀壞皇家宗廟、山陵或宮殿)、叛(背叛國家、里通敵國)、降(投降敵偽)、惡逆(謀殺或毆打尊親屬)、不道(殘酷地殺人,如殺一家非死罪者三人以上)、不敬(偷盜皇室器物或祭祀用品,過失危及皇帝安全)、不孝(不奉敬侍養尊親屬或不依禮服喪)、不義(逆殺本屬官長)、內亂(親屬之間犯奸亂倫)。凡犯有「重罪十條」之一者,不在八議、上請、贖免之列,一律予以嚴懲。(四) 刑罰制度的改革進步 族刑連坐范圍不斷縮小。魏初將「言語及犯宗廟園陵,謂之大逆無道」犯者「腰斬,家屬從坐」,然而「不及祖父母、孫」。高貴鄉公正元二年(公元255年),改定律令為「在室之女從父母之誅,既醮之婦從夫家之罰」。東晉「惟不及婦人」。北魏初期定律令:「大逆不道腰斬,誅其同籍」,而以「女子沒縣官」。自東晉、北魏以後,凡從坐之婦女,母妻姊妹等得以免除死刑而沒為官奴婢,這對於後世的刑罰制度有明顯的影響。 免除宮刑,進一步廢止肉刑。魏晉時,由於階級矛盾和統治階級內部矛盾的尖銳化,統治集團內部要求恢復肉刑的聲浪迭起,因此多次引起了關於肉刑的爭論。三國兩晉南北朝的法律,就法定刑罰而言,是沿著進一步廢止肉刑的方向發展的。西魏文帝大統十三年(公元547年)詔:「自今應宮刑者,直沒官,勿刑」;北齊後主天統五年(公元569年):「詔應宮刑者普免刑為官口」。至此,結束了宮刑的歷史。 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西漢文景時期刑制改革以後,勞役刑與笞刑地位日益上升,成為刑罰制度的主體內容。經過三國兩晉南北朝時代的繼續改進,新的封建五刑制度初步形成。(五)法律形式、立法體例的發展和法律概念的規范化 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封建法律形式逐漸趨於完備,於律、令之外,又有科、比、格、式等形式出現,它們互相補充成為統治階級手中靈活有效的法律武器。從而推動了隋唐以後律令格式並行的局面。中國封建法律之體例,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經歷了較大的變化。首先,改具律為名例律,置於律首,使居重要地位。置刑名於律首始於曹魏,綜合刑名法例為名例成於北齊。其次,經過長期沿革,北齊定律十二篇,為以後隋唐律的篇章結構提供了先例。刑法的特定概念,在三國兩晉南北朝時期,也日漸規范化。就晉律而言,從張斐《律表》中已可看出,明確規定了故意與過失的區別;主犯與從犯的區別;罪與非罪的界限;罪與罪之間的區別等, 對封建刑法的發展,帶來深刻的影響。三 司法制度和訴訟制度 三國時期的司法機關基本上沿用漢制,中央由廷尉、御使、尚書三部分組成。廷尉是最高審判機關的長官,下設屬官政、監、平。南北朝時,北齊將廷尉擴大為大理寺,為專門審核刑案的官署,設卿、少卿、丞為主官,下有政、監、平,並置律博士,明法椽若幹人,使中央司法機關趨於完備。在地方,由行政長官兼理獄訟,一般是由縣令先作判決,後經郡太守,如郡太守不能斷決,送州刺史,最後送廷尉。 三國兩晉南北朝的司法審判制度,大體沿襲東漢之制,又有所發展改進,主要表現在:皇帝直接控制審判親自錄囚。為了加強對司法機關審判活動的監督檢查,這一時期普遍推行錄囚制度。許多皇帝都親自參與審錄訊問囚徒的活動。同時皇帝也常派法官近臣,前往各地審錄囚徒。南北朝時期,封建皇帝還通過案驗制度,監督檢查各地的司法審判工作。 確立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為了慎重對待人命關天的死刑重罪,同時也為了便於封建皇帝直接掌握控制大案要案,開始逐步確立死刑奏聞皇帝復核的制度。死刑奏聞復核制度的確立,直接影響到後世的司法。隋唐時期在此基礎上,發展為死刑三復奏制度。 「登聞鼓」直訴制度的建立。這種在朝堂外設鼓以待有冤抑者擊鼓直訴的制度,有利於補救審級限制的某些弊病,也有利於防止司法官員枉法舞弊,是對不許越級起訴限制的補充,符合訴訟審判制度發展的進步趨勢。
㈡ 針對更年期女職工的狀況,就立法層面看解決哪些問題
調理更年期症狀
妙招一、保持良好作息
進入更年期的人要注意自己的休息時間,不要熬夜,保持良好的睡眠。如果經常半夜不睡,會使身體陰血虧損,虛火內積,會促進衰老的,相反好的睡眠可以消除一天的疲勞,是身心愉悅。在夜晚進入深度睡眠後,身體會自動調節生理機能平衡以及神經系統的平衡,有規律的作息有利於改善更年期狀況。
妙招二、飲食調理
進入更年期的人要合理控制飲食,注意營養搭配、粗細搭配,更為詳細的信息,如下所示:
1、多食用富含維生素B1的食物
比如瘦肉、小米、豆類等,對保護神經系統、減輕更年期綜合征的症狀有益處。
2、忌吃刺激性強的食物
如酒、濃茶、咖啡等,因更年期的婦女情緒不穩定,進食這些食物易激動。
3、適量蛋白質
更年期隨著性腺的退化,其他組織器官也逐漸退化。因而在飲食上應選用優質蛋白質,如牛奶、雞蛋、瘦肉、魚類、家禽類及豆製品。
4、宜清淡飲食
限制食鹽的攝入量,每日食鹽量在6克以下。因為更年期常好發高血壓和動脈硬化,而食鹽中含有大量的鈉離子,吃鹽過多,可增加心臟負擔,並能增加血液黏稠度,從而使血壓升高。
5、糖類不宜多吃
糖類食用過多,會引起肥胖。可多吃一些復合糖類,如澱粉、小米等。
6、多吃新鮮綠色蔬菜和水果
尤其是含胡蘿卜素、無機鹽和纖維素多的蔬菜水果,如小白菜、芹菜、大棗、山楂等,能增加血管的韌性,促進血膽固醇的排除,預防動脈粥樣硬化、冠心病。
7、選用含鈣豐富的食物
牛奶和豆製品是鈣質的良好來源。含高鈣的食物還有:蝦米皮、海帶、紫菜、酥魚、牡蠣、海藻、芝麻醬等,可預防骨質疏鬆症。
8、低脂飲食
限制動物脂肪,如豬油、奶油、牛油等以及含膽固醇高的食物,如蛋黃、腦髓、動物內臟等。因為這些食物中所含飽和脂肪酸可使血液中膽固醇濃度明顯升高,而促進了動脈硬化的形成。最好食用植物油,如玉米油、豆油、花生油等。
妙招三、心理調節
人到更年期精神情緒都變得非常敏感,有時會因為很小的我們無法理解的點就生氣甚至情緒崩潰,這時候周圍的人要更加理解體諒他,不要跟患者爭執吵鬧。否則會使情況更糟。平時要盡量保持平和心態,並且要理解、接受更年期是人生的一個階段,不要太緊張有太多顧慮,最好是對參加一些文娛活動,做自己喜歡的事,陶冶心情。
㈢ 急求有關社會進步的論文
我只找到一篇有關法制進步的,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中國法制建設三十年
1978年12月召開的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重新確立了解放思想、實事求是的思想路線,標志著我國進入了改革開放和社會主義現代化建設的新時期。這次全會著重提出了健全社會主義民主、加強社會主義法制的任務,從而使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在經歷艱難曲折的長期探索後,進入了蓬勃發展的時期。30年來,我國的民主法制建設取得了舉世矚目的巨大成就。作為民主法制建設重要組成部分的政府法制工作也取得了突破性進展,政府對政治、經濟、文化和社會生活等各個方面的管理,都實現了從無法可依到有法可依、從主要依靠行政手段到把依法行政作為基本准則的歷史性轉變。
依法行政:從起步到全面推進
改革開放30年來,推進依法行政是我國政府法制建設的基本主題,政府主導、自上而下推進是其顯著特點。依法行政作為現代政府權力配置和運行的基本准則,30年來大致經歷了三個發展階段:
(一)起步階段(1978年至1989年)。1978年,鄧小平同志在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召開前的中央工作會議上提出:為了保障人民民主,必須加強社會主義法制,使民主制度化、法律化,使這種制度和法律具有穩定性、連續性和極大的權威,不因領導人的改變而改變,不因領導人的看法和注意力的改變而改變,做到有法可依、有法必依、執法必嚴、違法必究(也稱「十六字方針」)。「十六字方針」的提出,標志著國家管理的原則、理念和方式發生了重大轉變,為依法行政的提出做了政治上和思想上的准備,奠定了基本理論基礎。此後,我國的立法進程開始加快,先後制定了憲法、刑法、民法通則等基本法律和經濟合同法等一系列調整經濟關系的法律、行政法規,使得國家的政治生活、經濟生活逐步實現了有法可依。
(二)確立階段(1989年至1999年)。隨著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的逐步建立,如何依法規范政府自身的行為逐步成為社會關注的焦點。1993年11月,黨的十四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於建立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若干問題的決定》第一次正式提出各級政府都要依法行政、依法辦事。1997年9月,黨的十五大明確提出了「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的治國方略,並指出一切政府機關都必須依法行政。1999年3月,依法治國基本方略被載入憲法。依法行政作為行政機關行使權力的基本准則也逐步確立起來。為了強化對政府行為的監督、推進依法行政,在1989年至1999年的10年期間,我國先後制定了行政訴訟法、國家賠償法、行政處罰法、行政復議法等一系列規范政府共同行為的法律。
(三)全面推進階段(1999年至今)。1999年7月,國務院召開了全國依法行政工作會議,並於同年11月發布了《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對全面推進依法行政作了部署。2003年3月,新一屆國務院組成後立即修訂《國務院工作規則》,將依法行政確立為政府工作的三項基本准則之一,並明確規定依法行政的核心是規范行政權力。2004年3月,國務院發布《全面推進依法行政實施綱要》,確立了建設法治政府的目標,標志著我國依法行政工作進入了全面深化階段。1999年以來,國務院有計劃、有重點地推進依法行政。2000年至2001年,為了適應我國加入世界貿易組織的需要,全面清理了法律、法規、規章和規范性文件。2003年,重點抓了行政許可法的貫徹實施。2005年,重點抓了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2006年,重點抓了行政復議工作。2007年至2008年,重點抓了基層政府依法行政工作。通過上述努力,依法行政工作取得了突破性進展。
政府立法:從重點關注「有法可依」向以提高制度建設質量為核心轉變
30年來,與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進程相適應,我國的立法工作不斷加強。從1979年到2008年6月底,除憲法和4個憲法修正案外,全國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了380部法律,通過了14個法律解釋和140個有關法律問題的決定;國務院制定了1105部行政法規。自1987年國務院建立法規規章備案制度至2008年6月底,有立法權的地方人大常委會報送國務院備案的地方性法規、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共計14152部;國務院各有關部門和有立法權的地方政府報送國務院備案的規章分別達到8193部和17254部。現在,以憲法為核心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已經基本形成。
30年來,政府的立法理念、立法重點、立法機制等方面發生了重大變化。「文革」結束時,法制幾乎成了一片空白。為了滿足國家政治、經濟、文化生活對法律的迫切需求,「有比沒有好」、「粗比細強」成為特定歷史發展階段政府的立法理念。隨著我國依法治國、依法行政進程的全面推進,人民群眾的法律意識不斷增強,對政府立法工作的要求也由追求有法可依轉變為追求有良法可依,能夠解決實際問題。政府的立法理念也隨之向「條件成熟再立法」、「粗細兼備」轉變。政府立法工作的重點,也由過去側重經濟領域立法,轉變為在繼續加強經濟調節、市場監管方面立法的同時,更加註重社會管理和公共服務方面的立法,高度重視直接關系人民群眾切身利益方面的立法。在立法機制方面,由主要依靠政府法制機構,轉變為實行立法工作者、實際工作者和專家學者相結合的立法工作機制,政府立法的科學性、民主性和透明度越來越高。在立法過程中,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積極探索建立法規規章草案公開徵求社會意見、立法聽證會等擴大公眾有序參與政府立法工作的制度和機制。2002年至今,國務院法制辦經國務院同意,先後向社會公布了30多部法律草案、行政法規草案,公開徵求公眾意見和建議。從2008年起,國務院法制辦組織起草或者審查的行政法規草案,除涉及國家秘密、國家安全的外,一律在中國政府法制信息網上予以公布,向社會公開徵求意見。
行政管理方式:從權力導向型向規則導向型轉變
30年來依法行政逐步推進的過程,也是行政管理方式由計劃經濟時期的權力導向型逐步向市場經濟體制要求的規則導向型轉變的過程。
行政審批制度改革,是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的重要切入點之一。2001年9月,國務院專門成立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工作領導小組,積極、穩妥地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在推進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同時,針對行政審批過多、過濫,環節過多、手續繁瑣、時限過長、「暗箱操作」,利用審批亂收費等突出問題,國務院組織起草了行政許可法草案,2003年8月,十屆全國人大常委會審議通過了這部法律。行政許可法旨在約束政府的權力,規范行政許可的設定和實施,確立了行政審批制度改革的原則和方向。截至2007年10月,國務院分四批取消、調整1992項行政審批,各級政府共取消、調整22000多項行政審批,均占原有審批項目總數一半以上。各省級政府和58個國務院部門共清理行政許可依據25554件,廢止3981件,修改2493件;清理行政許可實施主體2389個,保留1932個,取消302個,調整71個。
各地方、各部門遵循行政許可法確立的高效便民原則,努力創新行政管理方式。目前,地方各級政府和國務院各部門共建立了2100多個綜合性政府服務中心,採取「一個窗口對外」、「一站式辦公」等方式,簡化辦事程序,方便人民群眾。全國絕大多數縣級以上政府及其部門都建立了自己的網站,公安、稅務、工商、海關等一些部門建成了全系統的專網,不少地方政府和政府部門還在網上開設了辦事窗口,通過網路實施審批、提供服務。與此同時,更多地運用間接管理、動態管理和事後監督等手段,積極發揮行政指導、行政合同等方式在行政管理中的作用。此外,為了推進依法行政,轉變行政管理方式,提高政府工作透明度,自2000年12月以來,國務院採取措施,大力推進政務公開工作。為了使政務公開工作邁入規范化、法制化軌道,2007年4月,國務院公布了政府信息公開條例,確立了一系列原則和制度。該條例已自2008年5月1日起正式施行。
行政執法:從「多頭執法」、「權責不一」向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綜合行政執法、權責一致轉變
法律的生命在於執行。我國80%的法律、90%的地方性法規、所有行政法規和規章都是由行政機關負責執行的。隨著有法可依的實現,規范行政執法行為成為推進依法行政的重要一環。
為了理順行政執法體制,1997年,國務院決定在北京市宣武區進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試點。2000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繼續做好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工作的通知》,要求把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工作的成功經驗運用到市縣機構改革之中,進一步理順市縣行政執法體制。2002年,國務院發布《關於進一步推進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的決定》,在全國范圍內推行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為了進一步探索創新行政執法體制,2002年,國務院辦公廳轉發中編辦《關於清理整頓行政執法隊伍實行綜合行政執法試點工作的意見》的通知,決定在廣東、重慶進行綜合行政執法試點。截至目前,除經國務院批準的82個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試點城市外,另有190個設區的市級政府和804個縣級政府開展了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工作;183個設區的市級政府和830個縣級政府開展了綜合執法試點工作。相對集中行政處罰權和綜合執法的領域已從最初的城市管理領域,逐步擴展到文化、旅遊、礦山安全、農業、林業、水利、交通等領域,有效解決了多頭執法、重復執法、相互扯皮、執法擾民等問題。
針對行政執法中存在的行為不規范、權責不一致現象,上世紀80年代末、90年代初,不少地方開始探索在行政機關內部實行行政執法責任制。1999年,國務院發布《關於全面推進依法行政的決定》,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得以全面展開。2005年7月,國務院辦公廳發布《關於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的若干意見》,對推行行政執法責任制工作作了專門部署和安排。截至目前,已有30個省級政府、58個國務院部門完成了行政執法依據清理工作並向社會公開了清理結果,28個省級政府、16個較大的市級政府、13個國務院部門建立完善了行政執法評議考核制度。行政執法責任制的推行,在很大程度上理順了執法關系、規范了執法行為,使得違法和不當的行政執法行為逐年下降,行政執法水平和質量顯著提高。
行政監督:從以具體行政行為為重點向具體行政行為與抽象行政行為並重轉變
不受監督的權力必然導致腐敗和濫用。30年來,國務院不斷探索建立健全行政監督制度,切實加強對行政行為的監督。
行政復議是對具體行政行為進行監督的重要手段。改革開放以來,行政復議制度逐步得以建立健全,海關法等法律規定了行政復議制度。隨著1989年行政訴訟法、1990年行政復議條例的公布,行政復議制度進入到規范發展階段。1999年,行政復議法公布後,國務院就該法的貫徹實施專門下發文件,作了全面部署。據統計,自該法實施以來,全國各級行政復議機關累計收到行政復議申請692190件,受理620231件,辦結561793件,平均辦結率為90.58%。其中,維持的318815件,糾正的108531件,作其他處理的28327件,及時糾正了一批違法或者不當的具體行政行為,有效地維護了人民群眾的合法權益。2007年5月,國務院公布行政復議法實施條例,進一步完善了行政復議基本制度,增強了可操作性。
隨著民主法制建設的快速發展,對抽象行政行為的監督日益重要。1987年,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地方政府和國務院規章備案工作的通知》,全國人大常委會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發出《關於地方性法規備案工作的通知》,初步確立了我國的法規規章備案工作制度。隨著立法法、行政法規制定程序條例、規章制定程序條例和法規規章備案條例的相繼出台,法規規章備案工作邁入了法制化、規范化的軌道,形成了一套完整的制度。目前,法規規章報備率、報備及時率、規范率逐年提高,當年制定的法規規章基本做到了全部報備。國務院法制辦建成了法規規章備案數據和資料庫。為了解決「紅頭文件」「亂」和「濫」的問題,各級地方政府在國務院指導下,積極探索規范性文件監督管理制度,逐步建立起了「四級政府、三級監督」的規范性文件備案審查制度。截至目前,各省、自治區、直轄市人民政府都建立了規范性文件備案制度,90%以上的設區的市級政府和80%以上的縣級政府也建立了這項制度。
總結改革開放30年來大力推進政府法制建設的實踐,主要有以下幾條寶貴經驗:一是,必須堅持憲法原則,把黨的領導、人民當家作主和依法治國有機統一起來;二是,必須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把維護最廣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為依法行政的出發點和落腳點;三是,必須把法治政府建設與服務型政府建設有機結合起來;四是,必須把推進依法行政與政府職能轉變和深化行政管理體制改革有機結合起來;五是,必須堅持科學立法、民主立法,堅持政府立法、行政執法和行政監督並重;六是,必須不斷提高行政機關工作人員依法行政的觀念和能力。
㈣ 祖國成立六十一周年的變化
網路知道 > 文化/藝術 > 歷史話題添加到搜藏已解決
祖國的變化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9-4-27 19:56
段一點的,100字,謝謝。
提問者: 笨笨小熊貓 - 三級最佳答案近年來,隨著科技的發展,社會的進步,交通運輸日益發達,人們的出行方式也日趨多元化。然而,這一現象的背後,也隱藏著不容忽視的一個重大問題——交通安全問題。
建國60年來,交通運輸方面有了重大的改觀。街道不擁擠了,變得有秩序了。60年前,「開門就是山,抬頭就是坡,邁步就是坎,蜀道難,難於上青天。」60年後,水、陸、空構建的立體交通樞紐網路,讓我們「條條道路通羅馬」。來自市交委的數據顯示,自建國以來,我市交通面貌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僅公路里程而言,就增長了5.8倍。我市市民的交通安全觀雖有改善,但仍需推廣。
據了解,2006年全國共發生道路交通事故378781起,比上年下降15.9%。自2000年以來,道路交通事故死亡人數首次回落到9萬人以下,共造成89455人死亡,比上年下降9.4%。
在我們現代社會中,城市馬路不僅僅是人和物位置移動的通道,同時也是體現一個國家或地區的文明程度的檢驗場。 許多國家都十分重視交通安全教育,孩子們從小就接受交通知識的教育,每個人也嚴格按照交規出行。
我國雖然也十分重視交通安全和交通文明,但相比較其他國家做得還遠遠不夠。每天,馬路上,不遵守交通規則的行人、自行車、車輛比比皆是。例如,非機動車遇紅燈時越線、在車道上逆行、違法載人載物,行人不走人行道、任意跨越護欄、亂穿機動車道等。有的時候我過馬路,經常會看見紅燈時行人無視信號燈闖紅燈,或者綠燈時汽車利用交叉路口時間差不顧過馬路的行人加速沖過去等情況。我國交通法規明確規定:「車輛行經人行橫道,遇有交通信號放行行人通過時,必須停車或減速讓行;通過沒有信號燈控制的人行橫道時,須注意避讓來往行人。」在現實生活中,有交通信號的路口還好一些,沒有交通信號的路口根本就是一片混亂的景象,車水馬龍,互不相讓。在我們這個現代社會中,車輛依法行車,行人依法行路,是交通文明的一部分。另外,交通警察依法管理、文明執法,也是交通文明的另一部分。這兩部分同時「展現」在馬路上,才能構成完整的交通文明。 1、絢麗多彩的服飾
①剛建國時期——新舊交替,革命特色
新中國剛成立時,人們的服裝上還保留著民國時期的樣式。城市市民一般穿側面開襟扣扣的長袍,婦女穿旗袍。農村男子一般穿中式的對襟短衣、長褲,婦女穿左邊開襟的短衫、長褲,有的還穿一條長裙。當時人們做衣的面料多是機織的「洋布」、粗棉布、麻布。此外還時行西裝和中山裝。晚年的孫中山經常穿的服裝在長袍馬褂與西裝革履中間顯得格外突出,人們把這種服裝稱作中山裝,並把它的款式與孫中山的革命信仰和原則聯系在一起,比如四個口袋象徵國之四維,即禮、義、廉、恥;袖子上的三顆紐扣則代表民族、民權和民生三民主義,中山裝成為國民革命的象徵,實際上國民黨早已叛變革命。
新中國成立後,穿衣打扮與革命緊緊的聯系在一起。西裝和旗袍被看作資產階級情調,它們在人們的生活中逐漸消失了將近20年。中山裝和列寧裝成為人民的普遍選擇。開國大典時,新中國的領導人第一次在天安門城樓上集體亮相,毛澤東和他身邊的領導人穿中山裝的形象更是引起世界矚目。男性穿中山裝,顯得莊重、精神。中山裝十分正統,上衣的紐扣很多,四個口袋也都平平整整,但樣式過於呆板,缺乏創新。後來演變成經過一定改進的人民裝。也就是從那時起,一種來自蘇聯的雙排扣制服——「列寧裝」,在參加工作的女性中流行起來。它因列寧在十月革命前後常穿而得名,樣式為西裝開領,雙排扣,各有三個紐扣,腰中束一根布帶。這款服裝後來竟成了無數中國女性最崇尚、青睞的「時裝」,其中,革命女幹部幾乎是人人必穿列寧裝,以顯示其革命。
②改革開放前——樸素單調
50年代的人們崇尚勞動最光榮,樸素是時尚。年輕姑娘們曾一度愛上了男式背帶工裝褲和格子襯衣。1956年,三大改造開始轟轟烈烈的進行,人們的生活一天天好起來的時候,流行的色彩也從藍色、灰色變得豐富多彩了。從蘇聯傳入的連衣裙「布拉吉」成為最受歡迎的服裝。布拉吉裙在中國的流行,得歸功於一位蘇聯的領導人。這位領導人來中國訪問時,提出中國的服裝不符合社會主義大國形象,「女性應該人人穿花衣,以體現社會主義欣欣向榮的面貌」。於是,色彩鮮艷的布拉吉裙成了各大中城市最亮麗的風景。
在講求勤儉的年代,美麗的服裝大多是家庭製作而來。巧手的姑娘和母親們按照畫報上的服裝裁剪式樣,自己動手,使軍裝變得合身,棉布襯衣變得漂亮。而此時的中山裝成為中國最莊重也最為普通的服裝,那時擁有一套毛料中山裝是令人羨慕的事情,而在中山裝的右上口袋插上一支甚至兩支鋼筆,則是有知識、有文化的表現。後來,有人根據中山裝的特點,設計出了款式更簡潔、明快的「人民裝」、「青年裝」和「學生裝」。還有一種稍加改進的中山裝,就是將領口開大,翻領也由小變大,很受人們的歡迎。當時,共和國的領袖毛澤東就特別喜歡穿這一款式的中山裝。以後,國外有人便將這一款式的中山裝稱作「毛式中山裝」。從那時開始,中山裝的流行持續了近30年的時間。
60年代初期,是新中國歷史上最艱苦的時期,由於三年自然災害,1959年到1960年棉花大幅減產,棉布定量為每人21尺。人們買服裝、棉布和日用紡織品都要憑布票,為了盡可能地節約,購買服裝的標準是耐磨和耐贓,灰、黑、藍色成為街頭流行色,千篇一樣、季節不分、男女不分的服裝樣式也更通行了。一位漫畫家曾經形象地描繪出「人人一身藍」的情景。
「文化大革命」時,擁有一套軍裝是那個年代無數年輕人的理想。青少年喜歡穿一身草綠色的軍裝,頭戴草綠色軍帽,肩挎草綠色書包。這一身在當時來說可算是很奢侈、很有派頭的了。當然,艱苦樸素還是那時最主流的時尚。為了表現自己的艱苦樸素,有人甚至將新買的衣服在水中做舊,或者在並未被損壞的衣服上打上幾個補丁。這種今人看來相當可笑的行為,但在文革十年中盛行一時。當時的順口溜是這樣說的:新三年,舊三年,縫縫補補又三年……還有一首歌,也同樣飄盪在建國初期的大街小巷:勤儉是咱的好傳統呀,社會主義建設離不了,離不了……
但是,即使在色彩單一的年代,人們的愛美之心也依然會流露出來,一位攝影師把這種流露稱之為「擋不住的春光」,這種自然而然傳遞出的美的追求,是一個時代留在人們腦海中深深的印記。
③改革開放以來——豐富多彩、時尚個性
改革開放以來,服裝的花色、款式更加多樣化,面料、質地也發生了很大的變化。
1980年是中國改革開放的第三個年頭。隨著時代的發展,人們的穿著越來越豐富,色彩也從單一的藍色灰色變得五顏六色。當時上映的國產故事片《廬山戀》成為年輕人喜愛的影片。久違了的愛情故事,加上片中女主角新穎的時裝,都令人產生耳目一新的感覺。她在影片中換了多少套衣服,成為當時年輕人討論的熱門話題。這一時期,戴太陽鏡、留長頭發、穿喇叭褲、蝙蝠衫成為時尚,很多人看不習慣,但年輕人卻從中找到個性和自我的感覺。
1981年成立的中國大陸的第一支時裝模特隊成立,盡管當時只以「服裝廣告藝術表演班」的名義招生,但令舉辦者感到意外的是前來報名的人數是預計的四倍。三年後,這支表演隊出訪歐洲,引起了轟動。西方輿論驚呼:「毛澤東的孩子們穿起了時裝!」來自中國的時裝旋風,帶給世界一個開放的新形象。
1984年,中國女排的姑娘們在美國洛杉機奧運會上實現「三連冠」的時候,北京流行起了運動裝。色彩鮮艷的運動裝成為愛美的人們首選服裝。人們幾乎隨時隨地地穿著運動服,甚至還成為了學生的校服和工人的廠服。
90年代,人們的生活向小康過渡,思想觀念更為開放。人們的服飾在急速變化,穿衣打扮講求個性和多變,很難用一種款式或色彩來概括時尚潮流,強調個性、不追逐流行本身也成為一種時尚。
從服裝的變化上,我們看出了時代的進步和人們內心觀念的轉變。服飾的變化是以經濟的發展為前提的,同時也反映了人們的思想觀念隨著時代的變化而變化,從以往的「從眾」心理到「追求個性」。服飾的變化是人們生活質量提高的一個表現。
2、日益豐富的飲食
有一句話叫「民以食為天」,可以說人們將「食」作為生活的最低標准,同時人們也將「食」作為生活的最高追求和享受。從「食」的變化中,可以反映出一個社會的貧富盛衰,可以體味社會歷史的變遷。
①剛建國時期——生活貧困,食不果腹或粗茶淡飯
②改革開放前——很有改善,但食物匱乏單調、票證盛行,人們營養不足,有些農村沒有解決基本的溫飽問題
糧票是計劃經濟的產物。50年代初,我國糧食短缺。中央政務院於1953年10月發布命令:全國實行糧食計劃供應,採取憑證定量售糧辦法,糧票出現了。北京從1960年8月起全市飲食業實行憑票用餐,食油、禽、蛋、肉、豆製品、蔬菜也實行限量供應。這一時期票據種類繁多,除了糧、油、布票,還增發了補助豆票、糕點票、高級腦力勞動者補助油票、節日補助油票,有些地方還發放過煤球票、冰棍票、煙酒糖票、豆腐票。在票證盛行的年代,也是物質短缺的時代,只有在逢年過節的時候,人們才能憑票購買一些糕點糖果、干貨果品,而且分量都極少。
提問:書上112頁人們為什麼要使用票證?
生答:因為生產力水平不高,物質供應緊張,需要用票證限制人們的購買力。
三年自然災害時期,糧食、蔬菜緊缺,在吃不飽的情況下,人們往往以胡蘿卜充飢。由於缺乏最基本的營養,人們都有些浮腫。
③改革開放以來——不但吃飽,還可以吃好,營養均衡,粗細搭配,綠色食品深入人心
20世紀90年代以來,糧食供求走向市場,糧票消亡成為歷史的必然。1993年5月,北京最後停止使用糧票,糧票全面退出歷史舞台。一些象徵短缺經濟的布票、油票、肉票、豆腐票,也相繼退出了人們的日常生活。如今這些時代象徵已經成為收藏家手裡的珍品。
今天,我們的物質生活已經極大地豐富了,菜場、超市、大賣場,琳琅滿目的食品應有盡有。人們對於吃的要求也越來越高,不僅要「吃好」,還要吃得健康,科學衛生觀念深入人心。人們講究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口味清淡,要多吃蔬菜水果,少吃高脂肪高膽固醇的食物。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如今卻成為餐桌上的健康食品。
「動腦筋」:以前因糧食不夠用來充飢的野菜、粗糧,為什麼如今成為餐桌上的美味呢?
生答:因為過去人們食物匱乏,只有野菜和粗糧,人們為解決溫飽並無選擇。現在食品供應豐富,人們不僅要吃飽,更要吃好。人們注意營養均衡,粗細搭配和選擇綠色食品。
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反映了改革開放以來,社會生產力進一步發展和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繁榮。
3、面貌一新的居民住宅
①剛建國時期——居住條件極差
城市居民的住宅大多面積小,設施簡陋。如北方的大雜院,南方的亭子間等,十分擁擠雜亂,屋子小得給人以壓迫感。農村裡,北方內地多為土坯房、窯洞,南方多住茅草房,房屋破舊,年久失修,岌岌可危。人畜有時混居一室,衛生條件差。
②改革開放前——不斷改善,但居住條件仍較差
樣式統一單調的平板房取代了建國初的破舊民居。一片片魚鱗狀的瓦片取代了破舊的屋頂,牆也不再是石磚砌成的,而是用石灰砌成的平坦而潔白的牆面。但房屋內部很少有裝修,只有床、桌子、椅子等基本傢具,看上去簡朴整潔,洋溢著和諧寧靜。
③改革開放以來——居住面積擴大,居住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老式的普通民居已經不能滿足人民居住的需要,於是新型的住宅小區拔地而起,樓房鱗次櫛比,猶如一座新城。
北京從1998年開始興建經濟適用房,為危改居民和北京城市中低收入家庭提供了「買得到、住得起」的選擇。通過經濟適用房,人們理解了什麼叫「破舊立新」。一大批居民走出沒有廚房、廁所,沒有上下水道的老房子,搬進房屋質量有保障、小區環境優美、購物交通方便的新樓房。
今天,人們居住的選擇更多了,有高層住宅區,有復式樓,有花園小區,甚至還有單門獨院的特色別墅。當我們登上高樓遠眺城市流光溢彩的景色時,也可以體會到古人「會當凌絕頂,一覽眾山小」的豪情。隨著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裝修也成為熱點,風格多樣的裝修豐富了我們的生活,也體現了人們生活品位的提高。
4、四通八達的交通
①剛建國時期——交通不便
大城市(如北京、上海),電車、汽車比較多見,黃包車,自行車是比較普遍的代步工具。在一般的中小城市,有少量的自行車和人力車。而農村裡,北方有馬車、人力板車,南方有航船、牛車,步行是最普遍的出行方式。
②改革開放前——有所改善,但以自行車為主
「一五」計劃期間興建寶成鐵路、鷹廈鐵路;新藏、青藏、川藏公路修到「世界屋脊」,密切了祖國內地同邊疆的聯系,也便利了經濟文化的交流;1957年,武漢長江大橋建成,連接了長江南北的交通。國家整體交通水平有所提高。
改革開放前,城市的交通資源極為有限,人們出行除了用雙腳行走之外,可以代步的交通工具也就是公交車和自行車了。但是公交線路少,車廂經常擁擠不堪。相比之下,最方便的交通工具當然是自行車,中國曾被稱作「自行車王國」,可見人們對於自行車的依賴。但當時的道路建設也十分落後,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帶來了很多不便。
③改革開放以來——交通條件明顯改善,鐵路、公路和航線增長很快
在80年代末的中國,出行對於許多人來說並不是一件愉快的事,買票難,乘車難,運輸難。因鐵路運輸能力的不足,當時的鐵路客運量每天超載50%,高峰時超出100%,每天有80萬人站著乘火車,而全國每年積壓的物資則高達1億5000萬噸,南北運輸的缺口達6000萬噸。
在民國時期,貫通南北的大動脈是京漢鐵路,而時代的進步使得它已經滿足不了人民的需求。1992年中央作出果斷決定:京九鐵路三年開通,並且京九鐵路的概念已經更新,南端的終點由江西的九江延長到了香港九龍。1993年5月2日,建國以來興建的規模最大、投資最多、一次建成里程最長的鐵路干線開工了。1995年11月16日上午,京九鐵路全線鋪通。1996年9月1日,比原計劃提前四個月,京九鐵路實現全線開通運營。這條鋼鐵大動脈跨越九個省市,緩解了南北運輸的矛盾,解決了鐵路運輸的瓶頸問題;它把即將回歸祖國的香港和北京連接在一起,維護港澳地區的繁榮與穩定;它穿過多個革命老區,給老區人民帶去了脫貧致富的希望。
高速公路是一個國家交通現代化的一個主要標志。高速公路的擁有量,也成為衡量經濟發達程度的一項指標。1984年12月,滬嘉高速公路開始在上海興建,並於1988年10月31日建成通車。這是我國第一條全線通車的高速公路,從此掀開了我國公路建設史上新的一頁。除了跨省高速公路之外,全國許多省區都在地區內修建中短程高速公路,形成覆蓋全國的高速公路網。同時應該指出學生,便利的交通也帶來了城市發展中的環保問題,迫切需要解決環境污染和交通阻塞問題。要求感興趣的同學可以撰寫文章《我看城市交通》。提醒增強環保意識,認識建設和發展生態城市的重要性。
現在我們看到現代化大都市的道路可謂是生機勃勃,人群涌動,車流穿梭。這些交通工具也花樣繁多,公交路線增多、設施改善(不僅有普通公交車,還有較為先進的豪華大巴、雙層巴士,車內還安裝了空調、移動電視);計程車招手即是,私家車也屢見不鮮,地鐵、輕軌等新型交通工具出現。人們在繁忙的工作中發現出行的來回行程已縮短,道路也變得越來越通暢了……人們的交通觀念也大為轉變,假日旅遊增多,國內游、出國游開始由觀光型走向休閑度假型,並且出境旅遊變得越來越平民化,選擇也越來越多,而且走馬觀花式的旅遊已越來越不能滿足遊客的需求,個性化旅遊悄然升溫,人們放鬆心情度假,開始真正享受旅遊帶來的樂趣.
㈤ 哪種血壓計比較准確,應該如何選擇
哪種血壓計比較准確?水銀還是電子的好?
很多人認為汞柱血壓計測量更准確,這是錯誤的認知。電子血壓計原理採用示波法,其原理上是准確的。電子血壓計的臨床驗證是以聽診法作為標准、使用統計學的方法來設計的。但這並不意味著使用水銀壓力表的聽診法所測出的結果比電子血壓計的測量結果准確。當然,認為電子血壓計的測量結果比使用水銀壓力表的聽診法所測出的結果更加准確也是不一定是正確的。由於水銀對環境的破壞性太大,建議不要使用水銀血壓計。國家也從立法上在禁止使用水銀血壓計。
㈥ 化學與健康論文
人們生活中所需的水份蛋白質、礦物質及微量元素等絕大數來自日常飲食,人們通過食物的攝取來滿足人體新陳代謝的需要,從而使人體處於健康狀態。
一、日常飲食主要分為蔬菜、水果、肉類。
1、 蔬菜類:含有豐富的維生素、礦物質等營養成份,有調劑飲食、增進健康作用。例如:
①辣椒含有豐富的Vc,在補充人體營養的同時,辣椒能剌激唾液及胃液的分泌,故有健胃及除腸內不良氣體作用。外用能使此膚局部血管起反射性擴散,促進局部血液的循環,能治凍瘡。
②土豆即芋艿,含蛋白質、Vc、胡蘿卜素,含有較多鉀。鉀能促進膽固醇排除及降壓作用。土豆同時具有補充健脾、消炎作用。
③菌類:金針茹具有治虛弱、痢疾等功效,以鮮嫩為佳。蘑菇具有化痰理氣、益腸胃等功效。木耳有清肺益氣、補血活血、鎮痛作用。
其他蔬菜也各有功效,例如:
名稱 營養成份 功效
冬瓜 碳水化合物、Vc、Ca、P 誤食河腸或煤氣中毒,用冬瓜汁解毒
白蘿卜 葡萄糖、膽鹼、Vc 與紅糖煎取汁,可解蘑菇中毒,具有保肝排毒作用
胡蘿卜 胡蘿卜素、Ca、P、Fe、Vc 誤服汞或從事汞作業的人員,常食胡蘿卜
白菜 蛋白質、Vc、Ca、P 消熱除煩、解渴利尿、通利腸胃
西紅柿 膠質、膠果、Vc、Ca、Fe、P 增強、食慾、幫助消化
黃瓜 含鹼量蔬菜中最高 治療痛風和風濕的食療食物
2、 水果類:含有大量水份、維生素等營養物質。同時個有許多功效,例如西瓜有清熱、止渴、利尿功效;山楂能健胃、消食及破瘀血;香蕉調以蜂蜜可治乙型腦炎;楊梅能治痢疾、預防中暑、胃氣痛等。
名稱 營養成份 功效
紅葡萄 含豐富鉀、水楊酸、Fe、鞣質 降低膽固醇,有助於供血
蘋果 含有VB、VC、K、Mg、B、Ca 益於增強免疫力,降低血壓
獼猴桃 含豐富糖分類脂、Vc、Na、P等 防止致癌物質產生,對肝炎、高血壓有食療作用
柚子 含有胡蘿卜素、VB1、VB2、Vc、Ca、P 化痰止咳、健胃消食、消腫止脹
梨 果糖、葡萄糖、蔗糖、檸檬酸 促進胃酸分泌,幫助消化,增進食慾
3、 肉類:不但味美而且有許多意想不到的功效。
鴨肉、鵝肉的脂肪論數量,絕不在豬、牛、羊等家畜肉之下,但其分子結構卻接近純屬植物油的橄欖油,不但不使血脂升高,還有降低有害膽固醇作用,因而對心臟心益。
羊肉性味甘、熱,富含蛋白質、脂肪、VB1和VB2,以及Ca、P、Fe。有禦寒保暖,健身壯體,增強抗病能力。
鯉魚的營養和葯用價值較高,含豐富蛋白質,多種游離氨基酸及維生素和Ca、P、Fe。有開胃健脾、利尿消腫、消熱解毒、止咳平喘作用。
帶魚的肉美而且魚磷含有較多卵磷脂可增強人的記憶力,同時富含多種不飽和脂肪酸有美膚作用。
二、日常飲食中的誤區
盡管日常飲食中含有豐富的營養成份,但如果食用不慎也會有損健康。例如:
①牛奶不可空腹飲奶,使奶未充分消化即進入腸道,不利於養分吸收,同時牛奶中的與一羥色氨等催眠成分進入體內,可使你工作或學習處於低潮。因此,喝牛奶應伴著麵包等糧食類食品,一方面保證早餐有較多能量,另一方面,牛奶在糧食一起食用,可延長其在小腸的吸收過程,還可使蛋白質得到互補。
②牛奶不可當水喝。水對人體非常重要,為使體內水保持平衡,必須從飲食中得到補充。飲料、牛奶都含有大量水分,但飲入過多,特別在出汁,失水過多時,容易導致脫水。因此,喝白開水還是很重要的。
③飯後不宜喝茶:因為茶葉中的鞣酸可與食物蛋白質結合,既妨礙蛋白質吸收,又易發生便秘。
④酒後不宜用濃茶解酒,因為酒中的乙醇隨著血液循環到肝臟中轉化成乙 醛,再變成乙酸,然後分解成水和CO2,經胃臟排出體外。而濃茶中的茶鹼有利尿作用,促使尚未轉化成乙酸的乙醛進入腎臟,造成乙酸對腎臟的損害。另外茶鹼能抑制小腸對Fe的吸收。
⑤可樂不可當水喝:可樂喝多了會使體質變弱,皮膚發生變化。可樂是由許多化學物質萃取物合成,加上糖製成,不僅營養價值低,而且積有的化學物質對肝不好。
⑥忌食青蛙,青蛙以田中害蟲為食,而害中體內又往往沾有農葯,這種農葯殘留在青蛙體內。因此,若食青蛙,農葯也會進入人體內。輕者引起局部炎症、膿腫,重者可導致腹膜炎、失明、癱瘓。
⑦忌食青蕃茄,因為青蕃茄含有花青素和生物鹼,食後會感動苦澀,甚至發生中毒。
⑧忌食發芽、綠皮、損傷的馬鈴薯,因其含有毒性的龍葵鹼和白堊土鹼。
⑨不宜過多食用色素飲料及食品,因為該食物會影響神經系統沖動傳導,特別使兒童情緒不穩,脾氣暴躁,注意力不集中,自製力差,好動,飲食減退。
⑩不可過多飲用咖啡,雖然咖啡有醒腦提神,促進思維,消除疲勞的作用,但過量飲用可引起竇性心動過速,血壓升高,夜間失眠,剌激胃粘膜增加胃液分泌,誘發胃病。
營養學是一門結合實際的應用科學。合理的營養可以防治多種疾病。食物是營養素的"載體",人體所需要的營養素必須通過食物獲得。營養學家主張用食物來滿足人體對營養的需求,提倡合理的膳食是營養之本。合理營養是健康長壽和力量的保證。所謂合理營養就是使人體的營養生理需求與人體通過膳食攝入的各種營養物質之間保持平衡。
飲食應合理搭配
在社會物質比較豐富、科技水平日益提高的今天,怎樣吃得更科學或者說更有益於健康,是當前人們關注的話題。有人將當前人們在飲食方面的追求,概括為「吃雜」「吃粗」「吃野」和「吃素」四大特點。從營養學角度來看,還是應該將這四大特點結合,合理搭配,可能會更符合人們對各種營養的需求,對中老年人來說,合理搭配顯得更重要。
粗細搭配
科學研究表明,不同種類的糧食及其加工品的合理搭配,可以提高其生理價值。糧食在經過加工後,往往會損失一些營養素,特別是膳食纖維、維生素和無機鹽,而這些營養素也正是人體所需要或容易缺乏的。以精白粉為例,它的膳食纖維只有標准粉的1/3,而維生素B1隻有標准粉的1/50;與紅小豆相比二者少得更多。因此,老年人在主食選擇上,應注意粗細搭配。至於什麼樣的比例最好,目前還沒有確切的資料,將來也不可能有,還是因人而異為好。不過,多吃雜糧的好處是顯而易見的。例如小米和紅小豆中的膳食纖維比精白粉高8倍~10倍,B族維生素則要高出幾十倍,這對於增強食慾,防止諸如便秘、腳氣病、結膜炎和白內障等都是有益的。我國很多地方的「二米飯」(大米和小米 )、「金銀卷(麵粉和玉米面)」都是典型的粗細搭配的例子,是符合平衡膳食的要求的。
葷素搭配
動物油含飽和脂肪酸和膽固醇較多,應與植物油搭配,尤應以植物油為主(植物油與動物油比例為1∶2)。動物脂肪可提供維生素A、維生素D和膽固醇,後者是體內合成皮質激素、性激素以及維生素D的原料。據最新的研究報道,膽固醇還有防癌作用。每天進食少量動物油應是有益無害的。又如,老年人容易缺鈣,不妨經常用鮮魚與豆腐一起烹調,前者含有較多的維生素D,後者含有豐富的鈣,將兩者合用,可使鈣的吸收率提高20多倍;鮮魚燉豆腐,味道鮮美又不油膩,尤其適合老年人;而黃豆燒排骨,其蛋白質的生理價值可提高二三倍。再如,人們日常生活中最常見的蔬菜與肉類的搭配,如黃瓜肉片、雪菜肉絲和土豆燒牛肉等,由肉類提供蛋白質和脂肪,由蔬菜提供維生素和無機鹽,不但營養素搭配合理,而且色澤誘人,香氣四溢,更使人食慾頓增。
酸鹼搭配
我國勞動人民在與自然界的長期斗爭中,留下了很豐富的飲食文化,有待於用現代科學理論和技術去發掘、提高。比如,南方有些地區講究把鱔魚與藕合吃。原來鱔魚含有粘蛋白和粘多糖,能促進蛋白質吸收和利用,它又含有比較豐富的完全蛋白質,屬酸性食物;藕則含有豐富的天冬醯胺和酪氨酸等特殊氨基酸,以及維生素B12和維生素C,屬鹼性食物。這一酸一鹼,加之兩者所含營養素的互補,對維持機體的酸鹼平衡起著很好的作用。實際上,我國人民長期以來所形成的烹調習慣,有很多是屬於酸性食物和鹼性食物搭配的。總的看來,動物性食物屬酸性,而綠葉菜等植物性食物屬鹼性,這兩類食物的搭配對人體的益處是顯而易見的,也是葷素搭配的優點所在。因此,一些西方的科學家極力推廣中國的菜餚搭配和烹調方式。
我老師也讓寫,我摘抄的上面,的你自己看一下吧!把有用的摘抄下來就可以了。
O(∩_∩)O嘿嘿!我也不知道到多少字樓主自己查一下吧
㈦ 《法治現代化研究》這本雜志好嗎
《法制現代化研究》這本雜志目前來說辦刊的質量還是比較高的,當然了,每個人都有不同的感受和見解,要看學術研究的需求了。
(7)立法粗細擴展閱讀: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是由江蘇省教育廳主管,南京師范大學、江蘇省法學會主辦,國內刊號:32-1869/D,於2017年經國家新聞出版總署批准正式創刊的政法類系列雜志的省級期刊。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收錄與榮譽:
知網收錄(中)、維普收錄(中)、國家圖書館館藏、上海圖書館館藏、中國期刊全文資料庫(CJFD)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社下單時間:1個月內
《法治現代化研究》雜志特色:
1、《法治現代化研究》文稿應資料數據准確、具有科學性。應立論新穎,文責自負(嚴禁抄襲),文字要精煉。
2、《法治現代化研究》姓名在文題下按序排列,排列應在投稿時決定。作者姓名、單位、詳細地址及郵政編碼必寫清楚,多作者稿署名時須徵得其他作者同意,排好先後次序,接錄稿通知後不改動。
3、《法治現代化研究》文章要求在2000-2400字元,格式一般要包括:題目、作者及單位、郵編、內容摘要、關鍵詞、正文、參考文獻等。文章標題字元要求在20字以內。
4、文章中的圖表應具有典型性,盡量少而精,表格使用三線表;圖要使用黑線圖,繪出的線條要光滑、流暢、粗細均勻;計量單位請以近期國務院頒布的《中華人民共和國法定計量單位》為准,不得採用非法定計量單位。
5、為縮短刊出周期和減少錯誤,來稿一律使用word格式,並請詳細註明本人詳細聯系方式。
6、請勿一稿多投,3個月內未收到本刊的用稿通知,作者可自行處理。來稿一般不退,也不奉告評審意見,請作者自留底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