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常欲
1. 人的情慾時常逾越道德邊界,但卻是可以理解的么
《楞嚴經》中,
佛陀告訴阿難——
汝修三昧,本出塵勞;淫心不除,塵不可出。版
縱有多智,禪權定現前;如不斷淫,必落魔道:
上品魔王,中品魔民,下品魔女。
彼等諸魔,亦有徒眾,各各自謂成無上道。
我滅度後,末法之中,多此魔民,熾盛世間,
廣行貪淫;為善知識,令諸眾生,落愛見坑,
失菩提路。
仁者所謂多情者,
或者即此淫心也。
對此莫生羨慕。
恐他難找歸路。
2. 知識 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是什麼意思
知識欲的目的是真;道德欲的目的是善;美欲的目的是美,真善美,即人間理想。
——黑田鵬信【日】
真:誠實,善:善良,美:具有藝術美 , 真善美,是人的理想追求。人類追求真善美,就是追求品味,追求覺悟,就是追求快樂的人生。有道是,結緣結上緣,向上求知最根本;人往高處走,無私奉愛人最美! 真、善、美之間的和諧統一是人們所嚮往的理想境界。
真像征知識與理性,而善代表道德,美是更高的層次,一個人只有擁有真與善,他才能被稱作美。美,是內涵美。當你做到了真與善的時候,自然就是美的了。至真至善至美 ,就是完美的意思。
從哲學上講,真像征知識與理性,而善代表道德,因此真與善是兩個不同的范疇,真未必善,而善也未必真。我個人認為,善更重要些,康德說過:一個人可以沒有知識,但不能沒有道德,人之所以為人,就是因為人有道德。
而美呢,我想那是一種純粹主觀的概念,美的標准因人而異。但我想,美應該是更高的層次,一個人只有擁有真與善,他才肯能被稱作美。
佛教的教育是「真、善、美、慧」的,使我們現前的生活就是真、善、美、慧的人生。
至真至善才能完美。
所以真+善=美。
3.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是什麼意思
《酷說老子》第一章(21)宮本武藏:頂尖高手的心態,就是三個字!
《道德經》第一章【第四句】: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因此,要常從「無欲中去觀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欲」中去體察「道」的端倪。)
1、
這一句的斷句,同樣存在爭議。
一學界主流斷句為: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二學界非主流斷句為: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2、
我依舊支持非主流,為什麼呢?因為有兩個證據。
證據⑴,馬王堆出土的帛書本為:
「恆無欲也,恆有欲也。」
證據⑵,還是從文法來看第一種斷句:
「欲」字同樣沒有存活的意義,可以直接推出午門斬首。
因為老子完全可以寫成:
故常無,以觀其妙;常有,以觀其徼。
所以老子的本意是:
「常無欲,常有欲。」
那麼, 這是在表達什麼呢?
3、
十七世紀時,日本有一位少年為了替父親報仇,苦練劍法十幾年,終於學成。於是他正式老師宮本武藏辭行,下山之前,他本來想聽一聽老師最後的指點。結果——宮本武藏什麼都沒教!只囑咐了一句話:」
明天決斗之前你要看一下地面,如果能看見螞蟻,你就必勝!①
這個少年百思不得其解,但是第二天決斗之前,他還是照做了。最後,他果然成功地打敗了前來決斗的劍客,報了殺父之仇。更詭異的是,這場勝利要比他想像中贏得更輕松。
那麼請問,這個少年為什麼能贏?
4、
唐朝的時候,有一位僧人名叫法達,七歲出家,喜歡讀《法華經》(妙法蓮花經),堅持了幾十年,誦了三千多遍。
要知道,《法華經》全文二十八品,一共八萬余字,這相當於現代人讀三千部書的體量。但是盡管如此,法達內心裡也知道自己並沒有開悟。後來他聽說禪宗的第六代宗師——慧能——在廣東,於是從老家江西出發,風塵僕僕地前去參見。
到了之後,本來想請六祖慧能開示,沒想到六祖不識字,也沒讀過《法華經》。法達只好當場背誦,結果剛背完第二品,六祖突然說:
「打住!不必念了,我已經懂了!」②
那麼問題來了,為什麼法達誦經幾十年不開悟,六祖卻一聽就懂,兩人的差別在哪裡呢?
5、
某天,在一家大型商場里,突然出現了兩類人:
一類鬍子拉碴,穿著打補丁的藍色工裝;
一類則衣冠楚楚,穿著筆挺又精緻的西裝。
這兩類人都在做同一件事,那就是:
當著另一些顧客的面,把一件商品悄悄藏進自己的口袋裡。
因為弟子十年苦練,一心報仇,武藝肯定沒有問題,但這種情緒化的心態——絕對不合格。
宮本武藏的弟子跟念《法華經》的法達一樣,以為念經誦的只是文字,以為決斗比的只是武藝。其實錯了!這只是初級階段的功課,等一個人的文字或者武藝上升到真正純熟境界的時候,心態——就成了最核心的影響因素。
一個報仇心切、慾念太強的人有兩大缺點:
第一,對自己預期太高,哪怕發揮正常也會不滿意,容易心浮氣躁,發揮失常。
第二,對敵人的感情太強烈,會通過眼神或者臉上的表情傳遞給對方,這等於是出賣了自己的攻擊意圖。
所以,無論是比拼什麼技藝,只要是同等水平的人,誰能保持平常心,誰就獲勝!這也是為什麼當年寂寂無名的宮本武藏能打敗名滿天下的佐佐木小次郎的根本原因。日本歷史學家都公認:
如果單論劍道和武藝,佐佐木小次郎絕不可能輸!
那宮本武藏是怎麼贏的?沒錯,用心理戰。
宮本武藏在決斗的當天故意遲到,本來兩人約好的早上八點決戰,結果宮本故意拖到快中午才姍姍而來,讓小次郎的心情一直處在焦慮和急躁之中。④
決斗時,小次郎怒不可遏,一心求勝,想速戰速決,結果漏出了破綻,最後被宮本武藏斬殺。
11、
說到底,佐佐木小次郎是輸在心態,輸給了自己。或許,這是註定的。因為他們兩人對於劍道的理念有根本性的差別。
小次郎認為「劍即一切」,所以關注的是劍本身,專注於修煉千變萬化的劍術;而宮本則認為「一切皆劍」,所以每次決斗之前都會提前了解場地,包括風向的大小、地面的濕干、光線的明暗等等,甚至包括心情的好與壞,驕傲與自卑,這一切在宮本武藏的眼裡都是「劍道」,都是劍的一部分。
所謂「握劍而起,心必如常,勿有起伏。「我執」與「傲慢」乃是劍士之大忌。」⑤所以宮本武藏才會讓弟子在決斗之前觀察地上的螞蟻,其目的可不是為了讓弟子學習什麼生物規律,而是有很深的用意:
一是想讓弟子在決斗之前,暫時跳出報仇心切的急躁情緒,去尋找螞蟻,欣賞大自然,祛除「我執」與「傲慢」,保持一顆平常心;二是想讓弟子在尋找螞蟻的過程中,順便到決斗場地周圍遊走一圈,從而發現環境中可利用的地方,輔助作戰。
事實證明,這個弟子有著不錯的悟性,最後果然贏得了勝利,沒錯,這本質上是「無欲」的勝利。只有無欲,才能發現道之玄妙。有欲,只會干擾你的透視世界本質的能力。
所以老子才會說: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參考資料】:
1、木幕正夫《宮本武藏》
2、《六祖壇經•機緣品第七》
3、列納德•蒙洛迪諾《潛意識:控制你行為的秘密•9人以群分,物以類聚》
4、吉川英治《宮本武藏:劍與禪•園明之卷•魚歌水心》
5、宮本武藏《五輪書•水之卷》
作者:紫俠狼,90後文字狂生,夜色如墨,月光如我。
4. 性與道德的問題
不會原諒他
這是道德 人品的問題
只要是正常的男人或版女人都應該有正常的反應
正常的女人無法接受權
正常的男人更無法接受
從人的心理來說
不排除非常的關系 如果是這樣一定會原諒他
因為還有比性更重要的東西 吸引雙方
回答你的問題:
無法接受 一次都會讓感情受到巨大的傷害
更不要說N次 早就分手
絕不會在要他
1.首先他不是真的愛我
2.他的人品 道德極其卑劣 不值得擁有一個垃圾
3.他太臟了
4.這樣的人說出來的話還值得相信嗎
5.把自己降低到畜生的行列 誰會和畜生在一起生活
經典一句話:男人沒一個好東西
5. 慾望與道德的關系
我是也想問這個問題,偶然看到了你的困惑,給我的感覺,你像是在追逐慾望的路上迷失回了自我,慾望答得到了滿足,但內心得到了糾結,你無法心安理得的做一個多情種,在你內心你並不是不覺得你違背了道德,甚至有一種自我真實和洋洋自得的自我感覺良好。你只是難以接受外人的眼光和對你的看法。你不想別人覺得你是渣男,你像段正淳一樣覺得你對每一個女人都是真愛,每一個女人都好,你唯一缺的是忠誠度。我無法用對錯來評論慾望和道德,但是我知道魚和熊掌不可兼得,活在道德的社會下,你違背了道德,那你就要去承認別人的白眼,有享受,就得要承受。人生就是二元對立,就像人的情緒,有快樂,就有傷心的時刻。
6. 道德的特點有哪些
1、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
凡是人的活動都是為了獲得某種幸福,區別在於幸福的種類和完滿的程度不同。道德的活動既然是一種活動,當然也不能例外,它也是為了追求某種幸福。
人類的靈魂可以粗略的分成三個部分,即營養和繁殖的部分,感覺和慾望的部分,心靈和理性的部分。道德既然與實踐和活動密切相關,所以它的目的就在於追求人類靈魂中感覺和慾望部分的幸福。
2、民族性
民族性是一個民族區別於其他民族的個性特徵,包括民族的精神、氣質、心理、感情、性格、語言、風俗、習慣、趣味、理想、傳統,以及生活方式和理解事物的方式等諸多方面。不同民族間道德的原則標准亦有所不同。
3、後天性
道德不是天生的,人類的道德觀念是受到後天的宣傳教育及社會輿論的長期影響而逐漸形成的。這是一種道德相對主義,與之相反的主張則稱為道德絕對主義。道德很多時候跟良心一起談及,良心是指自覺遵從主流道德規范的心理意識。
(6)道德經常欲擴展閱讀
相較於西方文化自古希臘以來把道德視為一個獨立分離的單元(哲學中的倫理學),中國古代並沒有特別把道德領域(Moral)跟非道德領域(Amoral,異於指不道德的Immoral)切割開來(中文道與德兩字經常並用,對真善美三者亦無明顯區隔)。
兩者之間界線模糊又經常融為一體(儒家理想的天下觀即為一例,文史哲不分亦為一例,大體上是受到陰陽五行及天人合一思路的影響)。
希伯來、伊斯蘭和印度文化中,道德附屬於宗教,例如耶和華或安拉或法 (印度哲學),並不是獨立的單元;原始部落中(非洲人、印地安人、澳洲土著、台灣原住民等),道德通常附屬於傳統習俗,亦非獨立單元。
7. 道德起源於人的情感慾望或天然情感
理念論倫理學認為道德起源於至高的理念和精神。
教育論、環境論和社會關系論所指的外在條件和外部的事物已是屬人的事物和條件,這些思想已具有了唯物主義的萌芽和傾向。
先天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生而有之的東西。
本能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的本能和本性。
人性論認為,道德根源於人類自然的天性,人的自然本性、本能決定共同的人性,是決定社會本質的共同的東西,因而也是決定道德的根本層次。
所以一定社會的階級道德的產生和形成都是與人的自然本性密切相關的,人的本性不僅決定了道德的產生,而且決定了道德發展的總趨勢。
道德正是為了滿足人們的本能欲求和自然感覺而產生的一種工具性的方式。
需要論認為,道德是人根據自己的生存發展需要,自己為自己立法的產物。道德作為人類社會的重要成果源於人的需要,人類社會產生了道德,就是因為道德滿足了人的某種需要。人類通過各種對世界的掌握方式來滿足自身的各種需要,以實現對自己的肯定和發展。而道德作為人類理性的結晶,不是表達個人的偏愛和欲求,而是表現人們的共同願望和需要。
從道德發生的歷史看,道德產生於人們調節社會群體內部各種關系以維護一定社會秩序以及個人自我肯定、自我發展的需要。這用千百年來客觀存在著的道德協調性因素和進取性因素就可證明。
8. 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什麼意思
這句話目前有兩種讀法和見解。
1、斷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解釋:常無,意欲觀察其深淵高妙。常有,意欲觀察其所歸趨。徼,通「僥」,邊際的意思。我們要想更好地理解一個事物,必須要從常無的境界中體悟它的本源和本體,如要想更透徹精闢,則需要在常有之中領悟它的無邊無際。
2、斷句: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解釋:常沒有欲(欲可理解為人的情慾和志欲),才能觀察到其至妙處。常有欲,才能觀察到其規律及目的。推而廣之,人類用無意識來發現事物的奧妙,用有意識來歸屬他的邊界。
3、這句話出自於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道德經》第一章。
4、第一章全段如下: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萬物之始,有名,萬物之母。
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
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全段翻譯:
「道」如果可以用言語來表述,那它就是常「道」(「道」是可以用言語來表述的,它並非一般的「道」);「名」如果可以用文辭去命名,那它就是常「名」(「名」也是可以說明的,它並非普通的「名」)。
「無」可以用來表述天地渾沌未開之際的狀況;而「有」,則是宇宙萬物產生之本原的命名。因此,要常從「無」中去觀察領悟「道」的奧妙;要常從「有」中去觀察體會「道」的端倪。
無與有這兩者,來源相同而名稱相異,都可以稱之為玄妙、深遠。它不是一般的玄妙、深奧,而是玄妙又玄妙、深遠又深遠,是宇宙天地萬物之奧妙的總門(從「有名」的奧妙到達無形的奧妙,「道」是洞悉一切奧妙變化的門徑)。
(8)道德經常欲擴展閱讀:
《道德經》,春秋時期老子(李耳)的哲學作品,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
《道德經》文本以哲學意義之「道德」為綱宗,論述修身、治國、用兵、養生之道,而多以政治為旨歸,乃所謂「內聖外王」之學,文意深奧,包涵廣博,被譽為萬經之王。
《道德經》是中國歷史上最偉大的名著之一,對傳統哲學、科學、政治、宗教等產生了深刻影響 。據聯合國教科文組織統計,《道德經》是除了《聖經》以外被譯成外國文字發布量最多的文化名著。
參考資料:網路詞條-道德經
9. 人的情慾時常逾越道德邊界,卻是可以理解的么
現在的社會越來越開放,對於一些逾越道德邊界的事情也越來越寬容。
有些事情雖然能夠理解,但作為受害者來說,卻還是很難原諒的。
即使是原諒了,卻也會給自己的心靈帶來傷害,給感情留下隱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