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社會和諧
A. 道德和法律哪一個對社會和諧更有用
一、要在兩個或兩個以上對象中挑選一個最重要(更重要)的,這是一種常見的思維方式;有時很有必要;有時沒有必要;有時非常荒謬。
二、道德和法律對社會和諧的作用是密不可分的。
法律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暴力性的行為規范,體現統治階級意志,由國家制定或認可,依靠強制力保證施行。
道德是調整個人和社會之間關系的勸導性的行為規范,通過傳統習俗、社會輿論和內心信念來維系。
1、區別
①法律是強制性的社會規范;道德是非強制性的社會規范。
②法律屬於政治上層建築;道德屬於思想上層建築。
2、聯系
①道德是法律的基礎,良法理應是符合道德的。
②法律是道德的保障,有道德者受到法律保護。
B. 和諧社會的"道德"內涵是什麼和諧社會的內涵中道德息息相關的內涵是什麼呢 要注意"道德二字"
誠信友愛,就是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全體人民平等友愛、融洽相處。全社會互幫互助、誠實守信,這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重要特徵。建立與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相適應、與社會主義法律規范相協調、與中華民族傳統美德相承接的社會主義思想道德體系,要以誠實守信為重點。這是對多年來我國思想道德建設實踐經驗的科學總結,對建立社會主義的思想道德體系具有深遠的指導意義。誠信是人類社會一切道德的基礎和根本,是做人成事及經濟生活中的一個基本道德規范。誠信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健康發展的前提和基礎。從某種意義上講,信用是市場經濟的前提和基礎,市場經濟本身就是一種信用經濟。如果破壞了信用關系,就會動搖市場經濟的基礎,帶來經濟和社會秩序的混亂。因此,市場經濟越發達,就越要誠實守信。
C. 道德與法律如何促進社會和諧
個人淺見
剛好感興趣,淺見
道德和法律要和諧需要二者要都要運用好,缺一不可啊
中國現在連基本的道德意識都沒有,因為祖宗5千年的道德文化,在文化大革命基本已經被拋棄了
自己的新的道德標准又沒有建立起來,同時gcd為了反對其他團體的存在造成政權的威脅,把束縛人性惡的宗教也基本打壓的抬不起頭
法律就更加不要說了,大家也知道現在是人權大於法制。法制有沒有呢,有,但針對的主體是無權的民眾。法律對於政權者來說就是夜壺,想用就拿來用下,不想用就一腳踢開。神聖的法律在他們眼裡一文不值。這是體制的悲哀,也是整個民眾權利的淪喪表現。
道德是很關鍵的,法律更關鍵。因為道德要靠每個人的自覺,修為,和主動學習才能獲得。但是我們要想,萬一要是有些人不自覺,他們破壞了整個社會秩序,獲取了大於同等常人努力的利益。而且不受到社會的懲罰,那麼這個群體就會不斷的擴大,大到絕大部分人都會這樣。因為不這樣就會被道德敗壞的人淘汰。這里就有人問了,既然這樣,為什麼還不懲罰這些人。
問題的關鍵是行使懲罰的人他們自己就是這樣的,而且他從中得到了好處。為什麼要自己跟自己的利益過不去呢。
所以解決這個問題,就要對有行使懲罰權利的人首先實施嚴厲苛刻的法律,這些下面的社會秩序就會好,但要真正好除了法律,道德的修養是很關鍵的。因為如果只是覺得用法律就好了,那執法者忙都忙不過來,只有從根本解決問題,讓社會善的一面占絕對主導地位,惡的一面是不可避免的,但一旦發現就用法律制止約束他。作惡的事情就會相對比較少,但惡本身現實是不可能消滅的,相對大同社會就好了。
現在社會道德的淪喪的主要原因,一是國家以經濟建設為中心,忽視了道德精神層面的重視,只是放到口號上,再就是本身道德修為就很低,因為50後.60後,早期的70後,由於歷史爭斗原因使他們沒有條件讀書,他們的素質自然就低了,再加上本身在文化大革命對傳統的道德一掃而盡,使道德更加離人遠去。 第三就是權力的泛濫,權力尋租,犯罪和失德的人得不到完全的懲罰,效仿的人越來越多,使人人都覺得惡是一件習以為常的事件,說謊,作假,忽悠,不厚道,潛規則,成了大家心中必須的社會隱形技能。
祝你好運,中國的目前希望在80後,90後,我十分看好他們,他們基本都接受了教育,雖然這個應試教育也是讓人所痛恨,但總比沒有好 ;再就是改革開放,讓大家的眼界大開,了解了更多的西方文明和不同的政治體制,他們對民主,科學,自由,平等比以往體會的更加深刻。再就是互聯網的普及,大家獲取信息越來越方便和便捷。人也因此變得更加的有智慧,沒有理由不相信他們不能創造美好的明天。但真正比較好的時候,怕是要等到80後他們成了權力的主流時會更好些,現在畢竟還是40後和50後掌握。
最後期待有良心和自覺的人越來越多。中國人民苦了太久。
祝你好運啊,希望能對你有所幫助!
D. 為什麼說高尚道德品質能推進社會和諧和進步
高尚道德品質是中華民族人民的美德、必須人人有起到終遵敬。
E.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是什麼
深入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要求我們積極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作為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三大道德都是對人們最基本的、最低的、最必要的要求,探討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也必然從這些道德基礎談起才有意義.
加強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個人品德建設,發揮道德模範榜樣作用,引導人民自覺履行法定義務、社會責任、家庭責任。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是我們黨從全面建設小康社會、開創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事業新局面的全局出發提出的一項重大任務,是解決「怎樣建設社會主義?」「建設一個什麼樣的社會主義?」兩大重要問題的重中之重。和諧社會的核心是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關系融洽、有序、穩定、協調、和諧的文明狀態。而這種文明狀態絕不是雜亂無序的,需要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的約束和調節才能實現。因此, 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一定要解決好這三個基本層面的道德問題。發揮三大道德在社會建設中的規范、引導、調適、融合、促進作用和精神支撐功能可以提高主體構建和諧關系的道德實踐能力,使社會主義法律、政策、制度建設的貫徹和實施效果更佳。那麼, 三大道德為什麼是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呢?
道德是人類精神的自律, 是人類社會生活中所特有的,是依靠社會輿論、傳統習慣和人們的內心信念調節人與人之間、人與社會之間關系問題而展開的。根據道德所調整的關系不同, 我們可以把道德分為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個層面。這三個層面的道德建設恰好能夠從精神道德領域解決人際關系和諧問題、社會關系和諧問題、人與自然的和諧問題。因此, 對於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我們可以從這三個層面上來分別加以考察。
一、和諧社會的社會公德基礎——文明行為促進和諧
社會公德是社會共同利益的反映,是社會文明程度的標尺。社會公德是全體公民在社會交往和公共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是一個合格的社會成員在道德上的基本標准。構建和諧的社會,人們必須維持正常的生活秩序,總是要遵守一些最簡單、最起碼的公共秩序,這就是作為和諧基礎的社會公德。這種基礎作用可以從三個層面表現出來:
首先,調節在人與人關系層面上的和諧。舉止文明、待人接物禮貌大方、和悅的語氣、親切的稱呼、誠摯的態度可以營造一種人際和諧的氛圍;平等待人、尊重理解他人、幫助他人、設身處地為他人著想、助人為樂是為人民服務精神的直接體現,任何人都是社會的人,都不能脫離他人的幫助而存在,也不能脫離他人的關心而生活,人與人之間需要相互依存、相互關心、相互幫助。「贈人玫瑰,手有餘香」,人人都去關心、愛護和幫助他人,可以促進造就社會和諧。
其次,調節在人與社會關系層面上的和諧。愛護公物、遵守公共秩序是構建和諧的主要內容。愛護公物要求公民關心、愛護和保護國家財產,同一切破壞和浪費公共財物的行為作斗爭。愛護公物是對社會共同勞動成果的珍惜和愛護,是每個公民必須承擔的社會責任和義務,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得到妥善保護並保持良好的狀態,是實現公共生活和諧有序進行的基本保證;遵守公共秩序意味著個體對紀律、規章、法規等社會公約的敬畏和遵守,意味著個體自我約束、嚴以律己、一絲不苟的奉獻精神,意味著個體與社會的合作態度;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公共秩序對我們每個人、對我們的國家都是非常重要的,它代表了大家共同的要求和願望,是社會文明的標志,是一個人有道德的表現。大家都自覺遵守公共秩序,我們才能有一個秩序井然、安定文明的和諧社會環境,我們的生活才能正常進行。
第三,調節在人與自然關系層面上的和諧。愛護環境、保護環境,維護生態系統安全, 與自然共生共存、協同發展,涉及到每個人的切身利益。愛護環境、保護環境不僅僅是指講究公共衛生、美化個人生活環境等,還包括降低環境污染,維護生態平衡,合理開發利用自然資源等廣泛內容。由於我國是一個人口大國,人均資源不多,愛護環境、保護環境對於可持續發展,維護子孫萬代的根本利益,推動生態和諧,實現長治久安的社會和諧具有特別重要的意義。
二、和諧社會的職業道德基礎——職業文明促進和諧
職業道德是人們在職業活動中調節人與人、個人與集體、個人與社會之間相互關系的行為規范,具體說涵蓋的是同一職業內部人與人之間、從業者與服務對象之間、從業者與職業之間、職業與職業之間的關系。能否調整好這些關系,直接關繫到和諧社會建設的「和諧」水平和高度。職業道德隨著分工的出現而逐步形成,又隨著分工的逐步細致而不斷發展。在社會分工愈細和專業化程度愈強的現代化社會,市場競爭日趨激烈,人們的職業壓力日漸增大,社會風氣呈下滑苗頭,不文明的職業活動不斷增多。處理不好這些問題,勢必對和諧社會建設造成重大影響。
首先,調節在同一職業內部發生的人與人之間的和諧,主要包括同事之間、部門與部門之間、領導與下屬之間的關系等等。這一部門的職業道德規范將人們統一到為了正當利益而和諧勞動的統一目標下,其內部關系就會不斷融洽和諧,就會形成這樣一種人人努力向上、文明禮讓的和諧局面:同事之間團結互助、平等相待、和睦相處、既相互競爭又相互鼓勵;部門之間顧全大局、相互配合、減少矛盾、避免糾紛;上下級之間相互理解、尊重、溝通、減少內耗、凝聚力和向心力增強。
其次,調節從業者與服務對象之間的和諧。主動、熱情、耐心、周到的服務是社會主義職業道德的重要規范,是為人民服務這一職業道德核心的體現,是構建和諧社會的必要條件。從業者通過自己的職業活動滿足社會其他行業和人員需要,同時也從其他行業的職業活動中滿足自身的需要。因此,每個從業者既是服務者又是被服務者。整個社會各個行業互相聯系、密切配合,都努力營造「主動、熱情、耐心、周到、文明」的行業風氣,就可以形成「我為人人,人人為我」的統一和諧整體。
第三,調節從業者與職業、職業與職業之間的和諧。所謂「干一行,愛一行」,從業者要忠實地履行職業責任,安心本職工作,恪盡職守,誠實勞動;努力培養自己所從事職業的幸福感、榮譽感,培養正確對待各種職業勞動的科學態度。忠於職守、熱愛本職既是從業者發揮才智、干出成績的需要,更是整個社會生活有條不紊、和諧行進的需要。此外,對待其他職業、職業與職業,要堅持「職業只有分工不同,沒有高低貴賤之分」,不鄙視體力勞動和服務性職業的職業態度。因為,一個人社會地位、榮譽的高低,並不取決與自己所從事的職業,關鍵是看他對國家、對社會、對他人所做的貢獻。
三、構建和諧社會的家庭美德基礎——文明家庭促進和諧
家庭美德是每個公民在家庭生活中應該遵循的行為准則,它主要包括夫妻關系、長幼關系、鄰里關系三個方面。家庭生活與社會生活聯系密切,正確處理家庭問題,共同培養和發展夫妻愛情、長幼親情、鄰里友情,不僅關繫到每個家庭的美滿幸福,也有利於社會的安定和諧。
首先,男女平等、夫妻和睦是構建文明和諧家庭的核心和關鍵所在,建設一個好的家庭,首先要處理好夫妻關系。 恩格斯說:「如果說只有以愛情為基礎的婚姻是合乎道德的,那麼也只有繼續保持愛情的婚姻才合乎道德。」即是說,愛情是婚姻的基礎,是家庭美德最基本的規范。夫妻雙方在共同生活中,要遵循「互愛、互敬、互勉、互助、互信、互諒、互讓、互慰」的原則,培養、鞏固和發展夫妻間的愛情,並使這種愛情具有美好的、崇高的道德內涵。為什麼夫妻平等相愛具有舉足輕重的道德意義呢?因為,男女雙方的平等是愛情關系得以保持的前提,同時也是維系家庭關系、社會和諧的基礎。作為共同生活伴侶的夫妻,只有在和睦互愛的基礎上,才能共同承擔好對家庭、對社會應盡的義務。
其次,尊老愛幼,是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在家庭生活中,父母精心撫養和愛護子女,子女瞻養和尊敬老人,是家庭和諧的重要表現。父母對子女有撫養教育的責任,子女也有對父母贍養孝敬的義務。尊敬父母,贍養老人,既是社會主義道德的要求,也是子女應盡的法律義務。古語雲:「羊有跪乳之情,鴉有反哺之義」,人豈能無情無義?贍養不僅僅是在物質上供養老人,還要在他們年老體弱時在生活上給予照料,包含著精神生活的內容。當然,父母也要以寬容、豁達的態度對待子女,要接受新觀念、新事物,不要用舊的思想觀念苛求子女。只有這樣,才能做到敬老愛幼,全家和睦相處。此外,在家庭生活中,一個成年人不僅要面對父母,還肩負著培養教育子女的義務。家庭是教育子女的搖籃,父母是兒童的第一任教師。在對子女的教育中,父母的道德、威信對整個家庭關系的和諧融洽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按照教育學的理論,身教重於言教,父母以身作則,做出榜樣,在道德上做好子女的表率。
第三,鄰里團結塑和諧。「遠親不如近鄰」,鄰居間的互相關心,互相幫助,不僅有助於克服困難,還能為我們營造一個良好的和諧生活環境。一個家庭同左鄰右舍的關系,是個人、家庭與社會之間關系的縮影。鄰里之間坦誠相待、友好往來、禮讓為先、交流信息、溝通感情不僅能創造和諧、安寧的生活環境,而且鄰里間還會互相影響、教育和感化,有利於營造溫馨、穩定的和諧環境。
社會公德、職業道德、家庭美德三者密切聯系,辯證統一, 共同構成了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道德基礎。正確認識和理解這些社會普遍公認的最基本的三大道德, 可以有效確立、強化、養成實踐主體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自律精神和責任意識, 維護和建設人與人、人與社會、人與自然的和諧關系, 從而引導人們更加自覺地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
F. 道德與法律哪個更能使社會和諧
要道德,更要法律,一句話不是這樣說嗎?法律不外乎人情!當然更需要法律能有效執行,如果有法不依,執法不嚴,違法不糾,無法可依!那一切的一切都是空話。
G. 關於道德和諧的文章
我們可以把玻璃擦得明亮,但是往往除不掉心頭的灰塵。有錢可以買來名聲或榮譽,卻買不到人格和品行。
市場經濟是個既廣袤又窄小的空間,來此逐利的人群三教九流,眾人相擠,必有相爭,正如古人所言「天下熙熙皆為利來,天下攘攘皆為利往」,幾乎人人都被名韁利索牽動。這樣一來,就難免有人要不大光明磊落,難免有人損人利己,難免有人坑蒙拐騙。
法律、政策、制度,自然都是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准則。但最根本、最能自覺約束和規范人們行為的卻是道德。所以學校把德育擺在智育、體育之首;選拔幹部也是德在才之先。從某種意義上說,道德水準往往是黨風、政風乃至整個社會風氣的基石。
任何一個社會,任何一級組織,任何一個家庭,都各有側重地負有道德教育的責任。現在的好多事情,都倡導從娃娃抓起。道德教育更是一篇大文章,涉及到人生的方方面面;道德也是一篇長文章,童年要讀,中青年要讀,老年也要讀,可以說應該活到老讀到老。然而道德的啟蒙教育又顯得極為簡單,例如長輩告誡子孫「不許說謊」,「待人要有禮貌」,「未經允許不能拿別人的東西」,「要右側通行」,「要講究衛生」等等。這一類教育實際上是向孩子們灌輸最起碼的道德知識,也是傳授了最基本的做人原則。
然而這是很不夠的。其說服力也極其有限。青少年也和成年人一樣,他們的行為絕對不會僅僅以幾條原則和書面道理為准繩,相反他們更多的是從成年人的實踐,也就從成人的行為、生存活動方式,來認識社會,認識世界,認識道德的,總是先接受通行的事實,然後才承認道理和原則。這一點已經向成年人、向全社會敲響了警鍾,成年人不僅要向青少年傳授做人的某些原則,更要以自身的行為實踐證實這些原則的嚴肅和不可動搖。古時孟子聽到鄰居殺豬,問他母親,殺豬干什麼?母親未加思索便說,殺豬給你吃肉。話一出口,母親才意識到這話屬於欺騙孩子的性質,便趕緊到街上買了幾斤肉,讓孩子感到人說話是必須算數的。我們有些家長平常教育孩子要誠實,當他遇到某件具體事情時,有時卻不太誠實,甚至很不誠實。一件這樣的事實,可能會取代多少次的「苦口婆心」。胡長清似的領導自己手腳不幹凈,卻在會上大講廉潔奉公,就像一個嘴上叼著香煙的「癮君子」,卻說尼古丁有毒,號召眾人戒煙似的,這只能引起人們的恥笑。事情就是如此,人格的魅力往往大於真理的魅力。
H. 和諧社會是道德化的社會哪三個角度可以說明
1,和諧社會是以人為本的社會。與會專家從不同角度對和諧社會提出定義和解釋,但是,所有的專家都認為:和諧社會是一個以人為本的社會,是一個可持續發展的社會,是一個大多數人能夠分享改革發展成果的社會。
2,和諧社會的提出適應了時代的需要。專家們普遍認為,中央提出「和諧社會」這個理念,適應了時代的需要,人民的需要。
3,關於和諧社會的要素。盡管專家們分析和諧社會組成要素的角度不盡相同,但是,他們都一致認為,和諧社會必須以人為基本要素,實行機會均等,形成自動解決沖突的機制。
I. 良好道德對人生發展發展社會和諧的作用是什麼 急急急
道德。是做人的根本.
法律不能顧全所有事情
道德的約束能讓我們知道底線,減少摩擦,對自己和周邊的人有警醒作用
遵守道德能讓社會人與人之間減少摩擦,共同協力去做事。對社會發展有作用。
例如,如果一個公司內部人員,不顧道德,搶奪同事的資源,虧空公司資源。這就是不道德。對個人,公司,社會都有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