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大道廢
Ⅰ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出自先秦那個
道德經
第十八章
大道廢,有仁義;
智慧出,有大偽;
六親不和,有孝慈;
國家昏亂,有忠臣。
理解:
在一個有大道的社會中,人人平等、友愛、包容、理解,社會公平公正,沒有貧富、沒有貴賤、沒有剝削、沒有欺騙等等。後來大道被廢棄了,社會上仍有很多仁愛之人,這些人樹立仁義標准維持社會秩序,希望恢復大道社會。
當仁義標准被建立後,利用仁義標準的智巧就開始萌發。漸漸的,一套智謀精明的管理技巧出現了,很多人就開始學會見縫插針,弄虛作假。那時無論民眾還是管理層都想方設法的以合法手段對付彼此,為自己謀取私利,這就是大偽。
當智巧治國都崩潰了,社會盛行欺騙之風,就連六親之間都已越發不和,父母子女之間相互指責對方、要求對方慈愛、孝順。此時,那些真正孝順父母、慈愛孩子的人就會被社會所推舉所誇贊。
整個社會無論官民紛紛貪污腐化、以權謀私等等,國家昏亂將要滅亡,忠臣就會站出來挽救社會於傾頹之際。
注意:
本章是緊接著第十九章講的。呼應第二章。
介紹:
《李鴻章年譜》載:「李投閑京師,門庭冷落,對時政頗多憤懣之詞。嘗自謂:予少年科第,壯年戎馬,中年封疆,晚年洋務,一路扶搖,遭遇不為不幸;自問亦未有何等隕越。乃無端發生中日交涉,至一生事業,掃地無余。……功計於預定而上不行,過出於難言而人不諒,此中苦況,將向何處宣說?」
李鴻章一輩子的特點就是想要辦實事!然而力不從心,處處受到牽肘,往往事與願違,變成表面文章。他反躬自問:「我辦了一輩子的事,練兵也,海軍也,都是紙糊的老虎,何嘗能實在放手辦理?不過勉強塗飾,虛有其表,不揭破猶可敷衍一時。如一間破屋,由裱糊匠東補西貼,居然成是凈室,雖明知為紙片裱糊,然究竟決不定裡面是何等材料。即有小小風雨,打成幾個窟窿,隨時補葺,亦可支吾應付。乃必欲爽手扯破,又未預備何種補葺材料,何種改造方式,自然真相破露,不可收拾,但裱糊匠又何術能負其責?」
注釋:
廢,廢棄。仁,溫良者,仁之本也《禮記·儒行》。
智,計謀、智謀。慧,精明。偽,詐也《說文》。和,調和、協調、和解。
孝,善事父母者《說文》。慈,慈愛。昏亂,指昏庸無道;糊塗妄為。
譯文:
大道被廢棄,才有仁義;
智巧出現了,偽詐盛行;
六親不和睦了,有了孝慈。
國家昏亂了,才有忠臣。
Ⅱ 道德經里的大道廢有任意是什麼意思嗎
按原文釋意說是天下失道了,才出現仁義,天下禮崩樂壞了,才有了孝子
Ⅲ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這段話是什麼意思表達了什麼
意思是: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
出處:《道德經》——春秋·老子
原文: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譯文:
大道被廢棄了,才有提倡仁義的需要;聰明智巧的現象出現了,偽詐才盛行一時;家庭出現了糾紛,才能顯示出孝與慈;國家陷於混亂,才能見出忠臣。
表達了:道」和「仁義」都屬於非常道的范疇,但「大道」在次序上高於或先於「仁義」。
(3)道德經大道廢擴展閱讀
「智慧出,有大偽」:「智慧」和「大偽」都屬於「道」的范疇,其對立面為「愚」和「無(為)」的范疇,是與「道」相對立的范疇,也就是宇宙的對立面,或者說是宇宙產生之前的狀態。
「六親不和,有孝慈」:「六親」指的是宇宙大方的六個面,其所以「不和」(也就是各自自行其事),是因為進入了常道範疇的緣故,所以要想找到「和」,可以進到非常道範疇去找到其源頭「孝慈」(=道德)。
「國家昏亂,有忠臣」:「國家」指的是宇宙大方,其之所以「昏亂」是因素的增多。所以,要想避免「昏亂」就可以進到非常道範疇去找到其源頭「忠臣」。「忠」是「中心」的意思,「臣」是圍繞著中心的元素(數字)。
Ⅳ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的作品出處
《大道廢,有仁義》出自老子的《道德經》第十八章。
《道德經》,又稱《道德真經》、《老子》、《五千言》、《老子五千文》,是中國古代先秦諸子分家前的一部著作,為其時諸子所共仰,傳說是春秋時期的老子(即李耳,河南鹿邑人)所撰寫,是道家哲學思想的重要來源。道德經分上下兩篇,原文上篇《德經》、下篇《道經》,不分章,後改為《道經》37章在前,第38章之後為《德經》,並分為81章。是中國歷史上首部完整的哲學著作。
《道德經》到了公元前206年-公元200年,被奉為道教經典,所以有學者認為《道德經》被分為八十一章有明顯的道教的九九歸一的思想,在內容的分割上未免牽強。但道德經前三十七章講道,後四十四章言德,簡單說來,道是體,德是用,二者不能等同。至清代魏源首次破此慣例而分《道德經》為六十八章,相對保持了每章的完整性。
Ⅳ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
說道這里,不得不提一下春秋戰國時期的儒道之爭。當然,這與老子沒關系,但是他的信徒們卻拾起了老子留下的思想武器,與儒家展開了一場又一場轟轟烈的唇槍舌劍。戰斗意志最頑強的應該是莊子。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以此作為治世之策。莊子不僅不要這一套,還在《胠篋》借盜跖的口對此大加諷刺——跖之徒問於跖曰:「盜亦有道乎?」跖曰:「何適而無有道邪?夫妄意室中之藏,聖也;入先,勇也;出後,義也;知可否,知也;分均,仁也。五者不備而能成大盜者,天下未之有也。」
因為老子也說過:大道廢有仁義;慧智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國家昏亂有忠臣。什麼意思呢?仁義是道德墮落的結果,大道廢弛不用之後,才提出的;智謀權術出現之後,才會產生嚴重的虛偽狡詐行為;家人出現不和,親情淡漠出現之後,才有了孝子慈父的典型的涌現;國家動盪不安,內憂外患,才會有忠臣的產生。
我們怎麼看待這一則呢?是不是真如有些人所說的老子所宣揚的是「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子」的愚民政策呢?
我們先談「仁義」。老子生活的周朝主張以「禮樂」治國,人們都自覺地遵守著無形的價值規范,盡管不是老子所追求的理想境界,但百姓們還可以過著一定意義上的「我自然」的生活。但到了後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國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無義戰」,這是中國歷史上病態最嚴重的一段時期。所以,孔夫子出來了,他倡「仁」,用「仁」來去其貪,來拯救人心,滌清世道,說「克己復禮為仁」。倡導人們回到那種循「禮」而治的狀態中去,實現一種大同,使人民幸福。這一點,老子孔子是一致的。
再看「智慧」。《莊子》也曾記載過這么一個故事。大意是子貢(莊子編了許多儒家人物的故事)看見一個老頭,用水瓮裝水去澆菜,一趟又一趟。子貢勸他,你老怎麼不用水車啊?多方便!老者臉頓時嚴肅起來,冷冷一笑「有機械者必有機事,有機事者必有機心,羞而不為也」。這就是「慧智出有大偽」。一個人的知識越多,他的智巧、謀略、權術也就越厲害,這樣的掩飾的更深,作姦犯科起來更厲害。所以說,小人並不可怕,最怕的是有智慧的小人。
其實,老子的主張與儒家是並不矛盾的。孔子也說:「用人之智去其詐;用人之勇去其怒;用人之人去其仁。」「仁」也罷,「智」也罷,「勇」也罷,用的過了都會走向反面,不如「絕」之。「無」的反面還是「無」,既然都是「無」,沒有「有」的羈絆和困擾,百姓便會安然自樂、逍遙自得了。
插到「孝」前面,談談「忠」。要是讓老子戴著「愚民」的帽子來看,那可不得了。比干、岳飛、袁崇煥這些忠臣義士大約沒有什麼可謳歌的了。但大家走進歷史看一看,他們對國家對民族忠心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了個人寶貴的生命。然而,這些可歌可泣的忠臣事跡無不發生在那個腐朽昏庸、生靈塗炭的黑暗時代。一個朝代,忠臣越多,哪裡的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如果這樣的話,我們寧願「忠臣」們能少些。
再談「孝慈」。我們中華民族歷來倡導以「孝」治國。《二十四孝經》記述了許多精彩的慈孝故事。可是,有時靜心細一琢磨。卻又發現這裡面又有不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的舜的孝。忽舜之所以成為第一孝子,關鍵還應該得益於那兩位很不像話的親父繼母,他們為奪財產無所不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而舜又待之如一,這才成就了舜的美名;曾參也有一位不咋地的父親,盡管也是孔子的弟子,為了幾棵小瓜秧就把曾參往死里打。也正是曾參對這種不像話的責罰不逃不避,重重地給他在孝道里加了一筆……可細一想,又多少不是滋味:一個人的好,關鍵是有壞的存在。孝的倡導,主要是因為大量的「不孝」的存在,如果社會、家庭一團和氣,大家和睦相處,個個看起來都是孝子賢孫,根本用不著標榜誰孝誰不孝。
俗話說,「缺嘛補嘛」,只有社會出現問題了,比如說天下大亂、背情絕義了,才會有忠臣良將、孝子賢孫的出現,人們也才需要他們來做榜樣,矯砭時弊。今天,我們呼喚公平正義,提倡和諧,一個重要的原因恐怕就是「不公平、不正義、不和諧」的事太多了些……
李零先生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的人,一般都很缺德。」的確,一個社會,如果人人都是好人,人人都自我把道德裝得滿滿的,何必讓我們再去特別提倡呢?「願人常做好事,願天下常生好人」。
Ⅵ 道德經 大道廢,有仁義;智慧出,有大偽;六親不和,有孝慈
十八 缺啥補啥 《道德經》第十八章 : 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 說道提春秋戰期儒道爭與沒關系信徒卻拾起留思想武器與儒家展場場轟轟烈唇槍舌劍戰斗意志頑強應該庄儒家提倡仁義禮智信作治世策庄僅要套《胠篋》借盜跖口加諷刺--跖徒問於跖曰:盜亦道乎跖曰:何適道邪?夫妄意室藏聖;入先勇;義;知否知;均仁五者備能盜者未說:道廢仁義;慧智偽;六親孝慈;家昏亂忠臣意思呢仁義道德墮落結道廢弛用才提;智謀權術現才產嚴重虛偽狡詐行;家現親情淡漠現才孝慈父典型涌現;家盪安內憂外患才忠臣產我看待則呢真些所說所宣揚反仁義、反智慧、反忠臣、反孝愚民政策呢我先談仁義周朝主張禮樂治都自覺遵守著形價值規范盡管所追求理想境界百姓著定意義我自期禮崩樂壞陪臣執命諸侯荒淫暴虐、爾虞我詐春秋義戰歷史病態嚴重段期所孔夫倡仁用仁其貪拯救滌清世道說克復禮仁倡導種循禮治狀態實現種同使民幸福點孔致再看智慧《庄》曾記載故事意貢(庄編許儒家物故事)看見用水瓮裝水澆菜趟趟貢勸用水車啊便者臉頓嚴肅起冷冷笑機械者必機事機事者必機羞慧智偽知識越智巧、謀略、權術越厲害掩飾更深作姦犯科起更厲害所說並怕怕智慧其實主張與儒家並矛盾孔說:用智其詐;用勇其怒;用其仁仁罷智罷勇罷用都走向反面絕反面既都沒羈絆困擾百姓便安自樂、逍遙自插孝前面談談忠要讓戴著愚民帽看比干、岳飛、袁崇煥些忠臣義士約沒謳歌家走進歷史看看家民族忠耿耿臨危受任甚至犧牲寶貴命些歌泣忠臣事跡發腐朽昏庸、靈塗炭黑暗代朝代忠臣越哪歷史越混亂百姓苦難越嚴重我寧願忠臣能少些再談孝慈我華民族歷倡導孝治《二十四孝經》記述許精彩慈孝故事靜細琢磨卻發現面少問題先看排位居首舜孝忽舜所第孝關鍵應該益於兩位像親父繼母奪財產所用其極土埋火燒都沒能殺死舜舜待才舜美名;曾參位咋父親盡管孔弟幾棵瓜秧曾參往死打曾參種像責罰逃避重重給孝道加筆……細想少滋味:關鍵壞存孝倡導主要量孝存社、家庭團氣家睦相處看起都孝賢孫根本用著標榜誰孝誰孝俗說缺嘛補嘛社現問題比說亂、背情絕義才忠臣良、孝賢孫現才需要做榜矯砭弊今我呼喚公平義提倡諧重要原恐怕公平、義、諧事太些…… 李零先說:滿嘴禮義廉恥、仁義道德般都缺德確社都都自我道德裝滿滿何必讓我再特別提倡呢願做事願
Ⅶ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的原文
1、大道:指社會政治制度和秩序。
2、智慧:聰明、智巧。
3、六親:父子、版兄弟、夫婦。
4、孝慈:權一本作孝子。 本章接著上一章「信不足焉,有不信焉」,認為社會上出現的仁義、大偽、孝慈、忠臣等,都是由於君上失德所致。至德之世,大道興隆,仁義行於其中,人皆有仁義,所以仁義看不出來;也就有倡導仁義的必要。及至大道廢棄,人們開始崇尚仁義,試圖以仁義挽頹風,此時,社會已經是不純厚了。在這里,老子把辯證法運用於社會治理,他指出:仁義與大道廢、大偽與智慧出、孝慈與六親不和、忠臣與國家昏亂,形似相反,實則相成,老子揭示了它們之間的對立統一關系,表達了相當豐富的辯證思想。
Ⅷ 道德經·大道廢,有仁義的作者簡介
老子,又稱老聃、李耳,是我國古代偉大的哲學家和思想家、道家學派創始人。其被唐皇武後封為太上老君,世界文化名人,世界百位歷史名人之一,存世有《道德經》(又稱《老子》),其作品的精華是樸素的辨證法,主張無為而治,其學說對中國哲學發展具有深刻影響。在道教中老子被尊為道祖。
老聃(dān)(約前571~前471),字伯陽,謚號聃。又稱李耳(古時「老」和「李」同音;「聃」和「耳」同義)。楚國苦縣厲鄉曲仁里(此地本是封於西周的陳國,今河南鹿邑,安徽渦陽存有爭議)人。我國最偉大的哲學家和思 想家之一,被道教尊為教祖,世界文化名人。
Ⅸ 老子所說的「大道廢」,指的是什麼「道」
老子說:大道廢,有仁義.意思是說:當大道沒有了,才講仁義; 若有大道時,仁義一點也顯不出來,因為仁義都在道里邊包括著.這里的大道,是道德,是個較廣的范疇,包括了仁、義、禮、智、信~
道可以理解為兩個層次,一是自然法則,二是人事法則。所謂德就是根據這些法則不斷調整自我,使自己和這些法則融為一體。依道而為德!!!
老子有言曰「言有宗,事有君」。認為,任何言論都有其宗旨,任何事物都有其主宰的關鍵。言論的最終意義在於對世界和人生的追求。老子所說的,就是無為。用無為的方法論,去解決人生的有為。所謂無為,就是按照道的要求採取適當的措施,也就是按照規律辦事情。
老子所謂無為,這也就只是一個理念,就是所謂思想的根。人要解決現實當中具體的事情,光靠根是沒有用。所以,你還要結合你所處的環境,用這個裡面去分析事物,了解事物的特殊性。知道了特殊的道,採取特殊的無為,才會有結果,才會通過無為,達到有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