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道德哲學與價值觀

道德哲學與價值觀

發布時間: 2022-01-13 04:12:26

Ⅰ 急急急!求一片讀後感,關於道德觀,價值觀,人生觀等等

《三國演義》寫了三個國家的興衰史,從桃園三結義至三國歸晉共經歷了五大時期,便是黃巾之亂,董卓之亂,群雄割據(官渡之戰,赤壁之戰),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

黃巾之亂是從桃園三結義開始,講了黃巾起義之後,東漢政府的反擊,出現了劉備,曹操等英雄,而東漢政權也快滅亡了.

董卓之亂是講董卓入京前後的故事,從何進與十常侍對戰到少帝逃出京城,結果被董卓救駕.董卓入京後收買了猛將呂布,又廢少帝,立獻帝,大權獨攬,實施暴政,逼得群雄聯軍伐董卓,雖然後來聯軍失敗了,但是董卓最後也被呂布所殺.

群雄割據是講董卓死後,中原諸侯群龍無首,為了擴大自己的地盤互相廝殺,最主要分為三個戰區,即北方的袁紹與公孫瓚,江東地區孫策的崛起,中原地區曹操,劉備,呂布,袁術之間的戰爭.

再後來的三分天下和天下歸晉我就不一一細說了,最主要的我想談談自己對三國演義的一些認識和看法.

在《三國演義》中,我最欣賞的就是曹操了,雖然為了突出劉備的仁義,他被寫成奸詐之人,但是他的軍事才能仍然沒有抹殺.他在幾年的東征西戰中,佔領了長江以北的大片土地,連少數民族都臣服於他,他是三位郡主中最有才乾的,魏也是三國中最強盛的,他奠定了魏國的基礎,後來晉國才能統一天下,所以他是一位真真正正的英雄.

對於人才的求賢若渴,也是曹操值得欣賞的地方,曹操為了選拔更多的人才,打破了依據封建德行和門弟高低任用官吏的標准,提出了"唯才是舉"的用人方針,於公元210年春天下了一道《求賢令》.曹操在令中一開始就總結歷史經驗,認為自古以來的開國皇帝和中興之君,沒有一個不是得到賢才和他共同來治理好天下的,而所得的賢才,又往往不出里巷,這絕不是機遇,而是當政的人求,訪得來的.有鑒於此,曹操立足現實,指出現在天下未定,正是求賢最迫切的時刻.他希望在左右的人不要考慮出身,幫他把那些出身貧賤而被埋沒的賢才發現和推舉出來,只要有才能就予以重用.後來,曹操於公元214和217年又下了兩道《求賢令》,反復強調他在用人上"唯才是舉"的方針.他要求人事主管部門和各級地方官吏在選拔人才上,力戒求全責備,即使有這樣那樣的缺點也受有關系,只要真有才能就行.經過一番努力,曹魏集中了大量人才,當時各地投奔到曹操門下的人很多,形成猛將如雲,謀臣如雨的盛況.而且對於有才乾的人曹操還能做到不計前嫌,比如陳琳本來是袁紹的部下,曾經替袁紹起草檄文,罵了曹操的祖宗三代.袁紹失敗後,陳琳歸降曹操.曹操問他說:"你從前為袁紹寫檄之,罵我一個人就可以了,為什麼要罵到我的祖宗三代,陳琳連忙謝罪.曹操愛惜他的文才,不僅對他不處罪,還照樣任用他.

曹操的成功不僅因為他的傑出才能和善於招攬人才,還在於他有著豁達的胸襟和廣闊的胸懷.在赤壁的慘敗之後,曹操並未一籌莫展,而是笑著說了一句"今北方仍由我所據",並且三次大笑展現出他對待挫折的樂觀態度.曹操同時也是個很有文學情趣的人,喜歡作文賦詩,即使大戰在即也情趣不改,他的許多詩作都是樂府中的名篇.
三國演義」是由明朝文學大家羅貫中根據當時所流行的話本收集而成的,主要是介紹東漢末年,群雄四起,爭霸天下的野心為背景,故事是由魏、蜀、吳這三國交織而成,其中,以蜀漢為主體,所以,作者對蜀漢中的主角包括劉備、關羽、張飛、諸葛亮等人則是贊賞有加,對魏中的主要角色,「曹操」,則是以貶居多。
「三國演義」是我國的四大奇書之一(三國演義、水滸傳、西遊記、金瓶梅),亦是章回小說之一,所以在我國文學史上佔有很重的地位,也得到了很多的評價,其中,有許多故事都使很多人拍案叫好,包括:三顧茅廬、草船借箭、死孔明嚇退活仲達等……,其中我最感興趣的有。
一、「過五關斬六將」:當時關羽因為要保護二位嫂嫂及侄兒的情況下,不得已只好屈服於曹軍之下,但關羽雖處在曹營下,卻無時無刻地掛念的大哥,時時打聽大哥的下落,直到有一天關羽終於知道大哥現處在河北袁紹那裡,他趕快提刀跨馬護送著兩位嫂嫂及隨行的女眷們乘車,到了東嶺關口,因偏將孔秀執意要請示曹丞相之後,此時,關羽已怒火上升,就把孔秀劈成兩半,消息傳到洛陽 ,雖洛陽守將韓福和孟垣商量對策,但哪裡是關羽的對手,兩人都被關羽所劈死,像這樣,關羽一連闖過五個關口,殺了六員守將, 才渡過黃河,他雖然感到有些愧對曹操,但此時的他只想趕快和大哥碰面,殺了這么多人,也是沒有辦法的事。
二、「的蘆救主」:此時,劉備雖然對劉表的召請,心裡感到疑懼,但又不得不去,所以,劉備便帶著趙雲,跨著的盧,向襄陽出發,蔡瑁裝得非常恭謹,到了第二天早上,荊襄九郡四十二州縣的文武官吏,開始參加劉備代替劉表主持的「豐年大宴」,趙雲非常小心的跟在劉備身旁,於是,蔡瑁又設下計策,把趙雲支開,等到酒過三巡之後,伊藉執著酒杯,個人總結走近劉備席前,悄悄地向他說過:「蔡瑁想要殺你,你趕快從西門逃走吧!」於是,劉備立即跨上的盧向西門逃出去,但沒想到走不到幾里路,前面有一條又深又急的河,此時,劉備只好向急流中跨下去,這時,劉備嘴裡喃喃地念道:「的盧,你要救我!」的盧好像是聽懂他話似的,奮力竄起來,使劉備脫離了險境。
這二則故事使我受到了啟發,(一)是讓我感受到關公的重義氣,即使大哥在天涯海角,只要有消息,也要把兩位嫂嫂平安的送到大哥手上,把自己的生死置之身外,一切以兩位嫂嫂的安全為重;
(二)是讓我感受到人不可只注重外表,認為它是壞的而舍棄它,就像是的盧一樣,縱使它是會克主的,但劉備卻不在意它,可能是劉備的仁心感動了的盧馬,所以,在主人最危急之時,它無克主反而是救了主人一命。
看完三國演義,才感覺到中國文學的博大精深,也感受到作者的寫作能力,羅貫中把所有人物都描述的栩栩如生,如:關羽的義、張飛的直、諸葛亮的忠及曹操的奸等……,讓讀者都與故事的劇情融合為一體,隨著故事劇情的高潮而起伏,「三國演義」因為屬於章回小說,故事具有連續性,讓人有一直想看下去的心理,而且不會覺得枯燥乏味,故事編排得宜,緊張刺激,使人有一種深陷其中,好像自己也處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的亂世之中,「三國演義」不僅是在當時有一種象徵的功用,也是令一種體制的創新,更是研究明清小說的典範之一,所以,「三國演義」真是一本值得在再看的好書,每閱讀一次,就感覺多了一次不同的體驗,文學素養也提升了許多。
《三國演義》-中國四大名著之一,為羅貫中所選編的歷史小說,這本小說的內容多為北宋以至明朝坊的坊間書藝人所編,經羅貫中的整理和編輯後,就成了一本中外聞名的巨著,原名《三國志通俗演義》。

書中的情節是以沒落王族劉備為主導,故事是講述他在偶然機會下,遇到了關羽、張飛兩位豪傑,因為志同道合,所以三人於桃園結義,故事就這樣開始,而以其後約九十年的晉渡江滅吳為終,其中一些情節,如「借東風」、「捉放曹」,都是家傳戶曉的故事,可見此書是如何的精彩,真的令人生再三閱讀的念頭。

我認為書中的人物是這部小說的靈魂,主角劉、關、張三人在其漂盪中原到建立蜀國的過程中充分表現了仁、忠、勇三種典範的英雄氣概,最為人稱道的,莫過於「劉玄德攜民渡江」、「美髯公千里走單騎」、「張翼德大鬧長板橋」等情節,而書中的諸葛亮成了智的代表,天下變數盡在掌握之中,不得不提的是,姜維也被描繪成忠孝智義兼具的棟梁之才,而一代軍事家曹操由忠於大漢變到大奸大惡的險惡丞相的心理變化也被描寫得淋漓盡致,可見這部書對人物特徵刻劃之精細堪稱古代長篇小說之首,真千古奇書也。

而三國演義一書,由宋朝開始有書藝人用之作題材,只不過都總是沒有連貫性,不過何以我會言及書藝人?其實書中也有很多宋朝的影子。

三國演義中,最為所熟悉的都算是關羽了,關羽是書中最忠之人,而當代因為朝廷重用文人,因此不論任何讀書人,都會追求忠君愛國的境界,「忠臣是英雄」這個道理令關羽與有鬼神之智諸葛亮並列,可見書中人物因「忠」的地位提升是如何明顯,相對地,奸相曹操只因「挾天子,令諸侯」而成了千古罪人,這個情況大抵只會出現在尊儒的宋朝。

三國演義的文學價值是無容置疑的,但亦不是完全沒有歷史價值,只不過歷史價值不在三國時期,而是由宋朝到明朝,因為三國演義是坊間的書籍,我們可以透過這本書了解當時的政治狀況,像張飛這樣的英雄出現,大抵是因為漢人在元朝時飽受欺壓,百姓渴望有一位敢作敢為的英雄為之出頭,張飛才會由溫文儒雅寬大畫家、書法家被改成敢作敢為的大老粗,而「張翼德怒鞭督郵」一事就可完全表達百姓對元朝官員的強權欺壓有多大厭惡。

其實我還不知自己讀了這本書多少遍,但是每次重看也有不同的趣味,更有不同的感受,我認為身為中國人,必須讀中國四大名著至少一次,而四大名著中,紅樓夢中有太多陰謀詭計,水滸中有太多過份豪氣的情節,相比之下西遊記及三國演義比較適合青少年看,不過除了文學價值外,三國演義更有助我們了解宋、元、明三代的文化,所以我極力推薦三國演義這一本好書。

Ⅱ 哲學與人生價值觀有何不同

哲學與人生價值觀是相輔相成的。一般人所認為的不同是沒有看清哲學的規律,所導致價值觀出現的問題並歸咎於哲學。

Ⅲ 倫理道德規范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1.德政理念。我國從堯舜禹時代起,就已經出現「人心唯危、道心唯微」的情況,氏族自然共同體面臨解體。這時,一方面,道德開始從自在狀態走向自為狀態;另一方面,原始的法律開始產生。但它的產生是直接為德政服務的,如對氏族成員提出了五典五教九德的規范,對氏族首領提出了不矜不伐的律條,如違反則實行五刑。其核心是「德唯善政,政在養民」及「有德唯刑」。德政並沒有被取代,被取代的只是「絕仁棄義」、「絕聖棄智」、「絕巧去利」、「絕學無憂」、「我無為而民自化」、「我無事而民自富」、「我無欲而民自朴」等老莊的某些德政思想。

相對於孔子的德治思想而言,孟子有訴諸法制的一面,相對於法家思想,他又強調了教化的作用。從孟子開始,我國德政傳統已包含了法制思想,法制思想融於德政思想之中。孟子「仁政」的法制思想最終要求達到「以仁存心,以禮存心」的德政目的,並以「貴民」思想為基礎的。

2.民本思想。國以民為本,民以食為天。民為邦本。我國傳統的民本觀念是相對於君本、官本而言的,其原意是指我國古代的明君、賢臣為了維護和鞏固其統治而提出的一種統治觀,其基本思想主要表現為重民、貴民和安民等。

《孟子·離婁上》上說:「得天下有道,得其民,斯得天下矣。得其民有道,得其心,斯得民矣。得其心有道,所欲與之聚之,所惡勿施爾也。」民心者,天下人心向背,愛憎臧否也。

用現在的話說,「得民心」,就是看民眾高興不高興,答應不答應,高興的事就多做,不高興的事就不要做。這實際上是生成於春秋戰國時期而衍化於秦漢以後的「民本」思想的通俗表述。

以「民為邦本,本固邦寧」為經典表述的民本思想,有著巨大的本原大義和深厚而遼闊的闡釋空間。古代的民本思想雖然存在固有的階級局限性,但「民本」思想中卻揭示了深刻的執政規律,並發揮了客觀的歷史作用。其一,順應了民意、約束了專制權力;其二,維護了社會秩序,保持了國家穩定;其三,加強了文化認同、鞏固了民族團結,促進了國家統一。

3.義利之辨。義利關系,是倫理道德哲學的價值觀念。「義利之辨」是道德評價標準的問題,是由孔子最先提出的。他在《論語·里仁》中說:「君子喻於義,小人喻於利」。

孔子說的「君子」,並非指後來所謂「道德高尚的人」,而是指「勞心者」,即當時的統治階級成員,包括來他這里學習統治道術的「士」;「小人」,也並非如後來專指「卑鄙無恥之人」,而是指「勞力者」,即被統治的生產創造物質財富的勞動人民,包括平民和奴隸。

孔子培養人才的目標是做「君子」,因為君子不謀求個人私利。所以孔子要求「君子」把利益和恩惠給予老百姓。他指出「君子」行政的「大節」應該是「禮以行義,義以生利,利以平民」。就是說:禮法用來推行道義,道義用來產生利益,利益用來安定人民。孔子要求統治者保護和給予勞動人民以利益,讓勞動人民富裕起來,這是孔子學說中最大的平民性之所在。

作為公務員,要立志完全徹底為人民服務,應該「講學習,講政治,講正氣」,努力做新時期的新聖賢,使中華文化的優秀傳統生生不息!

4.崇尚節儉。我國素有倡導節儉的傳統,老子將「儉」視為為人處世的「三寶」之一,孔子把「儉」和溫、良、恭、讓一起看作重要的德目。

在當今社會物質財富較為豐富而人們的倫理觀念呈現多元取向的時代背景下,牢記歷史上「儉節則昌,淫佚則亡」的教訓,承繼節儉的優良傳統,對於我們在節儉與奢侈問題上明辨美醜、善惡與是非,張揚節儉的良好社會風尚是十分必要的。

對於傳統的倫理道德精神,以及由這種倫理道德形成的民族心理、民族人格和價值觀,我們要繼承其超時代、超因果的絕對性合理內核。道德精神是由個人根據自己的人生價值觀自覺選擇的,進行這種選擇,需要以犧牲個人利益甚至生命來履行道德義務。

Ⅳ 哲學上的價值觀和經濟學上的價值觀有什麼區別

這個價值評判根據,標准,適用的范圍是根本不同的。
哲學的「價值判斷」與經濟學的價值不是同樣的概念,只是互有交叉。
哲學中涉及價值的對象有很多,性質也根本不同。

最關鍵是把握住對象,方法和評判標准。就可以區分不同學科的價值是否是同樣的。

淺近的就可以看出經濟學所尋求的價值通常是具有定量性質的,對於同質的不同量和不同量是可以數學方法劃分出大致的數值范圍。而哲學就比較麻煩了,對象不同,領域不同,方法不同,特別復雜。有不少哲學家甚至試圖把道德行為進行價值量大小的區分,而可以加減乘除,然而實際上難有操作性。

Ⅳ 中國的哲學價值觀與西方的哲學價值觀有哪些可取之處

中國的哲學糾纏於道德,西方哲學追求真理與智慧,現代的人本主義類似前者,科學主義類似後者,兩大主義正走向融合,融合的部分便是都認同的。

Ⅵ 什麼是道德價值觀

「劃一根數軸,男人就正一百,女人就是負一百,那女人都出軌了」是偽命題。

參考網上:中華民族在漫長的文明發展歷程中,孕育形成了傳統道德及其價值觀。善、孝、禮、勤、新,業已積淀成為中國人的文化道德基因,成為中華民族生存與發展的基本精神及核心價值觀。

「善」的追求與實踐是人道之本

在中國傳統價值理念中,善的崇尚、追求、實踐是一以貫之的主線。首先,善是人性之本。「人之初,性本善」成為中國人啟蒙教育及做人的信條。其次,善是立身之基。《中庸》言:「自天子以至於庶人,亦是皆以修身為本」。修身的核心在養善。最後,善是宇宙之理。「黃天無親,唯德是輔」。人秉善而行,即秉天道的規律而行事。在這個意義上,中國人的天道觀即是良心觀,天人合一是在這一價值層面得到普遍的認同與實踐的。

中國傳統道德要求必須將善在個體及群體的現實生活中全面推進,以實現人道之本。在個體層面,善是愛人和利人的修為和行動。首先要學會自律,做到「己所不欲,勿施於人」。其次要利人。「己欲立而立人,己欲達而達人」。善與愛相連,「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要「泛愛眾」;再進一步便是「民胞物與」。善與愛的情懷在人類社會的實踐推進就是追求大同社會的實現,「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這是個體社會價值觀的最高追求,也是鼓勵無數志士仁人不斷為之奮斗的目標。

在群體層面,善的追求是將個體與他人、家庭、群體聯系起來,並在其中有所奉獻的價值實踐過程,其導向歸之於以群體(集體)為本。在群體中,善的實現是以仁愛為根本的。所以,仁愛主義是群體主義的基礎。同時,善利群體的價值追求在於以鄰為善,互利共生,這構成了群體與群體交往的和平主義的價值理念。群體主義、仁愛主義及和平主義的實現,是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所謀求的人類共同生存的道德理想。

「孝」的培育與推進是和諧之始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培育與實踐的重要場所之一在家庭,其核心價值理念為孝。家的和諧是社會和諧的基礎。

中國傳統道德認為維系家的核心在孝。「自天子至於庶人,孝無終始而患不及者,未之有也。」孝首先是熱愛自己的生命並能發展延續生命。其次,孝是對父母、先祖的愛、養、畏、敬。孝的基礎在愛,即「父子有親」;孝的實踐在贍養父母;孝的升華在敬畏;孝的終極關懷在慎終追遠;孝的最高價值追求在有所成就。中國孝道的特殊性在於:孝與個人在社會上的成就作為相聯系,與忠君愛國相聯系。這是孝的家庭價值觀與忠的社會價值觀內在合一性的體現,是個人、家庭、社會和諧穩定的價值維系。

孝的價值觀的本質在和諧。首先,孝是德之本。孔子言:「孝悌也者,其為仁之本與。」孝道的實踐與人性、人情、人道的培育其本質合一。其次,孝是教之源。立教在孝,現實地實現著家庭教育與社會教育的和諧統一。教育貫穿著感恩、為他、奉獻、責任、有所成就等基本理念。最後,孝是天之道。中國傳統道德將孝同天理、天道相聯系,使中國人孝道德觀同天人合一宇宙觀、價值觀相合一。這既體現了中國人宗教性的終極追求,又將和諧的價值理念貫穿於宇宙人生,植根於每一個人的心中。

「禮」的普及與踐行是治理之道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外在維系核心在「禮」。對個體而言,「禮」是立身達人之本。對群體而言,「禮」是交往之道、秩序之源、道義之樞、天地之理。禮儀對個人的實踐重在冠、昏、喪、祭、朝、聘等人生的重要環節和重大場合。應該說,中國古人的一生都在學習禮儀、踐行禮儀、維護禮儀。人的文明化、社會化的標志就是禮儀化。

在群體社會生活層面,禮在士相見禮、鄉飲酒禮、鄉射禮、賀慶之禮、飲食之禮、養老禮、喪禮、祭禮等社會生活的各個方面、各個環節進行規范,使群體生活的每一位成員均了解在社會生活中的角色定位。禮業已成為中國人生活的文化符號,成為鄉規民俗的基本准則和理念。

中國傳統禮儀同社會制度的結合,使「禮制」成為中國傳統社會政治制度的基本價值追求。「禁於將然之前」的道德教化與「禁於已然之後」的法制規范在「禮制」的具體推進實踐之中緊密結合起來。當然,其中的遵從、固化等級制的部分是我們今天要堅決剔除的。
「禮」上升到社會普遍價值觀層面,則是別、讓、敬、同、和。「禮」的核心是實現人與動物的區別。在禮的實踐中,中國人首先要培養敬畏的心理與意識,即敬畏天地、敬畏規律、規則。其次,禮培育了中國人的「誠」。「心誠則靈」是中國人的普遍行禮准則。最後,禮使中國人走向和平。「禮之用,和為貴」。禮使中國道德價值觀的和平、友好進入到人際交往之中,進入到與群體、自然的友善相處之中,使中華民族走向「禮儀之邦」。

「勤」的固化與應用是存續之則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在中國人生產、生活和發展方面的核心理念是勤。

中華民族在道德價值上第一是生存。而生存的第一要務是勤勞。《左傳》言:「民生在勤,勤則不匱。」首先,在榜樣的樹立、輿論的導引上進行推動。其次,在天道的理念性上進行導引。《周易》言:「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人應法天,要努力奮斗。於是,中國人的理念就是「天道酬勤。」最後,在價值觀念的確立上堅持不懈。「賴其力者生,不賴其力者不生。」在教育中,生存觀也是首要的。《中庸》言:「人一能之,己百之;人十能之,己千之。」這是中國「重生」文化的價值觀基礎。

中國人是以家庭為本位的。所以,勤在家庭的實踐一是開源,即勞作、奮斗;二是節流,即節儉戒奢。《尚書》言:「克勤於邦,克儉於家」。

在創建事功上,中國文化既倡導「夙夜在公」的勤勞公忠價值觀;又將「一沐三捉發,一飯三吐哺」的周公式勤政及「鞠躬盡瘁,死而後已」的諸葛亮式為民作為楷模,全面培育「勤之勤之,至道非彌」的理念及實踐觀。可見,勤已成為指導中國人的存續法則和生生不息的價值圭臬。

「新」的締造與日進是超越之源

在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中,「新」與中國人的理想、夢想與超越境界的追求與實現相聯系。

《周易》是對上古文化價值的總結和對後世中華文明價值奠基的巨著,「新」是其中的核心理念之一。首先,《周易》強調「日新」。其次,強調要「與時偕行」。最後,要謀求變化和發展。《周易》奠基的「新」的理念及儒家、道教、法家等為代表的中國文化的共同弘揚及實踐,使創新成為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的重要組成部分。

中國傳統「新」的價值觀在社會實踐層面的運用也處處體現。人的德和行的要求均在「日新」。在處事安身上,強調「敬其在己」;在立業上,追求「備物致用,立成器以為天下利」。這種求「新」的精神,在中國古代儒商的開拓實踐中,在科技的進步上,在文學的創作上,甚至在中醫理論及實踐中等諸多方面均能夠實現不斷發展與突破。中國文化中的求新求變與不斷創新使中華文明不斷進步。

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新」的本質在於追求超越。其核心理念認為:人是理想的存在者,人是在追求超越中才能真正實現對生命尊嚴和生命價值的肯定的。這種超越的特點在於:其一,在肯定主體的存在,在肯定現實、現世的存在中實現人的超越。其二,在每一件事情之中追求超越,「在事上磨煉」。其三,在群體之中追求超越。中國文化強調「三不朽」,即立德、立功、立言。有所「立」是中國傳統價值理念在人的終極追求上的價值導引,強調在群體中實現理想、夢想。這種倡導現實超越性及在群體中追求實現理想的價值理念使中國傳統道德價值觀具有了穿越時空的永恆的價值與意義。

Ⅶ 根據道德哲學介紹個人價值觀和社會價值觀的關系

是不是一個選修班的啊,那老師明天就要上去講啊

Ⅷ 休謨的道德哲學與懷疑論思想有何聯系

在哲學里,懷疑主義指以下的一些見解,它提出: 1. 知識的有限程度。 2. 一種以系統化懷疑和不斷考驗,以達到求知的方法。 3. 武斷、相對或主觀的道德價值觀。 4. 知識反冒進及暫緩的判斷 5. 對人類行為的正面動機、或對人類經營過後而得出正面結果欠缺信心。亦即犬儒主義或悲觀主義(Keeton, 1962) 在經典哲學中,懷疑主義指Skeptikoi 的教導及行徑,他們稱他們沒有提出(見解), 只有(對見解)作出意見。"asserted nothing but only opined" (Liddell and Scott). 在這種理論下,哲學性懷疑主義或絕對懷疑主義,就是避免宣稱有最終真理的一種哲學角度。 在宗教里,懷疑主義指"對宗教的基本原則(如永生,天命和啟示等)作出質疑" 休謨生活在英國資產階級「光榮革命」結束到產業革命開始的社會變革的時代。這時,英國資產階級已經成為統治階級的一部分,它繼續維持同貴族的聯盟以加強對勞動人民的統治,與此同時,迅速成長壯大起來的工商業資產階級要求對這個聯盟內部的關系作有利於本階級的調整,並繼續反對封建復辟勢力。這時,資產階級的進步性和保守性交織在一起。作為這個階級思想的代表人物的休謨,貫徹經驗論觀點,提出了以動搖於唯物主義和唯心主義之間的懷疑論為特色的哲學體系。 大衛·休謨(1711—1776)是英國哲學家、歷史學家,近代不可知論的著名代表。著有《人性論》(1739—1940)、《人類理智研究》(1748)和死後出版的《論靈魂不死》等。 休謨從貝克萊的主觀唯心論走向不可知論,認為人們只能知道其感知的,至於是否有客觀事物存在則是無法知道的。「我們所確實知道的唯一存在物就是知覺,由於這些知覺借著意識直接呈現於我們,所以它們獲得了我們最強烈的同意,並且是我們一切結論的原始基礎。我們由一個事物的存在能推斷另一個事物的存在的那個惟一的結論,乃是憑借著因果關系,這個關系指出兩者中間有一種聯系,以及一個事物的存在是依靠著另一個事物的存在的。這個關系的觀念是由過去的經驗得來的,借著過去的經驗我們發現,兩種存在物恆常結合在一起,並且永遠同時呈現於心中。但是除了知覺以外,既然從來沒有其他存在物呈現於心中,所以結果就是,我們可以在一些差異的知覺之間觀察到一種結合或因果關系,但是永遠不能在知覺和對象之間觀察到這種關系。」因此,「我們永不能由知覺的存在或其任何性質,形成關於對象的存在的任何結論」。休謨認為,因果性聯系只是人心的一種習慣性傾向,他用習慣代替了我們過去確定的知識概念,認為我們的知識只是一些或然性的結論。 休謨對觀念和感覺印象作了區分,——「人類心靈中的一切知覺(Perceptions)可以分為顯然不同的兩種,這兩種我將稱之為印象和觀念。兩者的差別在於:當它們刺激心靈,進入我們的思想或意識中時,它們的強烈程度和生動程度各不相同。進入心靈時最強最猛的那些知覺,我們可以稱之為印象(impressions)……至於觀念((idea)這個名詞,我用來指我們的感覺、情感和情緒在思維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象……」觀念是印象的摹本。他把觀念加以分類,「簡單的知覺,亦即簡單的印象和觀念,不容再行區分或分析。復合知覺則與此相反,可以區分為許多部分。」復雜觀念是通過簡單觀念的聯想而成。他提出的兩條聯想律是相似律以及時空上的接近律。兩個觀念越相似和越接近,它們越容易形成聯想。另外,休謨把因果律看作是人類經驗的習慣。「在我看來,觀念的聯系只有三條原則,就是『相似性』、時空上的『連續性』以及『原因』或『結果』。」 羅素認為他是哲學家當中一個最重要的人物,因為「他把洛克和貝克萊的經驗主義哲學發展到了它的邏輯終局,由於把這種哲學作得自相一致,使它成了難以相信的東西。從某種意義上講,他代表著一條死胡同:沿他的方向,不可能再往前進。」 關於休謨問題——休謨問題,即所謂從「是」能否推出「應該」。「……可是突然之間,我卻大吃一驚地發現,我所遇到的不再是命題中經常的『是』與『不是』等連系詞,而是沒有一個命題不是由一個『應該』或一個不『應該』聯系起來的。這個變化雖是不知不覺的,卻是有極其重大的關系的。因為這個應該或不應該既然表示一種新的關系或肯定,所以就必需加以論述和說明;同時對於這種似乎完全不可思議的事情,即這個新關系如何能由完全不同的另外一些關系推出來的,也應當舉出理由加以說明。」 休謨在概述自己的哲學體系時指出,全部哲學可以區分為自然哲學和精神哲學兩大部分,而科學的哲學研究法是實驗和觀察的方法。自從F.培根以來,哲學家和自然科學家已經運用這種方法建立起自然哲學的體系。但是,在精神哲學方面,仍然沒有建立起一個新的體系。

Ⅸ 道德哲學三大公共假設是什麼

作者:樂觀的悲觀者
鏈接:https://zhuanlan.hu.com/p/79372684
來源:知乎
著作權歸作者所有。商業轉載請聯系作者獲得授權,非商業轉載請註明出處。

1.1 倫理與道德(Ethic and Morality)

這決不是我們平常討論的一件小事,而是事關『人應該如何生活?』這一問題的大事。
——蘇格拉底

(柏拉圖,《王制》,352D)

倫理學旨在澄清人們應當如何生活的嘗試,這里有趣的是,它跳過了前階段的認識:什麼是生活。而直接討論第二個問題:應該如何生活。

我想,這或許和「道德」(morality)一詞的由來有關。雖然一般情況下,我們並不會刻意區分所謂倫理(ethic)與道德,然而在古代,它們的指向並不相同。倫理(ethic)源於希臘文ethos,它的意思是人的品質、人格;而道德(morality)源於拉丁文moralis,它的意思是風俗。這樣看來,二者的本質區別在於,或許我們可以通過認識論達到某種對道德的認識(通過細致的觀察了解了一個地方的風俗),這種對道德的最初認識是不存在歧義的。但我們卻很難通過細致的觀察產生對一個人品質的一致認識,必須要依靠某個更高的標准。

因此,「道德」一詞首先回答了「什麼是生活?」這個問題,繼而我們才能關注倫理一詞所代表的「我們該如何生活?」的問題。在後來漫長的發展中,「什麼是生活?」的回答逐漸讓位給社會學或人類學,因此道德與倫理在某種程度上統一了。

1.2 價值(Value)與規范性(normativity )

那麼為什麼 我們 對「什麼是生活?」(單純描述生活的樣態)很難出現歧義,而對「我們該如何生活?」(什麼是好的生活)卻很難產生統一的認識呢?

這就引入了 道德哲學中最為根本的概念——價值。我們會發現,分歧的本質來自於對「好」的不同認識,「好」本身必然存在著一些無法被描述性語言所窮盡的內容,這個內容一般被稱為「規范性」(normativity )。正是規范性,使得我們的哲學思考由理論理性(我能知道什麼)過渡到實踐理性(我該如何行動)領域,倫理學因為與自然科學在這方面的本質區別,所以能夠成為一個獨立的學科。

要不我還是不要加圖片了。。。

接下來,需要被處理的概念是「價值」(Value)。很容易推理出來的是,「規范性」代表了我們的價值判斷,自然的,價值也就成為了道德的起源。正是由於我們對這個世界的某些事物,會以一種只屬於人類的方式去看待它們,認識它們的價值。而對價值的判斷又與我們的生活方式是息息相關的,因此對價值的不同認識產生了不同的道德判斷。

這樣看來,我們很容易將道德的起源歸結到價值上。而對於價值的不同理解,也就成為了各種倫理學理論首先要回答的問題。

1.3善與正當(Good and Right)

當我們試圖知道,被稱之為價值的東西在世間的具體形態時。就涉及到了倫理學的下一個基本概念:善(good)。對於善,存在兩種對立的認識,一種傾向於將「善」理解為某種現實的、客觀的事物,如慾望 的滿足,可感的快樂。

比如:炎熱的夏天,喝了一杯汽水,感到很爽。這瓶汽水因為滿足了我的慾望,所以就是善的。這時的善可以被理解為 goodness。

另一種理解 則認為作為goodness的善太過於膚淺了,他們更傾向於將「善」理解為脫離一般經驗的幸福(well-being),理解為人的全面發展、精神的滿足、長遠的快樂等。

比如,現在努力掙錢雖然痛苦,但是卻可以帶來未來的快樂,因此現在的、經過深思熟慮的痛苦是善的。

雖然不同的理解會產生完全不同的道德理論傾向,但無論對善持有何種理解,它總是承認善是有價值的。那麼,面對價值,我們該做些什麼呢?這就進入了下一個概念——正當。

一般來說,人類對於價值,會持有兩種 :促進或是敬重。對於價值的促進是指,一旦認識到價值的存在,我們就應該努力的提升它們。而另一種則是關於「敬重價值」的學說。它要求對於某個事物具有價值這一事實的恰當回應方式不應是力求盡可能多的創造它,而應當是敬重它。敬重價值的理由在於,我們再促進價值的過程中,由於人類的有限性,很可能適得其反或者產生一些不可接受的後果,對他人造成損害。

比如:假設父母看到了孩子具有學習圍棋的天賦,並且認可這種天賦是一種價值。然後他們遵循促進價值的態度,盡可能的促進孩子學習圍棋。但實際上,這個孩子的願望是 成為一名廚師,在學習圍棋的過程中他並不能感受到快樂。這樣,我們很難說對價值的促進是好的。

出於對 價值的敬重,由各種善的概念中分化出一種特殊的善——正當。正當要求我們去做「對」的事情,而不是「好」的事情。這樣,前面所說的關於「規范性」的爭論,就可以用一種相對輕松的方式得到解決。我們可以懸置我們對價值的不同理解,然後規定一套大家都可以接受的「行為模式」,要求所有人即使持有不同的價值判斷 也 必須遵守這套模式 。

比如:當看到希特勒落水這一事實時,A和B形成了不同的價值判斷,A認為放任他淹死是道德的,這有助於促進人類的價值;B認為應該拯救他,然後讓他接受法律的審判,這才有利於促進人類的價值。可以看到,A和B的爭論或許無法快速的被解決,這時候他們就可以訴諸一種「正當」的程序去解決這個問題——假設他們都默認至少應該遞一個游泳圈吧——那麼,即使B滿心厭惡,也要去履行這個行為。

這里值得注意的是,之所以說正當派生於善,是因為所謂「正當」只不過是去除了有關「善」的具體內容,而並沒有排除」善「本身。一個不存在善的正當是人類無法理解的。如果認為對於價值的合理態度是促進,我們會贊同用善去定義正當。如果認為對於價值的合理態度是敬重,我們則傾向於設計一套獨立的規范,將正當優先於善之前。


總結:這里只列舉了三組概念,這些有助於初步了解 道德哲學研究的基本術語,關心的 旨趣。當然也可能比較枯燥。。。。。。。好吧,或許枯燥是由於我的原因。

如果對道德、規范性、正當有了基本的認識,我們可以得出的最基本結論有:

①倫理學 的目的在於准確的描述人們的道德判斷(對價值的理解)。

②當道德判斷(價值)沖突時,我們至少可以有兩種解決方式。

③倫理學的研究領域 是關聯於自然科學(社會學或者物理學),但又有所不同的領域。

Ⅹ 讓你質疑你的價值觀、道德觀的,是哪4個哲學思維實驗

雖然哲學有時會讓人感到疏遠和困惑,但它運用思維實驗提出的問題,揭示了很多關於我們的價值和性格的問題。他們有能力改變我們的視角,改變我們日常生活的方式。舉幾個有影響力的思想實驗:

羅爾斯的制定游戲規則:教導我們停止基於自身利益做決定,而是追求公平和平等的規則,使每個人都受益。

諾齊克的體驗機:告訴我們走出去,為自己而活,尋求真實的體驗。體驗生活的所有美好,而不是看電視上的娛樂節目。

帕菲特的俄羅斯貴族:讓我們質疑身為人類意味著什麼,以及我們的承諾對未來意味著什麼。

湯普森的小提琴家:強調了我們的基本人權,並揭示了我們在墮胎等情況下的責任。

所有這些都能改變你的視角,改變你日常生活的方式。仔細思考他們提出的問題,並將你贊同的答案內在化。

熱點內容
立法動力 發布:2025-02-14 00:37:34 瀏覽:699
棄嬰道德 發布:2025-02-14 00:29:07 瀏覽:668
勞動法一年工齡一個月工資 發布:2025-02-13 23:02:38 瀏覽:889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