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經煦字
A. 求老子聖義闡微承諾100金
卷五 道海外集
老子聖義闡微
一
老子為周守藏室史,自羲黃以迄三代之文物典籍,無所不窺,歷代盛衰治亂存亡之道,強弱成敗得失之理,無所不徹。故得集我國上古文化之大成,下啟億萬世之教化,而被尊為道家之開祖。其《道德經》一書,自宇宙人生以至家國天下,小大無遺,體用兼賅,博大高明,神化無方;不可紀極!實為諸子之樞機,百家之冠冕。自孔子而下,無有不受其影響者也。
綜觀其書,古樸簡約,義玄旨遠,最易解亦最難解。以其最易解,故盡人得而解之;以其最難解之故二千五百餘年來,鮮有能圓通其玄旨真詮,而全得其聖義聖解者。以孔子之聖,猶盛贊其不可知也猶龍,莊子更極稱之為古之博大真人,由此亦可想見一斑矣。世之解老者千數百家,大抵見小者則失其博大,見淺者則失其高明。或失之繁稱博引而昧其本體,或失之餖飣瑣碎而遺其大用;或失之於囫圇謬幽之說,或失之於巧辯淑詭之辭。各以己意解老子,自為其所欲立而為說;以偏概全,得一遺萬。遂使注愈多而道愈晦,解愈眾而理愈紛!能曲盡其妙,造端宏大,徹其神髓,契其玄同,而得證入其「先天地境界」者,百不得一。
老子道大,配天之極,同天之化,而與天地准。以其道大,故不肖不器;不可名,不可稱,而無不合;無不合,故百家皆各得其一義而自為道。道家用之謂之道,儒家用之謂之儒,佛家用之謂之佛,禪宗用之謂之禪,法家用之謂之法,兵家用之謂之兵,縱橫家用之謂之縱橫,陰陽家用之謂之陰陽,而養生家用之可以長生久視,丹道家用之可以神化無方,帝王家用之則為無上君人南面之術。無過不化,無入不神;立俗施事,開物成務,撥亂反正,救亡圖存,無所不宜。老子獨標一道,唯道是守,唯道是行,以道成化,以道垂統!其五千言,無不一以貫之以道。所謂德者,道之德也。萬物各異德,而道稽萬德,總萬理,稽萬物,統萬行,通萬世。大哉老子!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如老子者也。
《道德經》五千言,無一言及易,而無不深合於易。故不精於易者,不足以言通老子。余嘗謂:「孔子得易之體,老子得易之神。」體可狀而神無形,可狀者可知可言,而無形者不可名不可道也。尤以老子所宗者為「歸藏易」,而「歸藏易」聖脈之絕傳久矣!故其造道恍惚,深不可識,玄不可測,只能以心會神契而自得之也。道隱於言外,義隱於象先;其於辭也,與世遠矣!與物反矣!周行無息,神用無方,循環相生,復歸於無極。
易與老莊,世稱三玄;唯能得其心法,則平實簡易至極,玄而不玄。正如老子自謂:「吾言甚易知,甚易行。」然此易知易行之道,二千餘年來,仍「天下莫能知,莫能行」者,群相自誤於「玄之又玄」也。得其解者,即用其片言隻字,亦可終身受益無窮。余嘗有雲:「讀孔孟書,可以聖化;讀老莊書,可以神化。」天玄子謂:「用其糟糠,可以內聖,用其皮毛,可以外王。」此其莊子所謂:「塵垢秕糠,猶將陶鑄堯舜」者歟?龍山子嘗曰:「老子大於孔子遠矣!」又曰:「有一字可終身用之而不窮,萬世行之而不易者,其唯道乎!」蓋道者,宇宙天地萬物之母,及其所以生所以成之總原理也。故孔子曰:「朝聞道,夕死可也。」又曰:「道不可須臾離,可離非道也。」自古聖人,莫不尊道貴德者,即以是也。而老子小仁義者,非故小之也,道行而仁義自在其中矣,無所用煦煦為仁,孑孑為義也。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不德,而大德存焉!
二
夫老子書,誠為千古明燈,刀世聖典。言其道也:以虛無為本,以自然為宗。先天地生,先天地存;周流六虛,彌綸八極。無在而無乎不在,無生而無物不生。夫「無,為天地始,有,為萬物母。」故天地萬物,其未始之始,皆生於無。本此「無中生有」之宇宙原理,因而體無以為道。因無以為用,觀天之道,制天之行,覘時之化,察物之情,審有無之相生相勝,相根相成,循環往復,莫可紀極;因而知自然之不可違!
故明其道而制其機,揚其德而宏其化,虛其心而守其中,外其身而存其神。故能冒天下之務,通萬世之變。裁成輔相,因物與化;與時推移,因世與合。窮極宇宙萬物之源,包舉自然無為之道,洋洋乎化育萬物,動合無形。人皆知其道之所以道,而不知其不道之所以道也。
言其用也:則以無用為本,以因用為宗,以反用為奇。一是以順物之自為而不易自然。無成勢,無常形,感而後應,迫而後動。不先人而常隨人,不後時而常制時。復以正為體,以反為用;以有為利,以無為用。故能出於無有,而入於無間;運於無形,而化於無朕。因其來而與之俱來,因其往而與之俱往;因其合而分之,因其分而乘之;因其變而制之,因其機而取之。故能小用而小成,大用而大成,無用而亦無不成。以其取之而若無取,取而不知其為取也;用之而若無用,用而不知其為用也。夫有生於無,故用有莫若用無;有形生於無形,故用有形莫若用無形,尤莫若用「無形之無形」之用。是故能為因用之用者哲,能為反用之用者聖,能為無用之用,與用無形之無形之用者神。其因勢乘時盜機也,天下莫能見,莫能知!人皆知其用之神,而不知其神之所以神也。
言其內修也:微妙玄通,深不可識。不以人易天,故法自然而無為;不以欲滅命,故守玄牝而不作。有無相生,陰陽相和,神氣相胎,生死相根。往復循環,無始無終,是謂玄同。守柔弱而黜剛強,守清虛而去健羨。以反為正,故知雄守雌,知白守黑,知榮守辱,知先守後。人皆尚智,己獨自愚,人皆求福,己獨曲全,以謙退卑下自恃,以寂寞恬澹自適,以虛極靜篤,歸根復命自養,以和光同塵,自應無名自務。芒乎芴乎,以天地為爐,以造化為鼎。如飛龍在天,神不可測;如潛龍在淵,相不可見。玄乎玄乎,不聖而自聖,不生而自生,不化而自化,不神而自神。故能澹然獨與神明居。非以其無求於天下而自尊,無爭於天下而自貴耶!
言其應世也;則以超世獨立,而常應於無應。應而常靜,靜而常應。應世而能外世,用世而能超世,住世而能無所住,無住而住,得時則駕,不得其時則蓬累而行,卷舒自如。故能用而不滯,入而能出;不死於人世,亦不死於出世,入出一如。超世間而獨往獨來,超天地而逍遙自在。夫利生於害,害生於利;凡事相生相剋,相反相成;故天地不仁,而大仁生焉!天地無私,而大私存焉!「既已為人己愈有,既已與人己愈多」。及吾無我,則大我生矣。人處世間,無動而不變,無時而不移;故貴乘變而變之,順時而轉之;轉物而不為物轉,轉世而不為世轉,故無入而不自得也。以德報怨,以善與人,普利萬物而不爭,處天下之所惡而不辭,故能勝物而不傷,自敝而常新。常善救人而無棄人,常善救物而無棄物,常善救世而無施不當,常善救天下而無措不宜。以其能為之於未有,治之於未亂,制之於未變,而消之於未形也。
言其君人南面之術也:則以天道為本,以無為為宗。法天之無生而萬物生焉,法地之無恩而大恩出焉!因而用之以臨蒞天下。其無為而無不為者,因人之自為也。無治而無不治者,因人之自治也。無心而善謀,謀之於未始也。不戰而善勝,勝之於無形也。行不言之教而善化,因其自化也。立無生之地而長生,因其自生也。明其心、率其性、順其情、導其欲,因其政而制之。故善因禍為福,轉敗為功,撥亂反正,轉亡為存!至其歙辟闔張之權,與奪興廢之機,深矣遠矣!無用不奇,無奇不反,無反不正,無正不合!雖曰玄德,然實乃其下焉者矣,不得已而用之。率天而行之,則聖人無常心,以天下人之心為心;故生而不有,利而不害,為而不爭,長而不宰,善積而不藏,功成而不居。以其無爭,故天下莫與之爭,以其無私,故天下莫不交歸之耶!是故澤及萬世而不為仁,德配天地而不為義,光並日月而不為明,智周萬世而不為聖。夫莫之運而常自行,莫之命而常自然。故曰聖人不為,因人自為!聖人不朽,時變是守!故其為術也,能歷萬世而常新,其為道也,能超天地而獨存!
三
後世儒者,多黜老子,以程朱之賢,猶不能免,其不逮程朱者,又何責焉?夫世之病老子者,皆不知老子者也。故老子自謂「知我者希,則我貴」。又謂「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是以二千餘年來,老子未能得一真知己,不亦宜乎?且注書實難於著書,著一部千古不朽名著易,注一部千古不朽名著難。故莊子慨乎言之曰:「萬世之後,而遇一大聖,得其解者,猶旦暮遇之也。」夫讀古人書,明不明之謂智,徹不徹之謂悟,解不解之謂聖,通不通之謂神。大凡能見古人之所能見,解古人之所能解者,不足為貴;須能見古人之所不及見,解古人之所不及解,悟古人之所不及悟,通古人之所不及通者,方得可稱為古人知己。解老子則尤貴能與老子合一,且須不求通而自通,不求合而自合,不求一而自一,不知我之注老子也?抑老子之注我也?方為無上上乘。
夫注書之要,不難於別出新裁,而難於創見高明;纂輯之要,不難於採摭淹博,而難於揀擇精審,解闡之要,不難於說理瑩徹,而難於融通條貫。於解注老子書,則尤然!以老子之道,玄之又玄,放之則彌綸六合,窮之則冥入虛無。不可知,不可見,不可聞,亦不可道!悟而明之,則圓融無礙;通而用之,則肆應咸宜。究極言之,老子系立於宇宙之外觀宇宙,處於天地之先觀天地,居於歷史之上觀歷史。故其為道,非大聖不可究詰而通其用也。無超乎象外,渾然無物之心悟,無透出乾坤,不落個中之神契,即能知解圓明,著作等身,亦只是個文字漢而已!歷來子學名家,大抵於修道功夫多所未逮,此所以能解老子者多,而能通老子者少也。至若能證入聖功神化之極境,以上與造物者游,而下與無死生終始者為友,則更寥若晨星矣。
B. 熙與硯出自哪裡這兩字有沒有聯系,可否用在名字里
都可以用作名字,而且寓意不錯。
熙,常用漢字,本義指曬太陽。詞性有動詞和形容詞。康熙字典、說文解字都有收錄該字。
釋義:(1)光明。
(2)興起,興盛。
(3)和樂:~怡。~笑。
(4)古同「禧」,福,吉祥。
(5)(~~攘攘)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的樣子。
(6)古同「嬉」,嬉戲。[1]
詳細字義編輯
〈動〉
(1)形聲,本義:曝曬;曬太陽。
(2)同本義。
熙,燥也。——《說文》
仰熙丹崖,俯澡綠水。——《文選·盧諶·贈劉琨》
(3)振興;興起。
允厘百工,庶績咸熙。——《書·堯典》
(4)又如:熙朝(使朝廷興隆);熙隆(興盛,盛隆);熙國(振興國家)
(5)通「嬉」。嬉戲。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莊子·馬蹄》
臣不敢以死為熙。——《淮南子·人間》
(6)又如:熙游(游樂;游戲)
4詞性變化編輯
〈形〉
(1)光明、明亮。
熙,光也。——《爾雅》
於緝熙敬止。——《禮記·緇衣》。註:「緝熙皆明也。」大學註:「緝熙,光明也。」
緝熙單厥心。——《國語·周語》。註:「熙,光也。」
嗚呼聖皇及聖相,相與煊赫流淳熙。——李商隱《韓碑》
(2)又如:熙皞(熙熙皞皞。光明祥和);熙天(明朗的天空);熙光(輝耀);熙焰(烈焰)
(3)興盛。
熙朝之佚事,即衰世之危端。——王世貞《藝苑卮言》
(4)又如:熙盛(興隆);熙朝(興盛的朝代)
(5)和悅。
熙熙兮共樂人之臧也。——《荀子·儒效》。註:和樂之貌。」
(6)又如:熙怡(和悅的樣子);熙治(清明和樂的時代);熙笑(和悅地笑著)
(7)通「禧」。幸福;吉祥。
忽乘青玄,熙事備成。
雙橋鎮上依然滿眼熙和太平之盛。——茅盾《子夜》
(8)又如:熙恬(愉快安靜);熙然(和樂的樣子)
(9)和暖;暖和。
群山靄遐矚,綠野布熙陽。——韋應物《扈亭西陂燕賞》
(10)又如:熙陽(溫暖的陽光)
5康熙字典編輯
【巳集中】【火字部】熙
〔古文〕焈【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正韻】虛宜切,$音僖。【爾雅·釋詁】緝熙,光也。【詩·大雅】於緝熙敬止。又【爾雅·釋詁】熙,興也。【詩·周頌】時純熙矣。【朱傳】亦光也。又【周語】熙,廣也。【書·堯典】庶績咸熙。【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史記·吳世家】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又【廣韻】和也。【老子·道德經】眾人熙熙。又【說文】燥也。又人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又【韻會】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又【正韻】與禧同。【前漢·禮樂志】熙事備成。【注】師古曰:福熙之事也。又與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出咸陽熙邯鄲。【注】熙,戲也。又【淮南子·修務訓】木熙者非眇勁。【注】木熙今之走高竿緣繩者,言其援豐條舞扶疎踴躍紆徐自如也。又【集韻】盈之切,音飴。【揚子·方言】郁熙,長也。【注】謂壯大也。又人名。【左傳·襄八年】鄭公子熙。◎按釋文熙,許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讀。【六書故】別作䇴。〇按字匯,《正字通》,熙字音義俱詳十畫熈注。考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俱作熙,不作熈,則熈當為俗字。今特將音義備載於此。
6說文解字編輯
【卷十】【火部】熙
燥也。從火巸聲。許其切文一百一十二重十五
熙 火部炎之熙也,天生帶火,帝王之火。
驕陽似火因為炎,千古一帝實屬熙。
漢字釋義編輯
名詞
(1) (形聲。字從石,從見,見亦聲。「見」意為「讓人看到的」、「明裡的」。「石」指「石槽」。「石」與「見」聯合起來表示「露天修築的輸水石槽」。本義:露天的輸水石槽。轉義:加水研墨的石槽。磨墨器。即硯台。)
(2) 光滑的石頭 [glossy stone]
硯,石滑也。——《說文》。段玉裁註:謂石性滑利也。
硯,研也。研墨使和濡也。——《釋名》
(3) 硯台 [inkstone] 一種石刻的寫字文具,供研墨、調墨之用
一硯。——清· 周容《芋老人傳》
硯冰堅。——明· 宋濂《送東陽馬生序》
(4) 又如:硯瓦(硯台);筆硯
動詞
製作硯 [make the inkstone]。如:硯璞(可作硯台的美石);硯材(可作硯台的石料)
硯的別稱跟由來編輯
(1)石君。宋代蘇東坡曾為婺源龍尾山「羅文硯」(歙硯的一個品種)寫過一篇傳記——《萬石君羅文傳》,裡面記載:「羅文,歙人也。其上世常隱龍尾山」,並說羅文因「助成文治,厥功茂焉」封「萬石君」。「萬石君」由此而得名。例如,清代王繼香的《七星硯銘》曰:「北斗啖啖孕石君,繁忙上騰昌斯文。」不管是什麼材料製作的,也統稱石君。例如銅硯、鐵硯、竹硯、瓦硯等,都可統稱石君。
(2)石友。古人特別珍惜「情」,讀書人都把書齋中的各種珍品,以友相看,所以硯被俗稱為石友。宋代王炎有詩曰:「剡溪束楮生,歙穴會石友。」「楮生」指紙,「石友」指硯。廣而傳之,眾皆稱硯為石友。
(3)墨侯。例如,唐代文嵩以硯擬人,曾作《即墨侯石虛中傳》,稱硯姓石,名虛中,字居默,封「即墨侯」。從此以後,人們便稱硯為即墨侯,如宋代王邁中《除夜洗硯》曰:「多謝吾家即墨侯,朝濡暮染富春秋。」
(4)墨海。硯的別稱,一般稱大的硯台,也有稱為海硯的。例如,宋代蘇易簡《文房四寶》載:「惜黃帝得玉一鈕,治為墨海焉,其上刻文曰:『帝鴻氏之硯』。」這就是傳說中制硯的開始。宋代程俱《謝人惠硯》詩:「帝鴻墨海世不見,近愛端溪青紫硯。」刊入清代高鳳翰《硯史》那方題銘「墨鄉磅礴,天空海闊。」的大瀛海澄泥硯,即是墨海的典型形制。墨海也指大墨盆。清代翟灝《通俗編》曰:「今書大字用墨多,則以瓦盆磨之,謂其盆曰:『墨海』。」
(5)墨池。一般稱小的硯台。即大硯稱「海」,小硯稱「池」。也有把墨盒稱為墨池的。
(6)墨盤。一般是比較淺的硯台的俗稱,通常指像盤子狀的較大型硯台。
(7)墨田。「墨田」是耕耘的意思,研墨如耕田。田在這里主要表示大,能「種墨」的地方,理解為硯。
(8)硯山。依石頭的天然形狀鑿為硯,刻石為山,所以叫做硯山。明代高謙《遵生八箋》曰:「硯山始自米南宮,以南唐寶石為之,圖載《輟耕錄》,後即效之。」
(9)硯池。有一種硯的形狀是凹形,稱作硯池。晉代傅玄《硯賦》雲:「蘆方圓已定形,鍛金鐵而為池。」說的就是這種硯。硯池,是指在硯的一端有一個蓄水池,為研墨加水方便而設的,大小不定,深淺不等,據石的形狀而定。
(10)硯瓦。俗稱瓦頭硯,又叫瓦硯。秦漢時用的建築瓦當,多採用澄泥治成,後來被人們改製成硯。例如唐代吳融《古硯瓦賦》曰:「勿謂乎柔而無剛,土埏而為瓦,勿謂乎廢而不用,瓦斷而為硯。」《邵氏聞見後錄》曰:「硯瓦者,唐人語也,非謂以瓦為硯,蓋硯之中必隆起為瓦狀,以不留墨為貴。」
(11)研磨器。對原始硯的俗稱。在新石器時代,研磨石墨或其他顏料的器具。例如,陝西臨潼姜寨新石器遺址中出土的一套繪畫工具中就有研磨器,被稱為「始祖硯」。
C. 萬物負陰而抱陽的而是什麼意思
「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道德經》中唯一明確闡述陰陽關系的經典語句。《黃帝內經》第一句闡述醫理的話是:「上古之人,其知道者,法於陰陽,和於術數,食飲有節,起居有常,不妄作勞,故能形與神俱,而盡終其天年,度百歲乃去。」其中如何法於陰陽?陰陽之間的具體關系是什麼?《黃帝內經》只列舉了一些現象,並沒有給出直接答案。多年來,中醫很多人認為《黃帝內經》是中醫最早的源頭,這種看法本身就不符合《黃帝內經》的闡述。中醫最根本的源頭在於道,在於陰陽學說!
《道德經》是講萬事萬物普遍規律的書,是講共性的書,講根本的書。萬物(此處指一切生物)的共性是什麼?負陰抱陽。身體是由陰(物質)組成的,但這些物質在其內里的陽氣推動下不斷地新陳代謝,才有了生命。陰在外,陽在內,陽氣不斷地發散以溫煦我們的機體,維持身體的機能,這就是萬物的共性。在有共性的前提下才能再區分個性。人之所以為人,首先他(她)具有人的共性,然後才是作為一個個體區別於他人的個性。所以「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是中醫的宏觀生理學,也是中醫的總綱。
《道德經》說:「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我們看地球,它的地核是最熱的,是負陰抱陽的結構。太陽系中太陽是最熱的,也是負陰抱陽的結構。
明確這一點對醫學具有重大意義。《道德經》明確指出:「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沒身不殆。」不知道,不重視「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基本常識,就是不明方向的妄作。而始終抓住「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根本,這一常態,才會從容淡定、得心應手,對人人都適用,才會成為中醫的高手。高手就要遵循「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這一自然規律,符合自然才是道,依道而行才能久,終身免於危殆。
D. 伯陽就是老子,他的作品有《 》,還知道事跡
他的作品有《老子》
生卒年不詳。據《史記》中記載,孔子向老子問禮後,對弟子說過老子"其猶龍邪"這話,意為老子像龍那樣雄偉,境界深不可測。其實這位世界級文化名人老子其人到底是誰,早在太史公時代已成了疑案。《史記·老子韓非列傳》記載,"老子者,楚苦縣厲鄉曲仁里人也,姓李氏,名耳,字摐,周守藏室之史也……或曰:老萊子亦楚人也……或曰儋即老子,或曰非也,世莫知其然否。老子,隱君子也"。也就是說,當時有三位可能是道家的老子,一是李耳(早於孔子),再是老萊子(與孔子同時),三是太史儋(後於孔子)。太史公大致認為道家的老子便是李耳,但近代學者只有胡適、張煦、馬敘倫幾位繼承了該說法。一般都認為是老子其人其書應當在在孔子之後,如梁啟超、馮友蘭、顧頡剛等學者。還有人折中前兩者意見,如唐蘭主張老聃與孔子同時。錢穆則明確指出老子應在戰國晚期人。
E. 張恆銘:熙字五行屬什麼
金泰熙,韓國藝人 代表作品有《天國的階梯》《愛在哈佛》《我的公主》等,有「韓國最美女藝人」等美譽。 也許是受韓劇的影響,現在許多人起名喜歡用「熙」這個字。因為許多韓國明星的名字中帶了一個「熙」字,如:金泰熙、池珍熙、在熙、黃光熙、李天熙等等。 起名時我們經常強調姓名的五行,但姓名的五行是由漢字之五行決定的,而漢字的五行是由其部首、偏旁、字義、筆畫等決定的。 許多人說「熙」字屬水 ,原因很簡單,「熙」字的偏旁為四點水,而四點水實際上恰恰不是「水」,而是「火」。在《康熙字典》中,「熙」字繁體部首為「火」,歸在【巳集中】【火字部】;在《說文解字》中,「熙,[許其切 ],燥也。從火巸聲。」「熙」字也是「從火巸聲」,意思為「燥也」。 判斷漢字五行最權威的著作莫過於《康熙字典》與《說文解字》了, 從以上分析我們可以得出結論,「熙」無論是從部首、偏旁、字義來看,都應屬「 火」,毫無爭議。 在起名行業,對於漢字五行的判斷存在隨意性,其中不少是根據古代測字理論而來,將一個漢字拆得支離破碎,把簡單的問題復雜化,故弄玄虛,故作高深。 比如一個「萍」字,明眼人一看,其部首就是草字頭,五行屬木。而有人偏要這么解釋,「萍字,其五行含有水、木,水生木,故其五行以木為主,屬水木結構,其中水弱木旺,以木為主。」再比如一個「桂」字,毫無疑問是「木」字旁,五行屬木。而有人就喜歡兜圈子,「桂字,則其五行含有木、土,而木克土,故其土五行為弱,以木為主。」雖然,最後的結果僥幸對了,可為什麼直路不走,非兜個圈子呢? 再比如,一個「瑜」字,在一些起名師眼裡,一定是這樣來拆字的,瑜字,王字旁,其右下角為利刀旁,故「瑜字,其五行含有土、金,土生金,故其五行以金為主。」瑜字,漢字五行:金。而在《康熙字典》中,「瑜」字是歸「玉字部」,引【說文】的解釋為「瑾瑜,美玉也。」筆者認為,瑜字既屬玉字部,又有美玉之義,其五行當以土論。 筆者認為,漢字的五行,不能以古代的測字理論作為依據,這是對五行理論的泛濫使用;漢字五行應以《康熙字典》與《說文解字》中的偏旁、部首、字義為首要依據。2011.8.3附:◎ 康熙字典解釋 【巳集中】【火字部】熙;康熙筆畫:13;〔古文〕焈【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正韻】虛宜切,𠀤音僖。【爾雅·釋詁】緝熙,光也。【詩·大雅】於緝熙敬止。又【爾雅·釋詁】熙,興也。【詩·周頌】時純熙矣。【朱傳】亦光也。又【周語】熙,廣也。【書·堯典】庶績咸熙。【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史記·吳世家】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又【廣韻】和也。【老子·道德經】眾人熙熙。又【說文】燥也。又人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又【韻會】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又【正韻】與禧同。【前漢·禮樂志】熙事備成。【注】師古曰:福熙之事也。又與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出咸陽熙邯鄲。【注】熙,戲也。又【淮南子·修務訓】木熙者非眇勁。【注】木熙今之走高竿緣繩者,言其援豐條舞扶疎踴躍紆徐自如也。又【集韻】盈之切,音飴。【揚子·方言】郁熙,長也。【注】謂壯大也。又人名。【左傳·襄八年】鄭公子熙。◎按釋文熙,許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讀。【六書故】別作𤇴。〇按字匯,《正字通》,熙字音義俱詳十畫熈注。考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俱作熙,不作熈,則熈當為俗字。今特將音義備載於此。 ◎ 說文解字詳解 【卷十】【火部】 編號:6491。熙,[許其切 ],燥也。從火巸聲。 ◎ 常用五行漢字 按字形部首、偏旁、字義區分: (一)五行屬木的是由木、艹、衤、糹、系、禾等組成的字:如術、榕、竺、木、本、朱、朴、朵、李、杏、村、束、閑、東、松、析、林、果、柿、柏、菜、柑、柳、柔、柬、柯、柴、柵、栗、栩、格、桂、桃、桐、梁、梓、梧、梨、棉、棋、棟、棠、棣、森、芬、植、楚、榆、楨、楷、楹、榛、楠、榭、榮、槐、槿、樂、樓、樣、樹、橙、樺、芍、芳、芷、苓、苗、若、苦、茄、茵、薦、茜、荃、莆、莉、莎、菊、菘、菲、菽、菡、菩、菱、萼、葡、葵、董、蒂、蒙、蒼、蒿、蓀、蓁、蓉、蔚、蔡、蔣、蕭、蕃、蕤、蕎、蕾、薄、薔、薪、藝、藩、藹、藻、蘆、蘊、蘋、禾、秀、秉、科、秤、秦、移、稀、程、稟、稠、稚、棱、種、稻、稼、稿、穆、穌、積、穎、穗、紋、納、紐、紓、純、紛、紜、素、紡、索、紫、累、細、紳、紹、絡、絢、絨、絮、統、絲、絹、綏、經、繼、綜、綠、綢、綦、維、綱、彩、綸、綺、綻、緇、綾、緋、綿、緣、緯、縈、縝、績、綉、繼、繽、纓、箴、篆、篇、簦、廉、簿等。 (二)五行屬水的是由水、辶、廴、冫、氵等組成的字:浩、海、雪、霞、汁、求、汝、汪、沈、沐、沛、河、油、治、況、泉、泊、泰、泳、洛、洞、津、洪、洳、浚、浦、浩、浮、塗、涓、涵、涼、淄、淅、淋、淼、淇、淞、深、淳、清、添、淦、涪、淀、淙、渦、測、湘、湄、溱、滄、滋、滎、滿、漂、漆、演、潁、潔、潘、潤、澄、澎、澧、濃、濂、濟、濠、浚、濰、濱、瀅、瀛、瀝、等。 (三)五行屬火的是由火、丙、日、灬、光等組成的字:如燦、熒、炳、日、目、旦、早、旨、旭、旺、昂、昆、丁、光、炎、昌、昊、明、易、昕、昀、星、映、春、昭、是、昶、昱、晏、時、晉、晃、晁、晨、普、景、晰、晴、晶、智、暄、暉、煬等。 (四)五行屬土的是由土、山、王、田等組成的字:如聖、地、山、峰、土、在、佳、圭、圯、坊、均、圻、垂、坪、城、埕、培、基、堂、堆、塞、塵、墅、墉、壁、士、坤、艮、田、崖等。 (五)五行屬金的是由金、申、辛、酉等組成的字:銅、欽、剛、劍、創、釗、乾、銳、兌、伸、申、辛、鎮鎖、鐵、剛等。
F. 「老子」算李耳的什麼名
姓李名耳,字伯陽,在傳說中,老子一生下來時,就具有白色的眉毛及鬍子,所以被後來稱為老子。
後人尊稱。
G. 《道德經》中「和」的思想有哪些
和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戰;
和1
hé ㄏㄜˊ
(1)
相安,諧調:~美。~睦。~諧。~聲。~合(a.和諧;b.古代神話中象徵夫妻相愛的兩個神)。~衷共濟。
(2)
平靜:溫~。祥~。~平。~氣。~悅。~煦。惠風~暢。
(3)
平息爭端:講~。~約。~議。~親。
(4)
數學上指加法運算中的得數:二加二的~是四。
(5)
連帶:~盤托出(完全說出來)。~衣而卧。
(6)
連詞,跟,同:我~老師打球。
(7)
介詞,向,對:我~老師請教。
(8)
指日本國:~服(日本式服裝)。~文。大~民族。
(9)
體育比賽不分勝負的結果:~棋。~局。
(10)
姓。
鄭碼:MFJ,U:548C,GBK:BACD
筆畫數:8,部首:口,筆順編號: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戰;
和2
hè ㄏㄜˋ
(1)
和諧地跟著唱:曲高~寡。
(2)
依照別人的詩詞的題材或體裁作詩詞:~詩。
鄭碼:MFJ,U:548C,GBK:BACD
筆畫數:8,部首:口,筆順編號: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戰;
和3
huó ㄏㄨㄛˊ
在粉狀物中攪拌或揉弄使粘在一起:~面。~泥。
鄭碼:MFJ,U:548C,GBK:BACD
筆畫數:8,部首:口,筆順編號: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戰;
和4
huò ㄏㄨㄛˋ
(1)
粉狀或粒狀物攙和在一起,或加水攪拌:~葯。奶里~點兒糖。~弄。~稀泥。
(2)
量詞,指洗衣服換水的次數或一劑葯煎的次數:衣裳洗了三~水。
鄭碼:MFJ,U:548C,GBK:BACD
筆畫數:8,部首:口,筆順編號: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戰;
和5
hú ㄏㄨˊ
打麻將或斗紙牌時某一家的牌合乎規定的要求,取得勝利。
鄭碼:MFJ,U:548C,GBK:BACD
筆畫數:8,部首:口,筆順編號:31234251
and;sum;summation;together with;kind;peace;
你可以看看這篇文章就可以了解:
老子《道德經》的仁義思想
摘要:老子的仁義思想是以「道」為基礎。凡是人類所有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仁」的表現。凡是所有人類價值判斷均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的適宜性,皆是「義」的表現。老子認為,「仁義」是在人類社會的大道不受重視之後,才被突現出來的人為道德規范,因而,從「道」來立論,才能論述道德仁義禮的等級與其間之差異。
關鍵詞:老子、仁義、道、禮、德
周濂溪太極圖說第二段說:「惟人也,得其秀而最靈。形既生矣,神發知矣,五性感動,而善惡分。萬事出矣,聖人定之以中正仁義,而主靜,立人極焉。故聖人與天地合其德,日月合其明,四時合其序,鬼神合其吉凶。君子修之吉,小人悖之凶。故曰,立天之道,曰陰與陽;立地之道,曰柔與剛;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又曰,原始反終,故知死生之說。大哉易也,斯其至矣!」受周氏的影響,《易經》與新儒學的倫理中心思想,也是仁與義。
而另一方面,老子是中國哲學的主根;佛學嫁接在中國哲學上,其砧木是老莊哲學;西學嫁接在中國哲學上,其砧木是老子哲學。辯證法嫁接在中國的辯證法上,皆自老子始。老子的最高原則是道法自然,這是以一本萬殊的殊相為著眼點,但並非沒有共相(即道)。新儒學的主流則是以一本萬殊的共相(即道)為本,但也並非沒有殊相。因而,由老子《道德經》來看「易經」與新儒學的倫理中心思想之仁與義,應有其一番新意義。
一、仁義的涵意
《說文》指出:「仁,親也,從人二。」段註:「獨則無耦,耦則相親,故字從人二。」可見仁是指人際的倫理關系。從孔子開始,儒家對仁作了系統闡發,把人的血緣感情作為仁的合理出發點,並運用忠恕之道將血緣感情推廣到社會人際關繫上去,認為仁是人的內在心理感情和自覺的道德意識形態。仁的性質與作用有雙重性,一方面仁愛有差等(屬陽),以宗法等級之禮為仁的標准;另一方面,仁學中有重民傾向(屬陰),要求對人民寬惠仁愛,反對暴政虐民。
而義字在《周易》中凡三十九見,全部見於《易傳》,其意有四:一為適宜。《周易.乾.文言》說:「利者,義之和也」,「利物足以和義」。《周易.需彖》亦說:「需,須也,險在前也。剛健而不陷,其義不困窮矣!」此意已支持筆者新儒學大系統理論中人類的價值判斷須收斂至社會福利共識的適宜性觀點。二為意義、意思,與本文推論無關。三為道理、正理,與本文推論關系較淺。四為道德規范,常與道、仁、禮連用。《系辭.上傳》說:「成性存存(指宇宙萬物和反映宇宙萬物的『易』),道義之門。」《系辭.下傳》說:「理才正辭,禁民為非曰義。」《說卦.傳》說:「立人之道曰仁與義。」《序卦.傳》說:「有上下然後禮義有所錯。」此意顯然也可與「社會倫理共識及社會福利共識」合流。
依據筆者新儒學大系統理論(「即無極而太極,太極的主動性生出天地兩儀,天地兩儀的主動性生出五行及三才。其後天地人三才的主動性繼續維持,是為宇宙社會的主動系統;天地人三才的陽位、陰位及天地人主動中和力變換為一操作系統;陰陽兩儀本身則變換為開放演化互動卦變的被動系統;木火土金水的木位、火位、土位、金位、水位及天地人主動中和力亦變換為一操作系統;木火土金水五行本身則變換為封序循環生克穩定的被動系統。在此陰陽五行的宇宙社會被動系統中,開放中有封序,演化中有循環,互動中有生克,卦變中有穩定;反之亦然。」)廣而言之,凡是人類活動所有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人的「仁」之行為表現,並不只受限於倫理;而人類活動所有價值判斷均應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的適宜性以作為行為准則,則是人的「義」之行為表現。
二、以道為基礎的仁思
要理解老子的仁義思想,必須先理解老了《道德經》的總源頭「道」。老子《道德經》講「道」的地方有七十六處之多。「道」是宇宙的根源和宇宙的本體,是宇宙的總原理。人雖是萬物之靈,但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
《道德經》第五章說:「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這是指天地無所偏愛,純任萬物依其本性自然生長,即不有所作為,也不刻意創造,更不對任何某一物類表示仁慈,特別給它一些好處,因此它對於萬物的生生死死,好比祭祀時所用的草札成的芻狗一樣,用完以後,自然拆除,自然拋棄,純粹任其自然,並不會去特別珍惜它。同樣的道理,聖人效法天地之道,也把百姓看作芻狗一樣無所偏愛,不對任何一類百姓表示仁慈,特別給他們好處,讓百姓均隨其性情發展,使他們自相為治。
此處的「不仁」就是「不偏愛」、「不感情用事(sentimental)」。從「道」的角度來看,凡是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仁」之行為表現。既已良性互動,則天地何必對某一物類特別偏愛,特別感情用事?聖人何必對某一類百姓特別偏愛,特別感情用事?陰陽兩儀既已良性互動,則「不仁」的「不偏愛」,「不感情用事」,反而是「大仁」之行為表現。此其一。
陰陽兩儀若未能良性互動,則《道德經》第九章提出:「揣(揣度探求)而銳之,不可長保;金玉滿堂,莫之能守;富貴而驕,自遺其咎(災)。」亦即常顯露鋒芒,這種銳勢總不能長久保住;因為過於剛強則容易折斷,慣於逼人的人,也容易遭受到打擊;錘煉金屬使其尖銳亦然,不能長久保住其尖銳;金玉滿堂的人雖然富有,卻不能永久保住他們的財富;不是子孫奢侈浪費,就是強盜土匪要動他的腦筋;而那恃富而貴且驕傲的人,最後也必會自取其辱或招來禍患。
《道德經》第十二章另說:「五色令人目盲;五音令人耳聾;五味令人口爽;馳騁畋獵令人心發狂;難得之貨,令人行妨。」亦即過分追求色彩的享受,終於導致眼花繚亂,視覺遲鈍,視而不見;過分追求聲音的享受,終於導致震耳欲聾,聽覺不靈,聽而不聞;過分追求味道的享受,終於導致口味受損,味覺喪失,食而不知其味;過分縱情於騎馬打獵,追逐鳥獸,終於導致心理發狂,心神不寧,狂盪不安;過分追求金銀珍寶等難得的財貨,終於導致防竊和行竊,自由的行為受到妨害,品德變壞,身敗名裂。
《道德經》第十三章又說:「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何謂寵辱若驚?寵為上,辱為下,得之若驚,失之若驚,是謂寵辱若驚;何謂貴大患若身?吾所以有大患者,為吾有身;及吾無身,吾有何患?」亦即,世人重視外來的寵愛和侮辱,沒有本心的修養,所以得寵或受辱,都免不了因而吃驚惶恐;得寵必遭嫉妒,受辱必遭打擊,也有可能大患臨身;又因不能把生死置之度外,留戀自身,畏懼大的禍患臨身也要因而吃驚惶恐,為什麼得寵和受辱都要吃驚惶恐呢?因為在世人的心目中,一般都是寵為上等,辱為下等,寵尊辱卑;得到寵榮就覺得非常尊顯,受到恥辱就覺得非常丟人,因此不論得寵受辱,得之也驚,甚至於失寵失辱,失之也驚;為什麼留戀自身,畏懼大的禍患臨身也要吃驚呢?因為我們留戀自身時,常只想到自己,假使我們能以大公無私的態度,置自己的身體於不顧,忘了自己,那麼還有什麼禍患值得去掛懷憂慮呢?
這都是陰陽兩儀未能良性互動的一些狀況。是故,陰陽兩儀未能良性互動,才是真正的「不仁」。陰陽兩儀未能良性互動,天地又何能施其仁?聖人又何能施其仁?以「道」為基礎的「大仁」與以世俗好惡為基礎的「不仁」雖只有一線之隔,但其差異實有天淵之別。此其二。
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就是「仁」之行為表現,《道德經》第八章說:「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正善治,事善能,動善時。」亦即,隨遇而安,樂於與卑下的人相處,心境十分沉靜,交友真誠相愛;救人助人待人出於滿腹仁慈;言語信實可靠;為政國泰民安,行事盡其所長,事情當然辦得最好,舉動當然適合其時會。這些「仁」之行為表現,必是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方能有以致之。此其三。
三、大道廢,有仁義
《道德經》第十八章說:「大道廢,有仁義。」亦即人類社會的大道廢棄以後,才有人提倡仁義德行,因為大道比仁義德行還要基本,還要高明得多,所以在大道未廢棄之時,就用不著人為地提倡刻意的仁義德行。所以「仁義」的道德規范,是在人類社會的大道不受重視之後,才被一些聖人不得不突顯出來的人為道德規范。
《禮記.禮運》中孔子曰:「大道之行也,與三代(夏、商、周)之英,丘未之逮也,而有志焉!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選賢與能,講信修睦,故人不獨親其親,不獨子其子,使老有所終,壯有所用,幼有所長,矜寡孤獨廢疾者皆有所養。男有分,女有歸。貨惡其棄於地也,不必藏於已;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是故謀閉而不興,盜竊亂賊而不作,故外戶而不閉,是謂大同。」全文自「選賢與能」,至「力惡其不出於身也,不必為已」,皆是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是「仁」之行為表現,但未見其提起任何一個「仁」字。「大道之行也,天下為公」,故人類活動所有價值判斷均應收斂至「社會福利共識及社會倫理共識」的適宜性以作為行為准則,其舉動自是「義」之行為表現,但全文亦未見提起任何一個「義」字。
大同世界是極其公平又極其平和之盛世,仁與義之行為表現已自然而然地浮顯出來,何必刻意去提倡「仁與義」之道德規范?
清末康有為撰《大同書》以《禮記.禮運》大同之說附合公羊三世之說,其目有:1.入世界觀眾苦(受佛教影響);2.去國界合大地(受交通科技發展影響);3.去級界平民族(與中產階級之興起相關);4.去種界同人類(關鍵在以王道或以霸道去「同人類」);5.去形界保獨立(確保自然人及法人合理而獨立的行為能力);6.去家界為天民(受基督教影響,但創世紀神學受科學基礎的沖擊已經瓦解);7.去產界至極樂(佛教理想世界,但不在人間)。在康有為的《大同書》中,亦應有不少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並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之價值判斷。
《禮記.禮運》又說:「禹、湯、文、武、成王、周公、由此其選也。此六君子者,未有不謹於禮者也。以著其義,以考其信,著有過,刑仁講讓,示民有常。如有不由此者,在勢者去,眾以為殃,是謂小康。」小康之治,以天下為家,雖政教修明,人民康樂,而猶遜於五帝時大同之世。小康的經濟制度是貨力為已,社會制度是各親其親,各子其子,政治制度是大人(指諸侯)世及(指世代相傳)以為禮,城郭溝池以為固。小康社會之「仁與義」是人為規定的道德規范(以著其義,刑仁講讓,示民有常),有別於大同世界的「仁與義」行為之自然而然地浮顯出來。
《道德經》第十九章又說:「絕仁棄義,民復孝慈。」亦即真仁和真義雖是人類社會的道德標准,但是小仁和小義常會束縛天性,假仁和假義更會破壞天性,所以棄絕後者,人民反而能夠恢復子女孝順、父母仁慈的天性,歸真返樸。
例如,左氏僖二十二年記載:「冬十一月已巳朔,宋襄公及楚人戰於泓。宋人既成列,楚人未既濟。司馬曰:『彼眾我寡,及其未既濟也,請擊之。』公曰:『不可。』既濟而未成列,又以告,公曰:『未可。』既陳而後擊之,宋師敗績。公傷股,門官殲焉,國人皆咎公,公曰:『君子不重傷,不禽二毛,古之為軍也,不以陰隘也,寡人雖亡國之餘,不鼓不成列。』子魚曰:『君未知戰。』」《十八史略.春秋戰國》亦記載:「宋襄公欲霸諸侯,與楚戰。公子目夷,請及其未陳擊之,公曰:『君子不困人於厄。』遂為楚所敗,世笑以為宋襄之仁。」這位好言仁義的宋襄公在戰場上卻表現出其不應有的小仁假仁。
又如,目前在台灣的高中學校里,有學生寧願被記過也不能不爭回面子,也有學生替同學出氣一起找人尋仇打群架,甚至同學爭執要以「請客」的方式和解道歉。黑社會類型的電影,不斷誇張朋友之情義似乎遠超過血肉親情,甚至不在法律約束之內。盲目義氣好像就是在說:「人多就不算錯,只要朋友對我好,我就幫忙到底。當不願同流合污時,我會被罵『不講義氣,不夠朋友』,心中感到內疚,甚至還會失去所有的朋友。」這種小義假義,是少數幾個人間的盲目義氣,完全與「社會倫理及福利共識」所認定的「義」之行為背道而馳。
這些小仁小義、假仁假義都是應該反對的,也是老子《道德經》所反對的。真仁真義在大同世界裡,它們會自然而然地浮顯出來,根本不須去提倡。真仁真義在小康社會里,由於大道不受重視,才須人為地加以規定,加以提倡,以作為道德規范;但既是人為規定,也就可以濫竽充數,也就可以人為造假。老子就是要人不要因小失大,也不要造假。
四、道德仁義禮的等級
《道德經》第三十八章說:「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是以無德。上德無為而無以為,下德無為而有以為。上仁為之而無以為,上義為之而有以為。上禮為之而莫之應,則攘臂而扔之。故失道而後德,失德而後仁,失仁而後義,失義而後禮。夫禮者,忠信之薄,而亂之首。前識者,道之華,而愚之始。是以大丈夫處其厚,不居其薄,處其實,不居其華,故去彼取此。」
亦即上德的人,保有自然的品德,對人有德而不自以為有德,所以才有德,因此上等品德的令名與美譽全歸之。下德的人,重視仁義禮智信等品德而不失掉,對人一有德就常自居其德,所以反而無自然的品德。因為上德的人,與道同體,不做作,道是無所為而為,不是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作為,所以他也是無所為而為,也不是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作為,可是沒有什麼做不到的。而下德的人,就差一等了,強調做作,雖然亦是無所為而為,但有心行道,為了得到德的美名而有所為,反而有許多地方卻做不到像上德一樣的最高境界了。上仁的人,雖然推行仁愛是有所為而為,卻不是為了得到什麼美名而有所作為,對他自己還是無所用心,無所思維;上義的人,盡管推行辨別是非、區分善惡是有所為而為,卻是為了得到什麼美名而有所作為,對於他自己是有所考慮的,是有自為之心的;上禮的人,就比較差勁而過分了,他自己有所為而為,講究禮制,先行禮儀,若得不到預期的回應,便不惜伸出手臂來,引著人家強就於其禮,甚至使用刑罰來逼迫。由此看來,人類是在失去了道而後才講德,失去了德而後才講仁,失去了仁而後才講義,失去了義而後才講禮。因此由德至禮的倫理提倡,或多或少是人類修養上一個逐漸墮落的層次。等到步入禮的境界,禮制出現,包括了法律制度,道、德、仁、義便趨於淡薄,更是表示忠信的不足,因此社會的禍亂常常也就隨之開始。至於以主觀智慧去測度未來,自以為前識或先見,此種前識或先見只不過是道的虛華,若未能劍及覆及,因時應勢,通常也是愚味的開始,這更是愚不可及的事。所以大丈夫立身敦厚,以忠信仁義道德為豐厚德行的主體,而不以俗禮為稀薄德行的主體;以奉道行道守道為要務,而不運用智巧虛華;務必除去一切表面淺薄浮華等不合乎道的行為,而取用內在敦厚質實等合於道的行為。
唐朝皇甫松大隱士指出:「老聃煩於論德。」就是因為要區分道德仁義禮的等級,老子《道德經》才煩於論德;事實上,也只有從老子《道德經》的總源頭「道」來立論,才能論述道德仁義禮的等級。
《道德經》第十六章說:「致虛極,守靜篤。萬物並作,吾以觀復。夫物芸芸,各復歸其根。歸根曰靜,是謂復命。復命曰常,知常曰明。」這個「常」,就是道,也就是自然,也就是永恆不變的真理。這個真理,更是永遠自然而生長,自然而創化,自然而轉變,自然而「從無到有」地循環前進。筆者已論「道」之陰陽兩儀是個開放演化互動卦變的被動系統,木火土金水五行是個封序循環生克穩定的被動系統,而天地人三才則是其對應的被動系統,因而「道」完全可與新儒學的仁義思想合流。事實上,也只有從老子《道德經》的總源頭「道」來思考,「新儒學經濟與管理」與《易經》及「新儒學的仁義思想」才能完全合流。
老子《道德經》的治國、平天下思想,都是極端主張王道,實行仁政。老子特別推崇「見素抱朴,不私寡慾」的至聖與大仁,亦即外在要表現純真,內在要保持質朴,並減少私心,降低慾望,棄絕刻意的學習與造作。這樣,人民自然就會坦誠寡慾,恢復天性,知足常樂而沒有憂患了。但願今後能再出現以道為高,以德為本,以和為貴,與以常為明的大公至正之社會。
老子《道德經》以「道」為宇宙本體,以「德」為宇宙演進。故本文可將凡是人類活動所有陰陽兩儀的良性互動,皆視為人的「仁」之行為表現。可將人類活動所有價值判斷均收斂至「社會福利及倫理共識」的適宜性以作為行為准則,並視之為人的「義」之行為表現。
老子的仁義思想中的「仁」是以「道」為基礎的仁思,陰陽兩儀既已良性互動,則「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聖人不仁,以百姓為芻狗」的「不仁」,實是「大仁」之行為表現。以「道」為基礎的「大仁」與以世俗好惡為基礎的「不仁」,實有天淵之別。此外,老子認為,「仁義」是在人類社會的大道不受重視之後,才被一些聖人不得不突顯出來的人為道德規范。但既是人為規定,也就可以濫竽充數,也就可以人為造假。老子就是要人不要因小仁小義而失其大,也不要造假下的假仁假義,一切要以「自然」為依歸。
參考文獻
1、林國雄:《因果與機率,並歸結至陰陽知識化生理論》,載《西王金母信仰與天山瑤池聖地之研究》,台灣慈惠堂出版,1992。
2、林國雄:《新儒學經濟與管理》,台灣慈惠堂出版,1997。
3、塗又光:《主根與砧本》,載《金錢價值的兩儀論》,台灣中華老莊學會與慈惠堂輯,1996。
4、董媛卿:《談當今青少年的盲目義氣》,《金錢價值的兩儀論》,台灣中華老莊學會與慈惠堂輯,1991。
5、蕭元:《周易大辭典》,北京,中國工人出版社,1992。
6、Wu,John C.H,Lao Tzu/Tao Teh Ching,St.John』s University Press,1972。
轉貼於 中國論文下載中心 http://www.studa.net
H. 熙字是什麼意思代表什麼
「煕」字註解:
1、本義指曬太陽
2、做動詞的時候,一般是曬太陽的意思,有衍生出振興。
3、做形容詞的時候,一般是光明,興盛、明媚的意思。
「煕」字代表:
熙字代表光明、明亮、和悅、興盛和興隆,是褒義的字,出處如下:
1、熙, 光也。--《爾雅》
2、熙熙兮共樂人之臧也。--《荀子·儒效》。
3、雙橋鎮上依然滿眼熙和太平之盛。-- 茅盾《子夜》
(8)道德經煦字擴展閱讀
古籍解釋--康熙字典
〔古文〕焈《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正韻》虛宜切,音僖。《爾雅·釋詁》緝熙,光也。《詩·大雅》於緝熙敬止。
又《爾雅·釋詁》熙,興也。《詩·周頌》時純熙矣。《朱傳》亦光也。
又《周語》熙,廣也。《書·堯典》庶績咸熙。《舜典》有能奮庸熙帝之載。《史記·吳世家》歌大雅曰:廣哉熙熙乎。
又《廣韻》和也。《老子·道德經》眾人熙熙。
又《說文》燥也。
又人名。《左傳·昭二十九年》少皥氏有四叔:曰重曰該曰修曰熙,實能金木及水。
又《韻會》州名。土蕃地。宋置熙州。
又《正韻》與禧同。《前漢·禮樂志》熙事備成。《注》師古曰:福熙之事也。
又與嬉通。《宋玉·登徒子好色賦》出咸陽熙邯鄲。《注》熙,戲也。
又《淮南子·修務訓》木熙者非眇勁。《注》木熙今之走高竿緣繩者,言其援豐條舞扶疎踴躍紆徐自如也。
又《集韻》盈之切,音飴。《揚子·方言》郁熙,長也。《注》謂壯大也。
又人名。《左傳·襄八年》鄭公子熙。按釋文熙,許其反,徐音怡,二音俱可讀。《六書故》別作。按字匯,《正字通》,熙字音義俱詳十畫熈注。考說文玉篇廣韻,諸書俱作熙,不作熈,則熈當為俗字。今特將音義備載於此。
I. 解縉,字大紳 明史 解縉傳翻譯
【譯文】
解縉,字大紳,吉水人。祖父解子元,是元朝安福州判官,遭逢兵亂,他守義而死。父親解開,太祖曾召見他談論元朝之事,想給他授官,解開推辭而去。
解縉自小聰穎,洪武二十一年(1388),考中進士,被授為中書庶吉士,甚得太祖愛重,常在皇上跟前侍候。一天,太祖在御廚西室,對解縉說「:朕與你從大義上說是君臣,而恩同父子,你對朕應當知無不言。」解縉即日就密封上萬言書,大略是說:
「臣聽說政令數改則百姓有疑慮,用刑太繁則百姓會輕視法律。從建國到現在,將近二十年了,卻沒有長期不變的法令,也不見哪一天有人不犯錯誤。我曾聽說陛下發雷霆之怒,斬草除根,誅除奸逆之徒,卻沒聽說褒揚一個大好人,對其獎賞延及後世,免除其家鄉的賦稅徭役,並且始終如一地這樣做。
「臣見陛下喜歡看《說苑》、《韻府》等雜書和所謂的《道德經》、《心經》,臣私下以為這很不合適。《說苑》出於劉向之手,多是戰國時期縱橫家的言論。《韻府》出於元代的陰氏之手,編輯得很雜亂,幾乎沒什麼可取之處。陛下如果看中它們便於檢閱,則臣願意集中一兩名有志的儒學英才,臣並請執筆隨他們之後,上溯唐、虞、夏、商、周、孔,下到張載的關學、朱熹的閩學、周敦頤的濂學、二程的洛學,闡明其淵源和思想學說,依事編類,匯成一經,上接於經書史籍,這豈不是太平時期文化工作的一件大事嗎?另外,現在《六經》殘缺,《禮記》出於漢代儒生之手,訛誤駁雜尤為嚴重,應該及時刪改。應訪求精於樂理的儒士,廣備百王典禮用樂,寫定《樂書》一經,使萬世受益。在太學中尊祀伏羲、神農、黃帝、堯、舜、禹、湯、文、武、皋陶、伊尹、太公、周公、稷、契、夷、益、傅說、箕子。對於孔子,則從天子到普通百姓,都將他奉祀為先師,而以顏淵、曾參、子思、孟子配享。從閔子以下的先賢,各在其家鄉祭祀他們。在山東闕里,仍建叔梁紇廟,贈予他王爵,以顏路、曾皙、孔鯉配享。一改歷代的舊制,開創天朝的文獻,豈不是一大盛事?
「至於祭天應該恢復掃地之規,尊祖應該備齊七廟之制。奉天殿不應做筵宴的場所,文淵閣還未完備作為館閣之隆。太常寺不是研習俗樂的地方,設立官妓也不是人道之所為。應禁絕倡優,改設宦官機構。持戟階前的衛士,都選用英美之士;驅馬護駕的勇士,都挑選俊良之才。廢除山林川澤的禁稅,蠲免市鎮貿易的征稅。乘木車居簡室,不大興土木工程;墾野地開荒田,不貪取鄰族土地。將壯健的僧侶道士驅出,使他們恢復人倫生活;將荒謬的經書符咒焚毀,以杜絕它們欺騙惑亂。禁絕鬼巫,破除不合禮法的祭祀;裁省冗官,並省卻人少地狹的郡縣;嚴懲法律以外的威刑,永遠革除京城的工役。流放十年後聽任回鄉,杖打八十即不再加刑。婦女除非閨門不修,不能逮捕;大臣犯有罪行當誅,不能侮辱。編歷法以申明時令,方便百姓生活勞作,只需說明何時適於種植,何必說明這樣做或不那樣做的原因。所應當記入歷法的,是日月的運行,星辰的位置。仰觀天象,俯察地理,萬事符合自然規律,日月五星七政整齊,正是如此。
「近年以來,綱紀不嚴,專以刑罰輕重為能事,以審案多少定功勞,這很不符合為政清廉、頌揚風俗的宗旨。御史的糾察彈劾,都上承皇上密旨,每聽說皇上要赦免罪犯,他們便故意持反對意見,以為這樣做便更得皇上重視。這都是小人獻媚效勞的伎倆,陛下為什麼不能做到心中雪亮呢?
「陛下用人不論賢明與否,授職不分輕重高低。設立不為君王所用的制度,此所謂取之盡錙銖;制定能被奸黨借用的法律,此所謂用之如泥沙。監生和進士,通曉經書又有修養,卻多屈居為下級官吏;孝廉等人才,昏庸愚昧不知所以,卻有些充任部院官員。殺人埋屍的兇悍之夫,品格卑鄙的愚蠢之輩,早上剛放下刀鑷,晚上便穿上冠裳,左手放下筐篋,右手便綰起組符。所以賢者羞於與他們同列一等,而庸人都仿效他們的處世方法。他們以貪婪苟免為得計,以廉潔受刑為飾辭。出於吏部為官的沒有賢否之分,入於刑部受審的沒有枉直之判。以至於天下的人都以為陛下是憑喜怒情緒而定生殺,卻不知這都是由於臣下缺乏忠良之人的原因。
「古代凡善惡之事,鄉鄰必記下來。如今雖然有申明表彰善事之舉,卻沒有鄉里學校之規;互相監督之法雖嚴,訓導勸告之法未備。臣想訪求古人治家之禮、睦鄰之法,像古代藍田呂氏的《鄉約》、今世義門鄭氏的《家范》,頒布於天下。世臣大族,率先根據它們來勸導鄉族,朝廷進行表彰和獎勵,讓他們為百姓做表率,這樣將會見到除舊立新的景象,而要做到人人皆賢、比屋可封已不難了。
「陛下天資很高,合於道微。神怪荒誕之事,臣知道陛下已洞察它們了。但還不免有所謂神道設教的舉措,臣以為不必這樣。一統之輿圖已經定了,一時之人心已經屈服了,一切之奸雄也已懾服了。上天沒有災變,百姓沒有患害,聖躬康健,聖子聖孫繼繼繩繩,此所謂得真符者矣。何必興師以取寶為名,對人民說以神仙為征應呢?
「臣觀地有盛衰,物有盈虛,而所征的商稅,卻都是定額。這就使貿易興盛時,姦猾之徒得以侵欺;而生意不好時,良善之輩困於補納。夏稅是統一的,而茶葉辣椒要征糧,水果蠶絲也有稅。既在產地征稅,又在所經過的關津征稅,怎麼奪民之利竟是如此嚴重呢?而且百姓多是貧下之家,遇到這種情況便不免拋荒之禍。今日之田地,沒有前日之產量,而今日之徵取,仍照前日之稅額。有些不得不賣掉產業以交稅,而產業已失稅額仍在;有的賠財來免徭役,但徭役過重以至於百姓受困。土地之肥瘦高下不均,而起科之輕重卻沒有差別;膏腴之地稅額反而較輕,瘠鹵之地稅額反倒較重。要想拯救民困而革除這些弊端,莫如實行授田均田之法,兼而實行常平義倉之舉。這樣發展下去,國家便不難有九年之儲糧了。
「臣聽孔子說過:『王公設險以守其國。』近世習於天下無事,便毀壞名城,銷毀鋒鏑,禁革兵政,諱言武事,以為是天下太平。一旦發生不測之虞,便連城望風披靡。如今宜敕令有關官員進行整治,寬至一年,用里胥負責守衛,配以弓箭手,兼教民兵。開創武舉以網羅天下之英雄,廣設鄉校以延攬天下之俊才。古時多有書院和學田,村莊有貢士,宗族有義田,這些都宜恢復並加以推廣。
「給人加罪不應罪及子女,懲罰不宜連及後代。連坐起於秦代的法律,誅殺子女本於偽書。當今為善的人的妻子兒女未必得蒙恩榮,而有過失的里胥小吏必一並給他們加罪。況且法律以人倫為重,而法律又有將婦女配給功臣之條,聽任他們已不義,則又怎樣要求她們保持節義呢?這是風俗轉變之原因。
「孔子說:『名不正則言不順。』尚書、侍郎,本是內宮官名,而今卻用來命名六卿。郎中、員外郎,也是宮內職名,而今也用來命名六卿屬官。御史是詞臣,設立它是為了尊寵台閣;郡守和縣令,不應迴避鄉邦。同處為官的人應恭敬和善,相待以禮。而當今內外百司鞭打屬官,甚於奴隸。這就使柔懦之徒,盪然沒有羞恥之心,進退奔趨,肌膚不保。這樣做很不符合長孝行、勵節義的宗旨。臣以為從今以後,不是犯有罪惡被撤職的,不用笞杖之刑,催稅督察,小有差錯,跪下受鞭示辱,也足以懲罰他了。
「臣但知竭盡愚衷,急於陳獻,略無次序,望陛下幸垂鑒之。」
該書上奏後,皇上稱贊他的才華。後來,解縉又獻上《太平十策》,但內容多,此處不載。
解縉曾入兵部索要奴隸,出言不遜。尚書沈潛報告皇上。皇上說「:解縉敢玩世而放恣嗎?」命改任他為御史。韓國公李善長得罪被誅,解縉代郎中王國用起草奏疏為他鳴冤。他還為同官夏長文起草奏疏,彈劾都御史袁泰。袁泰非常恨他。當時近臣之父都得入宮覲見皇上。解縉的父親解開到後,皇上對他說:「大器晚成,你帶你的兒子回去,令他進一步學習,十年後再來,大用未晚也。」
解縉回家後八年,太祖駕崩,解縉入京向太祖遺體哭哀。有關官員彈劾解縉違背詔旨,而且他母親去世未葬,父親年已九十,不應當舍棄他們而出行。解縉被貶為河州衛吏。當時禮部侍郎董倫正受惠帝信任,解縉便寄信給董倫說:「我解縉直率輕狂,無所避忌,多次上封言事,所說的是分封之勢太重,萬一不幸有事,必有漢代厲王劉長、吳王劉濞之憂。冉阝哈術來歸附,我蒙皇上顧問,說應待之以禮,如果稍微觸忤機權,他的屬下必然反叛。這種事情不止一項,都在我的意料之中。我又曾為王國用起草進諫之書,論韓國公之事,為詹徽所恨,想致我於重罪。我伏蒙聖恩勸慰,還賜給錢幣,令回家用十年時間著述,然後冠帶來朝廷。《元史》有闕誤,我奉命改修,後來又編成《宋書》,刪定《禮經》,這些書的凡例都已留在宮中。我在家奉親之暇,杜門著述,逐漸有了次第,再有八年,便可成功。突然聽到驚天之訃,我痛切欲絕。母喪在殯,還來不及安葬,家有年已九十的父親,倚門望思,這些我都無暇顧念,只望一拜山陵,灑淚九土。哪想到被誤解而失官,蒙聖恩遠行。揚、粵地區的人,不耐寒暑,況且我又多病,俯仰奔走,與吏卒為伍,誠不堪忍受。我晝夜涕泣,總怕有不測之災,致使負平生之志,抱萬古之恨。所以我多次發出受知之嘆。我希望能回到京師,得以見到皇上天顏,或者能南返,父子相見,那時將是我再生之日。」董倫於是推薦解縉,皇上召他為翰林待詔。
成祖入京師後,解縉升為侍讀,受命與黃淮、楊士奇、胡廣、金幼孜、楊榮、胡儼一起在文淵閣當值,參預機務。內閣參預機務自此而始。
不久解縉進升為侍讀學士,奉命任《太祖實錄》和《列女傳》總裁。書成之後,他受賜銀幣。永樂二年(1404),皇太子立,解縉升為翰林學士兼右春坊大學士。皇上曾召見解縉等人,說:「你們七人朝夕在朕左右,朕嘉獎你們的勤苦和謹慎,時常在宮中說起你們。慎始易而保終難,這是常理。願我們一起共勉。」並給各人賜給五品官服,命七人的命婦到柔儀殿朝見皇後,皇後慰勞了她們並給予賞賜。皇上還在立春之日賜給解縉等人金綺衣,所賜與尚書相等。解縉等人入朝推辭,皇上說:「代言機構是機密所系,況且你們旦夕侍候朕,對朕的幫助實不在尚書之下。」一天,皇上御臨奉天門,傳諭六科諸臣進直言,並回頭對解縉等人說:「王導、魏徵進諫之風,世不多有。如果使進言的人無所畏懼,聽言的人不怕忤逆,何患天下不治?朕與你們共勉之。」這年秋,胡儼出任祭酒,解縉等六人從容向皇上獻言,皇上常常虛懷接受。
解縉少年登朝,才智至高,凡事都敢上前答對,表裡洞達。他引薦士人,只要有某一方面的長處,總要加以稱贊。但他好品評人物,無所顧忌,廷臣多忌妒他受寵。後來因在議定太子問題上為漢王朱高煦所忌,終於致敗。原先,太子未定,淇國公丘福說漢王有功,應立他為太子。皇上密問解縉,解縉說:「皇長子仁孝,天下歸心。」皇上沒有反應。解縉又叩頭說道「:好聖孫。」聖孫指宣宗。皇上點了點頭,這樣太子便定了下來。朱高煦由此深恨解縉。正值大發兵討伐安南,解縉諫阻。皇上不聽,最後討平了安南,設置郡縣管理。而太子建立以後,又時常有失皇上心意,由此朱高煦更加受寵,禮儀等級超過了嫡子。解縉又進諫說「:這樣做會引發爭端,不可。」皇上火了,說他離間骨肉,解縉所受的恩寵便漸衰了。四年(1406)賜給黃淮等五人二品紗羅衣,解縉沒有份。後來,丘福等人的意見稍稍傳到外廷,朱高煦於是誣陷解縉泄露宮中語。第二年,解縉被判廷試讀閱卷子不公,貶任廣西布政司參議。解縉出行後,禮部郎中李至剛說他心懷怨望,被改到交趾,命他在化州督餉。
永樂八年(1410),解縉因奏事入京,正值皇上北征,解縉拜見皇太子後返回。漢王便說解縉看準皇上出行,私謁太子,徑直返回,沒有人臣之禮。皇上震怒。解縉當時正偕同檢討王翶取道廣東,游覽山川,上疏請開鑿贛江勾通南北。奏書傳到後,解縉被逮入詔獄,拷打備至,還牽連到大理寺丞湯宗、宗人府經歷高得..、中允李貫、贊善王汝玉、編修朱..、檢討蔣驥、潘畿、蕭引高以及李至剛,將他們全部投進監獄。王汝玉、李貫、蕭引高、高得..都死於獄中。十三年,錦衣衛統帥紀綱呈上囚犯名冊,皇上見到解縉的名字,便說:「解縉還在世嗎?」紀綱於是用酒將解縉灌醉,埋在雪中。解縉立死,終年四十七歲。將其抄家,妻兒宗族都遷到遼東。
解縉在翰林院時,宦官張興恃寵在左順門外打人,解縉呵斥他,張興斂手而退。皇上曾寫出廷臣姓名,命解縉各述其優缺點。解縉說:「蹇義天資厚重,但胸無主意。夏原吉有德量,但不遠小人。劉俊有才幹,但不知顧及道義。鄭賜可謂君子,但才華不高。李至剛放盪而附勢,雖有才而品行不端。黃福秉性率直,為人確有原則。陳瑛用法嚴厲,尚能持廉。宋禮戇直而苛刻,不理會別人的怨憤。陳洽通達警敏,也不失正直。方賓是公文之才,牙商之心。」皇上將這番話交給太子,太子便問起尹昌隆、王汝玉。解縉說「:昌隆君子但度量不大;汝玉文翰之才難得,可惜有市儈心態。」後來仁宗即位,將解縉的這番評論出示給楊士奇,說道:「人們說解縉狂,但看他的這番論列,都有見地,不狂也。」下詔放回解縉的妻兒宗族。
解縉當初曾與胡廣一同陪成祖入宴。皇上說「:你們兩人生同里、長同學、仕同官。解縉有個兒子,胡廣可以將女兒嫁給他為妻。」胡廣叩頭說道「:臣的妻子正懷孕,還不知是男是女呢?」皇上笑說「:肯定是女啦。」後來果然生的是女兒,兩家遂定下婚約。解縉敗後,兒子禎亮被遷到遼東,胡廣想解除婚約。他的女兒割下耳朵發誓說:「女兒薄命之婚,是皇上做主,而大人也當面應承了的,女兒死無二心。」禎亮被赦回後,她終於嫁給了禎亮。
正統元年(1436)八月詔令歸還所抄沒的家產。成化元年(1465),恢復解縉的官銜,贈朝議大夫。當初解縉因說漢王和安南事而得禍,後來朱高煦因反叛被誅,而安南因多次造反,設官統治不久,也放棄而去,都應了解縉的話。
J. 「熙」字的意思
拼音:xī
yí
部首:灬,部外筆畫:10,總筆畫:14;繁體部首:火,部外筆畫:10,總筆畫:14
五筆86&98:AHKO倉頡:SUF
筆順編號:12251255154444四角號碼:77331UniCode:CJK統一漢字U+7199
基本字義
●熙
xī
ㄒㄧˉ
◎光明。
◎興起,興盛。
◎和樂:~怡。~笑。
◎古同「禧」,福,吉祥。
◎〔~~攘攘〕形容人來人往、喧鬧紛雜的樣子。
◎古同「嬉」,嬉戲。
漢英互譯
◎熙
brightprosperoussunny
English
◎bright,splendid,glorious
[編輯本段]詳細解釋
◎熙
熈、煕xī
〈動〉
(1)(形聲,本義:曝曬;曬太陽)
(2)同本義[dryinthesun]
熙,燥也。——《說文》
仰熙丹崖,俯澡綠水。——《文選·盧諶·贈劉琨》
(3)振興;興起[developvigorously;causetoprosper]
允厘百工,庶績咸熙。——《書·堯典》
(4)又如:熙朝(使朝廷興隆);熙隆(興盛,盛隆);熙國(振興國家)
(5)通「嬉」。嬉戲[play]
王笑曰:「聖人非所與熙也。——《晏子春秋·內篇雜下》
含哺而熙,鼓腹而游。——《莊子·馬蹄》
臣不敢以死為熙。——《淮南子·人間》
(6)又如:熙游(游樂;游戲)?
[編輯本段]詞性變化
◎熙xī
〈形〉
(1)光明、明亮[bright]
熙,光也。——《爾雅》
於緝熙敬止。——《禮記·緇衣》。注:「緝熙皆明也。」大學注:「緝熙,光明也。」
緝熙單厥心。——《國語·周語》。注:「熙,光也。」
嗚呼聖皇及聖相,相與煊赫流淳熙。——李商隱《韓碑》
(2)又如:熙皞(熙熙皞皞。光明祥和);熙天(明朗的天空);熙光(輝耀);熙焰(烈焰)
(3)興盛[prosperous]
熙朝之佚事,即衰世之危端。——王世貞《藝苑卮言》
(4)又如:熙盛(興隆);熙朝(興盛的朝代)
(5)和悅[kindly;amiable]
熙熙兮共樂人之臧也。——《荀子·儒效》。注::和樂之貌。」
(6)又如:熙怡(和悅的樣子);熙治(清明和樂的時代);熙笑(和悅地笑著)
(7)通「禧」。幸福;吉祥[happy;lucky;auspicious]
忽乘青玄,熙事備成。
雙橋鎮上依然滿眼熙和太平之盛。——茅盾《子夜》
(8)又如:熙恬(愉快安靜);熙然(和樂的樣子)
(9)和暖;暖和[warm]
群山靄遐矚,綠野布熙陽。——韋應物《扈亭西陂燕賞》
(10)又如:熙陽(溫暖的陽光)
常用片語
◎熙春xīchūn
(1)[warmspring]∶明媚的春天
(2)[hyson]∶同「熙春茶」
◎熙和xīhé
(1)[behappyandongoodterms]和睦歡樂
(2)[warm]∶暖和
熙和的天氣
◎熙來攘往xīlái-rǎngwǎng
(1)[abustle]∶忙忙碌碌、熙熙攘攘的
人群熙來攘往的百貨商店
(2)[swarm]∶形容來往的人很多,非常熱鬧
人群熙來攘往的王府井
◎熙攘xīrǎng
[boisterous]因人多而喧鬧擁擠
熙攘的街道
◎熙熙xīxī
(1)[comfort;ease;merry]∶溫和歡樂的樣子
其餘,則熙熙而樂。——唐·柳宗元《捕蛇者說》
(2)[bustling]∶熱鬧的樣子
天下熙熙。——《史記·貨殖列傳》
笑語熙熙。——唐·李朝威《柳毅傳》
◎熙熙攘攘xīxī-rǎngrǎng
[boisterous;bustling;bustlewithactivity]指路上行人多,喧鬧雜亂
熙熙攘攘的人群
[編輯本段]康熙字典
【巳集中】【火字部】熙
〔古文〕焈【唐韻】許其切【集韻】【韻會】虛其切【正韻】虛宜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