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位置:首頁 » 法學百科 » 民族法的立法

民族法的立法

發布時間: 2022-01-13 07:51:13

1. 民族自治地方的政府是立法的主體嗎

人民代表大會才是立法主體。政府只能制定地方政府規章,不算廣義上的法律
立法法第六十六專條屬【民族自治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

2. 地方性法規與民族自治地方法規的區別。

給的答案有錯誤的地方,根據立法法第66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版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權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知,只有民族自治地方(包括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地方的人大常委會是無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的~

3. 標志中國古代民族立法成熟的法典

標志中國古代民族立法成熟的法典,是戰國時期魏國的法家李悝制定的《法經》。《法經》是中國第一部比較系統的封建法典,由李悝總結春秋以來各諸侯國的立法經驗編纂而成,是一部以刑法和刑事訴訟法為主、涵蓋多領域法律的法典。

4. 立法的基本要求

立法是指有法的創制權的國家機關或經授權的國家機關在法律規定的職權范圍內,依照法定程序,制定、補充、修改和廢止法律和其他規范性法律文件以及認可法律的一項專門性活動。那麼,立法原則的基本要求是怎麼樣的呢?現由找法網小編為大家介紹。
一、立法原則的基本要求
1、科學性原則。法律作為國家意志的體現,它要為國家、社會以及普通公民確立一種合理的組織結構,一種規范的行為模式,一種正確的價值選擇,這就決定了法律必須建立在科學的基礎之上。

2、適時性原則。即是指一個國家的法的創制,必須不斷地順應歷史發展和時代的變化,及時地、適時地根據這種變化,去創制出符合時代需要的法律。適時性原則建立的依據,是由法律本身的社會屬性所決定的。
3、民主化原則。在一個國家的法的創制中,貫徹民主化的原則具有非常廣泛和深刻的意義。它除了維護民主自身的價值外,還對其他的一些法的價值諸如平等、資源、自理、自由、契約乃至法治等都奠定一個基礎性的條件和保證。
4、合憲性原則,即是指在法的創制過程中,必須同憲法相符合,包括職權的合憲性,內容的合憲性,程序的合憲性等等。
二、立法法屬於憲法性法律嗎
立法法屬於憲法性法律。
憲法性法律有三個特點:它是由國家立法機關制定的法律文件,不同於憲法慣例;它規定的內容是國家根本問題,但不是根本問題的全部,只是某一個或某一方面的根本問題;最後,它的法律效力低於憲法,其制定程序與憲法以外的其它法律相同,沒有特別要求。
三、什麼是立法法
《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是為了規范立法活動,健全國家立法制度,提高立法質量,完善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法律體系,發揮立法的引領和推動作用,保障和發展社會主義民主,全面推進依法治國,建設社會主義法治國家,根據憲法,制定的法律。

5. 民族立法系統化的形式和方法主要有

摘要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立法法》的規定,我國的立法主要包括以下形式:1、法律;2、行政法規;3、地方性法規;4、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5、國務院部門規章;6、地方政府規章。

6. 民族立法權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含義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法制定和變通制定效力及於本民族自治地方的地方法規的權力。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可分為制定權和變通權,制定權是指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變通權是指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有不適合民族自治地方實際情況的,自治機關可以報經該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而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據此制定的變通執行和停止執行的原則和條件以及內容和程序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是特定的立法權,它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權范疇,它是民族自治地方各項自治權中最基本的權力。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法律淵源

法律淵源是法律產生的根據和表現形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產生首先來源於憲法授權。我國憲法第一百一十六條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區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自治州、自治縣(旗)的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報省或者自治區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並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備案。」這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最根本的法律淵源。其次,我國民族區域自治法第十九條規定了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立法權,第二十條規定了自治機關享有變通權,這兩條規定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直接法律淵源。所以,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不僅有憲法依據,而且有民族區域自治法具體執行依據。

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特徵

1.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區域,它存在於民族自治地方。民族自治地方,是根據當地民族關系、經濟社會發展等條件,並參酌歷史情況,所建立的以一個或幾個少數民族聚居區為基礎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民族自治地方在地理范圍上有大小之別,分為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各民族自治地方都有權立法,而一般地方並不都有立法權。行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所產生的法,適用於各相關民族自治地方。

2.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立法主體,它是由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所進行的立法,而不包括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和人民政府。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體,是我國憲法、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政府組織法和立法法確定的特定的民族自治機關。民族自治機關,指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不是所有民族自治機關都是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主體,只有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才是立法主體,即少數民族自治區、自治州、自治縣(旗)人民代表大會享有立法權,而在一般地方縣級人民代表大會或者一般地市級人民代表大會都不享有立法權。

3.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有特定的表現形式,它限於制定和變通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均屬地方法規的表現形式。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除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外,有的民族自治地方如自治區、自治州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以及自治區、自治州政府所在地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和政府,還可以制定其它形式的地方性法規、以及地方政府規章。作為同一般地方立法相對應的特殊地方立法,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表現形式主要是制定和變通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

4.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層次結構的顯著特點在於,凡實行民族自治的地方,無論其行政區劃是大是小,都行使地方立法權。現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的層次結構有兩點不同於一般地方立法。其一,自治縣(旗)都有立法權,而一般地方的縣沒有立法權;其二,相當於下設區、縣的市的自治州都有地方立法權,而一般地方不是所有下設區、縣的市都有地方立法權。這種區別反映了實行民族區域自治的國策的要求,有利於自治地方的少數民族平等地參與國事和維護自身利益。

5.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行使不同於一般地方立法。首先,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依照當地民族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有權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根據相應的隸屬關系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或者報省、自治區、直轄市的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批准後生效。憲法和立法法對此未做出不得同憲法、法律、行政法規相抵觸的限制。其次,根據立法法第六十六條第二款規定,只要不違背法律或者行政法規的基本原則,不得對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以及其他有關法律、行政法規專門就民族自治地方所作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外,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可以依照當地民族的特點,對法律和行政法規的規定做出變通規定。這種變通權以及與中央法律、法規的關系,一般地方性法規是不存在的。這些情況使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在從屬性和自主性方面,與一般地方立法迥然有別。

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權與經濟特區立法權的區別

1.立法權的來源不同。經濟特區的立法權來源於最高國家權力機關及其常設機關的授權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權來源於憲法、地方人民代表大會組織法、立法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規定。

2.立法的效力和調整范圍不同。由於經濟特區立法權與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的來源不同,經濟特區立法的效力和調整范圍,也不同於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一般說,經濟特區地方立法的效力和調整范圍,在總體上不像民族自治地方立法那樣具有確定性。經濟特區立法所產生的規范性法律文件,其效力一般低於授權主體本身制定的規范性法律文件,但又高於一般地方經過授權所制定的普通規范性法律文件。經濟特區立法的范圍,以不超出授權主體的授權范圍為限;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所調整的范圍,是以憲法、立法法、民族區域自治法所規定的事項范圍或者民族自治地方立法主體職權范圍為限。

3.經濟特區地方立法雖然比一般地方立法帶有明顯的先行性或試行性,但立法自主權和前瞻性以及授權立法范圍均不如民族自治地方立法權廣泛。

4.在立法程序和范圍方面,經濟特區立法范圍帶有特殊性和不確定性,經濟特區立法權在時間和空間等方面受到種種明確的限制;而民族自治地方立法許可權范圍和程序是常規的和確定的,其自主權較大,如自治州、自治縣(旗)地方性法規不須報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委會批准,立法主體可以在不違背憲法和法律基本原則的前提下自主立法解決各種問題。

民族自治地方人民代表大會有特殊的立法權,是我國國情的要求和表現,在我國立法體制中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和作用。我國是統一的多民族的國家,各民族在政治、經濟、文化以及其他許多方面發展很不平衡,特別是漢民族與少數民族發展很不平衡。實行民族區域自治,保護各少數民族的利益,是國家的一項基本政策和基本制度。民族區域自治,就是少數民族的區域自治。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就是少數民族聚居地方的立法。實行少數民族自治地方立法制度,是實現和保護各少數民族利益、促進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必需。

7. 民族區域自治法的立法依據和立法基礎是什麼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實施憲法規定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基本法律,實專行民族區域自治,屬對發揮各族人民當家作主的積極性,發展平等、團結、互助的社會主義民族關系,鞏固國家的統一,促進民族自治地方和全國社會主義建設事業的發展,都起了巨大的作用。由中華人民共和國第六屆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常務委員會第二次會議於1984年5月31日修訂通過,自1984年10月1日起施行。

8. 從立法法規定看民族法的表現形式與效力

根據我國法律,對自然人的效力包括兩個方面:1、對中國公民的效力。中國公民在中國領域內一律使用中國法律,中國公民在國外也是用中國法律,但是當中國法律和所在國法律發生沖突時,要根據具體的國際條約和國內法的規定,來確定是適用中國法還是外國法。
民族關系指各民族之間在政治、經濟、文化、語言等方面的相互關系。.民族關系有多種表現形式, 有以民族群體或其部分交往的形式表現的民族關系也有以不同民族成員之間相互交往中表現的民族關系還有以曲折的方式表現的某種民族關系.民族關系的基本表現形式是民族群體之間的關系.

9. 民族法實施的措施

你好,以下內容是小編在 大律師網 裡面看到的,希望對你有幫助.
第一,要全面深刻理解認識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的重大現實意義與深遠的歷史意義。世界發展史表明 :民族問題是關於世界和平、國家穩定、社會進步、人民安居樂業的重大問題,是一個世界性問題。對於一個多民族國家來說,能否妥善解決民族問題,關繫到人民的幸福、國家的富強和民族的振興。基於這樣的歷史經驗,中國共產黨從我國的國情出發,在新中國成立之初就明確地把民族區域自治確定為一項基本國策。新中國成立60多年來,在中國共產黨的統一領導下,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與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國共產黨領導的多黨合作和政治協商制度,共同構成我國基本政治制度。我們黨的探索實踐,向世界貢獻了具有「中國特色和智慧」的解決民族問題的成功答卷,使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成為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組成部分。新中國開啟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尊重歷史、合乎國情、順應民心的正確選擇。民族區域自治制度的內涵和特徵,體現了國家尊重和保障少數民族自主管理本民族內部事務的精神,反映了民族平等、民族團結和各民族共同繁榮的原則。實踐充分證明,這項制度充分保障了少數民族當家作主的權利,對於加強民族關系,維護國家統一,加快民族自治地方發展,促進少數民族進步,起到了巨大的作用。我們一定要認識到,民族區域自治制度作為中國共產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一條基本經驗不容置疑,作為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不可動搖,作為我國社會主義的一大政治優勢不容削弱。這是中國共產黨深刻總結民族工作實踐得出的經驗,是團結帶領各族人民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的重要保證。只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們才能把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民族的繁榮、發展、進步、和睦更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將各民族的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實現各民族全面建設小康社會的偉大目標。
第二,貫徹落實好《民族區域自治法》仍需扎實做好各項工作。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指在國家統一領導下,各少數民族聚居的地方實行區域自治,設立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自主地管理本民族、本地區的內部事務,行使當家做主權利的制度。《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及其地位,對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機關的自治權等都作出了明確的規定,比如:①民族立法權。民族自治地方的人民代表大會有權依照當地的政治、經濟和文化的特點,制定自治條例和單行條例。自治條例、單行條例可以對國家法律和政策作出變通性規定。②變通執行權。上級國家機關的決議、決定、命令和指示,如果不適合民族區域自治地方實際情況,自治機關可以報經上級國家機關批准,變通執行或者停止執行。③財政經濟自主權。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具有較大程度的財政經濟自主權,並可以享受國家的照顧和優待。凡是依照國家規定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安排使用。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和財政支出的項目,由國務院按照優待民族自治地方的原則規定。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預算支出,按照國家規定,設立機動資金,預備費在預算中所佔比例高於一般地區。④文化、語言文字自主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享有一定程度的文化自主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在執行公務的時候,依照本民族自治地方自治條例的規定,使用當地通用的一種或者幾種語言文字。同時使用幾種通用的語言文字執行公務的,可以以實行區域自治的民族的語言文字為主。⑤組織公安部隊權。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依照國家的軍事制度和當地的實際需要,經國務院批准,可以組織本地方維護社會治安的公安部隊。⑥少數民族幹部具有任用優先權等等。《民族區域自治法》對以上這些內容都有明確的規定,但是貫徹落實到位還需要時間與實踐,一部法律制定出來了,不等於自然而然地就落實了,主觀因素和客觀條件的制約限制需要我們作堅持不懈地努力,才能真正落到實處。從整體來看,當前實施民族區域自治中確實還存在著一些亟待解決的問題 :①民族自治地方應當享有的自治權利未能充分行使。《憲法》和《民族區域自治法》對民族自治機關行使自治權作了許多具體規定,但由於受到客觀條件的制約,有些自治權不能得到充分有效的發揮,突出表現在兩個方面 :一是少數民族幹部的培養和成長跟不上各項建設事業發展的需要,自治權利的行使不能不受到一定的限制。二是自治機關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按照規定凡是依照國家財政體制屬於民族自治地方的財政收入,都應當由民族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自主地安排使用。可是,由於相當一部分民族自治地方的經濟發展水平比較落後,財政來源少,多數自治地方靠國家補貼過日子,致使自治機關管理地方財政的自治權不能有效行使。②有關民族區域自治的配套法規不夠完備。市場經濟是法制經濟,民族自治地區的經濟發展同樣需要法律加以規范和特殊保護。但是由於主客觀條件的限制,目前民族自治地方的立法還跟不能適應形勢發展的需要。再加上一些部門民族政策觀念淡薄,片面強調部門利益,不願放權讓利,致使一些有利於加快民族地區發展的法律遲遲不能適時出台。③個別法律政策給民族優惠政策帶來沖擊。近年來,國家出台了一系列法律政策,以推進和保障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良好運行。有些法律政策,對民族自治地區的自治權利保障不夠,以致於給原來中央給予民族地區的優惠政策帶來較大的沖擊,在財稅和金融上都有不同程度的展現,比如:國家專業銀行全面推行市場化、商品化體制,商業銀行以贏利為經營目標,有利可圖才貸款。民族地區的企業和各類基礎設施由於基礎差,缺乏市場競爭力,因而獲得貸款越來越困難。隨著經濟體制全方位變革,許多原來行之有效的民族優惠政策已不再適應新形勢發展的要求。此外,自治法中還存在有些條款相互沖突且陳舊過時等等。以上這些問題,若不認真研究加以解決,勢必會影響到《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貫徹落實。當前,我國正處在工業化、信息化、城鎮化、市場化、國際化深入發展的階段,民族問題的普遍性、長期性、復雜性、國際性和重要性凸顯,要求我們必須研究新情況,解決新問題。我們要站在全面建設小康社會、加快推進社會主義現代化的高度,認真貫徹落實科學發展觀,深刻把握我國經濟社會發展的階段性特徵和民族問題發展變化的客觀規律,毫不動搖地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認真貫徹落實黨和國家的民族政策,把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凝聚到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建設上來,凝聚到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千秋偉業上來,不斷開創改革開放和現代化建設新局面。
第三,貫徹落實《民族區域自治法》必須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中國共產黨解決我國民族問題的基本政策。要把這一好政策、好制度堅持好、完善好,正確處理我國民族問題,必須加強和改善黨對民族工作的領導,這是首要的政治前提。我們應當清醒地看到,中國共產黨的堅強領導是我國實現社會主義現代化的根本保證,是維護國家統一、社會和諧穩定的根本保證,是把億萬人民團結起來、共同建設美好未來的根本保證。民族區域自治制度60多年來的實踐充分證明,在我們這樣一個有56個民族的發展中大國進行現代化建設,沒有一個堅強領導核心是不行的 ;在應對各種風險考驗、駕馭各種復雜局面中開辟前進的道路,沒有一個全國各族人民的主心骨是不行的。只有始終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正確處理民族問題、切實做好民族工作,才能更好地凝聚全國各族人民的智慧和力量,形成共同推動我們偉大事業的強大合力。綜上所述得出一個結論 :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是我國的一項基本政治制度,堅持和完善這一制度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重要內容。中國共產黨是發展社會主義民主政治的領導核心,只有堅持加強和改善黨的領導,才能從根本上保證少數民族人民當家作主、自主管理本地方本民族內部事務,進而為實現各少數民族的民主權利和合法權益提供製度保障。任何想擺脫中國共產黨的領導、游離於黨的領導之外的言行都是極端錯誤的,都是走不通的,只有在中國共產黨的領導下,在統一的祖國大家庭內,才有各民族幸福美好的今天和明天,我們必須加強民族團結,堅決反對分裂。真正把「三個離不開」落到實處。
第四,加強調查研究,為補充和修改《民族區域自治法》提出意見與建議。《民族區域自治法》已頒布實施26年,2001年曾作過一些修改,至今也已10年,第一次作修改至今,我國的政治建設、經濟建設、社會建設的情況已經發生了很大的變化,《民族區域自治法》的一些條文已不適應發展變化的新形勢,確實需要補充與修改,比如,《民族區域自治法》的指導思想和基本原則該如何補充修改,如何增強民族團結,反對分裂,如何幫助少數民族和民族地區加快發展,如何建立和完善對民族地區財政轉移支付的制度,如何加大對少數民族幹部培養選拔的力度,民族區域自治地方的自治機關如何管理和保護本地方自然資源等等,都需要深入地調查研究,提出切實可行的意見與建議,向全國人大請示報告。通過省人大民宗委等部門牽頭,廣泛聽取各方面的意見與建議,起草一份補充和修改《民族區域自治法》的議案或建議,在明年3月份的全國人代會上由我省全國人大代表聯名提出。使《民族區域自治法》與時俱進地更加適合我國民族地區的實際,依法推進民族地區加快發展,科學發展,又好又快發展。
總之,只有堅持和完善民族區域自治制度,我們才能把國家的富強、民主、文明、和諧與民族的繁榮、發展、進步、和睦更好地結合起來,才能將各民族共同團結奮斗、共同繁榮發展更好地結合起來,進一步推進社會主義政治文明,實現中華民族的偉大復興。

10. 《中華人民共和國民族區域自治法》是法規嗎

是法律,
法規一般是條例、規定。
法規指國家機關制定的規范性文件。如我國國務院制定和頒布的行政法規,省、自治區、直轄市人大及其常委會制定和公布的地方性法規。設區的市、自治州(2015《立法法》最新修訂),也可以制定地方性法規,報省、自治區的人大及其常委會批准後施行。法規也具有法律效力。

熱點內容
課余體育競賽的法規性文件 發布:2025-02-13 22:00:24 瀏覽:66
法官黃松 發布:2025-02-13 21:23:32 瀏覽:167
司法考試真題分科 發布:2025-02-13 21:17:32 瀏覽:288
正陽法院電話 發布:2025-02-13 20:35:55 瀏覽:228
大學期末經濟法總結2000 發布:2025-02-13 20:12:21 瀏覽:86
測試准則和條例 發布:2025-02-13 19:40:35 瀏覽:815
法院檢察院公安局 發布:2025-02-13 19:40:32 瀏覽:683
會計學習經濟法的好處 發布:2025-02-13 19:32:39 瀏覽:509
2020年中級經濟法晨陽筆記百度雲 發布:2025-02-13 19:13:06 瀏覽:600
條例將15 發布:2025-02-13 19:01:08 瀏覽:2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