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行為事件
⑴ 求一些違背新聞道德的事例
近年來,我國新聞界在弘揚新聞職業精神和加強職業道德建設內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績,但由容於各種主客觀原因,在新聞傳媒領域引進競爭機制後,一些新聞從業人員放鬆了對自己的要求,一些喪失新聞職業精神的報道時有出現。如《新聞記者》雜志每年公布的「十大假新聞」,2007年度轟動全國的「毒香蕉」事件和「紙餡包子」事件,四家記者站記者向企業索要錢財、涉嫌敲詐案件等。這些只是缺乏新聞職業精神表現的典型事例,其他一些喪失職業精神和違反職業道德的行為還可歸結為「有償新聞」、「受賄新聞」、「策劃新聞」、「收受紅包禮品」、「偷拍偷錄侵犯公民隱私權」、「媒介越軌審判」、「虛假低俗廣告」以及「炒作明星緋聞和犯罪新聞」等。這些現象的產生使得新聞媒體的公信力受到嚴重侵害,新聞工作者的社會形象也遭到嚴重破壞,造成極為惡劣的社會影響。
⑵ 法律案例分析(道德行為問題)
李某既然不是肇事者,這個不存在任何法律上的問題,不用擔心訴訟問題。
李某可以以無因管理為由要求傷者的家人付給其支出的費用。
好人其實不難做
只是沒有遇到也好的人而已。
⑶ 生活中表現道德的現象有那些
1、保護環境
環境道德是社會道德的重要內容,熱愛大自然,實質上也是對人類本身的熱愛,是對生活的熱愛,是對生命價值的重視。自覺遵守這樣的社會公德,從根本上說,是對大多數人的利益的維護,是對人類的生存利益的關心,也是對子孫後代利益的關心。
2、講文明
作為社會公德的基本要求,人們的行為文明狀況,它集中反映的是社會成員的文明教養程度,而禮貌則是這種文明程度在人際交往中的外在表現形式。作為社會公德的一個基本規范,文明禮貌是在人際交往中的一種道德信息,它說明了一個人對別人的尊嚴和人格的尊重。
三、誠實守信
孔子講「民無信不立」,孔子講的是國家與民眾的關系。把孔子的話引申開來,在個人與社會、個人與個人之間,也可以說是「無信不立」。今天我們在公民道德建設中,要大力倡導做老實人、說老實話、辦老實事,以信待人、以信取人、以信立人的美德。
四、助人為樂
助人為樂反映的是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而社會主義人道主義精神是反映社會主義社會關系的本質特徵。
五、愛物公物
隨著社會現代化程度的日益提高,社會的公用設施,如公路、鐵路、水電線路、通信設備、衛生消防設施等等,都關繫到人民群眾的切身利益,任何一項遭到破壞,都會使人民群眾的利益受到損害,從而嚴重影響整個社會的穩定。
⑷ 近年社會道德缺失事件有哪些
——小悅悅遭碾壓事件
2011年10月13日下午5時30分許,一出慘劇發生在佛上南海黃岐廣佛五金城:年僅兩歲的女童小
悅悅走在巷子里,被一輛麵包車兩次碾壓,幾分鍾後又被一小櫃車碾過。而讓人難以理解的是,七分鍾內在女童身邊經過的十八個路人,竟然對此不聞不問。最後,一位撿垃圾的阿姨陳賢妹把小悅悅抱到路邊並找到她的媽媽。小悅悅在廣州軍區陸軍總醫院重症監護室,腦干反射消失,已接近腦死亡。2011年10月21日,小悅悅經醫院全力搶救無效,在零時32分離世。
拾荒阿姨陳姨救人的過程,恰好被事發地旁邊一間勞保店的視頻監控記錄,這段視頻還包括在陳姨之前路過的18個人。陳姨並不知道,她是第19個路人,前18個,或是視而不見,或是看兩眼然後離開。
第一個人:一名白衣深色褲男子,左右張望後,徑直從小悅悅腳邊經過; 第二個人:摩托車男,看了一眼躺在正前方的小悅悅,一拐彎繞過離開; 第三個人:淺色長袖衣服男,一直盯著小悅悅,然後像躲著走,越來越遠。
第四個人:開著藍色後尾箱三輪車男, 從店鋪門口兩次橫向經過, 對2 米外的小悅悅視若無睹。
第五個人: 踩著三輪車的藍衣男子;
第六個人:另一摩托車男經過;
第七個人:黑衣男子開摩托車經過,不斷回望小悅悅;
第八個人:一名中年女子帶著黃衣小女孩經過,看了幾眼沒有停步; 第九個人:一個穿雨衣的摩托車男子經過;
第十個人:穿著藍色短袖衣的男子在小悅悅身邊來回兩次,除了驚異的目光外再無動作。??
記錄這一切的視頻,來自廣佛五金城20座N63-N64的新華勞保經營部,事發地點恰好就是該店鋪的門前。這間勞保店位於兩條巷道的交叉口,與多數商家一樣,其兩邊的門口上方均安裝了視頻監控。不料,其中一邊的視頻監控,剛好拍下悅悅兩度被碾壓的全過程。
⑸ 大學生道德淪喪 案例
這種例子舉得越朴實越現實越好,不一定要拿大案子來分析,畢竟引起轟動的案例內過於特殊和極端,容不具備普遍的教育意義。你可以舉你身邊的同學或校友的一些不道德的日常行為,分析這種行為產生的原因。其實原因不外乎那麼幾個。大學本身道德教育不到位(包括老師的一些不道德行為誘導了學生,重形式不重效果的教育機制等)、整個社會的道德氛圍差(社會浮躁逐利,傳統道德在利益面前不堪一擊)、學生個人的自知和自律不足,有待進一步提高(作為一位道德合格的學生,首先要懂得認知對錯是非,在能分辨是非的前提下嚴格自律,倡導積極向上的道德風氣抵制不道德行為蔚然成風)
⑹ 關於道德行為的小故事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一:
親嘗湯葯
漢文帝劉恆,漢高祖第三子,為薄太後所生。高後八年(前180)即帝位。他以仁孝之名,聞於天下,侍奉母親從不解怠。母親卧病三年,他常常目不交睫,衣不解帶。
母親所服的湯葯,他親口芸過後才放心讓母親服用。他在位24年,重德治,興禮儀,注意發展農業,使西漢社會穩定,人丁興旺,經濟得到恢復和發展,他與漢景帝的統治時期被詟為文景之治。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二:
嚙指痛心
曾參,字子輿,春秋時期魯國人,孔子的得意弟子,世稱「曾子",以孝著稱。少年時家貧,常入山打柴柴。一天,家裡來了客人,母親不知所措,就用牙咬自己的手指。曾參忽然覺得心疼,知道母親在呼喚自己,便肖看柴迅速返回家中,跪問綠故。
母親說:「有客人忽然到來,我峧手指盼你回來。"曾參於是接見客人,以禮相待。曾參學識淵博,曾提出「吾日三省吾身」(《論語·學而》)的修養方法,相傳他著述有《大學》、《孝經》等儒家經典。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三:
趙孝爭死
漢朝時候,有一個人姓趙,單名叫孝的,表字常平,和他的弟弟趙禮,很是友愛的。有一年,年成荒歉得很,一班強盜占據了宜秋山,把趙禮捉去了,並且要吃他。趙孝就趕緊跑到了強盜那裡,求懇那班強盜們說道,趙禮是有病的人,並且他的身體又很瘦是不好吃的。我的身體生得很胖,我情願來代替我的弟弟,給你們們吃,請你們把我的弟弟放走了。
強盜還沒有開口說話,他那弟弟趙禮一定不肯答應。他說道,我被將軍們捉住了,就是死了,也是我自己命里註定的,哥哥有什麼罪呢。兩兄弟抱著,大哭了一番。強盜也被他們感動了,就把他仙們兄弟倆都釋放了。這件事傳到了皇帝那裡,就下了詔書,給他們兄弟兩個都做了官。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四:
姜肱大被
漢朝時候,有個姓姜名肱的,表字叫伯准。和他的兩個弟弟,一個叫姜仲海,一個叫姜季江的,天性非常友愛。有一次,兄弟們一同到府城裡去,晚上碰著了強盜,就要殺他。他們們兄弟三個人都搶著死,強盜也就把三個人都釋放了,只搶了一些衣服和金錢去。
到了府城裡,別人家看見姜肱兄弟們都沒有了衣服,就可姜肱這是什麼綠故。姜肱就用別的話來支開了,終究不肯說明,碰著強盜這一回的事。強盜們們得知了,覺得很感激瀲,並且很懊悔,就就到了姜肱那兒,叩頭謝罪,把以前搶去的物件,統統都還了他們。
道德行為的小故事五:
鹿乳奉親
郯子,春秋時期人。父母年老,患眼疾,需飲鹿乳療治。他便披鹿皮進入深山,鑽進鹿群中,擠取鹿乳,供奉雙親。一次取乳時,看見獵人正要射殺一隻麂鹿,郯子急忙掀起鹿皮現身走出,將擠取鹿乳為雙親醫病的實情告知獵人,獵人敬他孝順,以鹿乳相贈,護送他出山。
⑺ 違背道德的事情有哪些
如果你自己違背了道德的話,你會你的心裡也很不愉快,就會在那個事情上一直糾結如果你傷害小動物,如果撿到錢不給警察,這就是違背道德那你的一生都會不安的。
⑻ 列舉有關道德的事件,並談談看法
道德,指衡量行為正當的觀念標准。不同的對錯標準是特定生產能力、內生產關系和容生活形態下自然形成的。一個社會一般有社會公認的道德規范。只涉及個人、個人之間、家庭等的私人關系的的道德,稱私德;涉及社會公共部分的道德,稱為社會公德。
⑼ 出現道德爭議事件的原因。具體詳細
我是從六個方面去看的:
第一,中國的傳統本身就有兩重性,良好的一面是助人為樂、樂善好施;不好的一面是,各人自掃門前雪,不管他人瓦上霜等明哲保身的觀念,就看往哪個方向引導,所以彭宇案是個信號,很重要。
第二,社會的激烈轉型至少帶來兩個後果:一是熟人社會轉向陌生人社會;二是利益群體多、利益訴求很多。我個人感到,現在各種利益之間的關系處理得不是太好,導致老百姓有怨氣,他就會感到很多事應該是政府去做的,我幹嘛要去做?
第三,社會誠信出問題。其實社會誠信體系最重要的是政府的誠信,假如說地方政府、行業管理部門失信於老百姓,那整個誠信體系的建立都會遭到破壞。這些年來我們批判的三鹿奶粉問題等,都使有關部門的誠信遭質疑。
第四,法律意識低下。比如我們可以責怪老百姓闖紅燈,但更大的問題是政府制定了一個好的法律法規,但少數政府官員不遵守。
第五,政府是否作為。現在的情況是,哪個地方發生什麼事了,我們才去重視,有關部門平時在做什麼?這些本身就是政府的職責。政府的職能不僅是發展經濟、文化、公共事業等,還有很大一塊是監管。其實,政府可以在提高社會誠信、普及公民法律意識、監管企業的不法行為、保障公民的權利和社會公益方面做許多事情,以防止彭宇案、小悅悅案等的反復發生,如解決好涉法信訪來提升法院乃至法律的權威;嚴格、透明、依法行政來提高民眾對政府的信任;解決好老百姓的醫保、養老、就業、升學等;公布每一筆捐款使用的情況以求得民眾對我國慈善事業的重新信任等。我想如果政府在這些方面有所作為、做得很好,必定可以大大減少案件的發生概率。
第六,法院審判的理念、宗旨要明確。法律永遠跟不上社會發展的速度,社會是豐富多彩且不斷進步,每天都有可能出現新事物、新案件,甚至法院審判也不可能每個案件的證據都是非常充分的,這就涉及法官判案遵循的理念,按照西方社會傳統,也包括我們社會主義法治,都要求以社會公正作為第一遵循准則。甚至我們制定的法律如果和社會公正有距離,法律上有欠缺,也都要通過判決來彌補其不足。